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工科教育理念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指南进行论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 深刻把握新工科教育理念新工科教育注重跨学科、融合创新与引领发展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深刻把握新工科教育的核心理念,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践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案例、典型项目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力。

还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思想性和道德性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探讨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3. 强化专业课程的跨界性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强化跨界性。

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共同设计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技术与社会人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界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其对多元知识的需求。

4. 倡导全员参与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倡导全员参与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有感染力和激励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通过全员参与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5. 营造积极有益的教育氛围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需要营造积极有益的教育氛围。

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要重视教师的教育修养和专业素养,给予教师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和教育创新空间,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造力。

新工科背景下“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从课程背景出发详细介绍了该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以及具体实践过程。

关键词: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加强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趋势。

新工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同时有助于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新工科核心素养共性的东西一起讲,并有机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帮助提升新工科学生的人文软实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伦理意识,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因此,以新工科为载体,提升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培养品格、思维、能力、知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二、课程背景“钢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既是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结构工程建设方面所需专业人才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知识方面,熟悉钢结构材料的性能,掌握钢结构的连接方法及基本构件的构造要求、设计原理和方法;能力方面,具备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钢结构工程中构件设计与分析的能力;素质方面:形成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起钢结构行业的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及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经过调研发现,虽然泰山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结构基本原理所需的力学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非常强。

(如图1所示)图1 学生学情调查总结三、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1.教学模式的创新根据学情,结合学生喜欢碎片化学习的学习特点,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采取“课前线上有效预习+课中有的放矢讲解+课后线上巩固、扩展深度”的模式进行解决(如图2所示)。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工科教育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而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一、新工科教育模式的背景新工科教育模式是指在工科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旨在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比于传统的工科教育,新工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重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材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过程。

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新工科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工科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思政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与方法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实践探索。

注重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下,课程思政应该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工科是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工科学科特点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当前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工科的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新工科教育模式。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课程思政在工科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实施新工科理念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鉴于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课程思政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与效果,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问题,深入剖析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机制,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一、分析新工科的理念与特点,探索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入工科教育中;二、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作用,揭示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影响机制;三、借助实践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路径和有效手段;四、展望课程思政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开展本研究,旨在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课程思政的内涵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支撑。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与探索随着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如何提升思政教学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思政教学是引导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过程,对于工程经济学课程来说,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中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举例、引用经典文献等方式,将课程内容与时事热点、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可以通过讨论如何在经济考量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工程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设立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案,并在讨论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经济和伦理问题。

此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工程经济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课程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项目设计和实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应注重评估和改进思政教学工作。

可以建立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据此对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经济问题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精神。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的实施路径
1、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 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网络安全时,可以引入国家网络安全法的内容,强 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在介绍人工智能时,可以引入道 德伦理的相关内
四、结论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 提高教师思政素质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计算机类专业的有机融 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感谢观看
3、加强师资培训与团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师资培训和团队建设。 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同 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4、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的重要途径。通过拓展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开展社会实践 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容,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面临的挑战。
2、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可 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同 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操作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析

新工科背景下操作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析

新工科背景下操作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析操作系统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新工科背景下的操作系统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将思政教育与操作系统课程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为了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进行操作系统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

一、思政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思政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活动。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灌输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工科背景下,操作系统课程即使是技术导向的专业课程,也需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因为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技术应用背后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责任。

二、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思政建设实践1. 引导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影响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操作系统的进化过程,了解到每一个操作系统的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这些操作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的影响深远。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操作系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挑战,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技术的发展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技术应用也应当体现社会价值和伦理责任。

2. 探讨操作系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操作系统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操作系统在某些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如医疗保健、智能交通等。

通过让学生深入思考操作系统在这些领域中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开展团队项目,培养合作与领导能力操作系统课程可以通过安排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与领导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团队开发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原型,让学生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协调资源和解决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

2022年4月第16期Apr. 2022No.16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王利媛,吴呈珂,刘旭坡,刘 洋,高书燕(河南师范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摘 要]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

