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本体神经促进技术
第十二章 神经发育技术 第三、四节
![第十二章 神经发育技术 第三、四节](https://img.taocdn.com/s3/m/8da77b5758fafab069dc02f7.png)
旋后动作 ③ 病人肩关节外展时,训练肘关节伸展 ④ 手指抓握、放松、随意伸展等功能的训练
第四节 Brunnstrom技术
(二)操作方法 1. 卧位和床上训练
① 床上卧位 ② 床上训练
Rood将个体运动控制的发育水平划分为4个阶段: (1)关节的重复运动阶段 (2)关节周围肌群的协同收缩阶段 (3)远端固定—近端关节活动阶段 (4)技巧性活动阶段
第三节 Rood技术
3. 利用个体运动发育顺序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Rood根据人体发育学规律总结出来8种运动模式:
(1)仰卧屈曲模式
(2)仰卧至侧卧模式
第四节 Brunnstrom技术
4. 引导分离运动
① 肘关节屈/伸的分离运动 ②手指的屈曲/伸展 ③下肢的屈曲/伸展
5. 日常生活练习
本章小结
一、神经发育疗法的三大基本理论基础 、神经发育疗法的共 同特点及不同点 二、Rood技术的基本理论、个体运动发育规律及运动控制的 发育水平4阶段 三、个体运动发育的8种运动模式 四、 Rood技术的基本原则、促进技术和抑制技术的基本操作
第三节 Rood技术
一、基本理论
(二)基本理论 1.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肌张力的 正常化 2.利用运动控制发育的阶段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3.利用个体运动发育顺序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第三节 Rood技术
1.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肌张力的正常化 由于肌纤维的性质不同,每块肌肉具有不同的功能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1. 弛缓阶段 2. 痉挛阶段 3. 共同运动阶段 4. 不完全分离运动阶段 5. 分离运动阶段 6. 协调运动阶段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57d48fb3968011ca2009110.png)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Bobath 技术一、名词解释1控制关键点:即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身体某些部位,以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
2反射性抑制:利用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包括放射性抑制模式和影响张力性姿势。
3影响张力性姿势:指的是某些特定姿势下,肌张力是可以得到抑制的。
如当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异常增高时,鼓励患者采用足跟着地站立的姿势加以抑制腓肠肌的张力,同时提高对该姿势的控制。
4整体治疗:将患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只是治疗患病部位。
5保持反应:指身体对所处体位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
6位置反应:指肢体反应的短暂的保持某种体位的能力。
7关节持重:是一种利用体位使重力通过关节,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产生共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二、选择题【A1 型题】1整体治疗指的是(D)A 上下肢都包括的治疗B 健侧和患侧都包括的治疗C 运动、作业及理疗都应用的治疗D 提高患者整体功能的治疗E 包括家属参与的治疗2促通和抑制的最终目的是(D )A 避免肌张力过度增高B 促进肌张力正常化C 调整和纠正异常姿势D 改善功能活动E 提高自我意识3下列不属于控制关键点的操作是(D )A 稳定胸椎促进坐位稳定B 拇指外展抑制手指屈肌痉挛C 骨盆前倾促进站位平衡D 健侧屈曲促进患侧伸展E 肩胛前伸促进上肢伸展4一周岁的脑瘫患儿仍不能保持坐位、头不能保持直立,并且双手只能抓握不能松开。
这种情况称之(A)A 异常性和不成熟性B 痉挛性和共同运动性C 共济失调性和痉挛性D 徐动性和软瘫性E 麻痹性和僵硬性5脑卒中患者经常会有跟腱痉挛的表现,处理方法是多鼓励患者用患腿足跟着地站立,这种方法是利用(B)A 反射性抑制模式B 影响张力性姿势C 迷路性姿势反射D 紧张性腰反射【B1 型题】6~7 题备选答案A 足跟着地B 躯干前倾C 躯干旋转D 肩胛前伸E 手指屈曲6在练习坐-站时,能够促进活动比较容易完成的关键成分是(ABD)7偏瘫患者最早可以进行的主动活动(CE)【X 型题】8下列属于兴奋性刺激的手法是(ABD )A 持重B 拍打C 持续牵伸D 快速牵伸E 关节挤压9可能会引起偏瘫患者患侧肌张力增高的三种情况是(ABC)A 快速活动B 情绪紧张C 健侧过度用力D 轻音乐E 主动活动10当患者能够在无帮助的情况下自己翻身时,为了使他能够更多的使用躯干肌,在指导患者翻身时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A 用健手支撑B 用患手支撑C 翻身至健侧D 头向患侧屈E 不用手支撑11在做桥式运动时,为了使患侧髋关节伸肌用力适当,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A 患侧臀部尽量抬高B 健侧臀部尽量抬高C 保持髋关节的伸展位D 肩部放松E 颈部放松12在患者能行走时,有些患者往往步宽异常从而能量消耗过大,使患者不能长距离行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他多练习(CD)A 倒着走B 侧走C 沿木板走D 走一条直线E 走一条弧线13在对肌张力低下的患者进行感觉刺激时,可以利用拍打等手法来提高肌肉收缩的兴奋性但需要注意避免(ABDE )A 诱发广泛的联合反应B 诱发拮抗肌的痉挛C 引起关节畸形D 患者失去平衡E 患者抵抗14当徐动型脑瘫患儿出现明显的ATNR 影响患儿的功能活动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加以抑制(A B)A 让患儿侧卧B 双上肢内收内旋,并双手交叉C 对徐动的肢体进行拍打D 行走时三、简答题1简述 Bobath 方法的治疗原则●强调患者学学习运动的感觉●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2适合促通翻正反应的情况有哪些?●颈翻正反应的促通●上肢保护的伸展反应●平衡反应的促通3痉挛型脑瘫儿进行治疗性活动的原则。
运动治疗学名解和大题(改)
![运动治疗学名解和大题(改)](https://img.taocdn.com/s3/m/10a2f2d0360cba1aa811dadc.png)
1.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学科,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师特别是国内目前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2.肩肱节律:正常肩上升同时伴一系列的精确的协调运动,称肩肱节律,肩胛骨、肱骨均参与整个运动。
3.牵伸技术:指用手法或机械设备辅以加压,一个持续或间断的、外部的、全范围的牵伸力量,是拉长可收缩或不可收缩的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结构,改善活动受限的关节ROM。
