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标准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
(一)课程性质、地位
卫生微生物学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在该学科的形成、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对生物病原体的学习、研究、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是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员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和卫生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也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必修的考查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适应于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思想。
既要注重理论上的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
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学员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结合本学科发展进程,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微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参考了国内部分相关医学院校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模式,结合了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
卫生微生物学知识起源很早,但该学科的形成比较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有了我国的第一本相关教材——《卫生微生物学》(第一版,郁庆福、杨均培主编)。
由于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卫生微生物学也面临着不断涌现新病原体所致疾病的挑战,2003年全球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近几年不断出现的禽流感及猪链球菌引起人的感染等,对本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既要把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追求知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实用性,引入新的学科
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形成本学科新型的、有特色的内容,及时跟上学科发展水平,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
结合《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及学时规定(20学时),将本课程教学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前6章为总论,总体上介绍卫生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从第7章到第14章,介绍各类具体的卫生微生物,如水微生物、空气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等。
无论是总论还是各论,课堂教学均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图文并茂,同时结合动画和视频。
另外,通过作业、模拟考试、实践活动、网络教学、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
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措施,在设计课程考核时,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网络测验成绩、论坛学习交流情况和期末考核成绩作为学员综合评定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为20%,期末考核成绩比例为80%。
期末考核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如小综述、实验论文、课题设计等,充分发挥学员的创造性,重点考察学员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与环境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及控制和消除有害微生物,为人们生产生活及促进健康服务。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各类生境特征以及各类卫生微生物的来源、种类、生存条件和特点。
(2)使用规定的检测方法对各类卫生微生物进行相关检测。
}
(3)归纳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4)说出各类卫生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2.过程与方法
(1)讨论各类卫生微生物与环境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各类卫生微生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3)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
(4)掌握各类卫生微生物的卫生标准。
(5)掌握综述撰写的技巧。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各类卫生微生物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践行预防医学工作者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2)通过对各类卫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的学习,使学员树立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意识。
(3)通过微生物生态的学习,使学员摒弃“病原单一论”,学会从“病原——宿主——环境”的生态失衡及社会和心理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学员树立大医学观。
(4)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及文献综述撰写,使学员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具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三、内容标准
理论教学部分
[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
卫生微生物学的历史沿革
理解:
卫生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掌握:
1.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
?
2.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重点难点]
重点:
1.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
2.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
难点:
卫生微生物学定义的范畴
[学时分配] 1学时
【
[实施方法] 引用国内外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的SARS)进行导课,自然引出卫生微生物话题;采取提问方法,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进行复习;通过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介绍,使学员对卫生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通过与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比较,使学员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应用;通过
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二章微生物生态
[教学目标]
了解:
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理解:
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失调
$
掌握: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
1.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
2.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
3.自然环境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衡
难点:
>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
[学时分配] 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多组概念和规律的对比学习,掌握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昆虫耐受杀虫剂以及采用驯化方法分离功能微生物的实例充分说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微生物生态学在疾病研究和环境污染研究中的作用。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基本规律以及自然环境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三章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
了解:
1.非细胞型微生物
%
2.环境中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理解:
环境中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种类
掌握:
环境中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
[重点难点]
重点: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难点: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学时分配] 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介绍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通过多个小事例,介绍各种微生物,如鞘细菌、蓝细菌、藻类等;通过科研实例介绍相关研究前景。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四章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和检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
了解: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前景
理解:
1.指示微生物的选择标准和意义
2.常见指示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掌握:
1.卫生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则
2.卫生微生物检测的常用方法
,
[重点难点]
重点:
1.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基本原则
2.常见指示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3.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常用方法
难点: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学时分配] 2学时
:
[实施方法] 采取流程形式,详细介绍样品的采集原则、样品的运送原则以及实验室的检验原则;通过对常见指示微生物的概念及卫生学意义的区别比较,掌握卫生指示微生物;再次采取流程形式,详细介绍样品处理、损伤菌的复苏、选择性增菌与分离、定量计数方法、分型鉴定方法。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基本原则、常见指示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以及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常用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五章卫生消毒
[教学目标]
了解:
部分物理和化学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理解:
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
)
掌握:
1.卫生消毒的基本概念及要求
2.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消毒和灭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要求
2.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消毒和灭菌方法
3.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
}
难点:
灭菌的要求
[学时分配] 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多组概念的对比学习,掌握卫生消毒的基本概念和要求;通过公式推导转换,理解杀灭率和杀灭对数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疫情处理实例,介绍卫生防疫消毒;通过比较学习,介绍消毒和灭菌各种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方法。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要求、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
内容。
第六章生物危害与生物损害的防护
[教学目标]
了解:
》
1.生物危害的历史与现状
2.预防生物危害的研究前景
理解:
生物战剂的种类与特征
掌握:
生物危害战剂的伤害与防护
[重点难点]
重点:
"
1.生物武器的危害
2.生物战剂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3.生物战剂危害的防护
难点:
生物战剂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学时分配] 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美国炭疽邮件恐怖事件和日本731部队细菌战的实例,介绍生物危害的历史与现状;通过与核武器和化学战剂相比较,学习生物战剂的种类以及特点;通过视频观看,学习生物战剂的伤害与防护。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生物武器的危害、生物战剂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生物战剂危害的防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
第七章水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1.水生境特征
2.水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理解:
水中病毒的种类、分布及传播方式
掌握:
?
