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第十章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 第十章

材料力学   第十章

q
弯扭组合变形
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基本变形,称为组合变形。
偏心受拉
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基本变形,称为组合变形。
偏心压缩+弯曲
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的步骤:
1. 内力计算 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确定构件危险截面位置及内力分量
2. 应力计算
分析危险截面上的应力分布,确定危险点所在位置,按叠 加原理画出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图. 3. 强度分析
qy
3.3 103 f max 17.2( mm) f 16.5( mm), 200 超过13% 应该加大截面之后,再作挠度校核
y
q
qz
z
=26° 34′
10.2 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
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分析
=
+
拉(压)-弯曲组合应力计算:
l F1 F x F1 F2x F2
x
fy
y
fz
y
F
fy
f

f
φ
fz


z
F
荷载作用面
挠曲线平面
z
例10.1 图示简支梁跨度L=4m,由32a工字钢制成,许用应力
[σ]=170MPa。作用力F=33kN,作用线与铅直轴之间的夹角
φ=15°,试按正应力校核的强度。
解:
危险截面为跨中截面:
M max FL 33kN m 4
L 2 L 2
x
1.8 103 N m
[ ]
( 4.2 103 ) 2 (1.8 103 ) 2 3 50 10 0.1d 3
d3
(4.2 103 ) 2 (1.8 103 ) 2 6 3 914 10 m 0.1 50 103

材料力学第10章(动载荷)

材料力学第10章(动载荷)
突加荷载 h 0,
Kd 2
二、水平冲击 mg v
d
Fd d , Pst st
Pst mg 其中: mgl st EA
Fd
st
Pst
mv2 冲击前:动 T1 能 2
冲击后: 应变能Vε 2 Fd d 2
2 F 2 st mv d mg
h
P
h
解:
st
Pl 1.7 102 (mm) EA
2h K d 1 1 st
2 500 1 1 243 2 1.7 10
l
l
d 2 A 4
P 2 103 0.028(MPa) st 4 A 7.1 10 d Kd st
假设: (1)冲击物为刚体; (2)不计冲击过程中的声、光、热等能量损耗(能量守恒);
(3)冲击过程中被冲击物的变形为线弹性变形过程。(保守计算)
一、自由落体冲击
P
冲击前: T 0
V P(h d )
B
h
A
冲击后:
1 Vε d Fd d 2
A
Δd
能量守恒: T V Vd
B
2h st
l
4 Pl 3 22mm st 3 EI
K d 1 1 2 50 3.35 22
40 C 30
d Kd st
M max Pl 50(MPa) st W W
d Kd st 161 MPa) (
A
Δd
Fd
B
1 P (h d ) Fd d 2 Fd d P st
2 Fd 1 Fd P (h st ) st P 2 P

《材料力学》第十章 疲劳强度的概念

《材料力学》第十章 疲劳强度的概念

试件分为若干组,最大应力值由高到底,以电动 机带动试样旋转,让每组试件经历对称循环的交变应 力,直至断裂破坏。
记录每根试件中的最大应力(名义应力,即疲 劳强度)及发生破坏时的应力循环次数(又称疲劳 寿命),即可得S —N应力寿命曲线。
max
m ax,1 m ax,2
O
应力—寿命曲线,也称S—N曲线。
应力循环:应力每重复变化一次,称为一个应力循环。 完成一个应力循环所需的时间T ,称为一个周期。
o
t
max
o
min
:最大应力
max
:最小应力
min
a
a m
t
:平均应力
m
:应力幅值
a
max
m in
a
a m
循环特征:r min max
o
m
1 2
max
min
t
a
1 2
max
min
max
[ 1]
0 1
nf
其中: max 是构件危险点的最大工作应力;
nf 是疲劳安全系数。
或表示成:n
0
1
max
1 K max
同理,对扭转交变应力有:n
k
1 k
1 n f
max
max
nf
10.4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疲劳裂纹主要形成于构件表面和应力集中部位,故提高 构件疲劳极限的措施有:
表面加工质量愈低, 愈小, r 降低愈多。 一 般 1,但可通过对构件表面作强化处理而得到大于1 的 值。
综合上述三种因素,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极限为:
0
1
K
1

