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合集下载

研一自然辩证法答案—仅供参考

研一自然辩证法答案—仅供参考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属科学,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社会科学是相对自然科学而言的。

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虽然二者同属科学,二者的方法论并不相同。

2、人性论是社会研究的逻辑起点错误。

“现实的人”而非人性论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逻辑起点,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人”出发。

现实的人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

一般社会科学是有不同门类和不同学科组成的。

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只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的属性,或者一个因素,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人性论关于人的诸种假说,只是从一定角度对现实的人的某种逻辑抽象,作为某特定学科的逻辑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它与“现实的人”的现实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王国。

“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现着某个人的综合性特点。

“现实的人”的综合性特点中哪一个表现为主要特点,要从他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来研究。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一、何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是其潜在形态、流动形态、物化形态的综合和统一。

其实质是标志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即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界的必然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生产出多少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

因此,生产力是直接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得到相应发展的。

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它们不会自动地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必须经过人的能动改造,实现人对自然功能的让渡和自然对人的功能的逼近,才能造成现实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具有同一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生产力首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即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又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表现,它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结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当“生产力标准”在我国已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的情况下,唯有“生产力标准”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精心整理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2.这些3.马克思4.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4.5.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1.2.3.4.5.6.7.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3,1,23,分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第六章7072第一次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宋才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

宋才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

宋才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宋才发*确认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就如同确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源一样,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义。

强调和坚持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的迫切需要。

一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

有人说“生产力标准”没有社会属性,对任何社会形态都适用,故不能成为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与否的根本标准。

他们认为,衡量的标准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也有人认为,其根本标准要看政治制度,等等。

笔者认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任务,早在我国1956年底就已经完成了。

当“生产力标准”已成为一个具有确定的内涵概念的情况下,唯有它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告诉人们: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所以,“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的制度,它不仅允许、而且保证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列宁指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

