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习俗礼仪,除夕的来历与习俗,除夕风俗习惯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团聚、祈福、祭祖的传统文化,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民间传说。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展示这个重要节日的魅力。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的对象是古代的神佛以及祖先。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年末。
据《淮南子》记载,春节最早是由帝尧“兼祭春,用安社稷”。
在农历年末,人们常常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也祈求来年收成丰盛、家庭安康。
二、传统习俗1.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是春节的开端,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人们将做年俗饭菜,如“年糕”、“饺子”等,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同时,为了驱除邪气和获得好运,人们在家中放鞭炮和炸竹,以及贴春联、挂灯笼等。
2.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长辈会给晚辈们压岁钱,以祝福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同时,人们也会给长辈们磕头行礼,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3.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一项传统而重要的活动。
相传古时有怪兽名叫“年”,会在除夕夜出现,吃掉庄稼和村庄的人。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火光和恶臭,于是人们用红灯笼、红布剪纸和炸竹来驱除“年”。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人们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寓意着赶走邪恶。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舞龙舞狮表演生动有趣,通常在街头巷尾、庙会等地方进行。
这个习俗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吸纳吉祥和祝福。
5.吃汤圆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吃汤圆。
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完整,因为它的形状和音节与“团圆”谐音。
除了作为一种传统食物,汤圆还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家庭和睦的向往。
6.观花灯观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各地都会举办各种花灯展览。
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灯艺术作品,如彩灯、灯笼等。
观花灯也有传说中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的寓意。
结语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各具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
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一、除夕的来历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
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有关除夕的知识

有关除夕的知识一、除夕的起源与历史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除夕的起源,据史书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岁除”,即农历新年的前一天。
在古代,除夕是岁末之夜,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除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二、除夕的传统习俗1. 贴红春联和年画:为了营造喜庆的氛围,人们会在门上贴红春联和年画,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2.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家人会在除夕夜聚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间和团圆。
3. 放爆竹:爆竹声声辞旧岁,人们会在除夕夜燃放爆竹,寓意着驱逐邪恶和迎接好运。
4. 吃团圆饭:除夕夜的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共度佳节。
5. 压岁钱:除夕夜,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送去祝福和保平安。
三、除夕的食俗文化除夕的食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
鱼、肉、蔬菜、糕点等各式菜肴应有尽有,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着年年有余。
此外,饺子也是除夕夜的传统食品,寓意着团圆和财富。
吃饺子时,人们还会在饺子里放入硬币、糖果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东西,吃到这些东西则意味着好运和幸福。
四、除夕的诗词与文学作品除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文人墨客所关注。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学作品都是以除夕为主题的。
如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苏轼的《守岁》等诗作,都描绘了除夕夜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除夕的重视和喜爱,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五、除夕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关于除夕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年兽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年除夕之夜都会出来祸害百姓。
为了驱赶年兽,人们开始燃放爆竹、贴春联、敲锣打鼓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除夕的传说,如压岁钱的来历、贴福字的缘由等,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春节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
其历史悠久,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结合了丰收祭祀、祈福祝福等多种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
本文将以分节的方式,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古代农耕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尊奉自然规律,因此在每年农历年末,人们会举行丰收感恩的祭祀仪式。
后来,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庆祝新年的活动,即春节。
