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向量法解立体几何总结
2023年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梳理及基础题型归纳-立体几何模块-第七节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第七节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一、空间向量与平行关系【知识点1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1)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定义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和这条直线平行或共线的非零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无数个. (2)平面的法向量的定义直线l ⊥α,取直线l 的方向向量a ,则a 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注: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不唯一?【例1】如图3,已知ABCD 是直角梯形,∠ABC =90°,SA ⊥平面ABCD ,SA =AB =BC =1,AD =12,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1)求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 (2)求平面SAB 的一个法向量; (3)求平面SCD 的一个法向量.【反思】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平面法向量的步骤 (1)设向量:设平面的法向量为n =(x ,y ,z). (2)选向量:在平面内选取两个不共线向量,. (3)列方程组:由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5)赋非零值:取其中一个为非零值(常取±1). (6)得结论:得到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2.求平面法向量的三个注意点(1)选向量:在选取平面内的向量时,要选取不共线的两个向量.(2)取特值:在求n 的坐标时,可令x ,y ,z 中一个为一特殊值得另两个值,就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3)注意0:提前假定法向量n=(x,y,z)的某个坐标为某特定值时一定要注意这个坐标不为0.[练习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1D1、A1B1的中点,在如图32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求:图322(1)平面BDD1B1的一个法向量;(2)平面BDEF的一个法向量.【知识点12】空间中平行关系的向量表示【类型一】用向量证明线线平行【例1】如图323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DD1和BB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EC1F是平行四边形.图323111111112EB1,BF=2F A1.求证:EF∥AC1.【类型二】用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CC1,B1C1的中点.求证:MN∥平面A1BD.【练习2】在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EF⊥平面AEB,AE⊥EB,AD∥EF,EF∥BC,BC=2AD =4,EF=3,AE=BE=2,G是BC的中点,求证:AB∥平面DEG.【类型三】利用向量证明面面平行【例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CC1,B1C1的中点,试证明平面A1BD∥平面CB1D1.【练习3】如图329,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底面ABCD的中心,P是DD1的中点.设Q是CC1上的点,则当点Q在什么位置时,平面D1BQ∥平面P AO?图329二、空间向量与垂直关系【知识点13】空间中垂直关系的向量表示【类型一】用向量证明线面垂直【例1】如图所示,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D为CC1的中点.求证:AB1⊥平面A1BD.【练习1】如图3215,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2,AF=1,M是线段EF的中点.求证:AM⊥平面BDF.图3215【类型二】用向量法证明面面垂直【例2】如图3212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AB=BC=2,BB1=1,E 为BB1的中点,证明:平面AEC1⊥平面AA1C1C.=2BD.求证:平面DEA⊥平面ECA.三、空间向量与空间角【知识点14】空间角的向量求解方法【类型一】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例1】如图,在三棱柱OABO1A1B1中,平面OBB1O1⊥平面OAB,∠O1OB=60°,∠AOB =90°,且OB=OO1=2,OA=3,求异面直线A1B与AO1所成角的余弦值的大小.θ=φθ=π-φ点,则AE,SD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多少?【类型二】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例2】如图,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 =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 AB;(2)求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练习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 AD⊥平面ABCD ,P A ⊥PD ,P A =PD ,AB ⊥AD ,AB =1,AD =2,AC =CD = 5.(1)求证:PD ⊥平面P AB .(2)求直线PB 与平面PCD 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 A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BM ∥平面PCD ?若存在,求AMAP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类型三】求二面角【例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1)证明:平面P AB ⊥平面P AD ;(2)若P A =PD =AB =DC ,∠APD =90°,求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旋转轴旋转120°得到的,G 是DF ︵的中点.图3224(1)设P 是CE ︵上的一点,且AP ⊥BE ,求∠CBP 的大小;(2)当AB =3,AD =2时,求二面角E AG C 的大小.【练习4】如图,在三棱锥PABQ中,PB⊥平面ABQ,BA=BP=BQ,D,C,E,F分别是AQ,BQ,AP,BP的中点,AQ=2BD,PD与EQ交于点G,PC与FQ交于点H,连接GH.(1)求证:AB∥GH;(2)求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四、空间向量与距离【知识点15】利用空间向量求距离(※)【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分别是C1C,D1A1,AB的中点,求点A到平面EFG的距离.【练习1】如图所示,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BB1,CC1的中点,DG=13DD1,过E,F,G的平面交AA1于点H,求D1A1到平面EFGH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先确定平面的法向量,再求点与平面内一点的连线形成的斜线段在平面的法向量上的射影长.如图,设n=(a,b,c)是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P0(x0,y0,z0)为α外一点,P(x,y,z)是平面α内的任意一点,则点P0到平面α的距离:d=|PP0→·n||n|=|a(x0-x)+b(y0-y)+c(z0-z)|a2+b2+c2.注: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以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纵观立体几何考题感悟向量方法解题

纵观立体几何考题感悟向量方法解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立体几何一直是学生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部分。
立体几何的主要难点是空间的复杂性,加上几何思维本来就不易理解,许多学生解题困难。
但是,通过向量方法解题是一种很好的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纵观立体几何考题,分享一些关于向量方法解题的经验与感悟。
一、向量的基本概念及运算向量的表示法是用箭头表示。
箭头的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箭头的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
一个向量可以被表示为一个由有序数对$(x,y)$所确定的点A和另一个由有序数对$(x',y')$所确定的点B之间的向量$\vec{AB}$。
向量也可以表示为箭头的坐标,即$\vec{AB}=\begin{pmatrix}x'-x\\y'-y\end{pmatrix}$。
向量的大小表示为$|\vec{AB}|=\sqrt{(x'-x)^2+(y'-y)^2}$。
向量的运算有向量加法和向量数乘。
向量加法的定义是:$\vec{a}+\vec{b}=\begin{pmatrix}a_1+b_1\\a_2+b_2\\a_3+b_3\e nd{pmatrix}$。
其中,$\vec{a}=(a_1,a_2,a_3)$,$\vec{b}=(b_1,b_2,b_3)$。
向量数乘的定义是:$\lambda\vec{a}=(\lambda a_1,\lambda a_2,\lambda a_3)$。
其中,$\lambda$是一个实数。
二、应用向量方法求解空间几何问题1.立体几何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比如平面、线段、角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空间中的直线、平面、空间角、平行线等概念。
了解这些概念是建立解题基础的必要条件。
2.向量表达式的转化在解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向量的基本运算将问题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数乘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能够将向量从一个表达式转化为另一个表达式,并灵活地运用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法则来求解问题。
用空间向量法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典例及解析

用空间向量法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典例及解析以多面体为载体,以空间向量为工具,来论证和求解空间角、距离、线线关系以及线面关系相关问题,是近年来高考数学的重点和热点,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求解立几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程序化思想。
更易于学生们所接受,故而执教者应高度重视空间向量的工具性。
首先,梳理一下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知识和基本求解方法 一: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夹角范围: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
向量求法:设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为a,b ,其夹角为θ,则有cos ___________.θ=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定义: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指直线与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范围:直线和平面所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
向量求法: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的法向量为n ,直线与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为|cos |___________.θ=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ϕ,则有sin ___________.ϕ=或在平面内任取一个向量m ,则|cos |___________.θ=.(3)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 二面角的向量求法:方法一:在两个半平面内任取两个与棱垂直的向量,则这两个向量所成的 即为所求的二面角的大小;方法二:设1n ,2n 分别是两个面的 ,则向量1n 与2n 的夹角(或其补角)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
二: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1)点面距离的向量公式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点P 是平面α外一点,点M 为平面α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d 就是 ,即d =||||MP ⋅n n . (2)线面、面面距离的向量公式平面α∥直线l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点M ∈α、P ∈l ,平面α与直线l 间的距离d 就是MP 在向量n 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d = .平面α∥β,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点M ∈α、P ∈β,平面α与平面β的距离d 就是MP 在向量n 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d =||||MP ⋅n n . (3)异面直线的距离的向量公式设向量n 与两异面直线a 、b 都垂直,M ∈a 、P ∈b ,则两异面直线a 、b 间的距离d 就是MP 在向量n 方向射影的绝对值,即d =||||MP ⋅n n .三:利用空间向量解证平行、垂直关系1:①所谓直线的方向向量,就是指 的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 个。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向量可以用其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来表示。
设向量为a=(a1,a2,a3)则其在x轴、y轴、z轴上的投影分别为a1、a2、a3即a=(a1,a2,a3)2)空间向量的模长:向量的模长是指其长度,即a|=√(a1²+a2²+a3²)3)向量的单位向量:一个向量的单位向量是指其方向相同、模长为1的向量。
设向量a的模长为a|则其单位向量为a/|a|4)向量的方向角:向量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与三个坐标轴的夹角分别称为其方向角。
设向量a=(a1,a2,a3)则其方向角为α=cos⁻¹(a1/|a|)、β=cos⁻¹(a2/|a|)、γ=cos⁻¹(a3/|a|)5)向量的方向余弦:向量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与三个坐标轴的夹角的余弦值分别称为其方向余弦。
设向量a=(a1,a2,a3)则其方向余弦为cosα=a1/|a|、cosβ=a2/|a|、cosγ=a3/|a|一、知识要点1.空间向量的概念:在空间中,向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向量通常用有向线段表示,同向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或相等的向量。
向量具有平移不变性。
2.空间向量的运算: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与平面向量运算相同。
运算法则包括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平行六面体法则。
3.共线向量: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
共线向量定理指出,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a//b存在实数λ,使a=λb。
4.共面向量:能平移到同一平面内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有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p=xa+yb+zc。
若三向量a、b、c不共面,则{a,b,c}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a、b、c叫做基向量。
6.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系: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向量可以用其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来表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小结-课件牛老师

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走进颐和园,眼前是繁华的苏州街,现在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热闹场 面,苏州街围着一片湖,沿着河岸有许多小绿盘子里装着美丽的荷花。这 里是仿照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当年有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 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的,皇帝游览的时候才营业。我正 享受着皇帝的待遇,店里的小贩都在卖力的吆喝着。 ►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 叠地挤在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 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则
m m
BC CF
0, 0.
即 -x2=0, -y2+2z2=0,
不妨令 z2=1,可得 m=(0,2,1).
因此有
cos〈m,n〉=|mm|·|nn|=3 1010,于是
sin〈m,n〉=
10 10 .
所以,平面 EBC 与平面 F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100.
(2)设线段 DP 的长为 h(h∈[0,2]),则点 P 的坐标为(0,0,h), 可得B→P=(-1,-2,h). 易知,D→C=(0,2,0)为平面 ADGE 的一个法向量,故
所以平面 PAD⊥平面 PCD.
应用 二:解决空间中的有关角的问题
= v,n或 = v,n .
2
2
应用 二:解决空间中的有关角的问题
解:依题意,以 D 为原点,分别以D→A,D→C,D→G的方向为 x 轴,y 轴,z 轴
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可得 D(0,0,0),A(2,0,0),B(1,2,0), C(0,2,0),E(2,0,2),F(0,1,2),G(0,0,2).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知识要点。
1. 空间向量的概念: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注:(1)向量一般用有向线段表示同向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或相等的向量。
(2)向量具有平移不变性2. 空间向量的运算。
定义:与平面向量运算一样,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如下(如图)。
OB OA AB a b =+=+;BA OA OB a b =-=-;()OP a R λλ=∈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 b b a+=+⑵加法结合律:)()(c b a c b a ++=++⑶数乘分配律:b a b aλλλ+=+)(运算法则: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六面体法则 3. 共线向量。
(1)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a平行于b ,记作b a//。
(2)共线向量定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b ≠0 ),a //b 存在实数λ,使a=λb 。
(3)三点共线:A 、B 、C 三点共线<=>AC AB λ=<=>)1(=++=y x OB y OA x OC 其中 (4)与a 共线的单位向量为aa ±4. 共面向量(1)定义:一般地,能平移到同一平面内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说明: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2)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p 与向量,a b 共面的条件是存在实数,x y 使p xa yb =+。
(3)四点共面:若A 、B 、C 、P 四点共面<=>AC y AB x AP += <=>)1(=++++=z y x OC z OB y OA x OP 其中 5.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p xa yb zc =++。
若三向量,,a b c 不共面,我们把{,,}a b c 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a b c 叫做基向量,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高考数学中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向量方法(三)——空间向量求距离

G
x D F A
C
E
y
B
例1 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F 分别是 :
AB、AD 的中点,GC⊥平面 ABCD,且 GC=2,求点 z B 到平面 EFG 的距离. G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C-xyz. 由题设 C(0,0,0),A(4,4,0),B(0,4,0), D(4,0,0),E(2,4,0),F(4,2,0),G(0,0,2). E F ( 2 , 2 , 0 ), E G ( 2 , 4 , 2 ), D C
G
x D
F A
C
E
y
B
练习3: 正方体AC1棱长为1,求BD与平面GB1D1的 距离
D1 A1 Z B1
DD
C1 d
1
n
n
G A X
D
B
C Y
三、求平面与平面间距离
例3、正方体AC1棱长为1,求平面AD1C 与平面A1BC1的距离
D1 A1 Z B1
AD
n
C1 d
n
D
A X B
C Y
| PA n | = |n |
.
这个结论说明,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连结此点与平面 上的任一点(常选择一个特殊点)的向量在平面的法向量上的射影的 绝对值.