Yao 绪论:1、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答: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即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去把握它的规律;2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在相互联系中发挥为其作用,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2、其他;这到底是个神马意思内可能就是这章还有其他考点吧第一章:1、如何理解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答:1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和证伪索道道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2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有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统一;3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社会科学研究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尊重自己的经验,但不能固执己见;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看它是不是真有道理、有几分道理,择其是者而从之,其不是者不从之;就是说,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2、其他;第二章:其他;第三章: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本专业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谈谈矛盾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意义;答:经济对人口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不同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人口的运动、发展、变化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口规律;经济是决定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决定人口自然变动的主要因素;经济决定人口的社会构成,决定人口的各种社会规律性,如阶级的规定性、职业的规定性、部门的规定性等等,这也就是说,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且这个总体中的丰富的规定性,都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决定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人口对经济的反作用;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指出,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社会经济是由一定人口组成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任何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因此,人口也必然影响生产力,影响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部经济活动;自从出现人类活动以来,人与自然这对矛盾就长期存在至今;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人类要发展经济就要依靠自然资源的使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就会造成资源的耗竭,反过来抑制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如果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关注这对矛盾,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达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不是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的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认了的任何行为都不许遵循自然规律;所以,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不可分的,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个系统,将二者割裂开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非常有害的;同一性对立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国家应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指导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上要实施的具体政策,还要正确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若使两个政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所以,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宏观调控措施,充分协调两个政策间的关系,使其最终的目标达到最优组合;2、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而对某一社会历史现象的正确把握是以人类社会历史整体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请结合本专业理论的具体情况,谈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总体正确把握的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答:仅供参考,还木有联系专业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第五章:1、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什么答:“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处于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人,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全部感性世界的基础;“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从人类总体角度说,有历史上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又处于当下社会活动中现实的人,有未来社会中的“未来的现实”的人;从个体角度说,有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有不同知识和经验背景、不同感性特征与理性特点的人;从个体成长史的角度说,有处于不同智力发育、情感状态和社会素质养成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内容由现实的人的能动的历史活动构成;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关系;如果说社会历史发展是一部长篇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既是社会历史剧的编剧和导演,又是社会历史剧的表演者;人类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长篇历史剧;离开“现实的人”这个出发点,用神、绝对观念、抽象的人性去解释历史,都不可能正确地说明历史;2、如何理解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答: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实现的;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研究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首先,首先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1.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离开“现实的人”这个出发点,不可能正确的说明历史;2.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人民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社会发展规律深深的存在于这些最基础的社会活动之中;3. 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其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 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之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社会共同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 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社会进步是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逐步消除和真实性不断实现的过程;3.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民发展”的社会条件;最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杰出人物是在群众的时间活动中产生的,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研究社会历史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结合起来,给社会历史以全面、科学的解释;3.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有: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第六章:1、如何理解社会评价及其标准答:1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社会评价的方法既要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 评价总是与认知一起进行的;即使人们在具体的研究之前,已经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评价结论,它也不能代替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依据对象的事实发生和发展的逻辑所做的具体评价;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逻辑,这种向度和逻辑会影响、矫正甚至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或标准;社会评价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形式,但从根本上说是关于社会“进步”与否的评价;社会进步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2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A.人类是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建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是客观力量,评价任何现象、政策、制度和历史作用,都应当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标准;当然,并不否认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现象各自的评价标准;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的时代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凡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凡事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因而也是社会评价所必须坚持的标准;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最高”,则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在;2、其他;第七章:1、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方法论解读全球化趋势答:“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揭示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商品、信息等全球性流动和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扩展,使各个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和竞争之中,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使得产业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根本改变了人类传播方式和知识增长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直接面对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实现个体与类的双向互动;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也需要全球合作才能解决;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积极开放、参与国际合作、融入世界潮流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发展问题,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多极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等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人文精神内涵答: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反思与考察,是立足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以生产实践为历史的基础;但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没有同人的解放与发展割裂开来,而是与人的解放与发展联系起来;因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一部世界历史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历史;离开人的解放与发展去谈世界历史,既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正是人获得解放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两个条件,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与发展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世界历史的进程本质上是一个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可见,从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以现实的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核心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只有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才有资格谈论自己的所谓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基本内容和标志的世界历史是使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的历史基础,是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提到实践的高度的可靠根据;从生产力这一角度来看,“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既是人的实践本质力量对象化关系全面生成的结果,又是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生产力既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尺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又是衡量人的发展的价值尺度,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实践不停地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客观世界中,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发展得越广泛,越深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越高,人的本质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只有充分发展生产力,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类的解放创造条件;中国作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化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各种原因,我们仍然面临着艰巨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探讨中国现代化问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首先,马克思世界历马克思世界历马克思世界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一种“世界历史眼光”;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深刻揭示,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针;再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尺度的确定,也深刻地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应始终把人的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评价社会经济制度标准的我见——生产力是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