0

材料力学第十章

材料力学第十章

Fi i
1 2
F11
1 2
F2
2

1 2
Fn
n
(d)
单位力 F0 所做的功由两部分组成:只作用有单位力时,单位力做的功为
1 2
F0
0
;当载荷
F1

F2
,…
Fn
作用到梁上后,单位力
F0
作为常力做功其值为
F0 C 。所以单位力 F0 所做的总功为
WF0
1 2
F0
0
F0 C
所有外力所做的总功为
W
WF
当弹性体上作用有 n 个外力 F1 , F2 ,…, Fn ,则弹性体的变形能为
U
1 2
F11
1 2
F2 2

1 2
Fn n
(10-11)
例 10-1 简支梁受一集中载荷 F 作用,如图 10-6 所示。试求此梁内的 变形能,并求 C 点的挠度。
图10-6
解 (1)求梁的变形能。
① 求支座约束力。
材料力学
第十章 能量法

引言

变形能的计算

莫尔定理

计算莫尔积分的图形互乘法

卡氏定理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
第一节 引 言
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从而使外力作用点产生位移,外力 因此将沿其作用线方向上的位移做功。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沿其作用线方向 所做的功称为外力功。与此同时,在加载过程中,外力从零开始缓慢地增 加到最终值,此时由于变形而储存于该弹性体内部的能量,称为变形能。
第三节 莫尔定理
设简支梁在静载荷 F1 ,F2 ,… Fn(广义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 如图 10-8(a)所示。

第十章材料力学课程课件PPT

第十章材料力学课程课件PPT

M ( x ) = Fcr y
(a)
2.11
y (tm + 1)
第10章 压 杆 稳 定
10.2 两端铰支中心压杆的欧拉公式
x F cr F cr l x O (a) δ l/2 y x O y y M(x) x
FN
(b)
图10.3 细长压杆的平衡形式 (a) 细长压杆的受压平衡;(b) 细长压杆受压局部受力分析
2.19
πx y = δ sin l
A
第10章 压 杆 稳 定
10.2 两端铰支中心压杆的欧拉公式
δ 但实际上, 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使用了式 (b)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若采用挠曲线的精确微分方程
F y dθ = cr ds EI
F F cr A
(j)
C B D
O
δ
图10.4 压杆的F-δ 关系
a =δ
上式说明积分常数a的物理意义为压杆中点处所产生的最大挠度,则 压杆的挠曲线方程又可以表示为
δ 在上式中, 是一个随机值.因为当 F = Fcr 时, = 0 ,即压杆处于稳 δ 定平衡状态而保持为直线;当 F < Fcr 时,在横向因素的干扰下,压 杆可在 δ 为任意微小值的情况下而保持微弯平衡状态,压杆所受压力 F和中点挠度 δ 之间的关系可由图10.4中的OAB折线来表示.
2.12
σ
第10章 压 杆 稳 定
10.2 两端铰支中心压杆的欧拉公式
当压杆的应力在比例极限范围以内,即在线弹性工作条件下,可利 用第6章的公式(6.1),即梁在小变形条件下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M ( x) d2 y = 2 dx EI
将式(a)代入式(b)可得杆轴微弯成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为