例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 CG⊥平面ABCD,CG=2,E、F分别是AB、 AD的中点,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 z
∴n M C 2 2 ax ay 0
a , 0, 0) N (
2 2
a,
1 2
a,
1 2
a)
高中数学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方法归纳

高中数学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方法归纳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平行垂直问题基础知识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a 1,b 1,c 1).平面α,β的法向量u =(a 3,b 3,c 3),v =(a 4,b 4,c 4)(1)线面平行:l ∥αa ⊥ua ·u =0a 1a 3+b 1b 3+c 1c 3=0 (2)线面垂直:l ⊥αa ∥ua =k u a 1=ka 3,b 1=kb 3,c 1=kc 3 (3)面面平行:α∥βu ∥vu =k v a 3=ka 4,b 3=kb 4,c 3=kc 4 (4)面面垂直:α⊥βu ⊥vu ·v =0a 3a 4+b 3b 4+c 3c 4=0例1、如图所示,在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E ,F 分别是PC ,PD 的中点,PA =AB =1,BC =2.(1)求证:EF ∥平面PAB ; (2)求证:平面PAD ⊥平面PDC .[证明] 以A 为原点,AB ,AD ,A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A (0,0,0),B (1,0,0),C (1,2,0),D (0,2,0),P (0,0,1),所以E ⎝ ⎛⎭⎪⎪⎫12,1,12,F ⎝ ⎛⎭⎪⎪⎫0,1,12,EF =⎝ ⎛⎭⎪⎪⎫-12,0,0,PB =(1,0,-1),PD =(0,2,-1),AP =(0,0,1),AD =(0,2,0),DC =(1,0,0),AB =(1,0,0).(1)因为EF =-12AB ,所以EF ∥AB ,即EF ∥AB .又AB 平面PAB ,EF 平面PAB ,所以EF ∥平面PAB .(2)因为AP ·DC =(0,0,1)·(1,0,0)=0,AD ·DC =(0,2,0)·(1,0,0)=0,所以AP ⊥DC ,AD ⊥DC ,即AP ⊥DC ,AD ⊥DC .又AP ∩AD =A ,AP 平面PAD ,AD 平面PAD ,所以DC ⊥平面PAD .因为DC 平面PDC ,所以平面PAD ⊥平面PDC .使用空间向量方法证明线面平行时,既可以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内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然后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到线面平行,也可以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证明面面垂直既可以证明线线垂直,然后使用判定定理进行判定,也可以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垂直.例2、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C =90°,BC =2,CC 1=4,点E 在线段BB 1上,且EB 1=1,D ,F ,G 分别为CC 1,C 1B 1,C 1A 1的中点. 求证:(1)B 1D ⊥平面ABD ; (2)平面EGF ∥平面ABD .证明:(1)以B 为坐标原点,BA 、BC 、BB 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 (0,0,0),D (0,2,2),B 1(0,0,4),设BA =a ,则A (a,0,0),所以BA =(a,0,0),BD =(0,2,2),1B D =(0,2,-2),1B D ·BA =0,1B D ·BD =0+4-4=0,即B 1D ⊥BA ,B 1D ⊥BD . 又BA ∩BD =B ,因此B 1D ⊥平面ABD .(2)由(1)知,E (0,0,3),G ⎝ ⎛⎭⎪⎪⎫a 2,1,4,F (0,1,4),则EG =⎝ ⎛⎭⎪⎪⎫a 2,1,1,EF =(0,1,1),1B D ·EG =0+2-2=0,1B D ·EF =0+2-2=0,即B 1D ⊥EG ,B 1D ⊥EF . 又EG ∩EF =E ,因此B 1D ⊥平面EGF . 结合(1)可知平面EGF ∥平面ABD .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基础知识(1)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若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θ,则cos θ=|cos 〈a ,b 〉|=|a ·b ||a ||b |.(2)向量法求线面所成的角:求出平面的法向量n ,直线的方向向量a ,设线面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 〈n ,a 〉|=|n ·a ||n ||a |. (3)向量法求二面角:求出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与β的法向量n 1,n 2,若二面角α-l -β所成的角θ为锐角,则cos θ=|cos 〈n 1,n 2〉|=|n 1·n 2||n 1||n 2|;若二面角α-l -β所成的角θ为钝角,则cos θ=-|cos 〈n 1,n 2〉|=-|n 1·n 2||n 1||n 2|.例1、如图,在直三棱柱A 1B 1C 1-ABC 中,AB ⊥AC ,AB =AC =2,A 1A =4,点D 是BC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A 1B 与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平面ADC 1与平面ABA 1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解] (1)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则A (0,0,0),B (2,0,0),C (0,2,0),D (1,1,0),A 1(0,0,4),C 1(0,2,4),所以1A B =(2,0,-4),1C D =(1,-1,-4).因为cos 〈1A B ,1C D 〉=1A B ·1C D | 1A B ||1C D |=1820×18=31010,所以异面直线A 1B 与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1010.(2)设平面ADC 1的法向量为n 1=(x ,y ,z ),因为AD =(1,1,0),1AC =(0,2,4),所以n 1·AD =0,n 1·1AC =0,即x +y =0且y +2z =0,取z =1,得x =2,y =-2,所以,n 1=(2,-2,1)是平面ADC 1的一个法向量.取平面ABA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2=(0,1,0).设平面ADC 1与平面ABA 1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θ.由|cos θ|=⎪⎪⎪⎪⎪⎪⎪⎪n 1·n 2|n 1||n 2|=29×1=23,得sin θ=53.因此,平面ADC 1与平面ABA 1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53.例2、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CA =CB ,AB =AA 1,∠BAA 1=60°. (1)证明:AB ⊥A 1C ;(2)若平面ABC ⊥平面AA 1B 1B ,AB =CB ,求直线A 1C 与平面BB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1)证明:取AB 的中点O ,连接OC ,OA 1,A 1B . 因为CA =CB ,所以OC ⊥AB .由于AB =AA 1,∠BAA 1=60°,故△AA 1B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OA 1⊥AB . 因为OC ∩OA 1=O ,所以AB ⊥平面OA 1C . 又A 1C 平面OA 1C ,故AB ⊥A 1C .(2)由(1)知OC ⊥AB ,OA 1⊥AB .又平面ABC ⊥平面AA 1B 1B ,交线为AB , 所以OC ⊥平面AA 1B 1B ,故OA ,OA 1,OC 两两相互垂直.以O 为坐标原点,OA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OA |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由题设知A (1,0,0),A 1(0,3,0),C (0,0,3),B (-1,0,0).则BC =(1,0,3),1BB =1AA =(-1,3,0),1A C =(0,-3,3).设n =(x ,y ,z )是平面BB 1C 1C 的法向量,则⎩⎪⎨⎪⎧n ·BC =0,n ·1BB =0.即⎩⎨⎧x +3z =0,-x +3y =0.可取n =(3,1,-1).故cosn ,1A C=n ·1A C|n ||1A C |=-105.所以A 1C 与平面BB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05.(1)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空间角的一般步骤: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 (2)求空间角应注意:①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不一定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β,即cos α=|cos β|. ②两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不一定是所求的二面角,有可能两法向量夹角的补角为所求.例3、如图,在四棱锥S -ABCD 中,AB ⊥AD ,AB ∥CD ,CD =3AB =3,平面SAD ⊥平面ABCD ,E 是线段AD 上一点,AE =ED =3,SE ⊥AD .(1)证明:平面SBE ⊥平面SEC ;(2)若SE =1,求直线CE 与平面SBC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1)证明:∵平面SAD ⊥平面ABCD ,平面SAD ∩平面ABCD =AD ,SE 平面SAD ,SE ⊥AD ,∴SE ⊥平面ABCD . ∵BE 平面ABCD ,∴SE ⊥BE . ∵AB ⊥AD ,AB∥CD ,CD =3AB =3,AE =ED =3,∴∠AEB =30°,∠CED =60°. ∴∠BEC =90°,即BE ⊥CE . 又SE ∩CE =E ,∴BE ⊥平面SEC . ∵BE 平面SBE , ∴平面SBE ⊥平面SEC .(2)由(1)知,直线ES ,EB ,EC 两两垂直.如图,以E 为原点,EB 为x 轴,EC 为y 轴,ES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 (0,0,0),C (0,23,0),S (0,0,1),B (2,0,0),所以CE =(0,-23,0),CB =(2,-23,0),CS =(0,-23,1).设平面S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CB =0,n ·CS =0.即⎩⎪⎨⎪⎧2x -23y =0,-23y +z =0.令y =1,得x =3,z =23,则平面S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3,1,23).设直线CE 与平面SBC 所成角的大小为θ,则sin θ=|n ·CE |n |·|CE ||=14,故直线CE 与平面S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4.例4、如图是多面体ABC -A 1B 1C 1和它的三视图.(1)线段CC 1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BE ⊥平面A 1CC 1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请找出并证明;(2)求平面C 1A 1C 与平面A 1CA 夹角的余弦值.解:(1)由题意知AA 1,AB ,AC 两两垂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A 1(0,0,2),B (-2,0,0),C (0,-2,0),C 1(-1,-1,2),则1CC =(-1,1,2),11A C =(-1,-1,0),1A C =(0,-2,-2).设E (x ,y ,z ),则CE =(x ,y +2,z ),1EC =(-1-x ,-1-y,2-z ).设CE =λ1EC (λ>0),则⎩⎪⎨⎪⎧x =-λ-λx ,y +2=-λ-λy ,z =2λ-λz ,则E ⎝ ⎛⎭⎪⎪⎫-λ1+λ,-2-λ1+λ,2λ1+λ, BE =⎝ ⎛⎭⎪⎪⎫2+λ1+λ,-2-λ1+λ,2λ1+λ. 由⎩⎪⎨⎪⎧BE ·11A C =0,BE ·1A C =0,得⎩⎪⎨⎪⎧-2+λ1+λ+2+λ1+λ=0,-2-λ1+λ+2λ1+λ=0,解得λ=2,所以线段CC 1上存在一点E ,CE =21EC ,使BE ⊥平面A 1CC 1.(2)设平面C 1A 1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由⎩⎪⎨⎪⎧m ·11A C =0,m ·1A C =0,得⎩⎪⎨⎪⎧-x -y =0,-2y -2z =0,取x =1,则y =-1,z =1.故m =(1,-1,1),而平面A 1CA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0,0),则cos 〈m ,n 〉=m ·n |m ||n |=13=33,故平面C 1A 1C 与平面A 1CA 夹角的余弦值为33.利用空间向量解决探索性问题例1、如图1,正△ABC 的边长为4,CD 是AB 边上的高,E ,F 分别是AC 和BC 边的中点,现将△ABC 沿CD 翻折成直二面角A -DC -B (如图2).(1)试判断直线AB 与平面DE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二面角E -DF -C 的余弦值;(3)在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AP ⊥DE 如果存在,求出BP BC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在△ABC 中,由E ,F 分别是AC ,BC 中点,得EF ∥AB .又AB 平面DEF ,EF 平面DEF ,∴AB ∥平面DEF .(2)以点D 为坐标原点,以直线DB ,DC ,DA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2),B (2,0,0),C (0,23,0),E (0,3,1),F (1,3,0),DF =(1,3,0),DE =(0,3,1),DA =(0,0,2).平面CDF 的法向量为DA =(0,0,2).设平面ED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DF ·n =0, DE ·n =0,即⎩⎪⎨⎪⎧x +3y =0,3y +z =0,取n =(3,-3,3),cos 〈DA ,n 〉=DA ·n| DA ||n |=217,所以二面角E -DF -C 的余弦值为217.(3)存在.设P (s ,t,0),有AP =(s ,t ,-2),则AP ·DE =3t -2=0,∴t =233,又BP =(s -2,t,0),PC =(-s,23-t,0),∵BP ∥PC ,∴(s -2)(23-t )=-st ,∴3s +t =23. 把t =233代入上式得s =43,∴BP =13BC , ∴在线段BC 上存在点P ,使AP ⊥DE . 此时,BP BC =13.1空间向量法最适合于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它无需进行复杂的作图、论证、推理,只需通过坐标运算进行判断.2解题时,把要成立的结论当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等,所以为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有效,应善于运用这一方法.例2、.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B =90°,AA 1=BC =2AC =2.(1)若D 为AA 1中点,求证:平面B 1CD ⊥平面B 1C 1D ;(2)在AA 1上是否存在一点D ,使得二面角B 1-CD -C 1的大小为60°解:(1)证明:如图所示,以点C 为原点,CA ,CB ,CC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 (0,0,0),A (1,0,0),B 1(0,2,2),C 1(0,0,2),D (1,0,1),即11C B =(0,2,0),1DC =(-1,0,1),CD =(1,0,1).由11C B ·CD =(0,2,0)·(1,0,1)=0+0+0=0,得11C B ⊥CD ,即C 1B 1⊥CD . 由1DC ·CD =(-1,0,1)·(1,0,1)=-1+0+1=0,得1DC ⊥CD ,即DC 1⊥CD . 又DC 1∩C 1B 1=C 1,∴CD ⊥平面B 1C 1D .又CD 平面B 1CD ,∴平面B 1CD ⊥平面B 1C 1D .(2)存在.当AD =22AA 1时,二面角B 1-CD -C 1的大小为60°.理由如下:设AD =a ,则D 点坐标为(1,0,a ),CD =(1,0,a ),1CB =(0,2,2), 设平面B 1CD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1CB =0m ·CD =0⎩⎪⎨⎪⎧2y +2z =0,x +az =0,令z =-1,得m =(a,1,-1).又∵CB =(0,2,0)为平面C 1CD 的一个法向量,则cos 60°=|m ·CB ||m |·|CB |=1a 2+2=12,解得a =2(负值舍去),故AD =2=22AA 1.∴在AA 1上存在一点D 满足题意.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立的创新问题空间向量在处理空间问题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把“非运算”问题“运算”化,即通过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问题成为近几年试题新的命题点.一、经典例题领悟好例1、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BC =CD =2,AC =4, ∠ACB =∠ACD =π3,F 为PC 的中点,AF ⊥PB .(1)求PA 的长;(2)求二面角B -AF -D 的正弦值. (1)学审题——审条件之审视图形由条件知AC ⊥BD ――→建系DB ,AC 分别为x ,y 轴―→写出A ,B ,C ,D 坐标――――――――→PA ⊥面ABCD 设P 坐标――→PF =CF 可得F 坐标――→AF ⊥PBAF ·PB =0―→得P 坐标并求PA长.(2)学审题 由(1)―→AD ,AF ,AB 的坐标―――――――――――――――――――→向量n 1,n 2分别为平面FAD 、平面FAB 的法向量n 1·AD =0且n 1·AF =0―→求得n 1·n 2―→求得夹角余弦.[解] (1)如图,连接BD 交AC 于O ,因为BC =CD ,即△BCD 为等腰三角形,又AC 平分∠BCD ,故AC ⊥BD .以O 为坐标原点,OB ,OC ,AP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OC =CD cos π3=1.而AC=4,得AO =AC -OC =3.又OD =CD sin π3=3,故A (0,-3,0),B (3,0,0),C (0,1,0),D (-3,0,0).因PA ⊥底面ABCD ,可设P (0,-3,z ).由F 为PC 边中点,知F ⎝ ⎛⎭⎪⎪⎫0,-1,z 2.又AF =⎝ ⎛⎭⎪⎪⎫0,2,z 2,PB =(3,3,-z ),AF ⊥PB ,故AF ·PB =0,即6-z 22=0,z =23(舍去-23),所以|PA |=23.(2)由(1)知AD =(-3,3,0),AB =(3,3,0),AF =(0,2,3).设平面FAD 的法向量为n 1=(x 1,y 1,z 1),平面FAB 的法向量为n 2=(x 2,y 2,z 2),由n 1·AD =0,n 1·AF =0,得⎩⎪⎨⎪⎧-3x 1+3y 1=0,2y 1+3z 1=0,因此可取n 1=(3,3,-2).由n 2·AB =0,n 2·AF =0,得⎩⎪⎨⎪⎧3x 2+3y 2=0,2y 2+3z 2=0,故可取n 2=(3,-3,2).从而法向量n1,n2的夹角的余弦值为cos〈n1,n2〉=n1·n2|n1|·|n2|=18.故二面角B-AF-D的正弦值为37 8.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思想是寻找其中的线线垂直关系本题利用AC⊥BD,若图中存在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两两垂直,则以该点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在没有明显的垂直关系时,要通过其他已知条件得到垂直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合理的位置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注意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右手系,正确确定坐标轴的名称.例2、如图,在空间几何体中,平面ACD⊥平面ABC,AB=BC=CA=DA=DC=BE=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60°,且点E在平面ABC内的射影落在∠ABC的平分线上.(1)求证:DE∥平面ABC;(2)求二面角E-BC-A的余弦值.