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2章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PPT课件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27d32ea1c7aa00b42acb3f.png)
• 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 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史记·货殖列传》) 汉初有个经营农业的任氏,一反当时“富人争奢侈”之风气,力行“家 约”,“折节为俭”,以致“第富9者页数/共世12”页 ,成为阊里的表率,受人赞颂。
法治
齐威王整顿组织、明辨核查
管子形势社会活劢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丌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癿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乊轨万物按自身乊轨运行对亍人毫丌讲情面万物乊亍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进也你癿行为顺乎它它必劣乊你癿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癿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 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 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 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 括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这九个要点。
主持,说明利器思想已引起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视。
•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
立 要 靠 “ 商 战 ” , 商 战 必 赖第机6页器/共,1机2页器 生 产 , “ 工 省 价 廉 ” ,
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 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 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
法治
齐威王整顿组织、明辨核查
管子形势社会活劢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丌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癿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乊轨万物按自身乊轨运行对亍人毫丌讲情面万物乊亍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进也你癿行为顺乎它它必劣乊你癿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癿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 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 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 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 括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这九个要点。
主持,说明利器思想已引起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视。
•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
立 要 靠 “ 商 战 ” , 商 战 必 赖第机6页器/共,1机2页器 生 产 , “ 工 省 价 廉 ” ,
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 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 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
管理及导论(ppt 24页)
![管理及导论(ppt 24页)](https://img.taocdn.com/s3/m/fbba5fe084868762cbaed529.png)
案例讨论:
• 1. 小兵的裤子被剪了三次 • 2. CZ管理学院
作业及讨论题
• 我是怎样认识管理的定义的. •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管理基本特性的认
识 • 我是怎样看待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 分析一个管理不善的例子 • 分析一个管理成功的例子
第一章 管理导论
主要内容
• 管理的定义 • 管理的基本特性 •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 学习管理的作用
一. 管理的定义
• 管理两字的由来 • 泰勒的定义 • 法约尔的定义 • 美国管理协会的定 • 我们的定义
管理的由来
• 管:竹+官=文官, 通过文化来统治 • 管:管制 • 理:土地之王 • 理:条理 • 管理:通过文化来达到条理化 • Management: Man+age+ment
• 管理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 各种资源(人财物)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 活动.
二. 管理的基本特性
• 目的性 • 有效性 • 他人性 • 多样性 • 有界性
管理的目的性
• 任何没有目的的行为不能被称为管理行为. – 没有目的就没有组织; – 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 – 没有方向就不可能有效率
法约尔的定义
•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
美国管理协会的定义
• 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Management is the accomplishment of results through the efforts of other people)
• 管理=管你
我们的定义
管理的多样性
• 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 •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 • 管理部门包括生产,财务,销售,人事等 • 任何组织都有管理问题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19章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19章](https://img.taocdn.com/s3/m/3f1ac6c3bb4cf7ec4afed034.png)
2、“易视以改其泽,执见以得非常” 君主要善于不断地变换观察事物的角 度,分析臣下的言行,排除各种假象和现 象,以获取奸邪活动的实情。
3、其他妨奸之术 (1)勿使大臣“富之贵之”,以防大臣 “贵主而断”。 毋富人而贷寡,毋贵人而逼焉,毋专 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 《韩非子· 扬权》 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 虎自宁。 《韩非子· 扬权》
四、“除奸之术”
1、“去五奸” 为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 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 尊士以擅逞者,有务解免赦罪狱以事威 者,有务奉下直曲、怪言、伟服、瑰称 以眩民耳目者。 《韩非子· 说疑》
2、“破四拟” 孽有拟适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 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 四拟者破,则上无意,下无怪也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 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 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 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 用私。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 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藩 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 私也。 《韩非子· 孤愤》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 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 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韩非子· 内储说下》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 言,其次禁其事。 《韩非子· 说疑》 2、“八奸”之术 一曰“同床” 五曰“民萌” 二曰“在旁” 六曰“流行” 三曰“父兄” 七曰“威强” 四曰“养殃” 八曰“四方”
君主对于“八奸”,应如何加以防御呢?
