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证据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证据
对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具体证据,这个问题涉及到地质学和古地理学领域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质构造证据:地球表面上的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显示了大陆漂移的迹象。
比如,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东西岸线的相似性,以及同一地质特征在不同大陆上的发现,都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
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学研究表明,同一种古生物化石在不同大陆上被发现,这暗示了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比如,古地理学家发现了古代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模式,这些模式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岩石和矿物学证据:来自不同大陆的相似的岩石和矿物组合,以及同一类型的岩石构造特征在不同大陆上的发现,都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这些证据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证据是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观测积累而来的,是地质学和古地理学领域的专业成果。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认识和解析。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191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球表面漂移,而不是固定不动的。
韦格纳认为,大陆漂移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热潮。
1.1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广泛认可的证据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陆地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大陆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古气候学的研究也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例如在南极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发现了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地质特征。
而且,大陆漂移学说还能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这些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大陆漂移的争议和完善尽管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证据支持,但在其提出之初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机制,也无法提供合理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和地磁学的进步,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完善。
很快,板块构造学说随之提出,成为了对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地球科学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板块边界的分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地壳与上地幔的外层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球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动力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填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些不足,为解释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提供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陆漂移学说

(3)冰川证据
(2)地质证据
(3)冰川证据
3、大陆漂移学说的衰退
主要原因:大陆漂移的机制不清楚
4、大陆漂移学说的新证据
(1)古地磁证据 (2)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进行拼合
(1)古地磁证据
(2)利 用电子 计算机 技术对 大陆进 行拼合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3、大陆漂移学说的衰退 4、大陆漂移学说的新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1915年 德国 魏格拉 《大陆及大洋的起源》
大陆漂移学说ຫໍສະໝຸດ 欧美世界地图2亿年 来板 块运 动的 再现
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1)古生物证据 动植物化石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大陆漂移学说

主讲人:赵先林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 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The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大陆漂移学说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背景 §9.1.2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9.1.3 大陆漂移说衰落和复活
早在1620年,英国大司法官、 著名的 哲学家F. Bacon (1561-1626)最早注意到 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相似性,但在当时未对 这种现象作任何解释。
1858年,法国地理学 家A. P. Snider 根据大西洋 两侧大陆石炭系煤层中植物 化石的相似性,首次编制了 世界第一张大西洋拼合图。
In 1858, geographer Antonio Snider-Pellegrini made his version of how the American and African continents may once have fit together.
●冈瓦纳古陆的发现
Eduard Suess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German),Das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说衰而复兴,然 而致命的大陆漂移机制问题仍然悬 而未决……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1、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 古陆或泛大陆 (Pangaea),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 洋称为联合大洋或泛大洋。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2、地壳表层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类似于冰山一样漂 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发生漂移。 3、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 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基本格局。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说创始人: A. L. Wegener (魏格纳), 1880 生于柏林,柏林大学 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1915年,发表《海陆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continents and oceans), 提出大 陆漂移说 。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证据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证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哦。
