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与“臣忠子孝”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意蕴比较摘要:在清初的剧坛上, 《长生殿》和《桃花扇》堪称是两颗璀璨的“艺术之星” ,一时大江南北, 人人争唱洪和孔尚任的作品。

这两部戏曲作品均将“情”与“臣忠子孝”巧妙结合, 但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不同。

《长生殿》中主要表现“至情”的悲剧性呼号, 而《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 体现了“臣忠子孝”的重要性。

关键词: 《长生殿》《桃花扇》情臣忠子孝在清初的剧作舞台上 , 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最高 , 这两部戏曲均突破了以往爱情传统题材中才子佳人的模式 , 创新性地将爱情放到现实社会背景之中。

洪的《长生殿》
取材于人们非常熟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 作者借爱情之口 , 抒发了政治的兴衰之感。

孔尚任的《桃花扇》取材于南明王朝的历史 , 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之情 , 抒发了对南明的亡国之恨。

这两部作品表面上看来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 , 但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政治寓意 , 我们从开场唱词中就可以看出 :
【南吕引子•满江红】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 ,无情耳。

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引自《长生殿》第一出《传概》
【蝶恋花】古董先生谁似我 ? 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

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

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

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

———引自《桃花扇》试一出《先声》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部戏曲的开场唱词中都提到了“臣忠子孝(子孝臣忠)”的字眼,“臣忠子孝”是儒家道德和忠君思想的核心,这就明确地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两部剧虽均涉及男女离合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但在“情”与“子孝臣忠”的轻重上各有不同,笔者将从悲剧意义、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一、“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
《长生殿》和《桃花扇》都被有幸选入了王季思先生组织编选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虽然都是古典悲剧,但二者的悲剧意义是不同的。

《长生殿》是一部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悲剧是由于地位、道德等本身合理的力量与主人公的情感需要发生冲突而造成的。

李隆基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是“臣忠子孝” 的最大获益者,但这一独特的身份地位也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

皇帝的爱情生活的本身就是政治,也就是说,李隆基和杨贵妃既是爱情的承担者,又是政权的主宰者,与社稷安危密不可分。

唐明皇为了表达对杨贵妃的宠爱,重用杨氏一门,还命人快马从岭南运送贵妃喜啖的荔枝,即使踏坏了田地、撞死了人命也在所不惜。

杨贵妃为了长久独享唐明皇的宠爱,不惜用手段排挤梅妃 ??换句话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以损害他人甚至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他们之间的爱情本无可指责,但身居高位所享有的权力却让这段真情不容于“臣忠子孝”的社会,李隆基的“至情”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也就意味着给国家和臣民百姓带来危害,从而“乐极生悲” ,引来安史之乱“祸败” ,招致马嵬之变的生死离别。

马嵬之变是“情”和“臣忠子孝”矛盾冲突的高潮,唐明皇的“至情”和将士们的“臣忠子孝”意识将《埋玉》一出推到了戏剧的至高点。

在六军不发的压力下,唐明皇在“情”中犹豫不决,杨贵妃在“臣忠子孝”的氛围中自缢,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出两人那难能可贵的爱情,如此真挚,又是如此深邃。

戏剧的上半出让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历了“情”与“臣忠子孝”的冲突选择,而在戏剧的后半出主要是对情的歌颂。

安史之乱中的马嵬之变,使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历生离死别,此后李隆基便陷于无尽思念的痛苦之中,这证明了他们的密誓的真诚,并因此而感动仙界,最后重得“团圆” 。

这个帝王之家所罕有的帝王与妃子,的确成了“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的夫妻。

①唐明皇为情舍弃至高无上的帝位和政治责任,证明了“情”之伟大 ,足以超越一切。

尽管戏剧的发展是在安史之乱的宏大历史背景下 ,但悲剧中心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所受到的创伤 , 还属于以情感为主体的悲剧。

正如开篇【南宫引子•满江红】所云: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突出了这个“情”字,正是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情, 间接让唐明皇误重用杨国忠 , 以致酿成国难。

