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作品教学几点感受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75a098eaf1ffc4fff47ac42.png)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鲁迅《故乡》教学反思鲁迅《故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鲁迅《故乡》教学反思1这篇文章很长,一般需要三课时才能解决。
但考虑初三教学时间较紧,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我反复阅读文章,虽然这样的文章自己也已经上了多次,但是每次总是有新的感受和触动。
本教学设计从理念和文章处理上希望有以下几个突破。
1、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到了初三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参与我们的课堂,哪怕是很简单的内容也不愿意,因此想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逼迫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一点我觉得效果没有我想象的好。
2、努力想让学生思考,尽可能让教师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让学生自主去感受、体会和表达,那样虽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师虽然精彩的分析,实际上效果更好。
不过在本节课中,这方面的目标没有达成,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不到位。
课文解读方面:1、努力想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以“悲哀”为情感基调,分析悲哀的具体原因,然后过渡到环境描写和人物分析来。
2、人物分析想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再度深入文本,自主比较分析闰土的前后变化,从而归结人物命运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题。
不过设想虽好,但是操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教学流程不够流畅,学生表现不够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切入不够明确,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把握,由于学生未能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仅仅两段文章的朗读,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导致时间浪费,教学流程堵塞。
2、学生情感基调的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等都没有设想的那样顺畅,无法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
今天的课对人物分析进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还是非常有效,精读描写中年闰土的语言,学生的反应良好,说明细读文本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从文本出发,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说出对文本的独到见解,把语文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我想,这将是我今后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反思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f1230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7.png)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反思《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教学反思中,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朝花夕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在《朝花夕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理解散文集的主题和意义,掌握散文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朝花夕拾》的背景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散文集中的具体篇目分析、散文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散文集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文本细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阅读、写作练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效果经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我认为《朝花夕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散文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同时,通过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精简,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是在教学效果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同时也会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开展主题研讨等;并鼓励学生多进行拓展阅读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4f75cb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b.png)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
以下困境:
1. 古文难度高: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往往运用复杂的句式和古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对学
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
2. 内容过于激进:鲁迅先生的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和批判,内容较为激进,容易引发争议。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分解句子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解句子和解释其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鲁迅先生的作品。
2. 多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讲解、演绎、讨论和展示多种教学手段来呈现鲁迅先生的
作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 多角度阐述: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
作品的多层含义和深刻思想。
4. 建立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背后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加强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讲解: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c14f6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2.png)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者。
而在中学教育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更是为学生们打开了文学思维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学的力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其次,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注重情感共鸣和情感分享。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引人深思,同时也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连接。
