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废除高考制度
![废除高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56164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5.png)
废除高考制度引言: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高考在选拔人才、升学分流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有人呼吁废除高考制度,以求找到更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选拔方式。
正文:一、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1.1 单一评价标准高考制度相对于其他的评价体系,聚焦于学科成绩,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学校和社会过于重视高分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1.2 压力过大由于高考对于个体升学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长时间的疲于应试教育会导致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可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3 区域不均衡高考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性,由于生源分布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导致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进一步加深了教育不平等现象。
二、废除高考的必要性2.1 适应多元化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选拔机制需要适应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高考制度过于偏重学科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难以适应职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废除高考制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
2.2 缓解学生压力废除高考制度可以减轻学生和家庭的压力,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多元化的选拔机制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2.3 促进教育公平废除高考制度可以减少地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平性。
通过建立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个体的平等机会和人生发展。
三、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3.1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科成绩作为选拔依据的方式需要改变。
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学术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
浅析新高考改革的影响
![浅析新高考改革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c0e9be2844769eae109edc9.png)
浅析新高考改革的影响作者:张潇来源:《西部论丛》2021年第36期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校;学生测试招生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是国家选才的重要通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测试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测试招生制度体系,但传统模式下的高考,依然存在“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使得很多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这就给很多考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考的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测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测试招生制度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一次大改革,其中明确了测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自此,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
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在2014年分别出台了高考改革试点方案,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并于2021年6月开始第一次实行新高考,两个试点省份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也将加入到新高考的队伍中来,后续其他省份也将陆续步入新高考时代。
无论是从高校端还是从考生端,新高考的改革都带了较深层次的影响和变革,新高考模式下,高校如何更好的做好招生服务工作,考生如何选则选考科目和志愿填报,都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一、新高考改革的改革主要内容(一)测试科目调整新高考改革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模式,取消了文理分科,除了高考统一必考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以外,另外的科目实行六选三,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三门,同时英语实行一年考两次,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在2021年启动高考改革的第三批省份中,将实行“3+2+1”的模式,即除了“语数英”三门外,需在物理或历史两门中任选一门,然后在剩下的四门科目中再任选两门。
考生可以根据高校的选考科目要求进行科目的选择,高校也可以提出选考科目要求,考生所选择的三门科目中,符合高校的选考科目要求方可报考。
浅析现阶段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及其多元化趋势
![浅析现阶段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及其多元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c0abd1ccc7931b765ce1585.png)
可以在高考试卷以外再设置第二 职院校。 不同院校, 对人才的 培养目 标不同, 当然招生标准 行高精尖人才的选拔时,
也会不同。 非常明显, 假如高 校招生考 试制 度过于简单, 则 次测验, 各高校根据 自 身特色和专业设置 , 出具试卷。制度
作者简介 : 刁晓亮 , 硕士 , 讲师 , 鹤岗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
・
3 . 评审综合性, 效益优先
2 8・
第1 期
浅析现阶段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及其多元化趋势 6 . 发扬 自 主, 实施双向选择。
2 0 1 4 年
依据上面的论述, 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多种评价形式 的结果 , “ 高考成绩” 、 “ 学业考试” 、 “ 素质评价” 、 “。 目前我国高等教 育获得 了快速发展 , 高校招 生考试制 度 已严重 落后 于 高等教 育的发
展 。探 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及 多元化趋势 , 对促进我 国高校招 生改革 , 推动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 高校招 生制度 ; 改革 ; 多元化趋 势
要培训 目的就是培养高精尖人才, 一般把“ 9 8 5工程” 和 题怪题 , 不给学生增加负担。 “ 2 1 1 工程” 的大学确定为这一层次。第二层次, 是在高精 尖人才与大众之间, 这些高校的主要培训 目标是培养大量
2 . 评价多元化。
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运用多种评价办法, 不把高考
第1 4卷
第1 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AL O F J I X I U NI VE RS I T Y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865516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6.png)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新高考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也正逐步展开。