解:证明:(1)易知△ABC,△ACD都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取AC的中点O,连接BO,DO,则BO⊥AC,DO⊥AC. ∵平面ACD⊥平面ABC,∴DO⊥平面ABC. 作EF⊥平面ABC,则EF∥DO. 根据题意,点F落在BO上,∴∠EBF=60°,易求得EF=DO=3,∴四边形DEFO是平行四边形,DE∥OF.∵DE平面ABC,OF平面ABC,∴DE∥平面ABC.(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可求得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n1=(0,0,1).可得C (-1,0,0),B (0,3,0),E (0,3-1,3),则CB =(1,3,0),BE=(0,-1,3).设平面BCE 的法向量为n 2=(x ,y ,z ),则可得n 2·CB =0,n 2·BE =0, 即(x ,y ,z )·(1,3,0)=0,(x ,y ,z )·(0,-1,3)=0,可取n 2=(-3,3,1).故cos 〈n 1,n 2〉=n 1·n 1|n 1|·|n 2|=1313. 又由图知,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故二面角E -BC -A 的余弦值为1313.专题训练1.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上、下两个底面A 1B 1C 1D 1和ABCD 互相平行,且都是正方形,DD 1⊥底面ABCD ,AB ∥A 1B 1,AB =2A 1B 1=2DD 1=2a .(1)求异面直线AB 1与DD 1所成角的余弦值; (2)已知F 是AD 的中点,求证:FB 1⊥平面BCC 1B 1.解:以D 为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2a,0,0),B (2a,2a,0),C (0,2a,0),D 1(0,0,a ),F (a,0,0),B 1(a ,a ,a ),C 1(0,a ,a ).(1)∵1AB =(-a ,a ,a ),1DD =(0,0,a ),∴cos 〈1AB ,1DD 〉=1AB ·1DD |1AB |·|1DD |=33,所以异面直线AB 1与DD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2)证明:∵1BB =(-a ,-a ,a ),BC =(-2a,0,0),1FB =(0,a ,a ), ∴⎩⎪⎨⎪⎧1FB ·1BB =0, 1FB ·BC =0.∴FB 1⊥BB 1,FB 1⊥BC .∵BB 1∩BC =B ,∴FB 1⊥平面BCC 1B 1.2.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C 1C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面ABC ⊥平面AA 1C 1C ,AB =3,BC =5.(1)求证:AA 1⊥平面ABC ; (2)求二面角A 1-BC 1-B 1的余弦值;(3)证明:在线段BC 1上存在点D ,使得AD ⊥A 1B ,并求 BD BC 1的值.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A 1C 1C 为正方形,所以AA 1⊥AC .因为平面ABC ⊥平面AA 1C 1C ,且AA 1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C ,所以AA 1⊥平面ABC .(2)由(1)知AA 1⊥AC ,AA 1⊥AB . 由题知AB =3,BC =5,AC =4,所以AB ⊥AC .如图,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则B (0,3,0),A 1(0,0,4),B 1(0,3,4),C 1(4,0,4),1A B =(0,3,-4),11A C =(4,0,0).设平面A 1BC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1A B =0,n ·11A C =0.即⎩⎪⎨⎪⎧3y -4z =0,4x =0.令z =3,则x =0,y =4,所以n =(0,4,3).同理可得,平面B 1BC 1的一个法向量为m =(3,4,0).所以cos 〈 n ,m 〉=n ·m|n ||m |=1625. 由题知二面角A 1-BC 1-B 1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 1-BC 1-B 1的余弦值为1625.(3)证明:设D (x ,y ,z )是直线BC 1上一点,且BD =λ1BC . 所以(x ,y -3,z )=λ(4,-3,4).解得x =4λ,y =3-3λ,z =4λ. 所以AD =(4λ,3-3λ,4λ).由AD ·1A B =0,即9-25λ=0,解得λ=925. 因为925∈[0,1],所以在线段BC 1上存在点D ,使得AD ⊥A 1B .此时,BDBC 1=λ=925. 3.如图(1),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DB =2,DC =1,BC =5,AB =AD = 2.将图(1)沿直线BD 折起,使得二面角A -BD -C 为60°,如图(2).(1)求证:AE ⊥平面BDC ;(2)求直线AC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1)证明:取BD 的中点F ,连接EF ,AF ,则AF =1,EF =12,∠AFE =60°.由余弦定理知AE =12+⎝ ⎛⎭⎪⎪⎫122-2×1×12cos 60°=32. ∵AE 2+EF 2=AF 2,∴AE ⊥EF .∵AB =AD ,F 为BD 中点.∴BD ⊥AF . 又BD =2,DC =1,BC =5,∴BD 2+DC 2=BC 2,即BD ⊥CD .又E 为BC 中点,EF ∥CD ,∴BD ⊥EF .又EF ∩AF =F , ∴BD ⊥平面AEF .又BD ⊥AE ,∵BD ∩EF =F ,∴AE ⊥平面BDC . (2)以E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 ⎛⎭⎪⎪⎫0,0,32, C ⎝ ⎛⎭⎪⎪⎫-1,12,0,B ⎝ ⎛⎭⎪⎪⎫1,-12,0,D ⎝ ⎛⎭⎪⎪⎫-1,-12,0,DB =(2,0,0),DA =⎝ ⎛⎭⎪⎪⎫1,12,32,AC =⎝ ⎛⎭⎪⎪⎫-1,12,-32. 设平面A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n ·DB =0n ·DA =0得⎩⎪⎨⎪⎧2x =0,x +12y +32z =0,取z =3,则y =-3,又∵n =(0,-3,3). ∴cos 〈n ,AC 〉=n ·AC|n ||AC |=-64.故直线AC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4.4.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 =35,AD =6,BD 是对角线,过点A 作AE ⊥BD ,垂足为O ,交CD 于E ,以AE 为折痕将△ADE 向上折起,使点D 到点P 的位置,且PB =41.(1)求证:PO ⊥平面ABCE ; (2)求二面角E -AP -B 的余弦值. 解:(1)证明:由已知得AB =35,AD =6,∴BD =9. 在矩形ABCD 中,∵AE⊥BD ,∴Rt △AOD ∽Rt △BAD ,∴DO AD =AD BD,∴DO =4,∴BO =5.在△POB 中,PB =41,PO =4,BO =5,∴PO 2+BO 2=PB 2,∴PO ⊥OB .又PO ⊥AE ,AE ∩OB =O ,∴PO ⊥平面ABCE . (2)∵BO =5,∴AO =AB 2-OB 2=2 5.以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 (0,0,4),A (25,0,0),B (0,5,0),PA =(25,0,-4),PB =(0,5,-4).设n 1=(x ,y ,z )为平面APB 的法向量.则⎩⎪⎨⎪⎧n 1·PA =0,n 1·PB =0,即⎩⎪⎨⎪⎧25x -4z =0,5y -4z =0.取x=25得n1=(25,4,5).又n2=(0,1,0)为平面AEP的一个法向量,∴cos〈n1,n2〉=n1·n2|n1|·|n2|=461×1=46161,故二面角E-AP-B的余弦值为461 61.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PA⊥P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B=BC=1,O为AD中点.(1)求直线PB与平面POC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B点到平面PCD的距离;(3)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二面角Q-AC-D的余弦值为63若存在,求出PQQ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在△PAD中,PA=PD,O为AD中点,所以PO⊥AD.又侧面PAD⊥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O平面PAD,所以PO⊥平面ABCD.又在直角梯形ABCD中,连接OC,易得OC⊥AD,所以以O为坐标原点,OC,OD,OP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0,0,1),A(0,-1,0),B(1,-1,0),C(1,0,0),D(0,1,0),∴PB=(1,-1,-1),易证OA⊥平面POC,∴OA=(0,-1,0)是平面POC的法向量,cos 〈PB ,OA 〉=PB ·OA| PB ||OA |=33. ∴直线PB 与平面PO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3.(2) PD =(0,1,-1),CP =(-1,0,1).设平面PDC 的一个法向量为u =(x ,y ,z ),则⎩⎪⎨⎪⎧u ·CP =-x +z =0,u ·PD =y -z =0,取z =1,得u =(1,1,1).∴B 点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d =|BP ·u ||u |=33. (3)假设存在一点Q ,则设PQ =λPD (0<λ<1).∵PD =(0,1,-1), ∴PQ =(0,λ,-λ)=OQ -OP ,∴OQ =(0,λ,1-λ),∴Q (0,λ,1-λ). 设平面CAQ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 ),又AC =(1,1,0),AQ =(0,λ+1,1-λ),则⎩⎪⎨⎪⎧m ·AC =x +y =0,m ·AQ =λ+1y +1-λz =0.取z =λ+1,得m =(1-λ,λ-1,λ+1),又平面CA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0,1),二面角Q -AC -D 的余弦值为63,所以|cos 〈m ,n 〉|=|m ·n ||m ||n |=63,得3λ2-10λ+3=0,解得λ=13或λ=3(舍),所以存在点Q ,且PQQD =12.6.如图,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侧棱SA ⊥底面ABCD ,AB 垂直于AD 和BC ,SA =AB =BC =2,AD =是棱SB 的中点.(1)求证:AM ∥平面SCD ;(2)求平面SCD 与平面SAB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3)设点N 是直线CD 上的动点,MN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θ,求sin θ的最大值.解:(1)以点A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0,2,0),C (2,2,0),D (1,0,0),S (0,0,2),M (0,1,1).所以AM =(0,1,1),SD =(1,0,-2),CD =(-1,-2,0).设平面SCD 的法向量是n =(x ,y ,z ), 则⎩⎪⎨⎪⎧SD ·n =0,CD ·n =0,即⎩⎪⎨⎪⎧x -2z =0,-x -2y =0.令z =1,则x =2,y =-1,于是n =(2,-1,1).∵AM ·n =0,∴AM ⊥n .又AM 平面SCD , ∴AM ∥平面SCD .(2)易知平面S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0,0).设平面SCD 与平面SAB 所成的二面角为φ,则|cos φ|=⎪⎪⎪⎪⎪⎪⎪⎪n 1·n |n 1|·|n |=⎪⎪⎪⎪⎪⎪⎪⎪1,0,0·2,-1,11·6=⎪⎪⎪⎪⎪⎪⎪⎪21·6=63,即cos φ=63. ∴平面SCD 与平面SAB 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63.(3)设N (x,2x -2,0)(x ∈[1,2]),则MN =(x,2x -3,-1).又平面S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0,0), ∴sin θ=⎪⎪⎪⎪⎪⎪⎪⎪x ,2x -3,-1·1,0,0x 2+2x -32+-12·1=⎪⎪⎪⎪⎪⎪⎪⎪x5x 2-12x +10=⎪⎪⎪⎪⎪⎪⎪⎪15-12·1x +10·1x 2=110⎝ ⎛⎭⎪⎪⎫1x 2-12⎝ ⎛⎭⎪⎪⎫1x +5=110⎝ ⎛⎭⎪⎪⎫1x -352+75.当1x =35,即x =53时,(sin θ)max =357. 7、如图,四边形ABEF 和四边形ABCD 均是直角梯形,∠FAB =∠DAB =90°,AF =AB =BC =2,AD =1,FA ⊥CD .(1)证明:在平面BCE 上,一定存在过点C 的直线l 与直线DF 平行; (2)求二面角F -CD -A 的余弦值.解:(1)证明:由已知得,BE ∥AF ,BC ∥AD ,BE ∩BC =B ,AD ∩AF =A , ∴平面BCE ∥平面ADF . 设平面DFC ∩平面BCE =l ,则l 过点C . ∵平面BCE ∥平面ADF ,平面DFC ∩平面BCE =l , 平面DFC ∩平面ADF =DF .∴DF ∥l ,即在平面BCE 上一定存在过点C 的直线l ,使得DF ∥l . (2)∵FA ⊥AB ,FA ⊥CD ,AB 与CD 相交,∴FA ⊥平面ABCD .故以A 为原点,AD ,AB ,AF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已知得,D (1,0,0),C (2,2,0),F (0,0,2),∴DF =(-1,0,2),DC =(1,2,0).设平面DF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DF =0,n ·DC =0⎩⎪⎨⎪⎧x =2z ,x =-2y ,不妨设z =1.则n =(2,-1,1),不妨设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m =(0,0,1). ∴cos 〈m ,n 〉=m ·n |m ||n |=16=66,由于二面角F -CD -A 为锐角,∴二面角F -CD -A 的余弦值为66.8、.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2,BD =23,E 是PB 上任意一点.(1)求证:AC ⊥DE ;(2)已知二面角A -PB -D 的余弦值为155,若E 为PB 的中点,求EC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1)证明:∵PD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PD ⊥AC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BD ⊥AC ,又BD ∩PD =D ,∴AC ⊥平面PBD , ∵DE 平面PBD ,∴AC ⊥DE .(2)在△PDB 中,EO ∥PD ,∴EO ⊥平面ABCD ,分别以OA ,OB ,OE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D =t ,则A (1,0,0),B (0,3,0),C (-1,0,0),E ⎝ ⎛⎭⎪⎪⎫0,0,t 2,P (0,-3,t ),AB =(-1,3,0),AP =(-1,-3,t ).由(1)知,平面P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0,0),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 2=(x ,y ,z ),则根据⎩⎪⎨⎪⎧n 2·AB =0,n 2·AP =0得⎩⎪⎨⎪⎧-x +3y =0,-x -3y +tz =0,令y =1,得n 2=⎝⎛⎭⎪⎪⎫3,1,23t . ∵二面角A -PB -D 的余弦值为155,则|cos 〈n 1,n 2〉|=155,即34+12t 2=155,解得t =23或t =-23(舍去),∴P (0,-3,23).设E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θ,∵EC =(-1,0,-3),n 2=(3,1,1),则sin θ=|cos 〈EC ,n 2〉|=232×5=155,∴EC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5.9、如图1,A ,D 分别是矩形A 1BCD 1上的点,AB =2AA 1=2AD =2,DC =2DD 1,把四边形A 1ADD 1沿AD 折叠,使其与平面ABCD 垂直,如图2所示,连接A 1B ,D 1C 得几何体ABA 1-DCD 1.(1)当点E 在棱AB 上移动时,证明:D 1E ⊥A 1D ;(2)在棱AB 上是否存在点E ,使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6若存在,求出A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如图,以点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D (0,0,0),A (1,0,0),C (0,2,0),A 1(1,0,1),D 1(0,0,1).设E (1,t,0),则1D E =(1,t ,-1),1A D =(-1,0,-1),∴1D E ·1A D =1×(-1)+t ×0+(-1)×(-1)=0, ∴D 1E ⊥A 1D .(2)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E .设平面D 1E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1)知EC =(-1,2-t,0), 则⎩⎪⎨⎪⎧n ·EC =0,n ·1D E =0得⎩⎪⎨⎪⎧-x +2-ty =0,x +ty -z =0,令y =12,则x =1-12t ,z =1,∴n =⎝ ⎛⎭⎪⎪⎫1-12t ,12,1是平面D 1EC 的一个法向量,显然平面ECD 的一个法向量为1DD =(0,0,1), 则cos 〈n ,1DD 〉=|n ·1DD ||n ||1DD |=1⎝ ⎛⎭⎪⎪⎫1-12t 2+14+1=cos π6,解得t =2-33(0≤t ≤2).故存在点E ,当AE =2-33时,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6.。
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知识要点。
1. 空间向量的概念: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注:(1)向量一般用有向线段表示同向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或相等的向量。
(2)向量具有平移不变性2. 空间向量的运算。
定义:与平面向量运算一样,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如下(如图)。
OB OA AB a b =+=+;BA OA OB a b =-=-;()OP a R λλ=∈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 b b a+=+⑵加法结合律:)()(c b a c b a++=++⑶数乘分配律:b a b aλλλ+=+)(运算法则: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六面体法则 3. 共线向量。
(1)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a平行于b ,记作b a//。
(2)共线向量定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b ≠0 ),a //b 存在实数λ,使a=λb 。
(3)三点共线:A 、B 、C 三点共线<=>AC AB λ=<=>)1(=++=y x OB y OA x OC 其中 (4)与a共线的单位向量为a ±4. 共面向量(1)定义:一般地,能平移到同一平面内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说明: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2)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p 与向量,a b 共面的条件是存在实数,x y 使p xa yb =+。
(3)四点共面:若A 、B 、C 、P 四点共面<=>AC y AB x AP += <=>)1(=++++=z y x OC z OB y OA x OP 其中 5.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p xa yb zc =++。
若三向量,,a b c 不共面,我们把{,,}a b c 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a b c 叫做基向量,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总结

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总结
向量法是一种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有效方法。
通过使用向量的性质和运算,可以简化复杂的几何关系,找到简单且准确的解决办法。
以下是一些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总结:
1. 建立坐标系: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可以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从而更容易处理和求解。
