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阅读与赏析之《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b2bb1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b.png)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想必我们自幼便听说过:《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以及《白蛇传》的故事,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情感变幻,体会着属于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孔雀东南飞语言赏析
![孔雀东南飞语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ac07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0.png)
孔雀东南飞语言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深沉、含蓄,充满了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其语言的赏析:
首先,《孔雀东南飞》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诗中所描述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的飞翔不仅是实写,更是比喻了主人公的离别之情,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和不安。
同时,孔雀的东南飞也象征着主人公向南方的故乡归去,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深远。
其次,《孔雀东南飞》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这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诗歌中的句子大多短小精悍,但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短短两句话就概括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勤劳和能干。
此外,诗歌的韵律感也非常强,每句诗的尾韵都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最后,《孔雀东南飞》的语言还充满了情感和人文关怀。
诗歌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不幸,但她的坚韧和毅力却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诗歌中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于妇女命运的同情等。
这种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贴近人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的语言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简练、生动、富有韵律感以及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特点,都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727a1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8.png)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序:庐江府小吏之妻刘,为钟卿之母所遣,立誓不嫁。
他的家人强迫他溺水而死。
钟卿听说了,就在庭树上吊死了。
当人们伤害他们时,那是一首诗。
孔雀东南飞,徘徊五里。
十三岁会织布,十四岁会学裁缝。
十五出戏,十六首诗。
十七岁是君子之妻,内心常常是苦涩而悲伤的。
既然你是政府官员,你就忠于你的贞操。
妾留空房,我们经常见面越来越少。
鸡鸣入织,夜夜不得歇息。
太晚了,大人。
老婆织晚了很难受。
我不忍心被人赶,但又无计可施。
你可以白送,你可以时光倒流。
官员们听说后,就在课堂上开了母亲。
我很幸运能找回这个女人。
彼此结而眠,彼此为友。
在一起工作两三年时间不算长。
女性线条没有偏差,为什么不粗呢?母亲是政府官员,何乃泰只是个小东西。
这个女人没有礼貌,自作主张。
我已经生气很久了,所以你不能自由。
主人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她叫秦罗芙。
可怜的人,我妈妈为你祈祷。
可以发的快,发的要谨慎。
提督跪下,告诉了傅伟琪的母亲。
如果你今天把这个女人送走,你就再也不会结婚了。
母亲听了,槌床大怒。
这个男孩无所畏惧,他怎么敢帮助那个女人。
我已经失去了感激之情,不会同意你的意见。
众官默然,然后拜毕,各归各家。
作为新娘说话,噎的说不出话来。
我不赶走青,却逼着我妈。
青暂时回国了,我今天就去衙门。
当它很快被归还时,它会受到欢迎。
记住这一点,注意不要违背我的话。
新娘是政府官员,不要混淆。
在过去,当楚阳老了,谢佳来到你的门前。
服务大众之后还敢专门自学吗?我没日没夜的努力,我孤独又苦涩。
说的话很无辜,支持力度很大。
还被赶走,有什么意义?妾有绣腰,生光。
红罗符斗帐,四角挂香囊。
箱帘60-70,绿蓝绳。
物是人非,形形色色都在其中。
人贱而可鄙,不足以迎后世。
留着送,今天没有理由。
总是为了安慰,久久不忘。
外面公鸡啼叫,新娘妆容严整。
绣我的裙子,什么都是四五。
我的脚踮着脚尖,我的头闪闪发光。
腰若流水,则闻明月。
指洋葱根,口如珍珠丹。
细步天下无双。
我在课堂上感谢了我妈,她生气了。
《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及赏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e028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a.png)
《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及赏析《孔雀东南飞》一文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两汉:佚名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67903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7e.png)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e0c54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1.png)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篇1《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
