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材料科学实验知识点整理174

合集下载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和制备的科学。

下面是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1.材料分类:材料可以根据其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材料分类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2.结构性质关系:材料的性能和其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例如,晶体结构的排列方式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分子链的排列方式可以影响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3.相图:材料的相图描述了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相态变化。

相图中标示了材料的相变点、相区以及相图边界。

通过相图分析,可以预测和控制材料的相态和性能。

4.腐蚀与防护: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发生腐蚀,导致材料性能的降低甚至失效。

因此,对于一些金属材料来说,需要进行表面处理或采用防腐涂层来保护材料。

5.材料强度:材料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材料强度包括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等。

理解材料强度可以帮助设计和改进材料的使用。

6.制备技术:制备技术是指制备材料的方法和工艺。

常见的制备技术包括熔融法、溶液法、气相沉积法等。

选择适当的制备技术可以得到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7.文献检索和分析: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文献检索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可以获取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实验方案。

8.材料表征:材料表征是指通过实验和仪器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测试。

常见的表征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

通过表征可以获得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信息。

9.材料性能改进:了解材料的性能限制以及其应用领域的需求,可以启发我们对材料进行改进和优化。

改进材料性能的方法包括添加合金元素、改变组织结构、优化制备条件等。

10.可持续材料: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要。

可持续材料是指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特性的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和长寿命等特点。

综上所述,以上是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初中材料科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材料科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材料科学知识点整理材料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材料的性质、结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初中阶段学习的材料科学知识点展开,介绍材料的种类、性质和常见应用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科学,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1. 材料的分类材料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合成材料三大类。

其中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常见的金属有铜、铁、铝等;非金属材料导电性和热传导性较差,常见的非金属材料有木材、橡胶、塑料等;合成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通过人工方法制备而成的材料,如玻璃纤维、陶瓷等。

2. 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包括机械性质、热性质、电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机械性质是指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等方面的性质;热性质是指材料的热胀冷缩性和导热性等方面的性质;电性质是指材料的导电性和绝缘性等方面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材料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

3. 材料的应用不同种类的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电子器件、交通工具等领域;非金属材料在建筑、家居装饰、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合成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 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材料的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金属材料的结构由排列紧密的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这使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多为分子、离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构成,这使其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和耐热性;合成材料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控,具有多样性能。

5. 环保材料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保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环保材料是指在制备、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材料。

例如,植物纤维制品可以代替部分塑料制品,具有可降解性和可再生性;再生纸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水泥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矿渣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开采。

6. 选材原则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正确选材非常重要。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材料中的原子排列第一节原子的结合方式2 原子结合键(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转移,结合力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晶体;硬度高,脆性大,熔点高、导电性差。

如氧化物陶瓷。

(2)共价键与原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共用,结合力大,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晶体:强度高、硬度高(金刚石)、熔点高、脆性大、导电性差。

如高分子材料。

(3)金属键与金属晶体原子结合:电子逸出共有,结合力较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金属晶体: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好,熔点较高。

如金属。

金属键:依靠正离子与构成电子气的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使诸原子结合到一起的方式。

(3)分子键与分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云偏移,结合力很小,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低。

如高分子材料。

氢键:(离子结合)X-H---Y(氢键结合),有方向性,如O-H—O(4)混合键。

如复合材料。

3 结合键分类(1)一次键(化学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

(2)二次键(物理键):分子键和氢键。

4 原子的排列方式(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的周期性规则排列。

长程有序,各向异性。

(2)非晶体:――――――――――不规则排列。

长程无序,各向同性。

第二节原子的规则排列一晶体学基础1 空间点阵与晶体结构(1)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

图1-5特征:a 原子的理想排列;b 有14种。

其中:空间点阵中的点-阵点。

它是纯粹的几何点,各点周围环境相同。

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

空间点阵中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2)晶体结构:原子、离子或原子团按照空间点阵的实际排列。

