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
引言引 言20世纪英国移民问题的出现与其早期殖民扩张不无关系。
近代欧洲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几乎囊括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体系,这个体系之得以建立,也离不开欧洲移民的“开拓”。
可以说,正是欧洲向外移民的历史,塑造了后世国际政治的重要面貌。
由于殖民时代所遗留的传统上的经济联系,欧洲国家的移民大多来自于这些前殖民地,如英国的印度、巴基斯坦移民和肯尼亚移民,法国的北非马格里布诸国移民和越南移民,意大利的摩洛哥和阿尔巴尼亚移民,西班牙的拉丁美洲移民等等。
德国有30%的移民来自土耳其,虽然土耳其不是德国的前殖民地,但传统的经济联系和地缘政治因素使得德国从土耳其输入最多的移民。
没有几千万移民的贡献,欧洲战后的“30年繁荣”必然大打折扣。
欧洲的移民从来源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来自欧盟内部的移民;二是欧盟之外的欧洲国家移民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移民;三是来自以前殖民地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移民。
欧洲所谓的移民问题,不指向前两类,是针对第三类而言,其中又以来自中东的穆斯林移民最具代表性。
除了“种族歧视”这样的敏感字眼常被提及外,这类移民因信奉伊斯兰教而与所在国存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冲突”,带来了国际政治的联想。
当今的欧洲移民问题,根源于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衡,是导致移民“自然”流动的最基本动力。
而与种族、宗教、殖民历史和南北关系相联系的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衡,则是出现移民“歧视”和“融合”问题的持久政策与文化缘由。
在这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秩序中,欧洲发达国家在权力上处于强势,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存留难以消解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前殖民地国移民的种族和肤色也就成了或明或暗的政策性歧视的缘由。
而所谓的“融合”,不过是要求移民通过接受欧洲移居国文化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由此必然带来移民们的反弹,不时表现为移民与移居国间的紧张。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英国是欧洲吸纳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历史二战二战后的德国历史大事一览表
历史二战二战后的德国历史大事一览表二战德国历史大事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波茨坦会议,确定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别占领。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诞生。
波恩(Bonn)被定为临时首都,首任联邦总理为阿登那(Adenauer),联邦总统为豪依斯(Heuss)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VolksrepublikDeutschland)成立,第一任总统为威廉。
皮克(WilhelmPieck),总理为格罗特渥(OttoGrotewohl) 1957年3月在罗马签定欧洲共同体条约,联邦德国是欧共体创始国之一 1961年8月民德总理乌布里希下令修筑柏林墙,切断动德与西德的交流,来往线路,冷战局势进一步加剧1972年12月签定两德基本条约,西德勃兰特政府实施新东方政策,东,西方出现缓和迹象。
1973年9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1989年1月民德总理昂纳克宣称“柏林墙还将存在100年”1989年5月匈牙利将匈,奥边界上的铁网拆除,民德居民涌入西德1989年10月7日民德40年国庆,东柏林,莱比锡(Leipzig)等大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高喊“我们是人民”,“我们是同族人”等要求重新统一的口号1989年10月18日执政18年的统一社会党主席昂纳克下台,政府被迫解散1989年11月9日东柏林居民冲击柏林墙,临时政府总理莫德罗被迫宣布大墙开放,群情振奋。
1989年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德国同意十点纲领。
1989年12月正式开放柏林市勃兰登堡大门。
勃兰登堡大门成为德国重新统一的象征 1990年2月科尔总理和根舍外长访问苏联,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为德国重新统一开放绿灯 1990年3月18日民德举行首次民主大选,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东德德国联盟党获胜,准备组阁1990年5月5日在波恩召开首次2+4会议,会谈德国统一的外部条件。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阳泉一中2022——2023学年二学期期中考试年级高二学科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 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 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 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C. 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D. 民贵君轻——“以法治国”2.先秦诸子中,儒家主张“仁”以血缘为基础,强调等级秩序;墨家主张“仁”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使彼此利益兼而为一。
儒墨关于“仁”的主张(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B.目的是重构社会价值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3.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 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
这表明()A.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 B.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C.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 D.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4.“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
这反映出()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5.《汉谟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现耕犁、耕牛等词汇。
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思考题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 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 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 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 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 丁美洲的占47%。 根据材料,回答美国的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 变化。 (变化: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 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及其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 同。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辩证、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现代历史上世界人口的迁 移、影响和文化认同。