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
从《孔雀东南飞》看所谓封建礼教戕害爱情婚姻之荒谬《孔雀东南飞》被称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的反封建礼教的优秀诗篇。
然而,仔细推敲,却发现此说有误,造成这次爱情悲剧的,不是封建礼教,而是家族利益,是家族政治利益碾碎了他们的爱情婚姻。
一、刘兰芝、焦仲卿的家庭背景: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年纪轻轻就是地级官府的公务员,因此他的家庭背景是士大夫,刘兰芝也一样,“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之后更是“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来求婚的地位一个比一个高。
因此刘兰芝也是士族家庭无疑。
既是士族家庭,那么家庭政治利益第一其他必须服务于家庭政治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婚姻存续的时间:只有二三年,在这里不是泛指,而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说自己在焦仲卿家呆了很长时间。
所以读者们不要理解错误了。
三、从母女对话看古代婚姻礼制的合理性:刘母对于求婚者的处理方式居然是告诉女儿:“汝可去应之”,当得知女儿的态度后刘母婉言谢绝了媒人。
是啊,这才是古代婚姻礼制的实质,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同意,不然父母不能命,媒妁也不能言。
古代交通闭塞,官方出于便民或是自己懒,总之没规定婚姻登记制度,那么如何证明婚姻的真实有效呢?于是,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定,父母媒妁只不过是证婚人。
古代又没有DNA技术,如果某人抛妻弃子那怎么办呢?婚书就是凭证。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8c3df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a.png)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孔雀东南飞的作品赏析
![孔雀东南飞的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c4713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2.png)
孔雀东南飞的作品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
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位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情感和遭遇都非常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同时,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如兰芝的兄长、焦仲卿的母亲等,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
其次,作品在情节安排上非常巧妙。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喜。
特别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线索,让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无奈和悲凉。
同时,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如兰芝回家时的心理描写、仲卿为兰芝弹琴的场景等,都让人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第三,作品在思想内容上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对于人性、道德、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作品中通过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封建礼教的束缚、人性的扭曲等。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着对于自由、爱情、生命的珍视和追求,这些思想主题一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最后,作品的艺术手法也非常出色。
它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既注重对于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又注重对于环境和气氛的渲染。
特别是作品中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让人读起来非常愉悦。
总之,《孔雀东南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它通过对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成功塑造和处理,成为了一部让人回味无穷、启示心灵的优秀文学作品。
《孔雀东南飞》赏析:南唐诗歌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赏析:南唐诗歌的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98708d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e.png)
《孔雀东南飞》赏析:南唐诗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南唐诗人李煜所作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以雄奇而壮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通过对诗歌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一、诗歌内容《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帝国命运的忧虑。
诗人通过孔雀展翅东南飞翔的景象,暗喻了帝国的兴衰和命运的不可掌控性。
诗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政治乱象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从而抒发了自己的心中之苦。