他们的爱情是带有作茧自缚、自食恶果性质的。

虽然李隆基和杨贵妃在现实的情节上不能拥有圆满的结局,但作者刻意让两人在仙界里重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剧的悲剧气氛。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由一系列继发的巧合事件引发的,也就是说,如果李隆基不是当朝的皇上,杨贵妃不是皇上的宠妃,两个人只是一对普通的平凡夫妻,那么悲剧就不会产生了。

《长生殿》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是人的“情” 触动了封建等级社会中“臣忠子孝”的底线,从而导致了这出爱情悲剧的发生。

《桃花扇》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政治悲剧,侯方域是复社名士,李香君是秦淮名妓,其实这种风流名士与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在我国传统的文学中屡见不鲜,但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
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以人作为选择主体,而《桃花扇》中这对鸳鸯的爱情却是建立在“臣忠子孝” 的政治基础之上,最后被国难淹没。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除了在才华容貌基础上生出的相互倾慕,还有一定的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促进。

香君倾慕复社文人们的进步政治倾向,侯方域惊喜于李香君严词拒绝奸佞小人阮大铖的助奁的义举,共同的政治观点,让两人的爱情更加牢固。

在《桃花扇》中,尽管有奸佞阮大铖、马士英对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种种迫害,但事实上二人的情感结合发展所遇到的挫折远远不是灾难性的,也虽有《拒媒》、《守楼》等出目,让读者为其两人的爱情发展而担心,但导致最后二人斩断情丝披发入山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上的失意,即南明王朝的覆亡。

《桃花扇》是社会政治悲剧,戏剧中的具体的悲剧冲突是第十二出《辞院》,但这个具体的戏剧冲突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的悲剧背景中激起的小小浪花,总的悲剧气氛早在故事发端之前就已产生,到故事结束之后,即两人双双出家,悲剧感仍没有消失,这个悲剧背景就是明朝从衰败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在“臣忠子孝”不可能实现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桃花扇》这样一部悲剧,使人物的痛苦和悲剧性命运成为无可避免的必然。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无法超越“臣忠子孝”的束缚,历经千辛万苦,两人终于重逢,还来不及诉尽相思之情,就被张道士的话“啊呸!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第四十出《入道》),而顿悟分开。

“臣忠子孝” 已不能,“情” 又何存 ?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是爱情悲剧,更是一部政治悲剧。

戏剧中的悲剧事件不是局部的、偶发的巧合事件,而成为整体社会悲剧的一个聚焦点。

正如王国维所说,
《桃花扇》所写悲剧的性质是屈于“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②。

也就是说,是“臣忠子孝”不复存在的大背景酿成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命运。

正如开场《先声》中老赞礼
的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承受这一悲剧命运的主人公不是哪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从君主、大臣、将军到文弱书生甚至市井小民,无人能幸免。

总之,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必须要摒弃政治脂粉的雕琢才能得到升华,他们的悲剧是由于帝王的特定身份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 而侯方域和李香君之爱却要粘附政治的金粉更显其绚丽,在爱情的光环下,他们的政治悲剧色彩才更加鲜艳。

二、“情痴”与“政治女子”
《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有情有义且多才多艺的女子,她们
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身份地位,一个是“三千宠爱于一身” 的高高在上的贵妃,一个是命运如浮萍的身份低下的歌妓,她们身上都有着与身份地位不相称的政治觉悟。

杨玉环是当朝皇上的宠妃,她不喜欢政治争斗,也不愿意过问政治是非,她的政治觉悟是比较低的。

她只担心唐明皇的移情别恋,甚至情痴而妒,她是当之无愧的“情痴” 。

当她得知唐明皇与虢国夫人有暧昧举动,就明确表示不满,以致惹恼了唐明皇,被撵回了丞相府,此时的她“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

其间心事,多少难论。

但惜芳容,怜薄命,忆深思” (第八出《献发》) ; 当唐明皇宠幸了梅妃之后,她又是“一夜无眠乱愁搅” (第十一出《絮词》),因
爱而魂丢泪
尽, 因爱而夜不能寐 , 从这几处唱词中可以看到一个用情专一的女子 , 从她身上我们感受不到半点政治气息。

