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赵氏孤儿_和_奥瑞斯提亚_之比较_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俄瑞斯提亚》与《赵氏孤儿》的血亲复仇母题比

《俄瑞斯提亚》与《赵氏孤儿》的血亲复仇母题比

《俄瑞斯提亚》与《赵氏孤儿》的血亲复仇母题比血亲复仇是指当受害者亲人遭受外界杀害后,受害者也以相同的暴力行为去对待仇人的一种行为,是一种个人的以暴制暴的一种极端行为。

这是在特定的时期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这种古老的复仇行为是在复仇过程中用极端的暴力方式施予仇人的方式。

在中西方的戏曲作品中,血亲复仇拥有极其相似的作品如《俄瑞斯提亚》与《赵氏孤儿》,这两部作品讲的都是为亲人复仇的故事。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为亲人复仇是一件光荣而正义的事,比如俄瑞斯提亚和赵氏孤儿后并没有应为他杀人这一行为而受到惩罚,最终都获得了原谅,这说明在那种时代以超越现在的常态的复仇是合理的,没有法律的舒束缚,即使有法律,血缘伦理也居于法律之上,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人之常情,是会得到人们的谅解的。

《赵氏孤儿》讲的是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

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

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的故事。

《俄瑞斯提亚》讲的是古希腊的统帅阿伽门农在率领大军进攻特洛伊时,为平息海神带来的风浪,将女儿伊菲革涅亚杀死,献祭给了海神。

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为了给女儿复仇,与人通奸,并在10年后阿伽门农凯旋时,在家里暗杀了阿伽门农。

她的情人掌握了政权。

阿伽门农的幼子俄瑞斯提亚当时只有12岁,逃亡他乡,发誓长大后一定要为父报仇。

多年后俄瑞斯提亚果然回到家乡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她的情人的故事。

这两部血亲复仇的的作品都讲的是替亲人复仇的故事,赵武和俄瑞斯提亚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式复仇,其结果也是得到了众人的肯定。

在这种惊人的相似的故事中也蕴含了相当大的差异。

首先,《俄瑞斯提亚》与《赵氏孤儿》的复仇故事存在的文化环境不一样。

浅谈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浅谈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欧洲戏剧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戏剧形式,其以复仇为主要内容,与悲剧的主题紧密相关。

两部著名的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是经典之作,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异同点。

本文将从人物角色、剧情、结构和语言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物角色《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以主人公的家族为背景,但它们的人物性格有所不同。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被害,其儿子赵客虽然怀有复仇之心,但在情感上表现得较为柔弱,经过严格的思想挣扎之后才得以完成复仇。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他既勇敢又怯懦,既真诚又虚伪,在情感和思想上始终困扰着他的内心。

同时,两部戏剧中的反派角色也有所不同。

《赵氏孤儿》中最主要的反派是李婶和董卓,他们应该是这部戏中最为恶劣的两个角色。

李婶是董氏家族的家长之一,她在剧中是关键性角色,也是赵盾被害的幕后黑手之一。

董卓则是李婶的仆人,他也是赵盾被害的共犯。

而《哈姆雷特》中的反派则是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他的父亲的继任者。

他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阴谋,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夺了王位。

二、剧情两部戏剧的剧情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复仇展开的。

但它们的复仇方式和复仇目的则有所不同。

在《赵氏孤儿》中,赵客的复仇是为了报父仇、报家仇,目的明确,手段也相对简单。

而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复仇则更加复杂,他需要厘清真相,并且计划复仇,同时还要处理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两部戏剧的结局也各有千秋。

《赵氏孤儿》的结局悲壮,赵客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完成了复仇,但他也因此陷入了幽闭之中,这是他不幸的命运。

而《哈姆雷特》的结局更加复杂,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决斗中,所有人都失去了生命,这个结果暴露了复仇的无意义,并且使整部作品达到了深层次的反思。

