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简介: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
本书共分9章。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第二、三、四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八、九章则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这三章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按照作者所言,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读过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一些感想
探析单元属性、动机及互动对结构的影响
华尔兹在定义系统结构时,抽象掉了单元属性把国家可能有什么样的政治领袖、社会和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信仰等因素抛开,且认为结构的决定因素只是S•F•纳达尔所指出的联系的一个方面,即单元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而忽视了单元的互动。但我认为,尽管结构是根据单元的排列方式来加以定义的,并且结构是随着单元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单元排列方式的形成存在及变动有其本身单元层次的原因,就是被华尔兹在定义结构时忽略掉的单元的属性、动机及单元之间的互动。本文就单元的属性、动机及互动是如何影响单元的排列方式进而影响结构的存在及变动这一问题发表以下几点认识。
1尽管结构从表面看只是由单元的排列方式决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造成这种排列方式的原因,这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单元的性质、动机及相互之间的互动。
例如冷战期间的两极体系,美苏成为世界的两极,这已是既定事实。鉴于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承认美苏这两个单元呈现的这种特殊的排列方式而造成了两极结构。但是美苏是如何崛起成为两极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也是解释两极格局如何形成不可缺少的。当然一种结构的形成及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期间单元属性、行为及互动就显现出巨大的解释力。美苏成为两极始于二战后,二战也就成了它的直接原因,那么二战是如何爆发的这一问题就应被解释。二战爆发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兴崛起的德日法西斯鉴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同老牌的殖民帝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国家利益、国家动机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然其中希特勒的个人因素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单元中政治领袖的作用,而日本天皇之强大动员能力也源于大和民族中军国主义传统和民族性格,在二战迫在眉睫之际,英法居然还要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其中有反共产主义苏联的意识形态在作怪,而二战后,美苏为何由战时盟友反目成仇而成为战后对手,一方面是由于共同敌人法西斯的消亡,共同利益消失而导致合作的根基动摇,而另一方面,也与美苏两国国内各自的相互敌视的意识形态斗阵有关。
2华尔兹认为在单元排列方式发生变动时,结构会随之变动。但是单元的排列方式为什么会变动、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变动,这就很自然的归因于单元层次的变动。
为什么冷战期间的两极格局如此稳固而没有被打破,美苏两大国也没有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有人认为冷战期间的和平源于水晶球效应,即核恐怖下的和平,各国都看到了一旦核战
争爆发将没有胜利者,只能是同归于尽,因此各方只能克制保持和平。但是这一核恐怖下的和平本身就是单元互动的结果,核武器的产生时源于单元间的互动,即国家间的战争,武器一是为了巩固国防,二是为了打赢战争,战争的扩大导致武器的升级,美国为了减少伤亡和早日结束战争,而发明运用核武器,而日本长崎和广岛遭到核武器打击之后的惨象,给这一水晶球提供了第一张恐怖画面。
再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假设这一危机是通过武力方式解决的,带给人类的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果可能是美胜苏败、美败苏胜或者是两败俱伤,总之这场战争必定会造成美苏势力的消长进而改变两极格局。但很幸运这一危机得到了和平化解,其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各国关于国际利益的考虑和上文提到的水晶球效应,还有在战争一触即发之计,两国领导人的理性决策,这其中两国领导人的个人作用就不得不被人重视。
3结构的静态表现是相对的、暂时的,而结构的动态特征则是绝对的、永恒的,这无不与单元性质动机的变动和单元互动的展开有关。
从宏观的层面去看结构的变动和更迭是比较明显的,历史经历了罗马治下的和平、英国治下的和平、美国治下的和平。权力的转移,霸权国家的变动,及主要单元排列方式的变动无疑会引起结构的变动。如西方比较公认的霸权国家,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及20世纪的美国,这些霸权国的交替出现都导致了国际结构的变动,但是它们的崛起到称霸确是以单元层次的各种因素为基础的。
时期支配国主要权力资源
16世纪
西班牙黄金、殖民地贸易、雇佣军、王朝联系
17世纪荷兰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法国人口、乡村工业、公共管理、陆军
19世纪英国工业、政治凝聚力、财经和信贷、海军、自由规范、岛国位置
20世纪美国经济规模、科技领先地位、普世性文化、军事实力和联盟、自由国际机制跨国传播文化
(此图摘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一书)
4最后,我将结合中国崛起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中国能否崛起并替代美国成为下一任世界的领导国,这将关系到现在单元排列方式和位置的变动。中国何时崛起、以什么样的方式崛起,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分析中国崛起中受到的各种阻力,我们便能知道,单元层次的因素及单元的互动是如何起作用的。
(1)霸权建立的基本条件:一是实力、二是意愿。即便中国有能力成为代替美国的世界主导国,但中国政府一再表态“中国永不称霸”,中国没有成为西方国家所谓霸权国家的意愿。这也是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和为贵”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分不开的,是国家属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霸主,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虽然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处于强势发展势头,但是这一形势将会持续多久以及这背后到底蕴藏着多少危机,还是未知数;市场经济制度也遭到某些西方国家的质疑;军事力量方面,现在根本无法与拥有全球军事投放能力的美国相比;而我国的政治体制也时常遭到国际反共分子的攻击,且主权问题尚存,台湾钓鱼岛南海诸岛主权问题尚有争端;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存在等等一系列国内因素都是中国崛起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3)美国作为现在的唯一超级大国,将崛起中的中国视为其全球霸权的挑战国,遏制中国将是美国对待中国问题上一个长期的政策和手段,尽管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而日本印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