特征:a 可能存在局部缺陷;b 可有无限多种。

2 晶胞图1-6(1)――-:构成空间点阵的最基本单元。

(2)选取原则:a 能够充分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b 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c 具有尽可能多的直角;d 体积最小。

(3)形状和大小有三个棱边的长度a,b,c及其夹角α,β,γ表示。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总6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材料科学基础第零章材料概论该课程以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为对象,从材料的电子、原子尺度入手,介绍了材料科学理论及纳观、微观尺度组织、细观尺度断裂机制及宏观性能。

核心是介绍材料的成分、微观结构、制备工艺及性能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原子排列、晶体结构与缺陷、相结构和相图、晶体及非晶体的凝固、扩散与固态相变、塑性变形及强韧化、材料概论、复合材料及界面,并简要介绍材料科学理论新发展及高性能材料研究新成果。

材料是指:能够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就有一定形态和物理化学性状的物质。

按基本组成分为: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通过冶炼方法制成的一类晶体材料,如Fe、Cu、Ni等。

原子之间的键合方式是金属键。

陶瓷材料是由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经烧结或合成而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

它可以是晶体、非晶体或混合晶体。

原子之间的键合方式是离子键,共价键。

聚合物是用聚合工艺合成的、原子之间以共价键连接的、由长分子链组成的髙分子材料。

它主要是非晶体或晶体与非晶体的混合物。

原子的键合方式通常是共价键。

复合材料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的材料组成的、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一类面向应用的新材料。

其原子间的键合方式是混合键。

材料选择:密度弹性模量: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指零件承受载荷后抵抗发生破坏的能力。

韧性:表征材料阻止裂纹扩展的能力功能成本结构(Structure)性质(Properties)加工(Processing)使用性能(Performance)在四要素中,基本的是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而“材料科学”这门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宏观结构←显微镜下的结构←晶体结构←原子、电子结构重点讨论材料中原子的排列方式(晶体结构)和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显微组织)的关系。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整理]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整理]

20XXKnowledge Points常识点汇编榜首章材猜中的原子摆放榜首节原子的结合办法2 原子结合键(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搬运,结合力大,无方向性和饱满性;离子晶体;硬度高,脆性大,熔点高、导电性差。

如氧化物陶瓷。

(2)共价键与原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共用,结合力大,有方向性和饱满性;原子晶体:强度高、硬度高(金刚石)、熔点高、脆性大、导电性差。

如高分子资料。

(3)金属键与金属晶体原子结合:电子逸出共有,结合力较大,无方向性和饱满性;金属晶体: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好,熔点较高。

如金属。

金属键:依托正离子与构成电子气的自在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使诸原子结合到一同的办法。

(3)分子键与分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云偏移,结合力很小,无方向性和饱满性。

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低。

如高分子资料。

氢键:(离子结合)X-H---Y(氢键结合),有方向性,如O-H—O(4)混合键。

如复合资料。

3 结合键分类1.一次键(化学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

2.二次键(物理键):分子键和氢键。

4 原子的摆放办法(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的周期性规矩摆放。

长程有序,各向异性。

(2)非晶体:――――――――――不规矩摆放。

长程无序,各向同性。

第二节原子的规矩摆放一晶体学根底1 空间点阵与晶体结构1.空间点阵:由几许点做周期性的规矩摆放所构成的三维阵列。

图1-5特征:a 原子的抱负摆放;b 有14种。

其间:空间点阵中的点-阵点。

它是朴实的几许点,各点周围环境相同。

描绘晶体中原子摆放规矩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

空间点阵中最小的几许单元称之为晶胞。

2.晶体结构:原子、离子或原子团依照空间点阵的实践摆放。

特征:a 或许存在部分缺点; b 可有无限多种。

2 晶胞图1-6(1)――-:构成空间点阵的最根本单元。

(2)选取准则:a 能够充沛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b 持平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c 具有尽或许多的直角;d 体积最小。

