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东城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东城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东城区2014-2015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东城区2014-2015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6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

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

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

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

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甲(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

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

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逻辑(jì)B.牵强(qiánɡ)C.褒贬(bāo)D.另辟蹊径(bì)2.文中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妥贴B.支离破碎C.雅致D.引申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格调方向形式奇妙B.腔调倾向形势奇妙C.腔调方向形势微妙D.格调倾向形式微妙4.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断章取义B.特立独行C.别出心裁D.推陈出新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A.胸前一钩新月B.车马炮出击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C.有风不动无风动D.荷展小池静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附习题+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附习题+答案)

01阅读导入车马喧嚣的都市、静谧幽长的弄堂、矜持的一人一马徐徐穿行其间,犹如天外来物,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年代。

有人时他们矜持得近乎木讷,无人时偶尔又会像飞天之鸢,活泼的样子惊艳了孩子的眼。

他们来自何处?又为何出现于此处?王安忆以儿童视角观察着这一人一马,揣测他们的来历,暗喻人与马相似的命运——裹挟于历史浪潮而无法掌控自我,他们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面对这不幸,并借此以小见大的反映了上海的变化发展。

人、马、城成为一体,故在阅读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02批文入情弄堂里的白马王安忆>>>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及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白马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弄堂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白马,是全文的线索。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

(开门见山,呼应题目。

)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

(白马出现在现代都市的弄堂里,格格不入的事物,引起所有人的好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嘚嘚的马蹄铁敲在水门汀地面上,很清脆地过来了。

(以声切入,写出马的到来。

)白马徐徐走来,每到一扇门前,就停下来。

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

白马呢,也站着。

它的鬃发在前额上剪齐成刘海,加上脖子上的铃铛,使它显得很稚气,像一个小姑娘。

这一主一仆静静站立着,等待门里的人家决定要不要买一碗马奶尝尝。

他们等一时,并没有什么动静,就再向前走。

(一人一马,静默地站在某户门前,体现了主人较强的自尊心和马的温顺。

同时,作者用“仆”“稚气”“小姑娘”这些词将马拟人化,写出了人和马出奇的矜持,矜持到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喧腾、壅塞的地方。

)倘若有人从门里出来,买一碗马奶——这样的情形,概率大约是二十分之一,于是,北路人就从肩上卸下一个马扎,开始挤奶。

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吱吱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示例如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入校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将自己3000元的生活费花得精光,打电话向父母索要时被拒绝,因为他在初中和高中时,向家里索要零花钱,总是编造各种理由及谎言。

请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一名小学生因为沉迷于手机游戏,每天玩到深夜,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又因缺乏运动,体重超标。

家长和老师多次劝说无效。

请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在有限视角下,可以写这些角度: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手机游戏成瘾、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间等。

在全知视角下,可以写这些角度:手机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如何加强社会监管和家庭教育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近年的高考真题获取更多信息。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练习及答案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练习及答案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练习及答案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是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不同视角。

全知视角是指作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拥有完全的了解和掌控,而限知视角则是指作者只对故事中的某些方面有了解和掌控。

这种视角的运用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中,一般采用全知视角。

这是因为历史叙事不仅要全面地记录历史事实,还要探究其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通过全知视角介绍了___的家世、性情和异行,从而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使其兴起被神化或天意化。

然而,历史叙事并不排除在局部描写中采用限知视角。

限知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委婉曲折,更具有吸引力。

从全知到限知,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变化。

限知视角的出现,使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深刻和丰富。

我国的___小说大多采用限知视角。

这是因为在开始写作时,不能让读者一眼看出故事中的妖怪,而是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

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人物(以及读者)遇到妖怪时不知道是怪物,然后逐渐产生疑窦,最终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

例如,“白水素女”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家孤儿___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并将其养在水缸里。

不久之后,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每天回家后都会发现有人已经做好了饭菜。

这个故事是从___的角度来叙述的。

他特意安排了鸡叫声,提前回家,发现一个少女从水缸里出来,到灶下烧火。

他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少女回答说自己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奉派来为他“守舍炊烹”。

这个故事通过限知视角的手法,将一个平凡的农夫和一个仙女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们安居乐业、温饱自足的理想,写得曲折有致,掩映多姿。

