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精)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03eef0ccda38376baf1fae8b.png)
中医: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包培荣山东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是指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浓度。
众所周知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应当归属于祖国医学“痰浊”,“瘀血”的范畴,中医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中医认为正常水平的血脂为血液的膏脂。
膏脂来源于中焦脾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津血的组成部分。
正如清代张志聪注《内经》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精微……益于外则皮肤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
”在生理条件下,膏脂依靠脾的运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功能而流行津血之中,对人体起到滋润濡养作用。
饮食失调、情致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弱等因素均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失其气化,导致水谷精微敷布及气血运失常,产生痰浊、瘀血而发为高脂血症。
总之,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因此只有调理脂质代谢过程与高低密度载脂蛋白的病生理状态,才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调脂使之达标才能够阻止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发展。
一、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如下:①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超过 6.22mmol/L;②高甘油三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脂超过2.26mmol/L;③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超过正常值;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是指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低于1.04mmol/L。
二、中医辨证论治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对本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现将临床上常见的的几种辨证分型、症状、病机概要、治法及方药整理如下:(一)脾虚湿胜型症状:食少,便溏或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或虚缓。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2fde48ad4d8d15abf234e0c.png)
在 中医古典 医籍 中虽 未见 到与之相应 的病名 , 但 根据其 发病原 因、 理演变及 临床特征 , 中医 的“ 病 与 痰 证” “ 、饮证” “ 、瘀血证” 等密切相关 。而 中医有关 “ ” 膏 、 “ 的概念似与现代 医学之脂质代谢有一定联系 。早 脂” 在《 内经》 就有对 “ ” “ ” 膏 、脂 的认识 。《 灵枢 ・ 五癃津液 别》 “ 日:五谷之津液 , 和合而为膏者 , 内渗于骨空 , 补益 脑髓 , 而下流于 阴股 ” 。张景岳注 曰 :此津液之为精髓 “ 也。 , 膏也 ” 《 膏 脂 。 素问 ・ 经脉别论》 云 :饮入于 胃, 亦 “ 游 溢精气 , 上输于脾 , 脾气散精 , 上归 于肺 , 通调水 道 , 下 输膀胱 , 水精 四布 , 五经并行” 。可见 ,膏” “ 的生成 “ 、脂” 与脾 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居中土 , 乃运化转输精 微物质 的枢纽 ,脾气 的健运与否直接关系到水饮 的形 成 , 气健运 , 脾 方能消化 和吸收水谷精 微 , 以化 生气血 津液精( 实包括 “ ” “ ” 内)内养五脏 , 充形体 。 膏 、脂 在 , 外 若脾失健运 , 则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 气血津液精遂得不 到充养 , 水谷反聚而为饮 , 滞而成痰 , 痰饮既成 , 妨碍气 机 ,则会影响局部乃至全身 的血流 畅行 ,使得血液凝 滞, 以致饮停血瘀 , 交结不去 , 相互影响 。因此 , 脾虚、 痰 浊、 血瘀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 的三大病理环节 , 其病源 在于脾虚 , 痰浊 、 血瘀为其果 。可见 , 痰浊 、 瘀血与高脂 血症具有一定 的相关性 , 是高脂血症发病 的重要 因素 。
型选用大黄廑虫丸、 ຫໍສະໝຸດ 痰汤化裁; 痰湿内阻型常用七味 白术散 、 胃散 、 平 温胆 汤等化裁 ; 气虚血瘀 型选 用补 阳 还五汤化裁 :肝肾阴虚型选用杞菊地 黄汤 、左归 丸化 裁 ; 肾阳虚型选用 附子理 中汤 、 脾 实脾饮 、 生肾气 丸 济 化裁 。丁宇炜等[ 4 5例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为痰浊 ] 将 阻遏 、 气滞 血瘀和脾 肾阳虚 3 , 型 分别予 以化 痰祛湿 、 祛瘀活血和温 阳化湿为主的方剂治疗 ,以通腑祛瘀 的 中药大黄、 虎杖、 丹参 、 川芎、 降香、 山楂等为主 ; 照组 对 给予吉非罗齐和普拉 固治疗 , 用药时间均为 4W 结果 : 。 治疗组 的 临床疗 效 和实验 室指 标改 善都 接近 对照 组 (< . ) 两组在头晕 、 闷、 P 00 , 5 胸 乏力 、 脘痞等症状方 面均 有不同程度 的改善 。佟丽娟[ s ] 将本病 辨证分为 4型 , 肾 虚痰 阻型用六味地 黄丸 、 陈汤 、 二 丹参饮加 减 ; 痰瘀 阻 滞型用失 笑散 、 半夏 白术天麻汤 、 血府逐瘀 汤加减 ; 气 虚血瘀 型用补 阳还五汤 、 红 四物汤加减 ; 桃 阴虚血瘀型 用知柏地黄丸 、 桃红地黄丸加减 。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e50667331b765ce0508144e.png)
祖 国医学对 于本 病有 其独 到 的见 解 , 据高脂 血症 的 临床 根 症状 、 体征及其发病机制 , 本病 应属于 中医学 痰湿 、 血等范 畴。 瘀
的相关论述 。在《 灵枢》中已从 形体 上开始 区分 “ ” “ 脂 和 膏脂 ”
临床 和实验研究 也证 实了高脂 血症 与痰浊 、 血瘀 有 十分相似 的
・
7 ・ 6
湖北 中 医杂 志
2 1 第 3 第 9期 0 0年 2卷
高脂 血症 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顾 翔 华
( 上海 市 浦东新 区人 民 医院 中医科 , 上海 2 10 ) 0 2 0
关键词 : 高脂 血 症 ; 医药研 究 ; 味 中 药 ; 方 中 单 复 中 图 分 类 号 :5 9 2 R 8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一O 0 (0 0 0 0 7 0 10 74 2 1 )9— 0 6— 3
辽 宁 中医 药 大 学 学 报 ,0 8 5 8 :6 20 ,()3.
