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文献综述)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要点分析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ef405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0.png)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要点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政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基层群众、管理乡村事务的重要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政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组织架构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是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只有不断加强乡镇政府的能力和效率,才能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要点,为乡镇政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乡镇政府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乡镇是我国基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治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传统的乡镇政府职能主要是以行政管理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乡镇政府需要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注重服务、协调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3. 推动政府机构优化。
建立健全的乡镇政府组织架构,有利于提升政府机构效率和运行速度,更好地实现政府组织的扁平化和高效化管理。
4. 提高政府绩效。
加强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政府绩效的不断提升。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对于促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优化政府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旨在总结以往关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成果,为本篇文章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广州市大部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基于2010年行政年历的视角
![广州市大部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基于2010年行政年历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9bf91f6910ef12d2af9e743.png)
提 出要 推动 大 部制 改 革 , 并选 取 了 四个 试 点 : 州 广
市、 深圳 市 、 海 市 、 山市 顺 德 区。其 中广 州市 的 珠 佛
州市具 有 2 0 0 0多年 悠 久 的历 史 文化 传 统 。 此次 而
大部 制改 革 涉及 的机 构调 整 多而 复 杂 .任 务 最 为 艰 巨。 ( ) 州市 城 市 管理 范 围 宽泛 , 部 制 改革 2广 大 侧 重 于完 善城 市 管 理体 制 ,即六 大 部 门 的改 革都 是 围绕 这个 中心 而展 开 的 。( ) 3 改革 在一定 程 度上 反 映 了老 城市 、 会 城 市 、 省 大城 市 所存 在 的一些 通 病 ,改革 侧重 于 可操 作 性 ,因此 实 际改 革 力 度较
一
42 —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0 1 第 6 21年 期
政府管理与改革
发 展 的角度 而言 . 广州 市 2 1 0 1年提 出建设 “ 幸福 广
州 ” 目标 , 的 大部 制改革 有助 于这一 目标 的实 现 。 大部 制 改 革 的研 究文 献 涉及 行 政 改革 的 内在 逻辑 , 有学 者 指 出 : 府 职能 和政 府 机 构设 置 两 者 政 紧密相 连 , 变政 府职 能是基 础 . 转 也是最 关键 之处 :
中收集 第一 手 材料 探 讨 政府 大部 制 问题 。本 文从
广 州 市 政府 统 计 年 鉴 、 府 网站 、 政 三定 方 案 出发 . 采 用 政 府 部 门公 开 的 原 始 数 据 ,重 点 跟 踪 研 究 21 0 0年广 州市 大部 制改革 后六 大 部 门的政 府 职能
收稿 日期 :0 1 1 — 7 2 1 - 2 0
小、 存在 保 守性 。 但普 遍代 表性 又更 广 。( ) 4 从社 会
简政放权视角下政府职能的转移
![简政放权视角下政府职能的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b5c4bfb9fe4733687f21aad4.png)
DETECTION发 现区域治理简政放权视角下政府职能的转移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 郭原恺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改革,且把改革重点放在政府的“简政放权”上面,它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我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本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其关键点是在于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及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总的来说可以用“简政放权”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选题意义政府职能转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简政放权”是转移政府职能的突破口。
它包括了提升政府理念、优化政府机制、改变政府执政方式、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等。
从理论意义方面来讲,政府职能的转移丰富了政府职能的视角,围绕政府职能转移所进行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各项职能的完善。
政府职能转移的渠道和终极目标是通过“简政放权”的方式建立服务型政府,所以从现实意义方面来讲,它也改变了现在政府的职能过大、过宽的现状,应由原来的政府职能“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转”到“为社会创造理想的发展平台”的转移。
(三)文献综述湖南行政学院王学杰教授指出我国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是将“简政”与“放权”有机结合的重大创新。
上海政法学院的王长红在政府改革的“简政放权”上着重强调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性,它是政府职能改革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必经之路,并提出了需加强完善立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和行政审批程序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在回答记者提问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问题中指出“要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切能由市场调节的、企业自主决定的、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务都将取消审批,凡是可以下放给地方的事项坚决下放给地方”,他深入详细的阐述了本次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的重点与要点。
综合的来讲,国内学者对新一轮的政府职能转移都一直强调“简政放权”的关键性与重要性,同时也针对在此背景下政府职能转移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8bc31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2.png)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作者:刘亚飞0990202035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定义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
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
创新阶段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
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
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
(摘自《“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作者:张湛彬2000年7月)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1、第一,目标明确。
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重点突出.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三,程序规范.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
构建服务型政府文献综述【范本模板】
![构建服务型政府文献综述【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559260b102de2bd97058856.png)
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引言 (1)二、针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 (2)三、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的综述 (2)四、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的文献观点提炼与评价 (6)五、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总结 (7)六、小结 (8)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模式。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阶段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强我国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政府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一、引言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指的是政府对以上的公共事业履行相应的义务的职责。