___小说的限知视角是一个写作实践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这种写作方式处于没有加以理论上的发猛、总结和升华的自在状态,因此也就未能广泛和深刻地影响文学或小说文体。

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清不清(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清不清(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易错题11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解不清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易错原因——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从“叙事线索”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二】从“叙述人称”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三】从“叙述视角”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四】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五】从“情节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攻略六】从“其它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

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是就小说的叙事特点进行评析。

叙事特征是个大范围,实际上考题切入比较小。

叙事特征主要包括: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

★易错原因——1.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2.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现代文阅读题讲析,从《红岩》节选看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

现代文阅读题讲析,从《红岩》节选看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
● 成瑶对哥哥失望。
● ①—⑩为第一部分,写了成瑶把去农村参加革命的想法告诉哥哥成岗,并带回《挺进报》给哥哥看, 遭到了哥哥的严厉批评。
● ⑪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展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 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 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 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 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 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成瑶回忆哥哥成岗对自己的影响和哥哥的一些经历。
文本一《红岩》节选
● ⑬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 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 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 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 经过哥哥的批评和自己的反思,成瑶明白很多事情。
试题分析
● 1.下列对选文一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⑤段成岗用“希望不是幻想”表明态度:他并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们到农村去。 ● B.第⑨段二哥对成瑶的批评使她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口不择言,说了很多违心的话。 ● C.第⑫段“立刻阴沉”,是因为成瑶的话使成岗意识到没有厂长架子可能带来的危险。 ● D.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叙其革命经历,后者侧重写其心路历程。 ● 选C(A.错在“不希望”;B.错在“违心的话”;D.错在“侧重叙其革命经历”。)
●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 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 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 到处都有特务!”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是小说、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叙事手法,它们在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

全知视角是指叙事者了解所有角色的思想和感情,能够展现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

限知视角则是将故事仅仅局限在某一角色的视角之下,只展现该角色所看到的、所感知到的一切。

这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能够让作品在情节展开和角色塑造上更加丰富,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一、增强故事复杂性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通过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复杂。

全知视角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或观众了解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故事中的秘密和谜团更加神秘。

通过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作者或导演可以在故事中设置更多的悬念和转折,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二、丰富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通过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可以更加丰富地展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

全知视角的使用可以让作者或导演深入描绘每个角色的内在世界,展现他们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真实和深刻。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观众或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增加对作品中人物的认同感和共鸣。

三、提高故事张力和节奏感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能够提高故事的张力和节奏感。

全知视角可以展现故事中的各个细节和情节,而限知视角则可以放大某一情节或场景的紧张和震撼。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作者或导演可以在故事中创造更多的高潮和转折,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和感染力。

四、加深主题和寓意的表达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还可以加深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的表达。

全知视角可以让作者或导演更加全面地展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寓意,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主题和寓意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某一角色的经历和感受中。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作品的主题和寓意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观众或读者面前,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五、增加作品的层次和深度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还可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1.人称变换: a. 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
的意味。 b. 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
服力。 2.人称交叉: a.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
现的时空领域;例如:《程白药》 b.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
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
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 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 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 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情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 叙事脉络分明。 ③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细腻、生动、传神。
技法点拨
小说中的特殊视角有: 1.儿童视角
萧乾在《篱下集·序》中说“这不是童话……表现的是复杂的人生”,但他是站在孩 子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萧乾《篱下》)
不到一小时,20多个鬼子全被消灭,“我”从此扬 名
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构思上,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②情节上,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突出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 ③形象上,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 形象。 ④主题上,更能突出储国恩和他的战友们敢于深入虎穴、勇于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高三年级春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1.(3分)B【解析】“以限知视角叙事突出了曹刿……”错误,文中只说“(限知视角)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2.(3分)B【解析】“比全知视角要优越”于文无据。

3.(3分)D【解析】此处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优势,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4.(4分)(1)多采用全知视角叙事;(2)多用顺叙连贯叙事;(3)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叙事。

【解析】(1)由原文“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可推知“多采用全知视角叙事”;(2)由原文“开始尝试采用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可推知“多用顺叙连贯叙事”;(3)由原文“创造了‘似说部非说部’……的小说形式,以议论而不是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可推知“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叙事”。

