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

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

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

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

三、生态系统健康:

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

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

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

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

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

五、剂量-反应关系:

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

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

六、联合作用的类型

1、相加作用

2、独立作用

3、协同作用

4、增强作用

5、拮抗作用

七、人群健康效应谱

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

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

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

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

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

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

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

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

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

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类型:1、大气污染烟雾事件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3、生物性污染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

十二、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因素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类型:1、非特异性影响2、引起慢性疾患3、持续性蓄积危害

十三、环境污染物致癌危害,分四类Ⅰ(对人类致癌)、Ⅱ(A对人很可能致癌,B对人可

能致癌)、Ⅲ(对人类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Ⅳ(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空气污染与肺癌:污染大气的致癌物主要是多环芳烃类(PAH)化合物,以苯并芘(BaP)含量

最多,具有强致癌性。空气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不完全燃烧

1、大气污染与肺癌

2、室内空气污染与肺癌

水污染与肿瘤:水致突变性与胃癌、肝癌的关系;水污染与食管癌

十四、环境污染致畸危害:先天畸形:一般指先天性的形态结构异常,仅是出生缺陷中的一

部分疾病

十五、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DC):是对维持机体内的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十六、基准与标准

1、环境质量(或卫生)基准是指环境有害物质或因素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

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是依据科学研究获得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一定

的安全系数而确定的

它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应。基准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

而确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基准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2、标准是以基准为科学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而制定的,由国家管理机构颁布,一般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3、基准是标准的核心,是标准的科学依据,基准的数值决定了标准的基本水平。标准值应

小于或等于相应的基准值,特殊情况,严于基准值。

十七、环境卫生标准的制订原则:

1、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

响4、选用最敏感的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十八、暴露测量:

1、环境暴露测量即测量外暴露剂量(用测定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的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

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2、暴露剂量测定(内暴露剂量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机体已吸收至人体内的污染物量)

3、生物有效剂量测量(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

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代替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十九、生物标志(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素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

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的种类:暴露生物标志(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机体

内可测定的生理、生化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易感性生物标志(是能够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

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指标)

二十、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应用毒理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的资料,系统科学的表征有害环境因素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

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估,对危险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步骤:1、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定性评价阶段,依据:化学物资料、毒理学试验资料、人

群资料

2、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定量评价,核心)

3、暴露评价

4、危险度特征分析

第三章大气卫生

一、

(一)气溶胶:大气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根据形成过程、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及颜色的差异等,气溶胶可分为轻雾、浓雾、霾、粉尘、

烟气、烟、烟雾和烟炱等;

(二)雾和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和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影响能见度是近

地面的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是由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颗粒物所导致的水

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浑浊现象。

一般通过相对湿度来区分雾和霾:相对湿度高于90%时称为雾,低于80%时称为霾,介于两

者之间的是雾和霾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相对湿度高于90%的大雾天气,也不能完全排除人

为污染的因素。

二、太阳辐射:是产生各种天气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地表上光和热的源泉

按其不同波长的生物效应,紫外线(UV)可分为UV-A(400~320nm)UV-B(320~290nm)和UV-C(290~200nm)

太阳辐射产生的UV-A可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而全部UV-C以及90%以上的UV-B可被大

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

与UV-B相比,UV-A穿透皮肤的能力较强,但生物活性较弱

紫外线的作用:色素沉着、免疫增强(UV-A)红斑、抗佝偻病(UV-B)杀菌(UV-C);过强的紫

外线可致日光性皮炎和光电性眼炎、甚至皮肤癌等;紫外线还与大气中的某些二次污染物形

成有关,例如光化学烟雾和硫酸雾等;还有雪盲现象也是因为紫外线

可见光(400~760nm)综合作用与机体的高级神经系统,能提高视觉和代谢能力,平衡兴奋

和镇静作用,提高情绪与工作效率,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

红外线(700nm~1mm)的生物学作用基础是热效应,适量的红外线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

细胞增殖,具有消炎和镇静作用;过强则可引起日射病和红外线白内障

三、大气污染:当大气接纳污染物的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升高,对人们的健康和

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不良影响,称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引起大气污染的各种有害物)

大气污染分类:天然污染:主要由于自然原因形成,如沙尘暴、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人为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可来自固定污染物如烟囱、工业排气管等

和流动污染源如汽车等各种机动交通工具

人为污染的来源更多,范围更广

四、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表示大气颗粒物的大小,若所研究的大气颗粒与一个有单位的密度的球形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相同,则这个球形的颗粒物的直径就定义为所研究大气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

这种表示法可以直接表示出大气颗粒物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沉降速度、进入呼吸道的可能性以及在呼吸道的沉积部位等

按颗粒大小,大气颗粒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总悬浮颗粒(TSP) 是指粒径<=100 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悬浮于空气中的颗粒

(二)可吸入颗粒(IPPM10) 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 μm的颗粒物,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又因为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被称为飘尘

(三)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细颗粒。它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以穿透肺泡进入血液。PM2.5更易于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四)超细颗粒物(PM0.1) 空气动力学直径<=0.1 μm大气颗粒物。人为来源的PM0.1主要来自汽车尾气。PM0.1有直接排放到大气的,也有排放出的气态污染物经日光紫外线的作用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后二次形成的。

五、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排放量:最基本的因素

2、与污染源的距离:

(1)烟波着陆点: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的点即烟波着陆点。

(2)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的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3)近地面大气中的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最大,下风侧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在烟波着陆点和烟囱之间的区域常没有明显的污染。无组织排放扩散的距离较短,据污染源越近,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越高。

3、排出高度:

(1)有效排出高度:即烟囱的本身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

(2)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二)气象因素

1、风和湍流:

(1)风玫瑰图:将一定时期内个各个方向出现的频率按比例表在罗盘坐标上,可以绘制成风向频率图(2)风速决定了大气污染的稀释的程度和扩散范围

(3)大气湍流:风速时大时小,并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上下、左右出现无规则的摆动,风的这种无规则运动称大气湍流,其产生与垂直气温的变化和大气中气团间的摩擦作用引起的短暂性紊乱有关,垂直温度递减率大、风速高、地面起伏程度大,则湍流运动就强