评价社会经济制度标准的我见——生产力是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

评价社会经济制度标准的我见∗生产力是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何㊀伟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评价社会制度先进或落后的标准,可以千差万别,但生产力是唯一标准.各种评价标准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关键词:社会经济制度㊀评价标准㊀生产力㊀㊀今年«经济学动态»开展评价社会经济制度先进和落后的标准的讨论,这一举措对于维护历史唯物主义很有意义.评价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或落后,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用不同的标准,一元论㊁二元论㊁三元论均可.但不论几元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能把生产力和其他标准等量齐观,更不能认为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内在地统一,是合二为一.因为不论哪一个标准都应以生产力为基础,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它是唯一标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说: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出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更迭的原因.同时也表明评价社会经济制度先进和落后的唯一标准是生产力,其他标准都是从属的.如价值标准㊁道德观念㊁公平和正义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经济基础又以生产力为基础.所以,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评价社会制度的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只能坚持一元论 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和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往往以领导者的主观意志来决定一些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举措,还美其名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如先合作化,后机械化㊁谁说鸡毛不能上天㊁人有多大胆㊁地有多大产等等,把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观点作为 唯生产力论 批判.结果后来受到惩罚,但还不认账.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尊重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为 唯生产力论 翻了案,对其进行正名,由贬义词变为正面词,树立了生产力是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不应实行大一统的公有制,应以公有制为主,适应生产力不同水平,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公有㊁非公有共同发展,才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绩,党的十六大把公有㊁非公有两者共同发展确定为两个 毫不动摇 的基本国策.目前在评价社会经济制度先进和落后的标准时,应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应把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在总体上内在地统一,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一是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是一种观念,最终是由生产力标准决定的,离开生产力标准无法对社会经济制度先进和落后进行价值判断.二是一个是属于经济基础,一个属于上层建筑,二者不可能 内在统一 .三是如果将二者内在统一,往往会掩盖意识形态决定论,来否定或削弱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性.将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二者内在地统一起来,往往是由于看到社会分配不公,认为是由于发展非公有经济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遏制55«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何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邮箱:k d h w2003@s i n a.c o m.非公有经济发展,进行 节制资本 ,实行 国进民退 ,把国有企业 做大做强 ,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种观点不符合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要控制 三个行业和两类骨干企业 的«决定»,也不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 毫不动摇 的方针,使改革有走回头路的危险.发展非公有经济确实使人们收入拉大了差距,但不应认为是分配不公.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各种所有制,再由各种所有制决定占有生产要素不同,在实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时,必然出现收入不平等.但这不是分配不公,而是必然的,是合理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这种分配是公平的,人们是无法改变这种分配关系.马克思说: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马恩选集»,1972年版第13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求 公平的 分配进行批判.他说: 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 公平的 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 公平的 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权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地由经济关系产生法权关系吗? (同上,第8页)由生产力水平决定人们占有生产条件不同,由占有生产条件的不同决定分配的不公平,不论人们对这种分配多么不满,多么愤怒,甚至用公平㊁正义等道义上的价值观来谴责,都是无能为力的.恩格斯说: 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做证据,而只能看做象征. (同上,第189页)所以,分配标准是生产要素占有决定的,只要分配符合占有生产要素,就是公平的,用价值标准来评价这种分配不公是没有意义的.目前的分配不公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造成的,是由另外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各级政府把追求G D P,作为政绩来看待,而对社会公平关注不够;二是国家在再分配时,对社会公平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农民㊁弱势群众;三是高学费㊁高药费㊁高房价,使原来分配不公雪上加霜;四是国企的高工资㊁高福利㊁高奖金㊁高补贴等高收入,拉大了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而发展非公有经济,在某些方面㊁不同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再分配时,对社会公平关注不够的缺陷.