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主题一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观点,掌握力的合成的法则。

2. 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一个力的分力。

3. 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合力与分力的观点,掌握力的合成的法则,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一个力的分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力的正交分解法,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三角板、绳索等用于演示和实验的器械。

2. 准备相关案例或实际问题,用于讲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3.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观点及力的合成的法则。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困难,适当调整教学方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初中所学知识,回顾力的观点。

2. 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观点,并强调其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力的合成(1)介绍矢量和标量的观点,强调矢量可相加。

(2)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力的合成。

(3)举例说明合力与分力的干系,以及合力大小、方向与分力之间的干系。

(4)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力的合成,加深理解。

2. 力的分解(1)介绍力的分解的观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

(2)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如何根据已知合力确定分力。

(3)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解方法。

(4)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力的分解,加深理解。

(三)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如斜面上的物体、杆子上的力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四)作业安置1. 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观点和方法。

2. 自行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的分析。

3. 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五)教室小结1. 回顾所学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观点和方法。

2. 强调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沪科版必修一 4.1 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案含解析

沪科版必修一 4.1 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案含解析

学案2 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一、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筋条结点拉伸到某点,则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即得到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细芯铅笔、橡皮筋一段、细绳套两个、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一、实验过程1.仪器的安装(1)钉白纸: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方木板上,将方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2)拴绳套:用图钉把橡筋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在橡皮筋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套.2.操作与记录(1)图1两力拉: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1所示).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一力拉: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筋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3.作图对比(1)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时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2)测量值: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作出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的图示,如图2所示.图2(3)相比较: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重合.4.重复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二、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2.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纸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3.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筋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4.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会造成偶然误差.三、注意事项1.结点(1)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O点必须保持位置不变.2.拉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2)应使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3.作图(1)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2)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例1李明同学在做“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3(a)所示.。

初中物理合力教案

初中物理合力教案

初中物理合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合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合力与分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复习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2. 提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合力的概念:当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这些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为合力。

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这两个力的矢量和等于原力,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 举例说明合力与分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两个人一起拉一辆车,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合力来描述;一个人站在地球上,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个引力可以分解为地面的支持力和向心力。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挑选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四、实验环节(2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实验材料包括: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小车等。

2. 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实验步骤:a. 分别用两个力F1、F2拉小车,记录下小车的运动状态。

b. 用一个力F3拉小车,使小车达到与前两次相同的运动状态,记录下力F3的大小。

c. 分析力F1、F2与力F3的关系,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合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提问:合力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如何运用合力与分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掌握合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024年课时 合力与分力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024年课时 合力与分力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4 力的合成和分解第1课时 合力与分力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学习目标] 1. 知道共点力的概念,利用等效替代的思想理解合力和分力的关系(重点)。

2.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时遵循的规律,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合力(重难点)。

一、合力与分力某班师生在植树节给树浇水,如图所示,老师一人提着一桶水到现场,放下桶,然后小娟、小明共同提起该桶,准备给树浇水,老师的拉力为F,小娟、小明作用在桶上的力分别为F1、F2。

(1)F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吗?(2)判断力F、F1、F2中哪些力是分力,哪些力是合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________,或者它们的作用线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2.合力和分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________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________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________,这几个力叫作那个力的________。

3.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______________的关系,合力作用的________与分力_______________相同。

4.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合成,把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分解。

(1)合力与分力都是客观存在的力。

( )(2)合力F一定与其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 )(3)合力与分力同时作用于物体上。

( )(4)两分力一定是同一物体受到的力。

( )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实验原理(1)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能把橡皮条末端小圆环拉到某点,一个力F也可以把橡皮条末端的小圆环拉到________________,则F与F1和F2共同作用的________相同,则F等于F1和F2的合力。

《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3.4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合力F与分力F1、F2的关系
1、橡皮条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下伸长一定长度,这时两个拉力
为F1、F2
2、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条,此时橡皮条受到的拉力为F
3、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力F的作用效果与力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4、力是矢量,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既要记下这几个力的,又要记下
它们的。