三、结构从戏剧结构的角度来看,《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具有戏剧特点,但它们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之比较——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之比较——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三 、差异 产生 的原 因
赵 氏孤儿》和 ( 《 奥瑞斯提亚) )这两部 中西 方典型 的血 亲复仇悲剧 在情节的表 现、人物 的刻 画还是在文 中所具体 宣扬的精神都有 非常大 的差 异 。形成这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东西方截然不 同的社会土壤。 产生 赵 氏孤儿》 的社会,是 一种伦理 型的 社会 。在整个 中国古代社会 中,准确地说 ,作为 刑罚 的 “ 法” ( 或法制) 的功能效应 对于社会心理 是一种柔性约束 ,而具有更大功 能效应的 “ 礼” ( 或人 治) 反倒是 一种1 性或强化的约束 ,主要 以 1 0 肯定 的形 式规 引、影 响人们 的行 为观 念 。所 谓 “ 以孝治天下” ,又将 “ 礼”推 崇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 。在 “ 人治”的社会历 史情状下 ,复仇是 以 尽孝尽伦为 旨归的,复仇 文学叙事 的描述 又是 以 善对 恶的循环 、好人 对坏人 的正义伸 张为指 向, 充满 了中国的传 统思想 “ 善” ,那 么,在西方社 会看来的违法复仇必然会被标举为合乎伦理人情。 血亲复仇被标榜 为 “ ”和 “ 孝 善” , “ 尤其是先 秦儒家早已无条件地肯定复仇,汉晋以孝治天下, 复仇蔚成风气 ,两汉时期 的全社会 的复仇 习俗 , 基本上确立 了古代 中国复仇文学主题 的价值流向, 且有着惊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这就成为血亲复 仇在中国受到肯定和褒奖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这样的伦 理型社会 的核 心思想就是 “ 礼法”,在社会 中的每一个人都 会 无条件 地遵循 “ 礼法”,并将其作为唯一的标 准 来要求 自己的行为。在 ( 氏 ( 孤儿》这部作品中, 赵 无论是 赵 氏孤儿 的复仇还是帮助他 的韩厥 将军、 公孙杵 臼和程婴,他们 的行为其实质主要是对 于 礼法的维护。在作 品中他们扮演 的角色不是 一个 有 自身独特感情的人 ,而是 礼法 的卫道士,是 礼 法 的化身 ,因此他们在讨伐作为对立面 ,作为违 反礼法的对象屠岸 贾的时候,总是显得大义凛然、 果断非常 ,不似 西方 的复仇文 学中的主人公 总是 犹豫并陷入重重矛盾和困境中。 相对于 中国的伦理型社会 ,西方社会则 呈现 出森严 的 “ 法治”。西方社会 的主要意识形 态是 宗法式 的社会 ,宗教 和法律是社会 中不 可缺少 的 部分,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 ,那 ( 转第7 页) 下 7

从《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比较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比较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生才 1 O天的儿子替换了赵 氏孤儿 . 眼看着亲生骨 肉惨 死在屠岸 贾 的剑下 . 却毫无办法 。弱者遭 受的苦难更能够激起人们对屠岸 贾的切齿痛恨和对忠义之士的由衷赞叹 。 《 哈姆 雷特》 的主人公 则是 为父报仇 的王子 , 他高 贵 的身份 是构成悲剧 的重要 因素之一 。因为在西方悲剧 的定义 中 ,只有 “ 崇高 ” 的事 件才能对历史 能产生重 大的影响 . 能成为 悲剧 的 才 素材 。只有“ 高贵” 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悲剧 的主人公 .高贵” “ 人物 的痛苦 和毁 灭更 I I 起观众的恐惧 和怜悯 。所以西方悲剧 的风 II I I 格是崇 高的。在西方 。 主人公 的高贵和伟大 。 简直就是悲剧 的同 义语 . 哈姆雷特 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
从 《 氏孤儿 》 《 姆 雷特 》 赵 与 哈 的比 较 中看 中西文 化 差 异
刘静斐 (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 : O G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江苏 无锡 2 4 2 ) 1 1 2 文章编号 :0 8 9 5 (0 O7 0 1 - 2 1 0 — 2 X 2 1 ) - 0 0 2 8
诫 菱头交 谖镊祷 整齐 痞战爻 强素 键÷ 趑歌 呛避 怒 - 整齐 - |
是哈姆雷特复仇 的绝佳 时机 . 他那 一刻有过激烈 的 《 氏孤J 是 中国古代 名扬海 内外 的悲剧 , 国维先生将 告 和忏悔 时 . 赵 l O 王 思想 斗争 . 开始是决意复仇 , 而后 又陷于犹豫 。 最后 以“ 寻个更好 其与关汉卿 的《 窦娥冤 》 相提并论 :剧 中虽有恶人交构其 间, “ 而其 的机会 ”】 的借 口放弃 了复仇 。而作 为他对立 面的国王克劳狄 『 3 ( ) 赴汤蹈火者 。 出于其 主人 翁之意志, 仍 即列之 于世界大 悲剧 中, 亦

父权制下的“血亲复仇”——《赵氏孤儿》与《奥瑞斯提亚》戏剧比较研究

父权制下的“血亲复仇”——《赵氏孤儿》与《奥瑞斯提亚》戏剧比较研究

第35卷第3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Vol .35 No .32017 年 6 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n . 2017doi :10. 3969/j . issn . 1673 -0887.2017. 03.009父权制下的“血亲复仇”—-《赵氏孤儿》与《奥瑞斯提亚》戏剧比较研究刘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1)摘要:《赵氏孤儿》与《奥瑞斯提亚》都是作者在吸取前人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完成的,符合 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

“血亲复仇”是两部戏剧共同的情节模式。

而它们对这一模式的表现却存 在很大的差异。

在分别考察两部作品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入手可厘清这些异同:首先 是父权制的影响,其次是“礼法”与“律法”的不同存在方式。

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这两部戏剧的 内涵将得到丰富。

关键词:《赵氏孤儿》;《奥瑞斯提亚》;父权制;血亲复仇文章编号:1673 -0887(2017)03 -0039 -04研究的话,可以得知元杂剧虽有特色,但并非都是 出于创造。

相似地,《奥瑞斯提亚》三部曲的故事 是对于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的改编与扩充。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氏春秋传》。