当今社会的尖锐突出的两大矛盾—- 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导致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政府加强对公共职能的履行,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
政府执行力缺失及对策的探讨【文献综述】
![政府执行力缺失及对策的探讨【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ea4d6ad4b35eefdc8d333f8.png)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政府执行力缺失及对策的探讨一、引言政府执行力,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促进因素,从而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或者政府结构多么科学合理,都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威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政府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民族的兴衰。
政府执行力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必然途径,因而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科学。
(1)2006年9月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
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前要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滥用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个方面下功夫(2)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一年需要“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温家宝指出,新的一年将“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什么是真正的政府执行力?就是把人民的好想法变成行动,用政府的行动变成现实结果的力度二、主题关于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提升政府执行力,有助于促进政府行政的高效化,以更好地执行国家和人民的意志。
程世奇等指出,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推进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但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行为的高效性,以及政策能否得到有实效执行,其最终都需要良好的执行力来作为保证,因此,要建设高效政府,就必须不断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学者莫勇波进一步指出,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代表国家和人民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其本身“执行”的职责十分重大,而决定政府能否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因素即政府的执行力,也就是说,政府执行力高,就能够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满足国家和人民的要求,促进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实现。
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研究国内文献综述
![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研究国内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990a63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7.png)
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研究国内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
政府在这一模式下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包括提供政策支持、监督管理、资源调配等。
本文通过对国内文献的综述分析发现,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不仅涵盖了政策制定和执行,在服务提供和监管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政府在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职能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政府职能在养老服务中的具体作用和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政府在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职能发展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式, 政府职能, 国内文献综述, 内涵, 作用, 实践, 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 重要性, 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模式强调老年人在家中获得全面的照料与服务,使他们能够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享受晚年生活。
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社会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起保障老年人权益、提供养老服务、优化服务体系等职责。
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尚未完善,存在着服务不到位、资源不均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加强对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的研究,探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承担,对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政府职能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主要选择。
政府在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研究政府在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职能,有助于优化政府的养老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https://img.taocdn.com/s3/m/8a57e4d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f.png)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键词:财事权失衡;土地财政;政府职能转变:税制改革一、引言(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土地财政,指地方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偿还债务等目的,通过出让土地的使用权而获取的资金等收入,也称第二财政。
根据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出现了第二财政收入大幅超过第一财政的情况。
20xx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达65096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5%,占当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1.21%,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66.49%。
土地财政的广泛应用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短期内的高速增长,但对中国金融、社会长远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挤占制造业投资资金、社会贷款坏账增加等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因此全面分析中国土地财政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解决我国亟需改变的土地财政现状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土地财政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金融财政政策,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此方面开展过相关研究,包括分析土地财政发展起源,政策可持续性问题、政策分析等,却也缺乏更深入性研究。
土地财政涉及的内外部关系复杂,有学者试图寻求调解关系,例如章和杰、金辉(20xx)等学者强调减少全口径财政支出以抑制土地财政,这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在研究土地财政的政策影响时,王晓燕(20xx)结合了国外的土地房产管理经验提出差别化征税体系,但也不能很好解决高地价高房价的螺旋上升。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将企业所得税或房产税培养为地方主体税种,如王森(20xx),但这却与国家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相悖。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土地财政问题不够深入和不足之处包括:土地财政现状分析和主要问题;扩增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与“减税降费”的矛盾: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投资影响分析。
文献综述示例
![文献综述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31cd3a6f121dd36a32d8254.png)
四、文献综述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客观现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路径是未来趋向,这两方面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看,尚无专门论述者。
(一)现实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终身教育发展现实基础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均颇为浩繁,因此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实非易事。