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5.(4分)(1)既积极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又敢于突破传统藩篱;(2)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元素,在中西对话中探索创新;(3)既转化传统,又输入新知,形成中西文化合力。

【解析】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6.(3分)C【解析】这句话指出同样的环境与教育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姨姥姥在安慰姥姥,认为姥姥没有必要在教育方式上太过纠结与自责,并非希望“我”坚持自我,摆脱束缚。

7.(3分)A【解析】这个情节没有为下文埋下伏笔。

8.(6分)①文章语言雅俗共赏,颇具特色。

②多处运用方言、口语,充满生活气息。

如:姨姥姥的语言“号你奶奶个腿儿哩号”“他还毋个狗大咧,流着呲哈水儿”等。

③描写细腻,笔调天真,富有童趣,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如:姥姥说关于诗人的故事及“我”对墙角壁纸受潮剥落的联想,充满意境与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每点2分。

《边城》的叙事视角:全知与限知的巧妙切换

《边城》的叙事视角:全知与限知的巧妙切换

《边城》的叙事视角:全知与限知的巧妙切换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叙事视角的运用独具匠心,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巧妙切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优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湘西风情画卷。

全知视角,犹如一位无所不知的上帝,俯瞰着整个故事世界。

在《边城》中,作者以全知视角为读者介绍了边城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以及人物的身世背景等。

这种视角使读者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边城的整体风貌,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环境。

比如,在小说开头,作者这样描述边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通过这段描写,读者对边城的地理位置和主要人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全知视角还让作者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描写翠翠的内心活动时,作者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通过这种全知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翠翠的天真无邪和纯洁善良。

然而,如果仅仅运用全知视角,故事可能会显得过于直白和单调。

因此,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还巧妙地运用了限知视角,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和含蓄的色彩。

限知视角,即通过故事中某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和感受世界。

在《边城》中,翠翠是一个重要的限知视角人物。

读者通过翠翠的视角,看到了她眼中的边城、她所经历的爱情以及她内心的挣扎。

比如,当翠翠第一次见到傩送时,作者写道:“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通过翠翠的视角和她的反应,读者感受到了她的羞涩和纯真,也对傩送这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是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全知视角可以将故事中所有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展现出来,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限知视角则只能从一个或少数几个特定角色的视角出发,读者只能了解这些角色所能观察到的事物和他们的思想感受。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

全知视角的表达效果往往更加全面和细致。

由于全知视角可以展示故事中所有角色的思想和情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动机和心理活动。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全知视角展现男女主角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情变化和冲突。

全知视角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感受,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更加聚焦和专注。

由于限知视角只能从一个或少数几个角色的视角出发,读者的关注点也会被限定在这些角色身上。

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更加紧凑和紧张,吸引读者投入到角色的思考和行动中。

例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作者可以选择限知视角来描绘侦探的思考过程和寻找线索的经历,让读者与侦探一同推理,增加悬疑和紧张感。

限知视角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体验到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加强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在叙述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全知视角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通过客观的语态来展示角色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的叙述更加客观和中立,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限知视角则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角色的视角和语言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使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在表达效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全知视角可以使故事更加全面和细致,展示多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而限知视角则更加聚焦和专注,使故事更加紧凑和紧张。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部分文学作品阅读第二节考点例析及对点训练 考点三 写作手法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部分文学作品阅读第二节考点例析及对点训练 考点三 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说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 常 很喜爱莲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的莲花埋下伏笔。 见 【各地中考设问】 设 1.(2020广东)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 问 并简析其作用。
2.(2021甘肃武威)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
3.(2021山东烟台)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
,其作用是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1.叙述顺序
突破方法
(1)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时间上先后错位,先讲结局,再按顺序写。
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
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丰满;衬托中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各地中考设问】 1.(2015广东)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
析其作用。 2.(2021湖北随州)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
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3.(2021湖北十堰)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
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常见设问
【统编教材设问】 (统编七下第5课《黄河颂》“思考探究”)诗歌既可以直
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 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 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 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高考题: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一、引言在高考中,常常会出现关于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题目。

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是两种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在解答问题时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与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定义、区别和应用,并提供一些高考题例子以帮助准备高考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有限视角的定义与特点有限视角是指个体或对象在获取信息时受到某种限制或局限,无法全面获知所有相关信息。