在汉代,《史记•赵世家》《新序》《说苑》中有较 为详细的记载。

这些作品中并没有着重表现赵氏 孤儿的复仇,他的形象也不突出。

因而,从前后对 比看来,这部戏剧对发端于春秋时代的故事进行 了扩充性的改写。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所做出 的最大的改变就是突出了“血亲复仇”这一模式, 这跟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显然是分不开的。

而且,从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历程看来,礼法的观 念自从诞生以来就逐步在人们心中扎根,许多圣 人对此都有论及。

而且,纪君祥为平民百姓,在其 杂剧《赵氏孤儿》中体现了布衣的正义观,符合元 朝当时的道德价值观念。

《赵氏孤儿》:古代复仇故事的当代审视

《赵氏孤儿》:古代复仇故事的当代审视

《赵氏孤儿》:古代复仇故事的当代审视
陈鹏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1(000)016
【摘要】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主要关注的是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等人在政治斗争和命运漩涡中无奈的挣扎、反抗和思考,易简单为复杂,化陈腐为新奇,让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重新焕发出生机来,拥有了新的人性魅力与戏剧张力.遗憾的是,陈凯歌赋予电影中主要人物的那种具有现代意识的爱,有时却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尚未做到在历史真实和现代意识之间游刃有余.【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陈鹏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 [J], 杨捷
2.爱欲与理性:苏格拉底式“复仇”——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重审“赵氏孤儿”故事的悲剧性 [J], 李光柱
3.《聊斋志异》中的反暴复仇母题——蒲松龄互文性意识和古代中国向猛兽复仇故事 [J], 王立
4.从元杂剧到电影---谈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复仇故事的解构 [J], 刘涛
5.“赵氏孤儿”故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受容及变异研究 [J], 程国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仇与时代——浅析《赵氏孤儿》与《俄瑞斯忒亚》

复仇与时代——浅析《赵氏孤儿》与《俄瑞斯忒亚》

时 .他 的妻 子 的 “ 畅 快 不 亚 于麦 苗 承受 天 降 的甘
雨” 俄 瑞 斯忒 斯 面对 杀死 父 亲 的母 亲 只 能依 照神
谕 杀死用 乳汁 喂养 自己长 大 的母 亲 .这 种残 酷血 亲 复仇 正是 在希腊 社会早 期法 律与 公共 秩序 尚未完全
会 .他渴望 新时代 的到来 ,但 在作 品 中也体 现 出他
在东 西方文 学作 品 中 .复仇 也是文学 永恒 的主 题 之一 。东西方 的文学 对 复仇 都 有所涉 及 。在西方 古 希腊戏 剧 中的 《 俄 瑞斯 忒亚》 描写 了血亲 复仇 的 悲剧 故事 ,而 中 国元 曲 中的 《 赵 氏孤儿 》则 是体现 出一 种 自我牺牲 的壮 美 。这 两个 东西方 悲剧 故事 的 产生 是建立 在不 同时代 、不 同思想 以及 主人公 不 同 性格 与命运 选择 的基础 上 的
.--— —
5 4. - . — —
太原 大学教 育 学院 学报
所不 同的是俄 瑞斯 忒斯 所 面对 的是 亲情 的考 验 .而
2 0 1 3 年 第 3期 ( 总第 1 0 8期 ) 安排 或神 的 旨意 。古 希腊 人虽 然畏惧命 运 。但是 他 们并 不是 在 固定 的命 运前 无所作 为 .如克 吕泰涅 斯
于风 暴 中心 的人 物 .他 的身上 体 现 出中 国传统 中最

时代所 造就 的悲剧
《 俄 瑞斯 忒 亚 》是 古 希腊 悲 剧 之父 埃斯 库 罗斯 创 作 的 三 幕 悲剧 .反 映 了阿 伽 门农 家族 的 悲剧 故 事 .由于母 亲杀 死 了父亲 .所 以俄瑞斯 忒斯不 得 已
特拉 在 面对 即将被儿 子所 杀死 的命运 时 .她做 了生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型,它们讲述了被背叛、被践踏的主人公为了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其中两部最经典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赵氏孤儿》和英国文学《哈姆雷特》。

虽然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环境中,但它们的故事构架和情节设定都非常的相似。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并尝试解答它们的异同点。

首先来看故事主题。

《赵氏孤儿》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以孤儿赵盾为主人公展开的悲剧。

《哈姆雷特》则是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在败坏、阴谋和背叛的重压下,被迫以血泪和牺牲为代价来实现复仇。

这两部作品利用了复仇这种极端愿望,在悲剧结构的基础上表现了人性的扭曲、信仰的崩塌和社会的冷酷。

这也是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内在价值的原因。

其次是人物塑造。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是一个反抗命运、勇敢自强的人物,他表现出一种耐心、智慧和胆识。

他的爱情、友情和报仇都非常的积极,在揭示命运、道德、人性的同时,也表现了正能量的一面。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矛盾、扭曲的人物。

他既是王子,又是一个被背叛的儿子。

他的忧郁、怀疑和复仇心理,让他陷入了疯狂和绝境之中,他在复仇路上的犹豫、反复和耽搁,也表现出他的矛盾、灰暗和复杂。

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极端性格,从而传递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