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阿Q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与自身或他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增加学生对阿Q的情感认知。
而情感分享则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放大和延伸。
通过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分享,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并促使他们思考人类的共通之处及其对作品的启示。
最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著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作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药》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
此外,还可以配合一些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视听的形式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总之,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全面地思考和理解鲁迅的作品。
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ed3a3e14791711cd791722.png)
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作者:蒋小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5期鲁迅作品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一方面,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表现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教学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拥有其应有的魅力。
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述:作为知识点,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成功的,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对鲁迅都有了一个正确、正统的认识;但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能够使鲁迅作品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得以实现。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对此尴尬现状产生的根源,笔者作了如下反思。
一、教师教学与学生接受的错位在物质、精神都不断繁荣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鲁迅精神和鲁迅这样的人,然而,在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这点共识似乎经常被忽略不计。
我们的学生学习生长环境的顺逆、教师固有知识与时代的契合度、教师对于教授环节的设计和对于学习过程的控制直接影响了鲁迅及其作品被接受的结果。
对于现代的课程而言,学生是毫无争议的主体,他们的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决定着教学的整个流程。
在过去,学生没有一个恰当的思维起点去感知鲁迅作品,而由终点出发所寻找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难以体味的“神”,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鲁迅的接受仅限于对那些不可动摇、不能质疑的权威的理解和背诵。
那么,现在鲁迅和鲁迅作品以及我们的鲁迅作品教学能否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起点上呢?是否已顺应了学生接受心理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呢?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年纪大多集中在13到16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孩子,求知欲、可塑性最强,但他们更加渴望自由快乐地成长。
尤其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我们的小学教育一直强调“快乐学习”,所以初中的孩子大多都习惯了教师、家长永远肯定正面的“成功教育”,他们习惯了在可能的条件下,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不喜欢一切加重思想和生活砝码的内容,所以,他们难以接受鲁迅文章中从语言(或艰涩或犀利)到主题(或沉痛或沉重)的浓重的灰色,那都让他们觉得沉郁而沉闷,使得他们无法触摸到鲁迅内心的灵魂又让他们无法轻易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e2fef9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d.png)
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第一篇: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本文试图就笔者在教学中反思,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鲁迅;教学分析;反思;建议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内容从反映少年时代的趣事,逐渐上升至青年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问题以及中年人对于国家民族的思索。
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思考,以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
一、反思得与失(一)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得与失 1.学生的“得”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转折期,非常需要正能量的熏陶、引导。
鲁迅的个人品质和独立特行的写作精神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雪》一文中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对朔方的雪的描述,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的刚毅顽强。
可以说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多少会受其影响,而使得自己的人格、品质的发展有意无意地向鲁迅靠拢。
同时,在鲁迅的作品中,学生读出了鲁迅的童心,也读到了自己的已逝的童年,这就使得学生在感情上和作品产生了共鸣。
比如《社戏》中孩子们月夜行船看社戏,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以及百草园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都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
可以说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们认识了富有生活情趣的鲁迅。
写作方面,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鲁迅在遣词用句方面的造诣,体会到了他在构思技巧方面的用心以及文章立意方面的精巧设计。
这对学生的写作一定会产生影响的,比如《故乡》中鲁迅对“我”回忆中的那个美丽的故乡的描述就让我们惊异于他对色彩的运用,“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三者的组合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具有神异色彩的故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5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4f704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b.pn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5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篇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