材料力学 第十章 压杆稳定问题

材料力学 第十章 压杆稳定问题

由杆,B处内力偶
MB Fcraq1 , q1
由梁,B处转角
MB Fcr a
q2

MBl 3EI
q1 B
MB MBl Fcra 3EI
3EI Fcr al
q2 C
l
Page21
第十章 压杆稳定问题
作业
10-2b,4,5,8
Page22
第十章 压杆稳定问题
§10-3 两端非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
稳定平衡
b. F k l
临界(随遇)平衡
c. F k l
不稳定平衡
Fcr kl 临界载荷
F
k l
F 驱动力矩 k l 恢复力矩
Page 5
第十章 压杆稳定问题
(3)受压弹性杆受微干扰
F Fcr 稳定平衡 压杆在微弯位置不能平衡,要恢复直线
F >Fcr 不稳定平衡 压杆微弯位置不能平衡,要继续弯曲,导致失稳
(

w)
令 k2 F
EI
d 2w dx2

k
2w

k
2
l
l
FM w
x
F B
F

B F
Page24
第十章 压杆稳定问题
d 2w dx2

k2w

k 2
F
w

通解:
A
x
B
w Asinkx Bcoskx
l
考虑位移边界条件:
x 0, w 0,
B
x 0, q dw 0
Page31
第十章 压杆稳定问题
二、类比法确定临界载荷
l

《材料力学》第十章 动载荷

《材料力学》第十章 动载荷
第十章 动 载 荷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构件作变速运动时和冲击时应力与变形的计 算。 重点: 重点: 1.构件有加速度时应力计算; 2.冲击时的应力计算。 难点: 难点: 动荷因数的计算。 学时: 学时: 4学时
第十章
§lO.1 概述
动 载 荷
§10.2 动静法的应用 §10.4 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10.5 冲击韧性
( 2 )突然荷载 h = 0 : K
d
=2
△st--冲击物落点的静位移
五、不计重力的轴向冲击问题
冲击前∶
动能T1 = Pv 2 / 2 g 势能V1 = 0 变形能V1εd = 0
冲击后:
动能T2 = 0 势能V 2 = 0 变形能V 2εd = Pd ∆ d /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 P
冲击前后能量守恒,且
Pd = K d P
补例10-1 起重机钢丝绳的有效横截面面积为A , 已知[σ], 补例 物体单位体积重为γ , 以加速度a上升,试建立钢丝绳(不计自 重)的强度条件。 外力分析。 解:1.外力分析。包括惯性力 外力分析
惯性力:q a
x a L x m m a Nd qg +qa
=
γA
g
a
2.内力分析。 内力分析。 内力分析 3.求动应力。 求动应力。 求动应力
任何冲击系统都 可简化弹簧系统
能量法(机械能守恒) 三、能量法(机械能守恒)
冲击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即动能 ,势能V,变形能V 冲击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即动能T,势能 ,变形能 εd守恒 冲击前:系统动能为T, 势能为V=Q∆d, 变形能Vεd=0 冲击后:系统动能为0, 势能为V=0, 变形能Vεd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对于宽为b高为h的矩形截面:
W
bh3 12
bh2
h
6
2
对于直径为d的圆形截面:
W d 4 64 d 3
d
32
2
限定最大弯曲正应力不得超过许用应力,于是强度条件为:
max
M max W
设σt 表示拉应力,σc 表示压应力,则:
t max t
cmax c
塑性材料, [σt]= [σc]= [σ];
所以由(1)式:
A
d
A
A E
y
d
A
E
A y d
A
E
Sz
0
由(2)式:
说明中性轴过形心
A z
d
A
A zE
y
d
A
E
A
yz d
A
E
I yz
0
由于y轴是对称轴,此 式自然满足。
由(3)式:
A
y
d
A
A
yE
y
d
A
E
A
y2
d
A
E
Iz
M
1 M
EI z
1 为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 ;
由变形几何关系得到 y
由物理关系得到
bh2 2b3 W
63
故: b 121.6 mm
h 2b 243.2 mm
选取截面为: 125 250 mm 2
e.g.3 已知:l=1.2m,[σ]=170MPa, 18号工字钢,不计自重。
求:P 的最大许可值。
P A
解:作弯矩图, 由图可得:
M
| M |max Pl 1.2P N m

材料力学 第十章 组合变形(4,5,6)

材料力学 第十章 组合变形(4,5,6)