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起源于商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二、春节的习俗1.除夕夜除夕夜是春节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象征着和谐与温暖。
在晚餐前,人们还会祭拜祖先,祈愿家庭平安、幸福和繁荣。
2.挂灯笼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你可以看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
灯笼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装饰之一,被用来驱邪辟邪,传达喜庆和温暖。
人们相信,灯笼的光芒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好运。
3.放鞭炮鞭炮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用来驱逐邪恶的精灵和诸如瘟疫、厄运等不祥之事。
放鞭炮的响声会传递到天空,传达喜庆和欢乐。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舞蹈之一,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项目。
舞龙舞狮可以迎接新年的到来,驱逐恶灵,带来好运。
5.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习俗之一,人们互相拜访亲友,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祝愿。
尤其是年长的亲人,被视为尊敬和传统的重要代表。
6.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礼物之一。
长辈会给年幼的孩子们发放红包,里面装有钱财,寓意着祝福和好运。
7.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节日美食、购买新年商品,并欣赏到各种民俗表演和游园活动。
8.除旧迎新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打扫屋子和家园,以驱赶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体现了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祈福和传统表演等重要方面。
除夕小知识

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欢庆新年的到来。
下面是关于除夕的一些小知识,包括来源、传说和故事等等。
1. 来源: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古代,人们相信除夕之夜是阴阳交汇之时,人们会用烟火、鞭炮等方式驱散邪气,同时欢迎新年的到来。
2. 传说和故事:除夕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年》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凶恶的怪兽叫做“年”。
这只怪兽每年都会在农历除夕的夜晚出现,吞食村庄的人和动物。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贴红色的对联、挂红灯笼,燃放鞭炮,以及制作年画,希望能够驱赶这只怪兽。
后来,人们发现怪兽害怕火光和红色,于是除夕的传统就逐渐形成了。
3. 习俗和活动:除夕是中国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尽可能早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共度除夕之夜。
在这一天,家人会一起进行一系列的习俗和活动。
- 贴对联和挂红灯笼:人们会在除夕之前贴上对联,对联上写有吉祥的祝福语,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家中也会挂上红灯笼,代表幸福和好运。
- 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家人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团圆饭。
团圆饭通常由多个传统菜肴组成,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 看春晚: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在除夕之夜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人们会围坐在一起,观看晚会,欢度新年。
- 燃放鞭炮和烟花:鞭炮和烟花是除夕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燃放鞭炮和烟花可以驱散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 守岁:守岁是指在除夕之夜不睡觉,一直守在家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通常会一起玩游戏、聊天、看电视,直到午夜时分。
4. 红包:除夕也是给红包的时候。
长辈会给未婚的晚辈发放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
压岁钱是一种祝福,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
红包通常是红色的,象征着吉祥和好运。
除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它寓意着新年的到来,家人团聚和祝福。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它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点,历时15天,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因此又被称为农历年、正月节等。
春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祈求好运的重要时刻。
下面是关于春节来历和习俗的介绍。
一、春节来历春节的来历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年节,当时的人们用燃烧的竹子祭拜天神,希望来年能够获得丰收。
后来,春节逐渐演变为家庭聚会、祭祖、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至今,春节仍然被中国人民视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习俗1. 年夜饭春节的第一天,即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幸福。
年夜饭的菜肴种类繁多,一般包括鱼、鸡、肉等,每道菜都有着寓意吉祥的意义。
2. 贴春联和窗花在农历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和窗花。
春联是用纸张写上各种美好祝福的对联,贴在门框上,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幸福。
窗花则是用红纸剪剪出各种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增添节日的氛围。
3. 放鞭炮在除夕夜,人们还会放鞭炮。
传统上,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灵和霉运,带来好运和吉祥。
然而,现在鞭炮的使用已经有所限制,为了环保和安全考虑,人们普遍选择燃放烟花和观赏焰火表演。
4. 拜年和压岁钱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拜年,传递着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带着满满的喜悦和祝福,外出走亲访友,拜访长辈和朋友。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更是他们最期待的时刻,因为他们可以收到亲戚朋友们给的压岁钱,象征着长辈们的祝福和关爱。
5. 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表演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表演舞狮和舞龙来庆贺新年,这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邪和带来好运。
舞狮和舞龙是一项技艺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着无数人观看和参与。