高中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传统的高中教育注重传递知识,注重考试成绩,形成了“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模式。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新高考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素质,注重能力”,教育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这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教育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取代了之前以学科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方式。
因此,高中教育需要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来与新高考改革相匹配。
一方面要通过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师顺利转变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突出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教育不再是一个重视“应试教育”的机缘,而是开始真正在教育上追求全面发展。
高中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注重“重视实践、鼓励创新”为方向,大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因此,高中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正在着重加强综合性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递”平衡,推崇创新、实践及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学生的参加新高考而战,为全面发展而扎实推进。
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其影响
![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043e51d14791711cc791759.png)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其影响摘要:我国高考制度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制度。
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应试教育,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片面强调考试的结果和评判,没能深刻揭示考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没能建立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考试模式和制度。
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完善现行高考制度。
关键词:高考制度由来影响一、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贡献中国是考试的故乡。
我国不仅是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采用考试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国家。
(一)取士制度。
我国取士制度考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
早在《尚书·尧典》、《周礼》中都有记载,如“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1],通过考查,被确认为“贤者、能者”,及选任为官。
这是我国取士考试制度最初的雏形。
(二)科举制度。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处置进士科,策试诸士,实行分科考试取士,此为中国科举取士之始。
唐朝借鉴隋朝的经验,正式施行科举取士,古严格地说作为以取士为内容的考试制度,是从隋初开始实行而到唐朝逐渐完善的。
这就是科举考试制度[4],宋、元、明、清、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始诏停科举,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试行了约1300年。
(三)民国文官考试制度。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民国文官考试制度[5]应运而生,它既沿袭了中国古代取士考试的固有成规,又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考试良法,并按照孙中山先生关于在国家机构中设立五院的主张,设考试院主持全国文官考试,并颁行考试法和各单项考试法规[6]。
(四)高考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参照前苏联经验,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考试制度,后又几经改革,我国的学校考试制度已日趋完善和成熟。
我国高考制度建立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专门人才。
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
高考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穿心教育的关键因素。
浅析高考制度改革
![浅析高考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f77060dc281e53a5802ff32.png)
浅析高考制度改革摘要: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always a controversial topic. On the one hand, people flock to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questions and critique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has never stopped. People criticiz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lpractice, appeal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request cancel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ey accus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of becoming the baton of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ffe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whol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resulting in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to turn aroun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one-sided pursuit of graduation rates, student a test set for life, the increasing burden and pressure , the phenomenon that students with high marks have no high abilities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reform.高考,永远是一个赋有争议性的话题。
浅析新高考制度及赋分制度意义并在日常教学模拟应用
![浅析新高考制度及赋分制度意义并在日常教学模拟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68a81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e.png)
浅析新高考制度及赋分制度意义并在日常教学模拟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的高考制度不能满足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筛选的需求,新高考制度不断推广推进,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这是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阶段,根据个别先行探索省份的经验,得出赋分制度重要性,借鉴现在落实新高考省份的赋分制度,我们一线教学的学校和班级也可以尝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赋分探索,从而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研究背景随着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我国最新一次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从2014年最先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始进行,紧随其后2017年北京等4个省市进行第二批改革,在2018年河北等8个省市成为第三批序列。
高考制度及招生制度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对于为国家筛选人才、维护社会稳定、科学培养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受到全国人民广泛的重视,由一开始文科与理科不进行区分,发展为文科和理科分开,其中最经典的就是“3+X”的制度,到现在进行自主选择,体现了高考改革探索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发展的科学性。