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 《韩非子· 八经》
3、“六微”之法 “六微”是指“大臣”、“左右”行奸篡 权所惯用 的六种隐蔽手法。 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 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 六曰敌国废置。 《韩非子· 内储说下》
《管理学》管理学导论 ppt课件
![《管理学》管理学导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b1cfe352d380eb63946dc9.png)
• 通用的理论试图发现管理组织的“最佳方 法”。
• 权变理论认为,通用的理论不适用于具体 的组织,因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
2.4管理理论的发展
3.管理环境
3.1组织环境 3.2伦理环境 3.3社会环境 3.4全球环境
3.1 组织的环境
• 外部环境:组织之外 所有可能影响组织的
因素 。不可控制
的环境。 • 内部环境:组织内部
2.管理理论的发展
学习型组织
管
理
日本式管理
丛
战略竞争
林
权变理论
管理科学(定量方法) 行为科学管理
劳动分工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
1776 1890
1940
2000
对我们而言,
理论和历史对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 理论是组织知识和提供行动蓝图 的概念框架 – 理解管理的历史发展可以掌握传 统的由来,避免他人已经犯过的 错误
第一章 管理学导论
1. 管理和管理者 2. 管理理论的发展 3. 管理环境
1.管理和管理者
1.1什么是组织
• 组织是以结构化和协作形式共同工 作来实现一系列目标的群体。
• 组织的特点:
①组织是由个人和群体组成。人群即组织。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组织资源(要素) 组织资源
,提升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与安排:
• 共32课时: • 授课20学时; • 团队案例与项目讨论10学时; • 考试2学时。
团队案例讨论形式与要求
• 1.分组,每组5人; • 2.选题,研究计划 • 3.项目实施 • 4.团队项目成果汇报
个人应完成的作业
• 1、参与团队活动,完成团队分工的任务。 2、完成一篇有关如何提高企业、行业或社 会管理水平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分析 或读书报告)。
• 权变理论认为,通用的理论不适用于具体 的组织,因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
2.4管理理论的发展
3.管理环境
3.1组织环境 3.2伦理环境 3.3社会环境 3.4全球环境
3.1 组织的环境
• 外部环境:组织之外 所有可能影响组织的
因素 。不可控制
的环境。 • 内部环境:组织内部
2.管理理论的发展
学习型组织
管
理
日本式管理
丛
战略竞争
林
权变理论
管理科学(定量方法) 行为科学管理
劳动分工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
1776 1890
1940
2000
对我们而言,
理论和历史对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 理论是组织知识和提供行动蓝图 的概念框架 – 理解管理的历史发展可以掌握传 统的由来,避免他人已经犯过的 错误
第一章 管理学导论
1. 管理和管理者 2. 管理理论的发展 3. 管理环境
1.管理和管理者
1.1什么是组织
• 组织是以结构化和协作形式共同工 作来实现一系列目标的群体。
• 组织的特点:
①组织是由个人和群体组成。人群即组织。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组织资源(要素) 组织资源
,提升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与安排:
• 共32课时: • 授课20学时; • 团队案例与项目讨论10学时; • 考试2学时。
团队案例讨论形式与要求
• 1.分组,每组5人; • 2.选题,研究计划 • 3.项目实施 • 4.团队项目成果汇报
个人应完成的作业
• 1、参与团队活动,完成团队分工的任务。 2、完成一篇有关如何提高企业、行业或社 会管理水平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分析 或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知识点》课件
![《中国哲学知识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4b39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4.png)
详细描述
03
道家哲学思想
总结词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人类应当顺应“道”的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生活。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主张追求内心的超越和精神的自由。
详细描述
04
法家哲学思想
韩非子简介: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融合了前期法家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法家与儒家
法家与儒家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例如在人性论上,儒家主张人性本善,而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但在政治思想上,两者也有相似之处,例如都强调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利益。
法家与墨家
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
法家思想在秦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例如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等。这些实践证明了法家思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法家思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了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外,法家思想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例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法家思想可以应用于制定规章制度、奖惩机制等方面,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在个人生活中,法家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词
03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法律来纠正人的不良行为。
详细描述: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自私、贪婪等不良本性。他主张通过教化和法律来纠正人的不良行为,使人们逐渐向善、遵守社会规范。他认为教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法律则能够强制执行社会规范和惩罚不良行为。
03
道家哲学思想
总结词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人类应当顺应“道”的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生活。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主张追求内心的超越和精神的自由。
详细描述
04
法家哲学思想
韩非子简介: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融合了前期法家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法家与儒家
法家与儒家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例如在人性论上,儒家主张人性本善,而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但在政治思想上,两者也有相似之处,例如都强调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利益。
法家与墨家
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
法家思想在秦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例如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等。这些实践证明了法家思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法家思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了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外,法家思想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例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法家思想可以应用于制定规章制度、奖惩机制等方面,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在个人生活中,法家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词
03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法律来纠正人的不良行为。
详细描述: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自私、贪婪等不良本性。他主张通过教化和法律来纠正人的不良行为,使人们逐渐向善、遵守社会规范。他认为教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法律则能够强制执行社会规范和惩罚不良行为。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3章-精选文档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3章-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95491f350e2524de5187e76.png)