2、温度层结:

1 温度层结即气温的垂直梯度,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

2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大气温度的这种垂直变化常用(γ)来表示定义: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摄氏度

3?? 实际上的气温垂直分布有以下三种情况:(1)气温随高度递减,此情况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风速小时。地面受太阳辐射后,近地面空气增温较快,热量缓慢向高层传递,此时γ>0,空气的垂直对流良好(2)气温随高度递增,例如在无风少云的夜晚,夜间地面无热量吸收,但不断通过辐射失去热量而冷却,近地空气也随之冷却,这样气层不断由下向上个冷却,形成气温下低上高。种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的现象称为逆温,此时γ<0 (大气处于极稳定状态)(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多见于多云天或阴天,风速较大时。由于云层反射,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增温不显著。夜间时,云层的存在增强了大气的逆辐射,地面冷却不明显。风速较大加剧了上下气层的交换,空气得到充分混合。γ=0

4?? γ与γd(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大小的关系与大气稳定状态:(1)γ>γd ,大气不稳定状态(波浪形)(2)γ<γd,大气稳定状态(扇形)(3)γ=γd,中性状态(锥形)

5 逆温的类型:

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形成,无风、少云的夜晚,地面无热量吸收,但不断通过辐射失去热量而冷却,近地空气也随之冷却,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

下沉逆温:由于空气压缩增温形成的。上层空气下沉落入高压气团中受压变热,结果上层空气的气温高于下层,形成逆温

地形逆温:由于局部地区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在盆地和山谷中,晚上寒冷的空气沿山坡聚集在山谷中形成滞止的冷气团,而其上层有热气流,形成逆温

3、气压:1 地面受低压控制、四周高压(大风、多云),大气呈中性或不稳定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2 地面高压,反气旋形成(天清气朗、风速小、逆温层)阻碍污染物的扩散

4、气湿: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影响污染物扩散速度,甚至加重污染

(三)地形

(1)热岛现象:人口密集的城市热量散发远远大于郊区,结果造成城区气温较高,往郊外方向气温逐渐降低,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称为热岛现象。郊区的污染物易引入城市,造成市区的大气污染

(2)水地相连之地,总是从低温吹向高温

六、1、温室效应:大气层中某些气体如CO2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称为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55%)、甲烷(15%)、氧化亚氮(6%)和氯氟烃(24%)等

七、酸雨的主要危害: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酸化的水体微生物

分解有机物物的活性减弱,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合成降低,浮游动物种类减少,鱼贝类死亡

(死湖)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酸雨增加土壤中有害重金属溶解度,加速其向水体、植

物和农作物的转移4、酸雨还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表水pH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八、大气棕色云团(ABC):是指区域范围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煤烟、硫酸盐、硝酸盐、飞灰等。其棕色就是黑炭、飞灰、土壤粒子以及二氧化碳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所

九、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我国全国范围分为两类不同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

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

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2、每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分为两级:一级标准: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长期接触不发

生伤害(一类一级);二级标准: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长期和短期,不发生伤害(二类二级)

3、不同的浓度限值: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年平均浓度限值

十、

(一)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颗粒物:1、呼吸系统的影响 2、心血管系统

的影响 3、致癌作用

(二)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1、刺激呼吸道

平滑肌内的末梢神经感受器,使气管或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和分泌物增加,出现喘息、气

短等症状以及FEV1等肺功能指标的改变 2、影响动物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能力以及呼吸

道黏膜纤毛的运动 3、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损害巨噬细胞参与的杀菌过程 4、变态反

应原,能引起支气管哮喘 5、促癌作用,可增强BaP的致癌作用

(三)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态污染物(氮氧化物-主要是NO2):1、

肺功能降低2、激活氧化应激系统,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严重时引起肺水肿 4、亚硝酸根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

(四)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态污染物(一氧化碳):1、CO与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2、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

(五)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态污染物(臭氧):1、呼吸道症状、肺

功能改变、气道反应性增高以及呼吸道炎症反应 2、引起哮喘发作、上呼吸道疾病恶化 3、

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下降 3、浓度高时可引起头痛、肺气肿和肺水肿等

(六)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铅:(1)来源:城市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

源之一曾经是含铅汽油的使用;目前,来自铅锌矿开采冶炼、铅冶炼厂、蓄电池厂等的含铅

废气是城乡大气环境铅污染的重要污染(2)健康影响:1、铅是全身性毒物,可以影响多个

系统,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

统均有不良影响 2、儿童铅中毒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缺乏自信、抑郁、

淡漠或多动、强迫行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低于同龄儿童等

(七)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环芳烃(PAH):(1)来源:含碳有机

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2)健康影响:1、致癌作用(BaP代表) 2、还有免疫毒性、生殖

毒性和发育毒性

(八)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噁英:(1)来源: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某些农药的合成聚氯乙烯塑料的生产、造纸厂漂白过程、氯气生产、钢铁冶炼,催化剂高温

氯气活化都可向环境中释放二噁英(2)健康影响毒性资料不完全,有致癌性性、致畸性

以及生殖毒性资料仅限于几种化合物

第四章水体污染

一、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一)物理性状指标(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好坏,也可以说明水质是否受到物理性污染)

1、水温:1 可以影响到水中生物、水体自净和人类对水的利用

2 水温的变化总是落后与大气温度的变化3?? 水温热—溶解氧降低—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

2、色:1 洁净的水是无色的

3、臭和味;1 洁净水是无臭气和异味的2 天然水中的臭和味的主要来源:(1)水生动植

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2)有机物的腐败分解(3)溶解的气体如硫化氢等(4)溶解的

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

4、浑浊度(turbidity):1 水浑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2

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

度单位,简称1度3?? 悬浮物具有吸附污染物和细菌、病毒等影响水质的物质的特性,是饮

用水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指标4?? 不浑浊的水不一定为受污染

(二)化学性状指标

1、pH:1 纯水的pH等于7,天然水的pH一般在7.2~8.5之间2 当水体受大量有机物污

染时,有机物因氧化分解产生游离的二氧化碳,可使水的pH降低

2、总固体:1 总固体是指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

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由有机物、无机物和各种生物体组成2 当水受污染时,其总固体