新一轮高考改革为了更好选拔人才,发挥好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科学培养,避免文理过分分离造成人才知识系统片面话,第三批河北省等8个省市所进行的高考改革进行“3+1+2”模式:“3”是指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和外语学科为必考科目,每科总共150分,考试成绩按照原始的实际分数进行参算;“1”是指物理或者历史二者选择其一,每科总分100分,考试成绩按照原始的实际分数进行参算;“2”是指从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四科中任选2科进行,试成绩按照等级赋分进行重新计算之后计入总成绩进行参算。
1.赋分制度及其必要性历史上部分省份为了兼具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曾尝试过让学生自行选择高考科目的探索,结果却是铩羽而归。
1999年广东省就曾对“3+X”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将“X”设置为物理学科、历史学科、化学学科、政治学科、生物学科、地理学科和综合学科进行自主选择,导致大量考试放弃物理学科的学习和考试;广西省在2002年以及江苏省在2003年都曾尝试对高考选科模式进行改革,同样让学生采取了趋易避难的策略,产生了选科博弈性的问题。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1ab80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c.png)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随着中国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改革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是什么?高中教育改革又意味着怎样的改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进行浅析。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新高考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改革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经济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就业难、毕业生质量不高等。
高考改革旨在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 教育不公平问题长期以来,高考制度对家庭背景和地区因素较为敏感,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容易导致教育不公平。
新高考改革旨在提高教育公平性,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3. 人才培养目标变化传统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试教育的盛行,而新时代需要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中教育改革需要围绕培养人才的新需求,提出更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方法。
二、高中教育改革内容1. 课程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设置较为固化,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下的高中教育改革强调课程多样性和个性化,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2. 考试评价改革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而非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教育改革则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文化课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使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化和客观化。
3. 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教育改革则提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传统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名校”和一线城市,而乡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浅析高考体制改革对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几点影响
![浅析高考体制改革对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几点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b94b0300912a216147929fb.png)
浅析高考体制改革对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几点影响摘要:本文分析了伴随着近些年提出的素质教育而导致的高考体制改革后出现的几点新变化,如参考人数的大幅下滑;录取分数线的下调;90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等。
这些为后续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生源带来了明显的改变,教师就需要适应以上变化从而进行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考体制改革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全国统一高考体制是当今人才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机制。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其核心是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其内涵是学生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就决定的高职高专类院校未来将要教什么样的人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其进行更高一级的教育问题。
1 高考体制改革的几点动向首先,我国高校的招生制度是建立在高考制度这一基础之上的,高考制度实行“一考定终身”的办法,这种只凭一次考试就决定是否上大学的办法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
其次高考制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普通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升学教育。
最后高考制度花费了国家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了有限的教育经费。
鉴于以上几点国家有必要对高校的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要彻底解决高校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的问题,必须更新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随着高考改革的日益深入,现已出现几点变化:(1)高考的作用已经在日益淡化,高考已不完全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出路。
现在的各大高校以不再将高考成绩作为录取考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作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依据;甚至有些名牌大学可以直接接收由中学校长推荐而无需高考的学生。
(2)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正在扩大,部分学校有了自主招生的名额和权力。
(3)逐步推行考生、学校双向选择的录取机制,在上学期间可以适度进行所学专业的二次调整。
2 高职高专类生源的变化高考体制的改变,导致生源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1)高考参考人数的大幅下滑。
浅析建国以来的化学高考改革史
![浅析建国以来的化学高考改革史](https://img.taocdn.com/s3/m/353a70a569dc5022aaea00d0.png)
浅析建国以来的化学高考改革史摘要在梳理建国以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化学高考改革的历程,并总结了历次化学高考改革的特点与不足。
此外,重点关注了面向新课程的化学高考的新动向。
关键词建国以来化学高考高考改革考查目标化学题型高考试题由于高考在我国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我国高考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而在历次高考改革中,高考科目的改革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头戏”。
随着建国以来几次高考科目设置的调整,我国化学高考改革经历了建立期、恢复和发展期、推广期、深入期、创新期等主要阶段。
1 化学高考体制的建立期1.1 化学高考建立发展概况1949—1976年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高考体制的创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高考经历了从创立到规范、再到废除,又重新恢复的曲折发展历程。
1949年,根据中共中央“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各高等学校都实行单独招生。
因此,1949年全国各校的化学试题差别非常大,考试要求及题目没有统一性。