材料科学实验

材料科学实验

材料科学实验材料科学实验是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物质世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我们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材料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一、硬度实验硬度是材料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硬度实验常用于对材料的硬度进行测量。

硬度实验的原理是利用各种硬度测量仪器对材料的硬度进行测试,这些仪器多数以压力或弹性变形作为测量基准。

一些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包括:1. 杜氏硬度试验:依据试验过程中落锤高度和锤头半球面积的关系,计算出材料的硬度值。

2. 洛氏硬度试验:以钻出试件的深度来表示试件的硬度大小。

3. 布氏硬度试验:以圆锥形钨钢孔在试件表面的直径来计算出试件的硬度。

硬度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测试时必须保持仪器和试件的表面光滑,同时遵守正确的测试步骤和安全规定,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与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金相实验金相学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领域,其研究对象是金属材料和合金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金相实验常用于对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研究。

金相实验方法包括:1. 金相显微镜检查:采用显微镜对宏观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

2. 腐蚀法:通过选取不同的腐蚀液腐蚀材料样品表面后进行观察和分析,可清晰看到金属晶粒的分布情况。

3. 热熔法:通过在熔池中加入有色金属,使组织变成可视状态,便于进行观察和分析。

在金相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金相样品必须经过正确的制备方法,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金相试验中会使用一些强腐蚀性液体和高温熔体,因此实验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三、力学性能实验力学性能实验是材料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实验方法,常用于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主要包括拉伸实验、压缩实验、弯曲实验等,其中拉伸实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材料科学学习总结理解材料性能与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

材料科学学习总结理解材料性能与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

材料科学学习总结理解材料性能与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性能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的学科。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材料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总结材料科学的学习内容,着重理解材料性能与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

一、材料性能的基本原理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质量和稳定性。

理解材料性能的基本原理是学习材料科学的重要一环。

1. 结构决定性能:材料的性能与其内部的结构密切相关。

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性能表现。

例如,金属材料中的晶体结构会影响其强度和导电性能,聚合物材料中的分子排列方式会影响其弹性和耐热性能等。

通过研究材料的结构,可以预测和调控其性能。

2. 化学成分的影响:材料的化学成分也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元素的添加或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质。

以金属材料为例,通过合金化可以增强其抗腐蚀能力和热稳定性,提高强度和硬度等。

因此,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是必要的。

3. 外界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材料的性能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例如,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

了解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预测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寿命和稳定性。

二、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材料制备是指将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处理过程,使其具备特定性能和结构的过程。

掌握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对于实际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材料制备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应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根据所需的性能和特点,可以选择金属、陶瓷、聚合物等不同类型的材料,并进一步设计材料的成分和结构。

2. 成分的确定与混合: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所需材料的成分,并将相应的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在混合过程中,需要考虑成分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最终成品的质量。

3. 制备工艺的选择与优化: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热处理、溶解、固化等一系列步骤。

根据材料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并通过参数的调控和工艺的优化,使制备过程更加高效和稳定。

材料科学重要知识点

材料科学重要知识点

金属的特性:延展性,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金属光泽。

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原子(或分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即存在长程有序性。

阵点:将晶体中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抽象为在空间规则排列的几何点,叫做阵点空间点阵:所有的阵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晶胞:在空间点阵中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小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

选取晶胞的原则:Ⅰ) 要充分反映整个空间点阵的周期性和对称性;Ⅱ)平行六面体内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应最多;Ⅲ)以上两点的基础上,直角的数目应最多;Ⅳ)在满足上条件,晶胞应具有最小的体积。

7种晶系;立方,四方,六方,三斜,单斜,棱方,正交。

能够反映这7种晶系中空间点阵全部特征的单位平行六面体共有14种类型晶向;任意两个原子之间连线构成的原子列及所指的方向.用晶向指数来描述;晶面: 由原子所组成的平面.晶面用晶面指数来描述。