想象一下,地球的大陆就像拼图一样,曾经紧紧贴在一起,后来慢慢分开,四散开来。
听起来像是一个大自然的“分手”故事。
魏格纳,这位德国科学家,真的是个大胆的家伙,他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大家可不一定都买账。
毕竟,当时的科学界可没有人觉得大陆会漂移,大家都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是,魏格纳可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他四处搜集证据,像个侦探一样,逐渐揭开了这个地球的秘密。
魏格纳找到了形状的证据。
你知道吗,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简直就像是剪刀和纸的完美配对。
他们的海岸线就像是相互依偎的老朋友,谁能想象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呢?这就好比两块积木,原本是紧密结合,后来却被移动了十万八千里。
再看看印度和非洲,哎呀,那简直就像是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弟,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总是那么相似。
大家可以想象,魏格纳在研究地图时的兴奋,简直像是发现了一个大宝藏。
再说说化石,魏格纳可真是个幸运儿。
他发现,很多古老的化石在不同的大陆上都有出现。
这些化石就像是大自然留下的线索,帮助魏格纳拼凑出这个“拼图”的故事。
比如,在南美洲和非洲都发现了一种叫做“古土龙”的化石,这些龙可是很古老的生物,根本不可能游过大海那么远啊。
就像你和朋友分享了一个共同的记忆,虽然你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那种联系是永恒的。
魏格纳的证据可不仅仅停留在形状和化石上。
他还注意到一些气候变化的迹象。
就像是人类的情绪一样,气候也有起伏,曾经温暖的地方,现在却变得寒冷。
比如在南极,发现了很多煤炭,这可是热带植物留下的痕迹。
想象一下,南极以前居然是个热带天堂,多么不可思议啊!就像那些曾经的繁华,最终归于平淡。
魏格纳用这些证据,向大家展示了地球的变迁,就像是给人们讲述了一部史诗。
可是,尽管魏格纳的理论如此精彩,却也遭遇了不少质疑。
科学界可不像电视上的侦探故事,真相并不是总那么容易揭晓。
大家都在想:大陆怎么可能漂移呢?这样的变化需要多少时间啊,简直不敢想象。
大陆漂移ppt课件

地层学的证据显示,不同大陆上的地层在地质年代上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这表 明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地球物理学的证据
重力异常
地球重力场的测量结果表明,不 同大陆上的重力异常存在一定的 关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重 力场中是相互关联的。
磁场异常
地球磁场的研究表明,不同大陆 上的磁场异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 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磁场 中是相互关联的。
古生物分布
不同大陆上的古生物分布表明,许多 物种在数亿年前是相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物种的分布区域发生了 变化,这表明大陆也在移动。
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揭示了不同大陆上的生物历 史和演化过程,这些证据表明大陆的 位置在过去与现在有所不同。
地质构造和地层学证据
地质构造
不同大陆上的地质构造表明,许多地壳板块在过去是相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板块发生了分离或碰撞,导致大陆的位置发生变化。
生物交流与散布
大陆漂移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间 的生物交流与散布,使得一些物
种在新的地区繁殖和扩散。
05
大陆漂移学说的未来研究 和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波探测、重力测量 等,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大面积的观 测和测量,研究地表形变、板块运动等现象,验证大陆漂 移学说的预测。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预测未来板块运动趋势,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理论支持。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古地磁研究
通过对古地磁的研究,了解古代板块位置和运动轨迹,验证大陆 漂移学说的历史记录。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陆漂移说是什么?这个学说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大陆漂移说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陆漂移说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远古时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包围这块大陆的是一片大洋。
大约2亿年前,大陆开始分裂,之后随地球自转与天体引力开始漂移。
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了今天的位置,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我们观察地图可以发现,大西洋东岸和西岸的地形犹如被分开的拼图般吻合,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最直接证据。
大陆漂移说来源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说证据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5.1 大陆漂移学说

在洋中 脊处, 发现正 的热异 常值, 而在海 沟处则 为负的 热异常 值。
洋底黑烟囱 400 ℃ 高温
海底平顶火山(Guyot)
磁异常带对称于洋脊 分布,年龄由新到老
1963年 , 英 国 剑桥大学的凡 因 ( Vine) 和 导师马修斯 ( Matthews) 发表了论文 “关于洋脊磁 异常”,正确 地解释了磁异 常条带对称分 布与海底扩张 的关系,吹响 了地学革命的 号角。
大陆漂移说的不足:
①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 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 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 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②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 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 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 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 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1.海底等时线
根据海底年龄 编制的全球海底扩 张模式图可以看出 大洋中脊与最年轻 的海底吻合。而通 过磁异常条带年龄 的测定可以建立等 时线,从而得到自 洋脊形成以来的年 龄,最老的海底年 龄只有1.7亿年。
(据W.C.Pitman等,1994)
②.证据 洋底年 龄:对 大洋的 认识: 洋底物 质组成 不同于 大陆, 未发现 老于侏 罗纪的 岩石。
海底扩张说证据
• 洋底磁异 常
a. 条带状海底磁异常 基本特征: • 线条状:正反向地 磁条带相间排列, 每一条宽度仅20~ 30公里,长数百到 千公里,异常强度 约400伽玛左右; • 定向性:平行洋脊, 显著定向; • 对称性:以洋中脊 未轴,对称分布; • 全球性。
海底扩张说证据
海底年龄与海底扩张及扩张速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古地磁学研究成果
大陆漂移理论及其证据

03
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
地质学证据
岩石匹配
不同大陆边缘的岩石类型和年龄相匹配,表明它 们曾经是相连的。
冰期遗迹
在南半球的不同大陆上发现了相似的冰期遗迹, 这表明这些大陆之间曾经存在着连接。
磁性地层学
通过研究岩石中的磁性矿物,可以发现大陆在过 去的位置和移动路径。
古生物学证据
生物分布