另外谈一下,几个社会观念的价值评价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以 自由㊁平等㊁博爱 ,作为普世价值的主要内容,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不应看作是阶级意识决定的.当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反对封建制度时,提出 自由㊁平等㊁博爱 的价值标准.但 自由㊁平等㊁博爱 的价值标准,不是资产阶级学者从头脑中杜撰的,是由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决定的.商品进行交换必须有流通的自由,反对封建割据和闭关自守.商品交换应是自由的,不能强买强卖.商品交换要求双方权利平等,不承认任何特权和等级.商品交换为了满足对方的需要,不应欺诈㊁弄虚作假,双方都要诚信,以博爱相对,才能建立起长期的㊁正常的㊁稳定的商品交换关系.这样的经济关系,就决定观念上产生自由㊁平等㊁博爱的价值标准.恩格斯在«家庭㊁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结束语,引用摩尔根所指出未来社会: 管理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㊁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就是古代氏族的自由㊁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马恩选集»1972年版,第4卷,第175页).显然,恩格斯是认可这一表述的. (2)二战后,西欧出现一些高福利国家,对于这一现象如何评价.如 从摇篮到坟墓 的全方位的福利覆盖,这些都应属于公平㊁正义的价值范畴,它缓解了社会矛盾,体现了社会和谐.这是否是资产阶级发慈悲,或者另有用心,麻痹工人斗志㊁笼络人心.我认为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统治阶级看到,为了获得选票,掌握政权,就必须在社会福利上有所承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这些措施,主要由于经济发展,为高社会福利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些国家才可能这样做,而不是道德观念发挥作用,对其评价生产力仍是唯一标准. (3)上一世纪英国撒切尔夫人对部分国企进行非国有化改革,对这一举措如何评价,是私有化,还是股份化,是新自由主义导致,还使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人们的评价说法不一.我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导致股份制的产生.由于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与其相适应,才出现股份制.股份制的本质特征:一是实现公众持股,使资本所有社会化;二是股份制将资65本家排除在企业之外,由社会精英来管理,使经营管理社会化;三是股份制实现股民以 手 和 足 投票,对公司进行监督,使监督社会化;四是股民承担公司经营风险,使风险社会化.所以,当资本主义经历了电气化的经济革命,使生产力得到大发展,股份制应运而生,马克思看到所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他才提出通过股份制使 私人资本自行扬弃 ,来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把股份企业称为 社会资本 ㊁ 社会企业 .目前美国有近50%的家庭持有股票.撒切尔夫人以股份制优越国有制为依据,使国企改革股份化,英国股民从300万,一下子增加到1000万,所以她所实现的不是私有化.目前英国正在酝酿让公民分享银行国有化所带来的收益,通过公民分派苏格兰皇家银行G r o u p P L C)和莱斯银行(L l o y d sB a n kGi n g G r o u p P L C)的股票,发放给全英4500万名具有选举权的成年公民.每位公民可以获得1450股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票和440股莱斯银行的股票.以最新股价计算,总价值超过900英镑,这样英国的股民可以从1000万増长到4500万(见2011年3月10日«经济参考报»).这就表明:股份制不仅使 私人资本自行扬弃 ,还使 国有资本自行扬弃 .可见股份制的发展,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推动,不是新自由主义的倡导.对于股份制的评价,仍然应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4)如何评价当前亿万富翁的慷慨解囊的道德行为.美国的比尔 盖茨和巴菲特发起的 捐赠承诺 倡议,动员亿万富翁将自己财产一半捐给慈善事业,这一作法既没有法律约束,也不是为了减税,完全是一种 道德承诺 .比尔 盖茨是世界首富,拥有财产540亿美元,过去已捐出280亿,现在承诺只给子女留2㊁3千万美元,其余全部捐出.世界 股神 巴菲特拥有财产450亿美元,富人排名第2位,他承诺捐赠财产的99%.他们这一倡议,目前已有57位亿万富翁响应.美国有400多位亿万富翁,比尔 盖茨和巴菲特相信能说服这些富人来参与这一承诺.他们还到其他国家去游说.如果这一活动能在全球展开,掀起一场捐献活动,其意义不应低估.虽然他们还有剥削的一面,但不应抹杀这种义举,是一种博爱的表现,这也应属于价值标准.这么多资本家㊁这么大规模来捐献出这么多财产,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亿万富翁进行自我共产,这也是离奇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促使人们观念发生变化.一是信息时代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社会化水平达到空前水平,打破国界㊁洲界,出现全球一体:经济一体化㊁金融一体化㊁技术一体化㊁信息一体化㊁语言一体化,走向世界大同.二是信息使人们能上天邀游太空,下海能探测海底;它缩小了地球,扩大了空间,缩短了时间,加快了速度;它使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人们生活虽有差距但普遍提高.三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减,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可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覆盖.当社会所有人,一生无有后顾之忧时,人们所说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就失去意义,排除了人们对财产占有的贪婪之心.五是这些富人看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不分贫富,拥有亿万财产,也在劫难逃.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看到子女无有后顾之忧时,这时他们留给子女的不是财产,而是自我发展㊁自我创造㊁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公益事业的价值观,这不是亿万富翁良心发现,而是历史唯物主义使然.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基础上才有道德推动.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评价,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标准.从上可见,评价社会制度先进或落后的标准,可以千差万别,但生产力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各种评价标准都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普通的原理,任何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不言而喻都会遵循这一原则.(责任编辑:钟培华)75«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一、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答: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答:1、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

