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试卷[1]
历史试题及答案 1卷
![历史试题及答案 1卷](https://img.taocdn.com/s3/m/1e2dc5c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02.png)
历史试题及答案 1卷历史试题及答案(1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不再依据门第C. 明朝废除丞相,加强了君主专制D. 清朝设立东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2. 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E. 以上都是答案:E3. 以下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4.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完全的民主和自由D. 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案:C5.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B.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C. 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化D.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政治运动答案:B6.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C.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D.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答案:D7.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全面战争B. 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C.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进行了淞沪会战D.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役答案:C8.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B. 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华北和东北C. 解放战争的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 解放战争是国民党政府领导的人民战争答案:D9. 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 土地改革B. 三反五反运动C. 大跃进D. 文化大革命答案:A10. 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历史文选》B卷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历史文选》B卷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07d6ab77232f60dccca16c.png)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
(每小题1分,共15分)1.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不肖: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书:3.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患: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懼奔辟而忝.两君。
忝:5.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为:6.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7.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8.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孰与:9.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期:10.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11.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直:1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顿:13.师退,次.于召陵.次:14.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津:1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30分)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临”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A.面对B.临视C.哭悼死者D.从高处向低处看4.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响:回声—声音B.色:脸色—颜色C.狱:案件—监狱D.坟:土堆—坟墓5.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中国历史文选》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文选》作业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d6143ccfc789eb172dc8e8.png)
《中国历史文选》作业答案一、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加线的字或词1.三月丙午,入曹。
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
”数:责备;数说。
2.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施:延及;影响。
4.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厉:损害;妨碍。
5.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填:通“镇”,镇服;安定。
6.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薄:通“迫”,逼近;迫近。
7.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晏然:平定安然。
8.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你。
9.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归:通“愧”,惭愧。
10.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阋:使争吵;使争斗;挑拨。
11.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敎寡人计策?”数:屡次;多次。
12.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
离:通“罹”,遭受。
13.其后黄巾遂盛,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
文章:礼乐制度。
14.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矜:骄傲。
伐:夸耀。
15.毋贻盲者镜,毋与躄者履,毋赏越人章甫,非其用也。
章甫:冠;帽子。
16.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质:对质;参照;评判。
稽:考核。
17.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大讼党人,言甚方切。
讼:申冤。
18.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辅拂:辅佐。
拂通“弼”。
19.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倍:通“背”,背叛;违背。
20.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宾:通“摈“,排斥;疏远。
21.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自多:自以为多;自我满足。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解答题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解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b487ffa5e9856a57126061.png)
答:《续资治通鉴长篇》(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明通鉴》(清·夏燮);《明纪》(清·陈鹤)。
十、名词解释《通鉴纪事本末》。
答:《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鉴于编年、纪传之弊,袁枢依据《资治通鉴》断限,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余年间史迹,按历史年代顺序,分编为二百三十九目;另有六十六目,作为附录,散见于各正目之后。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答:1、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异:《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
《十七史商榷》着重典章故事的论述,兼及版本义例。
三、仿造《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请举三部。
答:典制体专著:《唐会要》、《五代会要》(北宋·王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南宋·徐天麟);《春秋会要》(清·姚彦渠);《秦会要》(清·孙楷);《三国会要》(清·杨晨);《明会要》(清·龙文彬)。
大学历史文选复习题及答案(含名词解释、论述题、翻译、断句)
![大学历史文选复习题及答案(含名词解释、论述题、翻译、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651998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9.png)
1.《汉书》:①作者及注本情况:《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分别由其妹班昭,马续续成。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起,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止,计229年。
全书由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计一百篇,一百二十卷。
汉武帝以后部分,大都改编了《史记后传》原文。
汉武帝以前的记载则多袭用《史记》原文,但也增添了许多史料。
体例上,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③价值:创立断代史纪传体;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确立书志体;开创目录学;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④地位:“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⑤不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为主导思想。
2.《三国志》:①作者及注本情况:西晋陈寿编写的纪传体国别史,由南朝宋裴松之注。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分《魏书》、《蜀书》和《吴书》。
体例上,《魏书》有纪、传,蜀、吴二书有列传,但都没有表、志。
③价值:头绪清楚、文笔简要、比较系统;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层面;注意用以类相从的方式来撰写类传。
④不足:陈寿屈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经常采用“回护”书法,曲笔隐词;叙事过简,以致疏漏;⑤地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3.《后汉书》:①作者: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述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体例上,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创制类传;改《外戚传》为《皇后纪》;缺表;志中缺“河渠”、“食货”、“艺文”;合传编写。