以上是对春节来历和习俗的简要介绍。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期待。
除夕科普小知识

除夕科普小知识一、除夕的起源与传说除夕,又称为岁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是农历新年的前夕。
关于除夕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古代,有一只名为“年”的怪兽,每年除夕之夜都会来到人间作祟,人们为了驱赶这只怪兽,便在家门口贴上红纸,燃放烟花爆竹,并敲锣打鼓,以此赶走“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除夕习俗。
二、除夕的传统习俗1. 贴春联和年画:在除夕前,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年画,以示祝福和喜庆。
春联一般是对仗工整的对联,年画则是寓意吉祥的图画。
2. 守岁:除夕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
据说守岁可以辟邪避灾,迎接好运。
3. 放烟花和爆竹: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燃放烟花和爆竹,以此驱赶“年”兽,迎接新的一年。
4. 吃团圆饭:除夕夜的团圆饭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三、除夕的食俗文化1. 年糕:在除夕之夜,许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寓意着年年高升。
2. 饺子:有些地区在除夕之夜会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
3. 汤圆:南方一些地区在除夕之夜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四、除夕的诗词与对联关于除夕的诗词和对联非常丰富,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守岁》、孟浩然的《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等。
对联则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等。
五、除夕的庆祝方式1. 看春晚:除夕之夜,很多人会通过电视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欣赏各种形式的表演,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
2. 拜年:在除夕之后,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送上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3. 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送去好运和祝福。
六、除夕的象征意义除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岁末年初的交替,也寓意着家庭团聚、和谐美好。
同时,它还象征着祈福驱邪、迎接好运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庆活动。
它不仅是团圆和欢庆的时刻,更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新年希望的展望。
以下将介绍春节的来历和一些常见的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做"Nian"的恶兽,它喜欢在除夕夜出来伤害人们和动物。
人们发现"Nian"畏惧火光和红色,于是在除夕夜点燃爆竹、贴对联和挂红灯笼,以期震慑"Nian"。
成功后,人们就开始将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标志,于是春节就这样形成了。
二、过年准备春节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是忙碌而热闹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洁房屋:人们认为春节前要将家里彻底的打扫干净,以驱赶走旧年的不顺和霉运,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2. 贴春联:春联是贴在门上的对联,用红色纸张写上对仗工整的对联,通常上联写在门上,下联写在门槛上,横批写在对联的正中央。
这些春联常常写有吉利的祝福语,如"福禄寿新"、"和谐幸福"等。
3. 购买年货:购买年货是准备过年的重要环节,人们会购买大量的食品、饮料和糖果等供家人和亲友享用。
此外,也会购买面点、蔬菜以及肉类等用于备饭。
4. 准备红包:过年时,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里装有一定金额的钱,寓意着给予晚辈更多的祝福和关爱。
三、习俗介绍春节有众多传统习俗,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1. 守岁: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待在家中,守岁到新年的第一天。
"守岁"意味着辞旧迎新,家人继续团聚,共同欢度新的一年。
在守岁期间,家人会观看春晚、吃团圆饭、玩游戏等。
2. 放鞭炮:放鞭炮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放鞭炮能驱走恶灵和带来好运。
然而,现代城市对鞭炮放限制较多,因此很多地方已经禁止放鞭炮。
3. 新年拜访: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友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
除夕800字作文

除夕800字作文
除夕
一. 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节日。
它源于我国古代“七夕”祭祀活动。
在《吕氏春秋》中就有“除夕宴会,以祭昊天”的记载。
从此,除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迎接新春的盛宴。
二. 除夕的习俗
除夕有着众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团圆饭”、“放鞭炮”和“看春晚”。
把全家人团团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是除夕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意义非凡,能够把全家人团结在一起,心灵中充满幸福和温暖。
这也是除夕习俗最宝贵的一部分。
放鞭炮也是最常见的习俗,因为它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同时也能够祛除邪恶,让灾厄远离。
而看春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家庭聚会的缺失,帮助家人们重拾相聚的温度,还能够通过各种精彩演出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和满足。
三. 除夕的意义
除夕有着深刻的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节日之一。
首先,仔细考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除夕不仅是祭祀祖先和传统节日,
更是一个亲情与爱情的家庭活动。
它用新年的希望为全家人拉开了一年新的序幕,充满着属于全家的期待和幸福,也意味着一年的故事的开头。
总的来说,除夕因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意义、重要的习俗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人欢迎的节日。
希望这个说不完的故事,每一年都能够用新旧故事话语中的喜悦,重新塑造梦想。
除夕百科知识

除夕百科知识除夕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岁末最后一天夜晚,代表着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这个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除夕的百科知识:1. 历史渊源:除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称之为“岁除”,意为“岁之末除”,也就是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的意思。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除夕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 传统习俗:除夕有很多的传统习俗,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祭祖和守岁。
