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概述(岩)

合集下载

小儿脑瘫科普讲座

小儿脑瘫科普讲座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数据:小儿 脑瘫的发病率较高,全球大约 有120万儿童患有脑瘫。
常见症状和表 现
常见症状和表现
运动障碍:小儿脑瘫患者的运 动能力受限,常表现为步态异 常、肢体僵硬或松弛等。
姿势异常:小儿脑瘫患者的姿 势控制受损,可能出现不稳定 的坐姿或站姿。
常见症状和表现
神经发育迟缓:小儿脑瘫患者 的神经发育可能延迟,如语言 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较慢。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可以帮助 小儿脑瘫患者发展语言能力, 提升交流和表达能力。
康复和护理
心理支持:在康复和护理过程 中,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对小 儿脑瘫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预防与干预
预防与干预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保持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习惯,避免可能 的损伤和感染。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疫苗可以预防 某些疾病,减少脑瘫的发生风险。
预防与干预
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措施可以 帮助小儿脑瘫患者尽早发展出 更好的身体和认知能力。

小儿脑瘫的帮 助与支持
小儿脑瘫的帮助与支持
家庭支持:提供良好的家庭支 持对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和发 展至关重要。
社区资源:利用社区资源,如 康复中心和专业机构,可以获 得更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小儿脑瘫的帮助与支持
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对小儿脑瘫进行诊 断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治疗一般是 综合性的,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 练等多种手段。
诊断和治疗
药物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 ,药物治疗可能被用于缓解疼 痛、控制痉挛等症状。
康复和护理
康复和护理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 小儿脑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改善肌肉协调能力。

小儿脑瘫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症状有哪些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

其症状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 运动障碍:小儿脑瘫患者通常会出现肌肉僵硬、肌肉过于松弛或不协调等运动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步态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运动笨拙、动作不协调等。

2. 肢体畸形:脑瘫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畸形,包括关节畸形、骨骼问题或姿势异常。

常见的肢体畸形包括驼背、脊椎侧弯、手指弯曲或腿部畸形。

3. 肌肉痉挛和震颤:脑瘫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和震颤,导致肌肉僵硬和不随意的运动。

这些问题可能对正常的运动和日常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4. 平衡和协调问题:小儿脑瘫患者可能在平衡和协调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行走困难、站立不稳、动作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正常的运动和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5. 心理和认知问题:脑瘫患者可能出现心理和认知问题,包括智力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语言和沟通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和教育措施。

6. 视觉和听觉障碍:脑瘫患者可能出现视觉和听觉问题,包括弱视、聋或听力受损。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7. 癫痫发作:部分脑瘫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这是由于脑部异常电活动导致的突发性脑功能紊乱。

癫痫发作可能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8. 情绪问题:脑瘫患者可能出现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心理支持和辅助治疗。

总之,小儿脑瘫的症状是多样的,涉及运动、肌肉、平衡、协调、认知、心理、视听和癫痫等多个方面。

不同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类型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每个个体,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与医生密切合作,并寻求专业的康复和教育支持,可以帮助脑瘫患者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生活质量。