晶向族:晶向上原子排列规律相同但空间方位不同的晶向属于同一晶向族,具有等同性质的晶向,用<uvw>表示。

排六方结构(hcp或A3)。

配位数:距任一原子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个数致密度:晶体中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fcc、hcp结构的致密度0.74和配位数12相同,为什么却具有两种晶体结构?主要是因为:1.原子的“密排晶面”不同;2. 密排晶面的“堆垛次序”不同。

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空位:由于某种原因,原子脱离正常格点,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原子空位,或者说空位就是未被占领的原子位置。

肖脱基缺陷: 离位原子进入其它空位或迁移至晶界或表面(只形成空位而不形成等量的间隙原子。

弗兰克尔缺陷:离位原子进入晶体间隙(形成等量的间隙原子)。

位错:是一种线缺陷,它是晶体中某处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错排现象;错排区是细长的管状畸变区,长度可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仅几个原子间距。

位错分为刃位错、螺位错和混合位错刃位错;晶体在大于屈服值的切应力 作用下,以ABCD面为滑移面发生滑移。

材科基知识点范文

材科基知识点范文

材科基知识点范文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简称MSE)是一门研究材料的基本原理、性能、结构和制备工艺的学科。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以下是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如钢、铝等。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性能。

-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等。

具有高温耐性、绝缘性等特点。

-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等。

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拉伸性。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2.结构与性能:-结晶结构:材料中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有序的晶格结构。

晶格结构的不同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缺陷结构:包括点缺陷、面缺陷和体缺陷,是材料中的非正常原子或原子排列方式。

-物理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等)、热学性能(如导热性、热膨胀系数等)和电学性能(如导电性、绝缘性等)等。

-化学性能:材料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等。

3.材料制备工艺:-熔炼:将原材料加热至液体状态,使其均匀混合,再通过冷却凝固,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材料。

-粉末冶金:通过机械粉碎,将金属或非金属制成细小颗粒,然后通过压制、烧结等工艺获得材料。

-涂覆技术:通过把材料表面涂覆上其他材料,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耐用性。

-复合制备: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复合材料,发挥各材料的优点。

4.特种材料:-高温材料:能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的材料,如高温合金等。

-磁性材料:具有磁性质的材料,如铁、钴、镍等。

-光学材料: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玻璃、晶体等。

-生物材料:用于医学和生物领域的材料,如人工关节、植入材料等。

5.材料测试与表征:-X射线衍射:通过测量X射线的衍射图案,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

材料分析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

材料分析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材料分析(不完全整理) 卜1.名词解释吸收限:um随λ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期间被尖锐的突变分开,突变对应的波长为K吸收限.短波限:连续X射线谱在短波方向上有一个波长极限,称为短波限λ。

它是由光子一次碰撞就耗尽能量所产生的X射线.景深(Df):透镜物平面允许的轴向偏差定义为透镜的景深。

或者说试样超越物平面所允许的厚度。

焦长(Dl):透镜像平面允许的轴向偏差定义为焦长(深),或者说观察屏或照相底版沿镜轴所允许的移动距离。

差热分析(DTA):在程序控制温度条件下,测量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方法。

热重分析:是指在程序温度控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m)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ICTA的命名是Thermogravimetry,我国的标准命名是“热重法”简称“TG”。

明场成像:让投射束通过物镜光阑而把衍射束挡掉得到的图像衬度的方法叫做明场成像暗场成像:将明场成像中物镜光阑的位置移动一下,使其光阑套住hkl斑点而把透射束挡掉就得到图像衬度的方法叫暗场成像置信度:采用一种概率的陈述方法,也就是数理统计中的区间估计法,即估计值与总体参数在一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其相应的概率有多大,这个相应的概率称作置信度。