以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同时,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及“智育”的协同培养。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德树人[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项目“河南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热学)”(教高〔2020〕531号)[作者简介] 王利媛(1990—),女,河南新乡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纳米纤维材料研究;高书燕(1972—),女,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材料表界面物质与能源转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6-0068-04 [收稿日期] 2021-06-21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在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探索

76 I FOOD INDUSTRY I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探索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今社会,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思维冲击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是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微生物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摸索找到科学真理,这些鲜明的事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例如,科学探索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等。

教师可以选择相关典型的案例教育启发学生,在学习实验技能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增加专业认同感,拓宽教育深度。

同时食品微生物实验又有多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安全培训、实验准备、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课后思考,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可以挖掘出相对应的思政元素,可以真正实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性。

2.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首先要找好思政切在新工科背景下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本文深入挖掘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力求实现实验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随着世界工程科技的不断创新改革,工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

新工科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如何培养出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且能报效祖国的新工科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新工科人才既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又要具备工程伦理意识和科技报国的理想,这些专业知识和能力意识需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和培养,将课程思政作为常态化育人方式是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新工科人才的重要举措。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索摘要:“新工科”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它更加要求调整教学结构,培养全方面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是如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它的主要目标开展,就是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就目前的现状分析提出了现阶段的教育问题和改革措施,不断保障教育活动能够与社会发展相接轨。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路径前言:“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开展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活动,将思政知识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开展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拓展到其他课程中会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以此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的思政教学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课程体系要兼顾更新的内容以及更新的方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新元素,其开展目的是需要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性优秀人才,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提供更大的人才保障,在这样的基础上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应该具备更新的内涵。

1、经典内容多,发展趋势少在教材中,电力电子元器件如半控型器件晶闸管的介绍相对详细,应用更加广泛的MOSFET等内容少,选择的内容存在滞后性的特点,现阶段电力电子发展呈现四个趋势:第一,高频化。

供电频率提高,减少用电设备的重量、体积。

第二,控制数字化。

模拟信号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离散型的信号不受环境损害,利用计算机软件操控,不但可以减少电子元件的个数,也可以实施各种操作策略。

第三,电路结构模块化。

通过将电子元器件分别安装会容易出现安装错误,如果是向某一特定的电路进行集中化的安装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绿色化。

传统的电力电子元器件会给电力系统带来污染,比如说硬开关的使用,现代化的电力电子技术更加绿色化。

2、公式推导多,仿真内容少以单项交流调节电路为例,它的计算方式是相对比较复杂了,许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只为为了考试,而且开展实践操作相对较少,实践考核缺失。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索——以半导体器件课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索——以半导体器件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23-06-19[基金项目]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厚植思政教育于高校微电子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21JSJY103);扬州大学2022年“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半导体器件”;教育部第二批就业育人项目(20230102493);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微电子一流专业——模拟电子技术‘金课’课程培育”(JGZD20003)。

[作者简介]金豫浙(1984—),男,浙江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可靠性分析及产业化应用。

通信作者:夏炜炜(1981—),男,江苏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半导体材料及器件。

[摘要]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内国际新挑战和新机遇,文章立足人本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逻辑,为实现“以德养人”“以史启志”和“实践育人”三个育人目标,以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半导体器件课程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厚植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改进课程教学方法,虚实结合,实现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有机统一;强化过程参与和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程考核机制,提升新工科思政教学成效;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应用型青年造“芯”人才。

[关键词]思政元素;半导体器件;新工科;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2-0096-042023年11University Education“新工科”这一概念自2016年在国内提出以来,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1]。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2]。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是指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

新工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思政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将二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成为具有远见卓识、奋发进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师。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可以通过引入思政元素来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

比如在工程设计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在编程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加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讲述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新工科背景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交互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

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思政教育的深远意义,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思政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创业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新工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新工科”建设中的思政教育探讨