她为了固宠而曼舞轻歌 , 在美妙的《霓裳羽衣》曲中 , 不自觉地舞到了政治的漩涡,这是她身为一个贵妃无法选择的 ,她不想当一个政治女性 , 但她的身份没有给她选择的机会。

她是真切地爱着李隆基 , 会义无反顾地为他而死 , 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主动的政治色彩,她只希望能够永远享受唐明皇对他的宠爱,希望能够“三千宠爱于一身”, 在第二十二出《密誓》中 , 有一段她在长生殿乞巧时的唱词 : 【前腔】宫廷,金炉篆霭,烛光掩映。

米大蜘蛛厮抱定 ,金盘种豆 ,花枝招飐银瓶。

钗盒情缘长久订 ,莫使做秋风扇冷。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妃子担心皇上变心 , 希翼长久受到宠爱的心理。

杨贵妃是一个“至情”的女子 , 她的想法和做法虽然谈不上什么高尚 , 但也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

她不懂得什么“臣忠子孝”的大道理 , 她只有“情” , 对唐明皇的无限深情。

当安史之乱爆发之时 ,陈玄礼等禁军部队在马嵬兵变 , 将士们在杀了杨国忠之后 , 要求皇上杀掉贵妃 ,否则六军不发 , 在生死关头 ,李隆基不忍下令 ,杨玉环为了保护唐明皇的安全 , 能够让其顺利地到蜀避难 ,主动提出“是前生事已定 ,薄命应折罚。

望吾皇急切抛奴罢”(第二十五出《埋玉》) , 为了能够让心爱的人平平安安 ,心甘情愿地受死 , 此等真情怎么不令人感动 ? 这场景让我们对杨玉环产生了无尽的怜惜和无奈的遗憾。

《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形象非常鲜明且独特。

李香君只是一个小小的歌妓 , 是社会的底层小人物 , 却有着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的思想品格。

她有情, 更懂得情 ,但是她的情必须要从服于“臣忠子孝”的思想之下。

李香君一出场, 就显示了她与一般歌妓的不同 , 曾获得过当时复社领袖人物张天如、夏彝仲等人的题赠。

在得知是杨龙友代办的妆奁 , 促成了侯方域和她的好事之时,香君没有被珠翠、织锦等财物蒙住双眼, 更没有被新婚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而是警觉地问道:“俺看杨老爷 ,虽是马督抚至亲 , 却也拮据作客, 为何轻掷金钱 , 来填这烟花之窟?”(第七出《却奁》)表现出她对统治阶级有很高的警惕性,预示了她那誓死不受不义之财的贞操。

当得知是奸佞阮大铖出资助奁时 , 香君对于财物没有丝毫的不舍 ,果断地脱裙衫 ,云:“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第七出《却奁》) , 由此可以表现出她追求正义 , 追求纯真的爱情 , 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

在香君身上,不仅有情 ,更有“臣忠子孝”的精在第二十四出《骂筵》上 , 她的话语惊人 : 【五供养】堂堂列公 ,半边南朝 ,望你峥嵘 , 出身希贵宠 , 创业选声容 ,后庭花又添几种。

把俺胡撮弄 ,对寒风雪海冰
山 , 若陪觞咏。

【玉交枝】东林伯仲 ,俺青楼皆知敬重 , 干儿义子从新用 ,绝不了魏家种 ?冰肌雪肠原自同 ,铁心石腹何愁冻 ?吐不尽鹃血满胸 , 吐不尽鹃血满胸。

香君的怒骂 , 造就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第一个敢于骂宰相的妓女 , 骂得如此义愤填膺 , 又是如此的痛快淋漓 , 从来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可在孔尚任笔下 , 李香君却时时处处把政治
放在心中首位。

她的政治立场坚定且旗帜鲜明 , 绝对是一个“政治女性”。

我们可以感受到“臣忠子孝”在香君心中的重要性 : 南朝振兴 , 恢复帝业 , 全寄希望于“堂堂列公”身上, 不料你们却结党营私,任人唯亲??③这些怎么能不让香君感到气愤?如此有政治见解的女性,
在国破家亡之后 , 选择出家入道实在不足为怪。