最后是情节设置。

在《赵氏孤儿》中,虽然主题是复仇,但情节上却也包含了爱情、家族争斗、忠诚信仰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衍生出了多条线索,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细腻的人物画卷,同时还体现了封建时代社会中权力、金钱和家族忠诚的交错和冲突。

而在《哈姆雷特》中,则主要呈现了复仇的线索,展现了哈姆雷特苦苦追求真相,却又陷入复杂的情感中,并逐渐疯狂的过程。

这两部作品都有其情节上的精彩之处,展现了作者深刻、周密的思考和实践。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_以_赵氏孤儿_和_哈姆雷特_为例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_以_赵氏孤儿_和_哈姆雷特_为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5期) 001332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5 Vol.9 2010收稿日期:2010-09-08作者简介:杨捷(1989-),女(汉),山西襄汾人,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

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之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杨捷(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从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差异的角度,以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为例,试探讨复仇文学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复仇过程描写、复仇主体心理以及复仇结果的差异,并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所属文明三个层面来深层次地探寻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中西方存在的明显差异。

关键词:复仇;哈姆雷特;赵氏孤儿;中西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0)05-0636-05A Comparison of Classic Litera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on the Theme of Re-venge———In the Case of OrphanofZhaoFamilyandHamletYANG Jie(School of Literature,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22,China)Abstract:From the viewpoi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with theme of the revenge,takingthe two famous literature works as examples,the Orphan of Zhao Family written in Yuan dynasty,and English classical tragedy Hamlet.This paper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works in thedescription of process,the main character's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outcome against differentbackgrou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s cultures.Other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similar literacy worksin the aspect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is also explored,o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and the prevailing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times.Key words:Revenge;Hamlet;The Orphan of Zhao;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永恒的主题。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

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

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

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

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

《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赵氏孤儿:一颗变化的复仇心——从《赵氏孤儿》看复仇观念的演变

赵氏孤儿:一颗变化的复仇心——从《赵氏孤儿》看复仇观念的演变

赵氏孤儿:一颗变化的复仇心——从《赵氏孤儿》看复仇观
念的演变
郑国和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近几年,《赵氏孤儿》在舞台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003年中
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分别上演,2005年4月上海越剧团又推出越剧版本《赵氏孤儿》。

这几次公演都受到热烈欢迎,并引发了各种议论,掀起一阵阵“赵氏孤儿热”。

笔者最近通读了几个《赵氏孤儿》的戏剧版本,对各版本体现的复仇观念的巨大变化,感触尤深。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郑国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5
【相关文献】
1.同一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 [J],
姚文振
2.爱欲与理性:苏格拉底式“复仇”——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重审“赵氏孤儿”故事的悲剧性 [J], 李光柱
3.《赵氏孤儿》复仇主题的历代演变 [J], 白晓征
4.中西复仇时间观念的差异——《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的比较 [J], 常颖
5.从复仇剧看中西文化传统差异
——以《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为例 [J], 刘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氏孤儿》悲剧特征探析

《赵氏孤儿》悲剧特征探析

《赵氏孤儿》悲剧特征探析作者:张印文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张印文内容摘要:由于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衍生出不同理念的悲剧作品,如果以西方悲剧理论为参照,中国古典悲剧则表现出了很大的特殊性。

本文将以《赵氏孤儿》为例,探析中国古典悲剧在人物设定和情节冲突上的特殊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悲剧西方悲剧理论《赵氏孤儿》自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引入西方悲剧理论探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以来,悲剧美学和悲剧精神开始在近代中国兴起,并引起了之后百余年来中国学者对于本民族有无悲剧的思考与研究。

从严格意义上讲,悲剧作为一种戏剧体裁,是西方的舶来品。

西方悲剧产生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形成了最初的“酒神节型的故事”,后来逐渐发展成熟,被亚里士多德奉为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成熟的标志。

此后,西方学界关于悲剧的观点长期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在他看来,“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借由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30“怜悯”和“恐惧”是悲剧带给读者最重要的内心体验,能够激发人们心中“哀歌式的情绪”,因此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的基调。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借助西方悲剧观审视本民族文学,中国的古典悲剧作品显然无法完全契合西方的理论,故而有许多学者就得出了中国无悲剧的结论。

最早的例子是清末蒋观云在《中国之演剧界》中说到:“环顾我国之演剧界,其最大缺憾,则有喜剧,无悲剧。

”[2]52然而中国的学者似乎忽视一条基本事实,即西方悲剧理论是对欧洲民族悲剧的总结与阐释,所谓的悲剧意识也是提炼自西方悲剧作品,不能直接用来对照中国的古典悲剧,否则难免会显得有些生搬硬套。

实际上,中国古典悲剧作品并不缺少悲剧性,例如《赵氏孤儿》中赵武刚出生就惨遭家破人亡的境遇,程婴为救赵氏遗孤忍痛牺牲亲生孩儿,这些充满悲剧性的情节和西方悲剧一样能够引起我们的同情与怜悯,所以我们不可能无视《赵氏孤儿》浓厚的悲情色彩而将其排除在悲剧作品之外。