力的大小从读出;力的方向沿着方向,所以要将该方向描在白纸上。

5、怎样将这三个力在纸上直观的描绘出来?
6、合力F与分力F1、F2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建议用虚线将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你能得到启示吗?)实验数据记录:Array
【自我诊断】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
练习1、有两个力,一个是10N,一个是2N,它们的合力有可能等于5N、
10N、15N吗?合力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
练习2、两个力F1=F2=15N,当它们夹角为1200时,求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巩固提高】
=40N,F2=30N.当两个力的夹角为____ 1、作用在某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F
1
时,两力的合力最大,其最大值是_______N;当两力的夹角为_______时两力的合力最小,其最小值是________N;当两个力互相垂直时合力的大小是
的夹角表示)
________N,合力的方向为_______(用与F
1
2、有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它们的合力的大小F合随两力夹角α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两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
3、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大小分别为5N、7N、10N,它们的合力可能是2N、15N、25N吗?。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夹角的关系。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教学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力的运算法则,是对上一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深化与巩固,也是为后续力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学习做准备,从本册教材来看,力的合成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力学部分是电磁学、能量、动量的基础,所以从整个高中物理课程来看,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的基础。

教材编排:首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共点力的概念,之后观察实际情境理解分力与合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遵循怎样的规律,设计实验探究互成角度二力合成规律,从中体会等效思想,并且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情景一:视频引入:播放小品《卖拐》的一段视频。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通过视频思考下面问题:在刚才的视频中范伟应该表达的是1+1在算错的情况下不等于二。

问题一:1+1是不是一定等于2?问题二:1+1是不是只有在算错的情况下不等于二?请同学们先不要回答,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再来告诉我答案。

情景二: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某平面上受到5个力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那个方向运动吗?如果一个静止的物体受到某个方向恒力的作用,它将沿着恒力的方向运动,所以如果可以找到一个力等效代替这几个力,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教学重点】1.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设计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及应用【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提出合力与分力概念——给出问题情境, 激发思考合力与分力关系——设计探究求合 力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练习与拓展 (例题、 合力大小与角度关 系、多力合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1.出示卡通画,介绍共点力概念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 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引入共点力和非共点力概念, 分别给出共点力 和非共点力的图片示例。

在研究中如果使用质点模型, 则受力均可以作为共点力处理。

本节课 研究物体受共点力的情况。

一个力气大的男生在讲台上提起一桶水, 使水桶保持静止; 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提起这桶水并 使之保持静止。

分析在两种情况下这桶水的受力情况,并画出示意图。

提问:可以发现各个力之 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得F单独作用和F1、F 2 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相同。

3.引出等效替代关系,提出合力、分力概念从前面两个情境出发, 抓住共同点: 一个力单独作用时可以和多个力一起作用时产生相同的 作用效果。

自然地引出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从力的角度分析,得到合力、分力的概念。

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力、分力的概念: 谈合力、分力的出发点在于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用一个合力去替代几个分力的作用) 合力与几个分力同时存在吗(不是,合力只是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并不是物体又多受到了一个力)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1.情境讨论,激发认知冲突提问:前面三位同学拉车的情境中,如果三位同学水平向右的拉力分别为F 1、 F 2、F 3,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方向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合力 F=F 1+F 2+F 3,方向与三个拉力方向相同)提问:把所有的分力相加就得到合力的大小,这个方法就是求合力的方法吗请学生讨论。

(有学生提出异议,以前学过,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应该是两个力相减,方向与较大 的力方向相力的合成出示卡通小车均匀速向前运动,一头牛拉车的效果与三位同学拉车的效果相同。

初中合力与分力教案

初中合力与分力教案

初中合力与分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2.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3. 理解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实例,体验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2. 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合力和分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1. 理解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2. 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合力和分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使学生感受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解释合力是多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力是多个力中的单个力。

合力与分力之间存在等效替代关系。

3. 演示实验:进行实验,如两个人互成角度地施加拉力共同提一桶水,使水桶悬空静止;然后一个人单独提这桶水,也使水桶悬空静止。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讲解平行四边形定则:解释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求解合力和分力的方法,通过图形演示和数学表达式阐述其应用。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合力和分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总结与拓展:总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强调等效替代原则。

提出拓展问题,如多个力合成的一般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以及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同时,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克服学习难点;4. 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合力与分力教案

高中物理合力与分力教案

高中物理合力与分力教案
主题:合力与分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合力和分力,并能够分别描述它们的作用;
2. 能够运用合力和分力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合力和分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合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 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合力和分力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作用;
2. 讲解:讲解合力和分力的定义及特点,并介绍如何计算合力和分力;
3. 实践: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合力和分力;
4. 总结:总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强调其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和动画展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 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合力与分力的影响;
3. 计算软件:利用计算软件帮助学生进行合力与分力的计算。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
2. 学生对合力与分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否合适;
2. 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 合力与分力的计算方法是否被学生掌握。