小儿脑瘫概述讲稿

小儿脑瘫概述讲稿

小儿脑瘫的前景
早期干预 终身管理 积极参与
针对脑瘫的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儿童的发育和功 能。
小儿脑瘫患者需要终身管理,包括定期随访、 康复治疗和社会支持。
与家庭、医疗团队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可以提高 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童克服言语和沟通方面的障碍。
3
物理治疗
通过运动训练和肌肉放松技术,帮助 改善运动功能和促进康复。
职业治疗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儿童 独立完成自我照顾和其他活动。
小儿脑瘫的预防
• 提倡孕期健康管理,预防孕期感染和母体疾病。 • 注意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避免过度用力和围产期的意外。 • 定期儿童脑发育评估,及早发现并干预可能的问题。
小儿脑瘫概述讲稿
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影响着他们的姿势控制、运动和 协调能力。本讲稿将全面介绍小儿脑因素诱发
小儿脑瘫可由孕期、分 娩过程和婴儿时期的多 种因素引起,如缺氧、 脑损伤等。
2 神经发育障碍
发育过程中的神经系统 异常发育会导致脑瘫, 包括大脑异常、神经元 功能障碍等。
3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了解引起脑瘫的原因对 早期的干预治疗至关重 要,可以改善儿童的发 展和功能。
分类与症状
分类
小儿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的类型和部位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痉挛型、强直型、萎缩型和混合型。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不协调的运动、姿势 异常、肌力减退等,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
早期诊断与治疗
早期检测
通过婴儿期的观察和各种 诊断工具的使用,早期发 现和确诊小儿脑瘫的可能 性。
综合治疗
结合康复治疗、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提 供全面的综合医疗和康复 护理。
家庭支持

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指受胎到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病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所导致的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癫痫和视觉、听觉、语言、行为、情感、心理等障碍。

脑瘫的病因在妊娠期多为感染、放射、化学药物的侵害以及遗传因素,早产、难产、窒息缺氧、新生儿重度黄疸也是重要病因。

此外,婴幼儿脑炎、脑膜炎、高烧抽风、低血糖也是常见病因。

由于这种病不是一过性的,而是永久性的,且重残儿大都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对患儿、家庭、社会的危害是重大的。

小儿脑瘫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大约平均为新生儿的千分之二,在我国目前尚无全面确切统计,据有关方面粗略统计,发病率为千分之一点五到千分之五。

医学知识之小儿脑瘫

医学知识之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小儿脑瘫(非先天性)主要病因:铅,铝,元素A,元素C,元素D(元素A和元素C、D是本中央为三种不同元素而使用的代号,因涉及企业机密,暂不便公开这些元素的真实名称)等明显过量或缺乏。

次要病因:砷、汞等明显过量脑瘫的产生主要是铅,铝,元素A,元素C,元素D在体内产生蓄积,造成脑部功能损伤,不能协调肢体,严峻的全身瘫痪,只可卧床。

治疗方法:采用结合中医平衡理论的平衡疗法,平衡患儿体内的元素,补充不足,排出过量,使其受损伤的脑部功能恢复,调治原则:应用超微量子检测系统,结合中医平衡理论,以药食同源为组方原则,平衡孩子体内的元素,补充不足,排出过量,使其受损伤的脑部功能恢复,修复运动系统及脑部协调能力。

主要方法:综合检测——寻找、分析致病主因及体内缺少和过剩的元素;辩证组方——通过检测、筛选,确定以即食又药为主要成分的个性化组方;食物、药品、日用品检测筛选——检测、挑选适合患者的食用品和日用品,防止毒素的继承摄入和积累;信息转写——对一些必要的药物、食物、饮品进行信息转写,增强其针对性和个性化,进一步促进疗效;速效排毒——对部分体质适应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18小时的“生物能动态排毒”,加速疗效、缩短疗程;康复练习——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有选择的制定以恢复运动功能为主的辅助性训练,对感统缺陷明显的患者,适当增加感觉统合的辅助性训练,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疗效监测——根据疗效或患者调治反应、变化,实施跟踪检测,调治前期每2--3天检测一次,之后可每1--2周检测一次,以确保疗效。

疗效提示:住院治疗的患者,多数在1个月内会有某些功能的明显提高,2--3个月会有显着的综合性疗效,1—2年可达到临床治愈。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小儿脑瘫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即脑性瘫痪,是指先天或围生期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损伤、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疾病。

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致病因素发生在母妊娠时、围产期或新生儿时期。

2.婴儿时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疾。

3.除外进行性疾病(代谢病、肿瘤等)所致的中枢性瘫痪。

4.除外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此外,在诊断小儿脑瘫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在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存在,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
呼吸障碍、心跳停止、头部外伤、持续惊厥、脑血管损害及原因不明的急性脑病等。

2.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例如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和反射异常等。