[赵氏,孤儿,悲剧,其他论文文档]论《赵氏孤儿》的复仇模式及产生的悲剧风格

[赵氏,孤儿,悲剧,其他论文文档]论《赵氏孤儿》的复仇模式及产生的悲剧风格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程婴为报赵家知遇之恩,眼睁睁看着亲生骨肉被斩杀;公主为追随丈夫而死,可谓贞洁烈女;公孙忤臼感同僚之情,不忍看到忠义之气被奸佞小人而扼杀,于是慷慨赴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所崇尚的仁义道德,一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但同时也束缚了人们追求自由,释放自我的理想。剧中的人物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欲求与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悲剧效果。
纪君祥在叙述复仇过程的时候,做了适当的改编。他将史实中的程婴携孤儿隐匿山林改做了寄身屠家门下。一来,程婴强忍悲痛,为孤儿安全成长而隐忍苟活,使悲情效应更为升华;二来,养育自己二十年的义父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在赵氏孤儿“大义灭亲”的同时读者会对屠岸贾二十年的辛勤养育而感到唏嘘不已,这也造就了《赵氏孤儿》独具特色的悲剧风格。
四、大团圆结局
“在中国这个以伦理为重的社会中,通过暴力手段甚至过当手段复仇都具备无可厚非的正义性。复仇主体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很少考虑法律及复仇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更多地考虑个人如何达到泄愤雪耻的目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复仇心理及态度,中国古代复仇结果大都是完满的,这些复仇作品也企图通过‘大团圆’结局激发人们善必胜恶的愉悦感。”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氏孤儿在得知屠岸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时,丝毫不念记养育之恩,也不在乎对其他人的伤害和法律约束,复仇手段可谓惨烈。复仇之后,“赐孤儿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忠义士各褒奖,是军官还职掌,是穷民与收养;已死丧、给封葬,现生存、受爵赏。”让观众看了可谓大快人心,心满意足。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驱使的,不是某个人的偶然表现。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都发出过赞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是英雄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们将解救赵氏孤儿当做一项理想,并为之慷慨赴死,展现了《赵氏孤儿》悲有道是“遇急思亲戚,临危思故人”,在公主走投无路的时候,想起了曾经是自家门客的程婴,嘱托他定要把孤儿救出,留住赵家一条血脉,将来复仇。“托孤”也使得程婴成为《赵氏孤儿》复仇故事的“叙述者”,他将赵家的血泪史画成了手卷,以此来向赵氏孤儿言明家族之仇,激得赵氏孤儿 “尚兀自腾腾怒怎消,黑沉沉怨未复”,并且不顾屠岸贾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当街将养父截住,“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方才断首开膛”。直至最后赵氏孤儿都没留半点情面,甚至到了决绝而残忍的地步。由此看出“叙述者”的形象和讲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同一复仇主题的不同衍化

同一复仇主题的不同衍化

同一复仇主题的不同衍化
刘永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亚>和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具有同一复仇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后者借用了前者的故事情节和部分舞台设计,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二者又在剧作的内涵和悲剧根源等方面有了不同的衍化,而这正是古代悲剧与现代悲剧最本质的区别.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刘永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同一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 [J], 姚文振
2.酷刑族诛与扩大化复仇的伦理逻辑--复仇主题中伦理之于复仇对等性和法律的僭越 [J], 王立;雷鸣
3.师承古今的复仇——论东北沦陷区复仇主题文学对中国复仇思想的继承 [J], 刘畅
4.论现代作家笔下的复仇主题─—兼与传统复仇文学主题比较 [J], 王立;贺雪飞
5.不同法律观念影响下的复仇悲剧之比较——以古希腊复仇主题悲剧与莎士比亚复仇主题悲剧为例 [J], 田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仇悲剧《美狄亚》与《赵氏孤儿》比较

复仇悲剧《美狄亚》与《赵氏孤儿》比较

复仇悲剧《美狄亚》与《赵氏孤儿》比较
刘黎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7(000)035
【摘要】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和元杂剧《赵氏孤儿》都是中外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复仇剧.而他们的复仇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作为代价来实现的.本论文通过二人"杀子"事件,试探讨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下,《美狄亚》与《赵氏孤儿》复仇动因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它们不同风格的美学意义.【总页数】3页(P165-167)
【作者】刘黎
【作者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甘肃·合作 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研究 [J], 吴丽芳
2.同一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 [J], 姚文振
3.同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研究 [J], 黄伶俐
4.同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研究 [J], 黄伶俐;
5.《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之比较——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 [J], 卢旻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血亲复仇戏剧的比较研究

中西血亲复仇戏剧的比较研究

中西血亲复仇戏剧的比较研究——以《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为例中西方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均存在着差异,以致中西方血亲复仇戏剧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结局、情节结构、复仇方式等方面的呈现也有所不同,例如西方在结局主张“一悲到底”,而中国戏曲却讲究结局“圆满”。

