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军阀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新趋向
1、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熊希龄为内阁总理。

9月,组成包括梁启超、汪大燮(xie 四声)、张謇在内的“第一流人才内阁”(强力部门由袁世凯嫡系掌握)。

2、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

10月10日,袁世凯就职。

11月4日,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资格,使国会无法开会。

11月26日,组织政治会议。

1914年1月10日,取消国会。

3月,约法会议召开。

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撤国务院,总统府设政事堂为办事机构,以“国务卿”(首任是徐世昌)为政事堂首脑。

成立代行立法机关职权的参政院,袁世凯任命参政。

参政院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改为十年,连选连任不限;总统任期届满时,若有政治必要,不必改选,即可连任;总统继任者由现任总统推荐,被推荐者无限制。

专制独裁统治被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3、袁世凯和守旧派、复辟派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4、白朗以“抚汉讨袁司令大都督”的名义发布告示,声震豫西。

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在豫、皖、鄂活动,在老河口整编称“公民讨贼军”(“扶汉军”),自称“中原扶汉军大都督”,决定进军西北。

在陕西、甘肃受挫后回到河南,1914年8月失败。

白朗起义是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低潮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打击了袁世凯反动统治,鼓舞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力量。

5、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任总理。

《中华革命党总章》“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

认为民族主义已完成,没有提出反帝纲领;组织上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规定入党者必须宣誓对孙中山绝对服从,并按手印,还按入党先后顺序把党员分为“首义”“协助”“普通”三等,所享权利不同,人为地造成等级森严,加深党内外隔膜,脱离群众;过分注重军事,忽视发动群众。

在东京创办《民国杂志》。

6、一战爆发后,留日但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部分国民党人,以讨论欧事为名,于1914年8月在东京成立“欧事研究会”会员主要是追随黄兴的国民党军事骨干和国民党中稳健派。

坚持反袁主张,但在斗争策略上反对孙中山“急进”方针,主张“缓进”,存在着对革命缺乏信心的消极因素。

7、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分五号:中国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将旅大租借期及南满、安奉铁路期限延长至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未经同意他人不得开采附近矿山;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国警政、兵工厂由中日合办,将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潮州间铁路建筑权给日本,允许日本在福建有投资建筑铁路及开矿优先权。

8、1915年5月9日,经过几个月的秘密谈判(陆徵祥、曹汝霖),日本迫使袁世凯接受除第五号内容外的要求。

“五九国耻”。

9、“二十一条”的谈判与签订,从上海发起国民大会,各地纷纷响应,形成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

10、1915年8月,古德诺(美)《共和与君主论》;有贺长雄《共和宪法持久策》鼓吹由袁世凯称帝。

杨度、孙毓筠(yun二声)、严复、刘师培、李燮(xie四声)和胡瑛(“筹安六君子”)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恢复帝制。

10月6日,参政院决定不再召开国民会议,由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

10月8日,袁世凯公布《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12月11日,参政院投票赞成君主制,12月31日,袁世凯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11、1915年9月,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坚持共和,反对帝制。

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讨袁。

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成立发布讨袁檄文。

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时为一战,欧美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态度因
形势变化而转变为倒袁,袁世凯集团分崩离析。

12、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废洪宪年号。

5月8日,各独立省份军人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唐继尧、岑春煊、梁启超)。

6月6日,袁世凯病死。

13、护国战争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袁世凯,最终迫使段祺瑞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

但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段祺瑞窃取,国家政权并无革命性转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没有改变。

14、帝国主义失去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便各自寻找和培养在华代理人,促成军阀割据。

段祺瑞(皖系军阀)日本支持,握有中央大权;冯国璋(直系军阀)英国、美国支持;张作霖(奉系军阀)日本支持;阎锡山(晋系军阀);张勋“定武军”屯兵徐州,是拥立溥仪复辟的中心人物;唐继尧(滇系军阀)云贵两省;陆荣廷(桂系军阀)两广地区。

15、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临时约法》。

16、原国民党议员组成丙辰俱乐部、客庐系、韬园系三个政团。

1916年9月,在孙洪伊倡议下,三派组成“宪法商榷会”(后客庐系分为政学系和益友社,丙辰俱乐部和韬园系合并为民友社),基本反段祺瑞。

主张地方制度列入宪法,省长民选,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地位。

实际上代表反对北洋军阀集权的不当权资产阶级和与段祺瑞有矛盾的某些地方军阀利益。

进步党分裂为宪法案研究会和宪法研究同志会,原国民党三派成立宪法商榷会后,两派也自动合并为“宪法研究会”(研究系)支持段祺瑞。

主张中央集权,省长由中央任命。

实质上反映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的态度。

“中和俱乐部”是段祺瑞指使成立的御用党。

17、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政治集团(支持者为国民党人和南方地方势力)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军阀政治集团(支持者为研究系和亲段北洋督军)之间的矛盾。