[ 7 金宏柱. 2] 鞠传 军. 刘光跃 , 标准针灸推拿经络与 穴位挂图 [ . 等. M]
南京 : 江苏 科 技 出版 社 ,
中药敷贴辅助治疗肝 硬化 门脉高压症疗效 观察[ ] 光 明 J. [9 柴建萍. 1] 中医 ,07,2 9 :2—5 . 20 2 ( )5 3 [O 赵学 印. 2] 乙肝贴敷灵膏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I 瞄床研究 [ ] 中 国中医 J.
众 多 , 实 验 性 研 究 方 面 亦 积 累 了较 多经 验 , 在 已从 单 纯 的血 脂 指
标 的调整 到作用 部位 、 途径 、 制等方 面 的研 究 , 机 现就关 于 中医
药 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下 。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ce7f0d37f1922791788e802.png)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c1def204a1b0717fd5dd3f.png)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搜集和深入分析近年来高脂血症中医临床最新文献资料,从中医角度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明确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和分型依据,为中医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57-0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由脂质代谢异常和新陈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发病后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常会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等[1]。
常规西医治疗高脂血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长期用药会产生药物依赖现象,停药后易发生血脂反弹,不利于长期病情控制与治疗。
中医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有极大优势,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根据病因辨证施治的同时,起到调理作用,是病情长期控制与治疗的首选途径。
近年来,中医临床在高脂血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现将最新的高脂血症中医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高脂血症属中医“湿阻”、“中风”、”血瘀”、“痰浊”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脏器功能下降、肥甘食物摄入过多、情志失调等原因所致[2],另外,过度饮酒或腑气不通也会引发此症。
若具备单种或多种上述因素,便会影响正常的脏腑功能、痰瘀互结。
当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减少会停止水津生成、使之凝聚而为痰、精化而为浊,形成的痰浊不断增加聚集,就会引发血脂堆积[3],也就是说,体内大量堆积的血脂实际是痰浊所化而成的。
尤其在机体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痰瘀、痰热和痰湿,最终均淤积在人体各大脉道之中阻塞流通作用,使得清阳不升、浊阴难降,引发和加重高脂血症。
2 辨证分型研究进展目前为止,中医领域对高脂血症的分型不仅相同,认可度较高的一种分型方式是将高脂血症分为肝郁痰阻、痰浊中阻、脾虚湿盛等类,也有中医临床工作者认为应当将高脂血症分为肝肾亏虚、痰浊中阻、气滞血瘀、肝郁脾虚4类[4]。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aa475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6.png)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摘要: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中度心血管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同时,血液中脂质浓度过高也会促进下肢深静脉丛的形成。
根据《2020年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临床靶点是由各种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血脂异常。
许多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副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肝肾功能异常、肌松解和血糖升高。
寻求有效和安全的降脂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引言高脂血症,也称为脂质代谢紊乱或异常,是一种代谢疾病,其中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由于各种原因升高或降低。
它也是心脏、大脑和其他重要靶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可分为中医类,如“粘液滞留”、“肥胖”、“血液瘀伤”、“潮湿”、“头晕”。
其病因主要影响脾脏、肾脏、肝脏,病理机制主要是“寡动力过强”。
它基于气、血、阴、阳衰竭,以粘液紊乱、血瘀为特征。
高脂血症的病理状态通常总结为“糊状”、“脂质”、“浑浊”。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有“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忧之病也”。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有“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股阴”。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探索了中药和非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应用,为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推广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1中医概念高脂血症在中医古籍中未有明确对应的病名,但“膏脂”的概念早在《内经》中就有提及,《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灵素节注类编》载:“元阳之气本无清浊,以谷气之浊者,随卫气而行,凝而为脂”。
可见膏脂这一概念古人早已有所认知。
膏脂是人体内水谷精微化生而成,内营于脏腑,渗灌于皮肤腠理。
其本为营养物质,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膏脂生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阻滞于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57faf94eefdc8d376ee32f9.png)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马贵萍,章怡祎摘要:高脂血症日益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负担,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是以肝㊁脾㊁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为本,以痰浊㊁瘀血为标之症㊂中医根据体质及寒热虚实等将高脂血症进行分型,并且对各型高脂血症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㊂就目前对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㊁分型以及中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及研究寻找新方向,从而加强对高脂血症的防治㊂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 589.2 R 289.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2/j .i s s n .1672-1349.2019.14.009 高脂血症是一个涵盖性术语,指任何一种获得性或遗传性疾病引起血液中高水平血脂循环[1],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子㊂根据血液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㊁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 )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 -terol ,HDL -C )的改变,临床上,可将高脂血症分为4类,即以TC 升高为特点的高TC 血症㊁以TG 升高为特点的高TG 血症㊁以TC 和TG 共同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以HDL -C 降低为特点的低HDL -C 血症㊂在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提到,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2]㊂因此,提高对血脂异常病人的知晓率㊁加强对血脂的控制率,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㊂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虽然没有特指高脂血症的病名,但根据高脂血症的临床证候及继发性疾病的特点,可以将其与中医的多种疾病如 痰饮 肥胖 心悸 胸痹 眩晕胁痛 等相关联㊂其致病脏腑主要涉及脾㊁肾㊁肝,而病理机制主要为 本虚标实 ,以气㊁血㊁阴㊁阳亏虚为本,痰浊㊁瘀血为标㊂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高脂血症与痰㊁瘀㊁虚有关㊂中医认为正常水平的血脂为血液的膏脂,即为津液㊂津液来源于中焦脾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津血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正如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 中焦之气,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302928)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通讯作者 章怡祎,E -mail :eezh@ 引用信息 马贵萍,章怡祎.