相似或相同的生物种类在不同的大陆 上被发现,这表明这些大陆之间曾经 存在着连接,允许生物迁移。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 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 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 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研究目的和意义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规律。 对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助于预测自然灾害、寻找矿产资源等实际应用。
生物演化
某些生物的演化过程表明它们曾经生 活在不同的大陆上,这进一步支持了 大陆漂移的理论。
地球物理学证据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的证据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扩张,这推动了大陆的移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与大陆漂移的理论相一致,这些活动通常发 生在板块边界。
重力异常
通过测量地球的重力场,可以发现与大陆漂移相关的异常,这表明 大陆下方地壳的密度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大陆漂移理论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地球历史和自然环境的认识,也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改 造自然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06
结论与展望
对大陆漂移理论的总结
大陆漂移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地壳上大陆板块的运动和 演变过程。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是漂浮在岩石圈上的,它们通过洋中脊的扩张和板 块边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移动。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大陆地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上漂移或漂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地壳会相互碰撞形成新的大陆或者海洋板块,也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历史、现象、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历史大陆漂移学说最早出现于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其著作《大陆漂移论》中提出了该学说。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解释机制,该学说并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崛起,并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二、现象大陆漂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上。
在地球表面,存在七个大陆地块,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这些大陆地块的位置、形状、大小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例如,三叠纪时期,所有大陆地块都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大陆,和现在的地球比较不一样。
而且,在地球表面上还有许多海洋板块,它们也受到大陆漂移的影响。
三、机制大陆漂移的机制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指的是地壳被分成若干个大块,由于板块间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导致大陆不断漂移。
地幔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动,掀起地壳运动并导致大陆漂移。
这些机制的作用导致大陆地壳的移动、断裂、碰撞等现象,使得地球的地形、地貌、地质变化。
四、应用大陆漂移的学说已经成为现代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理环境、地震地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工程领域,了解大陆漂移的知识对于开展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大陆漂移现象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防控措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一项挑战性十分高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它不仅能够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等方面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 Drift)大陆漂移学说是有关于地球大陆之间关系的一种假说(hypothesis)。
早在1596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思(Abraham Ortelius)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而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则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似乎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早期的科学家们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在中生代(Mesozoic)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经过了分裂和两亿多年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除了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的“锯齿状吻合”,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能支持大陆漂移这个观点。
魏格纳在研究古代气候的时候发现,各个大陆上存在某一个地质时期形成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
例如,在南极洲地区出现古珊瑚礁(coral reef)和热带植物(tropical plants)化石(fossil);在赤道(equator)地区发现有古代冰层。
魏格纳还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和植物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
例如中龙(mesosaurus)这种淡水爬行类动物(reptile),在南美和非洲都能找到;存在于南极洲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他大陆同样存在。
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学说为基础,主要描述了地球岩石圈(lithosphere)的大范围运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海底扩张学说(Seafloor Spreading)发展起来了,大陆漂移学说也因此变得更为可信。
大陆漂移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 山系(阿帕拉契亚造山 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加里东造山带)相对 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 带。
