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合集下载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 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节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 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 分内容围绕着土地私有制展开,分别介绍了土地私有制的多种形式,在土地兼并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 及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

自 07年来,全国共考过 9道选择题,无简答题。

山东无题。

具体题目是 2. (2010 •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 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 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 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2)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说重难点 重点: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租佃制 难点:井田制的瓦解租佃关系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①“公田”:占有,由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3)演变:①出现:时期。

②瓦解:春秋时期A原因:a.根本原因:的发展。

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改革。

B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土地。

③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形式①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发展①宋初“田制不立”,“”,两极分化加剧。

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

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内容:(见课本)前提: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实质:土地国有制结果: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改变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直接:土地兼并。

(3)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

4.租佃关系的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9、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 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 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担。……古者税 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 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 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食。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 大 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③趋势: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二、古代的土地经营
1.自耕农经营:
2.租佃经营:
④影响: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和积极 性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产品与市场发生一定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 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公田”或 北魏实行 “官田” 均田制
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土地高度集
地主土地私有制
地 兼

佃 制
中,封建土 地制度成为 桎梏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谈感想
如果说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依据土地的 所有权可以买卖转让,兼并的是土地的所有权, 随着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租佃制出卖的就是 土地的使用权。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 天,大片耕地盖上了楼房工厂,我国法律规定 土地不可以买卖。想一想,基层政府出让的是? 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失去了土地使用权,而土 地使用权被某些人大量集中,这会对农村经济 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造成怎样 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课标解读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材重点: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过程难点: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导学结构;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形成2、特点3、瓦解4、土地私有制确立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制2、自耕农土地私有3、地主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经济2、租佃关系的演变:①产生②特点③发展重点、难点解析:1、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人产的劳动。

(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例题: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C.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D.直接耕种土地者要交纳租税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要认识井田制的性质,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租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的产物。

2、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全体教师【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史实2、识记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及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二)商周:井田制1、发展情况: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2、实质:3、内容(特点):4、瓦解:(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出现(2②税制改革加速瓦解③战国:变法运动(三)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时间:2、原因(过程):(1)土地逐渐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3)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二:多种土地私有制形式并存:1、类型:①②地主土地私有制③2、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1)扩大地产的途径——土地兼并: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②表现:A、宋代:B、明清:③危害:(2)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①措施:②结果: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根除③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三、租佃关系的演变地租形态: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组成及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2. 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权力分配的影响。

3. 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2. 不同朝代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3. 分析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政治权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学生用书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并与学生讨论土地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如何运作的?他们对此有哪些了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解释不同朝代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如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秦朝的均田制、唐朝的均田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政治权力的关系。

三、讨论与分组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案例分析与思考(15分钟)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进行总结。

2. 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与研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写作或口头报告。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深入了解土地制度的实际运作和影响。

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历史教材或相关资料。

2. 多媒体工具。

3. 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设计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设计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特点。

3. 分析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历程。

2. 掌握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分析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2. 掌握土地制度演变的关键节点。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历史与社会》。

2. 幻灯片。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家乡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样的,讨论一下土地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二、发展(25分钟)
1. 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10分钟)
1. 老师总结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强调土地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土地制度与古代社会的异同之处。

四、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土地制度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土地制度的看法。

五、课堂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教学反思,看是否有待改进之处。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地管理机构,了解现代土地制度运作情况。

2. 开展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讨论与研究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历史必修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必修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公 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 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井
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 6—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土地实行公有制,你如何 理解这种土地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 5—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国有为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国有为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特点:
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
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和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关系: 井田制——经济制度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
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 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21 —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2.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3.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4.隋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5.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6.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设计由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4.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课堂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田分配图或古代土地制度的简介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和公田制度;3.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讲述秦始皇的“井田制”和汉武帝的“屯田制”;4.隋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介绍均田制和农田水利制度的实施;5.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分析三世两田制度和草莽田制度的特点。

第三步: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土地制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比如土地兼并对农民的影响、土地税收对国家财政的作用等。

第四步: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村或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在实际中的运作情况,并撰写考察报告。

第五步:总结由学生汇总考察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

评价方式:1.参与度: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活动的积极程度;2.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独立研究成果、报告展示和总结能力;3.知识掌握:通过笔试、口头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2014年牡丹区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
必修Ⅱ·第2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设计人:菏泽一中梁志刚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菏泽一中梁志刚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教材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即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即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得不断松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土地制度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而且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综合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也有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还在感性的层面。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举一些生动的例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3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3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2)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2、过程与方法:情境营造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难点:土地兼并总问题教学过程: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战国前——井田制(商周)春秋——过渡期战国后——私有制2、井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公田与私田有什么区别?其发展历程又是什么?(1)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公田”是贵族占有的土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历程:产生——商;鼎盛——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3、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1)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哪几种形式?三种: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2、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有那些来源?一是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二是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但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3、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土地兼并4、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封建政府如何进行协调?能不能根本解决?(1)危害:①对农民而言: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普遍化;农民经济状况恶化,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危急王朝统治;②对地主而言:土地兼并使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③对国家而言: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2)协调措施:“限田”、“均田”(均田是国家公田,农民只能使用,不得买卖。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
5


5.




