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1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37
饮 食 养 生 基本 理 论
• 春季——春属木。万物萌生,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时机,按
第一章
18
④ 形
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
饮食的造型美与中国古代诗、画所追求的意境美高度相同,都追
求一种自然古朴和典雅清逸的意境。例如:号称“天下第一家”
的曲阜孔府烹制的“神仙鸭子”、“凤凰同巢”,就是其代表作 品。
第一章
19
⑤ 器
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所谓“美食不如
下几点加以认识:
第一章
9
① “和”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代, 形成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例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 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名家;以邹衍为 代表的阴阳家;以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 以吕 不韦为代表的杂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
第一章
10
② “和”的内容——《吕氏春秋.本味篇》“夫三群之虫,水居者 腥,肉貜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 最为始,五味三才,九沸九变,火为之纪(节),时疾时徐,灭 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使各种肉类的本位发挥出来),毋失 其理”。
第一章
11
③ “和”的效果——《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
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 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 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 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第一章
32
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 木对应春季,火对应夏季,土对应长夏,金对应秋季,水对应冬 季。在各个季节里,对应的脏负担较重,而所相生的脏得到补益。 中国饮食的药膳有“四季五补”之说。受汉代五行思想的影响, 把夏季分为初夏和长夏两个小季节来处理。
第一章
30
五脏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
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润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
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
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
阴血等等。
第一章
31
(2)五脏之间的相克:
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
“寓可知于不可知”,。看起来玄妙无比,却又有道可循,即: 必以其性,无失其理。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之精髓就 是“以调至和,和而不同,和而无穷。”
第一章
13
三.更高层次的饮食审美——“五世长者知饮食”
•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首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而这个实践过程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经济条件;第二、长期积
到充分体现。《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中
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 故羊从美。”
第一章
7
• 《说文》:“甘”的释义:“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段注:“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即特表好吃的
食物,由此可知,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
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
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第一章
26
•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 火-温热、升腾、明亮
• 土-生化、承载、受纳
• 金-清洁、清肃、收敛
•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第一章
27
五 行
五 脏
六 腑
季 节
情 绪
五 官
五 味
形 体