3.常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但需除外其他异常进行性疾病,如各
种遗传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

同时,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能了解颅脑结构有无异常,对探讨脑性瘫痪的病因及判断预后可能有所帮助,但不能据此肯定或否定诊断。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对治疗有参考价值。

小儿脑瘫的病因与预防

小儿脑瘫的病因与预防

小儿脑瘫的病因与预防什么是小儿脑瘫小儿脑瘫是一种影响儿童运动和姿势的神经系统紊乱疾病,症状包括肌肉僵硬、肌肉松弛、肢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差、眼睛运动受限等。

小儿脑瘫通常是出生时就存在的,是因为胎儿或新生儿的脑部受到损伤所致,而这种损伤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小儿脑瘫的病因妊娠期损伤妊娠期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例如,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某些疾病或暴露于有害物质,也会增加小儿患有脑瘫的风险。

妊娠期间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

出生时缺氧在分娩过程中,如果胎儿的脑部缺氧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脑部损伤。

这可能是由于胎盘早剥、脐带脱垂或胎儿窒息等原因造成的。

先天畸形某些胎儿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患有先天畸形。

例如,脑水肿、脑积水、脑膜膨出等。

这些先天畸形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引起小儿脑瘫。

脑部损伤小儿脑瘫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头部受到外伤或者感染所致。

这种损伤会导致脑细胞受损或死亡,从而影响到神经系统功能。

小儿脑瘫的预防最好的预防就是避免以上提到的那些潜在的危险因素。

减少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疾病的机会,避免暴露于化学危害物等有害物质。

此外,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孕期疾病也能降低小儿脑瘫发生的风险。

如果胎儿已经患有先天畸形,且有可能导致小儿脑瘫,那么本着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可以在出生前接受手术治疗,从而减少小儿脑瘫的风险。

总之,减少孕期风险因素,早期发现并治疗妊娠期疾病,以及积极治疗患有先天畸形的胎儿,都是可以减少小儿脑瘫发生的风险。

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
一、概述
1、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小儿由多种原因 (如感染、缺氧、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损伤,造成实 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瘫。肢 体瘫痪,手足和自主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为本病的主 要症状。中医虽无“脑性瘫痪”之名,但相当于本病的有 关描述记载不少,它可以归属于中医的“五迟”、“五 软”、“痿证”范畴。 2、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失养。证型 分为肝肾亏虚、心脾两虚型。但其治疗上区别不大。
2 、头针对本病的疗效更为明显。头部的腧穴如 四神聪、神庭、百会等适当留针以增强疗效。 3 、治疗期间嘱家长与患儿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 炼、语言和智能锻炼,尤其是关节部的主动与被 动运动,以及一日多次的捏脊疗法,有助于提高 疗效。
中方治疗
五子衍宗丸:枸杞子20g,覆盆子10g,五味 子10g,车前子10g,菟丝子15g 本意用于肾虚阳萎,遗精滑精及不育等证。
二、疗效评估
1、小儿脑瘫系脑部病变所致,对已经受损的脑组织, 无特效药物治疗。如能早期诊断,采取综合疗法,可减轻 运动功能障碍。脑瘫形成以后,恢复比较困难,轻病脑瘫,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者,瘫痪程度不严重者预后较好。若 瘫痪严重,智力低下,则难恢复。在多种治疗与康复方法 中,针灸是最重要方法之一。 2、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与病情轻重有关。一般单侧瘫 痪比双侧瘫痪易于治疗,产伤比先天发育不良、黄疸后遗 症易于治疗。同时脑瘫病儿早期治疗甚为重要,应在2岁 以前,肢体无畸形改变时及早治疗。 3、还应注意针灸治疗本病多数要3个月以上方能见效, 故对本病的治疗应有耐心。
4、经验取穴 ① 脊三穴(颈部C7棘突下旁开0.5夹脊穴, L2、 L3棘突下旁开0.5夹脊穴为主。 ② 四神聪和智三针(前发际正中1 针,左右旁开 3寸各1针,共3针)为主(靳瑞)。 ③ 四神聪、智三针再加颞三针(耳尖直上2 寸各 1针,前后旁开1寸各1针,共3针)和脑三针(脑 户及两侧脑室穴,共3针) ④ 脑聪三线(督脉前顶、百会、后顶三穴,膀 胱经承光、通天、络却)