4.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术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5.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6.超量恢复: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练习后产生适度的疲劳,在休息过程中,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在超量恢复阶段练习过程中消耗的肌肉能源物质、收缩蛋白与酶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以后又再降到运动前的水平。
7.牵引疗法:是应力血原理中作用外力(手法、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8.腰椎牵引:是沿脊柱纵轴施加牵引力,牵伸腰段脊柱,消除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松解黏连,增大腰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环节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使疼痛得以消除。
是治疗腰部生物力学因素相关腰腿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9.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的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pnf课件
![pnf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da594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f.png)
临床应用举例
肩关节功能障碍 膝关节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 偏瘫患者的应用
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基本概念
定义
又称PNF技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 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刺激相应肌肉收缩能 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 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 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什么是本体感受器?
可用节律性发动(RI)和反复收缩(RC)帮助发动运动, 可用节律性发动(RI)和控制-松弛(HR) 和收缩-松弛 (CR) ;节律性稳定(RS)增大ROM。
稳定性(stability):
可用节律性稳定(RS)
受控的活动(controlled mobility):
可用节律性稳定(RS)和反复收缩(RC)和时间顺序的 强调(TE)
可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适用于较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
节律性稳定(RS)
交替地使拮抗肌做等长收缩。给与阻力2-3秒 后即刻刺激其拮抗肌。
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松弛拮抗肌, 改善协调性。
适用于共济失调,活动中有疼痛时。
反复收缩(RC)
1-2级肌力时:快速牵张以引起收缩,一旦有 收缩后立刻给与阻力。
技巧(skill):
可用节律性稳定(RS)和反复收缩(RC)和时间顺序的 强调(TE)
三、运动模式
肢体运动模式(单侧运动模式和双侧运动模式) 1.上肢 2.下肢 3.头和颈运动模式 总体运动模式 1.运动功能的发育顺序 2.总体模式的使用原理和原则
1 (上肢)肩关节运动示意图
屈曲
内收
D1
屈曲
姿势和运动的发展顺序: 双侧对称
双侧不对称 反转
运动治疗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7c57fd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f.png)
1.运动疗法:是指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本原理,采用主动和/或被动的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纠正人体身体、心理、情感及社会功能障碍,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类康复治疗措施。
2.有氧运动:又称为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主要依靠细胞有氧代谢提供,运动方式为中等强度的大肌群、节律性、长时间、周期性运动,是以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运动。
3.牵引技术:指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4.关节松动技术:是针对人体关节活动障碍而专门设计的一类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于被动运动范畴。
5.物理治疗:是运用力、电、光、声、水及温度等物理因子来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功能的一门专业学科,是康复治疗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6.关节松动技术中的分离和牵拉:分离和牵拉统称为牵引。
当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两骨表面呈直角相互分开时,称分离;当外力作用于骨长轴时关节疏远移位时,称牵拉或长轴牵引。
7.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一侧足跟着地起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用的时间。
8.凹凸定律:又称凹凸原则,是关节松动技术中所遵循的凹凸关节运动的滑运动规律,凹面关节在运动时滑动方向和肢体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凸面关节在运动时滑动方向和肢体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9、缩唇将吸:通过半开的嘴唇进行适当的主动呼气,呼气压约为5cmH₂O,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加呼气时的阻力,可降低呼吸速率,增加潮气量及增强运动耐力,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
10.Rood技术:又称为多种多种感觉刺激技术,是通过对相应皮肤区域采用多种感觉刺激,以诱发产生肌肉的收缩或关节运动的方法。
11.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并应用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
本体神经促进技术预防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观察
![本体神经促进技术预防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49a52c6d27d3240c8447efdc.png)
Ke r s s o e p o ro e t en u o s u a c l ai n k e y e e tn i n wak n y wo d : t k ; r p i c p i e r mu c l r a i t t ; n eh p r x e so ; l i g r v f i o