时空观念:认识现代历史上世界人口的迁移、文化认同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课文提供的史料、图片并搜集资料,探究现代历史上世 界人口的迁移、文化认同的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理解现代历史上世界人口的迁移、影响和 文化认同,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现代历史上世界人口的迁移、影响和文化认同,认 识到文明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要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从而树立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上海虹口区的犹太人原居所
上海犹太难民生命签证
叙利亚难民逃难欧洲 欧洲遭迫害的犹太难民
叙利亚难民儿童死在地中海海滩
当今世界世界难民总数6850万……
德国人口政策梳理
德国人口政策梳理德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在梳理德国人口政策时,需要对其历史背景、政策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德国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战争伤亡和人口恢复。
例如,在二战后,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生育,包括提供生育津贴和税收优惠等。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人口数量,以弥补战争中的人员损失。
到了20世纪下半叶,德国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德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将重点转向鼓励生育和应对老龄化问题。
例如,政府增加了对家庭和儿童的福利支出,提供育儿津贴和儿童教育等福利,以鼓励家庭生育。
进入21世纪,德国人口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移民、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等。
其中,提高退休年龄是为了延长劳动力市场供应,增加移民则是为了补充劳动力市场不足。
同时,德国政府还加强了对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另外,德国政府还通过推广生育文化、提供生育保险和健康服务等措施来促进生育率的提高。
这些措施旨在改善生育环境,提高年轻家庭的生育意愿。
总体来说,德国人口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德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人口状况和社会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不仅涉及到生育、老龄化等传统的人口问题,还涉及到移民、职业教育等多元化领域。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德国政府旨在保持人口的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总结德国人口政策的经验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需要关注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政策措施需要多元化,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三是政府需要与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推进人口政策的实施。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摘要:一般来说,当人口迁徙一定距离,并在目的地居住一定时间之后,他们就满足了移民的定义。
移民改变了居住国的劳动力结构,在为其经济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对接受他们的国家带来了社会、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成为一个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历史及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
前者偏重于对于历史移民的梳理以及对移民带来的效益及应对政策的分析。
后者则侧重于分析移民的动因,即为什么会有移民。
在移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推拉理论。
简洁、可操作性强是它的特点。
推拉理论认为寻找移民的原因需要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入手,找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就找到了移民的原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推拉理论开始遭到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放弃推拉理论,寻求其他的解释;也有学者坚持推拉理论,对其进行修正。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推拉理论进行补充,提出推拉阻模型。
本文认为,推力和拉力实际上都是促成移民的积极因素。
在移民的成因之中,还有一种消极因素,即阻碍移民产生的因素。
移民的产生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个特定的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即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也可能扮演消极的角色。
一般来说,当积极因素的作用大于消极因素时,移民才会产生。
以往对于移民成因的分析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移民动因来源的分析。
大多数的分析停留在列举移民成因的阶段,对移民成因的解读方法有所欠缺。
这也是学者质疑推拉理论解释力的原因。
因而本文提出的推拉阻模型,借鉴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将推动或阻碍移民的因素根据其来源,分为国际、国家面和个人三个层面。
通过二战后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德国移民的分析来验证推拉阻模型。
尽管推拉阻模型可能适用于所有层面,但鉴于个人层面上原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和国家层次两个层面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
在分析单个因素对于德国移民影响的同时,两个层面上的因素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二战后泰国华人的海外移民:数量估算、原因和影响分析