增加

3、硬度(hardness of water):1 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指标、代表)(mg/L)2 分类: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

硫酸盐、氯化物);暂时硬度(水经煮后能除去的那部分硬度,水煮沸时,水中的重碳酸盐

分解形成碳酸盐而沉淀,但由于钙、镁的碳酸盐并非完全沉淀,故暂时硬度往往小于碳酸盐

硬度)、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4、含氮化合物:1 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2 有机氮是有机

含氮化合物的总称,蛋白氮是指已经分解成较简单的有机氮,两者主要来源动植物——新近

受到明显的有机性污染

3?? 三氮(NH3、NO2、NO3)水体受含氮有机物或粪便污染后,经微生物有氧代谢,依氧化

程度不同的产物

(1)氨氮是天然水被人畜粪便等含氮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最

初产物。水中氨氮增高时,表示新近可能有人畜粪便污染。但流经沼泽地带的地表水,其氨

氮含量也较多。地层中的硝酸盐可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氨,也可使氨

氮浓度增加

(2)亚硝酸盐是水中氨在有氧条件下经亚硝酸盐菌作用形成的,是氨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此化合物的含量高,表示该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

(3)硝酸盐氮是含氮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

(4)如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含量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表示该水体过去曾受有

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

(5)若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

污染,目前自净正在进行

(6)人们可根据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氮含量变化的意义进行综合分析

5、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

1 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水温越低,水中溶解氧含量越高

2 耗氧过程(氧代谢)和复氧过程(大气向水中溶解的增氧过程)同时存在

3?? 氧是有机物氧化分解,水体自净和水生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4?? 大量藻类植物生长——光合作用——过饱和状态;有机物污染、藻类大量死亡——溶解氧被消耗——耗氧速度>复氧速度——溶解氧持续降低——厌氧状态——厌氧微生物繁殖——

有机物发生腐败分解——生成NH3、H2S等——水发臭

5 溶解氧含量可作为评价水体受有机性污染及其自净的程度的间接指标

6、化学耗氧量(COD)

1 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的氧量

2 测定水中有机物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3?? 简便快速、但不能反应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污染物的化学稳定性及其在水中降解的实际情况

7、生化需氧量(BOD)

1 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2 生物氧化过程与水温有关,实际工作中规定以20摄氏度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

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

3?? 反映微生物活性,反映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经常采用

8、氯化物 9、硫酸盐 10、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 11、有害物质

(三)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1、细菌指数

1 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2 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

3?? 只能说明在这种条件下适宜生长的细菌数,不能表示水中所有的细菌数,更不能指出有无病原菌存在

4?? 水体被微生物污染的参考指标

2、粪大肠菌群

1 总大肠菌群数: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摄氏度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2 有两种大肠菌群:肠道内存在的大肠菌群细菌,称粪大肠菌群、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大肠菌群细菌

3?? 粪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水体的微生物学指标

4?? 指示菌

5 培养温度的方法来鉴别不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细菌:在44.5+-0.2摄氏度环境中培养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为粪大肠菌群;而自然环境中存活的大肠菌群在44.5摄氏度培养时,则不再生长,故培养与37摄氏度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为总大肠菌群(包括粪大肠菌群和其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

二、水体富营养化:受含磷、氮等污水污染造成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中有机物增加、溶解度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三、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d)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四、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是由于食物链上各级生物的生物富集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五、水中藻类毒素的危害:1、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使水质出现异臭异味 2、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3、藻类毒素——食物中毒

六、多氯联苯的危害:1、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化学污染物,拮抗雄激素睾酮的作用 2、米糠油中毒事件——胎儿油症等

七、水体污染调查:1、污染源调查:1 企业种类、性质、规模和整体及企业内部布局情况

2 企业各车间使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副产品等3?? 工业用水的水源类型、供水方式和使用情况,废水排放量及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浓度4?? 废水排放方式和流向5 企业对废水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情况

2、水体污染调查:1 基础调查:调查了解水体基本状况2 检测性调查3?? 专题调查4?? 应急性突发事件调查

3、水体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患病率、死亡率及某些健康损害的资料,系统分析,寻找确认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八、水体污染检测

(一)江河水系监测:1、采样断面与采样点的选择1 至少设置3个采样断面:(1)设在污染源的上游清洁或对照断面,了解河水为受本地区污染时的水质状况(2)设在污染源的下游的污染断面,了解水质污染状况和程度(3)设在污染断面下游一定距离的自净断面,可了解污染范围及河水的自净能力2 采样点数依河道宽度而定(1)较宽的水体可5个采样点(2)较小的可只在河中心采样(3)重要的支流入口也应进行采样监测(4)采样深度:水下0.2~0.5m

2、采样时间和频率:1 针对调查目的和不同水质监管要求2 如允许进行连续采样。否则进行每月或每季监测3?? 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各采样一次(2~3天)4?? 避开雨天

5 采样前的准备:人力、财力及组织统筹准备;采样工具、容器试剂等准备;调查表、登记表及标签等准备;实验室准备;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准备

3、水质检测项目

4、水体底质的监测

5、水生生物的监测

(二)湖泊、水库的监测

(三)海域的监测

(四)地下水的监测

九、水体卫生监督和管理:1、开展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调查 2、加强医疗机构污水的管理处置 3、以污水进入农田灌溉或污水流入的养殖区 4、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 5、开展经常性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一、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二、氯化消毒副产物:1 是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的氯与水中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代烃类化合物2 氯化消毒剂包括:氯气、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氯胺等3?? 最常见的氯化消毒副产物有两大类:1、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三卤甲烷(THM)2、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卤代乙酸(HAA) THM和HAA两者含量之和可占全部氯化消毒副产物的80%以上

三、2006年《生活饮用水卫生指标》:常规检验项目为5组(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

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消毒剂指标)42项;非常规检验项目三组(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64项,合计106项

三、集中式供水——水源选择的原则:1 水量充足2 水质良好1、选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作

为供水水源时,应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2、水源水的放射性指标限值符合标准 3、但水源水质

不符合标准,不宜作为供水水源。若要用要进行处理,达到标准3?? 便于防护:有条件时选

用地下水4?? 技术经济上合理

四、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1 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禁止捕捞、网箱养殖、停靠

养殖等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2 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米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

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等有可能污染该水域水质的活动3?? 以河流

为饮用水水源时,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取水点上游不小于1000m,下游不小于100米4??