[例10-7]:偏心拉伸杆,弹 性模量为E,尺寸、受力如图 所示。求: (1)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 应力的位置和数值; (2)AB长度的改变量。 分析:这是偏心拉伸问题
最大拉应力发生在AB线 上各点,最大压应力发 生在CD线上各点。
CL11TU24
解:(1)应力分析
Ph Pb N P, M y , M z 2 2 t N M y Mz c A Wy Wz
3.算例 [例10-4]求高h,宽b的矩形截面的截面核。 b (1)作中性轴Ⅰ,z , a y a 解:
(2)求载荷点① , 2 iy b2 2 b zF ② az 2 6 b 3 z iz ③ yF 0 ① ay ④ (3)作中性轴Ⅱ , h a z , a y 2 b y b (4)求载荷点② , 2 2 2 Ⅰ 2 2 iy iz h h h z F 0, yF ay 6 2 3 az
(1)过截面周边上的一点作切线,以此作为第一 根中性轴; (2)据第一根中性轴的截距求第一个载荷点坐标; (3)过截面周边上相邻的另一点作切线,以此作 为第二根中性轴; (4)按(2)求于第二个中性轴对应的第二个载荷 点坐标; (5)按以上步骤求于切于周边的各特征中性轴对应 的若干个载荷点,依次连接成封闭曲线即截面核心。
中性轴把横截面分为受拉区和受压区,两个 区范围的大小受载荷作用点坐标的控制。 定义:使横截面仅受一种性质的力时载荷作用 的最大范围成为截面核心。
二.截面核心的求法 1.截距与载荷坐标的关系
z F , az ; zF , az
2.作截面核心的方法
zF 0, az ; zF , az 0
解:(1)简化外力:

材料力学 第10章 弯曲应力及强度

材料力学 第10章 弯曲应力及强度

a
Φ14
30 工件
Fa x
10.4 弯曲强度条件
例10-5 梁的载荷及截面尺寸如图所示,材料的容许拉应力
[t]=40MPa、容许压应力[c] =100MPa,试校核该梁的强度。
q=10kN/m
F=20kN
AB 2m
CD 3m 1m
q=10kN/m
A
B
FB M
F=20kN
C
D
FD
10kN.m
x
157.5 200 30
10.3 横力弯曲时梁的切应力
三、其它形状截面
T型截面
圆形截面
环形截面
max
z
max
FSS
* z,m
ax
I zb1
z
max
z
max
max
4 3
FS A
max
2
FS A
10.3 横力弯曲时梁的切应力
21 560
例10-2 56a号工字钢制成的简支梁如图所示,F=150kN,求最大 切应力及最大切应力所在截面上K点处的切应力。
ad bc
a
d
b
c
σσ
M
ττ
10.2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3. 变形几何关系
o1o2 dx ρdθ
k1k2 (ρ y)dθ Δl=k1k2 k1k2 ( ρ y)dθ ρdθ ydθ
dx 中性层
y o1
o2
k1
k2
dx 变形前
o
d
o1
o2
k1
k 2
变形后
10.2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第10章 弯曲应力及弯曲强度
10.1 引言 10.2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10.3 横力弯曲时梁的切应力 10.4 弯曲强度条件 10.5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材料力学第十章

材料力学第十章

fC
1 EI
AC
M
(
x1
)
Fs
0
M ( x1 Fs
)
dx
)
f ( x) 1 EI
x 0
F
(l
x1
)(
x
x1
)dx1
Fx 2 6EI
(3l
x)
§10-4 卡氏第二定理
例10-5 图示悬臂梁AB,B端作用铅垂力F,梁的EI已知,
1)求梁的挠曲线方程;2)若在梁中截面再作用力F,求自
x2
F=F0
A
1)dx段应变能:
dU 1(A)( d
x
)
2
d
xA
FQ2dx
2
2G
2GA
dx dx
2)l段应变能:
U
l
0dU
0l
FQ2 dx 2GA
FQ—横截面剪力; A—横截面面积;
—截面系数
矩形:=6/5;实心圆:=10/9;薄圆环:=2;
3)注意:在一般细长梁中,远小于弯矩应变能的 剪力应变能,通常忽略不计。
若=0.3,h/l=0.1,比值为0.0312。长梁忽略剪切应变能。
3)求C点挠度:W
1 2
FfC
U弯
F 2l3 96EI
fC
Fl 3 48EI
§10-2 弹性应变能的计算
四、非线性固体的应变能
1.应变能
F 非线性
与比能:
U*
线性
非线性
u*
线性
2.余能与
F1
余比能:
U
d1
1 d
u
1
应变能:线弹性
F
由端挠度fB。