1950年,高校招生考试逐渐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联合或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并把化学作为各系科共同必考科目之一。
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从这一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均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标志着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正式形成。
从1952年开始,化学作为考试科目之一,以100分的总分计入高考总成绩中。
1953年规定调干学生可以免试化学。
1954年,高考首次分为文理2大类,化学是理、工、卫生、农、林等类专业的考试科目之一。
1955年,又把统考科目分为理工、医农、文史3大类,理工、医农(含林、生物、心理、体育)类专业都把化学作为考试科目之一。
1964年,又把考试科目并为2类,即理工农医类和文史类,化学是理工农医类的考试科目之一,这种考试科目设置方式一直沿用至“文革”以前[1]。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de8e04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c.png)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一直是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高中教育领域。
新高考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出发,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
旧高考制度是一种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输入和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高考制度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这种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2. 教育公平问题旧高考制度对学生的成绩要求较高,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升学路上的困难。
由于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升学问题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高考改革将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
3. 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新的社会形势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在这个背景下,新高考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对高中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1. 课程设置改革新的高中课程设置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教育应当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此次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还应该加大对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引入更多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ef28bc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6.png)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中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本文将从新高考改革背景、高中教育的问题和改革方向三个方面对高中教育改革进行浅析。
新高考改革背景: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高中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核心,追求分数高低,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
而新高考改革提出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能力为重”的要求,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高中教育的问题:传统的高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单一:传统的高中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学生评价依赖考试成绩:传统的高中教育注重应试教育,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传统的高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地区的学生难以获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高中教育改革方向:针对上述问题,高中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实验课等方式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 引入素质评价体系:传统的高中教育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以引入素质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3.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乡村地区学生能够获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高中教育改革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改革高中教育,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高中教育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高中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浅析“三位一体”招考制度的利与弊
![浅析“三位一体”招考制度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afe09374783e0912a2162adc.png)
对于 参加 高考 的学子 而 言 , “ 三位 一体 ” 招 生 制度
的优 势在 于 , 考 生如 果在 高考 时发 挥失 常 , 高 考文 化成 绩未 能达 到相应 学 校 的批 次 线 , 而他 参 与 高 校 自主选 拔 的成绩 较好 , 依然 有希 望在 提前 批 中被高 校 录取 。 “ 三位 一体 ” 招 生 制 度 对 于 广 大 考 生 无 疑 是 有 利 的, 考 生反 应热 烈 , 在 目前 的试 点 高校 中报 名场 面极 其 火爆 , 有许 多学 校 的报 名 人 数 和 招 生计 划 数 甚 至 超 过
的学 习热情 , 促进 了社会 不 断进 步与发 展 ; 高考最 大 限
度地 实 现 了人 才科 学 公平 的 选 拔 , 做到 了“ 分 数 面前 人人 平 等”, 决 定 了其 在人 们 心 中的神 圣 性 和公 平 性 , 促进 了教 育公 平 。但是 高考 制 度 也 有 弊端 , 如其 成 为 应试 教 育 的指 挥棒 , 影 响 了整个 学 校 教 育 的 内容 和评
形式 和 内容 ; 三是改 革招 生 录取机 制 ; 四是改 革监 督管
作者简介 : 刘 念( 1 9 8 2一) , 男, 湖 南 湘 潭人 , 讲师 , 硕士, 研 究方 向为 教 育 经济 与 管理 。
l 引 言
三项 成绩 进行综 合 评 价 。 即把 考 生 的会 考 成 绩 、 高校 的 自主选 拔成绩 和 高考 文 化 成 绩 , 按 一 定 比例 折算 成 综合 分 , 最 后按 照综 合分择 优 录取考 生 。
就 目前来 说 “ 三位一体 ” 的考 核 形 式 有 利 于 多 元
化 的选拔 人 才 。据 笔 者 了 解 , 目前 已经 实施 “ 位 一 体” 综 合成 绩 的高 校 中 , 高 考 文 化 成 绩 仍 然 占据 主 导
浅析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浅析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c7401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1.png)
浅析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随着2014年新高考改革的推出,高中语文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新高考的改革旨在建立全国性的统一高中教育考试制度,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教材体系调整、教学方法、考试改革等方面来分析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首先,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的目标是通过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和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阶段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开展的,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更好地为大学和社会生活做准备。