二、结构特点《孔雀东南飞》采用了五律的格式,分为四个回环句。
整首诗创造了一种循环的韵律感,使得诗歌内容与结构相辅相成。
回环句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凸显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语言特点1. 感情真切:诗人用感性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乱世的关切之情。
例如,诗中的“我心如秋月,鸣蝉寄鄙音”描写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之感。
2. 比喻形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这些生动的比喻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双关语与修辞手法:诗中还使用了一些双关语和修辞手法,如“永夜抱琴鸣,恨不寄还家”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
四、文化内涵《孔雀东南飞》作为南唐诗歌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南唐文化融合了汉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特点,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诗中的“孔雀”象征着帝国的繁荣和崇高,同时也象征着虚无和无常。
通过对孔雀的描绘,诗人意在表达对帝国命运的思考,体现了南唐文化的精髓。
总结:通过对《孔雀东南飞》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南唐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孔雀东南飞》作为南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南唐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首诗品味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孔雀东南飞》课文赏析
![《孔雀东南飞》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22135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5.png)
《孔雀东南飞》课文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汉乐府民歌中的璀璨瑰宝。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下面从文学价值、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情节安排、社会意义、文化内涵和悲剧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文学价值《孔雀东南飞》的文学价值极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
它不仅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同时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主题思想《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主要聚焦于爱情与婚姻的冲突,以及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的矛盾。
通过描绘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人感情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个人在爱情与婚姻抉择中所面临的艰难困境。
这一主题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性,引起了广泛共鸣。
三、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情感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深刻的描绘和展现。
此外,诗歌中其他角色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诗歌情节更加生动,同时也深化了主题思想。
四、语言艺术《孔雀东南飞》的语言艺术卓越,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优美流畅,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情节安排《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安排十分精巧,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整首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环环相扣,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诗歌情节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社会意义《孔雀东南飞》的社会意义深远。
这首诗通过描绘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人感情的束缚和压迫。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5篇[修改版]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77cfb369eae009591bec75.png)
第一篇: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1)内容整体把握及层次划分: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
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成定局。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
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
故事的意义: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
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
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
(2)人物形象分析: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孔雀东南飞》解析