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一、教学任务分析力的合成是在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力之后,从等效的角度对两个力作用效果所遵循规律的深入探究。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学阶段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等效的思想方法。

从教材“泗水拔鼎”故事情景入手,让学生通过模拟“拔鼎”(即提杠铃片)的游戏提出问题,感悟等效思想,直观感受“合力与分力”、“共点力”、“合成与分解”等概念。

从“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从如何记录力的作用位置、大小、方向等,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搭建一个台阶,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完成对“泗水拔鼎”“双绳提砝码”等实际问题的解释。

通过实践研究“吊床问题”,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等效等思想方法,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研究,知道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合力与分力。

(2)知道共点力,理解共点力的合成。

(3)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的合力。

(4)会用计算法求相互垂直二力的合力。

2、过程和方法(1)通过模拟“泗水拔鼎”情景,用一个力等效地替代两个力,在回忆巩固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的过程中,感受等效替代这一物理方法。

(2)通过“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画出的合力分力力的图示,猜想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几何规律,再实验探索研究,最终归纳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认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环节:猜想→实验→结论。

(3)通过实践研究“吊床问题”的过程,感受物理实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参与“泗水拔鼎”活动和实践研究“吊床问题”,提高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等效替代的方法。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和分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

(2)对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合力与分力的现象,如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一个人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新课讲授(1)合力与分力通过举例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这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强调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力的合成①提出问题: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求合力?②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记录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使其伸长到同样的长度,记录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比较,得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即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作图法求合力:示范如何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合力,让学生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

探究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教案

探究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教案

探究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共点力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了解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共点力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引发学生兴趣;2.呈现实物,直观感受力的作用;3.讲授理论知识;4.讨论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5.做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视频展示:引入学生对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概念:对物体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学习力的计量单位:牛顿。

4.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究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步骤二:理论部分1.共点力合力的概念:指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的合力。

2.共点力分力的概念: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分解成不同方向的力。

3.共点力合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1)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4.共点力分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分力,这两个力可以相互抵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对物体平衡的影响: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分力不能相互抵消,则物体会倾斜或移动。

步骤三:实验部分1.实施前准备:(1)准备一根竹杆、两个支杆、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2)用支撑物将一根竹杆固定在水平位置。

2.实验操作:(1)将两个小球分别放在竹杆两端;(2)分别用两个支杆在竹杆上施加两个力,使得竹杆能够平衡,并且两个小球都处于水平位置。

3.实验结果:(1)当两个力的作用点相同,产生合力,竹杆处于平衡状态。

(2)当两个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分力,竹杆处于不平衡状态。

步骤四:思考题与讨论1.当物体受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力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2.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3.当物体受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力时,这两个力能否相互抵消?4.为什么竹杆在所加力的作用点不同的情况下会倾斜?步骤五:总结与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会用弹簧秤和细线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2.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实验器材方木板一块,弹簧秤两个,白纸,橡皮条一段,细绳套两个,图钉(若干),三角板,刻度尺,铅笔. 四、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子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如图)。

(4)用铅笔记下O 点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5)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 点沿着两条细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着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F 1和F 2的图示。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

(6)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

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 ′的图示。

(7)比较力F ′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等。

(8)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五、注意事项①检查弹簧秤的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上; ②使橡皮条、细绳所在的平面与木板面平行;③尽可能不让弹簧秤的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或限位卡发生摩擦;④描绘结点的位置和细线的方向应力求准确。

可以将细线按在白纸上,用铅笔尖沿线描出两个距离较大..的点,再用直尺把点连成线。

合力与分力教案初中

合力与分力教案初中

合力与分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3. 能够运用合力与分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图。

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例如:一个人无法举起一块大石头,但两个人合作可以轻松举起。

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合力与分力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合力的概念: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替代一个单独的力,这个力称为合力。

2. 介绍分力的概念: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这些分力共同作用于物体。

3. 通过示例图和实际问题,解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20分钟)1. 介绍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力所在的边称为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它们的夹角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代表这两个力的合力。

2. 演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图,解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方法。

3.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

四、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

2. 分组讨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互相交流和解释解题思路。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关系,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强调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的应用,以及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合力和分力教案

高中物理合力和分力教案

高中物理合力和分力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合力和分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 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3. 合力和分力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验仪器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讲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15分钟)
1. 合力的概念: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合力是这些力的叠加结果;
2. 分力的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共同作用的力,称为分力。

三、示范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
1. 讲解合力的计算方法: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2. 讲解分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分解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求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1. 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教师总结(5分钟)
1. 教师进行合力和分力的相关概念总结;
2. 强调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