下面仅就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经济差异和中国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1.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关研究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受制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关于后者,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不仅在政治学著作中有所涉及,在行政体制改革一类的文献中也是主要研究内容,更有很多著作直接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中国政府职能。
“对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为重大而深刻”1,它是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因素和着力点,“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评价标准”2。
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历史。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基本都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主要分界点,认为1978年之前是中央集权阶段,之后为逐步分权的时期;不同学者对1978年之前和之后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
3③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类型。
当前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2.2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3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6-25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46-148.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283.夏丽华.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特点与当前的改革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理论界有关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基本判断主要有“中央主导型”、“地方主导型”和“中央地方混合型”三种观点。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a81bd8240c844769eaeedc.png)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摘要自改革开放30年来,学界对中国县政的研究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第一批成果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学者们从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县政、民国时期的县政和建国后的县政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国县政;改革;综述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的2700余年里,县一直作为我国基层政区单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构成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石。
同时,对县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界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恢复和发展,近30年来,对县政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政治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出发来研究中国的县政问题。
目前,在对中国当代县政改革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四大进路:一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县政的改革,即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
二是从县职能转变、完善机制等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三是从县级财政解困角度对县政改革的探讨。
四是从农村综合治理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下面我们逐一予以分述:一、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展开的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讲,不少学者认为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弊端和局限性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第一,规模小、辐射功能弱的地级市,“小马拉大车”,并未带动所辖县发展。
第二,普遍存在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市“压”县、市“挤”县现象,市县矛盾突出。
第三,经济绩效并不突出,等等。
[2] 基于此,目前,在我国许多省区都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
即在暂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子经济强县(市),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许多学者对此寄予厚望[3]。
刘君德提出要理性看待“强县扩权”改革,认为它只是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对市县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调整,具有过渡性质。
公共管理类 文献综述 范文
![公共管理类 文献综述 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7beb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f.png)
公共管理类文献综述范文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研究意义3.研究方法二、文献综述1.公共管理理论发展概述2.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3.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三、文献分类与分析1.政策分析与评估2.公共部门改革与管理创新3.公共财政与税收政策4.政府管理与治理能力5.公共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6.公共项目管理四、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特点与不足1.研究方法与技术2.研究视角与领域3.政策建议与实践应用五、未来公共管理研究趋势与展望1.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2.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公共管理3.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六、结论1.文献综述成果总结2.对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公共管理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背景介绍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在我国,公共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公共管理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研究意义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理论层面,通过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实践层面,公共管理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文献来源于国内外权威期刊、专著、政策文件等,时间范围为近五年。
二、文献综述1.公共管理理论发展概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经历了从传统行政管理到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注重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强调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2.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与评估、公共部门改革与管理创新、公共财政与税收政策、政府管理与治理能力、公共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方面。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fbd15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5.png)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开题报告写作目的:本开题报告的目的是介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已发展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仍面临着很多问题,政府的职能及其作用成为人们关切的议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日益凸显。
我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和政务服务向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的转变,从而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阳光度,同时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等目标。
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研究意义: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针对现代社会的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府职能转变的成功实施是现代政治与管理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和治理手段。
本研究将探讨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和价值,探明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外因素,以期形成科学的政府职能转变理论,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决策支持。