检出限:用于表示在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

像衬度:像衬度是图像上不同区域间明暗程度的差别。

透射电镜的像衬度来源于样品对入射电子束的散射。

荧光X射线:由X射线激发所产生的特征X射线称为二次特征X射线或荧光X 射线。

*试分析下属工件选择一样恰当的的仪器分析方法1.某结构件残余应力的测定--XRD(X射线衍射)2.测定某件金属的熔点或比热容 --DTA(差热分析/DSC(差示扫描量热分析)3.首饰中所含元素的无损检--EPMA(电子探针)/EDS(能谱仪)/WDS(波谱仪)4.测定某种废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AAS(原子吸收光谱)/AES(原子发射光谱)5.测定纳米粉末的晶形及晶粒度的大小-- XRD(X射线衍射)材料端口形貌观察—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复型(透射电镜复型)7.区别TiAl3、TI3AL-- XRD(X射线衍射)8.分析材料的热稳定性—TG(热重分析)9有机物材料的鉴别—FTIR(红外光谱分析)1. 晶粒度的测定用XRD2. 有机物 FTIR3. 热重分析 TG4. 扫描电镜的微观组成:5. 二次电子6. X 射线衍射仪的核心部件:测角仪第一章1.伦琴把引起奇异现象的未知射线称作X 射线2.特征X 射线谱实验规律①激发电压Uk > UL > ……. ②同系各谱线存在 λ k β < λ k α ③ 特征谱线位置(波长)仅与靶材(Z)有关,而与U 无关。

材料科学实验技巧与常见问题

材料科学实验技巧与常见问题

材料科学实验技巧与常见问题作为材料科学研究者,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实验来获取数据和验证假设。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并了解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材料科学实验技巧,同时探讨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材料科学实验技巧1. 样品准备在进行材料科学实验之前,样品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确保样品的纯度和制备方法。

使用高纯度的样品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并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

其次,要注意样品的形状和尺寸。

与实验设计相符的样品形状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2. 实验设备的使用熟练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是进行材料科学实验的关键。

在使用任何设备之前,先仔细阅读使用手册,并遵循操作步骤。

如使用电子天平来测量样品的质量时,应注意将干燥纸放置在天平托盘上,以防止样品与托盘直接接触,导致质量误差。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准确地收集和记录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在收集数据时,要注意实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

同时,要注重数据的分析。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得到可靠的结论。

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实验结果不稳定在进行材料科学实验时,实验结果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实验结果不稳定,可能是由于操作误差、环境变化或者实验设备的问题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另外,注意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如温度和湿度,并确保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2. 样品制备困难有时候,样品的制备可能会遇到困难。

例如,在制备薄膜样品时,可能会遇到离子束溅射的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

通过改变制备参数,如离子束能量和角度,可以改善薄膜的形貌和结晶性。

另外,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合作,也可以帮助解决样品制备的困难。

3. 数据分析困难在进行材料科学实验时,数据的分析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例如,处理大数据量时,可能需要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力学与材料热处理重点考点梳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力学与材料热处理重点考点梳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力学与材料热处理重点考点梳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两个重要方向,材料力学与材料热处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材料力学与材料热处理的重点考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性能的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材料力学的学习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重点考点:1. 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应变关系是材料力学的基础,描述了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

重点考点包括:一维弹性应力应变关系、二维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多轴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等。

2. 构件的力学性能材料力学的另一个重点考点是构件的力学性能,即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和破坏性能。

重点考点包括:构件的强度、刚度、韧性、脆性等。

3. 材料的疲劳断裂材料在长期交变载荷下会出现疲劳断裂现象,这是材料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重点考点包括:疲劳寿命、应力幅与寿命关系、疲劳裂纹扩展等。

二、材料热处理材料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方法改善材料的性能和组织结构的工艺。

在材料热处理的学习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重点考点:1. 热处理工艺材料热处理的重点考点之一是热处理工艺,即通过加热与冷却等操作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重点考点包括:退火、淬火、回火、时效等热处理工艺。

2. 材料相变热处理过程中,材料内部的相变对材料性能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重点考点包括:固溶体相变、析出相变、转变相的形成与演化等。

