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
摘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民工自身条件限制,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后,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面临着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等问题。文章描述分析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社会和农民工个人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关键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在农民工研究中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把新生代农民工量化为出生在1980年代之后的一代人。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不同于他们的父辈,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积极改变自己以期待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但来自城市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却使他们仍处于城市的边缘,生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夹层中。在这滚滚的人潮当中,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女性,而且流动人口中女性劳动力人数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男性。女性农民工在城市承受着来自性别和阶层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女性农民工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层面来研究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一)经济适应
虽然对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来说,赚钱已经不是她们进城务工的首要目的,但是找到一份工作并获得经济收入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的基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获取第一份工作主要靠亲戚、老乡介绍,这种初级关系网络同质性强。由于女性青年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通常在脏、累、险的行业就业。但是在第二份工作或现有工作的获得过程中,业缘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途径,很多打工妹依靠在以前工厂里结成的人际关系网跳槽到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较好的工厂。尽管大部分女性青年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留下来工作,却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没有特殊情况不准请假,如果请假扣除当月全勤工资,加班加点不给加班费、工作压力大、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等。
(二)社会适应
1、生活方式适应问题
城市和农村存在生活方式的差异,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视觉上呈现出显著社会等级差异的身体图式,比如“洋气”与“土气”、“苗条”与“健壮”、“白皙”和“黝黑”等不同的身体特征。女性青年农民工从进入城市的第一天就开始身体的城市化历程。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材、洋气的打扮是她们身体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她们从眉型发式到衣服鞋袜都极力模仿城市年轻女性。言谈举止方面,女性青年农民工也有很强的模仿性,她们学说普通话和当地话,尽管带有浓厚的家乡特色。在消费与休闲上,她们非常节俭,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和贫乏,除了逛街、看电视、闲聊,其他的很少涉足。精神类、
享受类和发展类的消费支出在其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很低。尽管在生活适应方面女性青年农民工表现出了积极性,但足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工作中遭遇性侵犯;在城市里选择恋爱对象较难,想嫁给城里人更难;她们的生活方式既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农村,等等。
2、社会交往适应问题
很多学者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因子的分析得到出这样
的结论: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融入到城市居民群体中去。虽然打工者与城市居民同处于一个共同的地理社区,但是他们之间仍然缺乏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对于打工妹在与房东以及周围的城市居民的交往状态出现的精神隔离,其实不难理解,打工妹一周有六天的时间几乎天天是呆在工厂里,并且几乎每晚要加班到很晚,这就使她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与房东以及周围的城市居民沟通和交流。加之城市居民之间本来就感情冷漠,对门住十几年都不认识彼此,所以在这种大范围的感情冷漠的环境中,要求打工妹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缩到最小,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女性青年农民工不适应城市频繁而浅层的交往活动与农村熟人社会交往方式有关。女性青年农民工的人际关系主要建立在血缘、地缘初级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交往的范围相对较小,仅限于较熟悉的人,例如,家人、亲戚、老乡、少数同事等。
(三)心理适应
城市的经历不仅让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穿着打扮和与城市人交
往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城市中拥有大量的现代性因素,其中包括庞大的科层组织、工作机会、社会位置、制度规范和各类角色,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也包括各种更有利于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软环境。这些城市特有的现代性因素会对在其间工作与生活的人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适应城市里的一切,要求他们同城市里生活着的庞大的人群打交道,并相互适应。打工妹生活在城市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环境中,也慢慢地培养了各种现代意识。她们知道,如果不遵守时间制度、不遵守工厂的纪律,结果都是要受到处罚的,与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本上不同,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契约为基础。久可见城市的观念已经完全被打工妹所内化,她们也把城市的观念当成了自己的行动准则。
此外,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行为还反映在其对城市的归属感上面,即打工妹是否从心理上对城市产生了某种认同和归属感,这是适应的一个较高层次,是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大部分打工妹仍然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制约因素
(一)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特有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固化了城乡身份分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这一可能空前绝后的贴有“农民工”身份标签的城市人口群体。二元经济制度造就了农村人向城市的流动,二元户籍制度又造成了城乡居民的身份不平
等。拥有城市户口和市民资格意味着阶层地位和社会身份的跃升,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天然获取。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下,大部分农民工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无法分享城市公共资源,更谈不上社会融入问题。
(二)农民工的乡土意识和自我封闭
城市和农村具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重新适应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融入城市社会需要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农民工的乡土意识和封闭主义倾向以及外在表现——交往的封闭性和群体认同感是阻碍其融入城市的社会心理因素。传统的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和内向、压抑的封闭主义倾向使得他们在城市“扎根”的愿望不强;农民工的封闭意识体现在交往的封闭性和群体认同感上,即其社会交往只限于亲戚、朋友、老乡等熟人之中,表现为内部成员间有着强烈的相互认同感,而对群体之外的“城里人”则局促不安,深怀畏惧警惕之心。
三、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思考
(一)政府角度
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国家在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中应该把女性农民工群体考虑进去,使她们能从制度改革中获得益处。城市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树立服务“移民”的意识,保障移居城市的女性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