研究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涉及面和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重点探讨以下问题:1.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背景、形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3.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效果和改革成效如何?4.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以及如何解决?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究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科学的政府职能转变策略和理论模式,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提供思路和参考。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义和内涵;2.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外因素分析;3.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历程和现状;4.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5.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和改革成效;6. 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及其解决方案。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ca55faf90f76c661371a2d.png)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王团李林【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一)边界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
[1](二)权力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
[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4](三)关系说。
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
[6](四)结构说。
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4014354014791711cc791759.png)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作者:黄玉婷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09期【摘要】市场经济是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选择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等特征相适应的政府,应当是有限的、服务型的政府。
自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发生着变化,但目前仍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国必须加快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约束好政府的权利手柄,明确好政府的责任,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避免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错位。
一、文献综述一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除了微观的经济主体要遵从市场规律,通过平等竞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外,也离不开居于宏观层面的政府。
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方式以及对经济的调控力度等问题,都取决于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如何定位和发挥的。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者都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严鹏飞教授曾指出,政府干预理论共有三种基本观点:无为而治、强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部分学者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太弱或太强都不适合,关键是看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即强调政府的干预质量。
简新华教授也认为弱和强这两种极端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赵凌云教授则指出,研究政府的经济职能,必须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
必须重视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目标。
二是把应然模式与实然模式相结合。
考虑政府应该履行和在现实中确实履行的职能。
三是超越把市场与政府对立起来的二元模式。
要看到市场与政府是相互融合的,缺一不可。
黄桂田教授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应当做什么已经基本明晰,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发挥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什么样的政府相结合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本文结合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政府一般经济职能的界定,职能转变等方面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必要性18世纪的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指出,经济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自由发展,而政府应当做好“守夜人”,管的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d76759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e.png)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一、引言(一)研究背景阐述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当前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的主要困境。
(二)研究目的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即深入剖析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三)研究意义阐述本研究对于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一)国内外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国内外政府机构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势和特点。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基础探讨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行政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三)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三、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分析(一)职能转变不到位分析政府机构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探讨政府机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如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等。
(三)人员配置不科学分析政府机构在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如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等。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研究政府机构改革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不足,如法律法规滞后、执行不力等。
(五)社会参与度低分析政府机构改革在社会参与方面的问题,如公众参与不足、透明度不高等。
四、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一)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提出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的策略,包括优化政府职能、实现职能转变等。
(二)优化机构设置探讨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的措施,如精简机构、整合职能等。
(三)提高人员配置效率研究提高政府机构人员配置效率的方法,如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加强人员培训等。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出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议,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执行等。
(五)提升社会参与度研究提升政府机构改革社会参与度的途径,如加强公众参与、提高透明度等。
五、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政府机构改革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结合案例,对提出的对策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评估对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文献综述
![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448493a336c1eb91a375db1.png)