3. 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理解这种影响是材料热处理的关键。

重点考点包括:热处理对材料硬度、强度、韧性等性能的影响。

结语材料力学与材料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于掌握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材料力学与材料热处理的重点考点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大二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大二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大二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性质、结构、制备和应用的学科,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大二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二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门学科的初步认识。

一、材料分类在材料科学中,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材料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铝、铜等。

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可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制造等领域。

2.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玻璃等,其硬度较高、耐磨性好,同时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

无机非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陶瓷制品、玻璃器皿等产业。

3.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由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构成,包括塑料、橡胶、纤维素等。

有机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包装、塑料制品等领域。

二、材料结构了解材料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性能和制备工艺。

在材料科学中,常见的结构有晶体结构和非晶体结构。

1.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大量原子或分子周期性排列组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和周期性性质。

根据晶体结构的不同,可以将晶体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等。

2.非晶体结构:非晶体是指没有规则的排列结构,也被称为无定形材料。

与晶体相比,非晶体结构没有明确的晶格,具有更高的熵和较低的密度。

非晶体常见于玻璃等材料中。

三、材料性能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其在特定应用中是否适合使用。

材料科学的研究中,常关注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1.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描述了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常见的力学性能指标包括强度、硬度、韧性等。

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很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热学性能:热学性能研究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热传导、膨胀等性质。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一、金属的晶体结构重点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

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围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重点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

铸锭的缺陷;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

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

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第一章 材料中的原子排列第一节 原子的结合方式 2 原子结合键 (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原子结合:电子转移,结合力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晶体;硬度高,脆性大,熔点高、导电性差。

如氧化物陶瓷。

(2)共价键与原子晶体 原子结合:电子共用,结合力大,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原子晶体:强度高、硬度高(金刚石)、熔点高、脆性大、导电性差。

如高分子材料。

(1)――-:构成空间点阵的最基本单元。

(2)选取原则: a 能够充分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 b 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 c 具有尽可能多的直角; d 体积最小。

(3) 形状和大小 有三个棱边的长度a,b,c 及其夹角α,β,γ表示。

(4) 晶胞中点的位置表示(坐标法)。

3 布拉菲点阵 图1-7 14种点阵分属7个晶系。

4 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 晶向:空间点阵中各阵点列的方向。

晶面:通过空间点阵中任意一组阵点的平面。

国际上通用米勒指数标定晶向和晶面。

(1) 晶向指数的标定 a 建立坐标系。

确定原点(阵点)、坐标轴和度量单位(棱边)。

b 求坐标。

u’,v’,w’。

c 化整数。

u,v,w. d 加[ ]。

[uvw]。

说明: a 指数意义:代表相互平行、方向一致的所有晶向。

b 负值:标于数字上方,表示同一晶向的相反方向。

b 性质:晶带用晶带轴的晶向指数表示;晶带面//晶带轴; hu+kv+lw=0c 晶带定律 凡满足上式的晶面都属于以[uvw]为晶带轴的晶带。

推论: (a) 由两晶面(h 1k 1l 1) (h 2k 2l 2)求其晶带轴[uvw]: u=k 1l 2-k 2l 1; v=l 1h 2-l 2h 1; w=h 1k 2-h 2k 1。

(b) 由两晶向[u 1v 1w 1][u 2v 2w 2]求其决定的晶面(hkl)。

H=v 1w 1-v 2w 2; k=w 1u 2-w 2u 1; l=u 1v 2-u 2v 1。

材料科学实验知识点整理-9页精选文档

材料科学实验知识点整理-9页精选文档

微粉或乳液粒子颗粒度的测定一、实验原理:微粉材料或乳液粒子的颗粒度为某一定量的粉料或液体中,各种尺寸的颗粒所占的比例大小。

它表示颗粒大小的分布状况,用粒径分布曲线、粒径百分数来表示。

测定方法:A、筛析法(微米级以上)、B、显微镜法(局部少量)、C、沉降法(根据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不同测量粒度分布)、D、激光衍射法(小角度激光光散射法):颗粒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其散射光的角度与颗粒的直径成反比关系,而散射光强随角度的增加呈对数规律衰减。