杨玉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痴” , 她的心机全部是为了固宠 , 李香君虽身份低下 , 却体现出小女子心中那一份博大的“臣忠子孝”情怀。

如果两人的地位互相交换, 香君绝对不会让李隆基因情误国 ,杨玉环也肯定不会做出“却奁”或“骂筵” 之类激烈的行为 ,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正是杨玉环的“情”和李香君的“臣忠子孝”思想, 使这两个人物成为了悲
剧的牺牲品。

三、“主副线索叙述”与“双线平行叙述”
洪和孔尚任都堪称“曲中巨擘” , 他们的作品也都可以说是曲中精品 , 为了表现出不同的思
想意蕴,两位作者选择了不同的线索叙述方式。

《长生殿》中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离合是主线,以社会政治生活的灾变是副线,安史之
乱的发生是偶然性的。

戏剧的主线从《定情》、《谪出》、《回宫》、《偷幸》、《盟誓》、《惊变》、《仙会》等出目,直线式地表现出李、杨爱情的发展,其中穿插虢国夫人得宠和暗召梅妃的事件,引发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也就是说洪主要表
现的是李、杨的“情”,因为情也是他们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在副线上,剧作展现了当时社
会政治危机的一天天加深。

安史之乱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背景,同时也是作品中完
整地情节过程,通过安史之乱的情节,探索了政治兴衰的原因,从而引出历史借鉴,这就使整个作品虽然具有明显的爱情主线,但又富有沉郁的历史感。

而《桃花扇》的剧情发展,只是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而集中反映明末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突出南明王朝政权的腐朽衰败,两条线索是平行叙述的。

全剧共有四十出,只有十五出写爱情,却用二十五出写兴亡之事,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产生、发展直到毁灭的过程,折射出人物在动乱年月表现出的精神气度,然而这一切都处在南朝小明廷的消亡
进程中。

《桃花扇》中强调写爱情正是为了表现政权之更迭,从另一角度来看,写兴亡也恰恰
强化了爱情故事的描写,正因为把爱情故事嵌入了社会变革,政治斗争的背景之中,这一剧作才超越了历史上同题材的言情作品,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使得“离合之情”通过“兴亡之感”而斐然增色。

④美国学者王靖献认为:“由于’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紧密结
合,互相生发,使该剧产生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戏剧效果,从而使之具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有作品把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表现。

洪的《长生殿》
在叙述方式上比较传统,爱情是核心,政局变化只是外在的,虽有“垂戒来世”的重要意义,但总归是“情而已”。

而《桃花扇》的叙述方式将爱情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始终离不开政治的大环境,爱情与政治两条主线平行,政治意蕴更加明显。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两部戏剧的思想主题都涉及了“情”与“臣忠子孝”,但意蕴各有侧重。

《长生殿》之作,主要言“情”;《桃花扇》之义,重在“臣忠子孝”;《长生殿》中的“情”是原因,爱情悲剧是结果;而在《桃花扇》中,“臣忠子孝”是原因,政治悲剧为结果。

不同的侧重点,使得两部戏剧给读者的感动各不相同,我们感动于李隆基和杨贵妃那抛弃尘俗的爱情,也感动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臣忠子孝”为先的爱情观。

孰好孰坏,不敢妄评高低,只能细细品味。

为情弃责与为责弃情
—论《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理想
摘要: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成就最高者首推洪界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二剧分别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爱情理想和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爱情理想。

为情弃责,是
对明中叶以来倡情之风的进一步高扬,是时晚明以来情欲泛滥的世风的警示,是对明末清
初情理合一创作思想的反拨。

为责弃情是《桃花扇》所标举的爱情新特征。

为责弃情,与明
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广为倡导有关,又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产物。

关健词:爱情婚姻剧;《长生殿》;《桃花扇》;为情弃责;为责弃情
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最有新意、成就最高者当属洪异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对二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清人陈栋在《北径草堂诗话》中盛称:“国初人才蔚生,即词曲名家,亦林林焉指不胜屈,必欲于与中求出类拔萃,则高莫若东塘,大莫若稗畦,靡族靡垒,殊难为鼎足之人。

”洪异与孔尚任的天才创作在文坛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大江南北,人人争唱孔洪词。