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文献综述前言财政支出对我们的经济生活起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在近两年我国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 财政支出状况却令人担忧,如何有效并高效的利用财政资金,满足政府资金支出需要,调节社会经济及生活呢?政府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对财政支出的安排将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重要的是,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财政支出结构配置效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我们本该为财政收入的大好趋势欢呼雀跃时,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效率较低,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财政管理成本过高,财政资金大量浪费,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如何提高我国财政支出效率,如何用同样的财政支出办更多地事或办同样的事如何节约更多地财政资金,成了我们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财政支出效率的内涵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支出总和。
财政支出效率是一个特殊的效率范畴,是效率在财政支出中的体现,它是指政府通过合理的运用财政支出的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使得经济活动中各生产要素能够通过合理的配置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
在财政支出效率的内涵中, 凸现了财政分配的“合比例性”, 在这里, “合比例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是否占用了适度的经济资源, 即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配置的合比例性; 二是政府部门能否合比例运用财政资金, 调节经济运行, 即财政在运用资源履行相关职能过程中的合比例性。
所以, 根据这一划分, 可以将财政支出效率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财政支出的规模效率财政支出的规模效率表现为政府部门占用了适度的经济资源, 即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配置资源的合比例性, 具体而言, 财政支出规模效率是指财政支出规模能够满足政府运用财政资源, 调节经济运行、推动经济增长的资金的需要。
所以,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效率应当运用财政支出规模这一数据, 衡量通过预算确定的财政支出的规模的合理性。
(二)财政支出的结构效率财政支出的结构效率表现为政府部门恰当的运用了财政资源, 即政府部门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能合比性运用财政资金, 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或称财政运用资源的合比例性。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以对我国食品行业的规制职能转变为例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以对我国食品行业的规制职能转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9b797ec551810a6f52486c5.png)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以对地方政府对食品行业的规制职能转变为例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理论,重点论述了地方政府规制职能的转变和重要性,并以食品行业为例,说明了地方政府规制职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规制职能食品安全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传统的行政模式——管制型政府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在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条件下,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我国经济所采取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权威型的、强制型的。
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以高度集中和强化的手段使得我国在短期内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但与此同时,政府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却日渐被淡化。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传统的政府行政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种种危机和挑战,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由于过分崇尚专业化,缺少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起了官僚主义、低效率、政府规模日益膨胀等问题,使得国家财政面临巨大挑战,腐败问题也引发了广大民众对政府的普遍信任危机。
20世纪70、80年代,为了应对政治经济危机,以新西兰、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又称之为“政府重塑”或“政府再造”。
它们摒弃了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型的政府,并且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逐渐成为了世界政治改革的主流。
加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期,如何改变政府管理模式,改变政府职能,使之从阻碍经济发展转变成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的任务。
为了加快适应全球化步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稳住脚跟,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将进行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
二、文献综述(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关键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所发生的变化和方向转移。
《街道办事处的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研究的文献综述2400字》
![《街道办事处的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研究的文献综述2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efa918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4.png)
街道办事处的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街道办事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特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国外没有可以类比的机构,直接以社区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国外政府对社区的政府职能履行来了解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1.国外研究现状街道办事处是我国独有的基层政权,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履行与国外混合管理型模式有一定的相似度,这种模式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借鉴。
国外政府对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社区自治型,三是混合管理型。
政府主导型。
此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社区管理组织,即国家住宅发展局采用规划社区公共服务措施和手段、开展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培训等形式对社区事务开展管理,强调政府的主导性。
社区自治型。
此类型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政府与社区的行为是相对分离的,政府通过设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指导和规范社区的活动,却不参与社区的任何具体工作,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通过选举产生,依法实现自治。
混合管理型。
此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日本,政府对社区的发展制定规划,提供资金,由社区工作机构和居民自治中心共同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依靠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有机结合政府和社区的职能,开展社区工作。
一直以来,各国都在因地制宜的进行政府管理体系改革,在政府层级方面也存在简化环节、混合管理等模式。
国外社区公共服务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度较高;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根据社会生活实际而变化,丰富而贴合实际生活需要;社区服务设施完善,重视特殊人群参与社区服务,另外国外对于社区教育服务更加重视。
国外关于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的的经验和理念比较成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但是由于国外一些国家的文化、治理理念、国情等与我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也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借鉴。
2.国内研究现状社区治理这一概念在十八大报告的首次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开始从行政管理向服务提供转变。
公共管理前沿文献综述(DOC)
![公共管理前沿文献综述(DOC)](https://img.taocdn.com/s3/m/398365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2.png)
公共管理前沿文献综述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在实现公共利益、公共事务方面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共管理也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当前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变化中,如公共服务领域、公共采购领域、决策制度以及公共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成果。