而这种不同表现出中西文学不同的思想倾向以及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学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背景下诞生,更注重文学作品对人们的教化作用;西方戏剧产生于商品经济的推动和资产阶级思想运动的背景,侧重表现理性主义。

一、戏剧结局的差异元杂剧《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最明显的差异在于结局不同,以《赵氏孤儿》为例的中国古典戏曲的主人公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不管情节有多悲惨曲折,结局往往都会达成所愿带“大团圆”的尾巴;而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中主人公在遭受苦痛后奋起反抗,经历过斗争后往往以悲剧告终。

这两种不同的结局体现了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内蕴和价值取向。

(一)悲喜结局的不同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赵氏遗孤最终大仇得报,程婴将赵氏遗孤抚养成人后,赵氏孤儿看了手卷上的画结合程婴的讲述,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自己竟然担负着赵家三百多口人的复仇使命,在上告主公得到传令后愤然前往捉拿屠岸贾,并将其带回处刑斩杀,二十年来的冤仇终于得报,故事最后赵氏孤儿恢复姓氏,赐名赵武,加官进爵,程婴、以前为救忠臣赵盾和赵氏遗孤牺牲的韩厥等义士们均受到相应封赏,并史册留名,流传千古。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则不同,虽然哈姆雷特最终杀死了仇人克劳狄斯,复仇成功,但是在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拔剑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却因误喝克劳狄斯为他准备的鸠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各自的毒剑也刺中了对方,两人中毒而亡。

在故事末尾虽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使命,但是两位复仇主体的结局却相差甚远。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大团圆”式的结局,奸臣屠岸贾被杀,赵氏孤儿得偿所愿,成功为赵家报仇,程婴等为救忠臣而做出牺牲的义士都得到了相应的赏赐,故事到这里圆满地结束,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结局令人大呼痛快。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获奖科研报告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获奖科研报告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获奖科研报告摘要: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中外戏剧史上两部著名的复仇剧作。

两部剧作的主人公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面对父亲和族人被杀的血海深仇都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复仇,然而两人复仇行动及其结局,却有很大不同,彰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以及悲剧内涵。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剧作复仇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戏剧发展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西方悲剧的精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悲剧的认识。

关键词:《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在中外戏剧史上有两部相映生辉的著名复仇戏剧作品,这就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两位作者,一个生活于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末期的英国,一个生活于十四世纪的东方中國,但是他们创作的这两部复仇名剧,却存在许多相似、相同之处。

对于这两部作品同、异及其原因的探讨,正是撰写本论文的初衷所在。

一《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

该剧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复仇的故事。

主要情节是叙述在外求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接到父亲暴死的消息回国奔丧,发现父亲尸骨未寒,母亲已经改嫁给叔叔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已经登上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变故,哈姆雷特陷入忧郁痛苦之中。

接着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杀父凶手正是当今国王、自己的叔叔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利用“戏中戏”证实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经过一段犹豫、延宕之后,最终杀死了奸王克劳迪斯。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王国维曾称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1]该剧取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的宫廷事变,晋国武将屠岸贾因一己之私将忠臣赵盾全家三百口满门抄斩,身为当朝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亦在屠岸贾的威逼之下,被迫自杀。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身怀六甲的赵朔之妻产下一子,即赵氏孤儿。

当屠岸贾得知赵家还有后人留存于世的消息,决定将全国满月之后、半岁以下的婴儿悉数杀死,以绝后患。

同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

同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

同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作者:黄伶俐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国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悲剧《赵氏孤儿》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分别为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的优秀代表,这两部悲剧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

二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中,异多于同,其可比性主要体现在“复仇”这一基点上。

本文试图对这两部作品的异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二者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戏剧悲剧复仇比较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形式各异的复仇叙事文学中,《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国王新死,在国外求学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参加的却是母后与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

先王的鬼魂在夜间出现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阴谋杀害了他,哈姆雷特立志为父复仇。

哈姆雷特开始装疯,经过正义与邪恶几番较量和斗争,最终克劳迪斯的罪恶被昭然示众,他杀死了恶人,但也与敌人同归于尽。

《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身为驸马,竟杀灭赵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

20年后,孤儿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氏孤儿终报前仇。

《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年,时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

《赵氏孤儿》作于公元13世纪后半叶,此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下降期。

二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中,在相似的主题背后,两部作品有着诸多不同。

一、复仇结局差异《哈》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不管人物生前是好是恶,都遭到了毁灭。

它继承了古希腊悲剧传统,采用一悲到底的形式,让戏剧在主人公死亡的悲惨气氛中结束。

而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古典悲剧一样,《赵》的结局却颇有点大团圆的味道。

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保住了孤儿,赵氏孤儿长大,复仇时机成熟,程婴便将20年前的事情告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4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26, No. 4 2011年12月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Dec. 2011[收稿日期]2011-06-07《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之比较——浅析中西复仇悲剧差异及其成因卢旻烨(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

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文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

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血亲复仇;伦理型社会;宗法式社会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58(2011)04-0074-03复仇这个行为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复仇行为就不会消亡,而血亲复仇更是复仇这个概念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奥瑞斯提亚》和《赵氏孤儿》分别是古希腊与中国表现血亲复仇主题的代表作品。