确方法。 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 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 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 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 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 矣。夫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 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 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 智分矣。
1、“因任而授官”(用人之术) “因任而授官”即“程能而授事” (《韩非子•八说》),“官贤者量其能” (《韩非子•八奸》)。 用人标准:一是“能”,二是“贤”。 韩非由此批评商鞅的用人之法。
根据“因任而授官”的原则,韩非主张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韩非 子•说疑》)。 在选拔方式上,韩非主张“迁官袭级” (《韩非子•显学》)。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 圆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 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 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故有术之 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韩非子•显学》
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 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 。不以小功妨大务, 不以私欲害人事,丈夫尽于耕农,妇人力于织纴 , 则入多。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 五谷殖,则入多 。明于权计,审于地形、舟车、 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入多。利商市关 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 俭于财用, 节于衣食,宫室器械,周于资用,不 事玩好,则入多。入多、皆人为也。若天事,风 雨时,寒温适,土地不加大,而有丰年之功,则 入多 。人事、天功二物者皆入多。 《韩非子•难二》
二、“明主治吏不治民”
1 、“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 其力,而任众人之力。 《管子•形势解》 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 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申子•大体》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5章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5章](https://img.taocdn.com/s3/m/5cc5552ae2bd960590c67735.png)
• 结论: 实践证明,老子的“三 宝” 特别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思 想, 对于现代管理者具有深刻的指 导意义。西方管理学家将其奉 为现代管理学的“金科玉律”, 认 为它是企业成败的重要保证。
四、“大巧若拙”
• “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 章),也称“大智若愚”。其 含义有二: 1.“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俗 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老子》二十章 • 西汉名相曹参“宽而勿察”的 原则。
• 老子把“不敢为天下先”的原 则,贯彻于用人之道,提出了 “善用人者为之下”,主张以 谦下礼让的态度待人。 • 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 老子以“不敢为天下先”的原 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主张无论大国和小国,皆应持 谦恭居下的态度。
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 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 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 宜为下。 《老子》六十一章 • 蒙牛集团的“老二哲学” • 德国出口业的“隐形冠军” • 联想集团在国际市场上遵循的 “老二哲学”
1.“和光同尘”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五十八章
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 晓阴阳,怀德而行,和光同 尘,不为皎皎之操。 《太平御览》卷八二八 • 东汉名将张奂: “吾前后仕进,十要(腰) 艾银(指官印),不能和光 同尘,为谗邪所忌。” (《后汉书》卷六十五《张 奂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 不居。 《老子》二章 • 春秋时期介子推不居功自傲的 典故。 • 《庄子•山木》中的寓言。
4.“四不”之德的重要性 道家对管理者提出的“四不” 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是极为重 要的。 • 项羽、李自成的失败。 • 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 会的演说》中,一再告诫全党 同志: 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 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 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1章共58页文档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第1章共58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4af7d4903d8ce2f00662374.png)
《荀子•礼论》
➢荀子人为教化在人性由恶趋善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由此,荀子十分强调“师法”的作用。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
结论:
➢ 性恶论是荀子“礼法并 举”、“王霸合一”治国之 道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告子上》
(2)人既生而具有善性,那么 恶从何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人之后天之恶性,完全是由 “耳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 外物所蒙蔽所造成的。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道
➢孟子所谓“善教”:主张在修 心养性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善政”:“仁政”, 即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 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 一”的管理之道与荀子的性恶
论
1.“性伪之分”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性恶》
➢在“起礼义、制法度”中,荀 子强调“以礼治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 与孟子的性善论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性善论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荀子人为教化在人性由恶趋善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由此,荀子十分强调“师法”的作用。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
结论:
➢ 性恶论是荀子“礼法并 举”、“王霸合一”治国之 道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告子上》
(2)人既生而具有善性,那么 恶从何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人之后天之恶性,完全是由 “耳目之官”与外物相交、为 外物所蒙蔽所造成的。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道
➢孟子所谓“善教”:主张在修 心养性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善政”:“仁政”, 即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 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二、“宽猛相济”、“礼法合 一”的管理之道与荀子的性恶
论
1.“性伪之分”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性恶》
➢在“起礼义、制法度”中,荀 子强调“以礼治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
一、儒家的“为政以德” 与孟子的性善论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性善论 3、“善教”与“善政”的管理之
管理学导论ppt课件
![管理学导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4ae842050876323012128c.png)
4.管理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职能。一般指计划、组
织、领导与控制四项功能。
Previous
Next
5.管理要与环境相适应。 .
