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言志:赋诗言志是一种典型的使用才学的方法,属于运用前人语典的范畴。引用前人诗句,赋予其全新的意义。这种新意并不是《诗经》的原义,而是根据谈话的场景,结合所赋诗歌中字面意义,引申发挥出来的意义。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1赋诗者所取只是他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并不顾及《诗经》的全篇以及它原先固有的意义。这就脱离了语典原来的语境,削足适履、改头换面,使它符合上下文的需要,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相近。
中和思想:《尚书·舜典》记录了大舜帝命夔典乐,教育天子和方伯诸侯的嫡子,用音
乐培养他们中和的品行。《左传》中举例子,得到和就是在矛盾的两端寻求其共同点,达成一致;同则是在同一事物之间寻求其共同性。这就使我们明白了孔子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深刻意义。
孔子提出“允执其中”的理论,认为中庸是儒者治心之术。曾子所著的《大学》,把允执其中落实在大学教育上,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宗旨、方法和途径。并且指出大学的关键在于“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就是要求人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孔伋也认为“中庸”的关键在于“慎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伋从人的本性出发,因势利导,以礼制情达到中和的目的。在孔孟的思想中,做到允执其中的最简单办法,那就是内省和不愧。孟子更是把中和的思想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理想和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人格,而这些理想和人格都可以通过“集义养气”和“知言经世”所达到的。
孔子与《诗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第十三)(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2)专对:独立对答。(3)以:用。
15.10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第十五)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将心中的感情引发出来),可以观(观察,了解风俗民情),可以群(怎样同人相处),可以怨(抒发心中不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学习)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对《诗经》的引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富贵仍然好礼的人啊)。”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1[周]左丘明:《春秋左传正义》,卷第38,第1077~1078页。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思想,联想。诲淫诲盗)。”(为政第二)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在白色的画布上画出绚丽的色彩)。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先有前提事物,才能画出来)”曰:“礼后乎?(在礼之前应有诚和敬)”子曰:“起予者商(子夏)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三)(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第三)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展开)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免:指身体免于损伤)夫!小子!(年轻后生,弟子)”(泰伯第八)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第八)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9.18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九)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第十六)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
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第十七)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文和质的关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2.7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棘子成,卫大夫。疾时人文胜,故为此言。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言子成之言,乃君子之意。然言出于舌,则驷马不能追之,又惜其失言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鞟,其郭反。鞟,皮去毛者也。言文质等耳,不可相无。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胥失之矣。(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
《孟子·万章上》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评诗方法: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不臣尧,不以尧为臣,使北面而朝也。《诗·小雅·北山之篇》也。普,遍也。率,循也。此诗今毛氏序云:“役使不均,已劳于王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其诗下文亦云:“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乃作诗者自言天下皆王臣,何为独使我以贤才而劳苦乎?非谓天子可臣其父也。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