如,《新形势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实质与制度保障研究》(刘兵)提出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需要对职能再优化和再定位,同时完善职能实施的制度保障体系。
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服务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如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服务。
《新时代背景下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优化研究》(王斌)通过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研究,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是衡量公共管理效果的重要方法。
绩效评价可以促进公共管理的提高与优化,推动公共管理的转型和现代化,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于社区治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研究》(陈凯)探讨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适用于社区治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及方法。
公共舆情危机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舆情危机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是一个必须要处理的重要问题。
公共舆情危机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政府部门的应对策略、舆情分析、风险传播预警等方面因素,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
《舆情危机视角下的政府舆情管理研究》(杨帆)通过对舆情危机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政府应积极利用舆情监测、舆情预警、舆情应对等手段掌握舆情的关键信息,加强危机管理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政府职能文献研究综述 (1)
![政府职能文献研究综述 (1)](https://img.taocdn.com/s3/m/f6ad598e83d049649b6658c2.png)
政府职能文献综述摘要:“政府”这个次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人们通常在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实际政治生活中的政府:广义的政府是指以公共权力为名义而建立起来的所有国家机构;狭义的政府一般仅仅指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机关中的一个,即政府行政部门。
职能又称功能职责。
它与履行职能的方式、能力、时效性等问题直接相关。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所负有的职责和应发挥的作用,是关于整个社会作用及其限度的问题,涉及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政府职能基本理论,是政府进行科学的职能设置的前提,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能的前提。
以政府职能理论关于政府的起源为标准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可以分为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
西方政府基本理论是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来阐述、分析和规制政府基本职能的,其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涉及的实质内容的角度来看,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政府基本职能理论是其主要理论形态。
在借鉴西方政府基本职能理论的基础上,我国政府职能基本理论也有所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政府职能综述国内外一、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1.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自从民族国家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政府职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围绕西方国家所要解决的主要历史任务,西方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⑴:第一阶段,从15世纪开始到17世纪末,此时段是政府职能基本理论的萌芽时期,其标志是应该重商主义的产生。
从严格的意义来说,此时期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政府职能基本理论,但是重商主义已经开始重视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职能问题,提出了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新型的市场秩序和开辟世界市场的主张。
第二阶段,从十八世纪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自由主义思想家提出的“有限政府理论”。
亚当·斯密、洛克等自由主义思想家从各自的视角阐释了政府只能当“守夜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政府职能和权限仅在于为国民的自由、财产、人身等提供保障,提出政府不能干预经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职能转变——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文献综述:丛慧波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的公民导向制度;摸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制度;公共财政体制的结构调整;公共保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1]刘志辉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是:①树立新的意识。
要树立人本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
②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③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2]贾博在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是:①转变观念、重视服务。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观念:一是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二是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三是从主体中心主义向客体中心主义转变;四是从效率中心主义向成本中心主义转移。
②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要从制度层面规范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
其一,加强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和决算的监督,让政府预算走进阳关地带。
其二,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
③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一是需要更新观念,二是需要将政务信息公开纳入法制化轨道。
④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
[3] 肖向前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做到: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政府行政规则上,建设法治型政府;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在行政运作上,建设责任型政府;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建设阳光政府;在政府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
[4]裴蓓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更新政府行政理念。
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
一是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二是要树立责任理念;三是要树立“公共管理”理念。
第二,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三是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是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第三,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变革政府管理模式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进行规制管理,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三是实施电子政务,提升政府效能。
[5] 罗鹏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①坚持民主行政,建设服务政府。
②健全激励机制,打造绩效政府。
首先加强宣传,树立公民取向的绩效观其次要加强绩效管理体制的立法保障,实现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最后,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的体制机制,把绩效管理纳入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③扩大公民参与,构建参与型政府。
首先要扩大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其次要推行行政授权;再次是推动公民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保障公民参与的有序表达;最后积极创造公民参与行政的渠道。
④强化责任意识,创建责任政府。
首先要在转变政府角色中强化政府政治责任;其次,在转变政府职能中强化政府行政责任;再次,在依法行政中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最后,在承担道义中强化政府道德责任。
[6] 张耀国,岳亚东认为,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②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③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
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
