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今转变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而数学知识又为学生的生活提炼了经验。
在教学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才有可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吸引他们思考的欲望,带领他们参与探索和发现,使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才能掌握数学知识。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
老师要具有应用意识才能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不死板地照本宣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引入正负数的时候,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个股票的例子,这即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正负数,又能带动学生适当的研究股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引入数轴的时候,又以温度计为例,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就能接受数轴这一新的知识点。
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又与日常生活中的衣架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才导致了衣架的可伸缩性,同时正是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才决定了衣架的造型。
可见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数学要应用与生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
一、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项感官独立自主地去参与探究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老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会充满信心,积极学习,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把一匹马拉来饮水,不如让它感到口渴。
其次,教师要大胆放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创设让学生多交流的氛围,不但师生交流,还要同桌、小组交流,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听学生所讲,师生平等讨论,共同探索,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着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当学生画出的线段图不符合要求时,我并没有全盘否定,在对其合理部分给予肯定和鼓励之后,展示画线段图的正确过程,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修正自己的状态中。
再次,多表扬激励。
只要学生思考了,敢发言了,即使是思考或发言有错误,教师也不要指责、不批评,只有鼓励。
只要学生能说、敢说,即使与老师的看法、想法不一致,同样也会得到老师的赞许,然后可以让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这样,在教学活动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主探索,而教师这时则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大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探究空间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
浅谈有效评价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更要协助学生理解自我,建立自信”。
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当前学校在教学评价中存有着过度强调甄别于选拔的功能,所以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评价,造成了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而绝大部分学生却难以得到积极的评价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
所以,做好积极有效的评价就尤显关键,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感悟和经历,谈谈我对有效评价的一点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一、评价目标要与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实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在实行评价时评价方向不能偏离课程目标,否则也就失去了评价的导向性作用,而评价目标要保持与课程目标一致,具体可体现在教学中、作业设计中以及命题测试中,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评价目的与课程目标一致这个原则。
二、尊重学生人格这是在评价中,教师必须做到的一个方面。
一个人,有可能在“唾弃”中倒下也有可能在掌声中倒下,还有可能在“偏袒”中“死亡”。
由此可见:评价的言语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存,真可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受资历、学历、阅历等的制约,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水平有限,同时情绪往往难以控制,一时难以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劝解,容易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
对此,学生的人格就需要细心的加以呵护,教师能做到这个点,学生是能够用心体会到的,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的。
所以,教师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将 数 学 融 入 生 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将数学融入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技能生活化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
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林和小平,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紧密联系使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生活化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
2022科学课程标准全文
2022科学课程标准全文《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1、操控教材,有效率采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注重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育。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3、学生主动自学、合作自学的方式初步构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4、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
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师生协调密切协同,关系融洽人与自然。
初步构成相处互动、互惠互利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科学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推动者。
新课程标准Word文档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12'GYM'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
《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1-12'GYM'1.1)(一)课程性质(1-12'GYM'1.1.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1-12'GYM'1.1.2)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一、依托学校劳动基地的实践,产生实践主题学校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巨大资源。
我校校园内花木成荫,品类众多,还建有一个红领巾劳动基地,很适合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
1.劳动实践时要仔细观察,并善于发现问题。
学校在劳动基地上尝试种植了很多植物,包括各种花卉、蔬菜、瓜果。
近两年,还搭建了塑料大棚,进行了无土栽培的尝试。
可以说是提供了很多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种植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或者经受一些挫折。
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呢?关键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进行劳动实践时要仔细观察,而且在观察时,要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学生在观察学校劳动基地的无土栽培实验结果时,发现很多的小白菜苗都枯死了。
我们决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找到解决的办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植株的叶片呈黄色,并有很多虫孔;而且氧气泵提供的氧气量很大,泡沫板还一上一下的。
当时就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无土栽培的实验会失败”这个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我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后,及时召开学生讨论会,让提出自己关注的、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提出了许多自己疑惑的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决心自己去弄明白这些问题,这样就有了探究的兴趣。
经过大家的思考讨论,进行了《走进无土栽培的大门》的主题活动。
2.自主探究,掌握活动开展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其中实施研究,即实验论证部分是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真正从事研究活动的开始。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由此可见,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说的习惯、读的习惯和写的习惯。
下面我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听的学习习惯的。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
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
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
培养学生认真听录音或者教师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1.课堂上静心听的习惯小学生爱模仿,善模仿,好表现。
课堂上,常有学生还没等老师说完就急于开口模仿或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
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静心听的习惯,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当教师示范发音时,学生要边观察教师嘴形,边仔细听。
当老师发音完毕,学生才能跟说。
这样,发音才会到位,模仿效果才会好。
因此,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教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班齐声模仿。
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
比如在学习/s/和/θ/两种发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范读,观察两种发音在嘴形上和声音上的细微差别,这样才有可能在自己发音时做到正确无误。
2.仔细听录音的习惯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句中的重音、停顿等。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
在听磁带跟读时,要鼓励他们积极模仿磁带中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
不要只满足于听到了录音内容。
3.善于倾听他人的习惯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有很多听其他同学说英语的机会。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由此可见,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从“我要说”转变到“我要写”,是多么至关重要。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对生活、对学习、对一切都特别好奇的时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初步建立起孩子的写作信心,使他们充满自豪感和愉悦感。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一、大量阅读,领悟情感这是孩子进行写作知识储备的必经阶段,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范文,他们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充满童真童趣。
