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摘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析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因。
可以从高考的考试管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方法、考生入取程序和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以促进我国高考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考制度;历程;改革
大学入学考试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连结起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门槛,在教育制度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高校人才的选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具有深刻影响的准入制度。
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大处讲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的高度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大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劳动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从小处讲牵涉无数家庭和个人的根本与长远利益。
一直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高考制度受到社会的争议与批评。
我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探索与初创时期、停滞时期、恢复与重建时期以及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不能完整、科学地实现选拔人才的功能,出现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导向偏差,高考录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过于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特长等。
一、高考制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包括升入高等学校的考试、录取,以及对整个高考系统的管理等。
有
时“高考”也是“高考制度”的简称,而高考制度又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简称,它是高等学校招生目的、方针、实施方法的总称。
文中笔者所用的高考主要从制度层面进行阐述与评论。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古代的科举制度就对世界各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随着国力的衰弱,教育也落后于西方,直到1895年才模仿西方建立了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
这一时期的大学数量少、层次参差不齐,独立分散招生。
到了民国时期,各校开始逐步实行国家统一考试,但到抗战时期被迫停止统一招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不同的考试特点和招生形式,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年~1965年:探索与初创时期
这一阶段国家探索并初步建立了统一招生考试。
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考试科目较多变;缺乏严格的选拔,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主要凭借主观经验命题、组织、实施考试,评分也有较大的主观性。
2、1966年~1976年:停滞时期
文革十年高考制度基本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采取“推荐入学”形式,取消考试,政治条件成为录取首要考虑的条件,导致所录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3、1977年~1984年:恢复与重建时期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正式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实行全国统一录取、统一招生。
考试科目上,分为文、理和外语。
考试组织形式方面,实行预选考试、会考试验和保送生制度试验。
4、1985年至今:改革深化与发展多样化时期
1985年,全国开始采用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组设置实验方案,即“3+2”考试方案(上海除外)。
1985年,广东省率先实行了英语、数学两科标准化考试,开始了标准化考试。
1994年,海南、广东作为试点实行考试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改革。
考试内容上,逐渐开始体现由知识为主到能力为主的转变,各科题量变化较大,难度普遍增加。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000年到201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
这个计划成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础。
1999年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由此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
考试内容上,加强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类型,从“3+2”到“3+X”;录取方式上,试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并逐步推广。
现在,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出现分省命题并不断深化,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考试内容特色化,考试组织、录取科学化等。
二、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因分析
高考制度的改革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政治密切相关,并受政治的深远影响。
高考制度的变革,往往是政治领域发生重大转折的反映。
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确保了全国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在相同的考试时间,使全国
各地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维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团结稳定。
但在当今政治走向开放、民主,注重人的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受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发挥其自身的政治功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在遵循考试制度发展规律的同时,适应新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求高考制度的改革更具普及性。
高考的考试形式更具普及性,高考的命题难度上上改变过难的选拔性成分,命题类型上更富于基础性、灵活性、主观性、创新性。
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要求高考制度与之相适应。
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高考制度改革应服从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局,适应并促进课程改革。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2002年12月19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出台。
在这里,考试评价体系改革体现出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与发展,即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立足点,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等于要求学生全优发展,要抓住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二是注重全面评价学生,评价内容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纯纸笔性的。
三是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更加注重动态过程而非僵硬的结果。
四是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非单纯为评价需要服务,所以评价更加注重实施的日常化、行为化。
基于这些理念,高考制度的改革应更多的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在我国,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对考试起领导作用,高考管理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缺乏社会化,不能引入竞争,也不能实现相互监督和制衡,不利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一年一度的高考,高等学校所关注的仅仅是国家公布的录取分数线;最关心的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中心是追求提高升学率,高等学校置身事外,不能面向市场进行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我负责,缺少市场化和服务性。
我国可以尝试让考试逐步社会化,实行招考分离,让高考以商业化方式进行组织运作,设立多家提供评价服务的非盈利服务机构,为高校和考生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并对招生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指导。
改善招生质量,促进招生公平。
在高校设立准招生的机构,设招生专职人员、顾问、教授、学生负责人等。
机构负责研究、商讨招生工作方针、新生入学条件、入学手续、新生录取决定等。
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性,使高校根据自身基础和市场要求制定培养规划。
目前我国高考科目设置为3+X,主要有两种:一是“3+文综/理综”。
3指语数外三科,文综指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综合考试,理综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综合考试。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都实行这一种。
它的优点是考试科目固定,便于管理,也便于考生复习应考,负担较轻。
缺点是考生只能文理择一,存在偏科现象,不利于全面发展。
二是“3+大综合+1”。
大综合指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考试,“1”指高校根据专业特点自主规定六科中的一科作为选考科目。
他的优点是体现了个性与全面的统一,利于考查学生的综
合水平与学科性向,缺点是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录取操作困难,命题难度加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我国的高考在内容上多以知识立意,基本上考查死记硬背,今年来综合试卷试图弥补这个缺陷,但综合试卷的编制存在单科倾向性,严格比例的拼凑学科知识,缺乏学科的渗透交叉;选题的答案缺乏综合归纳与思考;编制的科学性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考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当前应将把能力考查作为重点,突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试题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科间的渗透性和综合性,还要体现生活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考每年举行一次,而且只有高三毕业那年才能参加高考,考生参加考试的机会少,考生心理压力大。
考生、家长、老师、学校都对高考带着高度重视和充分的紧张的进行全力的准备。
在中学便着手准备,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无法推行。
高考为了保证选拔的信度和效度,采用以客观题为主,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限时闭卷统一书面考试,即使主观题,也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试卷形式与考试形式上,标准化考试,题量大,覆盖面广,引起学生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题型模式固定、不全面,导致学生能力培养不够,答案唯一限制学生思维。
国家应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充分体现高校的个别差异性。
也可针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造成的考生考试、录取不公平现象,在招生录取分数上依高校差异做出灵活调整。
在国家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可以试行多种高考模式并存,由高校自行
决定考生入校的加试要求,考生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形式,实现双向选择。
增加考试次数,避免“一考定终生”。
考试形式微观层面上看,我国的试题类型一般分三类:主观性试题(论述题、证明题、作文题等)、客观性试题(是非题、选择题、配对题等)、限制性试题(简答题、填空题等)。
实现知识性考查、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高考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的高考成绩,还应关注他的个性特点、兴趣、多种能力。
关注学生在高中的学业成绩的高低及一贯性,更多地关注其高中学业成绩是否稳定,有没有上升的趋势等。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其参与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为各种活动的记录等。
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灵活处理。
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录取标准综合化。
参考文献:
[1]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杨思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研究:中美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宋洁绚.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刘芳.终身学习视野下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