③价值:体裁创新;类传多以类相从;严谨周密,文字精炼,详略得体,剪裁适当;史料价值高。
文科历史试题大全及答案
![文科历史试题大全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ef184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b.png)
文科历史试题大全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剥削的基础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剥削的根源答案:D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其中不包括()。
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焚书坑儒D. 实行分封制答案:D3. 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唐太宗的开明政策B.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C. 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共同作用D. 唐朝的科举制度答案:C4.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废除丞相,设立东厂B. 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C. 废除丞相,设立内阁D. 废除丞相,设立六部答案:C5.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D. 辛亥革命彻底解决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答案:D6.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C.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D.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答案:C7.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D.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完全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答案:D8.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B.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C.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D.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答案:C9. 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文选题库与答案.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文选题库与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94c473bce2f0066f4332234.png)
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小说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说文解字紀傳體,是以人物爲中心的著史體裁,由西漢司馬遷創體,以後歷代皆有寫作。
除《史記》爲通史外,其餘多爲斷代史。
自《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後朝寫前朝的紀傳史書,因得到歷朝帝王下令頒行,而被稱爲“正史〃。
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表、志、世家、列傳等五種體例構成。
■保存最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权威性■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其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类别:断代编年体(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通史编年体f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宋朱熹《通鉴纲目》〉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优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不足:①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②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情叙述得完整集中。
纪事本末体价值:■一、简明扼要,便于学习:编排首尾完整,叙事简明扼要■二、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矫正编年、纪传的弊病,亦发挥二者的长处——记事按编年,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叙事仿纪传,人物事迹首尾完整。
■综上,纪事本末体的价值为:为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使用价值;为改造旧史体、创造新史体提供借鉴价值。
缺点:■一、取材多系钞录编年或纪传,即不能取代原书,亦不能作为原始材料, 很难说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限于体例,对于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等,不能详加备载,无法总汇百科史料。
二、■ 三、纪事本末体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史的整体性、有机性,很难探讨发展的规律性。
2019-2020年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7fec95c1c708a1284a445e.png)
2019-2020年中考试历史(文)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小题)1.《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 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2.2011年8月29日,台湾工党主席、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郑昭明一行到福建省大田县桃源镇郑成功宗祠——郑氏荥阳祠祭祖。
郑昭明的郑氏荥阳祠祭祖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君主立宪制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敏锐的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本质区别5.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7.一学生为写论文,认真研究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宰相制、明代的内阁制,还从图书馆借来《百年“文字狱”》等书。
该学生要研究的主题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C.中央监察制度的演变 D.文臣地位的变化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相似的职能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9.“在公民权这个问题上,雅典人和其他所有希腊人一样,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同一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公民,外邦人居留再长时间也不行。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测试卷(解析版)
![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测试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b50a8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2.png)
模块检测卷中国古代史考试范围:第1—3讲;考试时间:100分钟;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致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力量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C.区域经济文化沟通较频繁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题干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都出土了“宫城”、“宫殿建筑”“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规模较大的建筑,据此可知,由于生产力的进展以及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力量,消灭了很多较大规模的建筑,A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的诸多文化遗存,但是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统一性”的结论,排解B项;题干所述两地遗址的文化遗存具备肯定的相像性,但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沟通“频繁”的结论,排解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消灭以及公共权力的设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有关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排解D项。
故选A项。
2.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以身作则、领先垂范,教化万民,使之“有耻且格”。
孟子认为人假如仅仅“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分,国家必需要“教以人伦”。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留意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C.迎合贵族阶层政治诉求D.主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4fbed9abb4cf7ec4bfed022.png)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___ 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_____________ 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__________________ ,《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__________ 七月 ___________ 。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______________ 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_______________ 。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
通慈;大4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叫鸣;灭亡9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修理;足趾18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国内退休的老臣;38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
住下来休息;吃楚国的粮食;41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 羞辱;步入正轨49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抄小路;借着6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快;把.做成肉干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编排;起点,头绪;104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受苦于原因是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文科历史试题大全及答案