材料力学 第十章组合变形(1,2,3)

材料力学 第十章组合变形(1,2,3)
C 10kN
1.2m
解:求支反力,由平衡方程
FB B
FA
' FA
F ' A 0,
FA FB 5kN
A
1.6m 1.6m
m g f A
10kN C
m FAy
作折杆的受力图,折杆及 受力对称,只需分析一半 即杆AC 将FA分解, 得杆的轴力 FN、弯矩M (x)
B
FAx
FN FAx 3kN
3 10 8 10 t 81.1 2 3 c d / 4 d / 32 81.9
3 3
M W
[例10-2]圆截面杆的偏心压缩时不产生拉 力的载荷作用范围
P
y
P
y
Pa
a
z

z
CL11TU12
P
y
Pa
y
P
y
Pa
z
z
z
P
y y
Pa
y
P
z
Pa
z P
y y
z
Pa
y
P

CL11TU10
解: X A 3kN, A 4kN Y
任意横截面x上的内力:
FN X A 3kN FS YA 4kN M ( x) YA x 4 x
1 1截面上危险截面, 其上:FN 3kN,M 8kN m

FN A
M W
t FN M c A W
CL11TU5
y0 Iz tg tg z0 Iz
为中性轴与z轴夹角
3.强度计算:
1)危险截面:当x=0时 M Z , M y 同时取最大,固定端处为危险面 2)危险点:危险面上 D1 , D2点 3)最大应力

材料力学课件 第十章压杆稳定

材料力学课件 第十章压杆稳定

sinkL0
kn P
L EI
临界力 Pcr 是微弯下的最小压力,故,只能取n=1 ;且 杆将绕惯性矩最小的轴弯曲。
Pcr
2
EImin L2
14
Pcr
2
EImin L2
二、此公式的应用条件:
两端铰支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1.理想压杆; 2.线弹性范围内; 3.两端为球铰支座。
三、其它支承情况下,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29
我国钢结构柱子曲线
二、 受压构件的稳定公式
利用最大强度准则确定出轴心受压构件的临界应力 cr ,引入抗力分项系数 R ,则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计算公式如下:
N cr cr f y f A R R fy
f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
(10.24)
30
例6
如图所示,两端简支,长度l 5m 的压杆由两根槽钢组成,若限定两个槽钢腹板
Iy [73.3 (51.8)2 21.95]2 2176.5cm4
33
若失稳将仍会在 xoy平面内,有
imin iz
Iz A
1732.4 6.28cm 43.9
max
l imin
500 79.6 6.28
查表得2 0.733
此时3 与3 已经很接近,按两个 16a 槽钢计算压杆的许可压力,有
20
[例3] 求下列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y y
x
z
z
h
L1
L2
解:①绕
y 轴,两端铰支:
=1.0,
I
y
b3h 12
,
②绕 z 轴,左端固定,右端铰支:
b
Pcry
2EI L22
y
=0.7,