加里东-阿帕拉契亚造山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4. 古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 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命运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2年,德国青年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1880年出生于柏林。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魏格纳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去极地探险,他曾刻苦练习长跑、滑冰和滑雪。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 方面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了系 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源》 一书。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 格陵兰岛进行探险考察。 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 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 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 幸殉职,年仅50岁。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 合。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 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 列也恰好吻合。”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 家布拉德(E.G.Bullard) 应用计算机对大西洋两岸 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 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 以下915m等深线,其平均 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学说及其论证
左俊
内容提要
大陆漂移主要观点
地球物理学论证 地质学论证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论证 古地磁方面的论证
大陆表面迁移之主因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观点
在古生代石炭纪之前,现在在地球上的各 个大陆块体曾经联结为一体,构成了一个 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泛大陆周 围被一个超级大洋所包围。 从中生代开始,这个超级大陆逐步解体 (断裂)成几大块,彼此在大洋海底上漂 移分离;随着大陆的分裂,大西洋和印度 洋开始形成,并一直演化形成今天这样的 海陆分布地理格局。
我们有理由相信巨大的能量消耗是由地球的旋转能供给的, 所以地球转速必然要暂时慢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潮汐的制动作用的效能也便直接的变得明显 起来了。 由于外力作用,升起部分降低下来,再加上一贯存在得更 为重要的内部原因,又将迫使地球以较高的速度旋转
LOGO
地球物理学论证
在整个地球物理学中,我们再找不出比这 更为明显而正确的规律,这就是地球上存 在着两个交替并列的特殊高度平面;一个 代表大陆,一个代表洋底。 这个规律应当只受高斯的误差律所控制, 其过程大致如上图中虚线所示,距平衡面 越远,其频率必然越小。因此,只应该有 一个最大频率存在于平均高度(-2450米) 的范围内。
不同大陆的磁极曲线不重合
印度德干高原岩石磁场方向及磁角
大陆漂移的其它证据
洋鹱迁移到大陆漂移
地球表面迁移之主因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角加速度,都不能否认,一幕全球规 模的地壳运动之前地球转速的加快。当转速增加时,海洋 和陆块便向低纬移动之势。陆地虽然多少具有弹性,最终 将破裂;山脉必不可免的要升起来。
肺鱼,河马,海牛等
南美和非洲 都在石炭-二叠 纪找到过中龙 化石 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 南美、非洲晚古生代地层 中的古植物舌羊齿
水龙兽
犬颔兽
分布于南极洲、南非、印度的水龙兽、犬 颌兽和迷齿类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古生物学家对这些化石的解释是:
古地磁方面的论证
通过测定岩石和某些古物的天然剩余磁性,分析 它们的磁化历史,研究导致它们磁化的地磁场的 特征的一门学科。其中以古物(如古陶器和古砖 瓦)为对象研究史前期地磁场特征的称为考古地 磁学。 古地磁研究主要建立在下列两个假设基础上: (1)岩石的原生剩磁方向与形成岩石时的地磁场 方向一致,研究岩石的原生剩磁就能推测岩石形 成时的地磁场方向。 (2)古地磁场是轴向地心偶极场。
岩石形成时的古纬度:根据岩石标本的剩磁 倾角(它等于当时地磁场的磁倾角),可以 算出标本所在地当时的古地磁纬度(倾角越 大,纬度越高)。 依此方法,可以得出几千万年来的地磁极位 置。若取数千年的地磁极位置加以平均,其 位置与地理极几乎重合。
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研究在英国可谓盛极一时。由著 名物理家布莱克特(Blackett)及朗科恩(Runcorn)领
加利福利亚 菲律宾岛Ⅰ 菲律宾岛Ⅱ 布哈拉Ⅰ 布哈拉Ⅱ
年 月 日 1906.4.18 1906.1.31 1907.7.1 1907.12.30
1906.4.18 1907.4.18 1907.4.18 1907.10.21 1907.10.27
速度(千米每秒) 次数 9 3.847±0.045 18 3.806±0.046 20 3.941±0.022 22 3.916±0.029
导的两个小组,用极精密的仪器,测定了一批岩石的化
石磁性。将几千或几万年期间加以平均,就可以得出某
一时代岩石标本所在地的古纬度以及相应的古地磁极位
置。
结果表明:测得的古纬度往往与目前所处的纬度有颇大
的差别。
各地质时代古地磁极的位置,前后连 成一条线,就绘出了古地磁极的迁移 轨迹。
朗科恩研究小组中曾一度认为,地球 自转轴的位置可以发生改变,古纬度 的变化并不是大陆漂移的结果,而是 地球自转轴本身移动所引起的。
但我们看到的最大频率不是一个,而是两 个。 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地球外壳存在着两 个未经变化的原始平衡面,且必定是由不 同的层,即大陆和洋底所致。夸张些说, 他们就像水和水上的冰。(我们可以做出 剖面图) 地震波,地磁等可以为这个模型佐证。
大 洋 底
地震 加利福利亚 哥伦比亚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陆地上的高大褶皱山系的形成则与大陆块 体的移动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在大陆块 体漂移的过程中,在前缘受到冷却洋底的 阻力并遭受挤压而褶皱成山。 大陆系有较轻的刚性硅铝质岩石构成,漂 浮在由较重的粘性硅镁层质岩浆构成的大 洋海底之上。可能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 时离心力的影响,使大陆断裂成几大块体 而分离漂移。(理论的软肋)
两处山地中的泥盆纪海相砂岩层、含有化石
的页岩层以及冰川砾岩层都可以相互对比。
欧洲的石炭纪煤层可以延续到北美洲。
北大西洋两侧古生代期间形成的褶皱山脉, 在大陆拼合后连成一体。
北美洲与挪威南部、英国等地都广泛分布着 泥盆纪相同的陆相地层。
北美洲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 )与 爱尔兰( Ireland)一致
魏格纳还对比了印度、马达加斯加岛、非洲 之间的地层构造,也同样得出程度不等的对 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都限于较老的地层 构造。 比喻:好象一张撕碎的报纸,按原样拼接起 来,报纸上的印刷文字能阅读连贯。
西非和南美的结晶质地层出露区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的单祖论观点 :相同的生物种不 可能是在相隔遥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 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某一地区,然后直 接地,或通过第三个地区传播到另一地区。 大西洋两岸许多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 园庭蜗牛:分布于德国、英国、北美洲 蚯蚓:分布于中国、日本、西欧美国东部
3.770±0.104 3.765±0.045 3.768±0.054 3.837±0.065 3.760±0.069 5 30 27 19 11
大 陆
地质学论证
魏格纳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褶 皱山系和地层。他相当满意地发现, 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构造
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像搭积木一样可以搭配起来。
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东西 向的褶皱山脉与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 里斯(Buenos Aires)低山相接,这是一条二叠 纪的褶皱山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