2. 向量的线性运算:利用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乘法,可以求解直线的交点、线段的中点等问题。
3. 向量的数量积:使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计算出向量的长度、判断向量的夹角大小,从而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涉及角、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
4. 点和直线向量表示:通过将平面上的点和直线用向量表示,可以简化问题,将几何关系转化为向量运算,从而更方便求解。
5. 三角函数和向量:利用三角函数与向量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向量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进而求解垂直、平行关系以及向量的投影等问题。
6. 平面方程与向量:通过将平面的方程转化为向量的形式,可以更容易地判断点与平面的关系,求解平面的交点等问题。
总的来说,向量法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具有简单、直观、可
靠的优势。
通过合理运用向量的性质和运算,能够快速解决各种立体几何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求法总结

讲义: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及二面角的平面角求法总结一、几种角的范围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面角平面角的范围: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角的范围: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倾斜角范围:4、异面直线夹角范围:_______________5、向量夹角范围:_________________二、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1.三个重要向量(1)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和这条直线平行(或重合)的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 ______ .(2)平面的法向量:直线I丄平面a取直线I的方向向量,则这个向量叫做平面a的法向量.显然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 ____ ,它们是共线向量.(3)直线的正法向量:直线L:Ax+By+C=O的正法向量为n=(A,B).2.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在确定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中的应用(1)直线l i的方向向量为u 1= (a i, b i, c i),直线l2的方向向量为比=(a2, b2, C2).女口果丨1 //丨2,那么U1 // U2? 5=右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口果丨1丄l2, 那么U1丄U2? U1 U2= 0? ________________⑵直线I的方向向量为u= (a1, b1, C1),平面a的法向量为n= (a2, b2, C2).若I // a 贝U u 丄n? u n = 0? _________________若I 丄a 贝U u // n? u = k n? _____________________(3)平面a的法向量为U1 = (a1, b1, C1),平面B的法向量为u2= (a2, b2, C2).若all B U1 / U2? U1 = k u2? (a1, b1, G)=_________ ;若a丄B 贝y U1 丄U2? U1 U2= 0? 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1)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设a, b分别是两异面直线I1, I2的方向向量,则(2)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设直线I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a 的法向量为n ,直线I 与平面a 所成的角为 0,则 si nA |cos 〈 a , n > |=(3) 求二面角的大小:(I )若 AB , CD 分别是二面角a — I — B 的两个半平面内与棱I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 小就是向量AB , CD 的夹角(如图①所示).(H )设n i , n 2分别是二面角a — I — B 的两个半平面a, B 的法向量,贝U 向量n i 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如图②③).4. 求点面距:平面a 外一点P 到平面a 的距离为:其中n 为平面a 的法向量,PQ 为平面a 的斜线,Q 为斜足 5. 平面法向量的求法设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 = (x , y , z),利用其与该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垂直,即数量积为 0, 列出方程组,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此时给其中一个变量恰当赋值,求出该方程组的一个非零 解,即得到这个法向量的坐标.注意,赋值不同得到法向量的坐标也不同, 法向量的坐标不唯一. 6. 射影面积公式: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a ,则cos a=7. 利用空间向量求角要注意的问题(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都可以转化成空间向量的夹角来求.⑵空间向量的夹角与所求角的范围不一定相同,如两向量的夹角范围是[0, n,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o , n . (3)用平面的法向量求二面角时,二面角的大小与两平面法向量的夹角有相等和互补两种情况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求法1、定义法: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d=② 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知识点总结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知识点一空间向量的概念1.定义:在空间,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空间向量.2.长度或模:向量的大小.3.表示方法:①几何表示法:空间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②字母表示法:用字母a,b,c,…表示;若向量a的起点是A,终点是B,也可记作AB,其模记为|a|或|AB|.4.几类特殊的空间向量名称定义及表示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为0单位向量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相反向量与向量a长度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的相反向量,记为 -a共线向量(平行向量)如果表示若干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规定:对于任意向量a,都有0∥a相等向量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注意:空间中的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成为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向量.知识点二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a+b=OA+AB=OB减法a-b=OA-OC=CA数乘当λ>0时,λa=λOA=PQ;当λ<0时,λa=λOA=MN;当λ=0时,λa=0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λ(μa)=(λμ)a;分配律:(λ+μ)a=λa+μa,λ(a+b)=λa+λb.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知识点一 共线向量1.空间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b ≠0),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λb . 2.直线的方向向量在直线l 上取非零向量a ,我们把与向量a 平行的非零向量称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 知识点二 共面向量 1.共面向量如图,如果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OA 所在的直线OA 与直线l 平行或重合,那么称向量a 平行于直线l .如果直线OA 平行于平面α或在平面α内,那么称向量a 平行于平面α.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2.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如果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那么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 ,y ),使p =x a +y b .推论:1.已知空间任意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满足关系AC y AB x OA OP ++=,则点P 与点A ,B ,C 共面。
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公式、定理、结论图表)--2023年高考数学必背知识手册(新教材)

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公式、定理、结论图表)1.空间向量基本概念空间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作空间向量.长度(模):空间向量的大小叫作空间向量的长度或模,记为a 或AB.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作零向量,记为0 .单位向量:模为1的向量叫作单位向量.相反向量:与向量a 长度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向量,叫作a 的相反向量,记为a.共线向量(平行向量):如果表示若干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量叫作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相等向量: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叫作相等向量.2.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包括加法、减法和数乘,其定义、画法、运算律等均与平面向量相同.3.共线、共面向量基本定理(1)直线l 的方向向量:在直线l 上取非零向量a ,与向量a平行的非零向量称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2)共线向量基本定理:对任意两个空间向量=a b λ (0b ≠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b λ.(3)共面向量:如果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OA 所在的直线OA 与直线l 平行或重合,那么称向量a平行于直线l .如果直线OA 平行于平面α或在平面α内,那么称向量a平行于平面α.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叫作共面向量.(4)共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那么向量p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 y ,使p xa yb =+ .4.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AOB ∠叫作向量a ,b 的夹角,记作,a b <> .如果,2a b π<>= ,那么向量,a b 互相垂直,记作a b ⊥ .(2)数量积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则cos ,a b a b <> 叫作,a b的数量积,记作a b ⋅ .即a b ⋅= cos ,a b a b <> .(3)数量积的性质:0a b a b ⊥⇔⋅= 2cos ,a a a a a a a ⋅=⋅<>= .(4)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如下的运算律:()()a b a bλλ⋅=⋅ a b b a⋅=⋅ (交换律):()a b c a c b c +⋅=⋅+⋅(分配律).推论:()2222a ba ab b +=+⋅+,()()22a b a b a b+⋅-=- .(5)向量的投影向量:向量a 在向量b 上的投影向量c :cos ,b c a a b b=<>向量a 在平面α内的投影向量与向量a 的夹角就是向量a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5.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意一个空间向量p.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p xa yb zc =++ .6.基底与正交分解(1)基底: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我们把{},,a b c 叫作空间的一个基底,,,a b c都叫作基向量.(2)正交分解:如果空间的一个基底中的三个基向量两两垂直.且长度都为1.那么这个基底叫作单位正交基底,常用{},,i j k表示.把一个空间向量分解为三个两两垂直的向量,叫作把空间向量进行正交分解.7.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空间选定点O 和一个单位正交基底{},,i j k.以点O 为原点,分别以,,i j k的方向为正方向、以它们的长为单位长度建立三条数轴:x 轴.y 轴、z 轴,它们都叫作坐标轴.这时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O 叫作原点,,,i j k都叫作坐标向量,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作坐标平面.空间直角坐标系通常使用的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8.空间向量的坐标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中,,i j k为坐标向量.给定任一向量OA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OA xa yb zc =++.有序实数组(),,x y z 叫作向量OA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中的坐标.记作(),,OA x y z =.(),,x y z 也叫点A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A x y z .9.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设()()111222,,,,,a x y z b x y z ==,则:(1)()121212,,a b x x y y z z +=+++,(2)()121212,,a b x x y y z z -=---,(3)()111,,a x y z λλλλ=.10.空间向量平行、垂直、模长、夹角的坐标表示(1)121212//,,a b a b x x y y z z λλλλ⇔=⇔===,(2)121212=0++0a b a b x x y y z z ⊥⇔⋅⇔=,(3)a == ,(4)cos ,a ba b a b ⋅== .11.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11112222,,,,,P x y z P xy z ,则12PP =.12.平面的法向量:直线l α⊥,取直线l 的方向向量a ,称a为平面的法向量.13.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1)线线平行:若12,u u 分别为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则1212////,l l u u R λ⇔⇔∃∈ 使得12u u λ=.(2)线面平行:设u 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l α⊄,则//0l u n u n α⇔⊥⇔⋅=.法2:在平面α内取一个非零向量a ,若存在实数x ,使得u xa =,且l α⊄,则//l α.法3:在平面α内取两个不共线向量,a b ,若存在实数,x y ,使得u xa yb =+,且l α⊄,则//l α(3)面面平行:设12,n n 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12////n n R αβλ⇔⇔∃∈ ,使得12n n λ=.14.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1)线线垂直:若12,u u 分别为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则1212120l l u u u u ⊥⇔⊥⇔⋅=.(2)线面垂直:设u 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则//l u n R αλ⊥⇔⇔∃∈ ,使得u n λ=.法2:在平面α内取两个不共线向量,a b,若0a u b u ⋅=⋅= .则l α⊥.(3)面面垂直:设12,n n 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12120n n n n αβ⊥⇔⊥⇔⋅=.15.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1)点到直线的距离:已知,A B 是直线l 上任意两点,P 是l 外一点,PQ l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PQ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为n,A 是平面α内的任一点,P 是平面α外一点,过点P 作则平面α的垂线l ,交平面α于点Q ,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AP nPQ n⋅= .(3)直线与直线的夹角若12,n n 分别为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θ为直线12,l l 的夹角,则121212cos cos ,n n n n n n θ⋅=<>=.(4)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设1n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2n是平面α的法向量,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θ.则121212sin cos ,n n n n n n θ⋅=<>=.(5)平面与平面的夹角平面与平面的夹角:两个平面相交形成四个二面角,我们把这四个二面角中不大于90 的二面角称为这两个平面的夹角.若12,n n 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θ为平面,αβ的夹角,则121212cos cos ,n n n n n n θ⋅=<>=.<解题方法与技巧>1.空间向量加法、减法运算的两个技巧(1)巧用相反向量: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是解决空间向量加法、减法的关键,灵活运用相反向量可使向量首尾相接.(2)巧用平移: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加、减法运算时,务必注意和向量、差向量的方向,必要时可采用空间向量的自由平移获得运算结果.2.利用数乘运算进行向量表示的技巧(1)数形结合:利用数乘运算解题时,要结合具体图形,利用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将目标向量转化为已知向量.(2)明确目标:在化简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巧妙运用中点性质.3.在几何体中求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步骤1首先将各向量分解成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组合形式.2利用向量的运算律将数量积展开,转化成已知模和夹角的向量的数量积.3根据向量的方向,正确求出向量的夹角及向量的模.4代入公式a·b =|a ||b |cos〈a ,b 〉求解.4.