祭祖是除夕的重要仪式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守岁则是指在除夕之夜守候到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间和岁月的流逝。
3. 食俗文化:除夕的食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年夜饭中,鱼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寓意着年年有余。
此外,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年糕、长年菜等,而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
4. 红包文化:在除夕,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表示祝福和关爱的习俗。
红包的金额并不固定,根据地区和家庭的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但其中的祝福和关爱之意却是相同的。
5. 禁忌与习俗:在除夕还有一些习俗和禁忌。
例如,除夕夜不汲水、不倒垃圾、不敲击家具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财神和喜神被吓跑,寓意着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6. 意义与价值:除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它代表着团圆、和谐、幸福和美满,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祝愿。
同时,通过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传承,也加强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关爱。
总的来说,除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百科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年份的最后一天。
除夕有着丰富的来历和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除夕的来历除夕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年〃字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
为了躲避〃年〃的威胁,人们纷纷关上大门,在门口贴上符咒,除夕夜也就成了贴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的喜庆日子。
后来,人们发现鞭炮的声响可以驱赶〃年〃,于是年年除夕都要放鞭炮以求平安。
除夕还有一个来自古代祭祖的习俗。
古代的年节是祭祖和祭神的盛大节日,为了让祖先在天上有食有衣有住处,子孙后代都要回家与祖先团聚,祭祖祈福。
这个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把握家庭温暖团圆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除夕的习俗1年夜饭年夜饭是除夕最重要的餐饮活动之一。
据传,年夜饭吃得越丰盛,来年家里的财运就越好。
年夜饭的菜肴有讲究,不仅要品种多样,更要有吉利之意,如鱼(余)、蹄(舐)等,意为〃余年有余〃,〃步步高升〃。
2.守岁守岁是除夕夜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意为不睡觉,打发旧年,迎接新年。
家庭成员守在一起,围坐成圆形,讲故事、唱歌、猜谜,迎接新年的到来。
3 .贴春联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年节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春联的内容以福、寿、财、康为主题,寓意着吉祥如意、好事连连、身体健康等美好愿望。
贴春联具有祈求祥瑞、祈福平安的作用。
4 .挂红灯笼红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之一,被视为吉祥物。
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寓意着为家庭带来吉祥如意。
5 .放鞭炮放鞭炮是除夕夜的重要习俗之一,起源于驱走"年〃的传统。
据传,鞭炮能引起〃年〃的畏惧,越响越好。
现在,放鞭炮则成为迎接新年的喜庆活动。
6,压岁钱压岁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传统。
在除夕夜,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发放压岁钱,有助于家庭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越来越好。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民最为盛大和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一般对应公历的1月或2月份。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团聚、祭祖、祈福的时刻,也是传统文化、历史和民俗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可追溯至中国古代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
这种怪兽每逢除夕夜都会出现,吞噬村庄的人和家畜。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发现年怪畏惧红色、光亮和响声。
于是人们在除夕夜挂红灯笼、贴春联、燃放爆竹,抵御年怪的侵袭。
经历几次斗争,最终人们成功驱逐了年怪。
从此,每年的除夕夜便成了庆祝的日子,而这一日后来便成了春节。
二、春节的习俗1.除夕年夜饭除夕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是全家团聚的象征。
这顿饭通常由长辈为全家准备,菜肴种类丰富多样,寓意丰收和幸福。
人们在年夜饭上尽情品尝美食,畅饮美酒,一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2.贴春联和挂对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之一,一般由对联组成。
对联通常由一句对仗工整的上联和一个相对应的下联构成,寓意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人们会将贴有春联的红纸张贴在门口和屋内的显眼位置,以求辟邪、驱灾和祈福。
3.燃放爆竹和观赏烟花春节期间,燃放爆竹和观赏烟花是传统习俗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爆竹的声音能驱走邪恶,带来好运和祝福。
观赏烟花则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烟花绚丽多彩,象征着希望和喜悦。
4.拜年和压岁钱春节期间,拜年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互相拜访亲朋好友,祝福对方新年快乐和身体健康。
此外,长辈还会给年幼的晚辈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
压岁钱象征着长辈的祝福和关爱,并带给孩子们一些小小的回报。
5.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形式。
舞龙舞狮队伍通常由年轻人组成,他们身着龙和狮子的服装,扭动舞动,表演独特的舞步和技巧。
这一活动象征着吉祥如意和驱邪避凶。
6.庙会和花市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和花市。
庙会上有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小吃摊位和传统手工艺品展销。