六、课堂作业(5分钟)
1. 学生完成布置的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下节课的准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他们的物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应用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学案2 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案2 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案2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一、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筋条结点拉伸到某点,则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即得到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细芯铅笔、橡皮筋一段、细绳套两个、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一、实验过程1.仪器的安装(1)钉白纸: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方木板上,将方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2)拴绳套:用图钉把橡筋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在橡皮筋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套.2.操作与记录(1)图1两力拉: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1所示).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一力拉: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筋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3.作图对比(1)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时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2)测量值: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作出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的图示,如图2所示.图2(3)相比较: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重合.4.重复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二、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2.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纸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3.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筋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4.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会造成偶然误差.三、注意事项1.结点(1)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O点必须保持位置不变.2.拉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2)应使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3.作图(1)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2)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例1李明同学在做“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3(a)所示.图3 (1)试在图(a)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 1和F 2的合力图示,并用F 表示此力.(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B .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C .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D .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保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3)如图(b)所示是李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 ′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以上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的实验中,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至少写出两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图所示(2)AC (3)张华的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 (4)①F 1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②F 2的大小比真实值偏小且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③作图时两虚线不分别与F 1线和F 2线平行例2 在 “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OC 为细绳.(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图4A .理想实验法B .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2)本实验中,采取下列哪些方法和步骤可以减小实验误差()A.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越大越好B.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一些C.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平行D.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解析(1)本实验是采用等效替代的原理,当两个力作用使橡皮筋结点O伸长到某一点,另一个力作用也使橡皮筋结点O伸长到同一点时,这个力就是前两个力的合力,选B.(2)本实验中两弹簧测力计所拉绳间的夹角一般在60°到120°之间较合适,A错误;为了减小误差,便于确定两拉力的方向,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一些,且必须使橡皮筋、细绳、弹簧测力计都与木板平行,细绳要与弹簧测力计轴线在同一直线上,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B、C、D均正确.答案(1)B(2)BCD1.在做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后,某同学将其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笔记本上记下如下几条体会,你认为他的体会中正确的是()A.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应使两细绳套间的夹角为90°,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B.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合力的图示F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力的图示F′不完全重合,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说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C.若F1、F2方向不变,而大小各增加1 N,则合力的方向也不变,大小也增加1 ND.在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应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答案BD解析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两细绳套的夹角约在60°~120°范围,实验中不需要计算出合力的大小,没必要非得把细绳套间夹角设定为90°,A错.实验中F与F′的图示不一定完全重合,只要两者长度差不多,夹角很小,就可以近似认为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B对.F1、F2夹角不确定,它们的大小与合力F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不能通过F1、F2大小的变化确定F大小的变化,C错.实验时必须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D对.2.某同学用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方向.图5(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答案(1)3.6(2)D(3)①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②减小重物M的质量(或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等)解析(1)由弹簧测力计可读出数据为3.6 N;(2)因为只要O点受力平衡,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可,没有必要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故选D;(3)减小重物M的质量,可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减小,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以及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也可.1.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中,先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筋,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筋.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筋的要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将橡皮筋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筋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测力计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筋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答案BD解析实验中两次拉伸橡皮筋时,应要求两次的作用效果必须完全相同,即橡皮筋被拉伸的方向、长度完全相同,所以答案选B、D.2.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1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图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A.图乙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B.图乙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C.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D.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答案BC解析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是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算出的值,而实际测量值是单独一个力把橡皮筋拉到O点时的值,因此F′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F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测量值,故A错误,B正确.由于作用效果相同,将两个细绳换成两根橡皮筋,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C正确,D错误.3.某同学做“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时,主要步骤有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筋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筋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筋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E(2)C中应加上“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应说明“把橡筋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解析(1)根据“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的操作规程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E.(2)在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筋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4.图2甲为“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 .在测量同一组数据F 1、F 2和合力F 的过程中,拉橡皮筋结点到达的位置O 的位置不能变化B .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时,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下C .F 1、F 2和合力F 的大小都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D .为减小测量误差,F 1、F 2方向间夹角应为90°(2)某次操作时,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答案 (1)AC (2)4.005.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验中:(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有关内容:A .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绑上两根细线.B .在其中一根细线末端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橡皮筋拉伸,如图3甲所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将步骤B 中的钩码取下,分别在两根细线末端挂上4个和3个质量相等的钩码,用两光滑硬棒B 、C 使两细线互成角度,如图乙所示,小心调整B 、C 的位置,使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2)若通过探究得到“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图乙中cos αcos β=________. 答案 (1)步骤B :钩码个数(或细线拉力)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O 细线的方向(说明:能反映细线方向的其他记录也可以)步骤C :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 中结点的位置O 重合 钩码个数和对应的细线方向 (2)34。