[7]夏舒燕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做到:①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让政府职能“归位”。
②确立“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起公务员队伍新的行政管理理念。
要在公务员队伍中树立“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在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要以人民需要为立足点。
要树立责任理念。
③建立科学依法问责体系,完善制约监督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
④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增强公众主动意识。
一方面必须从法律上保护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
另一方面要新闻立法,强调有事发生一定要报道,不能谎报和瞒报,新闻违法要处罚。
[8]张金华,卜茂军认为,树立服务理念、履行服务职能、优化行政架构、建立科学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创新服务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9] 辛艺玲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要分层次进行服务和管理。
②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即制定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
③加强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④实现有限分权服务与管理。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在于分权,主要表现为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分开。
⑤把服务和管理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政府要通过发挥其各项社会事业、公共政策、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职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提供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适应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
[10]吴玉宗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一书中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是:第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减少暗箱操作,增加政府透明性,让政府真正成为透明的机构。
第二,大量减少行政审批,抑制政府权力扩张,规范政府权力和政府行为。
第三,逐步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建设服务型政府。
[11]吴声功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做到:(1)职能转变:从经济建设型转为服务性。
①将经济职能从经济目标优先转向社会目标优先。
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要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应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强调服务导向,创政府服务品牌,全面提升政府服务品质。
第二,应正视与解决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模式,将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协调并整合好社会的不同利益,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各得其所;与此同时,有效的规范好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使其始终围绕政府管理的目标而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2)以人为本,构建责任政府。
①必须注重强化民主意识与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
②必须注重制度保障。
必须在公共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决策、执行、监督等主要环节,建立全面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防治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发生。
第一,建立科学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制;第二,建立公开明晰的行政执行责任制;第三,建立客观公正的政策评估责任制;第四,建立行政过错追究制;第五,完善行政检察制度。
(3)注重治理,构建法治政府。
我们应借鉴西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法、有效的政府;并要求政府要善于利用各种治理工具”这一治理理论,注重治理,强化治理,并通过治理,惩恶扬善,使各级政府消除各种障碍,自觉走上依法行政之途,构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
(4)实行善政,走向善治。
善政是走向善治的关键。
善政的要素包括民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与廉洁。
欲达到善治,就必须实现善政。
政府的一举一动都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治理状况,影响着全体公民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对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个良好的现代服务型政府,不仅应当是一个精简、专业、高效、廉洁的政府,而且应当是一个民主、透明、创新、负责的政府,是一个善政的政府,是一个善治的政府。
[12]刘金香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是:(1)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①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府也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资产,继续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个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
②调整政府经济职能,减少直接干预。
政府应从以前直接指令生产建设、干预经济运行,转向保障社会运行,既增加制度有效供给,完善市场运行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监督管理,通过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管制转向服务。
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⑤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事业组织的作用。
(2)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①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②调整税收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③加大转移支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①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改善民生。
②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③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4)坚持依法行政,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项环节。
①逐步加强和改善行政立法。
②严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执法监督制约机制。
④完善和强化权力监督网络。
首先,强化监督意识;其次,加强人大监督;再次,强化专门监督;最后,加强舆论监督。
(5)改革政绩考核体制。
①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②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③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
④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
⑤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13]李军鹏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1)制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使之成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国家规划与国家战略。
(2)以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中国的核心国际竞争力。
第一,政府要强化教育公共服务职能。
第二,政府要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职能。
(3)以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为核心,实现持续稳定、公平的增长。
首先,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符合将公平与效率结合的原则,要以人力资本投资类公共服务为核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公正,实现公平的增长。
其次,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率取向与社会公正取向的结合点,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现实基础。
(4)以完善基础型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5)已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
首先,要建立公共收入制度,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次,要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将公共支出优先分配于政府更具有比较优势和有利于社会公正的领域。
第三,把生产投资性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性财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
[14]井敏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是:(1)培养公务员的服务行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