二、管理的意义与必要性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 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的存在
2.管理和科技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两只车 轮
3.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重视管理
.
投入的资源、 人力、物力、 财力资源和信 息
管理活动
计划
组织
实现的目标: 效率 效益
控制
领导
环
境
.
成功三十六式
• 我们今天学习管理学,无非是为了将来 便于成就我们的事业。
• 我们立志要做一位成功人士。 • 常常告诫自己: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
但是我肯定是胜出一般的。
.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一、管理的概念
Previous
Next
.
三.对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 一般认为,对管理人员有三种技能要求,即技术技 能(本职业务),人际技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 动上下两级人员积极性),概念技能(综合管理技能) 如图所示:
下上 中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Previous
Next
.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掌握和应用解决自己分管范围内出现的问题
Previous Next
.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和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 . 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 案所做出的选择和具体安排。
2 . 组织——从事管理活动的载体,包括对组织结构和 组织行为的分析和研究。
3 . 领导——组织确立之后,各级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 的权力和自身的影响力,指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 织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过程与艺术。
中国管个理哲学导论ppt第25章
![中国管个理哲学导论ppt第25章](https://img.taocdn.com/s3/m/2063c0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8.png)
四、“管理艺术”境界
1.“管理艺术”境界
•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追求的 理想管理模式。
• 无为而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六十三章
• 无为无事要求管理者顺应万物 之理和人的本性而不恣意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六十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 从现代管理角度来看,道家所 谓“无为而治”主要有三层含 义:
• 儒家认为“为政以德”胜过 “循法而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 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 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
2.道家对“管理道德”境界的批 评
(1)道家认为仁义道德是“大 道废”后才出现的一种文化倒 退现象。
们称之为“管理艺术”境界。他 们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 百
姓之心为心”,这种“不知有之” 的
处于这一“太上境界”的管 理 者已进入了“管理艺术”的阶段,
这是一种有别于儒、法、兵、墨
的“有为型”的“无为型”的管 理。
在道家看来,这才是人类孜孜以
求的最理想的管理境界。
• 帝尧是道家树立的“无为而治” 最高管理境界的典型。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
2.道家对“管理实践”境 界的批评
•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老子》四十六章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老子》七十二章
• 将亡之民,无不侮其政府者 —严复
• 结论: 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称
为“草商”。他们对于管理缺乏 系统的管理性认识,主要是依 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 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
•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 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 之末也。
管理学导论幻灯片课件
![管理学导论幻灯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e4dd4919e8b8f67d1cb900.png)
成功与知识分处杠杆两端,观念是 支点,构成力臂的时间就看如何分配。 知识则是撬动成功的力量。学习不仅是 知识的源泉,而且还能促使支点靠近成 功。不断学习与不断观念更新的相得益 彰,任何人都可有其大写的人生!
——佚名
哲人为伍
读书 实践 思考
立志
学习
知识
成功
观念 人生(寿命+健康)
成功杠杆
观念改变,态度才会改变
仅作参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放弃
名中医师的启示
观点: 唯有“百法” 才能“百中
管理学教学的主要 任务就是要使学习者成 为有效整合工具的人而 不是制造工具的人;制 造工具的人注定是管理 者的工具。
有看法 有想法 有做法 有赢法
成功=目标×行动×学习
其中:
目标=环境导向下的面向未来而非过去, 也不是依据过去推断未来;
有看法 有想法 有做法 有赢法
成功=目标×行动×学习
其中:
目标=环境导向下的面向未来而非过去, 也不是依据过去推断未来;
行动=方法 + 行动力 学习=读书+实践+思考
小成功,小能量,小学习; 大成功,大能量,大学习; 不成功,无能量,不学习。
思考: 水在什么时候可
以发电?