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4):2116-2119.蒸津液化精微 益于外则皮肤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㊂ 在生理条件下,膏脂依靠脾的运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功能而流行津血之中,对人体起到滋润濡养作用㊂正如‘素问㊃经脉别论“中所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㊂多种致病因素,如饮食失调㊁情致失节㊁劳倦内伤㊁年迈体弱等均可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失健运㊁肺失宣肃㊁肝失疏泄㊁肾失气化㊁三焦失利,导致水谷精微敷布及气血运失常,产生痰浊㊁瘀血而发为高脂血症㊂关于血中之 痰浊 的病理实质的现代研究认为其反映了高脂血症和血液的高凝状态㊂值得一提的是, 虚 也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因素,正气亏虚,气㊁血㊁阴㊁阳不足,则血脂运化不及,凝聚于血脉㊂相对于 痰 瘀 ,高脂血症中的 虚 更主要的是指脾气虚,脾胃是化生水谷精微的主要脏腑,正如‘景岳全书“云: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 ㊂2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目前,临床上对高脂血症的分型日益重视起来,更加注重方证对应㊁对症下药㊂但对于高脂血症的中医分型,临床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大多数临床工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常见证型进行总结,也有研究人员将各学者所述的常见证型进行归纳报道㊂李璐等[3]分析中医证候类型与检测指标相关性,在血脂异常的证候分型研究中发现,5种证候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型(40.83%)>阴虚阳亢型(25.83%)>痰浊阻遏型(20.83%)>脾肾阳虚型(8.33%)>气滞血瘀型(4.17%),提示 肝肾亏虚㊁痰浊内停 在血脂异常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并发现气滞血瘀组的血清TC 水平最高,从而推测TC 可作为高脂血症气滞血瘀证的诊断依据㊂但并未具体说明TC 水平多高时可作为依据,因为大多数高脂血症都伴有TC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㊂邢祝乔等[4]将高脂血症的治法归纳为舒肝理气法㊁健脾益气法㊁补肾填精法㊁祛痰化瘀法,从而可以推断高脂血症分为肝气郁结型㊁脾气亏虚型㊁肾精亏损型以及痰瘀互结型4种㊂史焕周[5]则将高脂血症分为3型,即痰浊阻遏型㊁气滞血瘀型㊁脾肾阳虚型,并分别予连朴饮㊁鳖甲煎丸㊁实脾散加减治疗㊂刘晶晶等[6]将高脂血症分为5型,并总结了各型的临床表现,①脾虚痰积型,表现为神疲乏力㊁脘腹痞满㊁食少纳呆㊁形体肥胖㊁舌胖㊁苔白滑㊁脉濡等;②胃热腑实型,表现为烦热㊁纳亢㊁口渴㊁便秘㊁形体肥硕㊁舌红㊁苔黄㊁脉滑数等;③痰瘀滞留型,表现为胸闷时痛㊁头晕胀痛㊁肢体麻木或偏瘫舌黯或有瘀斑㊁苔浊腻㊁脉沉滑等;④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晕眼花㊁腰膝酸软㊁失眠健忘㊁五心烦热㊁舌红㊁苔薄或少㊁脉细或细数等;⑤肝气郁结型,表现为胸胁胀满㊁善太息㊁头胀痛㊁口苦心烦㊁舌红㊁苔黄㊁脉弦紧等㊂司富国等[7]通过对1979年 2015年文献检索,分析归纳为5个证型㊁脾虚痰湿(偏于虚)型㊁脾虚痰湿(偏于湿)型㊁肝郁化火㊁湿热蕴结型㊁痰瘀互结型㊁肝肾阴虚型㊂黄煌教授独具特色地运用经方体质学说,将高脂血症可分为5种证型:大柴胡汤证㊁五苓散证㊁防风通圣散证㊁防己黄芪汤证㊁桂枝茯苓丸证[8]㊂总之,高脂血症的中医分型,虽不同医家具有不同分类标准,但总不外乎 本虚标实 ,虚可以是气㊁血㊁阴㊁阳的一种或多种同时亏虚,实也可以是痰浊㊁瘀血㊁气滞等夹杂为病㊂根据上述证型分析,在高脂血症的致病因素中,以 痰 瘀 虚 三者为基础,导致肝㊁脾㊁肾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津液代谢失调,产生高脂血症㊂根据病人的体质以及病程的进展,证型也会随之改变,或因虚致实,或久病成虚,最后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症㊂3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进展在生理状态下,津液是人体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水谷精微在肝㊁脾㊁肾的协调作用下化生,且运行及代谢都需要脾的运化㊁肝的疏泄以及肾的气化功能,此时,脂质作为血液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保持着自身的稳态㊂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肝㊁脾㊁肾功能失调,而使脂质生成过多,或者排出过少,导致血液中的脂质过多,稳态被破坏,则产生高脂血症㊂脾为生痰之源;肝主疏泄,促进津液运行;肾主水,主气化,对水液代谢起主导作用㊂因此,不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血脂都与肝㊁脾㊁肾息息相关㊂故从肝㊁脾㊁肾3个方面来探讨目前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㊂3.1从脾论治高脂血症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 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即阐述了脾失运化所导致的 痰瘀 ,强调了脾在血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㊂朱美林等[9]通过构建脾虚高脂血症组大鼠模型,从胆固醇合成㊁分解㊁转化3个方面探讨脾虚状态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表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可能加重胆固醇代谢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脏HL㊁CYP7A1基因表达有关,但并未证实相应的机制㊂脾虚痰瘀型高脂血症在临床中具备治疗周期长㊁病程反复㊁持续性强等显著特点,有专家用丹田参术汤治疗脾虚痰瘀型高脂血症能够有效降低病人TG㊁TC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0]㊂梁益辉等[11]亦认为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脾虚痰浊瘀阻有关,治疗应以健脾益气㊁化痰祛瘀为主,用自拟丹田参术汤加减(三七㊁人参㊁白术㊁山楂㊁大黄㊁泽泻㊁红花),能明显降低TC㊁LDL-C,明显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缩小斑块面积,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㊂徐浩教授多以健脾化湿㊁升清降浊为大法,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自拟健脾消脂方(由黄精㊁苍术㊁荷叶㊁泽泻组成),在临床上治疗脾湿型高脂血症,疗效确切[12]㊂田俊以具有健脾祛湿㊁活血理气之功效的降脂通脉饮加减(茶树根30g,生黄芪㊁炒山楂㊁荷叶㊁牡丹皮㊁枳实㊁桔梗各15g,益母草㊁橘皮㊁制半夏㊁枳壳㊁柴胡㊁合欢皮各30g),临床上每多效验[13]㊂崔君俊等[14]则认为脂膏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对人体脑髓具有补益㊁充养的作用,是脏腑功能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但血中脂膏生成㊁输布障碍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并通过将保和丸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与单纯运用西药相比较,证实西药加保和丸疗效更好,保和丸善消食积,可以促进脂质代谢,从而达到降血脂的功效㊂另外,章怡祎等[15]以‘金匮要略“中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冠心康(生黄芪30g,全瓜蒌15g,薤白12g,制半夏12 g,益母草30g,丹参12g),具有益气健脾㊁祛痰降浊㊁活血化瘀之功效,对临床高脂血症疗效确切,该课题组已证实冠心康可通过调节LDLr基因,调节血清胆固醇及LDL水平,且调节效应与用药时间相关㊂3.2从肝论治高脂血症‘丹溪心法“云: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耶 ㊂千法一诀,求在源头,勿忘气病㊂常翠萍[16]认为疏畅气机可使血流之路畅通无阻,痰瘀自无处可生,选用疏肝理气为法,自拟疏肝行气方(柴胡15g,川芎10g,陈皮6g,香附10g,枳壳10g,白芍15g,何首乌10g,茯苓12g,泽泻10g,山楂20g,酸枣仁20g,当归20g,绞股蓝15g,甘草5 g)治疗高脂血症,方药平和,以疏利为主,疗效确切㊂徐浩教授认为,肝的疏泄作用可以促进多余的膏质(浊脂)排泄,使血脂不至于过高,主张疏肝平肝㊁理气活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自拟疏肝调脂方,由柴胡㊁香附㊁郁金㊁生蒲黄4味药组成[12]㊂倪兆成等[17]用由决明子与陈皮组成的疏肝健脾调脂方,证实其可改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水平㊁肝肾功能及微循环血流量,提示其具有调节血脂㊁改善肝肾损伤及微循环障碍的作用㊂张娜等[18]将70例病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口服西药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疏肝健脾汤(柴胡㊁郁金㊁香附㊁炒枳壳㊁川芎㊁白术㊁茯苓㊁草决明㊁荷叶㊁炙甘草各10g,泽泻㊁生山楂㊁虎杖各15g,白芍12g)治疗,经过2个月治疗以后,对比评估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苏玉洁[19]对比观察益元清肝健运汤与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发现益元清肝汤组TC㊁TG㊁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益元清肝健运汤的主要成分为黄芪㊁丹参㊁葛根㊁怀山药㊁生地黄㊁枸杞子㊁黄精㊁决明子㊁玉竹㊁虎杖㊁荷叶㊁茵陈㊁黄连㊁山楂㊁茯苓㊁三七粉等,具有健肝脾㊁养脾胃㊁益气养血㊁生津止渴的作用㊂3.3从肾论治高脂血症五苓散是经方中一剂 水液调节剂 ,能够使水液通过正常的途径代谢,调整人体正常的水液分布㊂吴俊[20]以五苓散为主方,通过体质辨证,合用小柴胡汤㊁黄芪建中汤㊁芍药甘草汤㊁当归芍药散等治疗高脂血症,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㊂芦黄颗粒(漏芦30g,黄精10g,姜黄10g,红花10g,虎杖30g,何首乌20g)为唐蜀华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经验方,具有补益肝肾㊁清热解毒㊁滋阴活血之功效,能有效降低肝肾阴虚型高脂血症病人血脂水平,改善临床症状[21]㊂张丹芳等[22]以温肾化痰方(肉桂1g,姜半夏㊁竹茹㊁枳实各10g,陈皮5g,茯苓15g,炙甘草5g)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脾肾阳虚高脂血症,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组对TC㊁TG㊁LDL-C 