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悲剧故事的比较,从这两个同是为父报仇,却处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经典故事中分析它们的异同并阐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复仇的概念复仇源于一种生物原始的报复性,是受害苦主在遭到侵害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超常态、极端性的报复方式,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历时性,即强调先在的侵犯行为与后发的复仇行为之间有时间上的内在因果关系。

复仇的滞后性成因在于理智的参与,甚至在一定限度内,人们可以以这个时间间隔来衡量理智参与的程度。

复仇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复仇者有意识施加的,往往经过处心积虑的谋划和安排,杀死仇人而被施加者自己并不知晓。

复仇的意蕴之深,还在于对复仇行为的观念性和意识形态的追认,即道德与正义的认同或筛选、装饰和剪裁;而复仇行为的回应性和对称性也是衡量复仇的重要标准。

复仇具有基于本能而受社会文化因素根本性影响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个剪影。

作为复仇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血亲复仇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复仇,复仇主体因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杀死或被伤害或其财产受到侵害而进行的复仇,“如果自己的家庭、宗族或部落中有一个分子被杀,家庭、宗族或部落的分子便有神圣的义务去报血仇,把凶手所属的单位中的一分子杀死。

”因血亲被杀死而进行的复仇可以说是复仇中最主要、最激烈的表现方式,血亲复仇这样的复仇形式最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文化,也是对于文化差异最根本的表现。

二、中西方血亲复仇悲剧表现形式的差异《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是中西方关于血亲复仇主题的代表性作品。

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相近,内容相似,连故事的结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这两个相似程度很高的故事,却表现出中西方悲剧故事在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差异。

《赵氏孤儿》讲述了奸臣屠岸贾陷害忠良赵盾,并杀死赵家300口人,只余下赵氏孤儿一人。

在8位忠臣义士的舍命相救下,赵氏孤儿被当做程婴的儿子过继给屠岸贾。

20年后赵氏孤儿文武双全。

一日,程婴将家仇详述给他听。

明白了自己身世的赵氏孤儿“尚兀自勃腾腾怒怎消,黑沈沈怨未复”[1],立志报仇。

此时,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悼公欲除之,便命赵氏孤儿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赵氏孤儿的复仇呈现出一种直线型的轨迹,其复仇目标明确,复仇行动果断,并且在“善必胜恶”的传统思想指引下,最终大仇得报。

相对于《赵氏孤儿》这种直白的复仇方式,《奥瑞斯提亚》就显得曲折,矛盾得多。

《奥瑞斯提亚》展现了一个持续时间长达三代的、血亲之间冤冤相报的复仇故事。

故事讲述了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为了顺利出征特洛伊,不得已把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给女神阿耳忒弥斯。

当他从特洛伊凯旋后,被怀有为女复仇之心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伙同其情夫埃癸斯托斯无情杀害。

阿伽门农的儿子奥瑞斯提亚遵照阿波罗的神谕,在姐姐厄勒克特拉的督促和激发下,进行了可怕的报复,杀死了篡夺王位的埃癸斯托斯和自己的亲生母亲。

弑母后的奥瑞斯提亚也因此遭到复仇女神的无情追杀,陷入疯狂状态。

他逃到雅典接受由雅典娜女神组建的法庭的审判,最后被宣判无罪,得到赦免。

同一样展现血亲内容的《赵氏孤儿》相比,《奥瑞斯提亚》无论是在持续时间、情节的曲折还是人物复仇时矛盾的心理状态都复杂得多。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可以发现东西方关于血亲复仇的故事存在着以下差异:1.《奥瑞斯提亚》较为偏重复仇行动时主体精神世界的冲突,《赵氏孤儿》则较关注复仇事件本身,包括复仇者自身复仇成功后的命运。

两者一个重人性揭示,一个重伦理实现。

在《奥瑞斯提亚》中,主人公奥瑞斯提亚身陷种种伦理困境,杀掉自己的母亲为父亲报仇,这样他就犯下了弑母的罪过,但是他要是不报仇的话就没有尽到为人子的义务。

弑父的母亲与屈死的父亲这一对矛盾在他的心中纠缠不休。

而《赵氏孤儿》更多的是关注复仇事件本身的发展,无论是因义放程婴而自刎的韩厥将军,撞阶而死的公孙杵臼和舍子救孤的程婴,还是杀死养父屠岸贾为生父报仇的赵氏孤儿,他们在复仇和执行自己的行为时都没有任何的犹豫或心理斗争。

他们似乎都对自己内心的声音视而不见,并非常果断的站到“义”与“善”的一面,复仇的结果也总是善恶有报。

2.古希腊悲剧给予命运悲剧的解释是:悲剧的根源不是由于善恶这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外在冲突,而是同一个主体的自由意志与隐藏在背后的必然性之间的斗争。

这种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斗争比善恶之间的冲突更加突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悲剧的根源。

悲剧主人公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就是客观规律与每个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就像奥瑞斯提亚按照神谕杀掉母亲为父亲报仇,可是之后他又遭到复仇女神的追逐。

