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415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之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1.神话: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其特点为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分类有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等。其后演变分为历史化、神话流为寓言、神话宗教化。《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包括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宴飨中的诗歌,按照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所使用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三家诗:春秋时贵族社会普遍传诵《诗》,后秦皇焚书禁学,《诗经》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在汉代流传甚广,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鲁、齐、韩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派,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三家诗先后失传,存着唯毛诗,即今之《诗经》。待补
秦汉以后,诗经因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天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博士,成为官学。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三家诗先后失传,存着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4.《山海经》: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里砚、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因此,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赋比兴:最早见于《周诗》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对其含义诸家解释侧重不同,南宋朱熹解释为: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七月》比:以彼物比此物。如卫风·硕人。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6.风雅颂:
诗经按照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又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7.《尚书》: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8.楚辞的内涵:“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1)其本义即指楚地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当初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原始楚地的产物,首创者为屈原,继作者有宋玉、景差之流,故其味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专用名称。(2)楚辞之称始见于西汉。这时已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至汉代,文人争相模仿,“名章继作,通号楚辞”突破含义,楚辞便成为这种特定诗体的专用名称。(3)西汉成帝时期,刘向集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东汉王逸继作《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作为这一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汉代常称楚辞为赋。称屈原作品为屈赋。汉人“辞赋”通称,后人沿袭,遂有屈赋、骚赋、楚赋之称。
9.春秋笔法:
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春秋为代表,它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的基础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遇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春秋笔法由于受到后世儒家的尤其是公羊家的过分渲染,穿凿附会,他在现代收到了怀疑和否定,但是,春秋中的确寄寓了编修者的社会政治理想,显然孔子是通过修史书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10.春秋三传:
它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因这三部书与春秋皆有密切关系。故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伟传述春秋而作,公羊
传和谷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的文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谷梁传议论精深。
11.《国语》:
是一部国别史,应对之辞,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刺,辩论和应对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虽然记言多于叙事,但也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总的来说比不上左传。
12.汉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在古代各类文体中,其体制最为特殊。它的特点是韵散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离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的代表。赋是汉代盛行一时的文体。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者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富辞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它分为骚体赋、大赋和抒情小赋。三个阶段:骚体赋代表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大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扬雄《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以及班固、张衡的作品。小赋的代表作家有赵壹、蔡邕等。
13.《吕氏春秋》:
是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又称为吕览。书中保存了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逸闻轶事,是一部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说理文的理论著作,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其中有些文章精炼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还创作和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如察今篇先是提出了因时变法的主张,后边连用荆人涉澭和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语言来求证。
14《淮南子》:
原称为《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的理论著作。其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重点仍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注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行文多形容普涨,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排比句式。与陆贾、贾谊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先河。
15纪传体: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叙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