导学案选择题
1、巡视学生作答
2、给出答案
3、互批
1、做题
2、订正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分钟验收学习目标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用20分钟阅读教材第2课内容,复习课堂所学
2、完成第2课练习册,要求选择题要有做题痕迹(提前收齐,交给老师批阅)
3分钟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进行提前学习
1、核对自主学习任务中的填空题、选择题答案
2、学生提出的困惑
3、主体知识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
2.井田制的内容
(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重点答案: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主要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封建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
(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4)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2、讲解本课主体知识

商鞅变法土地制度

商鞅变法土地制度

商鞅变法土地制度篇一: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第一目“废井田,开阡陌”,讲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重点交待了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过程。

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讲战国以来在中国延续了 2 000多年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各自在古代演变的情况,重点交待了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历朝政策调整问题。

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租佃关系的产生、发展,重点讲述了宋代以来的租佃关系逐步发展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知识结构:井田制特点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废除中国土地私有制确立古代的土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地制度含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发展:影响:- 1 -- 2 -- 3 -- 4 -- 5 -篇二: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doc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预习学案】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3)内容: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 意义: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2.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如何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它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2. 解释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特点,如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度、秦汉时期的均田制、唐宋时期的均田经营制等;3.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稳定等的关系。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历史文献中的土地制度实践,或者某个朝代的土地制度改革,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土地制度的利弊,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 鼓励学生就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比较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分析其优劣之处。

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展望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教学辅助手段:1. 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具;2. 历史文献和案例资料;3. 小组讨论活动。

评估方式: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测试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达能力;3. 收集学生的讨论笔记和小组报告,评估他们对土地制度影响的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研究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制度相关遗址或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新授课1课时2013.2.27 周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了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培养整合教材主线及深入挖掘历史名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案和多媒体相结合,宏观整合与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相结合,师生合作探究,从他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培养对本民族农业文明的温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及表现难点:土地兼并的原因、危害,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统治者的措施、目的。

三、教学方法
史论结合、创设情境、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中国的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域,其中南北各具特色,分别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有无交流?
3、商周时期的主要耕作工具?铁器出现的时间?牛耕出现及普及的时间?耦犁出现的时间?曲辕犁出现的时间、地点、意义?
4、古代主要的灌溉工具及水利设施?
5、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含义、最主要的特点、评价?
导入:第一课主要从生产力(工具、技术)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第二课则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制度)的角度出发,现在请大家阅读导言部分,找出里面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线。

土地制度的变化
土地兼并
租佃关系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
2、商周时期井田制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二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名称、性质、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想一想
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

材料二:“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被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

结合以上材料,依据生产力原理,你能否预测井田制发展前景?
3)瓦解表现在教材中找出两个表现概括为“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原因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本原因)
2)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确立
联系2011年高考题:山东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里的经济方面指的是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006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那这项皇粮国税开始的时间是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井田制瓦解后土地私有制形式有哪几种?(时间)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占主导地位的地主私有土地来源有哪些?你认为它不断发展后,
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阅读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来源:公田私有、军功赏赐、土地兼并
北魏:“均田”、“限田”
隋唐:“均田”、“限田”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动动脑: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土地兼并的原因、带来什么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根治的“灵丹妙药”?
3)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允许卖卖
危害国赋税收入减少(以明星偷税漏税为例),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
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参考)
1.均田制实行的基础是国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
2.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3.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1、自耕农经济
2、租佃制(以白毛女的故事导入)
1)含义: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
农民通过租佃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原因:土地私有和兼并,无地、少地农民的出现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租佃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或”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4)租佃制普及的意义: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

五、小结(ppt)
六、作业布置
周四晚自习完成第一课学案及活页卷
周六自习完成第二课学案及活页卷;自主完成第三课的学案填空整理背诵笔记
七、板书设计
板书见ppt,黑板设计部分副板书
八、反思
第一课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谈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状
况,第二课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宾格,根本原因则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功底有了较大进步,能读懂原始材料的基本意思,问的问题有价值也很明确。

从生活角度来看,学习本课可以培养我们对本民族农业文化的温情,对于我们的现代文明,希望同学们看到身边的实例,“帮助别人可以让我们变得优雅”,历史的学习也需要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