《小儿脑瘫》课件

《小儿脑瘫》课件
评估工具与量表评估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 量表,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
神经学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初步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检查方 法,进一步了解患儿情况。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
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诊断,并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3 小儿脑瘫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 质量。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全面性脑瘫和部分性脑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脑瘫。
02 小儿脑瘫的诊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评估
诊断方法
观察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儿的生 长发育、运动功能、语 言能力等方面,判断是
否存在异常。
神经学检查
通过检查患儿的肌力、 肌张力、反射、姿势等 ,了解神经系统是否存
在异常。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可 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 碍、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窒 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围生期高危因素 。
病理
脑瘫患儿的脑组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 水肿、软化、变性及坏死等病变,导 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等类 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常见。
ABC Scale
Abilities of Basic Skills Scale ,用于评估患儿的基本技能水 平。
VABS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用于评估患儿的适应行
为能力。
诊断与评估流程
初步观察与病史采集

小儿脑性瘫痪PPT演示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PPT演示课件

对于已经发生脑瘫的患 儿,应尽早进行干预和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 疗、语言治疗、心理治 疗等,以减轻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
家长应积极参与患儿的 康复治疗和护理,提供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 支持,促进患儿的身心 发展。
社会应加强对脑瘫患儿 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必 要的医疗、教育和社会 福利保障,帮助患儿及 其家庭度过难关。
心理支持与辅导
心理评估与干预
对患儿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 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 患儿提高社交技能,增强其社会适应
能力。
家庭心理支持
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帮助家长 缓解焦虑和压力,提高家庭应对能力。
情绪管理与调节
教授患儿情绪管理和调节的方法,如 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提高其情绪稳 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产时因素
难产、窒息、产伤等导致 胎儿脑部受损。
获得性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如脑炎、脑膜炎等,导致脑组织病变。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影响脑部供血。
头部外伤
意外事故或摔倒等造成的头部损伤。
危险因素分析
早产与低出生体重
多胎妊娠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出现脑部发 育不良。
多胎妊娠容易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增 加脑瘫风险。
姿势异常
患儿姿势异常,如头后仰、屈 髋、屈膝、尖足等。
反射异常
患儿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如握 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同时可
出现一些异常反射。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出生史、生 长发育史、家族史等,了
解有无高危因素。
体格检查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 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 查、运动系统检查等。

小儿脑瘫的科普知识PPT

小儿脑瘫的科普知识PPT

小儿脑瘫的诊 断和治疗
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脑瘫的诊断包括详细的病史调 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对于小儿脑瘫病 情的改善至关重要。
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可能会采用物理治疗、语言治疗、 药物治疗等多种综合手段来帮助儿童康 复。
小儿脑瘫的康 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预后与管理
定期的随访和管理对于小儿脑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 发育障碍的疾病,它对儿童的 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产生了影 响。 及早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对于 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结论
家庭、医生和社会的支持是小儿脑瘫患 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什么是小儿脑 瘫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的疾病,主要影响运动功能。 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脑损伤、缺 血缺氧、感染等。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症状包括异常姿势 、肌肉紧张或松弛、运动协调 障碍等。
小儿脑瘫的分 类
小儿脑瘫的分类
小儿脑瘫可以根据病情分为四种主要类 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运动失 调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特征,需 要专业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康复治疗对于小儿脑瘫患者的 康复非常重要。 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治 疗都是常见的康复手段。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 与配合。
小儿脑瘫的预 后与管理
小儿脑瘫的预后与管理
小儿脑瘫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一些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改 善。 家庭应给予患者积极的支持和照顾 ,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小儿脑瘫的科普知识PPT
目录 导言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分类 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的预后与管理 结论

