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经历有不同的 年龄阶段 , 这些互相衔接的各个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 。学校教育制度 的确立必须适应这种特征。例如小学的入学年龄,许多国家都规定为 5 岁 至6 岁 , 这就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阶段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 系统的学习活动。到 十六七岁,脑的机能逐步增强 , 接受和储存事物的 能力比其他年龄阶段都强。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看,这一年龄 阶段 , 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期,所以许多国家都把基础教育即小学、中学的 教育放在这个年龄阶段。这就说明,学制的建立还要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 律的制约。
来自百度文库
(三)旧中国学制的主要特点 ◆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为少数阶级服务。 ◆学习西方,轻视生产。 ◆不够完善。 ◆轻视民族教育、妇女教育和业余教育。
二、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幼儿教育 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儿园收三足岁到七足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 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中首先设立,然后逐步推广。 2.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对自幼失学的青年和成人实施初等教 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冬学、识字班)。 3.中等教育 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即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 等专业学校。中学、工农速成中学和业余中学应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的文化知识教 育;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的中等专业教育。
一、旧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清末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1902年壬寅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 京师大学堂章程》 《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 《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但壬寅学 制因制订过于急促,及本身若干不足和局限,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 未能付诸实行。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因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1958年的学制改革,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众办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但由于来自“左”的影响,也存在急躁冒进,以至于学校教育出 现了大起大落的象,教训也是深刻的。直到1961—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 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 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 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才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为按教育规律办 教育,提供了依据,克服了一度出现的社会活动过多,负担过重,随心所 欲办教育的现象。
(五)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 振兴行动计划》 1.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一,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 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 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 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 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第二,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 体制 。 第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 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二)民国的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 壬子学制是1912 (壬子)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这一学制近 似于法、德学制,普通、职业、师范三种教育各成系统,师范教育完全公 立,学生公费。与清政府公布的学制相比,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 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训练,并缩短了学习年限。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 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此改革案由全 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 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 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1951 年的学制 , 是符合我国当时具体实际情况的。当时设想用 5~ 6 年时间实现这个学制。为此 ,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 如加 强师范院校的 兴建 , 培养大批合格的师资 ;进行高校院系调整 , 加速培 养专门人才 ; 选拔得力干部到学校加强领导等等。 1951 年后 , 我国学 制逐渐走上正轨。
(四)本国学制传统和外国先进经验 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制定新学制时 , 不能脱 离本国学制的发展历史 , 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 适合自己的民 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在继承和发扬本国学制的长处时 , 也要参照国外学制 有益的经验。
总之,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在研究学时 ,不仅 要考察政治经济制度对学制的制约,看到不同社会制度下学制的阶级姓, 同时应看到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文化传统、历史传统的响,同一社会制度下 可以形成不同的学制;同理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由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的普遍作用,学制在许多方面,如入学年龄,普及义务教育年限,大、中 、小学阶段的划分等方面存在共同的特征。只有全面认识学制发展的特征 和规律,才有可能建立比较合理和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1958年学制改革 1958 年出现了“大跃进”的形势,党提出了“技术革命”和“文化革 命”的任务。为加速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于9月19日颁布 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中提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 和妥善地加以改革的1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进 行典型试验,并报告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后,应当规定全 国通行的新学制。”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在学制改革的指导思 想上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 体原则。“三个合”是:统 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 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 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 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 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三、当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重视学前教育。 (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接近。 (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节前思考 1.旧中国学校教制度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体 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 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政治经济制度 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 求。不同社会的学制,反映着不同性质的政治经济的要求 , 并为其统治阶 级利益服务。特别是关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各级学校的教育目的、学制年 限、入学条件等,总是直接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统治 者的愿望和要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根据统治者的意志提出的 “ 等 级制 ” 学制,即按照不同社会地位和特权进入不同的学校,就是社会制 度的产物,是为维护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以 “阶级学校 ” 替代了 “ 等级学校 ”,但由于经济和种族差别 等各种原因,受教育权仍然存在不平等。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学制丝毫 改变不了它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和维护私有制经济的性质。因此我们说,学 制在阶级社会里,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章前导读 1.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3.了解当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4.熟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目录
2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节前思考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是什么?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什么? 3、如何理解当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决定》指出 了我国教育体制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上存在的弊端。提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 一,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三,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 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四,强调加强领导,调动各 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4.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高等学校,即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高等学校 应在全面的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 有高级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才。 5.设置各级政治学校和政策训练班 这个新学制有以下特点 : (1) 学校教育面向工农 , 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 (2) 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 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 位 。保证了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 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 位 , 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建设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3) 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 , 有利于广大在职干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4) 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在全国统一的 学制下 , 允许地方根据不同特点制定各自的具体实施计划。 (5) 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对国内少数民族 , 不仅尊重他们 的教育平等权利 , 而且各民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教学 , 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 字。男女儿童进入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同等机会 , 实行男女同校。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这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着这 个社会的学制发展情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自 然科学不发达 ,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要求不高 ,就不可能出现现代的工 艺、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大工业机器生产的 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向劳动人民打开学校大门 ,随之出现了国民义务 教育制度,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修业年限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正如马克思 所说:“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 来的一个要素 ;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 素,在这种学校里 ,工人的子女受 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
(三)“文革”前后的学制 “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借“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 命”之名,蓄意破坏我国已经形成的学制系统。他们除大砍大整已建立体 系的中等专业学校外,还盲目无节制地发展普通中学,这种超越可能与违 背经济规律的盲目发展,完全打乱了中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造成教育结 构比例失调,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一师资短缺,水平低下,经费紧张 ,房屋设备简陋,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一方面不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 格新生;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部门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造成不 合格高初中毕业生的大量积压等等。另外,当时还任意缩短学制年限,推 行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九年一贯制”,甚至抛出“朝农经验”“以干代 学”,搞乱了整个教育制度。“十年动乱”对学制的摧残是极其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