材料力学 第10章 压杆稳定

材料力学 第10章 压杆稳定
Fcr (2l )2
μ=2
欧拉临界压力公式 :
Fcr
2 EI (l )2
应用欧拉公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欧拉公式只适用于线弹性范围,即只适用于弹性稳定问题
2、 I 为压杆失稳发生弯曲时,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
对于各个方向约束相同的情形(例如球铰约束),I 取截面的 最小惯性矩,即 I=Imin;
Fcr
2 EI (l )2
压杆临界压力欧拉公式的一般形式
E——材料的弹性模量;
—长度系数(或约束系数),反映了杆端支承对临界载
荷的影响。
压杆临界力与外
l—压杆的计算长度或相当长度。 力有关吗??
l—压杆的实际长度。
I—压杆失稳发生弯曲时,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
适用条件:1.理想压杆;2.线弹性范围内
第10章 压杆稳定
第10章 压杆稳定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工程中的压杆稳定问题 理解
压杆稳定性概念 掌握
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 掌握
压杆的临界应力 掌握
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掌握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了解
关键术语
压杆,稳定性,屈曲,稳定失效,临界压力Fcr, 柔度λ(长细比),计算长度μl
重点 1、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 2、压杆的临界应力 3、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的适用条件 4、压杆稳定性设计
难点 1、压杆临界压力的计算 2、压杆稳定性设计
§10.1 工程中的压杆稳定问题
构件的承载能力:
①强度 ②刚度 ③稳定性
工程中有些构件 具有足够的强度、刚 度,却不一定能安全 可靠地工作。
F
30mm

材料力学第十章

材料力学第十章
由(10-7)式有:
s
tmax
s
-tmax
y
s
a1=13.28 x
t max The max and min stresses 2 =± [(s x - s y ) / 2] 2 + t xy t min
-tmax
tmax
s
a=103.28时: 作用平面方向角:a 1=a 0 +p/4=13.28 t=-22.36MPa a 0= -31.72 a=13.28时,由(10-2)式有: s=20MPa
各主平面上的应力?(t=0)
a=58.28时,由(10-1)式有:
s1 tyx
yy
sy
s3
a=58.29
sx Principal stresses located on principal 30+10 30-10 x sn = + cos116.56-20sin116.56 s2=0 x a planes2 sx 2 0 s3 txy s1 z s3 n =-2.36MPa=smin sy
SFy=snabsina-tnabcosa-syabsina+txyabcosa=0
4
注意到txy=tyx,解得:
s n=s x cos2a+s ysin2a- 2t xy sinacosa t n=(s x -s y)sinacosa+t xy (cos2a -sin2a)
txy a sa sx
Strength Theory and complex deformation
第十章
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
Stress state
10.1
应力状态
Strength theory

材料力学第10章

材料力学第10章

10.2.1 外力功与应变能
F ( x)dx dΔ N EA
V Βιβλιοθήκη 2 FN ( x)dx 1 dV FN ( x)dΔ 2 2 EA
2
l
2 FN ( x) EA dΔ dx dx l 2EA 2 dx
图10-2
若轴力为常量,且等于外力F1,则显然有
2FN EA
FN
F 2 sin
sin tan
Δ l
Δ F EA l
3
F Δ 的非线性关系曲线如图(b)所示。
几何非线性问题
10.2 应变能与应变余能
10.2.2 应变能密度
应变能密度:单位体积所储存的应变能,用 表示。 v