小肠
初夏







长夏






大肠




皮 毛


膀胱

第一章




28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比如怒则伤肝。范进中举
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
甘,又能呆胃滞脾。
第一章
29
五行的生克关系
实线表示相生 虚线表示相克
第一章
24
一、食疗合一
• 这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显著特色。结合中医中药,可以看出
“医食同源”的特征。周代王宫里就有所谓“食医”,主管王宫 的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而孙思邈所著
《千金食疗》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的专著。孙思邈提出
“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著名医学家孟诜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孙思邈的思想,
味,这就说明饮食思想的萌芽首先是官能的愉悦。
第一章
8
二、五味调和——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 五味调和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在3000多
年以前就已经初步形成,比如伊尹的“五味三才”之说,《吕氏
春秋》对饮食调和也有深刻的论述。由“调”至“和”,已达到
“充执其中”的和谐境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可以通过以
到明清时期,以高濂、袁宏道、李渔、袁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美
食家以及《随园食单》、《闲情偶寄.饮馔部》、《遵生八笺》、 《觞政》等一批美食著述的问世,中华饮食的审美思想已经成熟 并系统化而定型为“十美风格”。
第一章
15
① 质
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
食的基础、前提和目的。袁枚:“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1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而中国
人所谓“吃”,往往蕴含着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是借吃
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
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 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 美特征。
第一章
33
• 春季属木,万物苏醒,五脏属肝,易流行肝病,肝的负担重。同 时由于木生火(心),所以心情容易舒畅。适宜升补。
第一章
34
• 初夏属火,天气已热,五脏属心,适宜清补。即用性质偏凉或具 有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 • 长夏属土,气候炎热,五脏属脾,宜于淡补,如小米、冬瓜、西 瓜等。
第一章
美器”。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饮食器具材质广泛,制作精良,不但具有使用
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一章
20
⑥ 味
强调原料的“先天”自然质美和“五味调和”的复合美味两
个宗旨。 ⑦ 适 舒适的口感,是舌齿触感的惬意效果,其理解和追求,大量
体现在“滑”、“脆”两点上。《闲情偶寄》:“论蔬食之美者, 曰清、曰洁、曰芳馥、曰脆而已矣。”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温度,
35
• 秋季属金,天气凉爽。五脏属肺,宜于平补,比如谷类、豆类大
多数的蔬菜和水果等。具有滋补气血且有阴阳双补的作用。
• 冬季属水,气温寒冷。五脏属肾。宜于温补。羊肉、狗肉、海虾、 大枣、桂圆的食物具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第一章
36
二、饮食养生
• “饮食养生”的观念同样源自“食疗合一”理论。这在夏商周时 期就开始被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则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战 国末期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 曰烂肠之食”;“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 达,以此长生可得乎?”其后,汉代提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刘安。此后,晋代的嵇康、葛洪、南北朝的 陶弘景等都是饮食养生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都主张颐养千年需要 “适饮食”,“省嗜欲”,“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 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多 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五味入口,不欲偏多“等等。
的兵家;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以及小说家等等。这些思想都反映
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系当中,使得“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而后 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百家归儒”。而儒家主张“中庸”,主
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而将“法”的刑罚和“道”的无
为融合在一起,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 文化的“调和思想”。
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
口弗能言,志弗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 不酷、咸而不减、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第一章
12
④ “和”思想的辩证关系——古代饮食思想中的“和”,强调各种 物料之间的对比关系,参加变化的先后顺序和适当时机,都与物
料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但是却又很难用语言表达透彻,所谓
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第一章
16
② 香
鼓动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的标志,
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 感官指标。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然逐
然。”
第一章
17
③ 色
是又一个重要的审鉴指标,既指事食物的自然本色,也指
各种不同原料相互间的组配,还可以从中看出烹调的技艺和火候 的掌握。“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净若秋云、或艳 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不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 妙也。”
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
也”。这就是说,爱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好美味,乃是人的自 然本色。中国人对饮食的审美要求,主要是色、香、味、养生。
第一章
5
第一节 中国古代饮食的审美思想
第一章
6
一、饮食思想的萌芽—“甘”、“美”、“善”
• “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种 理解和感受,它涉及到一切生活领域。饮食的审美思想,其实就 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关于饮 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深化。 •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饮食实践中得
第一章
22
⑨ 境
优雅的宴饮环境,有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两者相结合的环
境等等。
⑩ 趣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是物质享受同时的精神享受,在
中国古代整个筵宴过程总是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唱吟、歌舞、
丝竹、博戏、雅谈、书画等等,从而使饮食过程变成了一种综合
性的文化活动。
第一章
23
第二节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奉神农氏为始祖。主张“民以食为天”。
③ 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诗文化
与饮食美学的结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
第一章
4
④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饮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 人而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谓,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 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 食。 ⑤ 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荀子.王霸》:“若夫目好色、耳
注重肴馔的温度差异以追求适意的美食效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
悠久的传统。袁枚所云:“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及锋而试”。 所谓“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
第一章
21
⑧ 序
指一台席面或者数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味型、
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顺序、筵宴设计和饮食过程的和 谐与节奏化程序等。比如,明代著名美食家袁宏道指出:“上菜 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 有汤者宜后…….度客食饱而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 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
他认为:良药莫过于合理的进食,尤其是老年人,不耐刚猛之药,
食疗最为合适。李时珍的《食疗本草》也有大量有关论述。
第一章
25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
•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
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
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
第一章 2
① 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
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
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
就丧失了饮食之源。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
天地百宝皆中藏”。
第一章
3
②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农家以农为本,
累。所以古人认为:要经过五代的积累才真正懂得饮食的美味。
根据古籍的记载,追求口福享乐之风在汉代就开始盛行,到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极致,穷奢极欲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知味 者”辈出: 如荀勖、苻朗、顾恺之等。
第一章
14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 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民族尤其是上层社会饮食生活的不断 丰富,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也逐渐趋向丰富深化和系统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