![《孔雀东南飞》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6075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f.png)
《孔雀东南飞》解析1.原文及序文:1.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2.正文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解释:1.序文简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汉末建安中)、地点(庐江府)、人物(焦仲卿、刘兰芝)以及事件的大致经过(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在娘家逼迫下投水自尽,焦仲卿听闻后自缢而死),为全诗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说明这首诗是当时的人对这一悲剧故事的感慨和记录。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孔雀向东南飞却徘徊不前,暗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们在爱情和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痛苦与无奈。
孔雀的徘徊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
2.刘兰芝自述: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解释:1.“十三能织素…… 十六诵诗书”:这几句强调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和良好的教养。
在古代,女子的德、言、容、功是衡量其品德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刘兰芝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说明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
2.“十七为君妇…… 相见常日稀”:刘兰芝十七岁就嫁给了焦仲卿,然而焦仲卿作为府吏,工作繁忙,两人聚少离多,这让刘兰芝心中常常感到痛苦悲伤。
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普通家庭因丈夫外出工作而导致夫妻分离的现象,也为后面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3.“鸡鸣入机织…… 大人故嫌迟”:刘兰芝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织布,夜夜不得休息,三天就能织成五匹布,但婆婆仍然故意嫌弃她织得慢。
这并非是刘兰芝真的织得慢,而是婆婆故意刁难,体现了封建家长制下婆婆对儿媳的苛刻和压迫。
4.“妾不堪驱使…… 及时相遣归”:刘兰芝不堪忍受婆婆的驱使,觉得自己在焦家已经没有用处,于是主动请求焦仲卿告知婆婆,将自己送回娘家。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92ed5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f.png)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全诗以描写孔雀飞翔的形象为主线,同时融入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番原文和译文,并深入解读全诗的内涵。
一、原文阅读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里不肯去,群飞如涌雷。
人在闺楼高,思妇仰莲开。
结绵共长夜,岁月及此乖。
二、译文赏析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是开篇的句子。
孔雀是色彩斑斓的鸟类,是古时皇家宫廷中的祥瑞之兆,此处孔雀可能是象征着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飞翔方向为“东南”,说明诗人情感已经开始向远方飞去了。
五里一徘徊是形容孔雀飞翔的优美状态,此处的五里为虚数,指代距离较远。
孔雀飞行路线曲折,一直在飘扬、舞动,后文群飞的描述更加突出了孔雀的炫丽和群体力量。
2. 十里不肯去,群飞如涌雷。
此句承接上文中孔雀的出色表现,仍旧强调了其独特性。
孔雀既能够自如地飞翔,又能够远离人类的干扰,展现了其自由的本性和坚持信仰的力量。
群飞如涌雷则强化了孔雀的荣耀与气魄。
3. 人在闺楼高,思妇仰莲开。
此句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人在闺楼高,可以想象诗人的富贵生活和妻室的美貌。
思妇仰莲开则紧接着描写了一个清丽动人的画面,从而与孔雀的洒脱和奔放形成了强烈对比。
妇人虽然思念丈夫,但是她的才情、美丽和高洁依然光彩照人,泪眼含娇,浅笑盈盈,仿佛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妇女高雅的气质和情感世界。
4. 结绵共长夜,岁月及此乖。
结绵共长夜表现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中的时间表述虽为长夜,但实为日月流转,眨眼即逝。
蕴含着人生百态,时间匆忙的思考。
岁月及此乖,则进一步点明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如意,以及孔雀的洒脱与奋斗。
三、内涵解析《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既有蕴含了自然意境,又充满了人性哲理。
通过孔雀飞翔的场景,诗人展示了自由、奔放的精神。
孔雀的出现,给予读者一种美好向往和纯朴喜悦。
另一方面,诗人把人性因素融入其中,强调了人生悲欢离合的常态,描述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和时间的流逝,呈现出岁月无情的真实,也秀美了爱情的甘苦和情感空灵的美感。
《孔雀东南飞》译文及注释
![《孔雀东南飞》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f7543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9.png)
《孔雀东南飞》译文及注释《孔雀东南飞》译文及注释《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孔雀东南飞》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
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
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
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