“新工科”建设中的思政教育探讨

“新工科”建设中的思政教育探讨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新工科建设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政教育是提高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新工科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而德性的培养离不开思政教育。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技能精湛的新一代工程技术人才。

思政教育是保障工程技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工作态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政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只有懂技术、懂人文,才能成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具有宽广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具有人文修养的综合型人才。

二、“新工科”建设中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新工科”建设中,思政教育虽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问题之一就是思政课与专业教学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些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往往只抓大不抓小,注重道理讲解,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思政教育内容和手段单一。

目前的思政教育在内容和手段上存在单一化和形式化的问题,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思政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

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在许多高校中,思政教育常常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教育,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摘要:新工科是迎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其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工科背景下,大力建设课程思政,将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联系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综合教育,更利于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

关键词:新工科;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教学;课程思政前言:新工科背景下,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工作的关键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让学生发展为有灵魂、有思想的卓越工程师,满足新工科建设中的卓越人才需要。

但从目前来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

同时,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考核体系不够新颖,影响到了整体育人效果。

下面,将详尽阐述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对策。

一、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意义(一)强化品格观念在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以工程伦理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元素、理想信念元素、爱国主义元素、工匠精神元素等思政元素,更利于坚定学生政治信仰,将学生培养成有灵魂的卓越人才,让他们拥有卓越人才所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

(二)重构课程体系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新工科人才不仅要精通某一学科专业,还需要兼具学科交叉知识。

因而,积极采取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叉教学模式,不仅利于打破学科藩篱,重构课程体系,还有利于通过搭建多学科教学模式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让学生逐渐向卓越人才发展。

同时,积极推广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能更好地建设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是针对新工科教育模式的发展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到培养工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中。

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素质,同时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注重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科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其创意和创新能力对于科技进步的推动至关重要。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驱动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科技热点和前沿领域,学习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要增强工科学生的责任意识。

工科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心,使他们成为有价值观、有责任感的工科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提高工科学生的发展素质。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工科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工科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也需要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和广泛的社会认知。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加强人文教育内容的渗透,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社会伦理等知识。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探索

[收稿时间]2023-02-01[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思政’背景下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材料类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2021/01/4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创新研究”(B-b/2020/01/48);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材料类一流专业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1JSJG136)。

[作者简介]谈淑咏(1976—),女,江苏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表面工程及高性能金属材料。

May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当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存在对目的认识不够明确、工程伦理教育略显薄弱、对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教育形式不够灵活、专业课教师相关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文章以材料专业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构建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体系、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能力以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9-0091-05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快速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新知识层出不穷,对工科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职业素质和视野提出了新要求[1],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

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了新工科的基本内涵,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金属材料》课程思政实践与教学反思

新工科背景下《金属材料》课程思政实践与教学反思

新工科背景下《金属材料》课程思政实践与教学反思金属材料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政实践和教学反思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在《金属材料》课程中进行思政实践,并对教学进行反思。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政实践意义新工科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而思政实践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

将思政实践融入到《金属材料》课程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思政实践在《金属材料》课程中的具体应用1. 引导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讲解金属材料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属材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2. 探讨金属材料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在采矿、加工、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分析金属材料产业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讲解金属材料在军事装备和基础建设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产业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

4. 讨论金属材料产业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了解金属材料产业与社会的关系,探讨金属材料企业在经济效益追求的同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反思与优化在思政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教学进行反思和优化,以提高实践效果。

1.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充当导师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 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金属材料产业的新进展和相关政策,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科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新工科”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对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工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成为了当前工科院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展开讨论。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特点和挑战“新工科”强调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是对传统工科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开始关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学科交叉性的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等。

工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生培养中更注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思政教育在工科院校中相对薄弱。

一些工科学生可能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轻视。

这就需要工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但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往往相对薄弱。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工科学生需要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工科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家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下,思政教育在工科院校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1.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思政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可以开设一些与工科专业紧密相关的思政课程,如科技与社会、工程伦理、创新创业素养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 强化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工科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专业中,如何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既满足学科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课程背景与现状分析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是应用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工程造价测算和控制、项目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时代,学生需要具备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现实中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这门课程往往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对思政教育的融入并不够充分。