除夕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除夕的来历与传统习俗除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它标志着农历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被视为一个时刻重要的日子。
本文将介绍除夕的来历和一些传统习俗。
来历:据传,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
中国古人认为夜晚是阴魂鬼怪活动的时间,因此为了驱除不祥之物,人们在除夕这一天晚上加强了戒备。
他们张灯结彩,燃放烟花,舞狮驱邪,希望能够辟邪驱鬼,保佑一年平安顺遂。
传统习俗:1. 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
这一顿饭被认为是全年最重要的一餐,人们通常会准备丰盛的菜肴,象征着富饶和丰收。
2. 贴春联:在除夕前后,家家户户会贴春联。
春联是一对对联,通常写在红纸上,悬挂在门上或墙壁上。
春联的内容可以祝福幸福、吉祥、健康、财富等。
3. 守夜:除夕之夜,很多人会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常会做祈福的仪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4. 红包:在除夕之夜,长辈会给年轻人发红包。
红包里面装着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对年轻一代的祝福和关怀。
5. 爆竹和烟火:在除夕夜晚,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
这是为了驱逐邪恶,吓走恶灵。
此外,烟火也象征着喜庆和热闹,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6. 拜年:新年一到,亲朋好友之间会互相拜年。
大家会穿上新衣服,拜访亲友,送上祝福和礼物。
这是一种表达友好与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感情的机会。
7. 年画和灯笼:在除夕期间,人们会用年画和灯笼来装饰家居。
年画通常贴在墙上,表现一些吉祥的图案和寓意。
灯笼则悬挂在门口或屋内,象征着新的一年有光明和希望。
总结:除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年夜饭、贴春联还是燃放烟花,这些传统习俗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寓意。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人们希望能够以喜庆的心情迎接新的开始,并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和顺利。
除夕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关于除夕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关于除夕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除夕夜的风俗贴春联、年画和门神: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年画和门神,以示喜庆和驱邪避祟。
祭祖、祭神:除夕夜是传统的祭祖、祭神时刻,人们会在家中供奉祖先,烧香、上烛、献上供品,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一家平安。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除夕夜的团圆餐,也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晚餐之一。
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守岁、压岁钱:守岁是指在除夕夜守候到新年的到来,象征着珍惜时间和岁月的流逝。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家长和长辈会给孩子一些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顺利成长。
舞龙舞狮:在除夕夜,一些地方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以示驱邪避祟和带来好运。
除夕夜吃什么年糕:年糕是南方人过年的必备食品,象征着“年年高升”。
水饺:水饺是北方人过年的传统食品,象征着“更岁交子”。
鱼:鱼是除夕夜的经典菜肴之一,象征着“年年有余”。
汤圆:汤圆是一种有馅的糯米球,象征着“团团圆圆”。
腊味:腊味是南方人过年的食品之一,象征着“年年有余”。
除夕的含义除夕有很多称呼,比如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的晚上大家回一起守岁直到第二天的来临。
除夕的传说故事守岁因古时有一种凶猛的怪兽,生性凶残,专吃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年”的活动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晚上窜到人群聚居的地吃人,天亮后就消失。
于是人们将这一天叫做“年关”,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需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除夕的来历简介与传统习俗整理

除夕的来历简介与传统习俗整理2023除夕的来历简介与传统习俗除夕夜的缘由除夕,为岁末的最终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终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除夕的来历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确定对大家有所关心。
除夕的来历简介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患病一种最凶狠的野兽的威逼。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行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许多年,人们发觉,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相互庆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成功。
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头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终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终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围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传统习俗1、祭祖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国许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头享用。
2、压岁钱古人对压岁钱特别讲究。
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外形。
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利外形,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利如意。
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
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篇1一、春节的由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除夕相关知识普及

二、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持续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因此所有的节日都与历史、文 化密不可分并被广泛认同。过年、不点 烛,风雨无阻赛春晚,就是中国传统文 化和历史的反映。庆祝节日是为了表达 对祖先的同情和纪念,保持对传统文化 的敬重和尊重。同时,这也是一种融汇 了中华民族众多抱负和文化特点的方式。