合力与分力教案初中

合力与分力教案初中

合力与分力教案初中教案标题:合力与分力教案初中教案目标:1.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 掌握计算合力与分力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合力与分力的原理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 合力与分力的计算方法。

3. 合力与分力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物理概念。

2. 运用合力与分力的原理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教学准备:1. 演示材料:绳子、挂物、弹簧测力计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合力与分力的场景,如吊运重物、拉拉绳子等。

简单介绍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Step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语言解释合力与分力的定义。

强调合力是多个力合成的结果,而分力则是合力在某一方向上的分解。

Step 3: 计算合力与分力(20分钟)首先介绍合力的计算方法,以两个力在同一方向上的合力为例进行讲解。

然后介绍分力的计算方法,以合力在一个方向上的分力为例进行讲解。

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向量图或数学方法计算合力与分力。

Step 4: 应用练习(20分钟)通过示例问题进行应用练习,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力的数值计算合力与分力,并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

提供适当的提示和讨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合力与分力的原理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10分钟)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合力与分力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多与合力与分力相关的问题。

Step 6: 拓展练习(自主学习)提供相关的拓展题目或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的难度,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合力与分力的示意图和图示资料。

3. 计算合力与分力的练习题。

教学扩展: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合力与分力的应用领域,如工程学、体育学等,并探究更复杂的合力与分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一、教学任务分析力的合成是在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力之后,从等效的角度对两个力作用效果所遵循规律的深入探究。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学阶段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等效的思想方法。

从教材“泗水拔鼎”故事情景入手,让学生通过模拟“拔鼎”(即提杠铃片)的游戏提出问题,感悟等效思想,直观感受“合力与分力”、“共点力”、“合成与分解”等概念。

从“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从如何记录力的作用位置、大小、方向等,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搭建一个台阶,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完成对“泗水拔鼎”“双绳提砝码”等实际问题的解释。

通过实践研究“吊床问题”,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等效等思想方法,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研究,知道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合力与分力。

(2)知道共点力,理解共点力的合成。

(3)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的合力。

(4)会用计算法求相互垂直二力的合力。

2、过程和方法(1)通过模拟“泗水拔鼎”情景,用一个力等效地替代两个力,在回忆巩固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的过程中,感受等效替代这一物理方法。

(2)通过“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画出的合力分力力的图示,猜想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几何规律,再实验探索研究,最终归纳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认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环节:猜想→实验→结论。

(3)通过实践研究“吊床问题”的过程,感受物理实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参与“泗水拔鼎”活动和实践研究“吊床问题”,提高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探究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互评,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学习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 (每两人一套,共24套):。

画图板、橡皮筋、弹簧秤(2个)、三角尺、白纸、绳套、铅笔等。

2、演示实验器材(1)30kg的杠铃片(或者其他重物)和两根长绳。

(2)两只演示用弹簧秤,200克砝码(或钩码),细”纸”绳,棉绳,轻质细弹簧,铷磁铁等。

3、自制powerpoint幻灯片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包括共点力和力的合成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借境激疑→实验探究→实际运用。

即借“泗水拔鼎”故事之景,回忆巩固共点力的概念,引出等效概念和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从“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画出的合力分力力的图示,猜想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几何规律。

再实验探索,最终归纳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实践研究“吊床问题”,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完成对“泗水拔鼎”“双绳提砝码”等实际问题的解释。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探究验证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设计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亲身感受,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说明活动Ⅰ模拟“拔鼎”模拟“泗水拔鼎”的让多组学生参与提杠铃片,引起对“泗水拔鼎”失败原因的思考,不同的人提起杠铃片的效果是相同的,回忆巩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问题Ⅰ设问在肯定提起杠铃片的效果相同的同时,观察不同组别在提杠铃片时的差异,设问:合力与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间有什么关系情景Ⅰ“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通过“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活动Ⅱ学生实验在猜想的基础上,教师从如何记录力的作用位置、大小、方向等,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搭建一个台阶,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探究,加以验证,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活动Ⅲ分析、解释完成对本节课“泗水拔鼎”“双绳提砝码”等实际问题的解释。