接着,新高考改革下的教材体系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高考改革要求语文课程要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需要增加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例如媒体报道、文学作品、语言现象等,并强调对文化背景、思想产生历史背景的讲解。
同时,高中课程改革还要求关注学生的语言资源背景、语言实践能力、语言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教材设置上也需要侧重多角度、全面性的思考,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此外,教学方法也是新高考改革下的重要环节。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必须随之修改。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以排斥为主、缺乏个性化,而新高考改革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置于更开放的环境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参与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参与意识。
最后,考试是新高考改革下的重要方面。
新高考的考试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综合考试、单科考试和口试等。
考试内容和类型也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重视对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检测。
因此,高中语文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之外,更需要注重实践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掌握丰富的语言资源,提升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0e0ab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b.png)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的提出,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深刻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育改革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将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出发,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新高考改革源自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内在要求。
新高考改革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传统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高考改革的构想。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减少至7门,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录取多元化,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
而这些改革的提出,必将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中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二、高中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新高考改革提出要求高中教育改革,这对高中教育的时代使命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高中教育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转折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新时代,高中教育需要更好地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在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再单纯注重知识和学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中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性、探索性和领导性。
高中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在于推进素质教育。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要以素质为核心,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方式,这意味着高中教育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将品德修养、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使学生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具有综合素质,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中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在于实现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独特的,高中教育需要更好地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个性需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若干问题浅析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若干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6318186edb6f1aff001f5e.png)
、
高校 自主招生 与管理权 力的归 属
高 考 与 招 生 制 度 改 革 的实 质 是 招 生 权 的 归 属 问 案 , 自主 调 节 系 科 招 生 比 例 。 ”可 见 , 考 与 招 生 制 高
题 , 就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主 体 性 问 题 。划 定 归 属 关 系 度 改 革 把 自主 权 交 给 高 校 , 其 实 是 一 种 落 实 法 律 也 这 就 要 变 更 原 有 的权 力 结 构 , 及 权 力 下 移 的范 围 、 涉 权 规 定 的 行 为 , 者 说 是 一 种 返 祖 行 为 。 不得 不 承认 。 或
高 高 考 改 革 怎 样 进 行 ? 什 么 样 的模 式 符 合 我 国 国 权 力 转 移 给 高 校 , 校 成 为 大 权 在 握 的 主 宰 者 。 其 在 这 是 情 ? 高 校 自主 招 生 是 否 意 味 着 取 消 高 考 制 度 ? 或 是 实 , 本 质 上 , 是 一 种 职 能 的 重 新 划 分 , 政 府 与
的 并 : i f 在 高 校 自主 招 生 的理 论 研 究 方 面 尚 缺 乏 系 统 性 , 如 扩 大 高 等 学 校 办 学 自 主 权 ” 设 想 , 通 过 5 个 “:- 自主 招 生 的 本 质 及 意 义 、 取 标 准 的 科 学 与 适 切 性 、 权 ” 扩 大 高 校 的 办 学 自 主 权 作 了 诠 释 。 1 9 录 对 9 8年 8
入 学 申 请 规 程 的 合 理 性 等 等 。 因此 , 讨 其 中 的 一 月 2 日人 大 常 委 会 通 过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高 等 探 9 些热点论 题无 疑是有益 的 。
一
教 育法》 三十 二条明确 规定 : 高等 学 校根 据社 会 第 “ 需求 、 学 条件和 国家核定 的办 学规模 , 定招 生方 办 制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的跨学科融合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的跨学科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947c25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9.png)
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的跨学科融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已经在各地陆续实施。
新高考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联系,鼓励学生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教育背景、融合教学的意义、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挑战等方面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的跨学科融合进行浅析。