![文科历史试题大全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6b7e9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7.png)
文科历史试题大全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实行郡县制C. 汉朝实行科举制D. 明朝设立东厂答案:C解析:汉朝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而非科举制。
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
2.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导致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C.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D. 提倡儒家思想,反对西方文化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反对儒家思想,而非提倡儒家思想。
4.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爆发B.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C. 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D.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但并非因为抗日战争胜利而成为。
5. 下列关于冷战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B.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C. 冷战以苏联解体而告终D.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答案:D解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被称为“太空竞赛”,而非“科技领域”。
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事件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运动?A. 商鞅变法B. 王安石变法C. 戊戌变法D. 新文化运动答案:ABC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非改革运动。
7. 下列哪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A. 辛亥革命B. 清朝灭亡C. 中华民国成立D. 五四运动答案:ABC解析: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但并非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1]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1]](https://img.taocdn.com/s3/m/26fbde3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3.png)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1]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此题共10分〕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局部,其中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近人徐元诰撰有。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世家〞并入二、解释以下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此题共10分〕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
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叫鸣; 灭亡 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修理; 足趾 18 ..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
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 49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抄小路; 借着 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快; 把.做成肉干..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受苦于原因是..三、简要答复以下问题〔每个字词4分,此题共20分〕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以下史文〔每个字词10分,此题共20分〕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
大学历史专业历史文选真题.doc
![大学历史专业历史文选真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4b7c933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6.png)
大学历史专业历史文选真题.doc华中师范大学2004 -2005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一、解释下面带点的字或词1、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
2、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矣。
3、平心选举,违连诸常侍。
4、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5、六义所因,四始攸系。
6、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
7、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
8、故其书受嗤当代,度有以焉。
9、率皆轻薄无行,以速罪辜。
10、后世众手修书,道旁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
11、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
12、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
13、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14、木左氏而略示区分,不甚拘拘于题目也。
15、迁书通变化,而班书守绳墨以示包括也。
二、名伺解释:(共4题,每题5分)1、《史通》2、《口知录》3、章学诚4、赵翼三、简述题:(共1题,15分)简述《资治通鉴》的优点及其特色四、标点翻译:(共1题,共50分)无忌(即费无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LJ尚(即伍尚)为人仁呼必来员(即伍员)为人刚戾忍尴(一?作“诟”,骂也)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革中坏^大^2006-2007^年第二孽期期末考富式富式卷(A卷)1、《孟子》和《荀子》分别是京生於特期的儒家季派丽部代表性著作,但二者思想有很多不同,如在人性言命方而,前者主接彳爰者主接2、《楚爵》是代表南方凰格的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束溪特的《楚辞章句》,而宋代洪典祖舄之作《》,彳爰世将?二者合刊行世。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168df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0.png)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唐朝大诗人?A.李世民B.李白C.王安石D.陈寅恪2. 六朝时期最有影响的佛教文化遗迹之一是?A.建庙寺B.兴福寺石窟C.大佛寺D.白马寺3. 以下哪个皇帝是中国明朝的第一位皇帝?A.朱元璋B.朱棣C.朱厚照D.朱明皇帝4. 以下哪位皇帝颁布了《海禁令》?A.康熙帝B.嘉庆帝C.乾隆帝D.雍正帝5. “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在中国最早是由哪个朝代传入的?A.先秦B.东汉C.唐朝D.宋朝6. 以下哪项是唐代诗歌的特点?A.以地方风情为主题B.注重做工C.言简意赅D.前期注重豪放,后期注重婉约7. 下列哪位考古学家是中国著名的发掘家?A. 李济B. 王蒙C. 费孝通D. 马玉德8. 唐代由于牛奶成为一种流行饮品,由此有了以下哪件事?A.制造了奶酪B.喝奶取代了涮羊肉C.因为过度食用牛奶导致肠胃不适D.发现了制作牛奶甜品的方法9.以下哪一个著名的古代军事优势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A.重骑兵B.长弓C.弩D.投石器10. 以下哪种文艺形式是唐代最活跃的一个领域?A.书法B.绘画C.传奇D.音乐11. 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邻国三杰”之一?A.诸葛亮B.李白C.岳飞D.文天祥12. 历史上,开始建造万里长城是在哪个朝代?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3. 以下哪位皇帝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A.曹操B.刘备C.孙策D.吕布14. 以下哪个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起义之一?A.黄巾起义B.赤眉起义C.广东起义D.李自成起义15. 以下哪位皇帝建立了中国明朝?A.朱元璋B.朱棣C.朱厚照D.朱传崇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金屋藏娇”中的“金屋”是指汉武帝建的_______。
17. 著名的《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_。
18.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主要是以士兵________的姿态,排成队列。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787a0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f.png)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D.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这是一种封建制度,诸侯国在地方拥有较大的自治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较弱。
因此,选项A表述不正确。
秦朝实行郡县制,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唐朝科举制的实行,为选拔官员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途径。
2. 以下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事件,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B.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C.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
因此,正确的时间顺序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选项A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二:《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国并行,诸侯王国与郡县并立。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朝和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区别。
答案: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的是郡县制,即“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县令等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而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国并行,诸侯王国与郡县并立”,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还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诸侯王国,这些王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治权,但受到中央的监督和控制。