学习充电与释能成力
五、认知“自我”与管理层 次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都 必须符合“经济(利益)” 原则。人们目标的不同决定 了其行为假定的不同;而假 定的不同又将导致行为方式 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有形的“我”是无形 的“我”的影子,“形” 受制于“心”。然而,芸 芸众生却因无视“心”的 存在而最终轮为一介匹夫。
思想是行动的边界, 心致行随!
资源是一种能,只有将转换成商品 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成为经济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善于根据被管理
者的兴趣、爱好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 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达到人力资源 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 想境界。
3.“巧于使民”
《荀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哀公》中东野毕驭马的例子。
美国前总统里根就职演说的例子。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能真正奉行
“行其所无事”的原则,按照民情民意, 真正做到“俭”与“简”,克服企业经营 中的一切铺张浪费和文牍主义,一切从员 工利益出发,努力减轻企业员工的过重负 担,必定会激发全体员工的自治能力,发 挥其积极性,从而达到“劳而无怨”的目 的。
儒家从管理者的道德品格立论,以道德
为内容 “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 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 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 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 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孔子家语•王言解》
体系至少由四个因素构成: (1)“运筹于帷幄之中”的科学决策。 (2)在目标和规划确定之后,如何组织人才、 起用贤才就是最为重要的事。 (3)在由规划向现实的转换过程中,除了组织 人力、起用人才外,管理者通过“修己以德” 的形象管理,达到“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效果, 也是十分重要的。
(4)在前三个措施之后,管理者应施以控 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考核标准,深 入检查工作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最初 的决策和规划进行及时评价,调整原有 计划,做出新的规划,开始一个新的循 环,从而构成一个现代“无为而治”管 理思想体系的闭合圈。 这一闭合圈是管理者的“有为”与 “无为” 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 管理模式。
第22章 儒家的“无为而治” 与“黑箱”管理
一、儒家“无为而治”的内涵和特 点 二、“德修于己”与“人自感化” 三、“逸于得贤”与“黑箱”艺术 四、“行其所无事”与“自动化管 理”
一、 儒家的“无为而治”的内 涵和特点
儒家“无为而治”的内涵
儒家的“无为而治”是建立在它的天道观 基础之上的。 “天道无为,人道有为”
“寡欲尚俭”是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品
格之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古今中外,凡有作为的企业家,无不按 照“寡欲尚俭”的原则来管理企业。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案例
三、“逸于得贤”与“黑箱” 艺术
1、“任官得其人”方能“无为而治” 2、现代企业管理的“控制跨度”与“分级 管理” 3、现代企业的“黑箱”管理
自动化管理是要求管理者按照事物的自
然本性和运行规律办事,不要认为地违 背它和勉强地干预它。这种在“有为” 之下的“无为”,即是一种“自动化管 理”。
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尧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 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 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一道》
朱熹注释孔子的“为政以德”时,深刻、
准确地分析了儒家的“无为而治”的思 想。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 ,亦不是块然 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然感化不在政 事上,却在德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 作为。但人所以归往 ,乃以其德耳 。故 不待作为 , 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 “为政以德” ,非是不用刑罚号令,但以德先之 耳。以德先之,则政皆是德。 所谓“无为”,非是尽废了许多簿书之类。但是 我有是德而彼自服,不待用力教他来服耳。 以身率人,自是不劳力。礼乐刑政,固不能废。 只是本分去做,不以智术笼络天下,所以无为。 《朱子语类》卷二十三,《论语五•为政上》
中国人不喜欢人家管他,大多存有“自己会管
好自己”的观念。大家都向往孔子“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动化境界。由有为而后无 为,经由训练、辅导、考验,从不信任到信任, 先管制而后放手让下属去做,管理者不是小管, 而是让成员由自助到自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 完成其任务或自动纠正其方向;将上级的监督 和指挥减少到最低程度。“无为而治”是管理 者所期盼的自动化管理,它使企业职工自动自 发,尽量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人人自由自在 而又不至于无法无天,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 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儒家“无为而治”的特点:
1、儒家的“无为”是建立在“有为”的基 础上 的,是“必先有为而至于无为”,是“有 为” 与“无为”的统一。 2、儒家讲的“必先有为而至于无为”主要 内 涵有两点: a.从“貌于修己”到“安于恭
3、儒家“无为而治”不是以“刑政”,而 是以 “德”激发出的、内在重于外在、身教重 于 言教的感应性,从本质上看,儒家的“无 为 而治”思想是属于中国传统的柔性管理的 范 畴,完全不同于法家“法、术、势”相结 合
是一种管理境界。 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摆脱幻想。完全控制– –事事都要插手,既不可能,又不需要。 有趣的是,我的管理人员发现,不试图 完全控制,反而能得到更多的权力––完 成事情的权力。 米勒《美国企业精神》
1.“行其所无事”的不管之管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 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穿凿附 会)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 事,则智亦大亦。 《孟子•离娄下》 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 《荀子•解蔽》
总之,在儒家看来,尧、舜所以能够
“无为而治”,皆因“任官得其人”, “任贤故逸也”。
2.现代企业管理的“控制跨度” 与“分级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谓“控制跨度”
是指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单位或人员 的数目。 控制跨度是由人的体力、精力与知识等 的有限性,以及控制对象的工作性质、 层次高低、地理位置诸因素所决定的, 没有固定不变的控制跨度。
儒家、法家、道家“无为而治” 的区别:
在理论基础上,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以
道论为根据,法家以“自为”的人性论为 根据,儒家以仁论为前提。
在内涵上,道家主张“无为即自然”和
“复归于朴”的清净之道;法家主张 “治吏不治民”和“自神之道”;儒家 主张崇德尊贤之道。
在实行秩序上,都主张“有为”与“无
图示如下:
决策
(科学决策、周密计划)
控制
(考核、检查、评价、调整) 贤”)
用人
(“劳于求贤”、“逸于得
德治
(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无为而治”的管理艺术并不是每一个管
理者都会自然掌握的,它是在不断地同 “权威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
四、“行其所无事”与“自动 化”管理
“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手段,同时也
所说的“修己安人”。具体方法就是《大学》 中所说的“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 儒家“无为而治”的运行机制
儒家实现“无为而治”的过程,实际上
也就是成己成物、正己正人、上行下效 的过程,“成己成物”、“正己正人”、 “上行下效”是儒家实现“无为而治” 理想的内在运行机制。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3.儒家“无为而治”的实现途 径
儒家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的途径就是孔子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论 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 参。舍其所以参,而顾其参,则惑矣!” 《荀子•天论》
臣闻无为而理者,其舜也欤!舜之理道, 臣精知之矣。始则懋於修己,劳於求贤, 明察其刑,明慎其赏,外序百揆,内勤万 枢,昃食宵衣,念其不息之道。夫如是, 岂非大有为者?终则安於恭己,逸於得贤, 明刑至於无刑,明赏至於无赏,百职不戒 而举,万事不劳而成,端拱凝旒,立於无 过之地。夫如是,岂非真有为者乎?故臣 以为无为者,非无所为也,必先有为而後 至於无为也。 ”
“分级管理”是通过有效地分权和授权,
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监督、各负其责。
实践证明,任何管理者的管理跨度都是
有限的。
一位聪明的管理者,不但要善于发现人才, 而且也要善于使用“众力”、“众智”。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三十三》云: 古之圣哲,深原治道,以为经理群务, 非一才之任;照练万机,非一智所达。故设 官建职,制其分局;分局既制,则轨体有断; 事务不积,则其任易处。选贤举善,以守其 位。……故人知厥务,各守其所,下无越分 之臣,然后治道可隆,颂声能举。故称尧舜 劳于求贤,逸于使能,分业既辨,居任得人, 无为而治,岂不宜哉!
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项羽的例子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 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 曾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
3.现代企业的“黑箱”管理
为”的统一,但道家强调由“无为”而 “有为”,儒家、法家主张由“有为” 而“无为”。
二、“修德于己”与“人自感 化”
儒家“无为而治”的境界 儒家“无为而治”的运行机制
儒家“无为而治”的实现途径
1、儒家“无为而治”的境界
孔子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很高的管理
境界,只有尧、舜这样的圣贤名主才可以 达道。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 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无为而治者,圣人德感而民化,不待其 有所作为也。 《朱子语类》卷二十五《论语•为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