一、教育背景新高考的实施背景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而新高考则强调素质教育,提倡多元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这种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融合教学的意义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和综合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培养出跨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融合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互通和交融,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融合教学的策略在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协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知识的互通和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探索学科之间的共同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四、融合教学的挑战虽然跨学科融合教学有着诸多的优点和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知识面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教学能力。
新高考综合改革利弊浅析
![新高考综合改革利弊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58d95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1.png)
新高考综合改革利弊浅析摘要:本文对部分省市新一轮高考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揭开新高考的神秘面纱。
本文分析了新高考的亮点,同时揭示了新高考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使人们对新高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文末指出,本轮高考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任何顶层设计的完善与实效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关键词:取消文理;选课走班;多元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一、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作为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1]。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以来,逐年分批次试点推进。
本轮高考改革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改革,由此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次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坚强决心。
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亮点2.1取消文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第一新,取消文理分科。
以上海为例,具体做法是将原来高考的“3+X”模式改为现在的“3+3”模式。
前3不变仍然是语数外,但文理同卷,总分150分。
后3则是考生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在6门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2],采用等级赋分。
其他省市,比如江苏最早提出的“3+2+1”模式、辽宁最早提出的“3+1+2”模式以及“2+2+2”模式(目前全国普遍采用“3+3”模式或“3+1+2”模式),其共同特点都是取消文理分科,从而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2选课走班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第二新,实行走班制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摘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因。
可以从高考的考试管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方法、考生入取程序和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以促进我国高考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考制度;历程;改革大学入学考试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连结起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门槛,在教育制度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高校人才的选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具有深刻影响的准入制度。
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大处讲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的高度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大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劳动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从小处讲牵涉无数家庭和个人的根本与长远利益。
一直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高考制度受到社会的争议与批评。
我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探索与初创时期、停滞时期、恢复与重建时期以及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不能完整、科学地实现选拔人才的功能,出现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导向偏差,高考录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过于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特长等。
一、高考制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包括升入高等学校的考试、录取,以及对整个高考系统的管理等。
有时“高考”也是“高考制度”的简称,而高考制度又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简称,它是高等学校招生目的、方针、实施方法的总称。
文中笔者所用的高考主要从制度层面进行阐述与评论。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古代的科举制度就对世界各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随着国力的衰弱,教育也落后于西方,直到1895年才模仿西方建立了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
这一时期的大学数量少、层次参差不齐,独立分散招生。
到了民国时期,各校开始逐步实行国家统一考试,但到抗战时期被迫停止统一招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不同的考试特点和招生形式,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年~1965年:探索与初创时期这一阶段国家探索并初步建立了统一招生考试。
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考试科目较多变;缺乏严格的选拔,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主要凭借主观经验命题、组织、实施考试,评分也有较大的主观性。
2、1966年~1976年:停滞时期文革十年高考制度基本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采取“推荐入学”形式,取消考试,政治条件成为录取首要考虑的条件,导致所录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3、1977年~1984年:恢复与重建时期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正式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实行全国统一录取、统一招生。
考试科目上,分为文、理和外语。
考试组织形式方面,实行预选考试、会考试验和保送生制度试验。
4、1985年至今: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1985年,全国开始采用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组设置实验方案,即“3+2”考试方案(上海除外)。
1985年,广东省率先实行了英语、数学两科标准化考试,开始了标准化考试。
1994年,海南、广东作为试点实行考试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改革。
考试内容上,逐渐开始体现由知识为主到能力为主的转变,各科题量变化较大,难度普遍增加。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000年到201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
这个计划成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础。
1999年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由此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
考试内容上,加强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类型,从“3+2”到“3+X”;录取方式上,试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并逐步推广。