两剧的共同特点是在爱情题材上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案臼,将爱情放到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中,且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二剧虽均写男女离合之
情,历史兴亡之感,但二剧的思想意蕴却并不相同:《长生殿》以男女离情为主线,以历史兴亡为副线,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思想;《桃花扇》则以历史兴亡为主旨,以男女离情为依托,表达了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思想。

一、为情弃责侧
一攫长生殿》的爱情理想对于《长生殿》的创作思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从阶
级的观点出发评价李杨爱情为统治阶级的虚假爱情,二人一为色,一为权,毫无真情可言。

有人则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将李杨爱情看得纯洁无暇。

笔者认为,任何肆意贬损或拔高《长生殿》思想性的评论都是不科学的。

洪异的《长生殿》,既真实地描写了李杨二人的爱情缺陷,又描写了李杨二人爱情的发展,表达了作家的爱情理想。

1.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一(长生殿)表达了崇高的爱情理想洪异笔下发生在帝王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有其作为最高统治者这一独特的身份地位所无法克服的缺陷,李隆基以帝王的特权,朝三暮四,一度对杨玉环用情不专;后者在追求爱情时也有邀宠固宠的目的。

另外,他们的情又是以损害他人乃至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杨玉环将个人的幸福建立在梅妃等人的痛苦之上,为得到李隆基的爱,不惜采用阴毒的手段。

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却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一味寄情声色,致使朝纲不整,蜜舆播越。

尽管李杨二人的爱情存在种种缺陷,但作品同时也描写了二人爱情的发展及对缺陷的克服,最终达到了理想境界。

从整部作品来看,作家还是以歌颂李杨爱情为主,并借歌颂二人爱情表达了崇高的爱情理想。

作家在《长生殿》中表达了其至情观:“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
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铿,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第一出传概)洪异所表达的爱情理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肯定平等专一的爱情;赞扬纯洁高尚的感情;歌颂爱情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长生殿》肯定了杨
玉环为争取到李隆基专一爱情的“妒”,这是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妇女要求平等爱情的曲折反映。

剧中唐明皇李隆基与貌夫人有染,杨玉环妒性大发,冒着被驱逐出宫的危险,要与唐明皇论理,犯下“许旨” 之罪。

杨玉环不愿唐明皇对自己的爱被别人夺走,为得到爱情,甘愿被降罪驱逐出宫,这是她主动追求专一爱情的显证。

《絮阁》一出,唐明皇与梅妃重叙
旧情 , 杨玉环再一次顶撞他 , 但最终还是唐明皇低眉顺首地向她认错 , 并赞扬她“情深妒亦真” , 对杨玉环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在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 , 尤其处在佳丽三千的后宫 , 杨玉环排挤他人 , 甚至是自己的同胞姐妹 , 表现了她不满足于像其他妃子那样仅仅是为了得到宠爱 , 她要求的是平等专一、忠贞不渝的爱情。

她在爱情上忠于唐明皇, 同样也要求他对
自己忠诚。

这种要求平等专一的爱情观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

不仅在《长生殿》中 , 作家在其杂剧《四蝉娟》中同样也表达了这一平等专一的爱情理想。

作家用大量笔墨高度赞扬了杨李纯洁崇高的感情 , 表达了他们不求名利、感情至上的爱情理想。

在描写李杨爱情的几出戏中, 作家充分肯定了他们纯洁高尚的感情。

杨玉环谱就世间罕有的《霓裳羽衣》曲, 唐明皇
称之为知音 , 他盛赞此曲为“ 千古奇音” , 对杨玉环更是赞叹有加 : “ 妃子, 不要说你聘婷绝
世 ,只这一点灵心 , 有谁及得你来 ? ” (十二出制谱)李扬两人在精神上已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帝妃关系 , 成为志趣相投的知音。

《定情》、《密誓》两出 , 李杨感情逐步加深 , 他们共誓 : “在天愿为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尽时 , 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明皇发誓与杨玉环“ 生生世世 , 共为夫妻 , 永不分离” (二一出密誓)。