二战后泰国华人的海外移民:数量估算、原因和影响分析康晓丽【摘要】通过泰国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泰华人口比例推算,截至2010年,泰国华人海外移民达70余万.二战后泰国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离开泰国,但普遍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部分华人移民对泰国而言是一种人力和资本的损失,但相对而言,泰华海外移民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补充了劳动力,减缓了老龄化人口的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动力.【期刊名称】《八桂侨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泰国;华人研究;移民探究;海外移民;人口统计【作者】康晓丽【作者单位】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福建厦门 361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4.336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外,东南亚各国都没有正式发布有关族群结构的人口统计数据。
国内外学者不仅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看法莫衷一是,而且对东南亚特别是泰国华人海外移民数量的估算也未有人涉及。
多种因素导致东南亚地区华人海外移民估算的困难。
首先,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规模的不确定。
战后绝大部分东南亚华侨相继加入当地国籍,其身份认同呈多元化状态。
很多华人或自愿或被迫同化于当地社会,隐瞒华人特征,导致“华人”身份认定的不确定性,在社会人口统计中多被归入土著民族。
其次,华侨华人问题一直被东南亚各国政府视为敏感问题,其真实存在状况的信息通常被回避或扭曲。
即使在新加坡政府发布的族群结构统计数据中,也未公布非永驻新加坡的外国人来源地的统计数据。
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外,其他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族群结构的可靠统计资料可利用。
第三,东南亚各国的出入境统计数据大多不全,尤其是没有关于出入境日期类型的明确记录。
此外,在缅甸、柬埔寨、老挝乃至菲律宾和泰国,很多中国新移民可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居留身份而不进入官方的归化统计记录。
以上种种情况导致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把握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推估华人海外移民规模如何更难以把握。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伏尔加地区德意志移民政策探析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伏尔加地区德意志移民政策探析第一篇范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伏尔加地区德意志移民政策探析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对伏尔加地区德意志移民的政策。
这一时期,俄国正处于扩张和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而伏尔加地区的德意志移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对伏尔加地区的德意志移民实行了积极的吸引政策。
俄国政府鼓励德意志移民移居伏尔加地区,并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如免费提供土地、税收减免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德意志移民,他们成为了俄国伏尔加地区的重要人口组成部分。
然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德意志移民政策并非没有问题。
在实践中,这些政策往往受到了官僚的腐败和滥用权力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德意志移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此外,俄国政府对德意志移民的宗教和文化的限制也引发了争议。
第二篇范文在18世纪的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伏尔加地区成为德意志移民的乐土。
为何?怎样?这背后的政策有何影响?我们来一一解析。
为何选择伏尔加地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俄国,正处于快速的扩张和现代化进程中。
伏尔加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是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此外,伏尔加地区还连接着东西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俄国政府选择将德意志移民引入伏尔加地区,既是为了推动当地的发展,也是为了加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怎样实施移民政策?为了吸引德意志移民,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费提供土地、税收减免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德意志移民,他们成为了伏尔加地区的重要人口组成部分。
同时,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移民事务,确保移民政策的顺利实施。
政策的影响有哪些?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德意志移民政策,对俄国伏尔加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意志移民的引入,推动了伏尔加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
其次,德意志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德意志美国人同化历程探析
15.Lenonard Dinnerstein.David M Reimers Ethnic Americans:A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1975
19.Richard D Alba.Victor Nee Remaking the American Mainstream:Assimilation and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 2003
20.Jon Gjerde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Immigration and Ethnic History 1998
2005050120050501连字号美国人:这幅图描述了一战时期德裔的情感。德裔,美国德意志特色的建筑
既不被看作德国人,也不被视为美国人。
德意志美国人同化历程探析
作者:余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1.参考文献一、英文书目
ton M Gord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1964
9.王笛.WANG Di华人社区的冲突、控制与自治——"二战"前美国城市中的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期刊论文]-史学月刊2006(11)
10.李玉移民亲属尝新政:美公民遗孀子女再留美两年[期刊论文]-侨园2009(7)
本文链接:/Thesis_Y895316.aspx
b!!P;』女££§盘磐垫ig纽££墅婴:垃璐l,2005050819世纪,德意志移民登上驶往美国的客船20世纪30年代,2名德裔妇女在打保龄球}尔·舒尔茨,1877年芝加哥1917年反德标语,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二模)“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X,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X或活动。
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
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A.鸦片战争B.英法的殖民战争C.杜鲁门主义D.荷兰殖民者占领某某答案 C “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的。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公开反苏、反共的纲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故选C项。