无论他怎么做,都会陷入另一个困境之中。

他的这种困境,让我们感受到个体与命运抗争的悲壮感。

而中国作品更多的是对于伦理价值的弘扬,激发善必胜恶的愉悦感。

赵氏孤儿的复仇,钉上木驴、剁成肉酱的结局以复仇主体在此间的痛快淋漓、彻底雪耻来产生善恶必报的愉悦感。

相比较而论,西方的复仇每每牵动着震撼人心的重大悲剧主题,很少驻足于伦理上的具体是是非非、善恶美丑。

3.在《奥瑞斯提亚》中有一种“立法精神”。

剧情中重要的一幕就是雅典议事法庭的建立,雅典娜通过这个法庭的建立来终止这段冤冤相报,复仇范围不断扩大化的的血腥复仇,在法庭上对奥瑞斯忒斯的行为作出审判,同时也让诸神之间的矛盾得到形式上的和解。

换句话来说,奥瑞斯提亚的悲剧是众神之间意见相左,没有一个稳固的统一的标准造成的。

因此在文中表达了一种只有通过立法这个形式来公正的审判解决矛盾的情节和思想。

这样的法律意识在《赵氏孤儿》乃至其他中国古典悲剧中都是稀缺的。

中国人对于复仇这件事有个一贯的看法,特别是先秦时期原始的复仇天性经过儒家伦理的系统加工,逐渐定型化、稳固化,并成为社会每一个体对于家庭、家族的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

《礼记记·曲礼上》如此规范:“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也。

”在汉代大统一以及“废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格局下,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像“父之仇弗共戴天”、“不复仇,非子也”这样的伦理信条己获得社会共识,或者说“礼”与复仇使命义务融为一体。

在这样思想信条的影响下,复仇成为一种合理化的产物,并时常伴有复仇范围扩大化的情形出现。

这种复仇的失当在《赵氏孤儿》中亦有表现。

三、差异产生的原因《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这两部中西方典型的血亲复仇悲剧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还是在文中所具体宣扬的精神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形成这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东西方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

产生《赵氏孤儿》的社会,是一种伦理型的社会。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准确地说,作为刑罚的“法”(或法制)的功能效应对于社会心理是一种柔性约束,而具有更大功能效应的“礼”(或人治)反倒是一种刚性或强化的约束,主要以肯定的形式规引、影响人们的行为观念。

所谓“以孝治天下”,又将“礼”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人治”的社会历史情状下,复仇是以尽孝尽伦为旨归的,复仇文学叙事的描述又是以善对恶的循环、好人对坏人的正义伸张为指向,充满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善”,那么,在西方社会看来的违法复仇必然会被标举为合乎伦理人情。

血亲复仇被标榜为“孝”和“善”,“尤其是先秦儒家早已无条件地肯定复仇,汉晋以孝治天下,复仇蔚成风气,两汉时期的全社会的复仇习俗,基本上确立了古代中国复仇文学主题的价值流向,且有着惊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这就成为血亲复仇在中国受到肯定和褒奖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方面来说,中国这样的伦理型社会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法”,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条件地遵循“礼法”,并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行为。

在《赵氏孤儿》这部作品中,无论是赵氏孤儿的复仇还是帮助他的韩厥将军、公孙杵臼和程婴,他们的行为其实质主要是对于礼法的维护。

在作品中他们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有自身独特感情的人,而是礼法的卫道士,是礼法的化身,因此他们在讨伐作为对立面,作为违反礼法的对象屠岸贾的时候,总是显得大义凛然、果断非常,不似西方的复仇文学中的主人公总是犹豫并陷入重重矛盾和困境中。

相对于中国的伦理型社会,西方社会则呈现出森严的“法治”。

西方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是宗法式的社会,宗教和法律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那 (下转第77页)然,只能怀着一颗崇敬的心静穆地仰视荒山的美。

枯树虽然在实际体积上算不上巨大无限,但是其所包含的内蕴若展现到空间上,却同样令人心生敬畏。

仿佛是地底下最深的生命透过树干延伸到每根树枝,感到每根树枝都摇曳着一份生命的活力,隐藏了一段生命的历程。

面对那么多生命的活力及其深刻的内涵,作为个体的审美者不禁也怀着一颗谨慎的心,去认真面对在对枯树的广阔与深刻,仰面的距离,不断的深思,虽感到不能全面的把握,但通过直觉感知到的审美痛感,并得到提升,最后达到审美的愉悦。

三、时间上的运动与迅疾由于在主客体关系角度,主体与客体的斗争处于严重的斗争激化状态,所以从时间维度来看,崇高还表现在时间上的运动与迅疾。

时间上的疾速是对强大力量的象征,也是对无限空间的暗示。

崇高的疾速运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内在的。

荒山和枯树都是静物,自然不会运动。

这里说的时间上的运动与迅疾并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转换运动的状态,而是指透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关系内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斗争的运动状况。

荒山与枯树的外在形式是静态,荒山静静的矗立在地面而长久地不曾移动,枯树也固定在它所生长的位置,但是荒山和枯树却都内在的蕴含了巨大的动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