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
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
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
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
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府吏听到这些话,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儿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
刚成年时我们便结成同床共枕的恩爱夫妻,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黄泉也相伴为伍。
我们共同生活才过了两三年,这种甜美的日子只是开头还不算长久。
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得不到慈爱亲厚。
”阿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
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
东邻有个贤惠的女子,她本来的名字叫秦罗敷。
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
你就应该把兰芝快赶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他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哀求:“现在如果赶走这个媳妇,儿到老也不会再娶别的女子!”阿母听了府吏这些话,便敲着坐床大发脾气:“你这小子胆子太大毫无畏惧,你怎么敢帮着媳妇胡言乱语。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8e945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8.png)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序说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焦母)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正文孔雀鸟飞向东南,飞了五里,徘徊了一会儿。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悲伤。
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
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鸡鸣啼了,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
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旧嫌我织得慢。
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
(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
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
孔雀东南飞原文与解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6f1b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7.png)
孔雀东南飞原文与解析《孔雀东南飞》是王实味的一首抒情诗,在内容上主要描绘了孔雀在东南方向飞翔的场景,并展现出孔雀飞翔的美丽与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
以下是对《孔雀东南飞》的原文与解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江田一亩稻,三租一不回。
这四句诗的前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直观地描绘了孔雀在东南方向飞翔的场景,以及其徘徊的动作,给人一种翱翔自由的感觉。
这里的东南方向也给人一种开阔广袤的感觉,突出了孔雀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与美丽。
接下来的两句“江田一亩稻,三租一不回”,则给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这里的江田一亩稻暗指普通百姓种植的庄稼,而三租一不回则暗示了百姓的课税繁重,生活困顿的现实。
通过将孔雀的自由与美丽与现实生活的艰难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思索。
穷兮近水田,富兮近山崖。
望断白云端,无边落木叶。
这四句诗继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前两句“穷兮近水田,富兮近山崖”,暗示了生活环境的不同,贫穷的人生活近水田,而富有的人生活近山崖。
这里的水田和山崖成为了象征贫富差距的具象化符号。
后两句“望断白云端,无边落木叶”,以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望断白云端,意味着富人望得到更高更美好的生活,而无边落木叶则暗示了贫穷人的生活陷入了无望与困顿。
兰幄茫茫林,石当 Pyx。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兰幄茫茫林,形象地描绘了广袤的森林景象,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而石当 Pyx则意味着大自然的坚毅与不可逾越的力量,同时也给人一种未知与神秘感。
通过《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王实味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孔雀飞翔的美丽与自由,同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力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孔雀东南飞》叙事诗赏析
![《孔雀东南飞》叙事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df5e9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3.png)
《孔雀东南飞》叙事诗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动人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