这导致学生很难从课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和人文关怀,课程教学显得单一和枯燥。

2. 思政融入实践的尝试为了更好地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尝试:(1)引入案例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引入了一些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

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工程造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伦理责任。

(2)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到工程造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拓宽专业视野:我们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来给学生讲座,组织师生座谈会等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行业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效果评估与总结通过以上的实践,我们发现将思政融入《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工程造价这门学科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其次,学生思想觉醒意识增强,他们能够从课程中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作者:高大海戴玉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1期摘要:面对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提升创新型人才综合素养的迫切要求,理工科专业课引进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

文章以聚合物制备工程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专业课引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结合新工科教育的基本内涵,讨论了该课程可利用的课程思政融入点以及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聚合物制备工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049-0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并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次重要讲话成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起点,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把塑造学生优良品德提升到战略高度[1-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成为当代理工科专业课建设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目的在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推进中,我们也应注意到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理工科专业建设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当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促使了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产生。

新工科秉承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理念[3],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强调学科间交叉融通,推进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面向解决各种复杂工程问题[3]。

传统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应受到新思想的引领,从多角度入手,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实现与当代高新技术发展接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由此,课程思政建设与当代新工科建设不可偏废,二者应当统筹协调,协同增效,将育德与育才紧密结合,实现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突破。

一、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一)德育与智育协同培养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理工科专业课教学只注重智育教育,即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注重德育教育和對学生品德的塑造。

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互相脱节,缺乏专业场景的品德和素养教育,对学生实践发挥的指导作用极其有限,因而学生很难将立德作为职业生涯的出发点。

当今社会的很多案例已经表明,如果仅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培养,极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比如技术开发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很多产业领域的重复建设;不重视当地环境资源的保护,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甚至有人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生产违禁产品甚至毒品。

以上现象,均属于知识能力与品德培养没有协同作用所导致的恶果。

由此可见,在理工科课程中引进思政教育,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迫切需求,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他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聚合物制备工程引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本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高分子(聚合物)合成工艺为主要内容。

高分子材料从发现到走进千家万户,离不开高分子合成工业。

1839年,天然橡胶的硫化第一次被实现,标志着人们已经能够从天然材料中获取高分子材料;1910年,美国率先实现酚醛树脂的工业化,将由简单的小分子通过工业合成组装成高分子化合物变成现实;20世纪50至60年代,在Ziegler和Natta两位科学家的带领下,聚烯烃催化聚合理论蓬勃发展,由此实现了聚烯烃的大规模工业制造,使聚合物成为人类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材料。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高分子材料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于是当今聚合物合成工业逐渐走向高端化,以开发高性能牌号、提升材料耐久性、扩大产品应用范围、在生产中节能降耗等为重点,亟待打破技术壁垒,使我国高分子生产技术走向世界前列。

因此当前形势下本门课程中引进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强化在专业知识培养中的品德塑造,有助于把学生培养为高分子行业领域的栋梁之材,满足当今高分子合成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当前已有一部分院校做了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引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尝试。

孟津竹等在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将弘扬爱国主义、提高职业素养、养成良好品格、增强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块,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曹胜彬等在工程科技写作课程中,注意联系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层面,挖掘“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初文华等以水力学与泵作为载体,通过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田宇波等从电磁场理论课程出发,巧妙运用信息化武器与“天眼”的案例,将爱国主义情怀植根于课程教学。

然而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仅拥有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等精神层面的素养是不够的,课程思政教育也应该更深地扎根在专业教育之中,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全面整合课程思政教学,挖掘思政融入点,使之与课程知识点充分结合,为本专业的高水平高素质培养提供坚实后盾。

为此,本课程加大思政教育的比重,提高课程思政与基本知识点联系的密切程度,由此提出更加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聚合物制备工程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融入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期望达到的成效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方法,用于学习工作研究中抓住不同形式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合反应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掌握反应器基本特征与设计思路。

