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40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4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40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尿培养显示糖尿病尿路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经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积极控制血糖、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尿路感染
糖尿病易于合并感染,其中尿路感染占第2位[1],仅次于肺部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将影响患者的转归预后,对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40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
对其临床特点、病原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其中男7例,女33例,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糖尿病史2-20年,所有患者均无泌尿系梗阻及畸形。
1.2诊断方法
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
治指南》(试行本):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
11.1mmol/l为诊断糖尿病标准。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2]凡是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真性细菌尿是指:(1)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如临床上无症状,则要求2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2)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
我院均采用第一种方法。
1.3病原学资料
清洁中段尿培养55例,尿培养阳性42例,阳性率为76.4%,发现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56%;其次为变形杆菌,占10.5%,另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
药敏实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敏感率高,对氨苄青霉素、左氯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
1.4治疗
控制血糖:采用个体化的糖尿病饮食和药物治疗,34例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余患者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将血糖控制在10.ommol/l以内。
抗感染治疗:给予敏感抗生素,选用肾毒性小而在尿及肾内浓度高的药物,如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严重感染采用联合用药并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平均疗程为1-2周。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尿常规正常31例,好转9例,尿培养均阴性,血糖控制在6.0-10.0mmol/l之间。
治愈31例,占77.5%,显效9例,占22.5%。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无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多。
糖尿病继发尿路感染十分常见,造成尿路感染的原因众多,与以下几方面有关[3][4]:高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增高,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杀力功能下降,使机体抗感染抵抗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糖尿病血管病变使局部血流减少,氧供给减少致抵抗力下降;糖尿病还可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神经性膀胱,导致膀胱不能排空,尿液潴留或溢出、反流,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病机会。
糖尿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1)性别:女性发病率高,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且与肛门相邻,容易诱发尿路感染,女性绝经期后由于尿道黏膜出现退行性变,分泌免疫球蛋白和有机酸减少,对局部细菌生长的抑制功能下降,尿液含糖高,形成细菌繁殖的营养条件,且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酸度下降,抵抗力下降,使尿路感染发作频繁并难治[5]。
(2)年龄: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这与老年人的机体防御功能逐渐减退,有利于细菌入侵和繁殖有关,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而发生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较多,老年男性常见前列腺肥大而致尿路梗阻继发感染。
(3)病程:
患糖尿病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感染,这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再加上经常使用药物,使机体对各种药物的吸收减少,耐药性增强,疗效降低,因此,抗感染的能力下降。
对于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治疗,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同样重要,应及早有效地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尿糖转阴。
选择敏感、有效、安全的抗生素,避免应用对肾脏损害的药物,必要时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足量疗程。
同时需加强糖尿病教育,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外阴清洁等。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适当补充营养,必要时给予增强免疫力的制品,使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广宇,朱旅云,杨志云.糖尿病伴尿路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1):26-2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9.
[3]陈荣月.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885-887.
[4]史世瑞.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4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747-748.
[5]王艳梅.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25(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