诗的开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悲伤哀怨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局。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知书达理的女子。
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多才多艺,却不被婆婆所容。
婆婆对她百般挑剔,认为她“举动自专由”,逼迫儿子焦仲卿休妻。
焦仲卿深爱妻子,试图向母亲求情,却无果。
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刘兰芝只好暂且回到娘家。
回到娘家的刘兰芝,虽有兄长的逼迫,但她仍坚守对爱情的忠贞。
而焦仲卿也对妻子念念不忘,两人约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然而,命运弄人,刘兰芝最终在兄长的逼迫下,无奈答应再嫁。
就在出嫁的前一天,刘兰芝与焦仲卿相见,两人互诉衷肠,决定以死来捍卫他们的爱情。
最终,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无疑是其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个。
她美丽、勤劳、聪明、有主见,面对婆婆的刁难和兄长的逼迫,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对爱情的执着。
焦仲卿则是一个在孝道和爱情之间挣扎的人物,他既不敢违抗母亲的意志,又深爱着妻子,最终在痛苦中选择了与妻子一同赴死。
而焦母和刘兄则代表了封建礼教和家长权威的冷酷无情。
从叙事结构上看,《孔雀东南飞》情节紧凑,跌宕起伏。
全诗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穿插了家庭矛盾、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描写,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真实。
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比如,焦仲卿与母亲的对话,表现出他的无奈和抗争;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临别誓言,展现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在表现手法上,《孔雀东南飞》善用比兴和铺陈。
开篇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的徘徊比喻夫妻的分离,生动形象。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鉴赏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5ce4bb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9.png)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鉴赏《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是中国古乐府民歌的一篇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
长357句,共计1785个字,作者无考,根据诗前小序,成诗在东汉末建安时期,地点在汉时庐江郡,主角姓名男焦仲卿,女刘兰芝,身份为夫妻,并且还记录了这首诗的来源。
内容描述了一对青年夫妇授粉见家长的压迫,双双殉情的悲惨情形。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爱情悲剧,描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愿望的理解和同情。
本诗按内容可分为五段:第一段从开篇到“及时相遣归”:以孔雀喻仲卿夫妇,并造成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和缠绵悱恻的气氛,为全诗定下基调。
接着以女主人公兰芝的口吻自叙,表现了她的有心计和贤淑。
又分两小段:(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即物起兴;(2)“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是刘兰芝对丈夫诉述痛苦,自请回家。
第二段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仲卿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作誓,意在迫使其母做出让步,不料其母不仅不让步,反而斥责仲卿“无所畏”、“助妇语”,并断然表示“已失恩义”、“不相从许”。
又分四小段:(1)“府吏得闻之”至“会不相从许”是焦仲卿代兰芝求情,焦母不允;(2)“府吏默无声”至“久久莫相忘”是焦仲卿劝慰妻子,妻子表示绝望;(3)“鸡鸣外欲曙”至“涕落百余行”是刘兰芝装束停当离开夫家;(4)“府吏马在前”至“二情同依依”是二人在大道口分别,立誓互不抛弃。
第三段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遣归娘家后被迫佯为许婚。
先写人门时母亲的责问,兰芝的表白取得了母亲的同情。
次写县令为子求婚,兰芝表示不违与仲卿的情义,婉辞媒人。
继写太守请婚,刘母辞婚,而刘兄咄咄迫嫁,兰芝无奈只得佯许。
又分四小段:(1)“入门上家堂”至“阿母大悲摧”写刘兰芝回家见母;(2)“还家十余日”至“不得便相许”写县令遣媒求婚被拒绝;(3)“媒人去数日”至“便可作婚姻”写太守也来求婚,刘兰芝在阿兄威逼下答允婚事;(4)“媒人下床去”至“郁郁登郡门”写太守权利准备婚事。
孔雀东南飞鉴赏文章
![孔雀东南飞鉴赏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895b2eb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b.png)
孔雀东南飞鉴赏文章《〈孔雀东南飞〉:爱情悲歌的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这篇古老的叙事诗,就像是一幅绚丽多彩却又透着淡淡哀伤的画卷,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让我们见证了一场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
诗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那可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
刘兰芝聪明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简直就是个全能型的媳妇。
可焦仲卿他老妈却不这么认为,总是鸡蛋里挑骨头,看兰芝不顺眼,硬是要儿子把她休了。
这焦仲卿也是个懦弱的主儿,虽说心里爱着兰芝,但在老妈的威严下,也只能无奈地听从。
你看兰芝被休回家时,那场面真是让人揪心。