利用空间向量证明或求解立体几何问题时,首先要选择基底或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转化为其坐标运算,再借助于向量的有关性质求解(证).5.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四步骤6.用坐标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分别求出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坐标;(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计算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7.利用向量法求两平面夹角的步骤(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3)求两个法向量的夹角;(4)法向量夹角或其补角就是两平面的夹角(不大于90°的角)典例1:多选题(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AB AA ==,点P 满足1BP BC BB λμ=+,其中[]0,1λ∈,[]0,1μ∈,则()A .当1λ=时,1AB P △的周长为定值B .当1μ=时,三棱锥1P A BC -的体积为定值C.当12λ=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使得1A P BP⊥D.当12μ=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使得1A B⊥平面1AB P【详解】P在矩形11BCC B内部(含边界)典例2:如图,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为4,1A BC 的面积为.(1)求A 到平面1A BC 的距离;(2)设D 为1AC 的中点,1AA AB =,平面1A BC ⊥平面11ABB A ,求二面角A BD C --的正弦值.由(1)得2AE =,所以12AA AB ==,1A B =则()()()()10,2,0,0,2,2,0,0,0,2,0,0A A B C ,所以AC 则()1,1,1BD = ,()()0,2,0,2,0,0BA BC ==,设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m x y z = ,则m BD m BA ⎧⋅⎨⋅⎩可取()1,0,1m =-,设平面BDC 的一个法向量(),,n a b c = ,则n BD n BC ⎧⋅⎨⋅⎩可取()0,1,1n =-r,则11cos ,222m n m n m n⋅===⨯⋅,所以二面角A BD C --的正弦值为213122⎛⎫-= ⎪⎝⎭.典例3:已知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面11AA B B 为正方形,2AB BC ==,E ,F 分别为AC 和1CC 的中点,D 为棱11A B 上的点.11BF A B ⊥(1)证明:BF DE ⊥;(2)当1B D 为何值时,面11BB C C 与面DFE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最小?【答案】(1)证明见解析;(2)112B D =【分析】(1)方法二:通过已知条件,确定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建立合适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借助空间向量证明线线垂直;(2)方法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最大,进而可以确定出答案;【详解】(1)[方法一]:几何法因为1111,//BF AB AB AB ⊥,所以BF AB ⊥.又因为1AB BB ⊥,1BF BB B ⋂=,所以AB ⊥平面11BCC B .又因为2AB BC ==,构造正方体1111ABCG A B C G -,如图所示,()()(0,0,0,2,0,0,0,2,0B A C ∴由题设(),0,2D a (02a ≤≤因为()(0,2,1,1BF DE ==- 所以()012BF DE a ⋅=⨯-+ [方法三]:因为1BF A B ⊥(1BF ED BF EB BB B ⋅=⋅++ 1122BF BA BC BF ⎛⎫=--+ ⎪⎝⎭1cos 2BF BC FBC =-⋅∠+作1BH F T ⊥,垂足为H ,因为面角的平面角.设1,B D t =[0,2],t ∈1B T =典例4:如图,四面体ABCD 中,,,AD CD AD CD ADB BDC ⊥=∠=∠,E 为AC 的中点.(1)证明:平面BED ⊥平面ACD ;(2)设2,60AB BD ACB ==∠=︒,点F 在BD 上,当AFC △的面积最小时,求CF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空间距离问题数学.doc

3.2.3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空间距离问题1.空间角及向量求法(1)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相等.( )(2)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到平面α的距离就是直线l上的点到平面α的距离.( )(3)若平面α∥β,则两平面α,β的距离可转化为平面α内某条直线到平面β的距离,也可转化为平面α内某点到平面β的距离.( )答案 (1)× (2)√ (3)√2.做一做(请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1)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 =(0,1,0),n =(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________.(2)(教材改编P 111A 组T 11)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C 1C 的中点,O 是底面ABCD 的中点,P 是A 1B 1上的任意点,则直线BM 与OP 所成的角为________.(3)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点A (-1,3,0)在平面α内,则点P (-2,1,4)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1)45°或135° (2)π2 (3)103解析 (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棱长为2 ,则O (1,1,0),P (2,x,2),B (2,2,0),M (0,2,1),则OP→=(1,x -1,2),BM →=(-2,0,1).所以OP →·BM →=0,所以直线BM 与OP 所成角为π2. 探究1 利用空间向量求线线角例1 如图1,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 -ABCD 与Q -ABCD 的高分别为1和2,AB =4.求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 由题设知,ABCD 是正方形,连接AC ,BD ,交于点O ,则AC ⊥BD .连接PQ ,则PQ 过点O .由正四棱锥的性质知PQ ⊥平面ABCD ,故以O 为坐标原点,以直线CA,DB,QP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2),则P(0,0,1),A(22,0,0),Q(0,0,-2),B(0,22,0),∴AQ→=(-22,0,-2),PB→=(0,22,-1).于是cos〈AQ→,PB→〉=AQ→·PB→|AQ→||PB→|=39,∴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 9 .拓展提升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1)平移法:即通过平移其中一条(也可两条同时平移),使它们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然后通过解三角形获解.(2)取定基底法:在一些不适合建立坐标系的题型中,我们经常采用取定基底的方法,这是小技巧.在由公式cos〈a,b〉=a·b|a||b|求向量a、b的夹角时,关键是求出a·b及|a|与|b|,一般是把a、b用一组基底表示出来,再求有关的量.(3)用坐标法求异面直线的夹角的方法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找到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坐标形式;③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计算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④结合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得到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跟踪训练1】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顶点C在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处,顶点A,B,V分别在x,y,z轴上,D是线段AB 的中点,且AC =BC =2,∠VDC =θ.当θ=π3时,求异面直线AC 与VD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 由于AC =BC =2,D 是AB 的中点,所以C (0,0,0),A (2,0,0),B (0,2,0),D (1,1,0).当θ=π3时,在Rt △VCD 中,CD =2,故有V (0,0,6).所以AC →=(-2,0,0),VD →=(1,1,-6).所以cos 〈AC →,VD →〉=AC →·VD→|AC →||VD →|=-22×22=-24.所以异面直线AC 与V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4.探究2 利用空间向量求线面角例2 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底面边长为a ,侧棱长为2a ,求AC 1与侧面ABB 1A 1所成的角.[解] 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0,a,0),A 1(0,0, 2a ),C 1⎝⎛⎭⎪⎪⎫-32a ,a2, 2a , 取A 1B 1的中点M ,则M ⎝⎛⎭⎪⎫0,a2,2a ,连接AM ,MC 1,有MC 1→=⎝ ⎛⎭⎪⎪⎫-32a ,0,0, AB →=(0,a,0),AA1→=(0,0,2a ).∴MC 1→·AB →=0,MC 1→·AA 1→=0, ∴MC 1→⊥AB →,MC1→⊥AA 1→, 即MC 1⊥AB ,MC 1⊥AA 1,又AB ∩AA 1=A , ∴MC 1⊥平面ABB 1A 1 .∴∠C 1AM 是AC 1与侧面A 1ABB 1所成的角.由于AC 1→=⎝ ⎛⎭⎪⎪⎫-32a ,a 2,2a ,AM →=⎝ ⎛⎭⎪⎫0,a 2,2a ,∴AC 1→·AM →=0+a 24+2a 2=9a 24,|AC 1→|=3a 24+a 24+2a 2=3a , |AM →|=a 24+2a 2=32a , ∴cos 〈AC1→,AM →〉=9a 243a ×3a 2=32. ∴〈AC 1→,AM →〉=30°,即AC 1与侧面ABB 1A 1所成的角为30°. [解法探究] 此题有没有其他解法?解 与原解建立相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B →=(0,a,0),AA1→=(0,0,2a ),AC 1→=⎝ ⎛⎭⎪⎪⎫-32a ,a 2,2a . 设侧面ABB 1A 1的法向量n =(λ,x ,y ),∴n ·AB →=0且n ·AA1→=0.∴ax =0且2ay =0.∴x =y =0.故n =(λ,0,0).∵AC 1→=⎝ ⎛⎭⎪⎪⎫-32a ,a 2,2a , ∴cos 〈AC 1→,n 〉=n ·AC1→|n ||AC 1→|=-λ2|λ|.∴|cos 〈AC 1→,n 〉|=12. ∴AC 1与侧面ABB 1A 1所成的角为30°.[条件探究] 此题中增加条件“E ,F ,G 为AB ,AA 1,A 1C 1的中点”,求B 1F 与平面GEF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1(0,a ,2a ),E ⎝ ⎛⎭⎪⎫0,a 2,0,F ⎝ ⎛⎭⎪⎪⎫0,0,22a ,G ⎝⎛⎭⎪⎪⎫-34a ,a 4,2a , 于是B 1F →=⎝ ⎛⎭⎪⎪⎫0,-a ,-22a ,EF →=⎝ ⎛⎭⎪⎪⎫0,-a 2,22a , EG →=⎝ ⎛⎭⎪⎪⎫-34a ,-a 4,2a . 设平面GEF 的法向量n =(x ,y ,z ),则⎩⎨⎧n ·EF →=0,n ·EG →=0,即⎩⎪⎨⎪⎧-a 2y +22az =0,-34ax -a 4y +2az =0,所以⎩⎪⎨⎪⎧y =2z ,x =6z ,令z =1,得x =6,y =2,所以平面GE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6,2,1), 所以|cos 〈B 1F →,n 〉|=|n ·B 1F →||n ||B 1F →|=⎪⎪⎪⎪⎪⎪⎪⎪-2a -22a 9×a 2+a 22=33. 所以B 1F 与平面G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3.拓展提升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方法与步骤思路一:找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充分利用面与面垂直的性质及解三角形知识可求得夹角(或夹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思路二:用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可利用向量夹角公式或法向量.利用法向量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基本步骤:(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直线的方向向量AB →; (3)求平面的法向量n ;(4)计算:设线面角为θ,则sin θ=|n ·AB→||n ||AB→|.【跟踪训练2】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AD ∥BC ,AB =AD =AC =3,PA =BC =4,M 为线段AD 上一点,AM =2MD ,N 为PC 的中点.(1)证明:MN ∥平面PAB ;(2)求直线AN 与平面PMN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1)证明:由已知得AM =23AD =2.取BP 的中点T ,连接AT ,TN .由N 为PC 的中点知TN ∥BC ,TN =12BC =2.又AD ∥BC ,故TN 綊AM ,四边形AMNT 为平行四边形,于是MN ∥AT .因为AT ⊂平面PAB ,MN ⊄平面PAB ,所以MN ∥平面PAB .(2)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由AB =AC 得AE ⊥BC ,从而AE ⊥AD ,且AE =AB 2-BE 2=AB2-⎝ ⎛⎭⎪⎫BC 22= 5.以A 为坐标原点,AE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由题意知,P (0,0,4),M (0,2,0),C (5,2,0),N ⎝⎛⎭⎪⎪⎫52,1,2, PM →=(0,2,-4),PN →=⎝ ⎛⎭⎪⎪⎫52,1,-2,AN →=⎝ ⎛⎭⎪⎪⎫52,1,2. 设n =(x ,y ,z )为平面PMN 的法向量,则⎩⎨⎧n ·PM →=0,n ·PN →=0,即⎩⎪⎨⎪⎧2y -4z =0,52x +y -2z =0,可取n =(0,2,1).于是|cos 〈n ,AN →〉|=|n ·AN →||n ||AN →|=8525,则直线AN 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8525.探究3 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例3 如图,在以A ,B ,C ,D ,E ,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ABEF 为正方形,AF =2FD ,∠AFD =90°,且二面角D -AF -E 与二面角C -BE -F 都是60°.(1)证明:平面ABEF⊥平面EFDC;(2)求二面角E-BC-A的余弦值.[解] (1)证明:由已知可得AF⊥DF,AF⊥FE,所以AF⊥平面EFDC.又AF⊂平面ABEF,故平面ABEF⊥平面EFDC.(2)过D作DG⊥EF,垂足为G,由(1)知DG⊥平面ABEF.以G为坐标原点,GF→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GF→|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Gxyz.由(1)知∠DFE为二面角D-AF-E的平面角,故∠DFE=60°,则DF=2,DG=3,可得A(1,4,0),B(-3,4,0),E(-3,0,0),D(0,0,3).由已知,AB∥EF,AB⊄平面EFDC,EF⊂平面EFDC,所以AB∥平面EFDC.又平面ABCD∩平面EFDC=CD,故AB∥CD,CD∥EF.由BE∥AF,可得BE⊥平面EFDC,所以∠CEF为二面角C-BE -F的平面角,∠CEF=60°.从而可得C(-2,0,3).连接AC,则EC→=(1,0,3),EB→=(0,4,0),AC→=(-3,-4,3),AB→=(-4,0,0).设n=(x,y,z)是平面BCE的法向量,则⎩⎨⎧n ·EC →=0,n ·EB →=0,即⎩⎪⎨⎪⎧x +3z =0,4y =0,所以可取n =(3,0,-3).设m 是平面ABCD 的法向量,则⎩⎨⎧m ·AC →=0,m ·AB →=0,同理可取m =(0,3,4).则cos 〈n ,m 〉=n ·m |n ||m |=-21919.故二面角E -BC -A 的余弦值为-21919.拓展提升二面角的向量求法(1)若AB ,CD 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内与棱l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就是向量AB →与CD →的夹角(如图①).(2)利用坐标法求二面角的步骤设n 1,n 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向量n 1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就是两个平面夹角的大小,如图②.用坐标法的解题步骤如下:①建系:依据几何条件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②求法向量:在建立的坐标系下求两个面的法向量n 1,n 2.③计算:求n1与n2所成锐角θ,cosθ=|n1·n2| |n1||n2|.④定值:若二面角为锐角,则为θ;若二面角为钝角,则为π-θ.【跟踪训练3】若PA⊥平面ABC,AC⊥BC,PA=AC=1,BC =2,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解 解法一:如下图所示,取PB 的中点D ,连接CD .∵PC =BC =2,∴CD ⊥PB .∴作AE ⊥PB 于E ,那么二面角A -PB -C 的大小就等于异面直线DC 与EA 所成的角θ的大小.∵PD =1,PE =PA 2PB =12,∴DE =PD -PE =12,又∵AE =AP ·AB PB =32,CD =1,AC =1,AC →=AE →+ED →+DC →,且AE →⊥ED →,ED →⊥DC→,∴|AC →|2=|AE →|2+|ED →|2+|DC →|2+2|AE →|·|DC →|·cos(π-θ), 即1=34+14+1-2×32×1×cos θ,解得cos θ=33.故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为33.解法二:由解法一可知,向量DC →与EA →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A -PB -C 的大小,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则A (1,0,0),B (0,2,0),C (0,0,0),P (1,0,1),D 为PB的中点,D ⎝⎛⎭⎪⎪⎫12,22,12. ∵PE EB =AP 2AB 2=13,即E 分PB →的比为13,∴E ⎝⎛⎭⎪⎪⎫34,24,34,EA →=⎝ ⎛⎭⎪⎪⎫14,-24,-34, DC →=⎝ ⎛⎭⎪⎪⎫-12,-22,-12,|EA →|=32,|DC →|=1,EA →·DC →=14×⎝ ⎛⎭⎪⎫-12+⎝ ⎛⎭⎪⎪⎫-24×⎝ ⎛⎭⎪⎪⎫-22+⎝ ⎛⎭⎪⎫-34×⎝ ⎛⎭⎪⎫-12=12.∴cos 〈EA →,DC →〉=EA →·DC →|EA →||DC →|=33. 故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为33.解法三:如右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2,1,0),C (0,1,0),P (0,0,1),AP →=(0,0,1),AB →=(2,1,0),CB →=(2,0,0),CP →=(0,-1,1),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AP →=0,m ·AB →=0⇒⎩⎪⎨⎪⎧x ,y ,z ·0,0,1=0,x ,y ,z ·2,1,0=0⇒⎩⎪⎨⎪⎧y =-2x ,z =0,令x =1,则m =(1,-2,0),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CB →=0,n ·CP →=0⇒⎩⎪⎨⎪⎧x ′,y ′,z ′·2,0,0=0,x ′,y ′,z ′·0,-1,1=0⇒⎩⎪⎨⎪⎧x ′=0,y ′=z ′.令y ′=-1,则n =(0,-1,-1),∴cos 〈m ,n 〉=m ·n |m ||n |=33.∴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为33.