医院小儿脑瘫讲义(1)

医院小儿脑瘫讲义(1)

医院小儿脑瘫讲义(1)
医院小儿脑瘫讲义
一、小儿脑瘫是什么?
小儿脑瘫是一种由于大脑受损而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疾病。

它是一种永久性的医疗状况,但是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患儿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二、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
1. 运动发育障碍:首次出现的症状可能包括晚开始走路、非对称性步态、步态的不协调、肌肉僵硬或弱化、运动不灵敏或痉挛。

2. 姿势后屈:小儿脑瘫患儿通常会出现非自然的姿势。

可能会出现剪刀步等不寻常的姿势。

3. 肢体接触障碍:小儿脑瘫患儿可能由于大脑的受损而出现感觉和触觉接触障碍。

三、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
1. 物理疗法:物理治疗能够促进肌肉和韧带的增强和伸展,以改善运动能力和姿势。

2.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能够教导患儿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吃饭、穿衣等。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师能够提高患儿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4.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能会被用于解决小儿脑瘫患者出现的肌肉紧张和僵硬等问题。

四、小儿脑瘫的预防
1. 母亲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和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2. 出生后的患儿要加强持续的幼儿期和婴儿期照料。

3. 出生后的患儿应接受早期干预和治疗。

小儿脑瘫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会对孩子的生长和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患儿的治疗需要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同时父母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帮助他们走过难关,顺利顺利升级成长。

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是指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发育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永久性脑损伤综合征,以中枢神经性运动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并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语言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它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伤残,是儿科康复中的主要对象。

脑瘫对小儿的智力、运动、语言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如不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可能导致终身残疾或死亡。

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肢体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

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最佳佩戴时期和类型。

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脑瘫患儿应在正规的康复医院,经专业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进行评定,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加上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脑瘫第1节 小儿脑瘫概述

脑瘫第1节 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瘫概述一、常见的小儿神经科疾病(一)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1、运动技能障碍(Motor skill disorder)又称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曾称为“笨拙儿童综合征”(Clumsy Child Syndrome),是一种特殊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在协调性方面的明显损害,采用标准化运动技能测验评定发现其技能低于其年龄期望值2个标准差以上。

国外学龄期儿童发病率大约1.6%~6.0%。

动作技能障碍的表现是多样的,且程度轻重不一。

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肌张力异常、动作的计划性不足、动作的控制性失调、动作的持久性困难、动作的稳定性缺乏、动作的协调性缺陷等6个方面。

年长儿主要表现如下:(1)动作笨拙(clumsiness); (2)偶然动作(adventitions movement);(3)运用障碍(dyspraxia); (4)特殊技能运用障碍(material specific dyspraxia); (5)神经软体征(neurologic soft signs)。

诊断:运动技能障碍的诊断常在学龄前和学龄时期作出。

其诊断可采用以下两种诊断标准。

一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第4版的运动技能障碍诊断标准1)生活的运动协调能力低于正常同龄儿,表现为明显的运动迟缓,如行走、爬行、独坐、投掷方面,还有体育运动表现笨拙、书写能力差等;(2)其中的运动障碍明显影响到学业成绩或日常生活;(3)这种运动障碍不是由全身疾病引起(如脑瘫、偏瘫或肌肉萎缩),也不符合全身性发育性疾病;(4)智力障碍引起的运动困难不包括在此类疾病中。

二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运动技能障碍诊断标准1)精细技巧,粗大动作的运动协调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水平和其发育应有的水平;(2)智力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3)不是由于听视觉缺陷、神经系统疾病、肌病或关节疾病所引起。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也被称为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

它是
由于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导致了肌肉功能和姿势的异常。

小儿脑瘫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它不会在成长过程中恶化,但对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需要终身管理和护理。

小儿脑瘫是一个综合性的术语,其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脑瘫,如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共济失调型等。