既有黎元洪与段祺瑞争权夺利的矛盾,也反映研究系和国民党间的矛盾、国民党与皖系军阀间的矛盾。

到1917年提出“参战问题”时更加表面化。

黎元洪担心段祺瑞以参战名义加强对自己和国会的控制,支持美国反对参战;段祺瑞为加强自己实力在日本支持下决心与德断交,继而参战。

3月,国会通过与德断交案。

参战问题成为府院之争焦点,也是国会两派斗争焦点。

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

张勋率辫子军(仅次于张勋的复辟势力是升允“勤王军”“满蒙举事团”,勾结沙俄)进京调停,逼黎元洪解散国会,乘机拥溥仪复辟(丁巳复辟,仅仅12天)。

段祺瑞通电宣布讨伐张勋。

1917年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段祺瑞重新上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8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对德宣战。

18、1917年11月2日,美国国务卿蓝辛和日本外务相石井菊次郎订立《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在华有“特殊利益”;日本再次承认“门户开放”。

给日本独占中国以条件。

19、西原借款:1917年1月至1918年9月,日本寺内正毅内阁的重要谋士西原龟三以“私人身份”六次来华,经手八笔对段祺瑞政府的贷款,合计1.45亿日元。

20、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日本取得在我国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我国东北与蒙古的特权。

21、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抵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

7月22日,海军总长程璧光和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队由上海赴广州,通电拥护约法、拥护国会。

8月,召开“非常国会”(不足法定人数),决定成立军政府。

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出兵北伐,开始“护法战争”,战场主要在湖南。

22、西南军阀害怕被段祺瑞吞并,借“护法”旗号自保,并利用护法战争扩充自己实力。

23、冯国璋(大总统)和段祺瑞(总理)开始新的“府院之争”。

1918年6月,吴佩孚(直系)与西南军阀签订“停战协定”皖直两系军阀矛盾加剧。

护法军政府内部矛盾也加剧:1918年5月20日,改大元帅府为总裁制的军政府由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林葆怿、
陆荣廷、岑春煊七人为总裁,实际权力已被西南军阀篡夺。

5月21日,孙中山离开广州赴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口号没有提出涉及有关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反映广大工农群众的迫切要求,不能吸引广大人民参加,寄希望于和北洋军阀有矛盾的南方军阀,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领导,也没有可靠的革命武装。

24、1918年,段祺瑞指使徐树铮、王揖唐为首的“安福俱乐部”操纵新国会选举。

9月,徐世昌当选为下届大总统,将冯国璋直系挤出中央。

此后,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首领。

25、1912年8月13日,中国政府对俄英日三国发表了关于《满蒙藏之主权五事》指出:满蒙各地皆为中国领土,凡有关满蒙各地之条约,未经中国政府承认,不得私定;满蒙各地矿产,无论何人不得私自抵押;中国政府在满蒙各地有自由行动之主权,外人不得干预;各国不得以护侨为名向中国增派军队;现蒙藏地方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反中国政府行动为非法,外人不得主使挑唆。

26、1913年11月袁世凯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声明》追认“俄蒙协约”及其附件,承认外蒙自治权。

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宗主权,外蒙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中国不得在外蒙设治、驻军、移民。

在中俄互换照会中还实际承认了俄国对外蒙的控制。

27、1915年6月,恰克图会议《中俄蒙协约》沙俄承认中国对外蒙“宗主权”,哲布尊丹巴取消帝号,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册封;北京政府承认外蒙“自治”和沙俄在外蒙特权。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爆发,沙俄垮台,1919年,北洋政府派兵开进库伦,恢复对外蒙主权。

28、1914年6月,沙俄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当时和以后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放弃对这一地区的主权)。

29、策勒村事件:1912年6月中旬,沙俄间谍色依提公然在策勒村贴出通告,煽动群众加入俄国籍,群众向当地政府控告,色提议开枪打死前来的兵士和群众,群众愤怒烧其房,击毙歹徒。

30、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中英藏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召开。