1.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
2.水微生物及病毒的检测与卫生标准
3.水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控制
[重点难点]
重点:
1.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2.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
3.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
难点: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学时分配] 3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相互比较,介绍水生境影响因素;通过相互比较,学习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等淡水水体及海水中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分布;通过水体富营养化实例介绍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详细介绍水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学习水中常见的病原体;通过生活污水处理实例,介绍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通过科研项目介绍,学习水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以及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八章土壤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
1.土壤生境特
2.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理解:
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预防
掌握:
1.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2.土壤微生物检测方法
[重点难点]
@
重点:
1.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2.土壤微生物检测方法
3.土壤大肠菌群值的意义以及与大肠菌群数的关系
难点: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菌群值判断土壤的污染状况
[学时分配] 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对一些生活常识的梳理,介绍土壤生境特征;通过科研项目介绍,掌握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分布;通过气性坏疽等病例的介绍,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危害;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详细介绍土壤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土壤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以及土壤大肠菌群值的意义以及与大肠菌群数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九章空气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1.空气生境特征
2.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预防
3.空气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理解:
、
空气含菌量的计算
掌握:
1.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2.空气微生物检测与卫生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
1.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2.空气微生物检测方法
[
难点:
惯性撞击式采样法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对日常科普知识的梳理,介绍空气的生境特征;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结合各种常见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等教具,详细介绍空气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结合军团病等病例,介绍空气微生物的污染及预防。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分布以及空气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十章特殊环境中的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
特殊环境中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理解:
极端环境微生物
掌握:
1.医院环境微生物
2.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
3.公共场所微生物
[重点难点]
-
重点:
1.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2.公共场所的卫生微生物检测方法
难点:
医院环境消毒的效果评价
[学时分配] 2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典型例子(如SARS)的介绍,学习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分布;结合医院消毒的常用方法及相关视频,介绍医院消毒及效果评价;结合日常的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测及监督工作,介绍公共场所微生物的种类、来源、分布、检测及相应标准;结合实验室的具体要求,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微生物;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以及公
共场所的卫生微生物检测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
第十一章食品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1.食品生境特征
2.各类食品中的微生物
3.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4.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理解:
: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掌握:
1.食品微生物污染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
2.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其卫生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
1.食品微生物污染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
2.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
难点:
HACCP计划实施程序
[学时分配] 2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对生活常识的梳理与引导,介绍食品的生境特征;通过具体的例子介绍食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分布;通过比较分析,学习引起食物中毒的各种微生物;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详细介绍食品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以及HACCP计划的实施程序;通过安排课后自学,学习各类食品中的微生物。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食品微生物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以及检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十二章化妆品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
1.化妆品生境特征
2.化妆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理解: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掌握:
1.化妆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
2.化妆品微生物的检验及其卫生标准
[重点难点]
.
重点:
1.化妆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
2.化妆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难点:
化妆品特定菌的卫生学意义
[学时分配] 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对生活常识的梳理以及各类化妆品实物教具的展示,介绍化妆品生境特征;结合典型实例(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导致伤害)介绍化妆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详细介绍化妆品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及相应标准。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化妆品微生物来源、种类、卫生学意义以及检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
第十三章药品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1.药品生境特征
2.药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理解:
药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
掌握:
1.药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
2.药品微生物的检验及其卫生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
1.药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
2.药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难点:
)
药品无菌检查的意义和方法
[学时分配] 1学时
[实施方法] 通过对生活常识的梳理以及各类药品实物教具的展示,介绍化妆品的生境特征;结合典型实例(药品微生物污染导致伤害)介绍药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详细介绍药品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及相应标准。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药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卫生学意义以及检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第十四章医疗与卫生用品微生物
[教学目标]
了解:
1.医疗器械及用品生境特征
¥
2.生活及卫生用品生境特征
3.医疗、生活及用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理解:
杀菌实验杀菌率的计算
掌握:
1.医疗与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2.医疗与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检验及其卫生标准
[重点难点]
【
重点:
1.医疗器械及用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2.医疗器械及用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3.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4.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难点:
无菌检验试验
[学时分配] 2学时
)
[实施方法] 通过典型案例(如天津蓟县妇幼保健院因新生儿暖箱污染导致5名婴儿死亡)引出医疗与卫生用品卫生微生物;通过比较分析,学习不同分类的医疗器械及用品的特征及要求;通过文献资料,学习医疗器械及用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分布;采取流程形式,详细介绍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微生物检测以及无菌实验的检测方法和具体步骤;采取流程形式,详细介绍生活及卫生用品的杀菌性能测试方法、抑菌性能测试方法和稳定性能测试方法。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学习策略]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医疗与卫生用品微生物来源、种类、卫生学意义以及检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学时分配
(二)预修课程安排
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是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前导课程,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之后,学员将进一步学习军队环境卫生学、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军队流行病学等后续预防医学课程。
(三)教材选编使用
理论课教材:《卫生微生物学》(第4版),张朝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四)考核与评价
1.考核性质:考查课
2.考核方式:采用综述、实验论文、课题设计等方式进行考核。
3.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综合评定20%,期末考核成绩占综合评定80%。
4.试题来源
五、附录
(一)推荐阅读书目
1.《微生物学》,路福平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2.《环境微生物学》,乐毅全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3.《水处理微生物学》,张胜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二)推荐专业期刊
1.《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2.《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办3.《微生物学报》,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4.《卫生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三)推荐专业网站
1.美国微生物学会
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3.中国微生物学会
4.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
5.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
编写人:陈济安、赵清、邱志群
审核人:舒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