的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㊂刘静等[23]证实沙苑子可以通过温肾阳㊁助气化㊁祛浊脂的作用,发挥温补肾阳㊁化浊降脂的功效,沙苑子可以很好地改善肾阳虚高脂大鼠的血脂紊乱状态,并且其调脂作用并不是通过直接提高模型大鼠血清E2水平,而是通过上调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雌激素水平的不足,使得受体后信号传导的作用放大而产生降脂作用,但其调节血脂代谢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㊂付璐等[24]也证实沙苑子总黄酮对肾阳虚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及TG合成途径有影响㊂赵敏等[25]证实右归丸可能通过SREBP途径抑制SREBP-1c㊁CETP㊁FAS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来降低模型大鼠血液中脂类物质的含量㊂4小结与展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以及工作结构发生改变,高脂血症在我国乃至全球的患病率都大幅度升高,且其具有病程长㊁继发性疾病多等特点,给人们健康造成很大威胁㊂正如我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高脂血症在10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名列第2位[26]㊂且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高脂血症与糖尿病㊁胰腺疾病㊁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骨质疏松等疾病都有很大关联㊂高脂血症的治疗,西药仍是以他汀类为主,其疗效确切,但靶点单一,且长期服用具有毒副作用,比如对肝肾功能的慢性损害㊁肌肉疼痛㊁胃肠道不良反应等,以及停药后反弹概率较高㊂中医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积累,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㊂主要表现在:①治疗措施具有多样性,不仅具有疗效确切的中药,还有针刺㊁穴位埋线㊁各种灸法以及拔罐;②治疗方法具有个体性,即根据不同高脂血症病人的体质以及病症的寒热虚实,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脾虚湿蕴者予健脾利湿法,痰瘀互结者予祛痰活血法等;③根据病程进展,治法的可变性,高脂血症也有其从轻到重,累积引发他病,故在治疗高脂血症的不同阶段所展现的不同病证,应采取不同的治法㊂就中医而言,对于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众多学者普遍认为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㊁瘀血为标的 本虚标实 之证㊂脏腑功能失调又以肝㊁脾㊁肾为主,肝失疏泄㊁脾失健运以及肾失气化,导致痰饮㊁瘀血形成,并随着病情发展,痰瘀互结于血脉,积而为病㊂但目前对于高脂血症的中医分型,仍然没有规范㊁统一的标准㊂对于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总以 通 脉为主,脾虚湿蕴者健脾豁痰以通脉;肝气郁结者,疏肝理气以通脉;瘀血阻滞者,活血化瘀以通脉;脾肾阳虚者,健脾温阳以通脉㊂目前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主要是针对单纯的药或者中药复方对少量人群的治疗效果,普遍存在样本量较小㊁缺乏大数据㊁可信度低等问题㊂因此,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建立高脂血症研究大数据库具有必要性㊂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临床专家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选择,尤其是高脂血症㊂但中西医结合不只是中药与西药的联合治疗,更需要重视的是如何将中医整体观念的宏观与西医的微观检查指标相结合㊂如上所述,不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多种方式以及不同药物,都能对血脂产生影响,不同程度㊁各有侧重的降低血脂相关指标,但对其进一步的通路㊁分子机制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㊂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对于调理脂质代谢过程与高㊁低密度载脂蛋白的病理状态,达到降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㊁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等目的具有重要医学意义㊂参考文献:[1]ZHANG H,ZOU X,HUANG Q,et al.Effects of kudingcha nanopar-ticles in hyperlipidaemic rats induced by a high fat diet[J].Cellu-lar Physiology&Biochemistry,2018,45(6):2257-2267.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3]李璐,郭杨志,杨惠民,等.血脂异常患者血清黏附分子与证候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53-56. [4]邢祝乔,朱翠玲.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5):150.[5]史焕周.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41-42.[6]刘晶晶,贾连群,吕美君,等.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4):815-818.[7]司富国,李萌萌,司季青,等.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证候和方药分析[J].中医研究,2016,29(10):55-58.[8]曹健,王耀顷,唐甲哲.黄煌治疗高血脂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28-29.[9]朱美林,贾连群,杨关林,等.脾虚状态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8):2712-2716.[10]林祥芝.丹田参术汤治疗脾虚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4):521.[11]梁益辉,江汉奇,李乃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痰瘀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硬化45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2):107-109.[12]王安璐,徐浩.徐浩教授辨体质从肝㊁脾㊁肾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6):1999-2001.[13]郭锦荣.田俊降脂通脉法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16,32(3):4-6.[14]崔君俊,高积慧.保和丸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2):223-224.[15]章怡祎,刘萍,张娜,等.冠心康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胆固醇稳态分子表达的动态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11):69-73. [16]常翠萍.疏肝行气法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2):107-109.[17]倪兆成,梁慧,王楠楠,等.疏肝调脂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㊁肝肾功能及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33(4):395-399.[18]张娜,朱志华,谭现花.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5):492-493.[19]苏玉洁.益元清肝健运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3):88-90.[20]吴俊.五苓散加减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2):174.[21]宁澄. 芦黄颗粒 治疗肝肾阴虚型高脂血症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49(12):31-32.[22]张丹芳,陈瑞发,余白桦.温肾化痰方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脾肾阳虚高脂血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12(21):201-202.[23]刘静,王景霞,高飞,等.沙苑子对肾阳虚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及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2):998-1005. [24]付璐,王景霞,姚骏凯,等.沙苑子总黄酮对肾阳虚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㊁甘油三酯合成途径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31-38.[25]赵敏,徐安莉,陈会敏,等.右归丸对肾阳虚高脂血症大鼠SREBP途径相关因子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92-96.[26]NELSON R H.Hyperlipidemia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disease[J].Primary Care,2013,40(1):195.(收稿日期:2018-04-15)(本文编辑王丽)。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3e7c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6.png)
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指血液中脂肪含量增高。