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
模块三《走进鲁迅》教学反思
![模块三《走进鲁迅》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97187d6d15abe23482f4dfa.png)
《走进鲁迅之感受鲁迅作品》教学反思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作业我选的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亲近鲁迅》,当学习到模块七的时候我这个单元的教学实施也接近尾声了,今天对其中一个专题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次教学是专题五“感受鲁迅先生的作品”。
根据孩子们课前的阅读情况,我布置了学生“走近鲁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资料以及信息,如鲁迅生平、时代背景、鲁迅作品以及关于鲁迅的故事等,现反思如下:
1、删繁就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解读鲁迅,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主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感悟并交流心目中的鲁迅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让学生先从整体感知鲁迅,说说课前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要求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
既了解了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又为下一个作品交流环节进行了铺垫。
“品位鲁迅”这一环节,落实了教学重难点,感知人物形象,恰当的阅读方法是理解文本,感知鲁迅人物的一个关键点,我觉得课堂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因文施教,阅读方法指导到位。
阅读方法种类繁多,但孩子们要想读懂鲁迅的作品,没有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是缺乏效果的。
课前需要阅读方法的提示,如你阅读鲁迅作品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方法?让学生联系单元学过的方法,进行回顾,再运用,我及时进行概括,总结了7种阅读方法。
同时提醒学生:要想走近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要采用这些有效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联系整部作品或上下文、揣摩文章有深刻含义的语段。
并将这几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利用这几种方法进行再次阅读、汇报、交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折射在课堂是精彩纷呈的。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精选9篇)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10fc1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b.png)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鲁迅《故乡》教学反思(精选9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故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篇1说实在话,我是很喜欢《故乡》这篇小说的。
浓郁的抒情,生动的人物,精巧的结构,个性化的语言,近乎完美的结合地一起。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主要有:一、作品的主题较难把握鲁迅的作品,历来参考资料较多。
教师教学用书上在“课文研讨”部分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归结为三种看法:一是“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二是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三是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我觉得除了第三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前两点分析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在“有关资料”部分,则附录了三篇文章,分别是:王富仁的《精神“故乡”的失落》、靖辉的《精神的故园在何方》、沈振煜的《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故乡》的主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不过在教学中直接拿来使用显然不太合适。
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中学教材全解》上说得较为准确合适,学生也易于理解:《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由于对时代背景的不熟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闰土、杨二嫂等人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困苦,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学生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描写闰土是为了表现农民生活的痛苦,可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仅仅是简单的衬托吗?三、关于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为什么作品中还写了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作者的用意何在?这一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我以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至少有两点:一是为了表现中国社会的一种轮回。
水生未来的命运也就是当年闰土的命运,宏儿和水生的交往也就是“我”当年与闰土交往的再现。
学习鲁迅作品的几点心得
![学习鲁迅作品的几点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a022cd1240c844769eaee6c.png)
学习鲁迅作品的几点心得中学时接触的鲁迅作品,觉得厚重深刻,产生浓厚的兴趣。
索性从书店购来《呐喊》和《彷徨》,反复捧读自觉更有收获。
后来当了教师,有了较多的涉猎。
一代文学巨匠思想和创作上的丰硕成果,我辈不敢妄加评论,借以此篇谈些读后体会。
先谈小说。
鲁迅小说塑造了倍受封建制度经济剥削和精神残害的农村赤贫者的人物形象。
他们甚至连一般农民的地位都没有,而且都是悲剧性的。
每次读《祝福》,我都流泪,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了我的心,从身体的日见消瘦到精神的彻底崩溃,活画出悲剧人物必然的命运轨迹。
在另一篇小说《故乡》里,闰土的形象格外鲜明。
少年时代闰土十分活泼可爱。
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闰土有具有男孩子天生的勇敢和聪明,他知道在月下的瓜地同猹的战斗,也知道雪地捕鸟的技巧。
这些,小说中都做了如诗如画的描写。
可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最终变成了“木偶”一样――“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胖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始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变化更大的是精神的麻木,幼年时对“我”一直叫在嘴上的“迅哥”现在变作“老爷”。
这在他看来算是进步了。
闰土在临别时拣的几样东西中还有香炉和烛台,更耐人寻味。
掩卷而思,小说中的这些描写,再现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但又不能排除隐约的讽刺与批判。
我觉得这也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注脚吧。