探究4 利用空间向量求距离例4 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PD ⊥平面ABCD ,且PD =1,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1)求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 (2)求直线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解] 解法一:(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0,0),P (0,0,1),A (1,0,0),C (0,1,0),E ⎝ ⎛⎭⎪⎫1,12,0,F ⎝ ⎛⎭⎪⎫12,1,0.设DH ⊥平面PEF ,垂足为H ,则DH →=xDE →+yDF →+zDP →=⎝ ⎛⎭⎪⎫x +12y ,12x +y ,z ·(x +y +z =1),PE →=⎝ ⎛⎭⎪⎫1,12,-1,PF →=⎝ ⎛⎭⎪⎫12,1,-1.∴DH →·PE →=x +12y +12⎝ ⎛⎭⎪⎫12x +y -z =54x +y -z =0.同理,DH →·PF →=x +54y -z =0,又x +y +z =1,∴可解得x =y =417,z =917.∴DH →=317(2,2,3).∴|DH →|=31717.因此,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31717.(2)设AH ′⊥平面PEF ,垂足为H ′,则AH ′→∥DH →,设AH ′→=λ(2,2,3)=(2λ,2λ,3λ)(λ≠0),则EH ′→=EA →+AH ′→=⎝ ⎛⎭⎪⎫0,-12,0+(2λ,2λ,3λ)=⎝ ⎛⎭⎪⎫2λ,2λ-12,3λ.∴AH ′→·EH ′→=4λ2+4λ2-λ+9λ2=0,即λ=117.∴AH ′→=117(2,2,3),|AH ′→|=1717, 又AC ∥平面PEF ,∴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1717.解法二:(1)由解法一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知EF →=⎝ ⎛⎭⎪⎫-12,12,0,PE →=⎝ ⎛⎭⎪⎫1,12,-1,DE →=⎝ ⎛⎭⎪⎫1,12,0,设平面PE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12x +12y =0,x +12y -z =0,解得⎩⎪⎨⎪⎧y =x ,z =32x ,令x =2,则n =(2,2,3), ∴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d =|DE →·n ||n |=|2+1|4+4+9=31717.(2)∵AC ∥EF ,∴直线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也即是点A 到平面PEF 的距离.又AE →=⎝ ⎛⎭⎪⎫0,12,0,∴点A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 d =|AE →·n ||n |=117=1717.拓展提升1.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两种思路(1)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转化为求向量模的问题,即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垂足的坐标,然后求出向量的模,这是求各种距离的通法.(2)直接套用点线距公式求解,其步骤为直线的方向向量a →所求点到直线上一点的向量PP ′→及其在直线的方向向量a 上的投影→代入公式.注意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转化. 2.点面距、线面距、面面距的求解方法线面距、面面距实质上都是求点面距,求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的前提是线面、面面平行.点面距的求解步骤:(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2)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 (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对应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跟踪训练4】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E ,F ,G 分别是C 1C ,D 1A 1,AB 的中点,求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2,0,0),E (0,2,1),F (1,0,2),G (2,1,0),∴EF →=(1,-2,1),EG →=(2,-1,-1),GA →=(0,-1,0). 设n =(x ,y ,z )是平面EFG 的法向量,则⎩⎨⎧n ·EF →=0,n ·EG →=0,∴⎩⎪⎨⎪⎧x -2y +z =0,2x -y -z =0,∴x =y =z ,可取n =(1,1,1), ∴d =|GA →·n ||n |=13=33,即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为33.探究5 与空间有关的探索性问题例5 如图,矩形ABCD 和梯形BEFC 所成的平面互相垂直,BE ∥CF ,∠BCF =∠CEF =90°,AD =3,EF =2.(1)求证:AE ∥平面DCF ;(2)当AB 的长为何值时,二面角A -EF -C 的大小为60°?[解] 如图,以点C 为坐标原点,以CB ,CF 和CD 所在直线分别作为x 轴、y 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设AB =a ,BE =b ,CF =c ,则C (0,0,0),A (3,0,a ),B (3,0,0),E (3,b,0),F (0,c,0).(1)证明:AE →=(0,b ,-a ),CB →=(3,0,0),BE →=(0,b,0),∴CB →·AE →=0,CB →·BE →=0, 从而CB ⊥AE ,CB ⊥BE . 又AE ∩BE =E , ∴CB ⊥平面ABE . ∵CB ⊥平面DCF ,∴平面ABE ∥平面DCF .又AE ⊂平面ABE , 故AE ∥平面DCF .(2)∵EF →=(-3,c -b,0),CE →=(3,b,0), 且EF →·CE →=0,|EF→|=2, ∴⎩⎪⎨⎪⎧-3+b c -b =0,3+c -b2=2,解得b =3,c =4.∴E (3,3,0),F (0,4,0).设n =(1,y ,z )与平面AEF 垂直, 则n ·AE →=0,n ·EF →=0,即⎩⎪⎨⎪⎧1,y ,z ·0,3,-a =0,1,y ,z ·-3,1,0=0,解得n =⎝⎛⎭⎪⎪⎫1,3,33a.又∵BA ⊥平面BEFC ,BA →=(0,0,a ),∴|cos 〈n ,BA →〉|=|n ·BA →||n ||BA →|=334a 2+27=12, 解得a =92或a =-92(舍去).∴当AB =92时,二面角A -EF -C 的大小为60°.拓展提升利用向量解决存在性问题的方法策略求解存在性问题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其次,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再次,利用空间向量法把存在性问题转化为求参数是否有解问题;最后,解方程,下结论.利用上述思维策略,可使此类存在性难题变为常规问题.【跟踪训练5】 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D =AA 1=12AB ,点E 是棱AB 上一点,且AEEB=λ. (1)证明:D 1E ⊥A 1D ;(2)是否存在λ,使得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4?并说明理由.解 (1)证明:以D 为原点,DA 为x 轴,DC 为y 轴,DD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不妨设AD =AA 1=1,AB =2,则D (0,0,0),A (1,0,0),B (1,2,0),C (0,2,0),A 1(1,0,1),B 1(1,2,1),C 1(0,2,1),D 1(0,0,1).因为AEEB =λ,所以E ⎝⎛⎭⎪⎫1,2λ1+λ,0, 于是D 1E →=⎝ ⎛⎭⎪⎫1,2λ1+λ,-1,A 1D →=(-1,0,-1),所以D 1E →·A 1D →=⎝ ⎛⎭⎪⎫1,2λ1+λ,-1·(-1,0,-1)=-1+0+1=0,故D 1E ⊥A 1D .(2)因为DD 1⊥平面ABCD ,所以平面DE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0,1),设平面D 1EC 的法向量为n 1=(x ,y ,z ),又CE →=⎝ ⎛⎭⎪⎫1,2λ1+λ-2,0,CD 1→=(0,-2,1), 则⎩⎨⎧n 1·CE →=0,n 1·CD 1→=0,即⎩⎪⎨⎪⎧n 1·⎝ ⎛⎭⎪⎫1,2λ1+λ-2,0=0,n 1·0,-2,1=0,整理得⎩⎪⎨⎪⎧x -y ·21+λ=0,-2y +z =0,取y =1,则n 1=⎝ ⎛⎭⎪⎫21+λ,1,2. 因为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4,所以22=|n ·n 1||n ||n 1|,即22=21+4+⎝⎛⎭⎪⎫21+λ2,解得λ=233-1. 故存在λ=233-1,使得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4.1.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1)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应的距离和夹角等问题.(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 2.利用法向量求直线AB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的步骤 (1)求平面α的法向量n .(2)利用公式sin θ=|cos 〈AB →,n 〉|=|AB →·n ||AB →||n |,注意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π2.3.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余弦值的步骤 (1)求两平面的法向量.(2)求两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3)由图判断所求的二面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从而下结论.在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时应注意:平面的法向量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取的方向不同求出来的角度当然就不同,所以最后还应该根据这个二面角的实际形态确定其大小.4.点面距的求解步骤(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2)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 (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对应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1.若两异面直线l 1与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0,4,-3),b =(1,2,0),则直线l 1与l 2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A.32B.8525C.4315D.33答案 B解析 设l 1,l 2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a ,b 〉|=0×1+4×2+-3×05×5=8525.2.直角△ABC 的两条直角边BC =3,AC =4,PC ⊥平面ABC ,PC =95,则点P 到斜边AB 的距离是( )A .5B .3C .3 2 D.125答案 B解析 以C 为坐标原点,CA ,CB ,CP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4,0,0),B (0,3,0),P ⎝ ⎛⎭⎪⎫0,0,95,所以AB →=(-4,3,0),AP →=⎝⎛⎭⎪⎫-4,0,95, 所以AP →在AB →上的投影长为|AP →·AB →||AB →|=165,所以点P 到AB 的距离为d =|AP →|2-⎝ ⎛⎭⎪⎫1652=16+8125-25625=3.故选B.3.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O 是正方形中心,则折起后,∠EOF 的大小为( )A .(0°,90°)B .90°C .120°D .(60°,120°)答案 C解析 OE →=12(OA →+OD →),OF →=12(OB →+OC →),∴OE →·OF →=14(OA →·OB →+OA →·OC →+OD →·OB →+OD →·OC →)=-14|OA →|2.又|OE →|=|OF →|=22|OA →|,∴cos 〈OE →,OF →〉=-14|OA →|212|OA →|2=-12.∴∠EOF =120°.故选C. 4.平面α的法向量n 1=(1,0,-1),平面β的法向量n 2=(0,-1,1),则平面α与β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________.答案π3或2π3解析 设二面角的大小为θ,则cos 〈n 1,n 2〉=1×0+0×-1+-1×12·2=-12,所以cos θ=12或-12,∴θ=π3或2π3.5.如图,在长方体AC 1中,AB =BC =2,AA 1=2,点E ,F 分别是平面A 1B 1C 1D 1、平面BCC 1B 1的中心.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试用向量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求异面直线AF 和BE 所成的角;(2)求直线AF 和平面BEC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1)由题意得A (2,0,0),F ⎝ ⎛⎭⎪⎪⎫1,2,22,B (2,2,0),E (1,1,2),C (0,2,0).∴AF →=⎝⎛⎭⎪⎪⎫-1,2,22,BE →=(-1,-1,2), ∴AF →·BE →=1-2+1=0.∴直线AF 和BE 所成的角为90°.(2)设平面BE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又BC→=(-2,0,0),BE →=(-1,-1,2),则n ·BC →=-2x =0,n ·BE →=-x -y +2z =0,∴x =0,取z =1,则y =2,∴平面BE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2,1).∴cos 〈AF →,n 〉=AF →·n|AF →||n |=522222×3=53333.设直线AF 和平面BEC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53333,即直线AF 和平面BE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53333.。
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解题规律归纳总结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空间直角坐标系........................................................................................................ - 1 -1.1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 1 -1.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6 -2空间向量与向量运算.............................................................................................. - 10 -2.1从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 - 10 -2.2空间向量的运算(一) .................................................................................... - 10 -2.2空间向量的运算(二) .................................................................................... - 14 -2.2空间向量的运算(三) .................................................................................... - 18 -3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 23 -3.1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 23 -3.2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及应用............................................................... - 26 -4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 31 -4.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 31 -4.2用向量方法研究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关系................................................... - 34 -4.3用向量方法研究立体几何中的度量关系................................................... - 42 -第1课时空间中的角................................................................................ - 42 -第2课时空间中的距离问题.................................................................... - 47 - 5数学探究活动(一):正方体截面探究 ................................................................... - 52 -1空间直角坐标系1.1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1)空间直角坐标系:过空间任意一点O,作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并以点O为原点,在三条直线上分别建立数轴:x轴、y轴和z轴,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2)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系原则——右手螺旋法则:①伸出右手,让四指与大拇指垂直.②四指先指向x轴正方向.③让四指沿握拳方向旋转90°指向y轴正方向.④大拇指的指向即为z轴正方向.(3)有关名称如图所示,①O叫作原点.②x,y,z轴统称为坐标轴.③由坐标轴确定的平面叫作坐标平面.x,y轴确定的平面记作xOy平面,y,z轴确定的平面记作yOz平面,x,z轴确定的平面记作xOz平面.2.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1)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的位置,可用唯一的一个三元有序实数组来刻画.(2)三元有序实数组(x,y,z)叫作点P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P(x,y,z).x叫作点P的横坐标,y叫作点P的纵坐标,z叫作点P的竖坐标.(3)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与三元有序实数组一一对应.如何确定空间中点P坐标?[提示]过点P分别向坐标轴作垂面,与三条坐标轴分别交于A、B、C,若点A、B、C的坐标分别为(x,0,0)、(0,y,0)、(0,0,z),则点P的坐标为(x,y,z).疑难问题类型1根据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例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M(2,-6,4).[思路点拨]可以先确定点(2,-6,0)在xOy平面的位置,再由竖坐标确定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解]法一:先确定点M′(2,-6,0)在xOy平面上的位置,因为点M的竖坐标为4,则|MM′|=4,且点M和z轴的正半轴在xOy平面的同侧,这样就可确定点M 的位置了(如图所示).法二:以O为一个顶点,构造三条棱长分别为2,6,4的长方体,使此长方体在点O处的三条棱分别在x轴正半轴、y轴负半轴、z轴正半轴上,则长方体中与顶点O相对的顶点即为所求的点(图略).1.先确定点(x0,y0,0)在xOy平面上的位置,再由竖坐标确定点(x0,y0,z0)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2.以原点O为一个顶点,构造棱长分别为|x0|、|y0|、|z0|的长方体(三条棱的位置要与x0、y0、z0的符号一致),则长方体中与O相对的顶点即为所求的点.类型2已知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例2】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建立如图所示的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试分别写出正方体各顶点的坐标.