其他三项均发生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前,不符合“帝国主义”的经典含义。
2.(2019某某某某二模)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答案 D 1947年6月,杜鲁门主义已经出台,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从材料信息看,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权利,这一法案显然是受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即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故选D项。
3.(2019某某某某一调)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
美国此举意在( )A.巩固殖民统治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C.提升国际形象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最高法院认为,美国要想充当世界领袖就必须要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即美国最高法院否定种族隔离制度意在提升国际形象,故选C项。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件2
教育经费由1599亿日元增加到40244亿元,增加近25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着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瘫痪,法国居民每天仅配给200克面包,联邦德国工人一月的工资只能买一条香烟。
相关史事:
1951年,美国与日本签订了片面的对日和约,日本被纳入美国世界战略的轨道。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 战后初期美国援助日本的物资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56年,日本与苏联恢复正常邦交,并在这一年加入联合国。 欧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 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开始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 到1994年,成员国发展到15个; 戴高乐与阿登纳的历史性握手,下为两人留下的法德和解纪念石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 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朝鲜战争期间丰田为美国生产汽车
材料二: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 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新建设。
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和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
在这些阶段中,德国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一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混乱,城市遭受空袭,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此时,盟军对德国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赔款。
然而,在这个时期,德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以促进经济重建和持续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战后德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德国重建工厂、住房和基础设施。
此外,1948年,西德开始发行新货币,结束了乱世通货膨胀的困境,稳定了经济环境。
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在经济恢复阶段之后,德国迅速进入了经济奇迹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经济以高速增长、高水平的产出和出口为特点。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制造业和出口业发展迅速,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成为了德国的支柱产业。
此外,德国政府还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失业率非常低,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完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1990年德国实现了东西德国的统一,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统一的初期,东德的经济出现了不少问题,失业率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下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加大对东德的援助力度。
此外,德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东德企业和劳动力的培训和支持,促进了东德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东德的经济逐渐实现了与西德的接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劳动力跨国流动ppt
▪ 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 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战后则短 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 民减少。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变动分析
▪ 墨西哥——劳动力充裕、人均收入低、具有劳动密 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大米、进口钢 铁
▪ 美国——资本充裕、人均收入高、具有资本密集型 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出口钢铁、进口大米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墨西哥:就业量500,均衡工资1.0;美国:就业量250, 均衡工资5.0;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 100 → 美国;劳动力自由流动 后:墨西哥:就业量450,均衡工资2.0;美国:就业量300,均衡工资 4.0
墨西哥劳工会取代美国的就业者吗?
外劳的供给 弹性更大, 外劳的进入 增加了就业 总量,并使 服务价格下 降。
工资率
S1
A
B W1
D W2
N3 N1
S2 C
N2
工人人数
▪ 假定外地劳工进入本地劳动力市场后所从事的是本地劳 动者不愿意从事工作(本地劳动者厌恶的工作)。如果 没有外地劳工的进入,则本地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为S1, 这时工资率为W1,就业量为N1。当引入外地劳工后, 劳动力总供给曲线移至S2。由于外地劳工对工资率的高 低更敏感,所以这条曲线变得更富有弹性。劳工的进入 使就业总量增加到N2,工资率下降到W2。在这种工资 率水平下,只有N3的本地劳动者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N1到N2的工作由外地劳工承担。如果严格限制外劳,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
