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鉴赏与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术鉴赏与审美
姓名:严梦佳
学号:201010102043
班级:汉语言文学班
日期:2011年4月23日
浅谈美术鉴赏与审美
摘要:美术鉴赏是运用多种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多方面,主要有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美术的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审美评价具有功利性,审美评价要求主客观的同一。
关键词:感受审美艺术认识
一、浅谈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
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
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
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
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
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
二、美术鉴赏的认知和审美功能
美术鉴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感知知识和经验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一种鉴赏的乐趣;通过掌握有关美术鉴赏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作品中真善美的鉴别能力。
1、美术鉴赏的认知功能
从美术的认知功能来说,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
鉴赏美术作品可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等。
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对受教育者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当然人的感知能力有时候和一个人的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系,但是归根结底它主要是由后天的实践和学习而习得的。
在艺术教育中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能力,就要经常让受教育者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反复感受、体验,不断激起他们对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地积累艺术审美感知经验,从而提高和丰富艺术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审美敏锐性。
2、美术鉴赏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美术的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艺术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逻辑判断,而是透过艺术品形式达到对它们情感表现性的把握。
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愉悦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
审美心理的基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当我们惊叹于达·芬奇是如何捕捉住蒙娜丽莎容貌与内心的迷人魅力的时候,当我们佩服于我国先民是以何等巧妙的智慧创造出那优美而又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凤鸟形象的时候,或者是置身于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环境中的时候,就会从这些美的创造中获取到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鉴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总结出美术作品的一般特征和各自的规律,让我们的审美视野更加宽阔,让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所以说美术欣赏是一种个人的再创造。
不过,美术欣赏是可以通过欣赏实践来学习、提高和掌握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我们应该通过这种实践来促进自己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
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
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
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
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
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
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
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
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
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
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
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
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
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
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
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
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
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
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
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
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
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
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
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四、结论:
“真”不一定美,“善”也不同于美,“美”是真和善的结合,“美”算得是人类文明的主体,然而“美”之于人不会是天生的。
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被有识之士所认识,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大学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中,对他们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
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五、参考文献: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美]R.玛格欧纳《文艺现象学》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美]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