长期处于高血脂状态下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调节高血脂的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一、中医草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草药的药性归经。
1.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判断其病因、病机,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在调节高血脂的过程中,中医草药侧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从而达到调节高血脂的效果。
2. 草药的药性归经中医药重视通过选择具有特定药性的草药来调理人体的脏腑经络。
针对高血脂患者,常用的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等功效的草药有黄芩、黄连、山楂等,这些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帮助降低血脂水平。
二、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方法为了验证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疗效,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
1. 临床实验临床实验是评价中医草药疗效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高血脂患者,随机分组,给予中医草药治疗,观察其临床指标的变化,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变化。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主要通过给小鼠、大鼠等动物喂食高脂饲料,诱导其产生高血脂症,然后给予中医草药治疗,并观察其体内的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这些实验为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症状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研究发现多年来,许多研究团队对中医草药调节高血脂的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1. 柴胡柴胡由于其可以较好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的治疗中。
研究发现,柴胡能够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b3643858fb770bf68a551f.png)
·1608·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年第 11 卷第 11 期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6,Vol. 11,No. 11
疗方法,取 得 了 良 好 的 疗 效,但 还 缺 少 大 量 临 床 研 究和临床资料说明其疗效是否确切,还需要我们进 一步努力,将循证医学运用到中医方剂的研究中。
2 单味药治疗
单味中草药治疗高脂血症目前在临床上运用 比较少,杜鹏[1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 单味 药治疗高脂血症大多应用于无明显不适症状与体 征、仅在临 床 检 查 中 发 现 血 脂 异 常 的 患 者,常 用 药 有补虚类、活血类、化痰类、疏肝类等; 但是在实验 室中取得了 一 定 的 研 究 成 果。 王 春 田 等[14] 用 丹 参 煎剂喂养高脂血症大鼠模型 10 周,其血清中总胆固 醇和甘油三 酯 都 降 到 造 模 前 水 平。 邓 祖 跃 等[15] 采 用腹腔注射的形式将葛根素给予高脂血症大鼠模 型,连续给药 30 d,结果证明葛根素有很好的降脂作 用。由此可见,单味药治疗高脂血症目前在临床上 应用还不成熟,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血症是由于饮食以及肝脾肾的
功能不足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肝、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肾不足是其本,痰瘀为其标; 根据其临床主要症
状,可以采取健脾祛湿、行气化痰、补益肝肾、活血祛瘀等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应用中药方剂、单味中
药、中成药针灸、推拿以及一些保健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文章通过梳理文献,进一步对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089a3cf52d380eb63946dc4.png)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血清(浆)脂质的浓度水平超出了正常范围,即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属中医学“痰湿”、“浊阻”、“血瘀”等范畴,近年应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在病理上、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现将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历代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祖国医学虽无高脂血症的概念,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无高血脂的独立病名,但对人体膏脂已有所认识,认为血中膏脂在正常情况下是生理性的。
《灵枢.五癃津液别》认为,“津液与膏脂密切相关,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若五脏生理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浊血瘀,则形成高脂血症,痰瘀互结又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景岳全书》谓:“人之多痰,悉由中虚使然”。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津液代谢失常,凝聚成痰,阻于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瘀,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痰瘀同病,积聚血中,形成高脂血症。
2 现代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钱卫东等[1]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失运,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气血,而转变为致病的代谢产物-痰浊,其与高脂血症的发病也有着密切关系。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
龚一萍等[2 ]认为,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与肾的主宰关系非常密切,肾阳虚,水凝为痰,肾阴虚,炼液为痰,肾气虚,脂浊停留。
高红勤等[3 ]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发育,肾亏蒸化无力,且肾虚可致脾失健运,精化为浊,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肝的疏泄功能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
肝肾亏损或肝失所养,疏泄不及,气郁化火,内耗阴血,致津液亏损,热灼津液,或痰或浊引发高脂血症。
痰湿血瘀,留滞脉络。
近年來[4 ]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主要为肾虚,涉及肝脾两脏,标实为痰浊血瘀。
中医药在高血脂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高血脂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38e6e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b.png)
中医药在高血脂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异常升高,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高血脂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药物治疗和辩证施治方面介绍中医药在高血脂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辩证施治理论。
中医药理论认为,高血脂症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腑功能的异常。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藏精。
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主要目标是调整这些脏腑的功能,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理论,高血脂症可以分为脾胃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等不同的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疏肝理气、益气养血等。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在药物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在现代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的介绍。
1. 降血脂类中药:包括红曲饮片、金银花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节脂代谢酶的活性、阻断胆固醇合成等途径,降低血液中脂肪的含量。
2. 清热利湿类中药:包括茯苓、泽泻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利湿、利尿通便,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脂肪和水分。
3. 益气养血类中药:包括当归、黄芪等。
这些中药可以改善机体的营养代谢,增强气血的生成和运输能力。
以上只是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症药物的一小部分,实际中医药还有很多其他的药物可以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辩证施治研究进展中医辩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医师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针对不同证型的中医治疗方法的介绍。