(1)(2)[思路点拨](1)可先写出A,B,C,D的坐标,再结合正方体的性质得出A′,B′,C′,D′的坐标;(2)可先写出A′,B′,C′,D′的坐标,再结合正方体的性质得出A,B,C,D 的坐标.[解](1)因为D是坐标原点,A,C,D′分别在x轴,y轴,z轴的正半轴上,正方体的棱长为1,所以D(0,0,0),A(1,0,0),C(0,1,0),D′(0,0,1).因为B点在xDy平面上,所以B(1,1,0).同理,A ′(1,0,1),C ′(0,1,1).因为B ′B 垂直于xDy 平面且与z 轴正半轴在xDy 平面同侧,且|B ′B |=1,所以B ′(1,1,1).(2)因为D ′是坐标原点,A ′,C ′分别在x 轴, y 轴的正半轴上,D 在z 轴的负半轴上,且正方体的棱长为1,所以A ′(1,0,0),C ′(0,1,0),D (0,0,-1),D ′(0,0,0).同(1)得B ′(1,1,0),A (1,0,-1),C (0,1,-1),B (1,1,-1).1.已知点M 的位置,求其坐标的方法作MM ′垂直平面xOy ,垂足为M ′,求M ′的x 轴坐标,y 轴坐标,即点M 的x 轴坐标,y 轴坐标,再求M 点在z 轴上射影的z 轴坐标,即点M 的z 轴坐标,于是得到M 点坐标(x ,y ,z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条坐标轴和三个坐标平面上的点的坐标形式如下表所示.其中x ,y ,z ∈R . 分类坐标轴 坐标平面 x 轴 y 轴 z 轴 xOy 平面 yOz 平面 xOz 平面 坐标形式 (x ,0,0) (0,y ,0) (0,0,z )(x ,y ,0) (0,y ,z ) (x ,0,z )类型3 空间中点的对称问题[探究问题]1.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是什么?[提示] 若A ()x 1,y 1,z 1,B ()x 2,y 2,z 2,则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 ⎛⎭⎪⎫x 1+x 22,y 1+y 22,z 1+z 22. 2.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是什么?[提示] 若A (x 1,y 1,z 1),B (x 2,y 2,z 2),C (x 3,y 3,z 3),则△ABC 的重心坐标为⎝ ⎛⎭⎪⎫x 1+x 2+x 33,y 1+y 2+y 33,z 1+z 2+z 33. 关于点对称【例3】 点M ()x 0,y 0,z 0关于点(a ,b ,c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思路点拨] 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对称问题来求解,其中线段的对称中心是线段的中点.(2a -x 0,2b -y 0,2c -z 0)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点M (x 0,y 0,z 0)关于点(a ,b ,c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M ′(2a -x 0,2b -y 0,2c -z 0).]关于坐标轴对称【例4】 求点M (a ,b ,c )关于坐标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思路点拨] 从分析对称点的性质入手.[解] 关于x 轴的对称点M 0的坐标为(a ,-b ,-c ),关于y 轴的对称点M 1的坐标为(-a ,b ,-c ),关于z 轴的对称点M 2的坐标为(-a ,-b ,c ).关于坐标平面对称【例5】 求点M (a ,b ,c )关于坐标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思路点拨] 从分析对称点的性质入手.[解] 点M 关于xOy 平面的对称点M 1的坐标为(a ,b ,-c ),关于xOz 平面的对称点M 2的坐标为(a ,-b ,c ),关于yOz 平面的对称点M 3的坐标为(-a ,b ,c ).1.关于坐标平面、坐标轴及坐标原点对称的点有以下特点:2.点的对称可简单记为“关于谁对称,谁不变,其他的变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都变”.归纳总结1.确定空间定点M的坐标的步骤(1)过点M分别作垂直于x轴、y轴和z轴的平面,依次交x轴、y轴和z轴于P、Q和R.(2)确定P、Q和R在x轴、y轴和z轴上的坐标x,y和z.(3)得出点M的坐标为(x,y,z).2.已知M点坐标为(x,y,z)确定点M位置的步骤(1)在x轴、y轴和z轴上依次取坐标为x,y和z的点P、Q、R.(2)过P、Q、R分别作垂直于x轴、y轴和z轴的平面.(3)三个平面的唯一交点就是M.3.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时,要考虑如何建系才能使点的坐标简单、便于计算,一般是①要根据图形对称性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②要使尽量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1.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z)与原点间的距离|OP|=x2+y2+z2.(2)空间中P(x1,y1,z1),Q(x2,y2,z2)之间的距离|PQ|=(x2-x1)2+(y2-y1)2+(z2-z1)2.方程x2+y2+z2=1表示什么图形?[提示]以坐标原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球面.疑难问题类型1求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例1】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C1C|=|CB|=|CA|=2,AC⊥CB,D,E分别是棱AB,B1C1的中点,F是AC的中点,求DE,EF的长度.[解]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CC1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1C|=|CB|=|CA|=2,∴C(0,0,0),A(2,0,0),B(0,2,0),C1(0,0,2),B1(0,2,2),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D(1,1,0),E(0,1,2),F(1,0,0),∴|DE|=(1-0)2+(1-1)2+(0-2)2=5,|EF|=(0-1)2+(1-0)2+(2-0)2=6.利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线段长度问题的一般步骤为:类型2由距离公式求空间点的坐标【例2】已知点A(4,5,6),B(-5,0,10),在z轴上有一点P,使|P A|=|PB|,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_.(0,0,6)[设P(0,0,z),由|P A|=|PB|,得(4-0)2+(5-0)2+(6-z )2=(-5-0)2+(0-0)2+(10-z )2,解得z =6.∴点P 的坐标为(0,0,6).]1.若本例中“在z 轴上”改为“在y 轴上”,其他条件不变,结论又如何?[解] 设P (0,y ,0),由|P A |=|PB |,得(4-0)2+(5-y )2+(6-0)2=(-5-0)2+(0-y )2+(10-0)2,解得y =-245.∴点P 的坐标为⎝ ⎛⎭⎪⎫0,-245,0. 2.求到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P (x ,y ,z )的坐标满足的条件.[解] 因为点P (x ,y ,z ) 到A ,B 的距离相等,所以(x -4)2+(y -5)2+(z -6)2=(x +5)2+(y -0)2+(z -10)2.化简得9x +5y -4z +24=0,因此,到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P (x ,y ,z )的坐标满足的条件是9x +5y -4z +24=0.1.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广,而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又可看成空间中点坐标公式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特例.2.到A ,B 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P (x ,y ,z )构成的集合就是线段AB 的中垂面,P 是线段AB 的中垂面与z 轴的交点.类型3 距离公式的应用【例3】 如图所示,正方体棱长为1,以正方体的同一顶点上的三条棱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点P 在正方体的体对角线AB 上,点Q 在正方体的棱CD 上.当点P 为体对角线AB 的中点,点Q 在棱CD 上运动时,求|PQ |的最小值.。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考点概要: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空间向量的根本知识:①定义:空间向量的定义和平面向量一样,那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并且仍用有向线段表示空间向量,且方向相同、长度相等的有向线段表示相同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②空间向量根本定理:ⅰ定理:如果三个向量不共面,那么对于空间任一向量,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
且把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都叫基向量。
ⅱ正交基底:如果空间一个基底的三个基向量是两两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基底叫正交基底。
ⅲ单位正交基底:当一个正交基底的三个基向量都是单位向量时,称为单位正交基底,通常用表示。
ⅳ空间四点共面:设O、A、B、C是不共面的四点,那么对空间中任意一点P,都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
③共线向量〔平行向量〕:ⅰ定义: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记作。
ⅱ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ⅲ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
④共面向量:ⅰ定义:一般地,能平移到同一平面内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空间的任意两个向量都是共面向量。
ⅱ向量与平面平行:如果直线OA平行于平面或在α内,那么说向量平行于平面α,记作。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也是共面向量。
ⅲ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不共线,那么向量与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x、y,使。
ⅳ空间的三个向量共面的条件:当、、都是非零向量时,共面向量定理实际上也是、、所在的三条直线共面的充要条件,但用于判定时,还需要证明其中一条直线上有一点在另两条直线所确定的平面内。
ⅴ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空间一点P在平面MAB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得,或对于空间任意一定点O,有。
⑤空间两向量的夹角:两个非零向量、,在空间任取一点O,作,〔两个向量的起点一定要相同〕,那么叫做向量与的夹角,记作,且。
⑥两个向量的数量积:ⅰ定义:空间两个非零向量、,那么叫做向量、的数量积,记作,即:。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知识点总结知识网络:知识点拨:1、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与平面向量类似,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及相关的运算律仍然成立.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共线向量定理、共面向量定理都是平面向量在空间中的推广,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则是向量由二维到三维的推广.2、当a 、b 为非零向量时.0a b a b ⋅=⇔⊥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这是运用空间向量研究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关键,通常可以与向量的运算法则、有关运算律联系来解决垂直的论证问题.3、公式cos ,a ba b a b⋅<>=⋅是应用空间向量求空间中各种角的基础,用这个公式可以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但要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与两向量的夹角在取值范围上的区别),再结合平面的法向量,可以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等.4、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是用来描述空间中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的重要概念,通过研究方向向量与法向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等的位置关系以及有关的计算问题.5、用空间向量判断空间中的位置关系的常用方法 (1)线线平行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2)线线垂直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即0a b a b ⋅=⇔⊥. (3)线面平行用向量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主要有:①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②证明可在平面内找到一个向量与直线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③利用共面向量定理,即证明可在平面内找到两不共线向量来线性表示直线的方向向量.(4)线面垂直用向量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 ①证明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平行;②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5)面面平行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平行(即是共线向量); ②转化为线面平行、线线平行问题.(6)面面垂直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②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问题.6、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1)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公式cos,a ba ba b⋅<>=⋅,但务必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范围是0,2π⎛⎤⎥⎝⎦,故实质上应有:cos cos,a bθ=<>.(2)求线面角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时,一种方法是先求出直线及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通过数量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另一种方法是借助平面的法向量,先求出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φ,即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其关系是sinθ=| cosφ|.(3)求二面角用向量法求二面角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平面角的定义,在两个面内先求出与棱垂直的两条直线对应的方向向量,然后求出这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由此可求出二面角的大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为求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它与二面角的大小相等或互补.7、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空间中的各种距离一般都可以转化为求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的距离.(1)点与点的距离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因此也就是这两点对应向量的模.(2)点与面的距离点面距离的求解步骤是:①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②求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③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得要求的点面距离.备考建议:1、空间向量的引入,把平面向量及其运算推广到空间,运用空间向量解决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问题,应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2、灵活选择运用向量方法与综合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立体几何问题.3、在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平行、垂直、夹角、距离等问题时,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特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无需进行繁、难的几何作图和推理论证,起着从抽象到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因此,应熟练掌握平面法向量的求法和用法.4、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第一讲空间向量及运算一、空间向量的有关概念1、空间向量的定义在空间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空间向量.注意空间向量和数量的区别.数量是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量.2、空间向量的表示方法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一样,也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用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用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若向量a 对应的有向线段的起点是A ,终点是B ,则向量a 可以记为AB ,其模长为a或AB.3、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记为0.零向量的方向不确定,是任意的.由于零向量的这一特殊性,在解题中一定要看清题目中所指向量是“零向量”还是“非零向量”.4、单位向量模长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单位向量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空间向量,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5、相等向量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空间向量叫做相等向量.若向量a 与向量b 相等,记为a =b .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以用空间中的同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6、相反向量长度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叫做相反向量.a 的相反向量记为-a 二、共面向量 1、定义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2、共面向量定理若两个向量a 、b 不共线,则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x 、y,使得p =xa yb +。
4.2 用向量方法讨论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关系

∠BAC= ,故以点A为原点,AB,AC,AA'所在直线分别
2
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3-39).