现在,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出现分省命题并不断深化,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考试内容特色化,考试组织、录取科学化等。
二、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因分析高考制度的改革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政治密切相关,并受政治的深远影响。
高考制度的变革,往往是政治领域发生重大转折的反映。
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确保了全国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在相同的考试时间,使全国各地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维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团结稳定。
但在当今政治走向开放、民主,注重人的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受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发挥其自身的政治功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在遵循考试制度发展规律的同时,适应新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求高考制度的改革更具普及性。
高考的考试形式更具普及性,高考的命题难度上上改变过难的选拔性成分,命题类型上更富于基础性、灵活性、主观性、创新性。
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要求高考制度与之相适应。
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高考制度改革应服从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局,适应并促进课程改革。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2002年12月19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出台。
在这里,考试评价体系改革体现出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与发展,即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立足点,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等于要求学生全优发展,要抓住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二是注重全面评价学生,评价内容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纯纸笔性的。
三是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更加注重动态过程而非僵硬的结果。
四是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非单纯为评价需要服务,所以评价更加注重实施的日常化、行为化。
基于这些理念,高考制度的改革应更多的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在我国,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对考试起领导作用,高考管理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缺乏社会化,不能引入竞争,也不能实现相互监督和制衡,不利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一年一度的高考,高等学校所关注的仅仅是国家公布的录取分数线;最关心的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中心是追求提高升学率,高等学校置身事外,不能面向市场进行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我负责,缺少市场化和服务性。
我国可以尝试让考试逐步社会化,实行招考分离,让高考以商业化方式进行组织运作,设立多家提供评价服务的非盈利服务机构,为高校和考生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并对招生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指导。
改善招生质量,促进招生公平。
在高校设立准招生的机构,设招生专职人员、顾问、教授、学生负责人等。
机构负责研究、商讨招生工作方针、新生入学条件、入学手续、新生录取决定等。
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性,使高校根据自身基础和市场要求制定培养规划。
目前我国高考科目设置为3+X,主要有两种:一是“3+文综/理综”。
3指语数外三科,文综指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综合考试,理综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综合考试。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都实行这一种。
它的优点是考试科目固定,便于管理,也便于考生复习应考,负担较轻。
缺点是考生只能文理择一,存在偏科现象,不利于全面发展。
二是“3+大综合+1”。
大综合指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考试,“1”指高校根据专业特点自主规定六科中的一科作为选考科目。
他的优点是体现了个性与全面的统一,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水平与学科性向,缺点是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录取操作困难,命题难度加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我国的高考在内容上多以知识立意,基本上考查死记硬背,今年来综合试卷试图弥补这个缺陷,但综合试卷的编制存在单科倾向性,严格比例的拼凑学科知识,缺乏学科的渗透交叉;选题的答案缺乏综合归纳与思考;编制的科学性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考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当前应将把能力考查作为重点,突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试题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科间的渗透性和综合性,还要体现生活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考每年举行一次,而且只有高三毕业那年才能参加高考,考生参加考试的机会少,考生心理压力大。
考生、家长、老师、学校都对高考带着高度重视和充分的紧张的进行全力的准备。
在中学便着手准备,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无法推行。
高考为了保证选拔的信度和效度,采用以客观题为主,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限时闭卷统一书面考试,即使主观题,也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试卷形式与考试形式上,标准化考试,题量大,覆盖面广,引起学生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题型模式固定、不全面,导致学生能力培养不够,答案唯一限制学生思维。
国家应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充分体现高校的个别差异性。
也可针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造成的考生考试、录取不公平现象,在招生录取分数上依高校差异做出灵活调整。
在国家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可以试行多种高考模式并存,由高校自行决定考生入校的加试要求,考生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形式,实现双向选择。
增加考试次数,避免“一考定终生”。
考试形式微观层面上看,我国的试题类型一般分三类:主观性试题(论述题、证明题、作文题等)、客观性试题(是非题、选择题、配对题等)、限制性试题(简答题、填空题等)。
实现知识性考查、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高考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的高考成绩,还应关注他的个性特点、兴趣、多种能力。
关注学生在高中的学业成绩的高低及一贯性,更多地关注其高中学业成绩是否稳定,有没有上升的趋势等。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其参与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为各种活动的记录等。
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灵活处理。
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录取标准综合化。
参考文献:[1]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3.[2]杨思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研究:中美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7.[3]宋洁绚.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4]刘芳.终身学习视野下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