活动Ⅳ实践研究“吊床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吊床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感受物理实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借境激疑。

从教材“泗水拔鼎”故事情景入手,让学生在模拟“拔鼎”(即提杠铃片)的游戏提出问题,感悟等效思想,回忆巩固“合力和分力”、“合成与分解”、“共点力”概念。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从“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从如何记录力的作用位置、大小、方向等,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搭建一个台阶,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三环节,自主活动,运用规律。

完成对“泗水拔鼎”“双绳提砝码”等实际问题的解释。

通过实践研究“吊床问题”,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七、教案示例(一)情景导入,借境激疑情景用powerpoint幻灯片显示汉代石刻画像“泗水拔鼎”情景,配《水经注•泗水》文字记载。

疑问:拔鼎真的如此困难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模拟“泗水拔鼎”情景:在中间走廊里放一只大水桶,桶中放着一个30千克的杠铃片,将其系在一根长长的绳子中间,地上事先画出两条红线代表河岸。

学生活动(1)请两个子较大的男生自告奋勇,站在红线外费很大劲没有拉起杠铃片(力图示见图一),成功模拟了“泗水拔鼎”情景,“为什么拔不起来呢”的疑问会在同学们心中产生。

真的没有办法提起来吗(2)再请两位女同学也来试试。

鼓励女同学勇敢上来接受挑战,提醒并允许她们站到河中试试,她们缩短绳子提起杠铃片(力图示见图二),同学们都为她俩叫好。

(3)图示见图三)。

(powerpoint幻灯片显示三次“拔鼎”的力的图示)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后,提示同学注意:上述“拔鼎”的两个力虽然没有作用于杠铃片上的同一点,但它们的作用线却相交于同一点。

物理学中称共点力。

板书 作用于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力的作用线可以交于一点的力称为共点力 教师接着问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同学们相互交流感受与想法:一个力可以产生与两个力共同作用时一样的效果。

引入课题:其实很多情况下,存在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我们很想了解怎样用一个力等效地替代这些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物理上称这一过程为“力的合成”。

怎样用几个力共同作用等效地一个力的效果,物理上称这一过程为“力的分解”。

板书 力的合成和分解两个力拉杠铃片可用一个力拉来 替代,因为它们作用效果相同。

powerpoint 幻灯片显示(如图四所示)。

设问: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砝码可以用一根细线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细线提起来,其效果完全一样。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图四图一 图三图二板书1.合力与分力powerpoint幻灯片显示小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等效为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可看作这一个力的分力。

板书2.力的合成与分解powerpoint幻灯片我们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而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分解。

提问:若用两个弹簧秤拉画图板上橡皮筋,如何用一个弹簧秤完成等效替代请同学们边做边寻找答案。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做一套实验,有许多组配合好,一同学拉两弹簧秤,另一同学就记下橡皮筋结点所到位置,而后用一弹簧秤将橡皮筋拉到该位置来等效替代。

也有许多组不知如何等效替代,在教师辅导下完成。

强调合力与分力作用的等效性,若作用效果不一样不能盲目替代。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设问: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两个同学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么一个同学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一般回答:400N;可能回答:小于400N质疑: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像亚里士多德了吧若是伽利略会怎么做!做实验!(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中曾介绍了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应当进一步渗透这些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演示实验:用两只演示用弹簧秤提起钩码,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学生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问题情境创设——“双绳提砝码”演示实验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预测:学生可能回答是一根线易断。

实验演示: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砝码时,细线断开了.教师问:为什么两根线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说明: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升。

设问: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预测: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大合力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大小总小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和两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其中一条对角线······教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 3.研究两个共点的两力与合力的关系请同学们在画图板上用弹簧秤拉橡皮筋,观察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提出你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两人一组,相互配合用弹簧秤拉橡皮筋,大多学生都记下合力大小及不同组分力的大小在比较研究,大多猜想集中在分力之和大于合力等力的数值关系;也有提出分力夹角越大,合力越小的定性结论。

教师提示:请大家注意力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性,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下面通过实验画出合力与分力的图示,感觉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实验: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约10分钟)。

教师板书演作演示过程,学生一起动手作力的图示,寻找力的合成的规律。

部分学生提出:合力好像是以两个分力作平行四边形后的对角线。

(有此猜想的学生只是一部分。

)下面我们以分力做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找找看是否真有这样的关系。

powerpoint幻灯片显示实验步骤,并强调分力与合力间的等效性。

在班中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投影出来全班交流评价:(1)对角线与合力相差不大的,受到大家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