现象学运动的发展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并没有像其他哲学思潮那样一峰突起,然后风靡某国的哲学界,但是现象学的影响却十分深远、长久。
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和方法默默地浸透到20世纪各种哲学思潮之中,因此出现了下列有趣的现象:除了奠基者胡塞尔之外,自从现象学问世以来,在哲学界举足轻重、成为泰斗的纯粹的现象学家,寥寥无几,但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受到现象学启蒙或影响的大哲学家却比比皆是。
另外,现象学家们以及运用现象学方法或原则的哲学家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发点,也没有统一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所以也谈不上统一的理论风格或者哲学倾向。
他们对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的理解也各执己见。
所以西方把现象学称之为运动而不是流派,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节现象学的起源及在德国的发展在20世纪第一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了《逻辑研究》一书。
《逻辑研究》的问世,是现象学诞生的标志。
该书在当时德国哲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著文评论此书。
它对当时学哲学的大学生影响更大。
许多哲学学生特意从其他大学转学到胡塞尔执教的哥廷根大学学习。
大约从1907年开始,一些最热心的学生除了听胡塞尔讲课之外,还每周举行一次哲学聚会,烟酒相伴,或宣读论文,或即兴谈玄,既而形成了哥廷根学派。
胡塞尔本人很少跻身于这些活动。
他甚至曾戏称这个小组进行的现象学研究为“小人书现象学(bildbuchphaenomenoloie)”。
这主要是因为,哥廷根学派的成员对现象学的理解,从开始便与胡塞尔不同。
早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以前,在慕尼黑大学执教的心理学家李普(t·lipp)周围聚集着一批学生,形成了一个哲学小组,专门讨论李普的心理主义哲学。
《逻辑研究》发表以后,该小组的学生们开始以研究、讨论该书的内容为主要活动,并渐渐由李普心理主义的追随者转而热中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与李普展开辩论。
胡塞尔还亲自去讲过课。
这样该小组便转变成为现象学运动中的慕尼黑学派。
这两个学派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直接受到《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描述现象学方法的影响,遵循胡塞尔力主的“回到事物本身去”的现象学纲领,深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对在本质直观中显现的“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研究,并努力作出无偏见的分析描述。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二战后的世界》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二战后的世界》1.(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
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2.(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
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3.(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
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
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
这反映出()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4.(2024·江苏·高考真题)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
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
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
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5.(2024·广东·高考真题)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国家干预的减少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C.民权运动的高涨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6.(2024·湖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
德国移民的四大常见方式
【篇一】德国移民的四大常见方式1、德国法人签移民德国法人签,是个严进严出的项U,要求申请者的行业是当地政府所需要的, 是创新研发行业;后期转永居必须实现商业计划书承诺的雇佣营业额。
如果申请者本身就是以创业为第一L1的,可以去尝试。
市面上在做的一些法人签中介,主要是一些偏僻城镇的项目,如果不介意地方偏僻,生活便利性和教育资源方面,也打算真实创业,也可以考虑这个项口。
2、德国蓝卡移民德国蓝卡移民,主要针对高素质员工开放的一种工作居留,要求申请人有德国认可的学历,及5万多欧年薪的雇主合同,可以在持有蓝卡的第2年的满足德语B1,或在持有蓝卡的第3年满足德语A1可以申请转永居。
如果申请人确实是被德国公司雇佣,而且也能给到这么高的薪资,这样的申请人一般能力出众,当然正式德国政府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群办理德国蓝卡移民非常合适。
如果单纯为了拿工作,去市场上在办的包装德国公司offer风险大, 后期容易被取消身份,而且是牵连式的案发;再加上包装的雇主不可控,后期如果跑路或倒闭,更是损失巨大。
3、德国购房移民所谓的德国购房移民(25万欧以上),德国本身是没有购房移民法案的,这些中介将德国法人签包装成德国购房移民,主要LI的是为了卖房子,哄抬房价从而赚取利润。
法人签本身不需要购房,后期不运营公司肯定是转不了德国永居的。
4、德国创业移民德国创业移民,通过国内公司将高管派遣到德国管理德国子公司的途径,跟德国蓝卡移民不同的是,德国蓝卡是一种工作居留,德国政府主要U标群体是高素质人才;德国创业移民,德国政府主要LI的是吸引外企投资德国,激活德国的经济,是一种创业居留。
德国创业移民的优势是:1. 花费低,全家仅需25万人民币2. 安全无风险,德国公司申请人可控3. 对德国公司经营没有硬性规定,真实轻松运营【篇二】扩展阅读:德国移民注册公司的优势德国面临严重的出生率低下,人口逐渐老化等问题。
德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引进外资而开放了投资移民政策,那就是如果您投资德国并能给这个国家带来益处,当公司运行3-5年后德国政府就给您颁发绿卡。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这一发现的主要历史价值在于证明了( )A. 长江中下游一带适合种植水稻B. 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已经产生C. 当时该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D.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 对如图中深色部分地区13世纪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 伊斯兰教成为该国国教B. 班图人是当地的主要居民C. 创造出了从1到9的数字D. 已经培育出马铃薯和玉米3. 中世纪欧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塔楼、城门等防御工事。
如图为地中海地区佛罗伦萨城市防御工事图。