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凶兽,它住 在深山老林,每到腊月会走出山来吞 噬人畜。人们为了抵御这个凶兽,就 在腊月的时候点燃篝火,放烟火,用 枝叶装扮房屋,尽力营造出一种恢弘 瑰丽、吓退年兽的氛围。然而,仅仅 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消灭“年”,每 年腊月的最后一天,人们就会打扫整 洁房屋,张贴红色的窗花、门神,并 团聚在一起燃放鞭炮,据说这样才能 让“年”在新年到来之前就被吓跑了。
炒蔬菜等多样化的菜肴。 而北京的糕点也是年夜饭 的重头戏,例如:麻花、 桃花饼以及香卜等传统年 货,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 “北京大饼”。
川还有着独特的火锅文化,
苏州
苏州人的年夜饭讲究清淡, 其中的名菜就是东山花甲, 还有清炖蹄筋、鲜蟹粉丝 羹、五丝焖面等传统美食。 同时,苏州的年糕也是年 夜饭不可缺少的花样糕点,
人们在年夜饭时也喜欢享
种类繁多,口感细腻,甜
广东
受火锅美食带来的欢愉。
北京
度适中。
04
除夕的流传意义
欢度年关,共享团圆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展现民族形象,促进文化交流
除夕的流传意 义
一、欢度年关,共享团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基 本单位。而除夕更加凸显了这种亲情联 系。每一年,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是与 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这是对家庭和爱 的重视和强调。庆祝除夕是为了分享人 们对于生命、健康、和平和幸福的快乐。 家庭聚餐、包饺子、欣赏春晚、交换礼 物等传统习俗都有着深厚的家庭观和感
除夕的由来和习俗

除夕的由来和习俗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由来和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除夕的由来和习俗,欢迎查阅!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它不仅代表着农历的正月初一,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团聚。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关于春节的起源以及一些传统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传说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农历年末出现,吃掉村庄里的人和动物。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畏惧红色和火,于是大家在村庄四周放鞭炮、挂灯笼,以驱赶“年”怪兽,并且燃放烟火祈求平安。
这就是中国人过春节的由来。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 除夕夜守岁:除夕夜是春节的最重要的时刻,家人齐聚一堂,共度年夜饭,并在晚上守岁。
守岁是指在午夜时分,全家人一起祈福、欢庆新年的到来,并在家中燃放烟花爆竹以驱赶邪恶之气。
2. 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必备的饰品之一。
人们在家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春联上的对联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幸福安康。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用“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语相互祝福。
尤其是小孩子会去拜年求红包,而长辈则会赏赐一些压岁钱给孩子。
4. 传统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艺术,代表着中国人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心愿。
人们会用彩绸和竹杆制成的巨龙和狮子,穿梭在人群中舞动。
5. 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元素之一。
长辈会给孩子和未婚青年赏赐一些装有现金的红包,寓意着给他们带来好运和祝福。
6. 春节联欢晚会:每年春节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会举办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和明星表演,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以上是关于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介绍。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喜庆和祥和的节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一次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的机会。
通过庆祝春节,我们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增强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习俗礼仪,除夕的来历与习俗,除夕风俗习惯/2015/1209/20151209093510989.jpg" width="450" alt="除夕习俗" />【除夕的来历】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勐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塬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的习俗】一、祭祀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
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二、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三、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四、压岁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
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
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
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五、踩岁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六、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七、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
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八、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九、放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1]十一、贴窗花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十二、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十三、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十四、挂灯笼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十五、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 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禁忌】除夕有很多的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
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