通过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分析问题,横向类比,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

将丁基橡胶(IIR)产品性能和聚合温度的关系作为质量互变的典型案例。

重视通过量的积累来产生质的飞跃。

培养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以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顺丁橡胶(BR)的过程为代表的技术开发历程。

面对复杂的新工作做到脚踏实地、积极面对,用精益求精的心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努力突破难关。

提升对民族工业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和进取心,树立新时代社会责任我国在单体原料生产以及聚丙烯、顺丁橡胶、乳液聚合丁苯橡胶等聚合物工业产品生产中所取得的自主生产技术。

以我国在聚合物工业领域所取得的突破为榜样,获得对我国民族工业的认同感,并以此为基础树立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

将绿色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聚合物工业生产中的节能降耗案例、原料的有效回收利用,生产中三废的处理培养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在工作岗位上不仅重视效益,更能推动绿色发展。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方法是学习、工作、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引。

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抓住矛盾的特殊性、重视认识的过程、重视量变产生质变,都能够使问题的关键点得以清晰、明确。

因此,辩证的思维方法亟须在本专业学生的头脑中树立,也是当代思政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辩证思维在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则很少在相关报道中提到。

本课程在讲述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工艺中,在反应器设计方面引入了抓住矛盾的特殊性这一重要思想。

从反应器形式产生原因、控制条件变化特点、传热方式、产品性能等方面,课程对比了两种不同反应器,由此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在丁基橡胶讲授中,通过说明丁基橡胶性能与反应温度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温度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性能的质变,由此引发学生对质量互变的重视。

课程通过类似典型案例,让学生把思政课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生产实践中,提升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形成学习和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二)培养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作为行业的未来建设者,学生首先要养成坚实的职业素养,对工作采取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态度离不开榜样的力量。

我国的顺丁橡胶开发进程就是一个从零开始,最终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典型实例。

课程用这样的例子激励学生,要拥有矢志不渝的信念,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工作,全心全意突破技术开发之路的难关,最终高标准完成技术开发任务。

(三)提升对民族工业取得成就的自豪感,激励创新精神,树立新时代社会责任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急需改进现行的生产技术,提升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并开发新的、高效的工艺流程。

这一过程需要从业者的目光聚焦前沿,跟踪全球范围内的最新技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推动我国聚合物生产工艺在某些领域跻身世界领先地位为己任。

课程引用我国聚合工业所取得的前沿技术突破的实例,既为学生凝聚了一种民族情怀,又能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正能量。

(四)将绿色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着重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

为了让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了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和资源的枯竭,现今工业生产应逐渐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课程对于可再生资源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废物回收处理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比如将聚合物生产工艺中的废水处理问题设置为开放性试题作为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資料,形成较清晰的认识,由此培养学生绿色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的理念。

三、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一)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政理论水平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不仅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储备要求,也要求教师拥有非常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教师首先应知晓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前世今生”,包括学科背景、发展简史、当代前沿技术等,更重要的是将本课程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融会贯通,熟悉与此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资源等问题,即教师自身必须全方位发展。

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尤为重要,不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更要从思想上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实现交叉融通并言传身教,通过有亲和力、感染力的教学方式,贴近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思政教育平易近人,易于接受,在大学生中间引发情怀与认同感。

(二)将新工科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编排教学内容新工科伴随国家重大产业战略、重大发展专项,为满足顶尖的、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需求而诞生,同时强调学科的交叉融通,重视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新工科的具体要求和指南,因势做出调整。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心前沿技术,随时担负起社会责任;积累足够的学科基础和素养,从专业技术、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多角度考虑工程问题;关注新工艺以及工艺改进中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方面,这都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新工科理念贯穿课程的始终,而课程思政也需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分量。

课程在教学知识点的选取上,关注知识点交叉性、前沿性,提炼知识模块的课程思政德育功能,力求借助新工科的理念深化学科与专业认知,同时在品德塑造上树立推动社会发展的远大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