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
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
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
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
三、生态系统健康:
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
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
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
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
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
五、剂量-反应关系:
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
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
六、联合作用的类型
1、相加作用
2、独立作用
3、协同作用
4、增强作用
5、拮抗作用
七、人群健康效应谱
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
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
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
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
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
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
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
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
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
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类型:1、大气污染烟雾事件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3、生物性污染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
十二、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因素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类型:1、非特异性影响2、引起慢性疾患3、持续性蓄积危害
十三、环境污染物致癌危害,分四类Ⅰ(对人类致癌)、Ⅱ(A对人很可能致癌,B对人可
能致癌)、Ⅲ(对人类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Ⅳ(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空气污染与肺癌:污染大气的致癌物主要是多环芳烃类(PAH)化合物,以苯并芘(BaP)含量
最多,具有强致癌性。空气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不完全燃烧
1、大气污染与肺癌
2、室内空气污染与肺癌
水污染与肿瘤:水致突变性与胃癌、肝癌的关系;水污染与食管癌
十四、环境污染致畸危害:先天畸形:一般指先天性的形态结构异常,仅是出生缺陷中的一
部分疾病
十五、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DC):是对维持机体内的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十六、基准与标准
1、环境质量(或卫生)基准是指环境有害物质或因素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
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是依据科学研究获得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一定
的安全系数而确定的
它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应。基准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
而确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基准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2、标准是以基准为科学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而制定的,由国家管理机构颁布,一般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3、基准是标准的核心,是标准的科学依据,基准的数值决定了标准的基本水平。标准值应
小于或等于相应的基准值,特殊情况,严于基准值。
十七、环境卫生标准的制订原则:
1、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
响4、选用最敏感的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十八、暴露测量:
1、环境暴露测量即测量外暴露剂量(用测定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的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
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2、暴露剂量测定(内暴露剂量是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机体已吸收至人体内的污染物量)
3、生物有效剂量测量(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
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代替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十九、生物标志(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素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
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的种类:暴露生物标志(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机体
内可测定的生理、生化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易感性生物标志(是能够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
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指标)
二十、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应用毒理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的资料,系统科学的表征有害环境因素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
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估,对危险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