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校语文试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终考试试卷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命题: 沈文婕审核: 陈雄
一积累运用10分
(一)填空题。(10分)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蒹葭》)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3.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寒食》)
5.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尽长安花。(_________(作者)《登科后》)
6.___________________,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7.左思《咏史》中直接表现当时社会中世家子弟居于高位、寒门子弟不得重用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宛在水中坻2.欲辨已忘言3.瀚海阑干百丈冰4.胡琴琵琶与羌笛5.轻烟散入五侯家6.春风得意马蹄疾7.蚍蜉撼大树8.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解析】交分的试卷在积累和应用部分并未像高考试题中那样,有语言连贯和得体等选择题的考查,均是对本学期的背诵篇目和作者篇目的考查,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个别字词的准确书写,例如“琴”下半部分是“今”而非“令”,“五侯”而非“武侯”等。
二阅读70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6分)
对于春节,变化的只是仪式感
王庆峰
①最近几年,春节“反向探亲”成为一个热词。所谓“反向探亲”,是指一些在异地就业和居住的人们,把亲人们接到身边过年。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反向探亲”的人群越来越多。
②“反向探亲”的逻辑先是植于“反向春运”,也就是说,过年前人潮拥挤的现象一般是单边客流,常见于大城市辐射向小城市,而反之则没那么拥挤。这一点在飞机票上体现最明显,机票就是按照市场供需定价的,春节前从热点城市往三四线地方的多是全价票,反过来则要
靠打折吸引客流量。口口这样,口口回家买不到票,把亲人接至大城市来岂不是更好?尤其是在工作缠身时,这一想法就更有可行性。口口家人如果能接过来,可以更好地体察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一种其乐融融。
③如果把“反向探亲”视为一种过年的新方式,那么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还有一种很新潮的过年方式,叫做全家出门旅行。刚刚公布的《2017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携家带口南下或北上跨年,甚至选择出境游。关于人们出行目的的数据显示,回家探亲占57%,国内旅游占24%,异地访友占16%,出国旅游占6%。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是,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较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更加偏好旅游过年,旅游是出行第一动机。
④以“反向探亲”和“旅游过年”为例的观察,更多体现出一种过年仪式的变化。过去,人们过春节的统一方式是回家过年,全家人吃团圆饭、看春晚。尤其是在“回家”这件事情上,形成了全球独有的“春运”现象。究其原因,“家”是一种固定意象,它意味着故乡和故土,意味着亲戚和邻里,更意味着安土重迁的文化基因。人们为了回“家”(1),所愿意付出的代价有时是难以想象的。但正是在时代的演变中,现代人开始体悟到“家”(2)不一定意味着故乡,只要家人在一起,在哪里过年不都是一样吗?
⑤不可否认,时下的过年仪式确实在消解和变化。比如很多人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看春晚可能满足不了胃口,走亲戚也没原来那么热闹有趣。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在于我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而传统仪式满足不了新兴需求。‘现在,人们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变得更为深刻,手里的选择项也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不断尝试一亟新事物,比如过年去看电影、唱KTV,没事斗斗红包大战等,诸如此类吼成了新的仪式感,贼予了春节新的内涵与活力。
⑥今天,当我们感叹“年味变化”的时候,其实变化的只是仪式感;当人们选择“反向探亲”时,正是以具体行动重新阐释过年的新方式。具体来说,传统仪式是一定要回到故土,而新仪式只强调“家”,也更能包容地理位置上的移动;传统仪式大都是看春晚、走亲戚等,而新时代的过年则强调更为丰富的个体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过年”并没有变化,家人和团聚永远是春节的主题,无论人们在哪里、在做些什么,只要心系彼此,那么春节的意义就会只增不减。
⑦在分析节日的意义时,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曾这么说: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面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义今天,关于春节应该过得更为传统还是更为新潮,应该尊重仪式还是求新求变,都只是具体仪式之争、具体行为之辩,而在各种仪式消解更选的变化中,春节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依然是最为
重要的节日。
8.第②段三处方框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如果既然而且
B.即使就算因为
C.既然如果而且
D.就算如果因为
【答案】C
【解析】考查关联词语。联系上下文可以得知,上文提出前提,后加以推论,故第一空选择“既然”。第二句话是假设,故选“如果”。第三句话和第二句话成构成递进关系。
9.为了更好地证明第③段中“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远方’”这一结论,除了划线的数据外,本段还应该增加一组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2分)
【答案】历年人们出行目的
【解析】补充论据,根据上文的内容和数据,不难概括出是历年人们出行的目的。
10.第④段中两处划线的“家”的涵义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故乡和家人在一起
【解析】词语的含义,具体的语境词语的含义是不同。联系上下文,不难得出答案。“家”是一种固定意象,它意味着故乡和故土,意味着亲戚和邻里,更意味着安土重迁的文化基因。人们为了回“家”(1),所愿意付出的代价有时是难以想象的。但正是在时代的演变中,现代人开始体悟到“家”(2)不一定意味着故乡,只要家人在一起,在哪里过年不都是一样吗?”
11.概括第⑤自然段的段意(2分)
【答案】传统的过年仪式满足不了新兴需求,因此形成了新的仪式感,赋予了春节新的内涵与活力。
【解析】概括段意,先找这段的关键句,“不可否认,时下的过年仪式确实在消解和变化。”“因在于我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而传统仪式满足不了新兴需求。”“诸如此类吼成了新的仪式感,贼予了春节新的内涵与活力。”加以整合。
12.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传统的过年仪式满足不了新兴需求,因此形成了新的仪式感,赋予了春节新的内涵与活力,引出下文节日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难度不大,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