受潮汐影响的河段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上下游两侧范围相当,范围可适当扩大5 以水库和

湖泊为饮用水水源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水域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水

源保护区,按前两项规定执行6?? 对生活饮用水水源的输水明渠、暗渠,应重点保护,严防

污染和水量流失

五、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1 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难降解的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

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2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渗坑或渗井3?? 人工回灌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

六、(一)水的净化和消毒——混凝沉淀1 天然水中的细小颗粒,特别是胶体微粒,难以

自然沉淀,是水浑浊的主要根源。此时需要加入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而去除之,此过程称为

混凝沉淀2 混凝原理:压缩双电层作用、电性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

3?? 混凝剂的种类和特性:(1)金属盐类混凝剂

1、铝盐(明矾、硫酸铝、铝酸钠、三氯化铝等)——最常用的混凝剂;优点:腐蚀性小、

使用方便、混凝效果好,且对水无不良影响;缺点:水温低时,絮凝体形成慢且松散,效果

不如铁盐

2、铁盐(三氯化铁、硫酸亚铁等)——也是最常用的混合剂;优点:适用的pH范围较广(5~9),絮凝体大而紧密,对低温、低浊水的效果较铝盐好;缺点:腐蚀性强,易潮湿,

水处理后含铁量高

(2)高分子混凝剂

1、聚合氯化铝(常用的是: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优点:对高、低浊度水,严重污

染的水和各种工业废水都有良好的混凝效果;用量比硫酸铝少;适用的pH范围较宽(5~9);凝聚速度非常快,凝聚颗粒大,沉淀速度快,过滤效果好;腐蚀性小,成本较低

2、聚丙烯酰胺:吸附架桥作用;优点:对低、高浊水效果均好;缺点:价格昂贵,单体毒

性高

(二)过滤

(三)消毒

(1)氯化消毒:1、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用水消毒的一种办法2、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

者均为有效氯

3、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又是一种强

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从而让

细菌死亡;对病毒是破坏核酸

4、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用水时,氯

不仅与水中细菌作用,还要氯化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其需要的氯的总量为需氯量;

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

氯(residual chlorine)——有两种:游离性余氯(加氯——30min——0.3~0.5mg/L)如

HOCI和OCI、化合性余氯(1~2h——1~2mg/L)如NH2CI和NHCI2

2 水的pH:消毒时水的pH不宜太高;消毒时一氯氨为好(不臭,消毒效果稍逊)3?? 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4?? 水的浑浊度:浑浊度高,杀菌效果降低5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抵抗力不同大肠杆菌抵抗力较低,病毒次之,原虫包囊最强

(2)二氧化氯消毒

(3)臭氧消毒:极强的氧化剂

(4)紫外线消毒:作用于核酸

(四)饮用水的深度净化:在市政府供水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再次对水质净化处理

(五)水质的特殊处理:(1)除氟:1、活性氧化铝法 2、骨碳法 3、电渗析法

(2)除铁和除锰:铁——黄水;锰——黑水;曝气氧化法

(3)除藻和除臭:1、物理方法:气浮技术除藻 2、化学方法:硫酸铝、硫酸铜、铁盐 3、

生物方法:水网藻除藻

第六章土壤卫生

一、土壤环境特征:

(一)土壤的组成:土壤(soil)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由固相、液相、气相组成的三相多孔体系

(1)土壤固相:土壤中矿物质(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有机物质(1%~10%)

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组成土壤固相,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是指土

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的总称,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及土壤生物。

(2)土壤液相: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及其水溶物质。土壤水分:土壤间隙中的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和灌溉水。土壤水分即是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也是进入土壤的各种污染物

向其他环境层迁移的媒介

(3)土壤气相:土壤气相是指土壤孔隙所存在的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二)土壤的物理学特征:土壤的理化性质制约土壤肥力水平,影响着土壤的通透性、持水

能力、过滤速度、吸附能力、营养的供应和微域环境。

(1)土壤质地:按土壤粒级及其组合比例而定的土壤名称——砂土、壤土、黏土

(2)土壤的孔隙度: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土壤孔隙

对土壤性质多方面的影响1、土壤容水量:颗粒小——孔隙总容积大——容水量大——渗水性、透气性不良——不利建筑防潮、有机物的无机化 2、土壤渗水性:颗粒大——渗水快——土壤干燥,渗水过快——污染物易渗入地下水,不利于地下水保存3、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土壤的水分沿着孔隙上升的现象,称为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孔隙越小——作用越大。建筑地面、墙壁潮湿与此有关

(三)土壤的化学特征

(1)土壤环境背景值:1、环境背景值(environment background value)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2、研究环境背景值的实践意义:参照值、制定卫生标准、评价健康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利

用地方病防治等

(2)土壤环境容量(环境负载容量):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环境的基本属性

和特征,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土壤环境容量:即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

在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还体在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等方面

(四)土壤的生物学特征

(1)土壤细菌:土壤中分布最广的生物体

(2)土壤藻类:含有叶绿素的低等植物(绿藻、硅藻、黄藻)

(3)土壤原生动物

二、有机物的净化:1、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有机物逐渐无机化或

腐殖质化

2、含氮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使含氮有机质分解,使土壤中氮素循环的主要过程,其过程主要包括:1 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释放出氨的过程)2 硝化作用

(微生物氧化氨为硝酸并从中获得能量的过程)3?? 反硝化作用(在厌氧条件下如水淹、有机质含量过高情况下,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含氮化合物或分子态氮的过程