2、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呢个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不可能完全证实一切认识,而这种证实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4、在社会科学研讨中。

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保持;凡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就要坚决及时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工具,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讨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三、研讨社会体系的重要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不即是全部的总和。

XXX在研讨社会征象时深刻揭示了体系的整体性。

由于社会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挑选和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体系的新质态——体系整体机能。

2、结构性原则:结果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2023年关于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解读

2023年关于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解读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 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世界各国越 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 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
• 层次性原则 • 开放性原则 •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
•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 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人口系统 •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
在。”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
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 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 思主义。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 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 筹性要素。
• 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初次分配,以及在初次 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二次分配。
上层建筑系统
•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 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主要包括政 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关于于政权的组织 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 “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 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 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而“劳动生产力 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

Yao 绪论:1、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答: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即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去把握它的规律。

2)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在相互联系中发挥为其作用,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2、其他。

(这到底是个神马意思内?可能就是这章还有其他考点吧)第一章:1、如何理解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答:(1)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和证伪索道道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2)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有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统一。

(3)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完整word版)辨析题

(完整word版)辨析题

辨析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这句话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基本命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所以无法检验自身。

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其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也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

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因此,只有实践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成为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标准。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对于一件事情的好坏,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只有亲身去践行我们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利于我们。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1]其中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根据。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列宁曾说过:“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际上绝不能完全的证明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准则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准则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精心整理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

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石主流,法的主要内容。

会,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

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

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

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步的补充;分析统一的整体,而系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的补充;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3.应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木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思考题导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4、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5、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要坚持从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并评价“纯学术研究”的研究范式?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4、如何理解从实际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5、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应当怎样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2、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限度?4、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5、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第四章复习思考题:1、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2、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五章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第六章复习思考题:1、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2、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3、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第七章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联系与区别?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3、如何看待世界历史的现实本质和发展趋势?注:带*号为参考思考题。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的巨 大增长,2010年GDP世界第二。
48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 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 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 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 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最高”,则 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 在。
的10%占全国财富的1.4%。
38
39
40
41
42
43
44
怀念改革开放前的“公平”、“平 等”
住房:个人盖,单位分。 教育:基本保障。 医疗:基本保障 食品:基本绿色。 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平等不等于贫穷。
45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 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37
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
房价:北京海淀区楼市价格 00年4000、01年4500、02年4600、03年4200、04年 4800、05年5000、06年8000、07年13000、08年 11000、09年34000、10年36000.
教育:学费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医疗:就医难、就医贵。 食品安全:不吃怕饿,吃了怕病。 贫富差距:最富的10%占全国财富45%,最穷
55
谢谢!
56
土地
央企:利润
房地产商:钱
老百姓: 衣食住行
地方政府:GDP
31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 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 社会观察主要不是在实验室中,而是在社 会实践中进行的。 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可以是根据自己的 观察和调查而获得的,也可能而且往往是 借助于别人的既有的调查材料,将之与自 己的经验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 精加以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大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大纲

大纲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后人对马克思的研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次论战(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与反对者的论战(二)、列宁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者的论战(三)、列宁同考茨基的论战(四)、战后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战(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二、论战的原因: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四种解读(一)、以恩解马(二)、以苏解马(三)、以西解马(四)、以中解马三、不同解读的原因: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研究方法(一)文本研究(二)思想史研究(三)认识论研究(四)价值观研究(五)跨学科研究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2、什么是实践?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导作用(五)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作用)(六)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4、真理的检验标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内容提要:(一)社会系统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2、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社会形态论------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三)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的总特征、核心、三大规律(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1、什么是矛盾?----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2、辩证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的普遍性4、社会的基本矛盾(共性)案例(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一)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二)前进性与曲折性(三)统一性与多样性、(四)必然性与选择性、(五)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科学预见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1、“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2、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3、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2、“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3、“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对立的观点;2、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性、真理最初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3、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一)真理与价值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定义、特性、标准)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定义、特性、标准)3、价值评价标准及功能(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1、社会认知的特点(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1、社会进步的评价2、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3、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1、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2、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3、世界历史的两重性(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3、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1、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2、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3、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4、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基本结构2、问卷设计基本原则3、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4、问卷设计主要步骤5、问卷设计具体方法6、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7、问卷法的优缺点二、观察法1、科学的观察则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2、观察的类型3、参与观察案例4、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5、观察的步骤6、观察的优点和缺点三、实验法1、实验法的基本原理2、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3、实验的基本程序4、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5、实验法的优缺点6、实验法案例四、文献研究法1文献的类别及来源2文献法的优点3文献法的缺点4文献法的案例五、实证研究法六、定量分析法七、定性分析法1定量方法的特点2定量分析的优缺点3定性分析的特点4定性分析的优缺点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案例(民主、国体与政体关系、民主的真实性与虚伪性)八、个案研究法1个案调查的特点:2个案调查的优点:3个案调查的缺点:4个案调查的案例:九、统计分析法1统计分析法的特点2统计分析法的步骤和原则3统计分析法的案例十、探索性研究法十一、归纳与演绎1归纳法的特点及案例2归纳法的局限性:3演绎法的特点及案例:4演绎法的局限性:5假设检验法是归纳和演绎的结合法十二、模拟法经济学学术论文撰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学术论文的界定、价值与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类型高度重视研究与论文撰写的方法论学术论文的特点与应避免的问题狠抓学术论文撰写的核心环节第一专题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二、社会科学是否可能?三、社会科学的对象与性质四、社会科学的特点与功能四、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境遇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五、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进路第三专题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一、科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与技术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范式1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社会事实范式)2解释主义研究范式(社会定义范式)3批判理论研究范式(社会行为范式)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1、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想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一、名词解释:(20选5)1.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4. 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6.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7.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8.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9.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10.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1.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等子系统;2.社会系统是一个社会有机体;3.从社会形态来展开研究,包括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4.确定了一系列的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矛盾研究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矛盾研究方法论主要指:1.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时候发展的动力源泉;2.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阶段;3.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矛盾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这里的阶级阶层是一个弱政治化概念,实际指经济阶层,而阶级矛盾实际是利益矛盾。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2.社会历史过程具有规律性;3.社会历史过程具有主体选择性。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有:1.历史主义的方法;2.科学预见的方法;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包括:1.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2.从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主题:(1)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如何正确地把握事实和价值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把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统一起来,把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一、何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是其潜在形态、流动形态、物化形态的综合和统一。