1. 脾胃湿热型治疗:可采取清热利湿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
例如可适量摄取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如燕麦、红薯、蔬菜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bb5653bb68a98271fefaa4.png)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作者:王桂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8期益肾养肝何首乌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味苦涩,性微温,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临床研究证明制首乌代茶饮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积蓄。
临床常用何首乌片口服,每次5片,3次/d,连用1~3个月,其有效率可达89%。
另外用何首乌30g,水煎后分2次服用,治疗高脂血症疗效亦显著,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脂血症兼有肝肾阴虚、大便秘结的病人。
还可用制何首乌10g,水煎服,1剂/d,分3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女贞子具有补益肝肾、清热明目等功效,能治疗阴虚发热和阴虚导致的视力减退,还可治疗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临床常用女贞子蜜丸,1丸/次,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另用女贞子10g,水煎服或代茶饮,1剂/d,分2次服,1~3个月为1个疗程。
消食化积山楂蔷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实,味酸甘性微温,有消食化积、醒脾开胃、散瘀行滞之功效。
每次2~3片,3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用山楂果50g,加水煎,代茶饮;还可用山楂干品20g,或鲜山楂46g浓煎取汁,加粳米100 g煮粥食用,1次/d,15天为1个疗程。
有报道山楂主要通过调节LDLR的水平及提高血清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亦有人推断主要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酸辅酶的活性,降低体内TC浓度。
泻下泄浊决明子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苦咸,性寒,具祛风散热、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之功。
决明子糖浆(100m1含75g)口服,每次20ml,3次/d,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50例高胆固醇者,降低胆固醇有效率为96%,二酰甘油酯为85.7%。
临床常用决明子50g,水煎后分2次服用,连服1个月,其降血脂效果显著。
也可用决明子10g,水煎服或代茶饮,1剂/d,分2次服,1~3个月为1个疗程。
决明子的降血脂的活性成分为蛋白质、葸醌苷类(大黄蒽酮、大黄素甲醚等),有人认为其由于蒽醌糖苷的导泻作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及增加排泄,通过反馈调节LDL-C代谢,从而降低TG水平,升高HDL-C。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8c04457284ac850ad0242f8.png)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85 30投稿邮箱:sjzxyx88@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安娜,曹昌霞△(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摘要: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改变,多以肥甘厚味或辛辣食物为主,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加,这些都是导致高脂血症发病率日益增高的原因。
高脂血症不仅可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是胰腺炎的发病原因之一。
中医通过内治、外治及中医药特色治疗、饮食疗法均能取得很好疗效。
但目前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理法方药,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259.89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85.014本文引用格式:安娜,曹昌霞.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30-32.·综述·0 引言高脂血症为现代医学病名,在古代文献中未见描述。
古代文献中对于“膏”和“脂”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中血脂的概念较为相似。
张景岳云:“膏,脂膏也。
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于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
”膏脂本为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之后,随着津液运行流动,而精微物质又奉心化赤而为血,故津液、血液中均存在膏脂的成分。
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也指出:“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青育丰满。
”《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有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
”《证治准绳·蓄血》首论污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中污血者多”,污血病即为高脂血症。
1 内治1.1 病因病机伊丽古玛[1]通过对近3年临床高脂血症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脾失健运,痰湿内生;(2)年老体衰,肾精不足;(3)肝失疏泄,胆枢不利;(4)痰浊血瘀,积于脉道。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001aad172ded630a1cb60b.png)
近圆形,长9~19cm、宽5~14 cm,先端骤缩为短尾状,尖头钝,基部宽楔形,侧生的两侧不对称,与顶生小叶等大或稍狭,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近无毛或略被微毛,下面脉腋间常有髯毛;侧脉6~8对,微弯;小叶柄长5~8mm,被微毛或无毛;小托叶钻状,长3~6 mm。
圆锥花序腋生或生于小枝顶端,长达50 cm,花序轴、花梗被黄褐色短柔毛,苞片和小苞片线形,宿存;花萼短小,长3.5~4 mm,萼齿比萼管短2~3倍,下面3齿先端圆或略钝,长不及1 mm,上面2齿稍长,多少合生,外面密被黄褐色短柔毛,里面的毛银灰色,较长;花瓣白色,旗瓣扁圆形,长4~4.5 mm,宽5~5.5 mm,先端微凹,基部宽楔形,瓣柄长2~2.5 mm;翼瓣斜楔状长圆形,长3.5~4 mm,基部一侧具短尖耳垂,瓣柄长3~3.5 mm;龙骨瓣倒卵形,长约3mm,基部一侧具短尖耳垂,瓣柄长3~3.5 mm;雄蕊内藏,花药球形,大小均一或几近均一;子房近无柄,下面被糙伏毛。
荚果近镰形,长8~11 cm,密被棕色短绒毛,基部具长4~9毫米的果颈;种子扁长圆形,长约2 cm,宽约1 cm,种皮紫褐色,薄而脆,光亮。
性状经验鉴别。
呈扁圆柱形。
木质坚硬,横切面髓偏向一侧, 韧皮部的红褐色或黑棕色树脂状分泌物,与红棕色木部相间排列成多轮偏心性半圆环,最内为一完整环。
以树脂状分泌物多者为佳。
2 非正品2.1 白花油麻藤来源。
为豆科植物白花油麻藤的藤茎。
白花油麻藤是最常见的代用品,也是最易与正品鸡血藤混淆的品种。
植物形态。
白花油麻藤为常绿、大型木质藤本。
老茎外皮灰褐色,断面淡红褐色,有3~4偏心的同心圆圈,断面先流白汁,2~3min后有血红色汁液形成;幼茎具纵沟槽,皮孔褐色,凸起,无毛或节间被伏贴毛。
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17~30 cm;托叶早落;叶柄长8~20 cm;叶轴长2~4 cm;小叶近革质,顶生小叶椭圆形,卵形或略呈倒卵形,通常较长而狭,长9~16 cm,宽2~6 cm,先端具长达1.3~2 cm的渐尖头,基部圆形或稍楔形,侧生小叶偏斜,长9~16 cm,两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侧脉3~5,中脉、侧脉、网脉在两面凸起;无小托叶;小叶柄长4~8mm,具稀疏短毛。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8949dfbd64783e08122b24.png)
0 引言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 脂质高于正常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 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1]。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正 逐年增高,我国居民脂质代谢异常患病率已高达 40.4%,人群血清 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 2010 年 -2030 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 件约增加 920 万 [2]。目前,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 问题。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冠心 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防治 高脂血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3]。他汀类药物在现代 医学中作为降低胆固醇的首选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却 有肝酶异常和肌病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1]。近年来,中医药多途 径、多靶点、整体调节、不良反应较少的优势逐渐受到国内外的瞩 目,本文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新进展进行概述。