通过接受和测量散射光的能量分布就可以得出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

二、仪器MS 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组件:(1) 激光粒度分析仪。

(2)计算机。

(3)打印机。

三、实验步骤(注意事项):1、先开仪器主机、湿法进样器,再开电脑。

也先关电脑,再关**。

2、背景状态正常后,激光强度大于70%,光能小于200时,才可以测量。

3、需存有物质的折射率和吸光度。

4、当测完背景,系统提示加入样品后,再开始加入样品,样品加入要慢慢少量添加,确保样品浓度控制的遮光度范围内,然后开始测量。

5、对于团聚的样品要采用超声分散测试。

6、本仪器测试样品的溶剂只能为水或者无水乙醇。

7、f) 样品测试完后,一定要清洗仪器三次。

四、数据D(0.1),D(0.5),D(0.9),每一个值下面对应一个数据。

【D(*)是指达到该百分比的粒度,一般叫做10值,50值,90值。

比如90值对应数据是27.6μm,即测试样品中90%处于27.6μm以下。

】五、思考题1、沉降法和激光法测量粉体粒径的原理有什么不同?2、沉降法和激光法测量粉体粒径都与哪些参数有关?答:沉降法:V =( d1-d2 )gX2 / 18ηV:颗粒沉降速度,X:球体颗粒直径。

d1:粉体材料的密度,d2:液体介质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η:液体介质的粘度。