《埋玉》一出, 六军哗变 , 危及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危。

杨玉环为唐明皇着想 , 甘愿就死 , 平息兵变。

她称: “今事
势危急 , 望赐自尽 , 以定军心。

陛下得安稳至蜀 , 妾虽死犹生也。

” “ 望陛下舍妾之身 , 以
保宗社。

” 杨玉环不顾一己之安危 , 为唐明皇、为其社樱江山 , 甘愿就死。

而在唐明皇眼中 , 她的生命比社援更重要 : “你若捐生 , 肤虽九重之 ,四海之富 ,要它则甚 ! 宁可国破家亡 , 决不肯抛弃你也 ! ” (二五出埋玉)甚至要代她受过。

及至唐明皇身不由己 , 赐杨玉环自缀 , 他失声痛哭 ,以一天子之尊而痛哭若此 , 足见两人感情之深。

杨玉环死后 ,唐明皇忆起自己与她“ 坐则并
几 , 行则随肩” 的恩爱情景 , 更加内疚 , “ 只悔仓皇负了卿 ! 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
(二九出闻铃)。

杨玉环也死抱痴情 : “倘得情缘再续 , 愿滴下仙班。

” (四七补恨)李杨“ 在天愿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生死相随的真情 ,足以感动天下有情人。

在历来只有肉欲而没有真爱的宫廷 , 李杨谱写了一曲真情的赞歌 , 二人之间是不计名利生死的纯洁高尚的爱情。

洪异的《长生殿》上继汤显祖《牡丹亭》的思想 , 他充分肯定《牡丹亭》肯萦在生死之间的崇高恋情 , 表现了真情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李杨二人真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 他们二人一个是“ 只有这痴情一点 , 一点无摧挫 , 拼向黄泉 , 牢牢担荷” (二七出冥追) ; 一个是“ 我独在人间 , 委实的不愿生” (二九出闻铃)。

生死离异并不能拆开二人的心 , 人鬼殊途反而激发了他们重新结合的强烈愿望 : “ 早赴泉台 , 和伊地中将连理栽” (四一出见月)。

杨玉环由人而鬼 , 由鬼而
仙 , 为重寻钗锢盟 , 一灵咬住不放松 , 真可谓: “ 情到真时 , 万劫亦难朽” 。

二人“牢牢定真情一点无更变” , “ 终于证却长生殿里盟言” (五十出仙圆)。

李杨一个在人间 , 一个在仙
界 , 生死本殊途 , 但在情面前 , 却跨越了生死 , 终至月宫团圆 , 实现爱情理想 , “ 但果精诚不散 , 终成连理” 。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 《长生殿》所表现的爱情理想比前代有了新的发展 , 其思想意蕴也更加丰厚。

2 . 情责矛盾和为情弃责
李隆基和杨玉环作为帝王和后妃 , 情与责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

李隆基宠爱杨贵妃爱屋及乌 , 任用杨兄杨国忠为相。

杨国忠卖官禽爵 , 纳贿招权 , 导致民生涂炭 , 朝政衰败。

唐明皇占了情场 , 弛了朝纲 , 引起社会动乱。

作为皇帝 , 按传统伦理道德看来 , 他为责而弃情不但问心无愧 , 反而会成为一位明君而受万民爱戴。

马鬼之变他应军士之请赐死杨贵妃 , 表面看来是为责弃情 , 但他是被逼无奈的 , 他并未抛弃情。

他始则无语沉吟 , 意乱如麻 , 继而大哭, “决不肯抛舍你也 ! ” (二五出埋玉)他在众军士不杀贵妃誓不息驾的呐喊声中, 不得
不把杨贵妃级死马鬼。

杨玉环死后 , 他的痛苦之情溢于言表 , 他情愿与贵妃同赴死难 : “ 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搪 ,未必他直犯君王。

纵然犯了又何妨。

泉台上倒博得个永成双。

” (三二出哭像)“唯只愿速离尘埃 , 早赴泉台 , 和伊地中连理栽。

” (三二出哭像)李杨二人情责不能兼顾 , 作家最后将二人的爱情矛盾放到天宫里解决。

唐明皇最终放弃令人艳羡的帝王生活 , 卸下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