醇 的 水 平,改 善 肝 脏 脂 肪 变 性,这 一 作 用 可 能 与 减 少 胆 固 醇 的 吸 收有关。陈丝等 [9] 发现脾虚状态下高脂血症大鼠脂质紊乱加重, 经香砂六君子汤干预后紊乱得以纠正,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香砂六 君子汤调控 dyHDL 相关 mRNA 及蛋白表达有关。血流流变学作 用是高脂血症最直接的中间环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 用 [1,2],郑茜等 [10] 研究发现通冠化浊汤加减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 血液粘稠度,从而抑制脂质代谢的紊乱进展。曾丹 [11] 等在研究脉 康汤对内源性老年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中发现,脉康汤 组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 水平的上升幅度显著高 于模型组 (P<0.05),表明脉康汤对内源性高脂血症具有明显的调 节作用。以上均是不同的方剂作用于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一方 面于中医的“同病异治”理论相符合,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应用提 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高脂血症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中医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9bf1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8.png)
临床症状改善
观察患者头晕、胸闷、心悸等临 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评
价的辅助指标。
影像学检查
部分患者可通过超声检查、血管 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以评估
疗效。
安全性监测项目设置及结果解读
01
02
03
常规体检项目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 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 监测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不良反应。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受试者筛选标准与基线资料收集
受试者筛选标准
明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受试者符 合研究要求,如年龄、性别、病程、 病情等。
基线资料收集
在干预前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和临 床指标,作为后续分析的依据,如人 口学资料、病史、生活习惯等。
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过程描述
干预措施制定
根据研究目的和中医理论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 并明确剂量、频次、疗程等参数。
验证方法
采用现代医学实验手段,如动物实验、 细胞实验等,结合中医证候和临床表 现进行综合评价,以验证中医作用机 制的假说。
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描述
血脂指标
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通 过实验室检测观察其变化情况。
血液流变学指标
氧化应激指标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 (MDA)等,反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 的变化。
03
由于中医药治疗需要长期调理,部分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导致
疗效不佳。
解决方案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建立统一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
通过专家共识和临床实践,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高脂血症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提高临床研究的 可比性和科学性。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909652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6.png)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长期高脂血症引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直接威胁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他汀类等降脂药有许多不良反应如肝损伤、肌肉损害等,寻找新型安全有效的降脂药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关注热点,通过查阅近年治疗研究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从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单味中药降脂机制研究和中药复方及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估阐释了中医药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高脂血症;研究进展;作用机制。
血脂异常指血液中的脂质代谢紊乱,其发病隐匿,没有相关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诊断标准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1]。
近年来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脂血症的总体患病率是40.40%,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心梗等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2],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血脂异常,可降低相关疾病发病率以提高生活质量。
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是常见的调脂药,但此类药物存在着以肌痛、肌病为主的副作用,而且还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等,中药因其多靶点、安全有效、措施多样化的突出优势为治疗高脂血症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1.传统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现代医学中的血脂和祖国医学中“膏粱”、“脂膏”的阐述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黄帝内经》曰:“人有脂…有肉。
”“五谷之津液…而下流于阴股。
”论述了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由水谷精微化生的膏脂而构成的,在体内随着津液的流行而输布全身并储存进而达到充实骨骼、营养全身的作用。
张景岳云:“膏…为精为血”膏脂本为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之后,随着津液运行流动,而精微物质,又上奉于心化赤生血,故津液、血液中均存在膏脂的成分。
若膏脂的输布运化失常则久之成浊,病从中生[3]。
2.单味中药降脂机制研究2.1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肠道中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食物和肝脏分泌的胆汁。
食物中被吸收的胆固醇大部分在小肠黏膜中被酰基辅酶A催化并重新酯化,形成胆固醇酯,最后与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史海霞3,李庆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市450006
关键词高脂血症;辨证;中医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
号:167223422(20071020123202
高脂血症(Hy perli p ide m ia,HLP是由于体内脂类物质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清中总胆固醇(T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或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的一种病症。
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并已被列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本文从中医辨证分型现代化研究以及辨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传统中医文献无此记载,但对有关膏、脂的记载却可追溯至内经时代,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如《灵枢・五癃津液
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灵枢・血络论》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射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中医从病症分布角度认为该病属胸痹、眩晕、心悸、肾痹、头痛、中风、风痱,而从病机病名角度则认为属“痰浊”、“血瘀”范畴。
王亚红等[1]认为,本病病位在脉,脉主血,脉中之血不洁,故把高脂血症定为“污血”范畴。
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本为肝脾肾三脏的虚弱,其标为痰浊、瘀血内生,诱因为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
2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化研究
2.1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有关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较少,主要是讨论了血脂水平分析指标、血液流变学
等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他们之间的有较好的相关性,并且认为可以考虑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检测指标群之一。
