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新进展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一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热点。近二十年来,国内研究在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模型、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本土特色的成果。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高校教学管理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教师在学生学业成就上起关键作用。教师特征影响着教师行为,而教师行为影响着学生学什么及怎么学。有效能的教师是那些能够完成自我既定目标或者他人所设定目标的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目标都与学生学习有关。教师效能的差异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显著差异。

1理论基础

1.1什么是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罗特(Rotter)的控制点理论和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以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the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就引起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所谓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自身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完成何种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把握的感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效能感以一种信念的方式引领教师的发展,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内隐力量。同时,教学效能感也是教师教育观的体现,影响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影响教师选择将教学任务完成到何种程度或采取何种心态对待某一教学活动。

1.2教学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教师效能感的概念界定一般有三种观点:

最早的一种观点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看作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诸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重点强调这些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的信念。因此这种观点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归属于能力信念的范畴。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校教育力量、学生学习成败的责任、学习的

功用、一般的教育哲学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信念。

与第一种观点作对比,我们发现第二种观点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归属为能力认知范畴。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种对于自身的教学情况的知觉,表现在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改变和成长。这种知觉会带来一定的反馈,即当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工作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时,自己会更加认可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得到满足。

第三种观点本质上是将前两种观点进行整理和综合,因此,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先天素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自身努力程度等,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教师在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有能力对学生产生期望的积极影响。

2 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梳理

国外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1研究范型丰富

由于对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研究范型,主要有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型、教师思考的研究范型、教师生态学的研究范型、教师知识的研究范型和Tschannen-Moran的新模型。

2.1.2结构和测量的研究一致

国外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结构进行了很多测量,基本认为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1.3影响因素与相关因素资料详实

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相关因素被不断调查和细分,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学校相关因素等。

2.2国内研究梳理

在较为细致地对西方教学效能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之后可以发现,西方

的教学效能起步较早。与西方相比,我国的教学效能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

目前的学术趋势来看,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教学效能研究的重要性,越来

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学效能并投身于教学效能的有关研究当中。

国内关于教学效能的研究始于两篇标志性的论文:其一,辛涛、申继亮

和林崇德三位学者的《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试用常模修订》;其二,

俞国良、辛涛、申继亮三位学者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

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我国教学效能的奠基性研究,自

此之后,我国有关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逐渐拉开序幕。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以下一些方面:

2.2.1 围绕教学效能与职业心理健康等展开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效能与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展开,这类

取向的研究着重探讨的是教学效能与职业压力、职业倦怠、职业满意度等因

素之间的关系。

2.2.2 围绕教学效能与课堂教学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教学效能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类取向的研究着重围绕教学效能与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监控力、教学创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2.2.3 对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有部分研究对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这类取向的研究着重关注

的是教师的教学效能如何生成、如何塑造、如何培养等问题。

2.2.4 其他方面的一些研究

3 影响因素研究梳理

从微观层面,包括个体的性别、学历、年龄、教龄、教学能力、人格特

质等。有研究发现,学历因素是独立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唯一教师特征变量,即那些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

从中观层面,包括学校规模、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学生因素等。学校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念;任教于小学校的教师其教学效能感高于大型的学校;此外,班级大小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关;有研究发现班级学生数越少,教师效能信念越高。此外,学校气氛、教师士气或者校长的领导风格足以决定教师效能感的高低,学校设备的不足以及教师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教师效能感。

从宏观层面,也就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政府措施、大众传媒、薪资待遇、职业声望以及社会肯定都会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

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效能已有的研究回顾可以发现,西方的教学效能研究起步较早,成果相对丰富,但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效能的测量,尚没有一种统一的、共识性的测量工具。相比而言,我国的教学效能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存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国内的教学效能研究有相当一部分都着重探讨的是教学效能与职业压力、职业倦怠、职业满意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忽视教学效能对其他教师变量的研究,特别是在我国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几乎未见到任何文献对教学效能与新课程改革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实在是我国教学效能研究现状的一大缺憾。

第二,从测量工具上来看,按照西方有关教学效能测量的最新进展来看目前已经开发出了比之前更为合理测量质量更高的研究工具但可惜的是,国内这一最新进展缺乏关注。

第三,从被试样本的选取上来看,教师样本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关注,尚需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

第四,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效能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分析上,已有的国内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对而言,结构方程模型这种比较新的统计方法使用较少,只有部分学者在其研究中使用了这种结构方程模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