具体来说,有限视角中的个体或对象仅能通过有限的观察、经验和信息了解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则一无所知。

其特点包括:1. 局限性:有限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的知识和信息仅来自其能够接触到或观察到的部分。

2. 不完全性:有限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无法全面了解问题的所有方面,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出现偏差。

3. 主观性:个体或对象对于有限视角下所获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可能受到自身经验、偏见或主观意识的影响。

三、全知视角的定义与特点全知视角是指个体或对象能够获得一切相关信息,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全知视角下,个体或对象可以获取到所有的事实、数据和背景信息,对问题有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其特点包括:1. 全面性:全知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能够获知问题的各个方面,对问题具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 客观性:全知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的判断和决策更加客观和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更加科学和清晰。

3. 无偏见:全知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的判断和决策不受个人经验、偏见或主观意识的影响,更具客观性。

四、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应用1. 情景分析题:在某个具体的情景中,要求根据给定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根据有限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判断,注意不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

(例题)在一个商场购物过程中,小明由于购买了不满意的商品,但却没有保留购物小票。

在有限视角下,下列哪种做法是合理的?A. 直接将不满意的商品退还给商场。

小说专题训练——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小说专题训练——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小说专题训练------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栊翠庵品茶曹雪芹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

妙玉忙接了进去。

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

”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

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

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

这是老君眉。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

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

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

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

”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吃的。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

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小说阅读及答案

小说阅读及答案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我省阅读鉴赏命题指向与答题要素规律:1.概括提炼或补充及作品中相关内容。

2.鉴赏评价作品中主要内容或思想情感。

3.剖析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体味情节结构的结点。

4.评价审视人物形象的心灵特征,掂出形象的人生分量。

5.体悟赏析作品相关的艺术手法特点。

6.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美感。

7.分析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

8.联系文本内容说说对主旨内涵的探究思考。

方略:带着“知识”读懂与答准,减少误读考题都是从作品整体着眼小处设题,我们阅读应树立整体的语境意识,训练提取、切分、整合能力。

要训练细读、语言的细微处阅读。

1.整体体悟(第一遍读不看题目, 须在关节处记号)2.研读题目(思考题目隐含的内涵、角度、范围)3.落脚文本(二次读,针对题目要求,准确定位,捕捉信息)4.概括提炼(概括要素,提炼整合,有的直接从文本语句提炼,但一般不是用现成的,需要提取有效的信息作必要的整编)5.准确表述(特别注意答题得分点、相关散文术语、诗歌、小说解题要素)情节题型一概述情节1、把握情节发展变化(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结合线索、场景等)2、概括格式:①何时何地何人物何事②以……为中心,按照……顺序,记叙了何时何地何人物何事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作用分析题型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

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药》《杜十娘》)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小说叙事角度8.《大卫科波菲尔》(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小说叙事角度8.《大卫科波菲尔》(课件)

课文开头写道:“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 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 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如今的“我”,是指成年后 的大卫,故事在“我”的回顾中慢慢展开,是“我”的回顾性视角。第 二个“我”是童年时的大卫,是主人公体验视角。而课文结尾写道: “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 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 己的想象世界”,则把回顾性视角与作为见证人的旁观者视角两种视角 叠加在一起。
(2)倒叙 倒叙是相对于顺叙来说的一种叙述方式,它不按时 间先后的顺叙来叙述事件,而是在小说的开头就对某 些产生较晚近的故事情节或结局先作交代,然后再回 过头来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
①为了凸显小说的主题,可以把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提到开头, 以示突出。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属于这一类倒叙,小说一开头 就把样林嫂的悲惨结局写出来,在叙述样林嫂不幸的人生遭际。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 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 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 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 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 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 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在当代小说中,以有限视角叙述的作品大量存在。它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性,扩大 了作品的表现力。如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作家选取了团结大楼的居民 眼光作为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一直难以窥破那对高低不成比例的夫妻之间的秘密 。作家固执地坚持这种叙述视角,因而最终我们只是和团结大楼的居民一道得到几个 画面:他们在外观上的不协调,他们挨了批斗并被迫生离,他们的重聚以至话别。小 说不仅以这些画面有力地征服了读者,而且画面之间的空白还令我们的思绪萦绕不已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写作视角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写作视角