屈建峰等[2]应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价高脂血症
3河南中医学院2005级研究生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研究显示,HLP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尤其以混合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明显。
庄德成等[3]观察发现,脾肾阳虚证HDL-C表现为单相降低,痰浊阻遏证表现为TC、TG双相升高;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络瘀证表现为TG单相升高,T C在正常或临界水平。
此外,屠浩明[4]、唐荣德等[5~6]均从脂质成份以及血浆PT、APTT、血糖(Glu、尿酸(UA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观察到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上述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张一骄[7]所作300例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型与甲皱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示:5组证型甲皱微循环的异常程度可排列为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痰浊阻遏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表明其辨证分型与甲皱微循环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朱学云等[8]对32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发现:血浆粘度(P V超过正常范围幅度,但脾肾阳虚证组低于其它4组,还原粘度(RV痰浊阻遏证组最低,脾肾阳虚证组最高,红细胞刚性指数(I R:痰浊阻遏证组低于其他4组,气滞络瘀证组高于其他4组,表明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黄献平等[9]探讨高脂血症痰瘀辨证的脉象变化规律的研究示:痰瘀证者脉图参数t1(速射时间、
t4(心缩时间、h1Pt1(快速充盈系数、w(高压时间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可作为高脂血症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陈江宁等[10]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过氧化脂质(LP O、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的相关性研究中,对172例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为痰浊阻遏、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及气滞血瘀5型。
检测其LP O及S OD,结果表明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LP O、S O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蒋卫民等[11]为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辨证的相关关系,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
・
3
2
1
・
Journal ofM edical Foru m Vol.28No.10May2007
102例高脂血症患者的ApoE基因型。
结果共检出5种基因型,分别是E2/2、
E3/3、E4/4、E2/3、E3/4;肝肾阴虚证E3/4+E4/4基因型频率和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和痰浊阻遏证(P<0105,P<0101,气滞血瘀证E3/4+E4/4基因型频率和ε4等位基因频率也明显高于痰浊阻遏证(P<0105,从而得出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2四诊信息的客观化研究高脂血症四诊信息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认为舌体胖大多为痰湿,有齿痕者多属气虚。
袁肇凯等[12]参照数理诊断最大似然法计算出高脂血症痰瘀证候(痰瘀阻络证、脾虚痰凝证、非痰非瘀证临床主要病征的条件概率,并建立起高脂血症痰瘀辨证计量诊断指数表。
根据指数表计算症征积分,其回代性检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可用性各项参数均达83%以上,前瞻性检验的各项参数均达63%以上,表明诊断指数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3辨证论治研究
王绪等[13]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痰浊型多见,治以健脾除湿化痰,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钱卫东等[14]对高脂血症辨证分为5个证型,并从痰瘀入手,以活血化痰立法,自拟降
脂汤,随证加减施治,取得了较好疗效。
王兴国等[15]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102例,辨证分型为肾阴虚、肾阳虚、脾虚湿困和气虚血瘀4型。
辨证施治12周后,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王权[16]将高脂血症辩证分型为脾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滞瘀阻、气虚血瘀和肝肾阴虚五个证型,分别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雷义举[17]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将本病分为痰浊内阻、肝阳痰火、痰瘀交滞、气虚及肝肾阴虚5型,给予辨证施治而取效。
洪庆祥等[18]对384例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辩证分为三组(肝阳上亢痰瘀阻络,痰湿内阻气虚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进行治疗,在基本方基础上分别从肾、从脾、从肝论治,总有效率81%。
其中从肾论治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脂血症患病率逐年上升,而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还存在研究规模小,时间短,散在等方面的不足,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及后期随访;辨证分型不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因此,应充分运用近10年来的中西医科研成果,使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医辨证的现代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亚红,郭维琴.高脂血症中医临床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1,7(10:71
2屈建峰,刘小冬,刘芬儒,等.高分辨率超声评价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27:1852188
3庄德成,卞善述,钱卫东,等.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2001,22(9:18220 4屠浩明.高脂血症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6:4702471
5唐荣德,罗治华,蒋三员,等.高脂血症血脂和凝血因子与脏腑及气血津液证型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3:1932195
6唐荣德,罗治华,蒋三员,等.血生化指标与高脂血症中医虚实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5,12(1527
7张一骄.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甲皱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
药,2004,35(5:426
8朱学云,庄德成,卞善述,等.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7(7:3552357
9黄献平,袁肇凯,姚湘玲,等.高脂血症痰瘀辨证与脉图检测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4:39240 10陈江宁,王默然.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过氧化脂质、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关性[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5:18220
11蒋卫民,唐蜀华,赖仁胜,等,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38241
12袁肇凯,黄献平,李跃南,等.高脂血症中医痰瘀证候的临床症征计量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5: 270
13王绪,王艳杰.健脾除湿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56257
14钱卫东,朱学云.高脂血症中医辨治体会[J].江苏中医,2000,21(12:14
15王兴国,杜洪柱.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10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
志,1999,15(9:324
16王权.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应用体会[J].
贵州中医,2006,30(7:6642665
17雷义举.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82例[J].陕西中医, 2002,23(6:5072508
18洪庆祥,梁国才,张伟珍.中医药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2,1(5:22224
2007202225收稿
・
4
2
1
・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5月第28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