wa 2 .%)nt a n ru n 8 6 . s 7(33 i r t t opa d1 (00 i cnrl ru P 00 ) nh f rra n. h me u e me g %)n o t op(< .1 3 og mots t et tT et d”p& g ” mpo e r a e t me i o i rvdmoe i et amet ru a ecnrl尸 0O) C nls nP f ek e t  ̄l s g f  ̄ k a rvn neh prxe s n nt et n o pt ni t o t (< .1. o c i NFo nea er t eo o ecnpeet e y e t i h r g h nh o uo h t y a s k e no
金 冬 云 ,谭 同才 ,叶祥 明
l 摘要l 目的 观察本体神经促进技术 (NF对预 防脑卒 中患者膝过伸 的疗效 。方法 P ) 3 例 ,均 给予 药物及常规康 复治疗 ,治疗组 另行 膝关节闭链 P 训练 。结果 0 NF 组 1 例( < .1;治疗组起立- 8 P 00) 行走 计时较对 照组 明显缩短 (< .1。结论 PO ) 0
1 f 1 :O 2 1 6 . 7 1 1 1 6 — 0 3
导致 脑 卒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者步 行 功能 下 降有诸 多 因素 ,其 中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87059d983c4bb4cf6ecd1cc.png)
产生收缩;
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
➢
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
力量;
➢
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
➢
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
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
34
.
3.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轮椅和转移5种;生活自理2种。
15种手法治疗技术
3大类本体、皮肤和视听刺激
27
.
PNF的解剖学基础
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正常动作发育的最后
阶段,这是因为所有的对角线模式中总有旋转
的成分,而旋转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
少的,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
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利于身体双侧
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18
.
Brunnstrom技术的治疗原则
治疗顺序
Brunnstrom方法强调在早期利用姿势反射、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引导患者的运动反应,之
后再从中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最终脱离异
常运动模式向功能性运动模式过渡。其治疗原
则要求任何治疗性的活动都必须依据患者的恢
复阶段而异
19
.
最大阻力 (maximal resistance)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时序
(normal timing)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9.
《神经促进技术》课件
![《神经促进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c1ff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a.png)
统疾病、改善老年痴呆症等。
教育领域
02
通过神经促进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记忆力、改善
注意力等。
军事领域
03
利用神经促进技术提高士兵的认知能力和反应速度,提升战斗
力。
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
隐私权保护
随着神经促进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成为重要 问题。
公平性问题
神经促进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不公平现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 规,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
04
神经促进技术的应 用案例
神经康复治疗
01
脑卒中康复
神经促进技术可以帮助脑卒中患 者恢复运动功能、语言能力和日 常生活能力。
02
脊髓损伤康复
03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
通过神经促进技术,帮助脊髓损 伤患者恢复感觉、运动和自主功 能。
利用神经促进技术刺激受损的周 围神经,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 复。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
通过神经促进技术刺激大脑相关区域,提高记忆 力和学习能力。
情绪调节
利用神经促进技术调节情绪反应,改善心理健康 状况。
05
神经促进技术的未 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突破
1 2 3
神经信号采集技术
随着神经科学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未来神经促进 技术将更加精准地采集大脑神经信号,提高信号 质量和稳定性。
神经调控技术
光刺激技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对视网膜进 行刺激,影响视觉信号的传递,从而调节视 觉系统的功能。这种技术常用于研究视觉系 统和治疗某些视觉障碍。
化学刺激技术
总结词
通过向神经系统注入化学物质,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
详细描述
化学刺激技术通过向神经系统注入特定的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或药物,以影响神经信 号的传递。这种技术常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以及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讲解
![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5ca1a0a83d049649a66586e.png)
全范围的反复牵 拉
1.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 张反射
2.拉长的肌肉张力 =牵拉刺激 3.拉长的肌肉张力+拍打
=牵拉反射 注意 1.牵拉反射与患者主动用力
相结合 2.等待引起的肌肉收缩,然
运动后获得放松
反复牵拉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
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张反射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从肌肉收缩紧张状态引出牵张反射.