3、腐殖质(humus)1 有机物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

胶体物质,其过程称为有机物的腐殖质化2 成分复杂;木质酸、三大营养素、腐殖酸等——土壤有机质(85%~90%)3?? 腐殖质——净化能力

三、污染物在土壤或农作物中的残留情况常用半减期(指污染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

和残留期(污染物减少75%~100%所需的时间)表示

四、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铊污染:(一)急性铊中毒:主要发生在皮肤接触或口服铊盐后(二)慢性铊中毒(较多)主要表现1、周围神经损害,早期——双下肢麻木、疼痛过敏,

后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 2、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毛发脱落4、男性性欲丧失、睾丸萎缩

等5、致畸致突变

五、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铬污染:铬对人体与动物的健康影响与铬的价态有很大关系(一)三价铬(是铬的最稳定的氧化态):1、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葡萄糖耐量因子(GTE)的组成成分,三价铬通过GTE影响糖代谢(二)六价铬:1、强氧化性、腐蚀性,很强的毒性作用2、恶性肿瘤、消化系统影响、呼吸系统影响、、皮肤影响及泌尿、循环系统影响

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是指能持久存在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

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1、持久性(POP物质因具有抗光解、抗化学分解和抗生物

降解性)

2、生物蓄积性(POP具有高亲脂性和高疏水性,在机体的脂肪组织中蓄积)

3、迁移性(通过风和水流向遥远的地区扩散,从水体或土壤以蒸发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

附着在大气颗粒物上,通过大气环流远距离迁移,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且易从温暖地区向

寒冷地区迁移)

4、高毒性(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毒性最强的是二噁英)

八、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是控制肠道传染病,增加农业肥料和改良土壤

的重要措施(1)厕所的卫生要求 1、位置适当:坑式厕所应选土质干燥,坑底应距地下水

位2m以上,距分散式供水水源、饮食行业和托幼机构30m以外的地方2、粪池要高出地面,应防渗防漏,不污染地下水 3、有防蝇、防蛆、防鼠、防臭、防溢的设施 4、采光、照明、

通风良好,使用方便,便于保洁

(2)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按好氧、厌氧与兼性厌氧发酵、密闭贮存、粪尿分离干式

粪便处理和固液分离絮凝-脱水处理方法的类别,分别提出了卫生要求

1、城乡采用的粪便处理技术,应遵循卫生安全、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2、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用于农业施肥和直接排放

3、采用固液分离-絮凝脱水法处理粪便时,产生的上清液应进行污水处理,污泥须采用高温

堆肥等方法处理,处理后排放的水总氮总磷等物质含量应符合标准

4、应有效控制蚊蝇孳生,使堆肥堆体、蓄粪池、厕所周边无存活的蛆、蛹和新羽化的成蝇

5、清掏出的粪渣、沼气池的沉渣、各类处理设施的污泥须采用高温堆肥无害化处理合格后

方可用于农业施肥

6、肠道传染病发生时,应对粪便、贮粪池及周边进行消毒

7、尽各种方法处理后的粪便产物应符合标准的具体要求

九、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1)垃圾的压缩、粉碎和分选(2)垃圾的卫生填埋(最常用的

垃圾处理方法;安全卫生、成本较低;局限:1、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 2、产生大量渗滤液,

污染地下水及土壤 3、填埋产生的甲烷气体是爆炸隐患、温室效应)(3)垃圾的焚烧

十、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1、大约80%的垃圾为潜在的原料资源,可以回收有用成分并作

为再生原料加以利用 2、混合收集是指各种城市垃圾不经任何处理,混杂在一起收集的一种

方式 3、这种方式,一是增加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二是降低了垃圾中有用物质的纯度

和再利用的价值 4、垃圾分类方法包括:二类法、三类法、四类法以及五类法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

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二、影响碘缺乏病流行的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 2、水碘含量 3、协同作用:致甲状腺肿物质、缺点 4、经济状况:贫穷 5、营养不良:增强效应

三、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饮水型病区、燃煤污染型病区、饮砖茶型病区

四、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类型:饮水型病区、燃煤污染型病区

五、克山病——低硒

第八章环境污染性疾病

一、慢性甲基汞中毒:人群长期暴露于被汞(甲基汞)污染的环境,主要是水体汞(甲基汞)污染和由此导致的鱼贝类等食物甲基汞污染,造成摄入者体内甲基汞蓄积并超过一定阈值所

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中毒表现的环境污染性疾病。

发病原因:水体汞污染是引起慢性甲基汞中毒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一、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1、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空气清洁卫生 4、隔音性能

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干净整洁

二、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

(一)住宅的平面配置:

(1)住宅朝向:1、住宅朝向是指住宅建筑物主室(卧室、客厅)窗户所面对的方向,它对

住宅的光照、采光、通光、小气候和空气清洁程度等都能产生影响 2、选择的原则:冬季得

到尽量多的光照,夏季能避免过多的日照和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南北朝向)

(2)住宅间距:1、住宅间距指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的前后相邻两排建筑物之间应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根据

日照的卫生要求确定的住宅间距,要随纬度、住宅朝向、建筑物高度和长度及建筑用地的地

形等因素而决定 3、《住宅建筑规范》规定,北方大城市的大寒日日照时数不少于2小时,

北方中小城市和南方大城市大寒日日照时数不少于3小时

(3)住宅中房间的配置:卧室、起居室、书房和厨房应有直接采光厨房和卫生间应有良好

的通风

(二)住宅的卫生规模

(1)居室容积:1、居室容积是指每个居住者所占有居室的空间容积 2、居室容积是评定住

宅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3、室内空气中CO2的含量是用作评价空气清洁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作为居室容积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3、CO2浓度达到0.07%,敏感个

体已有察觉——卫生要求即为不超过0.07%,即0.7L/m^ 3 4、居室容积为25~30m^3/人时,室内空气CO2浓度即可符合卫生学需求 5、《住宅居室容积卫生标准》(GB 11721–1989)

规定,全国城镇住宅居室容积的卫生标准为 20m^3/人

(2)居室净高:1、居室净高(net storey height):是指室内地板(中心)到天花板(中心)之间的高度 2、居室净高较低的房间,冬季有利于保暖,但净高过低,会使人产生压抑感,

