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最早的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市雏形大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和“天人合一”、亦即三个基本观念——整体观念、区域观念以及自然观念。
3.19世纪末西班牙人马塔就提出“带型城市”理论,打破传统城市“块状”形式的固有模式。1922年法国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他写的《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写的《阳光城》中,主张用高层低密度的办法来解决城市中心区的拥挤问题。他还主张采用高架立体式的道路交通系统。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广亩城市”设想,主张采用极低的居住密度来安排居住用地。在城市内部结构方面,法国人戛涅尔于20世纪初提出的“工业城市”设想,第一次吧现代城市的功能在用地上做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各种不同功能的用地通过道路交通网格有机的联系起来。
4.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所产生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5.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速度快且呈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
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有以下特点:(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总规模有较大增加,城市化发展成就巨大;(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基本上是积极、合理、有序的;(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城市化发展尚处在较低水平;(5)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
7.1918年,芬兰沙里宁提出“有机分散”理论,是为缓解由于功能过分剧中所致的各种城市问题。
8.20世纪6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分析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密集现象时援用希腊城邦名称,将之命名为“Megalopolis”,即大城市连绵区。
9.我国当前城市形态布局大体可概括有三个特点(1)向动态多样化发展 ;(2)我国一般城市建设用地总平面比较集中紧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较大,绿地空地较少;(3)许多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10.城市中心区是涉及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它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域,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综合服务空间,并在

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
11.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认为城市的中心应该是CBD,城市是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向四周发展。
12.城市住区的理念:(1)城市住区是人类聚居在城市画地区的居住地;(2)城市住区是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3)城市住区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城市住区是住房与住区建设的总和,也是城市文化主要的积累和创造,因为城市住区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其形态、纹理等是经过高度的筛理,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所以城市住区是城市文脉的主要表现,也是城市生态多样化的表现。
13.1926年由佩里在纽约区域规划报告中提出的邻里关系理论对住区规划影响较大,其要点有五:(1)通过式交通(如干道等)不应穿越邻区而应成为它的边界;(2)邻区内道路采用尽端式或曲折蛇形的路氏,以保证住区安宁;(3)邻区规模,以支撑一个小学为基础(3000~5000人);(4)保证小学服务半径在800m以内;(5)邻区中心应以小学和其他服务设施,如广场、绿地等为中心。
14.城市住区规划理念:(1)体现主体性;(2)体现社会性:(3)体现生态型;(4)体现现代性。
15.景观空间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有所不同,定义为空间、场所和领域。空间是由三维尺度数据限定出来的实体;场所的三维尺度限定比空间要模糊一些,通常没有顶面或底面(有心理因素);领域的空间界定更为松散,是指某个生物体的活动影响范围。110m,所谓的“广场尺度”。
1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功能系统,其中绿色植物具有核心的作用。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17.救灾通道,是灾难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
18.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危机: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为代表的著作。195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为系统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英国著名生态规划学家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充分结合自然进行设计,并创造了科学的生态设计方法。
20.城市衰退的典型类型:城市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衰退,其衰退类型可大致的分为三种情况。(1)物质性老化;(2)功能性衰退;(3)结构行衰退。
21.简.雅柯布1961年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和死》,从美国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出发,调查了美国根据现代城市理论建造城市的弊端,对大规模改建进行了尖锐地批评。
22.城市道路的功能和等级:(1)快速路;(2)主干

路;(3)次干路;(4)支路。
23.影响小城镇规划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1)区域整合思想;(2)中心地理论;(3)城乡融合论;(4)可持续发展论;(5)融贯综合方法。
24.城市规划的实质:什么是城市规化:(1)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2)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手段。(3)城市规划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4)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5)城市规划是一门空间艺术。
25.为体现《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论述题:
1.在影响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以下几个将具有特别的作用:
(1)多元化的趋势;
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到家庭构成的多样化,如今的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在居住、工作、游息、交通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还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特别是要满足普通百姓以及弱势人群的需求,更加体现对于人的关怀。在这一种形势下,城市的发展很难以一种或几种模式加以概括,而是呈现出丰富多彩、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势头,人们也将面对更多、更自由的选择。
(2)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时空概念,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区位因素在城市选址和布局中的地位受到挑战,而技术因素正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人们工作、居住、出行和各种活动的方式也都将因此发生变化,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由于工程技术、材料和各种设施的进步,人们已经有能力建造比现在层数更高、容积更大、跨度最宽、形式更新颖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可以建设地下城市、海上城市、甚至“空中城市”。人们也完全有条件在小城市甚至农村享受与大自然一样的生活便利。
(3)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自然资源的约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的环境意识成为城市规划最主要的价值观。更节约资源、更“清洁”、更适宜居住的“绿色城市”或“可持续发展”城市将成为全球性的目标,“城市与大自然共存”,这将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归宿。
(4)人文要素的重新认识。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要求人的精神生活也要相应的发展,有些还要先期发展,否则社会不能稳定,更难言持续发展。因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全面教育的普及、历史文化的保护、都将在城市中体现出来,城市规划就必须更加重视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因