解析:通过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秦朝和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区别在于秦朝完全实行郡县制,而汉朝则在郡县制的基础上保留了诸侯王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制度。
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cc542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5.png)
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 汉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D.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更加公平答案:A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确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B. 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C. 租庸调制是唐朝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D. 一条鞭法是明朝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答案:D解析:一条鞭法是清朝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而非明朝。
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B.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答案:C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而非《史记》。
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B.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C.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D.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答案:无解析:以上选项均正确,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均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汉朝时期,匈奴与汉朝之间有和亲政策B. 唐朝时期,吐蕃与唐朝之间有和亲政策C. 宋朝时期,辽与宋朝之间有和亲政策D. 元朝时期,蒙古与元朝之间有和亲政策答案:D解析:元朝时期,蒙古已经统治了中国,不存在和亲政策。
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B.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C. 宋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D. 明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时期,而非宋朝。
高中历史历 史 试 卷(一)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历 史 试 卷(一)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a4b2f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7.png)
历史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殷周之际文化“兴废”主要表现在A.家族文化取代部族文化B.理性文化取代巫觋文化C.专制文化取代分权文化D.人本文化取代鬼神文化【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解析】家族文化产生于殷商,形成于周朝,家族文化不足以概括整个周文化的特征,故A项错误;商朝时期神秘观念笼罩着整个社会,无事不卜是当时的显要特征,因此整个商文化属于巫觋文化,西周礼乐文明重人文,理性色彩明显,故B项正确;周文化不属于专制文化,故C项错误;鬼神文化不能完整概括商文化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B2.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不能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分封制有利于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分封制确实有利于疆土的开拓,但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
通慈; 大 4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叫鸣; 灭亡9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修理; 足趾18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国内退休的老臣; 38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
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抄小路; 借着68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快; 把.做成肉干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编排; 起点,头绪; 104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受苦于原因是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2、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酰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薪藳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巵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糵曲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
曹、卫告绝於楚。
2、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
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试论《大孟鼎铭》的史料价值。
2、《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B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首创科学地划分金文时代以便应用的方法。
2、清代学者闫若璩撰写的尚书古文疏证,惠栋撰写的古文尚书考,都是考辨《古文尚书》的力作。
3、我国周代各国都有编年体史书,鲁、燕、齐、宋等国称《春秋》,晋国则称是,楚国则称。
4、《战国策》是西汉人刘向校录的,东汉人高诱最早为该书作注。
5、《汉书》较为著名的唐颜师古注汇集了隋朝以前的家注,清朝王先谦汇集了唐宋以来六十七家成果,作汉书补注。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敏.朝夕入谏,亨奔走,畏天畏.。
疾; 威 42、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
拿着,持; 指挥13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通扑; 长寿184、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重创; 头发斑白335、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
进攻城门的士兵; 陈尸396、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十万; 害怕,担心497、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代指魏国; 回去688、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卒.为天下笑。
你; 最终699、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兵器大宴饮8510、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藉其门..。
”...,视此将他全家编入薄册作为徒隶; 83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夏商周三正。
2、《左传》和《国语》的主要区别。
3、鲁仲连帝秦论的四大危害。
4、《史记》五部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5、列举前四史的书名、作者、写作时代。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昬於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於是乎搜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於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於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2、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命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句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居有三年之食。
2、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踰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尚书》的体例及内容。
2、试论《晋楚城濮之战》一文中晋胜楚败的原因。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下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有两部史论名著,一部是。
另一部是。
2、《史通·二体》系指、而言。
3、宋末元初为《资治通鉴》作注,名曰。
4、清代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共卷。
5、《中西纪事》是一部体史书,作者为。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2、三.、五.之代,书有《典》、《坟》。
3、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4、栅准..。
..以遏东兵5、欲厚.生民而丰.其食者。
6、比及..秋成,乃令偿直.。
7、所谓生死..也。
..而肉骨8、殿前副点检自是..云。
..亦不复除9、会.部落破散,与延偃兄子..思顺俱逃来。
10、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列举四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2、史才三长说3、乾嘉三大考史名著4、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优缺点5、续三通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氐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眞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程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眞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于毫厘之际使无遁影陶石篑亦曰若以见解论当代诸公尽有高过者与羲言不期而合毎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2、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远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又若:主有宽仁之德,臣有忠良之心,然被各少察断而不明,何也?盖功臣奴仆倚恃权贵,欺压良善,为臣者不能察其所为,致使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