而且不利于通风换气和散热 3、《住宅建筑规范》、《住宅设计规范》规定,居室净高不应

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且局部净高的室内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3)居室面积:1、又称居住面积 2、根据每人平均所占有的居室容积和居室净高,可计算

出居室面积

(4)居室进深:1、居室进深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 2、一般居

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1,以3:2较为适宜 3、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

称为室深系数 4、室深系数在一侧采光的居室不应超过2~2.5,在两侧采光的居室不应超过4~5

1 进深与日照:距窗4m处仅为室外紫外线的1/60~1/50;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

能获得冬季日照

2 进深与采光照明:居室内的自然照度至少需要75lx才能基本满足视觉功能的生理需要。

室内自然采光状况,常用窗地面积比值、投射角、开角和采光系数来表示

1、窗地面积比值(Ac/Ad):指天然采光口的窗玻璃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住宅建筑

规范》规定:卧室、起居室、厨房应设置外窗,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7

2、投射角与开角:投射角是指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不应

小于27度;如果采光口附近有遮光物时,还需规定开角的要求,开角是室内工作点与侧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不应小于4度

3、采光系数(daylight factor):是指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或距窗1米处)散射光的照度与室

外相同时间空矿无遮光物的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全阴天,见不到太阳,但不是雾天)

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采光系数能反映当地气候、采光口大小、位置、朝向的情况,以及室外遮光物等有关影响情况,是比较全面的客观指标,一般要求主室内最低值不低

于1.0%,楼梯间不应低于0,5%

(5)居室隔音:卧室、起居室在关窗状态下的白天允许噪声级为50dB(A声级)夜间允许噪

声级为40dB(A声级)

三、室内小气候(indoor microclimate):主要是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墙壁等

物体表面温度)等四个气象因素组成,他们同时存在并综合作用于人体,主要影响人体体温

调节,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小气候又称微小气候,指小范围区域或建筑内的气候

四、小气候的评价指标

(一)根据环境因素的测定而制定的评价指标,如;湿球温度(气温和气湿综合作用的结果)、黑球温度(气温、热辐射和气流综合作用的结果)等

(二)根据主观感受结合环境因素测定而制订的评价指标,如:有效温度、矫正有效温度、

风冷指数等

(三)根据生理反应结合环境因素测定而制订的评价指标,如湿球-黑球温度指数等

(四)根据机体与环境之间热交换情况而制订的评价指标,如;热强度指数、热平衡指数等(1)有效温度:1、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 ET)是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

作用下,人体产生的冷热感觉指标 2、以风速为0m/s,相对湿度为100%,气温为17.7摄氏

度时产生的温热感作为评价标准,将其他不同气温、气湿和风速组成的小气候与之比较而得

出的有效温度值 3、有效温度图 4、在室温范围内,有效温度与人的温热感觉,以及皮肤温度、氧的消耗量、体重减轻率等生理指标相关性较好 5、有效温度适用于评价气温适中的气

象条件,未考虑热辐射作用,在高温条件下其相关性较差,且不能反映在室内逗留较长时间

的温热感

(2)校正有效温度:1、在有效温度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热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将干球温度(气温)改用黑球温度,所得的温度称为有效矫正温度(corrected effective temperature CET)(3)湿球-黑球温度:1、湿球-黑球温度(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WBGT)综合反映了微

小气候4种物理因素对机体的作用 2、计算公式:1 在有阳光照射的室外 WBGT=0.7Tnwb (湿球温度)+0.2Tg(黑球温度)+0.1Tdb(干球温度)2 在无阳光照射的室外(夜间或室内)WBGT=0.7Tnwb+0.3Tg 3、优点:简单、易测、易算 4、常用与预测有太阳辐射时或高

温环境中人体适应工作的能力、时间和限度 5、用WBGT评价体育运动项目竞赛时的环境温度,建议WBGT<26摄氏度,以防发生运动热损伤 5、热适应者 WBGT31.1摄氏度为上限,

未热适应者29.4摄氏度为上限

(4)热平衡指数:1、根据热平衡基本公式推算而来

(5)风冷指数:寒冷气候—空气温度、风速对人体温热感的影响

五、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一)室外来源:1、室外空气 2、建筑物自身 3、人为带入室内 4、相邻住宅污染 5、生活

用水污染

(二)室内来源:1、室内燃烧或加热 2、室内活动:人体排出大量代谢废物等 3、室内装饰

材料及家具 4、室内生物性污染 5、家用电器

六、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一)化学性污染物:

(1)二氧化碳 1、来源:1 人体呼出气体2 含碳物质的充分燃烧3?? 动植物新陈代谢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得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得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与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与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得学科。 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得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得作用产生得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得相互作用,这就是环境卫生学得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得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与生物圈)。 生活环境: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得各种自然得与人工得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得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环境:就是指围绕人群得空间与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因素得总与,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得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得物质环境条件,就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得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与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得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得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得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得特性 5、环境因素:就是被介质容纳与转运得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与有机得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就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得温度、湿度、气流与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得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得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她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得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得新得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与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得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得未受或少受人 为因素影响得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得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得空气、水、土壤,充足得阳光与适宜得小气候,秀丽得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得环境。 7、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八版外科学考试重点 大题 名词解释

