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韩愈的仕途沉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韩愈的仕途沉浮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 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 兄韩会抚养。 韩愈在 《与凤翔邢尚书书》 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 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 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 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 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 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 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 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 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 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 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①。韩愈此后又应吏 部博学鸿词科考试, 但前后三年, 终于落选。 此后, 韩愈便上书宰辅, 以求闻达。 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 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 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 、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 立即上书言事, 却不料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一奏, 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②。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 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 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 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 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 可惜贬官不久, 又回长安。 元和六年(811),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 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 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
1 / 10

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 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 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 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 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旧唐书》 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状》。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行道和明道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据他自己说,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 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好古人之辞,而是为了明道。韩愈为人所行之道,及其为 文所明之道,都可从他一生实践得到证明。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韩愈的“道”,是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的,也即是 主张“兼济天下”而不赞成“独善其身”。 可以看出, 他虽然继承了儒家“兼济” 的思想,却又有所不同。对于这一点人们一向很少注意,其实应该着重指出。这 在当时是相当积极的一种政治态度。 其 《上宰相书》 至于再三, 固然是为了做官, 但他做官确有行道的目的。 为了行道,韩愈还曾希望做个谏官。他在《龊龊》诗中说:“愿辱太守荐, 得充谏诤官。 ”做个谏官, 这是唐宋两代一些忧国忧民的庶族地主阶级文人的一 个共同愿望。因为谏官的地位虽不高,却有言事进谏的机会。韩愈写《争臣论》 一文,就曾以言责批评谏议大夫阳城。当他自己一旦做了御史,有了言责,便立 即上书言事。《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一篇体现韩愈行道的重要文章。 第二,韩愈之道也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他反对藩镇割据,还 不仅因为自幼身经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生活困苦, 主要还是因为他看到了藩镇割据 给国家造成的危害。 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言行是明显的, 最突出的表现是他积极 主张讨伐淮蔡,并且亲自参加了这次战役,淮蔡平定之后,韩愈还奉命写了《平 淮西碑》 , 此碑行文鲜明地表达了主张国家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其文有云: “四 海九州,罔有内外,悉主悉臣。”这是维护皇朝的大一统思想,立场是明确的。 韩愈反对藩镇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的再一个突出的表现, 是他奉命宣抚王廷 凑一事。长庆元年(821),镇州叛乱,王廷凑自立。二年,韩愈奉命宣抚。当 时执行这个使命是有危险的。《新唐书》本传说:“(韩愈)既行,众皆危之。 元稹言: ‘韩愈可惜。 ’穆宗亦悔, 诏愈度事从宜, 无必入。 ”但韩愈无所畏惧, 竟“疾驱入”。他在论辩中正告王廷凑:凡是割据作乱的藩镇,从安禄山、李希 烈,到吴元济、李师道,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在这里,韩愈反对割据、维护统 一的言行也是突出的。在当时,反对藩镇割据是个重要的政治态度,也是韩愈行 道的一个重要内容。
2 / 10

第三,韩愈的道又是关心社会现实、反对佛老的。在唐代,反对佛教虽不始 于韩愈,但兼辟佛老,则以韩愈为最。一篇《原道》竟然提出“不塞不流,不止 不行”,还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这是十分激烈的主张。当然,韩愈 更激烈的言论还是《论佛骨表》。他在表中首先历数自古帝王长寿者不曾奉佛, 而奉佛者大都短命。这话和当年傅奕所言者似乎相同;但因讲话的时间不同,对 象不同,韩愈这话就有更强的针对性,也冒更大的风险。这时正当淮蔡初平,宪 宗自以为太平天子,幻想福田长寿,而韩愈竟说奉佛短祚,这等于冒“天子”之 大不韪,在当时真是敢发狂言。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情况下, 而能独立不惧,是很难能的。 第四,韩愈之道又是主张重视人材、选拔人材的。重视人材,这是韩愈为人 行道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终其一生, 始终注意培养人材、 推荐人材。 《新唐书》 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韩愈不但自己 培养人材,也向别人推荐人材。《行难》一文反复说明选拔人材的重要;《与祠 部陆员外书》曾向陆■推荐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沈杞、张苰、尉迟 汾、 李绅、 张后余、 李翊等。 韩愈认为, 为国家选拔人材, 乃是一种“深思长虑”, 是“为国家树根本之道”。 在唐代,选拔人材也是庶族地主阶级文人的一个共同愿望。韩愈培养人材、 重视人材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在隋唐以前,在贵族世袭的制度之下,庶族地 主子弟很少参与政治的机会。 韩愈当时重视人材的言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重视 人材,这是韩愈行道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韩文的特点 在文以明道的信念之下, 韩愈写了一系列出色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特点之一 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 话。 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 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 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 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 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里,在皇帝的因为下,在权臣的 妒嫉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 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 势磅礴的好文章。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皇帝面前敢讲真话, 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 敢讲违背旧说的话, 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 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 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 对于这样的 言论,前人指为“刺谬”,其实这正是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的表现。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 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
3 /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