如果再向深层思索,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农民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它关系到革命的成败,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都是沉痛的教训。
鲁迅先生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关注和思考,以拯救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民族的命运。
因而也透视人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理想的企盼。
当然,鲁迅先生的这种热情和企盼不独+注在描写农民的小说+先生的其他小说描写了旧知识分子的沉沦与颓废。
鲁迅作品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鲁迅作品对写作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98a3a8169eae009591bec48.png)
鲁迅作品对写作教学的启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永久的艺术魅力。
鲁迅先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也可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典范。
一、肖像描写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给人物画像擅长画眼睛,《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在河边遇见“我”,“我”便从“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说明眼神能传达内心的需求,而对方也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有什么需求,这是无声的语言。
接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祥林嫂“木刻似的”外貌刻画出来,全然一副僵尸,然而祥林嫂本是一个活人,只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
如何把这个活人表现出来呢?作者这样写道:“只有那眼珠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真是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一笔就把祥林嫂在死神来临前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为下文写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凄凉地死去做了铺垫。
初中生作文中也有写人物眼睛的,但他们笔下的眼睛常常是“炯炯有神”、“闪闪发光”的。
而生活中的人各有不同。
刻画人的外貌,还要同人物的性格相结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推动情节的发展,鲁迅先生笔下的许多人物形象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不仅眼睛画得好,而且对人物脸色、衣服也写得很出色。
如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运用了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可谓精雕细琢,但每一点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哪一点都不能少,而且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读鲁迅关于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就可以看出他的身世,预示了他的悲惨结局。
要写好人物的肖像就要认真观察,与人物个性有机结合,语言该详就详、该略就略,做到语言简洁且传神。
二、语言描写《故乡》中杨二嫂从语言上写起,“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作者运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让杨二嫂出场。
《朝花夕拾》教学反思
![《朝花夕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069e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1.png)
《朝花夕拾》教学反思《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集中了他早期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这部作品的教学,我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导读和讨论,并进行了详细的反思。
再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散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我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例如,通过分析散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我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写作练习中,我布置了一些与散文风格相类似的作文题目,如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或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等。
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散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从这次教学中,我也有了一些反思。
首先,作为教师,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情感投入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过程,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散文作品中的主题和深层意义。
其次,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本次教学中,我可能稍微过分强调了散文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
因此,以后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总之,通过对《朝花夕拾》的教学,我培养了学生对散文风格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促进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同时,从这次教学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反思,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7e3940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d.png)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对于中学教育来说,鲁迅作品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中学生鲁迅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作品的语言较为庄重,内容较为深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晦涩难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组织阅读小组,开展读书分享活动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鲁迅作品,如《阿Q正传》、《药》等,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和理解鲁迅的思想。
除此之外,鲁迅作品的教学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比如,在讲解《白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分析文中描写的现象与科学原理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能够增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上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和美感。