1、甲状腺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危象时病人主要表现为:高热(>39°C)、脉快(>120次/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望、大汗呕吐、水泻等。本病是甲状腺素过量释放引起的爆发性肾上腺素能兴奋现象,若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发展至昏迷、虚脱、休克甚至死亡。死亡率约20%~30%。 2、Richter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或Richter疝 3、残胃癌RGC: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余胃发生的原发癌称为残胃癌。 4、早期胃癌EGC:即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早期胃癌。 5、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在门静脉高压高压时,胃壁淤血、水肿,胃粘膜下层的动-静脉交通支广泛开放,胃粘膜微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胃粘膜防御屏障的破坏,形成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6、Reynolds五联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除具有一般胆管感染的Charcot 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外,还可出现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即~ 7、Charcot三联症:肝外胆管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8、Mirizze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篓,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 9、滑动疝:有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量将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尤其是髂窝区后腹膜与后腹壁结合得极为松弛,更易被推移,以至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和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这种疝称为滑动疝。 10、酒窝征:若乳腺癌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至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即所谓酒窝征。 11、桔皮样改变:若乳腺癌的癌块继续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桔皮改变。 12、绞窄性疝(strangulateded hernia):肠管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13、损伤控制性处理:是指以暂时或简单的方式,不进一步增加过多损伤来控制腹部损伤,如出血和腹腔感染等,使之不再进一步发展,从而有利于复苏和后期确定性手术的进行。 14、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当腹腔内压升高到一定水平,发生腹腔内高压,引起少尿、肺、肾及腹腔内灌注不足,结果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15、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中60%~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曾被认为是平滑肌(肉)瘤。 16、巴德-吉利亚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又称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由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段狭窄或阻塞所致。分为三型:I型:57%以下腔静脉隔膜为主的局限性狭窄和阻塞所致。2型:38%下腔静脉弥漫性狭窄或阻塞。3型:5%肝静脉阻塞。 17、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总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是胆道手术极易发生误伤的区域。 18、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性坏死 一、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第八版外科学问答题(总论部分)

术区消毒注意事项: ①涂擦消毒剂时应由手术区中心部向四周涂擦;污染或 感染部位、肛门由周围向中心。 ②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如果切 口有延长的可能应相应扩大范围 低钾血症静脉补钾原则: ①见尿补钾(注意肾功,尿量40ml/h或500ml/ 日) ②浓度适宜(安全补钾,0.3%) ③滴入勿快(速度不超过20mmol/h,60滴/分) ④控制总量(40-80mmol/日,3-6克/日,每日补钾量 不超100-200mmol) ⑤禁止静推 高钾血症的治疗: (1)立即停用所有含K+的药物 (2)促进K+转入胞内,静脉输入碳酸氢钠液或葡萄糖+ 胰岛素(3)阳离子交换树脂 ⑷透析 (5)葡萄糖酸钙缓解心肌毒性 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③溶血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⑤循环超负荷;⑥疾病传播;⑦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⑧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⑨免疫抑制; ⑩大量输血的影响,如低体温、碱中毒、高血钾、凝血异常等 自体输血的禁忌证有哪些? ①血液受胃肠道消化液、胆汁和尿液污染者;②血液可能受肿瘤沾染③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④合并心功能不全、慢阻肺、肾功能不全和贫血者;⑤胸腹开放性损伤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或血液在体内留存过久;⑥凝血因子缺乏者 溶血反应的治疗措施: ①抗体克,晶体,胶体,新鲜血等扩容,糖皮质激素。② 保护肾功能,碱化尿液并利尿。③DIC早期可考虑肝 素治疗。④血浆置换治疗。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答:①体温〉38C或v 36C :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 V 4.3kPa ;④白细 9 g 胞计数〉12X 10 /L或V 4 X 10 /L ,或未成熟细胞〉10%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 ⑴高动力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 Q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又称冷休克(多见,可由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且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休克加重时);⑵低动力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皮肤湿冷,又称冷休克 (少见仅是一部分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早期休克)。 休克的监测(T): 1)一般监测:精神状态,皮肤温度、色泽,血压,脉率, 2)特殊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 )、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胃肠道粘膜内pH(pHi)监测、DIC的监测 休克的治疗原则 重点:恢复灌注和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 目的: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具体方法:一般紧急治疗、补充血容量、积极处理原发病、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血管收缩剂、血管扩张剂、强心药)、治疗DIC改善微循环、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其他 DIC的检测: 下列五项中出现三项,结合临床上有休克及微循血管栓 塞症状和出血倾向时,可诊断为DIC: 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0 X 109/L ; 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 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 ④3P试验阳性; 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 术后并发症 1) 术后出血 2) 术后发热和低体温:体温w 38C可不处理 3) 呼吸系统并发症:肺膨胀不全、术后肺炎、肺栓塞 4) 术后感染 5) 切口并发症:血肿、积血、血凝块 (最常见并发症) ,血清肿,伤口裂开,切口感染 6) 泌尿系统并发症伤口裂开的原因、预防及治疗?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名解(个人重点总结,期末必备)

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以上。 2.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4.水肿: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5.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咳出者。骤发大量的咯血可从口腔涌出,甚至导致呼吸道血块阻塞,引起患者窒息死亡或者休克。 6.症状: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 7.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8.放射痛(牵涉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9.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0.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重,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11.酸中毒性大呼吸: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强烈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呼吸中枢引起的呼吸困难,其特点为呼吸深长而规则,常伴鼾声。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2.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13.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14恶心:指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 呕吐:通过胃的剧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16.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 17隐血(occult blood):消化道少量出血,粪便颜色不变,必须隐血试验才能发现便中带血。 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 18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感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肛门直肠疾病,痢疾、直肠炎、直肠癌、原发性腹膜炎 19柏油便: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20腹泻(diarrhea)是指大便频率的增加和性状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超过两个月)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环境卫生学》 教 案

《环境卫生学》教案2005年7 月 6 日授课年级2002 专业预防医学班 环境卫生学 教研室环境卫生 教师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环境卫生学》杨克敌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起止章节页码第三章大气卫生P55~103 第八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P251~278 讲授题目第二单元空气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计划用学时 2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 1.大气垂直分层 2.太阳辐射的卫生学意义 3.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空气离子化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5.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了解内容 1. 气象因素各要素的概念、强度单位、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2. 空气离子化的发生及评价指标 3. 室内空气噪声污染及非电离辐射污染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大气垂直分层、紫外线的生物学意义、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离子化的卫生学意义 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难点:气温垂直分布、大气稳定度、天气变化与疾病 教学进程:导入(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内容介绍等)5分钟 一、大气圈及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 二、太阳辐射15分钟 三、气象因素35分钟 四、空气离子化15分钟 五、室内空气物理性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5分钟 小结5分钟 教学方法:大课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结合 参考资料:1、蔡宏道主编.现代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6月