这种疾病的症状是多样的,包括肌肉僵硬、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困难等。

这些症状在不同儿童之间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小儿脑瘫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其中许多病例与产前、围产期或出生后
的因素有关。

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脑部感染、脑外伤等。

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也可能对小儿脑瘫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小儿脑瘫目前无法治愈,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旨在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

除了医学上的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和关爱。

提供
适当的教育环境、社会参与机会和心理支持对于促进患儿的发展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对
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

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是管理该疾病的关键,而全面的家庭和社会支持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条件。

什么是小儿脑瘫?小儿脑瘫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什么是小儿脑瘫?小儿脑瘫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什么是小儿脑瘫?小儿脑瘫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会理县中医医院 615100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专家指出,我国小儿脑瘫发病率为2.48%,在所有儿童肢体残疾中的占比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这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包括哪些,所以导致治疗不及时,最终造成其他严重不良后果。

下面,让我们一起谈一谈小儿脑瘫吧!1.什么是小儿脑瘫?每每提到小儿脑瘫,相比大家并不感到陌生,一般是指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以脑部为主要病变部位,并且常常累及四肢,引发交流、感觉、认知、行为等障碍,甚至造成癫痫、继发性肌肉、骨骼等其他问题。

2.关于小儿脑瘫,和哪些原因有关呢?关于小儿脑瘫的发生,临床医生尚未明确发生机制,但普遍认为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下:(1)出生前病因,例如胚胎期脑发育畸形、母亲外伤、母亲严重营养缺乏、先天性脑积水、母亲妊娠早期重症感染、母亲中毒、放射线照射;(2)围生期病因,以早产较常见,其次为低体重儿、黄疸性脑病等;(3)出生后病因,例如颅内出血、各种感染、重度、窒息、外伤等,均会影响胎儿脑发育而引起脑部永久性的损伤。

(4)其他,如父母近亲结婚、家族病史(脑瘫遗传史)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小儿脑瘫的发生的多种因素有关,并且容易导致小儿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想了解一下脑瘫患儿的症状表现。

所以,继续往下看吧。

3.关于小儿脑瘫,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关于小儿脑瘫的症状体征,主要体现两方面,如下:(1)早期症状特征,①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不出现。

另外,还会出现肌张力异常、异常姿势及动作;②患儿面部表情单一,并且不会笑,或是双手无法正常握拳、抓东西,偶尔伴发智力低下/肌肉系统疾病。

同时,也会有一些患儿以共济失调型为常见表现,如四肢肌肉无力、步态不稳、无法指鼻等;③口/面功能障碍,个别患儿的舌部、面部肌肉呈痉挛状态,或是不协调收缩状态,致使小儿出现咀嚼/吞咽困难,以及口腔闭合困难、流口水等一系列表现;④少哭、少动、过分安静,或是易激惹、易惊吓等。

小儿脑瘫资料说明

小儿脑瘫资料说明

小儿脑瘫资料说明
现代小儿脑瘫又称智能发育不全(神经幼稚病),主要是在孕妇胚胎期间患某种病毒或过敏性疾病所致,有的是因在妊娠期间遭遇放射线照射所致,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尤其影响大脑发育,近亲结婚也可出现脑瘫,高原缺氧也可出现脑瘫。

小儿患者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抬头、爬、坐、站立、说话与同年儿童相比迟缓(动作比较慢)。

患儿病理症状:患儿有手、足、颈项颤抖或者活动障碍,有的还伴有惊厥(就是发惊害怕、发呆的意思),行步腿软无力,手颤抖或无力,动作失调,头摇语迟钝。

小儿积水型脑瘫:症状为头大神疲倦,烦躁、乱哭乱闹,头皮静脉怒张,额大面小,头骨缝分离,颈软神疲,体瘦不能行走,多有痴睡,应补肾健脑、行水化瘀。

治疗小儿脑瘫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医务工作,必须医护治疗、观察治疗,家长患儿应多方面配合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早发现、早治疗,千万不可忽视。