麦克马洪(英方代表)提出内藏与外藏区分(将西藏、青海、西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统称为西藏,金沙江以西为外藏,以东为内藏)。

1914年7月3日,英国勾结西藏地方“代表”签订“西姆拉条约”。

中国政府拒绝签字,谈判破裂。

在此期间,麦克马洪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代表在会外秘密换文中提到所谓划定中印东段边界的“麦克马洪线”,把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当时和以后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

31、封建土地关系的若干变化:官田、公产私有化在辛亥革命后日益普遍;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买卖突破了家族势力限制,开始自由交易;土地买卖愈加频繁,土地兼并、土地集中现象更严重;土地转手较快的地区,逐渐打破了永佃制的束缚,先改永租佃为长期租佃,进而向短期租佃发展。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批有政治背景的大地主:北洋军阀和其他军阀;商人、高利贷者;外国教堂传教士和外商。

实物地租占绝对优势,但货币地租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亦有增长趋势。

有押租的田在租田中比重不断上升,地主通过押租利用农民破产求佃者日多的情况,对佃农加强制约和剥削。

形成了一些新的专门化农业区,而且出现了专门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进一步加速这些地区的农产品与工业品以及各种农产品之间交换。

中国农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增强,给帝国主义一些垄断组织直接深入我国农村、干预农民生产提供了机会。

形成了一批进行农产品加工的手工业区,农村手工业产品也日益商品化。

手工业者出现两极分化,手纺工业主分化最明显。

32、农垦公司分为三类:从事蔬菜、养蜂、牛奶、果园、粮食等农副产品生产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多在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郊区,一般规模不大);采用自垦和租佃双
重形式的公司(江苏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利用特权低价领垦土地,然后转手出租的农垦公司(主要分布于东三省和内蒙古官地放垦区,一般规模较大,常由官方办理垦务的机构和地方军阀、豪绅巨贾互相勾结组成,实际上是以土地投机组织)。

33、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制定了若干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

解除了清政府原来对呈请开办企业的限制,逐步废除了一些封建性专利垄断;政府对“振兴实业”的宣传和提倡国货运动;爱国华侨归国投资办厂;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对中国侵略有所放松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34、纺织和面粉工业(“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茂新面粉公司和福新面粉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发展最快,重工业有所发展。

资本的集聚和集中加快,拥有巨额资本的大企业有所增多。

1914年3月15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成立。

中国民族工业虽得到较大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仍然很浓。

是乘着欧美帝国主义在一战无暇东顾之机进一步发展,时间很短暂;发展多集中于轻工业,主要是满足帝国主义市场需求,发展畸形零乱,根本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较快的仍然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一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主要是日本和美国)。

35、中国无产阶级成长较晚,人数较少,但非常集中,深受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政治上毫无民主权力。

辛亥革命后工人罢工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不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而进行的。

但也日益明显地开始由经济斗争转向反帝反封政治斗争。

中国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转变。

1915年反对日本“二十一条”和1916年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的斗争,工人成为这两次斗争的主力。

1912年,在上海成立以徐企文为首改良性工团组织“中华民国工党”。

36、袁世凯政府公开尊孔复古,复古组织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孔教会。

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领域发动了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

37、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开始改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8、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京大学蔡元培聘请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与北京大学结合,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39、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以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与“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树立起“打倒孔家店”大旗,以进化论观点阐明孔子之道不适应现代生活,以民权、平等思想解释维护专制制度的孔教与之背道而驰,反对定孔教为国教,编入宪法。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陈独秀、鲁迅)。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义”允许各学派自由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空前的沉重打击,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对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新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使人们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就其内容而言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未把新文化运动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之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子,新文化思想未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

部分领导人物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一切皆坏,西方文化一切皆好。

40、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陈独秀、李大钊VS杜亚泉)。

五四运动后,中西文化争论更广泛展开,章士钊“新旧调和论”;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从理论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维护儒家,是第一位有理论、有系统的维护儒家文化的学者。

41、1917年10月,恽代英在武昌发起“互助社”;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曾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42、科学团体中最有影响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正式成立,任鸿隽(juan四声)、胡适、赵元任、杨铨(quan)、秉志等留美学生)创办《科学》杂志。

43、鲁迅《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篇白话小说,是新文学开山之作,标志着新文学诞生。

倡导并最先创作白话诗歌的是胡适。

真正成为新诗奠基之作的的是郭沫若《女神》。

44、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马列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先进分子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使新文化运动后期转变成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列主义的运动。

45、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马列主义传播过程中,中国产生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