通过欣赏和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理解和欣赏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同时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只有从多个层面去教授鲁迅作品,才能使学生在中学时期对鲁迅作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25d0c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e.png)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一、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其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鲁迅的作品以鲜明的思想和激烈的社会批判性而闻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
因此,探索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鲁迅作品的特点与价值鲁迅的作品以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思想和追求人性解放为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和杂文形式广泛流传,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教授鲁迅作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审视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深入思考人性的善恶、社会的公正和个体的尊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鲁迅作品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形成多元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与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通过讨论与辩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写作与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和主动探究,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四、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与方法1.启发性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提问、分析、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深层次问题,例如作品中表达的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的塑造等。
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形成更加独立的思考方式。
2.问题导向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或主题提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以寻找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56121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6.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授完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后,我有了许多深刻的教学反思。
在备课阶段,我就深知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难度。
它不仅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更是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青年学生的英勇无畏。
然而,对于如今的学生们来说,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情感并非易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收集和整理那个时代的历史资料、图片以及相关的影视片段。
在课堂导入时,我给学生们展示了一组五四运动时期的老照片,黑白的影像中,那些年轻而坚定的面孔让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
文中那些犀利的语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让学生们反复诵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悲愤和力量。
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这种沉重的情感还是理解得不够深刻。
为了加深他们的理解,我讲了一件自己曾经的经历。
那是一次参观烈士陵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墓碑上,我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能听到那些先烈们的呼吸声。
我看到一位老人,在一座墓碑前泣不成声,他嘴里喃喃地说着:“孩子啊,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烈士们的伟大和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回到课堂上,我把这个经历分享给了学生们。
我告诉他们,刘和珍君们就是那些为了我们的未来而勇敢付出的先烈,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牺牲。
在课堂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有些意外。
他们对于刘和珍君的行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认为她太过冲动,有的则对她充满了敬佩。
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其实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去表达和探讨。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新时代的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刘和珍君的精神”的短文。
从收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出要勇敢追求真理、不畏困难的决心。
然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反思简短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反思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368f7cc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1.png)
《朝花夕拾》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该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教学《朝花夕拾》时,我们可以采用导读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文本,启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加强实践性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和理论,我们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讨论、分组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朝花夕拾》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引导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中积极思考和提高,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ffc6f85cc22bcd126ff0c25.png)
7月, 鲁迅接受林的邀请, 到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在厦大的一 段生活中, 受到林的悉心照顾。 可见他们的情谊还是很深的。 至于后来他们的分手 , 是另外的原因。从他们关系的疏密反 复中, 我们不难看出, 鲁迅对某一论敌的批评, 仅仅是限于某 一 个特定时期; 离开这一个特定时期, 鲁迅是不会批评这一
个人的 有一剑起来的希望。(同 上) (3 ) 目的是在皇 1东欧和北欧的文学。( 《 111 为了忘却的
记念》 )
例(1) 中的“ 那里” 应该写作“ 哪里”因为只有后者可以用 , 于反问句, 表示意在否定。 至于例(2) 中的“ 怜俐”恐怕所有的 ,