重复收缩
(repeatal contraction)
理论: 在CNS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 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 易。反复牵拉 主动肌,增加其 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 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是强化主 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
1、PNF强调提高能力,重在利用现有 正常的能力来带动、易化较弱的功能部 位,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思想也是 PNF技术中利用患者较强的运动模式去 加强较弱运动的疗法的基础。
2、正常的运动发育遵循从头到尾、有 近端到远端的规律,这种规律也是采用 PNF技术进行治疗时所依据的原则,即 首先进行头及颈部的运动,其次为躯干, 最后是四肢的运动。
交替的登场收缩对抗阻力,不存在有意识 的运动.
节律性稳定
(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 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 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肌肉收缩形式是等长收缩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 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 力,提高关节的稳定
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3.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法
![3.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baa19c6529647d272852c2.png)
节律性稳定:躯干稳定
对患者躯干屈肌等长收缩施加阻力。“保持,向 前抵抗我的力。” 下一步,左手在前方施加阻力,右手抵抗躯干的 伸直:“现在同样向后抵抗我,保持。” 患者对新的阻力有反应时,治疗师用左手在背部 施加阻力,对抗躯干伸直:“保持,向后抵抗 我。” 肌收缩方向可经常转换以达到有选择的目的。 “现在在向前抵抗,保持。现在向后抵抗我的 力。”
稳定性反转:躯干稳定
对患者躯干屈肌施加牵拉结合阻力。“别让我把 你推向后” 当患者躯干屈肌收缩时,治疗师一只手保持牵拉 和阻力,另一只手挤压并对抗躯干的伸直。“现 在别让我把你向前拉” 当患者对新的阻力有反应时,治疗师把抵抗躯干 屈曲的手放在伸侧抵抗躯干伸展。 相反方向的反转运动频度视需要而定,要保证患 者的稳定。“现在别让我推动你,别让我拉动 你。”
三、应用的技术
PNF技术通过对肌群的促进、抑制、增强 肌力、放松以达到提高功能活动的目的。 PNF技术使用向心性、离心性及静态肌肉 收缩。这些肌肉收缩和一定的阻力及适当 的促进程序被组合、调整以适应每个人的 需要。
节律性起始 等张组合 拮抗肌的反转
拮抗肌的动态反转(与慢反转结合) 节律性稳定 稳定性反转 反复牵拉(反复收缩)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 全运动范围的反复牵拉
保持—放松:减轻右肩疼痛并放松 肩内旋肌的治疗。
患者卧位,右臂被支持在一个较舒服的位置,右 肘屈曲。 握住患者右手,使尺侧屈腕肌等长收缩,“保持 住你的手和腕的位置。对抗我给的阻力。” 给尺侧屈腕肌和前臂旋前肌的等长收缩施加阻力。 阻力时要缓慢并保持在无痛水平。“保持住,对 抗我的阻力。” 保持阻力的同时,注意患者右肩肌肉的活动,特 别是内旋。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62050a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6.png)
视觉刺激(optical stimulation )
01
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运动的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 为治疗提供了另一条沟通的渠道。
02
口令与交流 (verbal commands and communication)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 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 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分类 持续牵引; 变化性牵引。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 促进关节的稳定; 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 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分类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 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被动地把肢体放置到新的关节受限的活动位置; 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适用范围 可增加无痛范围内的关节活动度; 获得肌肉的放松; 可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使之易于活动; 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
02
03
内收(肩) 腕屈曲 指屈曲
髋 D2E伸展 内收(髋) 外旋(髋) 足内翻
D1F屈曲
伸展(髋) 踝关节趾屈 足趾屈曲
外展(髋) 内旋(髋) 足外翻
D2F屈曲
D1E伸展
运动模式的种类
单侧模式 双侧模式 对称性模式 不对称性模式 交叉模式 同向交叉模式 异向交叉模式 对角线交叉模式
Thank you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慢逆转(slow reversal)
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交替地做等张收缩; 屈曲与伸展的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 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 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 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耐力及协调性。 适用范围
3.上肢屈曲-外展-外旋模式(上肢D2F)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上肢运动 模式
(一) 基本模式
4.上肢伸展-内收-内旋模式(上肢D2E)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骨盆模式
(一) 基本模式
1.前伸模式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骨盆模式
(一) 基本模式
2.后缩模式
第十二章第三节
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
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 感觉的输入;
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 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 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
适用范围
起始运动困难; 位置觉迟钝的患者; 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
(一) 基本模式
4.下肢伸展-内收-外旋模式(下肢D2E)(伸膝)
第十二章第三节
治疗方法的特点
属于易化技术的一种治疗方法; 螺旋对角交叉式的运动模式; 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
平衡反应; 屈、伸肌相互交替收缩,以维持一动作或姿势
的稳定; 反复刺激、反复自我学习的过程; 极具开发潜能、较难掌握的一种技术。
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
符合正常的生理上的运动形式:大 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的排列;
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 是由单一的肌肉运动组成;
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
对角线形式运动是屈伸、内外旋、 内外展三对肌肉的相互作用所形成 的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 最高形式;
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
方向运动 可同时施加基本
及特殊的PNF的 治疗手法
2. 牵张(stretch)
当肌纤维被被动地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 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 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
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 引出;
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 功能性的力量;
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 量;
增强某组肌群在某个关节活动范围收缩的能力; 促进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运动; 由身体较强的部位,易化肌力较弱的部位。
7. 视觉刺激(optical
stimulation )
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 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 追随运动的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 也有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