此病在中医学中为“痴呆和五软范围”。

治疗方法:在治疗中应根据病症,对症下药,应调和五脏,生化气血,充养肌肉筋骨,使足(脚)受血能步,掌(手)受血能握,在此基础上,用药的同时加入猪骨髓、兔脑、虎骨等填补精髓、健骨一类药物的血肉有情制品才能够恢复,否则气血不调、脉道湿滞、五脏气血不利,如在治疗先滋养其肾或经用健中,则
滞呆脾胃,气壅脉道,形成养之不生,补之反湿,不可反治(就是在治疗时益气生精、调和气血、生髓健骨,不可补湿、收敛气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性瘫痪的康复
第一节


定义:是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因各种原 因所致的非进行性、永久性脑损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不同程
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 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
2、脑瘫的发病情况:
发达国家:1.8‰~4.9‰,
维持正常肌张力所常用的活动模式
各种异常坐姿的矫治方法
各种异常站姿的矫治方法
各种矫治性抱姿
(三)作业疗法


进食的训练
穿脱衣训练 大小便训练 清洁等其它生活动作训练: 清洁、整容、社交 使用器具:
床上动作:
轮椅上动作: 站立动作:
言语治疗
我国:1.8‰~6.0‰。
0~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62万,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 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产生极大影响。
二、病 因
产前、围生期、产后三个阶段的高危因素。 窒息、早产、重症黄疸是我国引起脑性瘫痪 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病 因

妊娠期:孕期病毒感染、染色体异常、母亲重
度贫血、妊娠中毒症、妊娠用药、胎盘异常等。
引导员 小组 节律性意向言语 作业
第三节 治疗及康复方法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矫形手术 : 如常做的肌 腱切断、肌腱延长、肌 腱松懈、肌腱移位等手 术 神经手术 : 如神经的肌 支部分切断术,选择性 脊神经后跟切断术; 骨性手术 : 如切骨术、 关节融合术等。 目的 : 纠正负重力线, 矫正畸形,平衡肌力, 以减少肌肉痉挛和挛缩 为基本原则。
案例导入

孙某,女,1岁。双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和旋前,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髋 关节伸展和内收,膝及踝关节伸展,足及足趾 趾屈并略内翻,扶立时足尖着地,大腿内收肌 紧张,下肢呈剪刀步。体格检查:四肢呈折刀 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讨论:1.该患儿诊断为何病,如何分型?
2.简述该患儿如何进行运动治疗?

5.视、听觉障碍 伴有近视或斜视,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 退以手足徐动型脑瘫较多。对声音的节奏辨别 存在困难。 6.生长发育障碍 矮小,生长发育显得落后。
情绪和行为障碍 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
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异常行为表现为(1)强迫行为(2)自伤行为。(3) 侵袭行为:较少见。 癫痫 约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 而诱发癫痫,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癫痫的发生率尤其突 出 。
综合治疗的方式——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是将治疗与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强调纵向的持续性,包括从早期诊断、早期预 防,过渡到接受教育。

强调横向的连续性,引导员对患儿都有整体的 认识,把学习和训练的内容融合在全天的生活 中。通过引导员、全日程序、特殊训练用具及 家长参与。
引导式教育的组成

3.不能从仰卧位转向侧卧位
固定姿势——倒“U”形


4.姿势怪异,角弓反张、舞剑样姿势
5.运动减少、不协调,吐舌、张口、流延等怪异
表情
16

6.障碍肢体僵硬,哭闹、受刺激加剧,入睡时 过度松软

7.原始反射消失延迟 8.肌张力异常 伤的重要指标 判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有无损
17
(二)主 要 障 碍


目的:提供语言刺激,激发患儿对语言 运用的兴趣,运用能力,以应付日常生 活及学习上的需要。协助患儿建立、提 高交往技能。 接受语言能力的训练 表达语言能力训练 构音障碍训练
矫形器、轮椅、拐杖等助行器的应用
心理治疗及教育康复
通过以上锻炼达到独立的生活能力