学生不需要翻工具书, 就能知道它应该写作“ 伶俐” 。例(3) 中 的“ 绍介”有这样的说法, , 但今天一般是说成“ 介绍”所以还 , 是按现在的说法为好。 二是标点符号不规范。例如: (4 )“ 实在, 我说不清 … 。” 祝福》 (《 ) (5)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 “ 看先生的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 ) (6)心里暗暗地想, “ 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 药》 (《 ) 以上三例, 都有标点符号用错了。 ( 4) 中的句号属多余, 例( 因为省略号的使用有个原则 : 省略号前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 就用什么标点符号( 如果是顿号、 逗号, 也可以不用) , 省略号 后不必再用标点符号( 问号、 感叹号除外) 。 例(5)中“ 她就正告 我” 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 因为后面的内容是“ 说的完 她” 完整整的话。同理, 例(6) 中的逗号也应改为冒号。 三是语法不规范。例如: (7 )它的事业 , 只是以伶俐的皮毛 , 获得贵人的豢养…… (《 费厄拨赖” 论“ 应该缓行》 ) (8)定眼再看 , 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 药》 (9) 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 祝福》 ) 例(7) 中的“ 伶俐” 是聪明、 灵活的意思 , 怎么能修饰“ 皮 毛” 例(8)显然缺乏宾语中心同, 呢? 应该在“ 奇怪” 后加“ 现象”
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收获
![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cbe94b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1.png)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收获及感受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收获颇丰,感受良多。
首先,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在《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权力的腐化等。
这些作品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激发了我对社会进步的渴望。
其次,鲁迅先生的作品教会了我批判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用锐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无情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勇于追求真理。
再次,鲁迅先生的作品启发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呐喊》、《彷徨》等作品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期的悲惨命运。
这些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族的痛苦,激发了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最后,鲁迅先生的作品对我的文学修养也有很大的提高。
鲁迅先生的散文、小说、杂文等各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字简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我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鲁迅作品教学几点感受绍兴市鲁迅小学何丽华鲁迅作品如何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
今天,也许矛盾更加突显了些。
在目前情形下如何更好地教授鲁迅作品,去年十月,学校举办了一次鲁迅作品教学现场会,我有幸聆听了四节鲁迅作品教学课《少年闰土》、《鲁迅·童年·乐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人》,感受很深,结合以往所听的鲁迅作品教学课,借此机会发表自己对鲁迅作品教学的一点粗浅想法。
创造力是人类最突出的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的能力。
承担鲁迅研究课的教师,当然应该传授本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鲁迅究竟是谁,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什么地位,应该如何承受他的遗产、发展他的学说;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创造性思维。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经常介绍鲁迅研究的新动向,及时提出鲁迅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有争议的课题,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不同寻常的提问,不同寻常的想法。
学生应该尊师重道,虚心地向老师学习,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生的头脑又决不是重现教师讲义的复印机。
对不同观点的容纳及其兴趣,使培养创造力的基因之一。
现在的学生对鲁迅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能产生与教师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只有把师生之间的这种见解分歧视为正常现象,并予以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才能使师生关系朝着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教好鲁迅作品,一方面应对鲁迅的杰出历史贡献充满应有的崇敬之情;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掘鲁迅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
在中外文学史上,任何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感情倾向,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情感载体。
鲁迅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伟人,他有着旧中国民族性格中最缺少的诚和爱。
教师只有努力发掘鲁迅作品中蕴含的这种情感因素,并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的输出和接纳。
尤其是在当前,部分学生对鲁迅存在某些隔膜、误解,因而对学习鲁迅作品兴趣不很浓烈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灌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提高鲁迅作品课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说当然还要加深对鲁迅原著的理解。
教师的学识既深且广,课堂讲授才能“约而达”的境界。
教师精辟的观点、广博的学识、生动的语言、恰当的举例、必要的引证日是吸引学生的强大磁力,如以下这个案例:片段是《鲁迅·童年·乐土》中其中一个小组(儿时乐土小组)在汇报走访鲁迅故里——周家新台门的过程:大家好,我叫金超群,是第一小组组长。
我们小组共有18人,是个大组,虽然我们人数众多,但是大家都对周家新台门这个地方充满兴趣,从1881年9月25日出生到18岁,鲁迅爷爷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鲁迅爷爷以后创作的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有周家新台门的影子,所以我们决定把周家新台门作为我们小组寻访爷爷童年生活的小课题来进行研究,一个月下来,我们收获很多,大家请看我们用DV记录下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还准备了一些问题要考考大家呢!(课件出示小组主题:台门里的童年)DV解说词: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一排粉墙黛瓦的竹丝台门,这就是周家新台门。
它与周家老台门规模、结构基本相同,建于清嘉庆末年,原为正屋五开五进,台门斗悬有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额。