1
0
d
的各基本变形可认为是互不耦合的,即每一种内力只在与之相应的变形上做功,
所以整个弹性杆件的应变能为拉、扭、弯应变能的总和,可写为
2 T 2 ( x) M 2 ( x) FN ( x) dx dx dx l l 2 EA 2GI p 2 EI
V
l
2 2 T 2l My l M z2 l FN l V 2 EA 2GI p 2 EI y 2 EI z
应变能将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若不考虑能量以热或其它形式的损
耗,根据功能原理,外力功全部转化为弹性体的应变能(变形能)。 利用上述功和能的概念来求解可变形固体的位移、变形和内力等的 方法,统称为能量法。 能量法的应用很广泛,它也是用有限单元法求解固体力学问题的重 要基础。
10.2 应变能与应变余能
2 FN l 1 EA 2 V F1 Δ1 Δ1 W 2 EA 2 2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方法
一、概 述
几何法:
物理方程
应力
应变
平衡方程
几何方程 (变形协调方程)
外力
变形
能量法出发点:能量守恒与转换原理。
弹性体承载时,加力点发生位移——荷载做功,W
弹性体变形——储存变形能(应变能), U
略去在该过程中的微量能量损耗,则由能量守恒
与转换原理,得:
外力功 = 变形能
W=U
由能量的观点出发建立荷载与变形间关系的方法
f11
f12 )
1 2
F2 (
f21
f 22 )
第二种加载方案:先加 F1,然后再加 F2
F1 1
f11
2 F2
f12
f22
先加 F1,F1做功为:
1 2 F1 f11
再加 F2,F2 做功为:
1 2
F2
f22
在加F2的过程中 F1做功为: F1 f12
U2
W2
1 2
F1 f11
1 2
F2
如图,无刚性位移的线弹性结构体,
承受荷载P1、P2、P3…… 设想采用比例加载:P1、
P2、P3……缓慢的按相同 的比例增加,弹性体始终 δ1
δ2
P2
P3
δ3
保持平衡,而且各外力作 P1 用点的位移δ1、δ2、δ3也 将按与外力相同的比例增
加。
于是得到用“外力功”表示的变形 能的普遍表达式:
U
W
(即每个荷载是独立变化的。)
dU C
U C Pi
dPi
另一方面,因为 dPi,余功的增量为:
dWC idPi dUC
idPi
U C Pi
dPi
i
U C Pi
——余能定理
对于线弹性结构: U UC
所以对于线弹性结构,有:
i
U Pi
——卡氏第二定理
卡氏第二定理:对于线弹性体,应变能对 某一外力的偏导数,等于与此外力相应的 位移。
称为能量方法。
二、变形能的计算
1.轴向拉伸与压缩
静载:
缓慢
荷载: 0
P
L
加力点B的位移:
δB= ΔL
缓慢
0
ΔL
A
B ΔL
P
变力做功:
dW P(l)d (l)
L l
L
W 0
P d (l) L
1 PL 2
此处为线弹性材料。
A
B ΔL
P
对于线弹性材料,变形能为:
U W 1 P ——用外力功表示
3
)2
A
2L
3L
3
2L
由卡氏第一定理:
P1
U
1
AB 2L
[21
1 2
( 2
1
1) 2 ]
0
P2
U
2
AB 2L
( 2
1
1) 2
P
联立以上两式,求解可得:
1
P2L A2 B 2
2
5P 2 L A2 B 2
AB
1
L
P2 A2 B2
(拉伸)
BC
( 2 1)
2L
2P2 A2 B2
(压缩)
AB B
x
M M '
1
B
l M M
0 M '
EI
dx
M ' 0
l P(l x) M '
0
EI
dx
M ' 0
l P(l x) dx Pl 2 (顺时针)
0 EI
2EI
注意:
(1)负号表示 B 的转向与 M’的转向相反。
(2)要求某点的“位移”,则必须在该点 有与之相应的“力”,若没有,则必 须在该处加上假想的附加“力”,求 导后再令其为零。
M(x) dx
综合轴向拉伸(压缩)、扭转、弯曲 变形,一般地,有:
U 1 P 2
U——广义力 Δ ——广义位移
U可表成P的二次函数或Δ的二次函
数 ,这也揭示了应变能不能叠加。
如果构件上有二种荷载,但其中任一 种荷载在另一种荷载产生的位移上不做功, 则这两种荷载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变形能之 和等于共同作用时产生的变形能。
