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三章第十节新生儿败血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与发病机制
• 新生儿免疫特点 --- 特异性免疫 • IgG:胎龄越小,IgG含量越低,易感染 • IgM、IgA: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
含量低, IgM低易患G-菌感染, IgA低 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 T细胞:初始状态,产生细胞因子低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
宫内感染
产时感染
生后感染
免疫疗法
❖ 静注免疫球蛋白 每日300mg~500mg/kg,3d~5d
❖ 换血治疗 重症患儿可行换血治疗,换血量100mlHale Waihona Puke Baidu150ml/kg
❖ 输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可输粒细胞1×109/kg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 对症治疗 ▪ 清除感染灶 ▪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 积极治疗休克和DIC ▪ 减轻脑水肿,控制惊厥
对症治疗 免疫疗法 抗生素治疗 支持疗法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供给充足的热量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支持疗法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抗生素应用
❖ 合理选择抗生素 ❖ 早期、足量、静脉给药、联合用药 ❖ 疗程:一般为7~14天;G+菌2周、G-菌3周
重症和化脑延长疗程 ❖ 注意药物毒副反应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儿科学
主编 唐建华
第三章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第十节 新生儿败血症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郑惠
第十节 新生儿败血症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4
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概述
❖ 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 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 ❖活产婴儿1-10%、极低体重儿达 15-20%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血、脑脊液、尿、脓液培养 病原菌抗原检测
❖ C反应蛋白:6~8h内升高,8~60h达高峰 感染控制后迅速下降
❖微量血沉: ≥15mm/h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 高危险因素
❖ 临床症状体征 ❖ 周围血象改变 ❖ C反应蛋白增高 ❖ 确诊:血培养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 “六不”: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 升、体重不增、黄疸不退
❖ 局灶症状 皮肤疖肿、脐炎、睑缘炎、甲沟炎等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
❖ 中毒症状 休克、 肝脾肿大、瘀点、腹胀、贫血
❖ 合并症 脑膜炎、肺炎、腹膜炎、尿路感染 硬肿症、DIC、中毒性心肌炎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 细菌培养:血培养、尿培养、脑积液培养 ❖其它: C反应蛋白、血沉、分子生物学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5×109 /L或>20× 109 /L ❖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 ❖ 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 ❖血小板计数<100×109 /L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学 国内: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等G-菌
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 伯杆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空肠弯曲菌 幽门螺杆菌 美国:B 群链球菌(GBS)、李斯特菌
病因与发病机制
• 新生儿免疫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薄嫩-屏障功能差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弱 中性WBC量少、功能差 血清补体浓度低、激活能力差 白介素低、细胞因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