激光法:粒度,某粒径间绝对值,浓度,折射率,吸光度。

热分析一、实验原理热分析法的核心就是研究物质在受热或冷却时产生的物理和化学的变迁速率和温度以及所涉及的能量和质量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接受和测量散射光的能量分布就可以得出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 二、仪器
MS 2000 激光粒度分析仪组件:(1) 激光粒度分析仪。(2)计算机。(3)打印机。
三、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1、先开仪器主机、湿法进样器,再开电脑。也先关电脑,再关**。 2、背景状态正常后,激光强度大于 70%,光能小于 200 时,才可以测量。 3、需存有物质的折射率和吸光度。 4、当测完背景,系统提示加入样品后,再开始加入样品,样品加入要慢慢少量添加,确保样品浓度控制的遮 光度范围内,然后开始测量。 5、对于团聚的样品要采用超声分散测试。 6、本仪器测试样品的溶剂只能为水或者无水乙醇。
5~10mg(PET)
硬度
一、实验原理 硬度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通常用压入法测量,压入法又可分为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 硬度等。它们的实验原理都是用一定几何形状的硬质材料压头,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的表层,形成压 痕。以压痕表面所受应力大小或压痕深浅来表示其硬度值。 (1)、布氏硬度(HB):布氏硬度试验是将一直径为 D 的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在规定的载荷 P 下压 入被测金属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载,便在被测金属表面形成一直径为 d 的压痕。布氏硬度(HB)就是施加 在球体上的载荷 P 与所得的压痕面积 F 的比值。
微粉或乳液粒子颗粒度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微粉材料或乳液粒子的颗粒度为某一定量的粉料或液体中,各种尺寸的颗粒所占的比例大小。它表示颗粒
大小的分布状况,用粒径分布曲线、粒径百分数来表示。 测定方法:
A、筛析法(微米级以上)、B、显微镜法(局部少量)、 C、沉降法(根据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不同测量粒度分布)、 D、激光衍射法(小角度激光光散射法) :颗粒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其散射光的角度与颗粒的直径成反比关系, 而散射光强随角度的增加呈对数规律衰减。
而最重要的是在 DTA 中仪器常数 K(主要表征的是热传导率)是温度的函数,即仪器的量热灵敏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它在整个温度范围内是——变量,需经多点标定,而 DSC 中 K 值与温度无关,是单点标 定。
二、实验步骤 考点:①温度字母表示,Tg,Tf 等;②升温速度 20 度/min,降温速度 30 度/min;③试样的质量范围:
当载荷的单位为 kgf 时: HB P
2P
F D(D D2 d 2 )
式中:P—施加的载荷;d —压痕的直径,mm;D—压头的直径,mm;F—压痕面积,mm2。
对同一材料来说,不论采用多大的栽荷和多大直径的压头,只要能满足 P/D2 为常数,所得出的 HB 值是 相同的。而对不同材料,所得 HB 值是可以比较的。
7、f) 样品测试完后,一定要清洗仪器三次。
四、数据 D(0.1),D(0.5),D(0.9),每一个值下面对应一个数据。
【D(*)是指达到该百分比的粒度,一般叫做 10 值,50 值,90 值。比如 90 值对应数据是 27.6μm,即测试 样品中 90%处于 27.6μm 以下。】
五、思考题 1、沉降法和激光法测量粉体粒径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2、沉降法和激光法测量粉体粒径都与哪些参数有关?
确度达 10-5);(6)可与其他技术联用;(7)可获取多种信息。
测量方法:
热分析法种类
测量物理 参数
温度范围 (ºC)
应用范围
差热分析法 (DTA)
温度
20-1600
熔化及结晶转变、氧化还原反 应、裂解反应等的分析研究、 主要用于定性分析。
分析研究范围与 DTA 大致相
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材料要求:①试样厚度至少应为压痕深度的 10 倍;②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距离不小于压痕直径的 2.5 倍; ③相邻两压痕中心的距离不小于压痕直径的 4 倍。试验后,压痕直径 d 应在 0.25~0.6D 范围内,
HB 的优点: ① 压痕大,测试精度高,重复性好;②在相同压入角下,HB 有可比性。 缺点:①不简便,费时;②不同材料需要不同载荷、压头要试;③压痕大,不能测成品。
答:沉降法:V =( d1-d2 )gX2 / 18η V:颗粒沉降速度,X:球体颗粒直径。 d1:粉体材料的密度,d2:液体介质的密度。 g: 重力加速度,η:液体介质的粘度。
激光法:粒度,某粒径间绝对值,浓度,折射率,吸光度。
热分析
一、实验原理 热分析法的核心就是研究物质在受热或冷却时产生的物理和化学的变迁速率和温度以及所涉及的能量和质 量变化。定义: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之间关系的一类技术。 热分析的主要优点:(1)可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内对样品进行研究;(2)可使用各种温度程序(不同的升降温速 率);(3)对样品的物理状态无特殊要求;(4)所需样品量可以很少(0.1g~10mg);目的?
答:去掉弹性形变的影响,同时使压头与试样表面接触良好,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 2、为什么各试点中心距到各试样边缘都有要求?
热量
-170-725
同,但能定量测定多种热力学 和动力学参数,如比热、反应 热、转变热、反应速度和高聚
物结晶度等。
还有热重法(TG),热机械分析法(TMA),动态热机械法(DMA)。
DTA 测定的是试样与参比物的温度差,而 DSC 测定的是功率差Hc,功率差直接反应了热量差Hc,这是 DSC 进行定量测试的基础。
(2)洛氏硬度(HR) 洛氏硬度是根据压痕深度来确定硬度数值。 以顶角为 120°的金刚石圆锥或直径为 1/16 时的淬火钢球做压头。试验时分两次加载。先加 10 公斤的初载 荷使压头与试样表面接触良好,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然后再加主载荷,使总载荷达到规定荷重,保持规定时 间后卸除主载荷。用塑性变形的深度来表示硬度。压坑越深,其硬度越小,反之就越大。 材料要求:厚 6mm 以上,表面光洁,压入点距离样品边缘一公分以上。 HR 的优点:①简便迅速,可直接读数;②压痕小,外观无损坏,适合成品件的检测;③应用范围广;④ 加初载荷,去掉弹性形变的影响。 缺点:①测试不精确,结果分散,重复性差;②不同标尺的洛氏硬度无可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