移的偏导数,等于与此位移相应的外力。
(1)卡氏第一定理既适用于线性弹性,也适用于非线 性弹性。
(2)“相应”的意义:
Pi 与 i 位置相同。 Pi为集中力,则 i 为与之同方向的线位移。 Pi 为集中力偶,则 i为与之同转向的角位移。
例2 图示结构,AB杆与BC杆的横截面积均为A
应力-应变关系为: B
f22
F1
f12
线弹性结构,应变能只与力的终值有关,与加载方式无关。
U1 U2
即: 1 2
F1( f11
f12 )
1 2
F2 ( f21
f22)
1 2
F1 f11
1 2
F2
f22
F1 f12
F2 f21 F1 f12 ——功的互等定理 F2 在 F1 引起的位移上所做的功= F1 在 F2 引起的位移上所做的功
1 2
P11
1 2
P2 2
1 2
P3 3
注意:式中δ1、δ2、δ3为所有外力 P1、P2、P3……共同作用引起的位 移。
例1 求图示简支梁中点的挠度 fC
解:
W
1 2
PfC
L/2
P
EI
L/2
M (x) P x (0 x L )
2
2
U 2
L 2
M 2dx
2
L ( P x)2 22
0 2EI
2
1 N2L
——用“内力”表
2 EA 示
1 EA(L)2
——用“变形”表示
2L
(1)弹性应变只与力或位移的终值有关, 与加载过程和次序无关。
p
P
p
1
dw
2 PΔL
O ΔL Δl
d(Δl)
(2)在杆长范围内N、A不
是常数时,一般的,有: U N 2 (x)dx
如图: p
l 2EA(x)
P
p
的F2 12
f11
f 21
f12
f 22
现在梁上1、2两点加荷载 F1、F2 ,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加:
第一种加载方案:1、2两点同时加 F1、F2
F1 1
F2 2
f11 f12
f21 f22
由叠加原理,1点总的位移为: f11 f12 2点总的位移为: f21 f22
U1
W1
1 2
F1 (
φ1 φ
U W
1 Td
0
1 2
M 01
——用外力功表示
1 T 2L 2 GIP
——用“内力”表示
1
G
I
2
P1
2L
——用“变形”表示
同样,对于一般情况,有:
U 1 T 2 (x)dx
2 l GIP (x)
U Vudv
u 1
2
3.弯曲变形能
(1)纯弯曲
θ
θρ θ
M
M
O
L
MM
对于线弹性材料,变形能为:
U U (1, 2 ,, n )
dU
U
1
d1
U
2
d 2
U
n
d n
当仅 i 发生微小增量 di ,其余位移无增量时:
dU
U
i
d i
另一方面,当仅 i发生增量 d i时,Fi 将做功,
从而导致应变能发生增量:
dU Pidi (常力做功)
Pid i
U
i
d i
Pi
U
i
卡氏第一定理:弹性结构的应变能对某一位
W(ΔL)
dw
O d(Δl)
ΔL Δl
(3)单位体积的变形能称为比能:
u *d * 1
0
2
U VudV
(4)变形能不能叠加。
从数学观点看:U不是P或者ΔL的线性函数,所以不能叠加。 从力学观点看:
例:
EA
L
U1
1 2
P12 L EA
ΔL1
P1
EA
L
U2
1 2
P22 L EA
ΔL2
1 2
P2
P1L EA
1 2
P1
P2 L EA
1 2
P1L2
——加载过程中P1在P2产生的位移上做的功
1 2
P2
P1L EA
1 2
P2L1
——加载过程中P2在P1产生的位移上做的功
变形能不能叠加的力学本质:
一种荷载在另一种荷载引起的 位移上做了功。
2.扭转变形能
T M0 T1
L
对于线弹性材料,变形能为: O
U
l 2EI
l 2EA l 2GIP
i
U Pi
M l Pi
M dx EI
N l Pi
N dx EA
T l Pi
T dx GIP
例3 图示简支梁,求中点C的挠度。
P
EI
l/2
解: M (x) P x
2
l/2
(0 x l ) 2
M x P 2
fC
l M 0 P
M dx EI
( M 2 )dx l Pi 2EI
M M dx
l Pi EI
(2)桁架
U n N j 2l j ( n根杆) j1 2EAj
i
U Pi
n N j j1 P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