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宏、微观)考试大纲解析(国际经济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学
19.1 考纲要求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二、Heckscher-Ohlin理论
三、金本位制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五、外汇市场干预
19.2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1)提出
绝对优势理论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斯密。


用一国中不同的职业分工和交换来解释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就像裁缝不会自己去制作靴子,鞋匠不会自己去缝衣服一样,都是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

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购买别国产品反而便宜。

而一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先进,或者说是有绝对优势,即该国能够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比别国更多的产品,从而使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别国。

(2)定义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3)意义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贸易仍可能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

2.比较优势理论
(1)提出
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另一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

(2)定义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名师点评】本考点比较重要,考生需要理解并掌握。

高鸿业第4版教材宏观部分第十九章第一节对此考点进行了介绍。

中南财大806经济学在2012年、2014年、2015年针对此考点出过考题,相关真题如下:
【辨析题】
1.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一国与在生产所有产品上均具有绝对劣势的一国之间没有贸易的必要。

(2012年真题)
2.产业间贸易的存在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的存在也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

(2014年真题)
3.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没有必要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贸易。

(2015年真题)
考点二:Heckscher-Ohlin(赫俄)理论★★★
1.赫俄理论的提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又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阐述贸易的基础。

赫克歇尔、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2.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
(1)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这种产品被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2)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产品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赫俄理论的内容
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相对雄厚,有的国家劳动力相对充足。

因此,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稀缺程度的不同决定。

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会偏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低一些;而在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里,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有利。

因此,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名师点评】本考点比较重要,考生需要掌握。

高鸿业第4版教材宏观部分第十九章第一节介绍了该知识点。

中南财大806经济学在2015年考察了H-O定理的概念,具体如下:
【名词解释】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2015年真题)
考点三:金本位制★
1.金本位制的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经济是在金本位制下运转的。

在金本位体制下,大多数国家的通货可以直接兑换成黄金。

例如美国的1美元钞票可以提交美国财政部兑换成大约1/20盎司的黄金。

同样英国财政部可将1英镑兑换1/4盎司的黄金,因为美国人可以把20美元换成一盎司黄金,一盎司黄金又可以用来兑换4英镑,因此英镑同美元之间的汇率有效地固定在大约5美元兑换1英镑的比价上。

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只要各国遵守金本位制的规则,保持各自的通货用黄金来担保并可兑换黄金,汇率就可以保持固定。

2.金本位制的优点与缺点
(1)优点
①汇率的固定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
②由于金本位制内在的对称性,该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特权地位;
③由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固定其货币的黄金价格,所以它们不会允许其货币供给比实际货币需求增长得更快,因为过快的货币增长最终会抬高包括黄金在内的所有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

因此,金本位制天然地能够对中央银行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国内价格水平上涨的做法予以限制,这种限制使一国货币的实际价值更加稳定且更具可预测性。

(2)缺点
①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
②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
③当各国经济增长时,除非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黄金,否则中央银行无法增加其持有的国际储备;
④金本位制赋予了主要的黄金产出国通过出售黄金来影响世界宏观经济状况的巨大能力。

【名师点评】本考点不是重点内容,考生简单了解即可。

高鸿业第4版教材宏观部分第十九章第三节对此考点进行了介绍。

中南财大806经济学尚未针对此考点出过题。

考点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而产生,当时世界贸易受到极大挫伤,各国不能再维持货币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因此金本位制崩溃了。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人们曾试图复活金本位制,但始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萧条使这一企图归于失败。

1944年7月,44国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起草并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在布雷顿森林协议下所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并且把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

成员国官方的国际储备以黄金或美元资产的形式持有,并有权向美国的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银行)以官方价格兑换黄金。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1)布雷顿森林协定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它在1945年有30个创始成员国,而目前成员国已经超过了170个。

IMF被赋予的职责是:制定保持固定汇率的规则,并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国家贷款,以促进世界贸易的增长。

作为监督成员国遵守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