其实质是标志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即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界的必然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生产出多少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

因此,生产力是直接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得到相应发展的。

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它们不会自动地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必须经过人的能动改造,实现人对自然功能的让渡和自然对人的功能的逼近,才能造成现实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具有同一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生产力首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即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又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表现,它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结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当“生产力标准”在我国已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的情况下,唯有“生产力标准”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思考题(1)

政治思考题(1)

导论一、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按其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严格的科学性,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二)正确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是批判的态度。

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

二是开放的态度。

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

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慎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

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角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发展性原则。

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一、何为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是其潜在形态、流动形态、物化形态的综合和统一。

其实质是标志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即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界的必然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生产出多少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

因此,生产力是直接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得到相应发展的。

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它们不会自动地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必须经过人的能动改造,实现人对自然功能的让渡和自然对人的功能的逼近,才能造成现实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具有同一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生产力首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即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又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表现,它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结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当“生产力标准”在我国已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的情况下,唯有“生产力标准”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

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二、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不仅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基础。

由于生产力是基子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和发展的,那么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其原则就必然是:人们多大程度上获得了支配、驾驭和控制自然必然性的能力,他们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社会结合方式,社会也就相应地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进步。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在驾驭自然即把自己的不同职能赋予自然物的同时,也就相应地改变了劳动组合形式和造就了新的劳动主体。

人们同怎样性质的生产资料、以怎样方式结合起来,也就相应地创造了怎样的制度文明。

例如,在材料时代,人们把石器、青铜器、铁器作为自己自然肢体功能器官的让渡,采取人对工具直接控制的方式,劳动分工协作在原则上就是主观的—以血缘、宗法、行会为纽带的分工协作,相应地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在能源时代和信息时代,人们把蒸气机、电力机、原子能和信息材料作为自己体力的延长和脑力的扩大,以间接控制和严密分工方式和这些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再加上别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分别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可见,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另一方面,人们创建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要顾及这样一个最基本、最明显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

因此,人们总是要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满足和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而不会固守有损于自身利益的满足和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更不会使在实践中证明对自己有害无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继续发展,而总是要破旧立新,除弊兴利,有所前进。

人们建立社会制度虽然受到主观目的、意愿、理想的制约,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产力水平。

这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一定要受生产力水平支配的必然性,反过来证明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代表了当时一定社会的进步程度。

当然,一定社会的进步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都有其特殊评价标准。

例如,衡量政治
领域进步状态的标准是民主发展水平;衡量精神领域进步状态的标准是精神文明程度;衡量科学领域的进步状态的标准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等等。

但是,这些领域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这些特殊标准都要服从于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

尽管生产力对这些领域的决定作用有的直接些,有的间接些,它们的发展可能呈现不平衡状态。

例如,有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其文化领域也有可能呈现进步状态,有的生产力发展的国家也可能伴随文化领域的落后,但是当我们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生产力标准就发挥着最高的权威性的鉴别、评价作用,舍此再无其他的标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称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还是评价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即生产力不仅是社会进步赖以实现的手段,而且其本身直接就是社会进步的目的,它的发展体现着主体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全面实现和全面本质的生成,是评价社会对于人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的标准。

由上可见,生产力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和它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二者是高度统一的关系,而非二律背反的关系。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