2、盛联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道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作业:1、复习:本次课教学内容,并整理笔记。 2、预习:教材:P58-91。 3、思考题:1、试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 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电气系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频频呕吐。经过大半天,排出果酱色的大便。 5)消化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持口腔卫生与牙齿的卫生(1)定期检查卫生(2)饭后漱口(3)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4)及早改掉坏习惯(5)防治鼻咽部炎症(6)应保证供给孕妇和幼儿充足的营养。2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3做好各项卫生工作,防止病从口入,4保持愉快情绪,安静进餐,(预防心因性疾病)5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6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 幼儿循环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证幼儿营养,防止贫血2幼儿一日生活动静交替,劳逸结合3衣服要宽大舒适,保持血液流通4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5组织幼儿参加适合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注意:1尽量减少长时间紧张练习和过多憋气和静力性练习2组织活动前应准备互动,结束时做整理活动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喝水,一面增加心理负担4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为什么幼儿消化功能弱:1粘膜薄嫩,管壁肌肉组织及弹力纤维发育较差,消化力度不及成人。2胃腺数目少3胃酸及消化酶浓度不及成人。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小肠,肛门等)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4.小儿泌尿系统特点 1)(1)由无约束到有约束排尿,总尿量小,膀胱容积小,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节差; 2)尿道短,黏膜柔嫩,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 3)早晨起来眼泡肿了,要查查尿,未成熟肾单位多。 5.小儿眼睛的特点 1)生理性远视 2)晶状体有较好的弹性 3)发现小儿斜视要早治 4)尽早发现弱势:最好时机是6岁以前,可以提高,并恢复立体视觉。 6.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和血管)和淋巴系统(淋巴管和淋巴结,脾,扁桃体)

环境卫生学题库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气;水;土壤 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第八版外科学考试题库(可编辑修改word版)

[A 型题」 1.下列哪项食管吞钡的X 线表现,显示食管瘤已发展到晚期A.食管管腔狭窄、梗阻 B.小龛影 C.局限性管壁僵硬 D.局限、小的充盈缺损 E.局限性粘膜皱襞增粗和断裂 2.下列哪种肿瘤一般位于前纵隔 A.心包囊肿 B.皮样囊肿 C.淋巴源性肿瘤 D.支气管囊肿 E.神经源性肿瘤 3.胃溃疡最好发于 A.胃底部 B.胃近贲门处 C.胃近幽门处 D.胃大弯 E.胃小弯 4.胃癌最常以下列哪种方式发生转移 A.血行移植 B.淋巴转移 C.直接蔓延 D.腹腔种植 E.以上都不是 5.下列哪个选项属于机械性肠梗阻 A.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引起的肠梗阻 B.由于慢性铅中毒肠痉挛引起的肠梗阻 C.先天性肠道闭锁引起的肠梗阻 D.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肠梗阻 E.由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而引起的肠梗阻 6.直肠肛管手术时的常用体位是 A.左侧卧位 B.膝胸位 C.截石位 D.蹲位 E.以上都不是 7.肛裂“三联症”是指 A.疼痛、便秘和出血 B.肛裂、出血、前哨痔 C.疼痛、出血、前哨痔 D.便秘、出血、前哨痔 E.肛裂、前哨痔、齿状线上相应的乳头肥大 8.下列关于肛瘘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肛瘘主要侵犯直肠B.肛瘘不与肛周皮肤相通 C.肛瘘最常见的类型是肛管括约肌间型 D.肛瘘多为结核菌感染所致 E.肛瘘只能自愈 9.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 A.出血性胃炎 B.胃癌 C.门静脉高压症 D.胃十二指肠溃疡 E.肝癌 10.影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oger 病)发生最重要的因素是A.吸烟 B.寒冷的工作环境 C.前列腺素失调 D.遗传基因异常 E.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11.维持体液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机体主要通过下面哪个系统或器官 A.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下丘脑——垂体后叶一抗利尿激素系统 D.肾 E.肾素——醛固硐系统 12.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只有多少时,即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A.不足1% B.不足2% C.不足3% D.不足5%E.5% 以上13.低钾血 症最初表现是A.口苦 B.恶心、呕吐 C.肌无力 D.肠麻痹 E.心电图出现T 波降低、变宽、倒置等 14.下列哪一种反应为输血时最常见的并发症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C.溶血反应 D.细菌污染反应 E.酸碱平衡失调 15.心脏复苏时最常用、效果最好的药物是 A.利多卡因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

第一章生理基础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人体共有206块骨头。骨骼肌收缩牵动着产生运动。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维生素D)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过重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耻骨、坐骨、髂骨):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无机盐(主要是钙盐)赋予骨骼硬度,有机盐(主要是蛋白质)赋予骨骼弹性。(青枝骨折)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培养正确的姿势;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全面发展动作;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供给充足的营养;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及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学会擤鼻涕。2)喉: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

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管道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有吞噬细胞的作用、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促进血块的收缩)。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频频呕吐。经过大半天,排出果酱色的大便。 5)消化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持口腔卫生与牙齿的卫生a定期检查卫生,b饭后漱口,c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d及早改掉坏习惯,e防治鼻

外科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第八 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外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系外科教研室 二○一四年三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外科学 属性:必修课 类型:专业课 适合专业:临床医学 课程性质:理论性、实用性和研究性 目的和任务: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包括许多疾病,它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知识;在治疗方面要能运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病的手术适应症和常用手术原理;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技术和进行基本手术操作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要求 《外科学》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要充分利用病例示范讨论、动物实验、参观及参加手术、观察大体标本、阅读X线片、录像和电影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外科教学按160学时授课,课堂讲授120学时,实验见习40学时。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二)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 【教学内容】

外科学的范畴,它和其它学科的关系。重点讲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怎样学习外科。 【自学内容】 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第二章无菌术 【目的与要求】 (一)树立无菌观念,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二)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三)学会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四)学会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自学内容】 无菌术的概念和组成。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手术区的准备。无菌操作规 则。 【见习】在外科基本操作教学中结合进行: (一)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示范) (二)洗手、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以及手术区的准备(示范和实际操作)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和减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 (三)掌握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全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 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 2)药物 3)放射线 4)烟酒 5)环境污染 2.婴儿抚触 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 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 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土样:同时尼色加深---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若将血咽下,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若鼻血止后,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消化道出血 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 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 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