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三维坐标定位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

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

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

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史

本专题考试大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分封制与宗法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其主要内容为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主要内容为西汉王国问题,中外朝制度,察举制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其主要内容为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材料以文字形式为主,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以考查主干知识的内涵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对历史的传承。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3.明清政治制度中加强对边疆或地方的管理、强化君主专制。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

(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

(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考点二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与强化

时期发展历程

考点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考点四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进

1.选官制度

(1)察举制: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

①目的: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

②方式及标准:自下而上进行,以孝廉(品行)为标准。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门第选拔,垄断仕途。

(3)科举制

①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③作用:积极方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监察制度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

高考真题演练

1.(2018·全国卷Ⅱ·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通过对商汤这种有仁爱之心的做法的考查,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 题干不能说明“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直击题眼】题干中“乃去其三面”,说明商汤的仁爱之心,是解题的关键。

2.(2018·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通过对学者有关唐朝“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基本情况的综合分析,推断唐朝“藩镇”两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藩镇赋税完全不上供给朝廷的只有河朔型藩镇,但该类型藩镇在藩镇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与题意不符;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排除;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税权和军权,拥兵自重,与朝廷对立,故C 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绝大部分唐朝藩镇的官员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正确。

3.(2018·全国卷Ⅱ·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析】选C。解答本题学生需要抓住唐朝的阶段特征。从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看,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时期,只是增加议政人数和人员更替,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排除A;B不符合提拔官员的路径;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与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愿望相反,D错误。宰相人数多,更替频繁,便于皇帝总揽朝政,C正确。

【解题技巧】本题可用关键词解题法,由“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2018·全国卷ⅡI·T25)2

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