素。
2.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各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具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得到了世界上城市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同。经过实证研究,他提出,就一国或一地区而言,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分成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的初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和高水平城市化基础上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用曲线描述,大致城s型曲线。
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和农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较长时间才能增长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就从百分之三十左右上升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城市化进入到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大城市走向郊区化甚至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过程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有序转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一样,除非特殊的历史或经济因素的出现,否则城市化发展过程一般是不可逆转的,也不可跳跃的。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积极的城市化进程应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相促进,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增长适度,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3.现阶段中国旧城更新改建的本质内涵:现时期中国旧城更新改建较之以往,无论在其性质、目标上,还是在内容、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更新的动因主要是阻止城市物质性老化,如清除危旧房,改善居住生活环境条件等,而现阶段城市更新的动因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改革前的中国城市是沿着一条“排斥”市场的道路发展的,城市成了自我服务的工业生产体系的集聚点。在国家的计划和经济社会组织过程中,没有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体制也不合理,城市建设和管理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城市积累了大量问题。现阶段将城市真正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势必需要从总体上推进城市结构的变革。
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将顺应世界趋向,逐步由原来的“二、三、一”模

式转向“三、二、一”模式,这一变化促使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处于城市中心的旧城区,作为黄金地段,必然成为第三产业集中地区,使原以居住为主,虽分布着商业服务设施,但并不发达的旧城区得到更新改造,真正成为城市的核心。相应地,我国城市土地出现的大规模转换,也促使原来土地用途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不合理现象发生改变,需要更多地遵循城市土地区位价值规律,按其所在位置所取得最高租金进行最优化配置。城市发展中就业门路、就业人员构成突变,暂住和流动人口就业比例大幅度上升,对城市的规模、容量和结构产业巨大影响和压力,要求城市进一步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此外,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向,亦要求城市承担和胜任现代化、国际化的各项职能,相应地要求以高效合理的城市结构、完善的城市功能设施和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作为它的物质基础,等等。这些高层次的发展要求,无疑形成了中国城市更新的强大动因。
因此,中国现阶段旧城更新改建的实质就是基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它不仅面临着过去大量存在的物质性老化问题,而且更交织着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继承和保护问题。从深层意义上,城市更新改建应被看做是整个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应面向提高城市活力、推进社会进步这一更长远全局性目标。其总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城市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更新物质设施,促进城市文明。
4.当前大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密集的中心区严重恶化了城市环境;
不论是新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是依托旧城逐步实现现代化改造的城市,几乎无例外地再中心区集中了大量产业与人口,成为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中心区也形成密集高耸的大楼群造成了对邻近建筑的遮挡,严重恶化了城市环境。另外,市中心区密集的建设引起就业岗位高度集中,密集的房屋、高密度的居住和就业人口,拥塞的交通,使城市中心区的环境严重恶化,城市运行效率不断下降。
(2)城市用地无节制蔓延大量吞食周围的绿色空间,造成城市生态失衡;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复杂,一方面密集的市中心无法容纳诸多事业的发展,引起市区沿着建成区的边缘不断向外膨胀,不断地把原来的农村小镇包围进城市地区;另一方面市中心区越来越恶劣的环境不适合富裕阶层居住,因而

在欧美各发达国家的城市出现了在郊区建豪宅的潮流。汽车进入家庭,更加速了城市郊区化的倾向。
(3)污染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绿色空间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普及,建筑容积率的提高,城市中的二氧化硫、氮硫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废气不断增加,大量悬浮尘埃在空气中弥漫(内陆城市更甚)密集的建设发展在大城市上空形成了逆温层,尤如一条“大棉被”覆盖在城市上空,严重阻碍废气排除,污水、噪声、垃圾、固体废弃物、电磁破等问题严重恶化城市环境。
(4)城市交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虽然就进工作和居住是城市最理想的布局模式,但是,大城市几乎无例外地在城市中心区集中了过量的金融、商业、仓储、运输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就业岗位集中,这就造成了交通问题,汽车的发展更加剧了大城市交通的矛盾。
(5)住宅质量低下,居住紧张,环境恶劣,豪宅与贫民窟并存,是所有大城市都遇到的难题;
居住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的建筑量一半是住宅。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实现居者有其屋,是世界上所有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对大城市来说矛盾尤为突出,住宅问题是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逐步积累起来的问题,因此,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富裕阶层不堪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纷纷到郊区建设花园住宅,一方面促进城市向郊区蔓延,另一方面使市中心区出现“空心化”现象,大量废弃的住宅被穷人占领,环境恶化、市面萧条、犯罪增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6)随着城市不断扩展,某种城市综合抗灾能力逐渐减弱。
城市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两方面。自然灾害有震地、洪水、泥石流、台风、干旱、流行病等;社会灾害有战争、火灾、危险品灾害、放射性灾害、交通灾害、利用高科技发生事故等。
一般讲,灾害对大城市造成的危害大于其他城市。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地面下沉速度增加,成为当今突出的世界性地质灾害。火灾成为大城市安全的严重威胁,他也常是地震、空袭引起的严重次生灾害。虽然现在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但是局部地区战乱不断,现代化战争对大城市的破坏力更加强大,因而城市越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越要加以设防,丝毫不能松懈。建立城市综合防灾消灾体系,已成为各大城市必须关注而又十分困难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