认知功能测查的替代工具:主要有Peabody图片
词汇测查、Raven智力测查等。
Gesell儿童发育量表


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婴幼儿发育测查 适用范围0~6岁 包括五大功能区: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 动育商
第三节 康复治疗 康复目的
中央关键点: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 近端关键点: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它们分别
控制肩胛带和骨盆;

远端关键点: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趾;分别控制手和
下肢、足。
远端关键点与近端关键点相互配合可控制肢体的运动
控制关键点的作用

使身体建立并保持正常的对线关系。 减轻或消除异常肌张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 对患侧躯干和肢体肌群进行正常模式的再教育。

围生期:胎位异常、产钳分娩、颅内出血、早 产、窒息、核黄疸、分娩外伤等。

新生儿期:头外伤、CNS感染、营养障碍、持续 抽搐等。
三、临床分型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失张力型
共济失调型
混合型
各类脑瘫临床特征
痉挛型 最常见 70%-80%
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肌张力增
第二节

康复评定
身体发育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
神经发育综合评定 功能独立性评定 智力评定 听力、言语、感知觉
2007/9/15
24
四、智力评价

婴幼儿的测查:Gesell儿童发育量表、Bayley 婴幼儿发育量表等。

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认知功能的评价:主要有 韦式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智力量表等。
高,腱反射亢进,被动运动阻力增高,
肢体活动受限,有折刀样痉挛,病理反
射阳性。
9
手足徐动型

病变在锥体外系
20%
舞蹈征 、腱反射正常、锥体外系征
脑的基底核,主要表现肌张力波动,运动 意愿和运动结果不一致,有不随意运动, 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常伴有言语障碍、 吞咽困难。
10

共济失调型
病变在小脑
病变主要在小脑,平衡功能差,随意 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颤和 眼球震颤,醉汉步态 。
控制关键点

关键点(key point)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对 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治疗者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 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 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关键点控制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 与反射性抑制综合应用。


总目标 各型目标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共济失调型
基本原则

三早原则
综合治疗原则
个体化原则
促进适应原则
治疗学派

Bobath法 :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位,抑制异常姿 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

Vojta法 :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 诱发产生全身性反射性运动的一种方法
闭目难立(+)、指鼻试验(+)、腱反射正常
11

迟缓型
少见
●肌张力低下,被动运动时可稍强 ●瘫软状态 仰卧位呈蛙状体位(背部贴床)、
俯卧位不能抬头(腹部贴床)、对折坐位、
围巾征(+)、肌肉硬度↓、关节伸展度、摆
动度↑
随年龄增长转变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
12

混合型
●同一个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 ●多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
1.运动障碍: 肌张力异常 反射及运动反应异常

2.姿势障碍: 姿势的稳定性差,左右两侧不对称,严重头部 常不能处于竖直正中位置,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 后摇晃。

3.智力障碍 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度、中度 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失语症, 能理解语言,但无法讲话,以手足徐动型占比例为大。
促进脑神经代谢的药物: 脑活素、神经再生因子、 丁 — 氨硌酸、 B 族维生 素等; 肌松弛剂:如氯苯氨丁 酸(力奥来索)、氯唑沙 宗等;多巴胺类药如美 多巴、左旋多巴 抗胆碱能药:安坦等; 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 C、维生素E等等; 其它:抗癫痫药等。
四、康复治疗方法
(一)运动疗法
1.控制关键点 2.抑制技术 3.易化技术 4.触觉和本体感的刺激 5.ADL训练
13
(二)根据瘫痪部位分类
a.单瘫
b.偏瘫
c.四肢瘫
d.截瘫
e.双瘫 f.双重偏瘫
四、临床表现
脑瘫早期诊断的时间 ●0—6个月诊断为早期 ●0—3个月诊断为超早期(应特别慎重) ●一般确定诊断应在1岁以前
15


早期主要体征
1.明显的左右肢体运动不对称,颈、躯干或四肢
存在左右差别

2.蒙脸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