她精心打扮自己,“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哪是被休的媳妇,分明是个要出嫁的新娘啊!可这背后却是无尽的心酸和委屈。
她对仲卿的爱却丝毫未减,与仲卿分别时,还许下了“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定誓言。
回到娘家后,兰芝的日子也不好过。
先是哥哥逼她改嫁,她不愿意,可又拗不过哥哥。
而仲卿呢,听说兰芝要改嫁,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跑来找兰芝。
两人见面时,那哀怨的眼神,无奈的叹息,让人看得直掉眼泪。
最后,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也“自挂东南枝”,这一对苦命的鸳鸯就这样以死来捍卫他们的爱情。
这首诗的语言也特别生动形象,那些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兰芝的美丽勤劳、仲卿的无奈痛苦。
而且诗里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孔雀东南飞》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还反映了当时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在那个时代,年轻人没有婚姻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就是无数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年轻人的缩影。
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自由平等的爱情和婚姻,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而感到庆幸。
《品〈孔雀东南飞〉:情之坚与礼之缚》《孔雀东南飞》就像一首悠悠的悲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了千百年,让我们为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有情人的悲惨命运而叹息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阅读与赏析全部赏析名篇下载请到第一篇婀娜多姿哀婉动人——谈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全诗三百五十五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古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此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载此诗于《杂曲歌辞》。
后人习惯于用诗的第一句作篇名,叫它《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的前面有个小序,说明了故事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作者通过刘兰芝、焦仲卿夫妇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赞扬了焦、刘夫妇忠于爱情、坚决反抗礼教的不妥协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生活。
这首诗主题积极,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写得哀婉动人,曾激起封建社会中多少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斗争。
由于诗的故事性强,极富戏剧性,因而曾被改编为戏曲,广为流传,迄至于今。
这首诗除开头的两句兴起和篇末的一段尾声之外,故事主体可分为四大部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全诗的序曲,以孔雀失偶后徘徊反顾,暗射下文的悲剧,一开始就渲染了悲怆沉郁的悲剧气氛,“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的尾声,写松柏连理,枝交叶错,鸳鸯双栖,交颈和鸣,表现了人民美好的愿望:无理者必遭惨败,有情人终成眷属。
诗的第—部分写刘兰芝不甘焦母的凌辱虐待,向丈夫焦仲卿主动提出回娘家的要求,一开始就崭露了她决不苟且忍辱的峥嵘头角,同时写焦仲卿代兰芝向母亲求情无效,焦母决定休弃兰芝,为展开下文预设了条件。
诗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慷慨陈词开篇,起如惊风闪电,开似江河决堤。
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先声夺人,令人耳目—新。
作者没有交代事情的缘起,没有絮语人物间关系,也没有赘言环境背景,一下于把刘兰芝推上了舞台中心,以其铮然作响的话语开启了贯之全诗的矛盾。
开始四个排比句,备述自己知书识礼,才艺俱佳,看似平常实则奇妙,傲岸之气隐于内,梗介之意藏于中,话中有意,绵里有针。
接着痛陈苦情:鸡鸣即织何其早,深夜不息何其迟,三日五匹何其速,日日如此何其苦,而竟然“大人故嫌迟”,可见焦母何其蛮。
最后提出“及时相遣归”的要求,理由充足,感情强烈,态度坚决。
兰芝的这些话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自然引导出仲卿向母求情,悍母坚决不允的情节。
府吏求情,一表夫妇恩爱无隙,二述女行无偏斜,三明矢志不改之意;可是焦母却“槌床便大怒”,以“此妇无礼节”诬陷兰芝,以“否意久怀忿”表明态度,以“东家有贤女”迷惑仲卿,以“遣去慎莫留”胁迫儿子。
任焦仲卿如何长跪不起表示恭敬,如何详细辩白表示无辜,如何赌咒罚誓表示志坚,可是只落得个受焦母的呵斥:“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一部分是刘兰芝与封建礼教家庭斗争的第一个回合,虽然以刘兰芝的被遣结束,可是由于兰芝自请遣归,因而刘兰芝处于主动地位,从自陈与仲卿的说情中,也初步显露出兰芝的思想性格。
这部分交代了人物关系,刘兰芝与焦母是矛盾的对立面,横蛮无理的焦母是封建卫道士,媳妇虽然贤能而知礼,她却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耍发家长的虎威,叫“遣去慎莫留”。
刘兰芝和焦仲卿是恩爱夫妻,焦仲卿表示与兰芝”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也就形成了焦、刘间的诚挚爱情与封建家长间的矛盾,壁垒分明,泾渭自见。
矛盾的双方,本来是焦母与兰芝间的冲突,可是仲卿既为焦母之子,又是兰芝之夫,也就很自然地把这个中介人物推上了场。
焦母与仲卿间的矛盾,其性质是夫妇爱情与封建礼教间的矛盾,也是焦母与兰芝间矛盾的折光反映,这为塑造两个对立方面的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
从这第一个回合中,兰芝的刚强不阿、仲卿的情重而软弱、焦母的骄悍无理的性格,已各初现面貌。