设AA'=1,因为AB=AC= 2AA',所以A'(0,0,1) ,
B( 2,0,0), B'( 2,0,1),C(0, 2,0),C'(0, 2,1).
学而优 · 教有方
高中数学
-5
α⊥β,则 x=________.
解析 ∵α⊥β,∴a⊥b,∴a·b=x-4+9=0,∴x=-5.
学而优 · 教有方
高中数学
GAOZHONGSHUXUE
4.已知 a=(0,1,1),b=(1,1,0),c=(1,0,1)分别是平面α,β,γ的法向
0
量,则α,β,γ三个平面中互相垂直的有________对.
求证:n丄α.
图 3-35
学而优 · 教有方
高中数学
GAOZHONGSHUXUE
分析 设m是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要证明n丄α,只需证明n丄m.如何充分
运用条件,表达“m是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呢?可以考虑将直线m的方
向向量用平面α的 一组基表示.
证明 设m是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如图3-35(2)),a,b,,n依次为直线
理、数学抽象素养.
学而优 · 教有方
高中数学
GAOZHONGSHUXUE
探究导学
探究点1 用向量方法表示几何位置关系
因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是确定直线和平面位置的关键
因素,所以可以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表示空间直线与平
面间的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
设向量l,m分别是直线l,m的方向向量,n1,n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用
用空间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方法归纳

1.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C 1C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面ABC ⊥平面AA 1C 1C ,AB =3,BC =5.(1)求证:AA 1⊥平面ABC ;(2)求二面角A 1BC 1B 1的余弦值;(3)证明:在线段BC 1上存在点D ,使得AD ⊥A 1B ,并求BD BC 1的值.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A 1C 1C 为正方形,所以AA 1⊥AC .因为平面ABC ⊥平面AA 1C 1C ,且AA 1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C ,所以AA 1⊥平面ABC .(2)由(1)知AA 1⊥AC ,AA 1⊥AB .由题知AB =3,BC =5,AC =4,所以AB ⊥AC .如图,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则B (0,3,0),A 1(0,0,4),B 1(0,3,4),C 1(4,0,4),1A B =(0,3,-4),11A C =(4,0,0).设平面A 1BC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n ·B =0,n ·11A C =0.3y -4z =0,4x =0.令z =3,则x =0,y =4,所以n =(0,4,3).同理可得,平面B 1BC 1的一个法向量为m =(3,4,0).所以cos 〈n ,m 〉=n ·m |n ||m |=1625.由题知二面角A 1BC 1B 1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 1BC 1B 1的余弦值为1625.(3)证明:设D (x ,y ,z )是直线BC 1上一点,且BD =λ1BC .所以(x ,y -3,z )=λ(4,-3,4).解得x =4λ,y =3-3λ,z =4λ.所以AD =(4λ,3-3λ,4λ).由AD ·1A B =0,即9-25λ=0,解得λ=925.因为925∈[0,1],所以在线段BC 1上存在点D ,使得AD ⊥A 1B .此时,BD BC 1=λ=925.2.如图(1),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DB =2,DC =1,BC =5,AB =AD =2.将图(1)沿直线BD 折起,使得二面角A BD C 为60°,如图(2).(1)求证:AE ⊥平面BDC ;(2)求直线AC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1)证明:取BD 的中点F ,连接EF ,AF ,则AF =1,EF =12,∠AFE =60°.由余弦定理知AE =12+122-2×1×12cos 60°32.∵AE 2+EF 2=AF 2,∴AE ⊥EF .∵AB =AD ,F 为BD 中点.∴BD ⊥AF .又BD =2,DC =1,BC =5,∴BD 2+DC 2=BC 2,即BD ⊥CD .又E 为BC 中点,EF ∥CD ,∴BD ⊥EF .又EF ∩AF =F ,∴BD ⊥平面AEF .又BD ⊥AE ,∵BD ∩EF =F ,∴AE ⊥平面BDC .(2)以E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32C -1,12,01,-12,0,D -1,-12,0DB =(2,0,0),DA 1,12,32AC =-1,12,-32.设平面A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n ·DB =0n ·DA =02x =0,x +12y +32z =0,取z =3,则y =-3,又∵n =(0,-3,3).∴cos 〈n ,AC 〉=n ·|n ||AC |=-64.故直线AC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4.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底面ABCD ,侧棱PA =PD =2,PA⊥PD ,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其中BC ∥AD ,AB ⊥AD ,AB =BC =1,O 为AD 中点.(1)求直线PB 与平面POC 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B 点到平面PCD 的距离;解:(1)在△PAD 中,PA =PD ,O 为AD 中点,所以PO ⊥AD .又侧面PAD ⊥底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PO ⊂平面P AD ,所以PO ⊥平面ABCD .又在直角梯形ABCD 中,连接OC ,易得OC ⊥AD ,所以以O 为坐标原点,OC ,OD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 (0,0,1),A (0,-1,0),B (1,-1,0),C (1,0,0),D (0,1,0),∴PB =(1,-1,-1),易证OA ⊥平面POC ,∴OA =(0,-1,0)是平面POC 的法向量,cos 〈PB ,OA 〉=·|PB ||OA |=33.∴直线PB 与平面PO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3.(2)PD =(0,1,-1),CP =(-1,0,1).设平面PDC 的一个法向量为u =(x ,y ,z ),u ·CP =-x +z =0,u ·PD =y -z =0,取z =1,得u =(1,1,1).∴B 点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d =|BP ·u ||u |=33.4、.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2,BD =23,E 是PB 上任意一点.(1)求证:AC ⊥DE ;(2)已知二面角A PB D 的余弦值为155,若E 为PB 的中点,求EC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1)证明:∵PD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PD ⊥A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BD ⊥AC ,又BD ∩PD =D ,∴AC ⊥平面PBD ,∵DE ⊂平面PBD ,∴AC ⊥DE .(2)在△PDB 中,EO ∥PD ,∴EO ⊥平面ABCD ,分别以OA ,OB ,OE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D =t ,则A (1,0,0),B (0,3,0),C (-1,0,0)E0,0,t 2P (0,-3,t ),AB =(-1,3,0),AP =(-1,-3,t ).由(1)知,平面P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0,0),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 2=(x ,y ,z ),则n 2·AB =0,n 2·AP =0-x +3y =0,-x -3y +tz =0,令y =1,得n 2=31,23t ∵二面角A PB D 的余弦值为155,则|cos 〈n 1,n 2〉|=155,即34+12t 2=155,解得t =23或t =-23(舍去),∴P (0,-3,23).设E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θ,∵EC =(-1,0,-3),n 2=(3,1,1),则sin θ=|cos 〈EC ,n 2〉|=232×5=155,∴EC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量法解立体几何
1、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⑴.直线的方向向量: 若A 、B 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两点,则AB u u u r
为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与AB u u u r
平行的任意非零向量也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
⑵.平面的法向量: 若向量n r
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α,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α,记作n α⊥r ,如果n α⊥r ,那么向量n r
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⑶.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 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x y z =r
.
③求出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坐标123123(,,),(,,)a a a a b b b b ==r u r
.
④根据法向量定义建立方程组0
n a n b ⎧⋅=⎪⎨⋅=⎪⎩r r r r .
⑤解方程组,取其中一组解,即得平面α的法向量.
2、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⑴线线平行。
设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 b r r
、
,则要证明1l ∥2l ,只需证明a r ∥b r ,即()a kb k R =∈r r
.
⑵线面平行。
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a r ,平面α的法向量是u r
,则要证明l ∥α,只需证明a u ⊥r r ,即0a u ⋅=r r
.
⑶面面平行。
若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r ,平面β的法向量为v r ,要证α∥β,只需证u r ∥v r
,即证u v λ=r r .
3、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的垂直关系
⑴线线垂直。
设直线12,l l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 b r r
、,则要证明12l l ⊥,只需证明a b ⊥r r ,即0a b ⋅=r r
.
⑵线面垂直
①(法一)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a r ,平面α的法向量是u r ,则要证明l α⊥,只需证明a r
∥u r ,即a u λ=r r .
②(法二)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a r ,平面α内的两个相交向量分别为m n u r u u r
、
,若0
,.0
a m l a n α⎧⋅=⎪⊥⎨⋅=⎪⎩r u r r r
则 ⑶面面垂直。
若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r ,平面β的法向量为v r ,要证αβ⊥,只需证u v ⊥r r
,
即证0u v ⋅=r r
.
4、利用向量求空间角
⑴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已知,a b 为两异面直线,A ,C 与B ,D 分别是,a b 上的任意两点,,a b 所成的角为θ,则
cos .AC BD
AC BD
θ⋅=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⑵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求法: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r ,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r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θ,a r 与u
r
的夹角为ϕ, 则θ为ϕ的余角或ϕ的补角
的余角.即有:cos s .in a u
a u
ϕθ⋅==r r
r
⑶求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βα--l 的棱上任取一点O ,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射线l BO l AO ⊥⊥,,则AOB ∠为二面角βα--l 的平面角.
如图:
求法:设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 n u r r 、
,再设m n u r r
、的夹角为ϕ,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为θ,则二面角θ为m n u r r
、
的夹角ϕ或其补角.πϕ- 根据具体图形确定θ是锐角或是钝角:
O
A
B
O
A
B
l
如果θ是锐角,则cos cos m n
m n θϕ⋅==u r r u r r , 即arccos
m n m n
θ⋅=u r r u r r ; 如果θ是钝角,则cos cos m n
m n
θϕ⋅=-=-u r r
u r r , 即arccos m n m n
θ⎛⎫⋅ ⎪=-
⎪⎝
⎭
u r r u r r . 5、利用法向量求空间距离
⑴点Q 到直线l 距离
若Q 为直线l 外的一点,P 在直线l 上,a r
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b r =PQ uuu r ,则点Q 到直线l
距离为
h =⑵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
若点P 为平面α外一点,点M 为平面α内任一点,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r
,则P 到平面α的距离就等于MP u u u r
在法向量n r 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即cos ,d MP n MP =u u u r r u u u u r n MP MP n MP ⋅=⋅r u u u r u u u r r u u u r
n MP n
⋅=r u u u r
r ⑶直线a 与平面α之间的距离
当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各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
由此可知,直线到平面
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即转化为点面距离。
即.n MP
d n
⋅=r u u u r
r
⑷两平行平面,αβ之间的距离
利用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将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面距离。
即
.n MP d n
⋅=r u u u r r
⑸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设向量n r
与两异面直线,a b 都垂直,,,M a P b ∈∈则两异面直线,a b 间的距离d 就是
MP u u u r
在向量n r 方向上投影的绝对值。
即.n MP d n
⋅=r u u u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