6. 时序
(normal timing)
7.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8.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communication
9. 运动模式 (pattern of movement)
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诱导患者向所需
第2个字母(如为双侧时,由于B不标出, 故变为第一字母,以下同)常用D代表对角 螺旋形(diagonal);
第3个字母用阿拉伯字母1代表1型,2代表2 型;
第4个字母代表伸或屈,伸用E(extension )表示,屈用F(flexion)来表示。
• 上肢填入UE(upper extremity),下肢填 入LE(lower extremity)。
的协调的运动。 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
可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 - 固定肌:强肌 - 运动的对象:弱肌 - 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
6. 时序(pattern of movement)
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 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 人的神经生长与运动发育顺序; 强调的时序:
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
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 适用范围
2.下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下肢D1E)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下肢运动 模式
(一) 基本模式
3.下肢屈曲-外展-内旋模式(下肢D2F)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下肢运动 模式
(一) 基本模式
4.下肢伸展-内收-外旋模式(下肢D2E)(屈膝)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下肢运动 模式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 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 范围;
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 或抑制等;
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
5. 扩散和强化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 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
PNF的治疗原理
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 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化较弱
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 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
D2F屈曲
外展(肩) 腕伸展 指伸展
D1E伸展
屈曲(肩) 外旋(肩) 旋后(前臂) 桡侧屈(腕)
肩
伸展(肩) 内旋(肩) 旋前(前臂) 尺侧屈(腕)
D1F屈曲
内收(肩) 腕屈曲 指屈曲
D2E伸展
D2F屈曲
外展(髋) 内旋(髋) 足外翻
D1E伸展
屈曲(髋) 踝关节背屈 足趾伸展
髋
伸展(髋) 踝关节趾屈 足趾屈曲
第十三章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治疗技术 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临床应用
概念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 神经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
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 本体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
又叫PNF技术,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 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 角线状运动模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ern)来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 以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 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 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 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 疼痛; 平衡能力低下。
3. 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
理论 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
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 强化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 反复牵拉主动肌,增加起等张收缩的能力,
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 适用范围
所有对角线形式运动都跨越中线,能 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
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 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 之一。
运动模式的种类
单侧模式 双侧模式 - 对称性模式
- 不对称性模式
- 交叉模式
同向交叉模式
异向交叉模式 对角线交叉模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模式命名
第1个字母代表双侧或单侧性,单侧用U( unilateral)代表,不写U时即可理解为双 侧;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骨盆模式
(一) 基本模式
3.前缩模式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骨盆模式
(一) 基本模式
4.后伸模式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下肢运动 模式
(一) 基本模式
1.下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下肢D1F)
第十二章第三节
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下肢运动 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 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
3.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 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
射; 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分类
持续牵引; 变化性牵引。
肌力较弱; 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差。
5. 保持-放松(hold-relax)
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肌 (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保持6~10秒, 然后放松3~5秒;
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 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适用范围
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 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
神经生理学原理
(Dr. Charles Sherrington, 1947)
后续效应
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 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
也随之增加; 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是肌肉力
量得以增加。
扩散
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 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 促进关节的稳定; 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 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分类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 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4.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时间总和
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 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