仲卿求情无效,兰芝势在必行,此行何去,命运如何,为下文展开创造了必然条件,同时,又激人存想悬念,使诗增强了艺术魅力。
诗的第二部分写到刘兰芝毅然离开焦家,但又与焦仲卿情深意厚,难舍难分;在不得不分手时,相互盟誓,决不负心,刘兰芝处于既怨焦母又恋仲卿的两难境地。
这部分包含“话别”、“辞亲”、“盟誓”三项内容。
话别是缘求情无效而来,辞亲是话别后的必然之举,盟誓是酿成悲剧的因子。
话别时,焦仲卿鉴于“逼迫有阿母”,屈服家长的威严,不得不叫兰芝“暂还家”,同时又出于与刘兰芝的恩爱,除好语抚慰外,并寄希望于以后的再行“迎娶”。
而刘兰芝对焦母洞若观火,对世情了如指掌,对前途不卜已知,过去“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因而遗物为念,决计一别不还。
刘兰芝在焦家三年,含苦茹辛,负冤受屈,一旦耍离开这个家庭,照理应该高兴,可是如今是被休遭遣,却是蒙羞披耻,加之她对焦仲卿还是心怀眷恋,缠恋不舍的。
诗人写其辞亲时的复杂感情,没有去写她如何泪流满面,怎样唉声叹气,而是—反常法,以舒缓的音调弹奏出一支美女曲,以工笔亮采描绘起刘兰芝的形象:“鸡鸣欲曙,新妇起严妆。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伴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些首饰不可谓不精致。
这些衣着不可谓不精羹,反复装饰不可谓不精心,如此场而不可谓不精采。
刘兰芝此时,饱含对焦母的怨怒,深藏对焦仲卿的眷恋,满怀对前途的忧虑,真是百念缠身,万感攒心。
刘兰芝本来是无心于服饰。
无意于容颜,可是作者却将她从头到脚极为华艳地打扮了一遍。
这—装扮,维妙维肖地刻划了刘兰芝的心理。
她不愿蓬头垢面地见焦母,不愿哀声叹气地上家堂,而以“精妙世无双”的形貌去辞行,她心里淌血而眼中无汨,胸中燃火而面无表情,这是多么倔强的性格。
刘兰芝别焦母,仍然雍容大度,彬彬有礼。
兰芝别小姑,则谆谆告诫,句句含情。
兰芝别焦仲卿,却心痛如割,忧心如焚。
在焦母面前,她滴泪不洒,可是到了小姑前,便止不住“泪落连珠子”,热泪象断线珍珠样抛落,而出门登车时,便“涕落百余行”,泪泉喷发,毫无抑制。
刘兰芝感情的变化是因了对象的不同而有别,因了场合的改变而相异,同时也反映了她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知道和仲卿的生离也可能就是永别,她现在跳出火坑,等待她的便是苦海,“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瞻念前途,荆棘遍地,虎狼当道,怎不叫她愁肠百转,泪泻如瀑!这部分以夫妇对天盟誓作结,为以后矛盾的展开奠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部分是刘兰芝被遣情节的自然延伸,又处于没有回到娘家之前,因而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作者安排这一段情节,其目的乃在于通过兰芝辞家这一感情强烈的片刻,展开刘兰芝性格的另外几个侧而:虽受驱遣而不低头;虽极痛苦而精神犹振,面对冤主而不失态,辞别亲人而头脑清醒。
论刘兰芝与焦母的关系,她离去刻不容缓,论刘兰芝与仲卿的感情,她离去又寸步难行。
回娘家是刘兰芝唯一的出路,而想到有性行暴如雷的哥哥又觉得是条绝路。
刘兰芝就是处于这多重矛盾之中,也就是因了多种矛盾的激烈斗争使刘兰芝的性格迸射出绚丽的火花!兰芝和仲卿的性格在里得到进一步的比较体现,他们有共同同的东西,双方爱得真城,心心相印,可是也明显地有着区别:仲卿屈从阿母,兰芝无视悍妇;仲卿心存幻想,兰芝不图侥幸;仲卿只着眼于目前,兰芝心更虑及未来。
这一阶段刘兰芝与封建礼教间的矛盾,已由孕蓄、爆发,发展到要决绝的阶段,但是整个悲剧还没有激化,因为兰芝还有回娘家的一条路。
只是从刘兰芝的预测中,已使人感知了矛盾必然激化的因素。
这就使得情节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贯性。
诗的第三部分写刘兰芝回娘家后的不幸遭遇:县令、太守家一再求婚,阿兄逼嫁,太守打算迎娶,阿母促其备嫁,矛盾趋于激化。
刘兰芝的遭遇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焦家与焦母的矛盾;第二阶段在刘家与刘兄的矛盾。
到刘家后,刘兰芝先遭到母亲的斥责,又遇到县令家的求婚,都在兰芝的辩白和母亲的同情下渡过了。
可是太守家来求婚,刘兄介入,使形势急转直下。
阿兄闻讯后,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刘兄趋炎附势,薄情寡义,尖酸刻薄,把刘兰芝驱上了峡谷末路。
摆在兰芝面前的两条路,要么背盟负约而屈从哥哥,要么坚决不从而一语同断。
读者从刘兰芝的口中却听到“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的慨然回答。
兰芝这一举动初看平顺自然,入情入理。
刘兄胁于太守的势,惑于贵家的利,厌于被遣的妹,威逼兰芝改嫁,而兰芝早知“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现在事如所料,顺水推舟。
一口应承,也属顺理成章。
可是这也使人大为惊奇,—奇与焦仆卿情深意浓的刘兰芝怎么忽然抛却了山盟海誓;二奇一向宁折不弯的刘兰芝怎么忽然变成委曲求全;三奇从来不幕荣华富贵的刘兰芝,怎么忽然见异思迁?因奇异而使人疑,因其疑而使人思。
接诗下文“兰芝仰头答”,则使人豁然开朗,原来兰芝是在那里“低头听”,也是在那里“低头思”,她的所答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她对于严重事变成竹在胸的表现。
她这一答,是稳定局面的办法.是欲擒故纵的手段,是争取再会仲卿的措施,也是死志已决的表现。
太守家获知兰芝已允婚,“心中大欢喜”,及时选定良时吉辰,迅速作好迎亲推备,作者纵笔铺叙了迎亲的排场;“交语速装束,骆驿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饯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君门。
”太守家准备迎亲,刘家逼迫兰芝赶快装束,本可紧紧衔接,步步紧张,可是作者于此楔入了这一段金车采礼的描述,使已趋紧张的气氛松弛了下来。
这一松,实际上烘托了刘兰芝内心的紧,骆驿如浮云的车马,就如辗踏在兰芝的心上,积如丘山的财礼,好比壅塞在兰芝的胸中。
金锣玉鼓,箫声笛韵,反衬了兰芝的镇静自若,可见刘兰芝从容赴死的气概。
这部分最后一层写刘兰芝在母亲的催逼下做嫁衣的情景:“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左手持刀尺,不是说其艺高,也非言其习惯;朝成绣夹裙,不是说其快速,也非言其心切,都是写她无心作嫁衣,假样装场面。
因为她死志已定,自然无意再制作华装美服,但为了争取与仲卿再会一面,又不得不虚饰门面,拖人耳目,以赢得时间和机会。
尖锐激烈的矛盾已把刘兰芝推上了悬崖峭壁,可是刘兰芝不因身居崖顶而畏缩,不因面临深渊而战傈,不是看透当时社会,决心以死—拚者不能如此。
这部分是矛盾激化阶段。
矛盾一步步推上高潮,把刘兰芝逼上走投无路的境地。
刘兰芝跳出了焦家的狼窝,又落入刘家的虎口,这就揭露了刘兰芝的悲剧的实质,是夫妇爱情与整个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间的矛盾,焦母和刘兄正是恶势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