“翰林”是谁呢?是鲁迅爷爷吗?“翰林”不是鲁迅爷爷,而是鲁迅爷爷的爷爷,那么鲁迅的爷爷对小时候的鲁迅以及以后的成长会有影响吗?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这块匾额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章文靖:大家说得不错,我来补充一下:鲁迅的爷爷叫鲁迅的爷爷叫周福清,1871年他参加了京中会试,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就这样,鲁迅的祖父成了福彭桥周氏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傅家媛:鲁迅的爷爷非常关心儿孙的学习,主张先读《鉴略》,因为他认为首先应有一些历史基础的知识,所以鲁迅爷爷小时候没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读起,他的启蒙读本是《鉴略》。
(课件出示《鉴略》的图片)孔令杰:而且,鲁迅的爷爷在当时是个非常开明的读书人,他认为小孩在读了必读的经书之外,应该广泛阅读。
为此,他特地给少年鲁迅规定了一个读古典诗词的程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水。
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庄,且多越事。
再诵苏诗,笔离雄健,词足达意。
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
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
”(读古典诗词的程序用课件演示)孙思敏:从樟寿稍微懂事开始,他就看见自家的门上悬一块“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虽然还不大清楚是什么意思,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爷爷出身翰林,爷爷期望自己能好学上进。
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更有过儿孙一起考取翰林的雄心,所以,周家的书香气息特别浓厚,在这种气息的感染下樟寿渴望读书的愿望特别的强烈。
所以,鲁迅爷爷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翰林爷爷的期望。
师:看来你们对这块匾是深有研究,我们还是跟着你们的脚步继续前进吧!DV解说词:我们小组一行走过德寿堂、香火堂,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这儿就是桂花明堂。
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
你们知道在夏天的晚上,小鲁迅在这棵桂花树会干些什么呢?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桂花明堂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李洋: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明堂俗称就是天井。
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在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的记忆。
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着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
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非常深刻的描述。
(用课件出示有关桂花明堂讲故事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谁也经常给小鲁迅讲故事?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保姆长妈妈、忙月庆叔和木工和尚师傅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金超群:小时侯,保姆长妈妈经常给小鲁迅讲故事,鲁迅非常喜欢长妈妈。
什么长毛杀管门老棚的故事啦,什么太平军与清朝政府官兵和帝国主义洋枪队在绍兴城边交战的故事啦,小鲁迅都听得津津有味。
潘可珂:我还搜集到一个长妈妈为小鲁迅买书的故事。
有一次,小鲁迅很想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上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可就是借不到,也买不到。
最后还是长妈妈给他送来了期盼已久的《山海经》。
在她放假回东浦以后的四五天,长妈妈就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小鲁迅似乎遇着了一声霹雳,身体就震傈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生着翅膀的人……果然都在内,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都做成功了,这又使小鲁迅产生了新的敬意。
鲁迅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出示《山海经》的图片)周权:长妈妈还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
可是到了5岁时,他的弟弟周作人出生了,长妈妈担负起了带领幼年周作人的任务,小鲁迅同长妈妈的接触也就逐渐减少,而开始跟着忙月庆叔玩耍。
庆叔特别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少爷,他在工作之余就给小鲁迅做些小玩意儿,小鲁迅非常佩服庆叔心灵手巧,晚上更是坐在豆油灯下听庆叔讲故事,好象过去听长妈妈讲故事一样。
(图片支持)丁瀚章:小鲁迅也爱听木工和尚师傅讲故事。
尤其是他讲到当年被叫到“大王”(太平军)面前嬉大刀的事,更是眉飞色舞。
凡是这些都给小鲁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新台门里的长工忙月们给予少年鲁迅的精神食品很多很多,以后鲁迅就把工人们所讲的故事,写进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怀旧》,切到DV,你们看,这部小说《怀旧》就是鲁迅在这间房间里写成的。
(用课件出示图片支持研究所得)师: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十分佩服,你们的资料也收集得很全面,真不错。
我们还是继续往前走,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在等着我们。
DV解说词:右手这间房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这里陈列着鲁迅母亲做针线用的物品。
大家看这床铺的旁边,有一只红色皮箱,你们知道这只皮箱里装着什么吗?杨成瑜:这里都是鲁迅买来的和他抄录的书籍,因为木板的书,虫子容易进去,所以他特地选了一只高子口的皮箱装书,(镜头慢慢地拉过去),这张四仙桌,鲁迅在晚饭后就会揩干净桌子,搬出书来,一页一页地翻着看。
他翻书时很注意手指的清洁,总是要先看手上有没有墨迹或是否肮脏,然后才从书页折缝上方印有一条阔墨线的地方翻过去。
他最犯忌的是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刮过去,使左下角翘起来,因为这样书上就有了一条指甲划过的痕迹,可见鲁迅爷爷从小就非常爱护书籍。
师:看来,鲁迅爷爷从小习惯就很好,他看书,也爱书,有的书因为买不到或没有钱买,他就特地去借来自己动手抄。
沈歆怡:我知道小鲁迅最初是抄那小本的《康熙字典》。
陶含超:后来他又对百花诗感到了兴趣,于是又将《唐诗叩弹集》中的百花诗归成类分别录出。
袁韵:后来小鲁迅又买到了一本《二酉堂丛书》抄其中的内容。
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后来还抄过许许多多的书。
虽然这个红皮箱已经有点陈旧了,但却时时在告诉我们要向爱学习的小鲁迅学习。
我们继续往前走。
DV解说词:转过个弯,我们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方,在这里,小鲁迅遇到了一个好朋友,这个朋友与往常的少爷朋友不一样,他是谁呢?(课件播放《少年闰土》影像片断)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闰土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袁韵:我来为大家作详细介绍。
小鲁迅与闰土第一次见面就在他们家的厨房里。
闰土就是庆叔的儿子,原名叫做章运水,闰土是鲁迅在《故乡》中以运水为原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这就是鲁迅在《故乡》中所描述的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不容易到年末,有一日,母亲去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着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孔令杰:从这段话中,我感到小鲁迅也是一直在盼望闰土能早日来到,因为闰土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什么看瓜刺猹,什么雪地捕鸟,什么海边拾贝,什么看跳鱼儿……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
潘可珂:在鲁迅家祭祀做值年的日子里,鲁迅和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多月以后,闰土要离开了,小鲁迅还躲在房间里大哭一场。
后来闰土还托人送给鲁迅许多鸟毛、贝壳,鲁迅也托人送了许多礼物给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