12世纪到14世纪防御工事范围的变化( )A. 是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B. 对封建王权构成了威胁C. 有利于城市的军事扩张D. 促进资本主义因素成长4. 达·芬奇善于绘画和科研探索,其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线条刚柔并济,光影微妙变化,手稿笔记《哈默手稿》中蕴含大量人体解剖知识。
这些作品()的A. 反映了近代科学的产生B. 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精神C. 表明了民主意识的觉醒D. 契合时代对人的重新定义5. 如图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
图中军官戴的时髦帽子是用海狸毛皮制成的,当时的海狸皮是欧洲探险家和亡命徒用欧洲的火绳枪、南美的银子甚至中国的茶叶从美洲印第安人手里换来的。
这反映出( )A. 全球贸易的逐步开展B. 荷兰主导了海外贸易C. 奢侈品的需求量增加D. 荷兰在美洲殖民扩张6. 山姆大叔(Uncle Sam )说法和形象始于19世纪初,其简称与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的简称(US )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摘要:一般来说,当人口迁徙一定距离,并在目的地居住一定时间之后,他们就满足了移民的定义。
移民改变了居住国的劳动力结构,在为其经济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对接受他们的国家带来了社会、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成为一个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历史及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
前者偏重于对于历史移民的梳理以及对移民带来的效益及应对政策的分析。
后者则侧重于分析移民的动因,即为什么会有移民。
在移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推拉理论。
简洁、可操作性强是它的特点。
推拉理论认为寻找移民的原因需要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入手,找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就找到了移民的原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推拉理论开始遭到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放弃推拉理论,寻求其他的解释;也有学者坚持推拉理论,对其进行修正。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推拉理论进行补充,提出推拉阻模型。
本文认为,推力和拉力实际上都是促成移民的积极因素。
在移民的成因之中,还有一种消极因素,即阻碍移民产生的因素。
移民的产生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个特定的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即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也可能扮演消极的角色。
一般来说,当积极因素的作用大于消极因素时,移民才会产生。
以往对于移民成因的分析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移民动因来源的分析。
大多数的分析停留在列举移民成因的阶段,对移民成因的解读方法有所欠缺。
这也是学者质疑推拉理论解释力的原因。
因而本文提出的推拉阻模型,借鉴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将推动或阻碍移民的因素根据其来源,分为国际、国家面和个人三个层面。
通过二战后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德国移民的分析来验证推拉阻模型。
尽管推拉阻模型可能适用于所有层面,但鉴于个人层面上原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和国家层次两个层面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
在分析单个因素对于德国移民影响的同时,两个层面上的因素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本文认为,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德国的移民进程。
国际体系层面上的因素在移民过程中一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国内层面上,经济与移民的数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移民政策的影响则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不是特别明显。
论文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介绍推拉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推拉阻模型。
现有的移民理论研究关注了推力、拉力和中间障碍因素,但是没有明确认识到阻力因素的存在。
推拉阻模型将影响移民因素的作用分为三类:推力、拉力和阻力。
并且,推拉阻模型还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影响移民的因素分类,界定这些因素的来源。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推拉阻模型出发,分析了1945 年至1985 年之间的德国移民情况。
1945 年至1985 年间的德国移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二战后初期的德国移民主要以战俘为主,而到了冷战时期,客籍劳工和家庭团聚移民成为了主体。
这主要和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以及德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移民政策的变化有关。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
关键词:推拉理论推拉阻模型德国移民层次分析法互动绪论一、论文选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技术以及资本等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国际移民日益增多。
这对移民输入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安全和政治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形成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和政治问题。
移民及移民问题也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基础,就是弄清楚为什么会有移民。
很多学者对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回答这个问题上提出了很多见解,形成了不少移民理论。
在这些移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推拉理论。
自莱文斯坦(Ernest Ravenstein)提出“推力”和“拉力”的概念以来,推拉理论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推拉理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不少学者对其解释力产生了怀疑,转而从其他角度来研究移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认为,推拉理论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即简单易用,可操作性强。
只要找到推力和拉力这两个因素,就能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移民这种现象。
这是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双重劳动理论所望尘莫及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本文仍然沿用推拉理论。
