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对于幸福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期,他最早提出追求善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保障。随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发展和完善了苏格拉底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更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辨地提出了幸福感的完整理论。他提出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善,能够实现善,即可得到幸福,同时他还提出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幸福。此外,他还提出了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并将人分为三种,分别指出三种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

20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加快了工业化进

程,但相伴而生的是人的异化的出现,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扭曲,社会生产效率开始下降,资本家们开始关注员工的幸福感问题,对幸福感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首次提出幸福感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莱恩,他认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呈倒U 型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会逐渐增加,并在一个点时达到最大,之后出现边际幸福感递减。随后,不同的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总体可以将幸福感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大类。

Bradburn (1969)从心理层面定义了幸福感,

认为幸福感即一定时期内正向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相互制衡,个体更多地体会到积极的情绪,较少体验消极情绪。Andrews &Withey (1976)发展了Brad⁃

burn 的理论,他们除了从心理层面定义幸福感,还谈到了生活满意度,认为幸福感就是个体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权衡,以及对整体生活满意程度的感

知。Lucasetal.(l996)、Lucas (2001)等提出了与他们相类似的观点。其中,Diener (1999)首次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认为幸福感即个体对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Deci&Ryan (1985)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满足自身各种需要后的一种心理感受。Warr (1987)将幸福感定义到具体的企业中,定义了员工幸福感,认为员工幸福感即员工对自身工作经历和职责的整体质量评价。Wrighi (2004)从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角度提出了类似的观点。Dirsken (1990)提出幸福感即个体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体会与感受。Waterman (1993)从心理幸福感出发,界定了幸福和快乐的差别,认为单纯的快乐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幸福,认为个体的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以及实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感。Vee⁃hoven (l994)认为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的喜爱与满意程度,是一种正向的情感状态。Ryff&Singer (1998)认为幸福感表现的是个体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相互协调,最终在行为上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潜力。Kubovy (1999)认为幸福感主要由个体的主观快乐构成,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好坏进行判断,进而产生的愉快或悲伤的情感体验。李骁军(1996)将幸福感分为瞬间的和连续的幸福感两种,认为当个体刚刚获得自己所期望的东西时所体会到的感觉是瞬间幸福感,而个体在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体会到的幸福感是连续幸福感。池丽萍,辛自强(2002)将幸福感看成是个体感受到的生活质量的心理参数。万黎,夏凌翔(2004)将幸福感与人格特质联系起来,认为幸福感是健全人格的因素之一,是一种人格特质。李焰,赵君

主观幸福感理论综述

文/王赵梦闫顺杰

【摘

要】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对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维度、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以及主观幸福感的量表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概念;维度;发展历程;相关研究;量表

【基金项目】2017年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维稳形势下乌鲁木齐市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XJUFE2017K021)。

【作者简介】王赵梦,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闫顺杰,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Sep.2017Gen.566No.09

2017年9月总第566期第09期

·

·131

(2005)认为幸福感是对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评价,其中着重强调对其心理健康层面的正面评价。高红英,苗元江(2006)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评估,并通过对比表现出的一种积极情绪的心理状态。

从以上不同学者对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幸福感主要从主观和心理两个层面表现,所表达的感情一方面是个体自身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个体对自身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当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并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时,可以实现个体幸福感。

二、主观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维度

主观幸福感,也称为享乐幸福感(kahneman 等,1999),其哲学基础是西方的快乐主义幸福观,即认为幸福感是个体快乐的心理表现。

Cantril&Neugarten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即个体对目前生活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进行对比后,表现出的对目前生活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Lazarus从情感层面定义了主观幸福感,认为主观幸福感即个体能够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

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包含快乐的情感、不快乐的情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领域满意度四个维度。同时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但Busser等(2007),Decid&Ryan(2008)、Andrews&Withey(1976)等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可以从情感层面和认知层面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考察主观幸福感。他们认为,具有幸福感的人普遍对生活有较高的满意度,能够较多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较少体验消极的情感。我国学者奚恺元等(2008)将幸福感的维度划分为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过程维度三个维度。

(二)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程

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60年代,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主要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因和外因出发,对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描述;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这一阶段,研究者从研究实现幸福感的途径出发,对主观幸福的研究进行了理论框架的构建;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实证研究

的方法,探讨如何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和评估。

(三)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地区的普通居民、留守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城市务工人员、农民、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教师、医生、护士等工作任务繁重的群体。这些人员的幸福感知情况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对幸福感的感知状况。

1.主观幸福感的前因变量。国内外学者对幸福感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格特质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经济等。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因素是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最可靠因素之一。Rusting等(1997)通过研究发现,在实验中,具有外倾性的个体与具有神经质的个体对不同内容的图片的反应不同,其中前者对具有积极内容的图片反应强烈,后者对具有消极内容的图片反应强烈。实验还发现,具有乐观情感的个体更容易被激励,比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更加努力,更容易获得幸福。Judge 等(2002)认为,员工的人格特质显著地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Diener等(2003)认为,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气质性人格特质。我国学者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其中杨慧芳等(2008)对武汉市6所学校的533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人格特质与个人奋斗都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但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大于个人奋斗对其的影响。李中权等(2010)通过对1163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神经质和外倾性会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杨秀木等(2015)通过对1519名医生的调查研究表明,精神质和神经质显著负向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内外倾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阚洁琼等(2012)在其文献中提到,个体的积极情感从2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低,40岁时降到最低。在性别方面,之前是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幸福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幸福感的差距逐渐缩小。已婚人士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未婚人士,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经济收入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先增加后减小。有研究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还有研究提到理想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认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差距越大,主观幸福感越低。同时还有研究谈

··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