四、小说的表达技巧【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亲切抒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3.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

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三种特殊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传统的叙事角度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心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小说复习之理解叙事知识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小说复习之理解叙事知识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小说复习之理解叙事知识【复习任务】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事人称、视角与叙事方式。

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前备知识——叙事三组】01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叙事人称常见的叙事人称有三种:(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所有人称的变化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不同人称的出现会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种人称常常交叉使用,单纯使用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比较少见。

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扩大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常有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也叫叙事聚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类。

(1)全知视角,又叫外视角或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的叙事作品多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比如《水浒传》中这么写,“李逵想……”“宋江想……”,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

但由于过多的叙事自由,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剥夺了阅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大部分权利,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

(2)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

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

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

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

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

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

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

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

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

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

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

不久就出现奇怪的事情了:每天种地回来,都有人做好饭菜。

行文的视角是与谢
瑞重合的,他特地安排鸡鸣出去,提前在天亮时回来,窥见一少女从水缸中出来,到灶下烧火。

于是上前询问缘由,少女说自己是“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怜谢瑞少孤、勤谨,派她来为其“守舍炊烹”。

这则动人的“仙话”,是从一个少年农夫的角度展开叙述的。

少年捡螺、少女做饭,安排早出早归和隔篱偷窥,都是平平常常的事。

但由于限知视角的缘故,在这些平平常常之外,隐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存在:银河中的仙女隐身在大螺之内,又走出螺壳为少年下厨。

这种平常中的异常,反映了人们安居乐业、温饱自足的理想,写得曲折有致,掩映多姿。

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结构宏大、线索纷纭,很少采取限知视角,但这不排除它局部上的限知。

到了现代,限知视角在小说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它简直被视为对世界感觉精致化和深邃化的一种标志。

第一人称视角虽然不是限知视角的全部,但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侧面。

小说《祝福》的开头,就是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

它写“我”回到阔别五年的鲁镇的心境和见闻,第一人称视角把鲁四老爷充满理学俗儒味道的书房和被贞节观摧毁精神支柱的祥林嫂之死联结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反讽意味和社会哲学的深度。

(取材于杨义《中国叙事学》)
链接材料一:
限知视角会留下某些叙事的空白,但这些空白不应该是平板的,而应该是富有暗示性的。

暗示的极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贸然突破视角的界限,给人们留下寻味的余地。

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葛巾》一篇,写游历曹州的洛阳士人常大用在花园遇到美丽的女子葛巾,怀疑她是“贵家宅眷”或者仙女。

随着接触的加深,常大用常常能“忽闻异香”,家中衾枕也“皆染异香”。

这些暗示,已经把一个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精烘托得呼之欲出了,但毕竟没有点破,它只不过在一个潜在的信息源中,不断地发出某种信息,等待故事主人公最终的破译。

链接材料二: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的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1.下列与小说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代表作有《搜神记》《世说新语》。

B.“章回体”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章回体。

C.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其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伟大开端。

D.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的特点是着重描写心理活动,情节较为淡化。

2.下列对文章(含链接材料一)中四则材料使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高祖本纪》开头部分的一些文字,说明了历史叙事使用全知视角的优势。

B.作者概述“白水素女”的叙事过程,说明了志怪小说中多选用限知视角叙事的原因。

C.作者以《祝福》开头为例,说明了使用限知视角的作品都具有哲学深度和反讽意味。

D.作者以《葛巾》为例,说明了在限知视角的叙事过程中“空白”的使用原则及其效果。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视角,只是虚构叙事的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
层面和方式。

B.相比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C.运用限知视角叙事,叙述者就是故事主人公,这种方式便于制造曲折的故事情节。

D.运用限知视角叙事所留下的空白往往有暗示作用,有助于故事结局的最终破译。

E.现代小说普遍运用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的广泛使用,成为限知视角发展的标志。

4.“链接材料二”选自《林黛玉进贾府》,请从“限知视角的使用”这一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5分)
答案:
4.本段文字从林黛玉的视角描写了贾府建筑的壮丽轩昂以及荣禧堂的豪华富贵,表现出林黛玉善于观察、细心的个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