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生姓名詹威
指导教师黄利新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
国家有着波澜壮阔的起伏。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反抗史,是
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
打到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奋斗史。

中国
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驶里程却不止影响
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它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血脉中。

毫无疑问,我的家
族也同样随着中国走过了这一段历史,在认真研读了相关历史资料和《中国近
代史纲要》一书以及询问家族长辈之后,我更加明白这一段历史的意义,也让
我对自己的家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我的姓氏,也就是詹姓的起源。

关于詹姓起源,说法并不太统一。

综合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

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侯,建立詹国,其子孙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

3、出自以官名为氏。

据《百家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詹(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人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少数民族有詹姓。

今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根据资料,第一个说法更有说服力,也比较符合史实。

詹姓出自姬姓,由
詹氏的称呼发展演变而来。

西周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

氏的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

詹氏为姬姓,首因封地詹得氏号,子孙以国为氏,家即国,国即家,是享有家国职权和地位的称呼,无尚荣耀。

一旦封地失去,侯国爵禄不复存在,有的子孙会以其他方式命氏,而别于詹氏。

有的子孙会以居住地詹邑命氏或以祖爵詹侯的詹命氏,延续詹氏,这时的詹氏
已不是享有家国职权和地位的称呼,而是表明延续詹国或詹侯这个家族标志的
称呼。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
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秦汉姓、氏合一,姓、氏通称姓,詹氏就称詹姓,詹氏也就由原来别贵贱的称呼演变成了现代姓氏意义的詹姓。

周宣王时,封其支
子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

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

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

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
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

因詹文侯首封
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詹氏经过多次的迁徙、发展。

詹姓第
一次迁徙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始入闽。

特别强调的是在唐末五代时期詹
氏的分支迁徙到莆田的仙游。

明朝詹氏的足迹遍及全国,开始渡海赴台及南洋
等地。

清时期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各省为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


上所述,詹姓初始是姬姓的一个分支,称为姬姓詹氏,由封地得来,而后随着
时代潮流不断演变,最终成为现代姓氏之一。

十九世纪中期时,中国发生过许多大事,而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了,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而巧合的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的虎门销烟事件正是在我们东莞发生的。

那时候东莞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也只
是一个小山村,但是近海,因此在虎门这些临海的地方修建有不少炮台用来抗
击海上进攻,而那时候,我们村子的人也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但是当
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平静,东莞也恰好临近南海,属于被迫开放性的地区,因而
并不乏仁人志士要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当然,这些其实与我们家并没有什么
太大的关系,我的祖先们只能算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

时光荏苒,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二十世纪初期。

这期间,中国的变化无疑是
巨大的——巨大的耻辱。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那时的中国每走一步都异常
艰难,让每一次尝试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输了,签订了不
平等的《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我们输了,先后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我们又战败了,继而签订了《马关
条约》...一条一条不平等的条约在嘲笑当时我们这个千年古国的无能。

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被镇压、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也失败了。

一直到了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
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变革,如此巨大的冲击也终
于扩散到我们这里的边远小村落,然而村里的村民们终究是世代皆为农民,没
有多高的文化程度,也没有多高的思想觉悟,得知了清政府被推翻,也只认为
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也许与以前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依然是社会底层的
人民,对民主共和这个概念没有多大的理解,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
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
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抗战时期,我们那一片地区有一支队伍叫东江纵队,它是广东人民自发成
立的抗日组织,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这支队伍立下了不少功劳。

每当前辈们
讲到抗日时期的各种英勇事迹,他们都会显得神采飞扬精神矍铄,仿佛又看到
了当初的场景,亦或是怀念起抗战烈士们。

可能是我对这些事情的认知并不十
分充分,所以我终究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思,当然,这并没对我隐约感受到
那种誓死保家卫国的忠勇气概造成任何影响,也许先烈们的英魂长存世间,看
护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呢。

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
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复
兴之路做了铺垫。

经过三年多的内战,国民党在大失民心的前提下败局已定。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消息传来,举国欢庆。

至此,中国
近代史结束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的社会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有
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决策的失误,在1958年进行了“大跃进”运动,大搞人民公社,全名大炼钢铁,听太爷爷说,家里的铁器什么的都被收走了,说什
么想吃东西去人民公社食堂,保管吃得饱,但是这所谓的人民公社没多久就因
为一系列原因,难以为继。

因此接下来的三年进入了饥荒时期,由于家里没有
存粮,锅碗瓢盆都要重新制备,生存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家里的长辈回忆说:“那时候,几乎没人吃得饱饭,没饭吃的都到山地里找野菜树根吃。

但是那种
东西平时根本没人吃的,几乎人人都浮肿,十分凄惨。

第二年家里才有一点收成,但是还是不够,偶尔吃的一顿稀粥都很满足。

”饥荒的时期过去后不久,
就迎来了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我爸也就是在文革期间出生的。

不过我家从祖上
开始几乎都是贫农,所以没有在那段时间里受到什么迫害。

我爸和我说起那段
时间,提及每天背诵毛泽东选集,吃饭前感谢毛主席的事,当时我很纳闷,不
过终究没有太过纠结于这个原因,毕竟或多或少涉及政治和历史原因,我也没
有那份心思去寻求详尽的答案。

终于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过去之后,马上又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作为沿
海城市之一,东莞临近深圳特区,按理来说应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发展。

没错,东莞确实有发展,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不会像三年饥荒那时一样
凄惨而已。

据我妈说,东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到处都是山,并没有显露出
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那时候很多人南下到深圳打工,希望借着改革开放的春
风来发财。

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多人在这种社会浪潮之下成功翻身,成为富甲
一方的商人,有了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便有更多的人南下寻求发财的
机会,渐渐地带动了深圳周边地区的发展,比如惠州、东莞这些城市。

而东莞
也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世界工厂“。

在十几年前我懂事的时候,东莞也并没有现在那么繁华,那时高楼大厦并不常见,只有在市区才比较多,而一般的镇里基本没有显眼的建筑物。

但是据我爸
妈说,那时候真的可以算得上遍地黄金,只要有点头脑并且敢动手,基本都能
发财,经过这十几年的飞速发展,虽然城市越来越繁华,但是生活却并没有太
大的改善,甚至比之十几年前还有不如。

也许这就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吧,
生存越来越不容易,而城市却越来越繁华。

至此,我的家族、我的城市,它们的历史,我也都交代得差不多了。

历史
的车轮滚滚前行,我也期待我的家族、我的城市能在未来翻开新的篇章,再度
谱写盛世华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