当然,面对推拉理论存在的问题,笔者也试图对推拉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推拉阻”模型,将移民的所有因素放在推拉阻模型中进行分析。
这一模型是对传统的“推拉”模型的改进,是对移民理论的丰富。
推拉阻模型主要从两个维度考察影响移民的因素,即推力、拉力、阻力维度和层次分析维度。
相比于传统的推拉理论,推拉阻模型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提出了阻力的概念。
在推拉理论中,推力和拉力事实上都是起积极作用的,都能推动移民的产生。
而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因素限制移民的产生,即对移民起消极作用。
本文将这些因素称为阻力。
另外,推拉阻模型还从层次分析法的角度解析影响移民的因素。
从国际、国内和个人层次分析影响移民的因素能够避免在分析影响移民因素时的遗漏现象,并加深我们对这些因素的理解。
与推拉理论相比,推拉阻模型能更好地回答移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们只需要从三个层次中寻找到影响移民的因素,并从其发挥的作用来将其归入推、拉或者阻三种类型之中。
这样就能比较完整的找到影响移民的因素。
论文以二战之后的德国移民为例,从推拉阻模型出发,探讨推动二战后德国移民的原因。
笔者选取了两个时期进行论述。
1945年至1961年,战后初期德国移民主要以战俘、难民和客籍劳工为主。
1961 年至1985 年,冷战中后期的德国移民主要以客籍劳工、家庭团聚移民和政治难民为主。
两个时期各有特色,因而也能较好地检验推拉阻模型的适用性。
在展开论述之前,论文首先将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对文中将会用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阐述,绪论的最后介绍论文的结构安排。
二、文献综述(一)移民历史国外学者对于德国的移民研究成果颇多。
克洛斯·巴德(Klaus Bade)教授的《欧洲历史上的移民》(Migration in European History)全面回顾了欧洲近400年来的移民历史。
(1)同时,巴德教授还在德国移民问题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其中《从迁出国到迁入国——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德国》(From Emigration toImmigration: The German Experienc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是对德国移民历史回顾之全面,堪为研究德国移民历史的代表之作。
(2)乌里希·赫伯特(Ulrich Herbert)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1870 年之后的一百年时间内德国外籍劳工的发展情况。
赫伯特认为在这一时间段内,德国外籍劳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战前的季节性劳工、一战后二战前的强制劳工和二战后的客籍劳工。
(3)赫曼·库森(Hermann Kurthen)简要梳理了德国移民的历史,指出德国经历了从移民输出国到移民输入国的转变。
而这一转变给德国本不牢固的民族意识带来了挑战。
要应对这一挑战,德国必须适应移民输入国的角色。
(4)珍妮•怀特(Jenny White)介绍了德国的土耳其移民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生活情况,着重分析了他们的民族认同和融入德国社会的情况。
(5)不少学者,如沃布斯(SusanneWorbs)、费斯特(Thomas Faist)则讨论了移民的子女们的教育、认同以及融入德国社会等问题。
(6)国内对于德国移民问题的研究起步晚、成果新,更集中于外国向德国的移民之上。
如李艳枝研究了德国的土耳其移民,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分析了土耳其移民的现实处境,认为土耳其穆斯林在融入德国社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7)王异红博士探讨了德国的中国移民问题,解读了中国移民的构成,认为总体来看,德国的中国移民数量呈增长趋势,但仍会随着德中关系的好坏而变化。
(8)宋全成教授是国内研究德国移民问题的专家,他就德国移民问题出版了一本专著,《欧洲移民研究——20 世纪的欧洲移民进程与欧洲移民问题化》。
在这本书中,宋全成教授全面地分析了欧洲移民的构成,回顾了欧洲移民的历史,并对当前移民给欧洲带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价值观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9)另外一位专注德国移民问题研究的学者是陈志强博士,他分析了德国移民问题的症结并探讨了解决方法,认为德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但由于目标不明确,导致在保障移民的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方面进步不是很大。
(10)随后,陈志强博士进一步分析了德国移民问题形成的原因,认为只有发展多元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建立良好的人才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1)注释:(1)Klaus J.Bade, Migration in European History, Translated by Allison Brown,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2)Klaus J. Bade, “From Emigration to Immigration: The German Experienc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Centuries”,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Vol. 28, No. 4 (1995), pp. 507-535.(3)Ulrich Herbert, A History of Foreign Labor in Germany, 1880-1980,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4)Hermann Kurthen, “Germany at the Crossroad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hallenges of Immigrati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29, No. 4 (Winter, 1995), pp. 914-938.(5)Jenny White, “Turks in the New German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99, No.4 (Dec., 1997),pp. 754-769.(6)Susanne Worbs,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 Germany: Between School and Labor Market”,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37, No. 4, The Futur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Youth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 (Winter, 2003), pp. 1011-1038; Thomas Faist,“States, Markets, and Immigrant Minorities: Second-Generation Turks in Germany and Mexican-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80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6, No. 4 (Jul., 1994), pp. 439-460.(7)李艳枝:“德国的土耳其移民”,载《国际资料信息》2008 年第10 期,第20-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