这些文章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含义隽永,他们时刻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
以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为例。
像《雨点儿》、〈〈借生日〉〉、〈〈雪孩子〉〉、〈〈小熊住山洞〉〉等课文都是新编入教材的,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范文。
他们让学生感到世界充满了奉献与关爱,体验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宝贵的理解、支持、尊重、互助。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一些优美的词句,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将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还尝试每天利用早、晚自习时间教学生读、背一首古诗词,或是欣赏一篇文章。
学生受益匪浅。
二、多实践,体验真情不论是学生,还是伟大的作家,他们的创造素材都来源于生活。
丰富多采的生活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教师在组织学生写作前,应多带他们亲自去观察、去体验,通过眼、鼻、手、口等器官的感知丰富他们对写作对象的认知。
这是由感性的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
比如,写习作《我们的学校》。
虽然学生们对自己的学校很熟悉,但是他们不一定对学校有很深的喜爱之情,这种感情需要启迪与触发。
哪怕是摸一摸茁壮成长的小树,闻一闻那花坛中怒放的花朵,说一说在宽阔的操场跑一跑,追一追,在校门口望一望,眺一眺,学生就会想起那么多深情往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可爱的学校,他写起来就有情、含情,能融情入笔,像这类写实的文章也不会显得空洞、乏味。
如何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学后感
如何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学后感《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认真研究教材,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可见“减”和“增”是一对辩证关系,不仅强调要积极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课内、课外所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而且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面对课堂上出现并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或者回答不出该有的题目等现象,由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偏差,不够全面而导致成绩不好。
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掌握了所学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才导致成绩不好。
还有一些学生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仅不会引起学习兴趣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这些都是课内、课外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新概念新理论关系。
一、“减”和“增”是两个方面。
在新课程中,“减”和“增”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既要减又要增。
减是指将教学过程中已经发生的学过的知识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增是指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增加到课堂上去让学生获得新知。
因此在课堂上就必须要注意及时进行“减”中的“增”。
一般情况下我们讲讲课内知识、课余知识;同时还会讲一些课外知识、习题等;另外还会讲一些课外新知识、习题及其答案等。
这些新知识新方法都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去学习它们。
但有些时候学生所掌握的新知识、掌握的新技能并不一定适合于课内课外学生学过的知识、习题和答案以及他们在课上没有掌握到的新技能或习题等。
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地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和反馈以改进教学与学习内容的安排和方法,以满足课内课外学生学过的知识及习题和答案的要求和保证教学质量。
二、“减”和“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对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有所认识,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教学内容上的“减”就是对教材中已经有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减”与“增”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两者在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要求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要求是什么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课标有四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突出学业质量,突出教学规程,突出考试评价。
对照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改革落实“要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当前新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以下六个相对“新”的“关键点”。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应将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各门课程要强化育人功能,强调学科德育,让课程教学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真正做到方向明、宗旨清。
二是坚持核心素养。
新修订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育人方向。
核心素养包含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革评价考试方式,这是对今后新教学提出的核心要求。
在落实过程中,做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规划,优化课程供给结构,要把过去以传授知识、追求分数为导向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培养核心素养,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
三是学习方式转变。
二十多年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课堂转型,“六学”也提出了具体措施,课堂教学改革还需要深入推进。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千多个学时,要把学习方式转变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关注学程改造,提倡多元学习方式,从单一“学”到“学”与“习”并重的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合作学习;从学以致用学习到用以致学学习。
最新新课标以主体学生为主
在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话题是以学生为主题,重视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成为我们每一个参与新课标培训教师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传道授业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重视传的内容,而没有注重传的效果,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年轻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二、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三、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设想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是首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而当前的数学课堂评价过多地重视获取知识多少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试图从这一内容着手研究,希望对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所存在的弊端有所补益,使学生能从学习中树立信心,促进其各方面素质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真正体现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小学数学课堂评价采用的方法1.即时评价课堂即时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
而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反馈,诸如答问、质疑、课内解题练习(包括板演)、作业、考试等等,应及时作出评价,评定其好坏,正误,及时向学生输出这些评价信息,让学生尽快知晓自己见解的正确与否,使正确的得以强化,不够正确的及时发现并设法改正。
还有对不尽人意的作业,也要及时评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延缓评价对于延缓评价,笔者认为首先应分析它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延缓评价就是延迟评价,即现象发生的当时评价不了,就要把评价的时间后推。
外延:延缓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包括“三维”的落实以及日常的行为习惯等。
一堂课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定,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的后半段。
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延缓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聘联想,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下面我来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
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深化理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视程度。
但不是说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时,就要把科学探究从其他教学内容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训练,而应把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
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它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质、内容、结构、评估以及教学方法都作出了全新的分析和诠释,呈现出新的面貌。
最核心的观念可简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学生整体价值观的培养,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强调“教材要注重情感教育,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传统,体现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三、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和诵读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提出了“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名著”的要求,强调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强调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新课标更加强调语言运用和写作语言运用和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提出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要求,强调在语言运用和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还提出了“组织文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造力。
六、新课标更加强调评价的作用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了“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有效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当前学校在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于选拔的功能,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评价,造成了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而大部分学生却难以得到积极的评价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
因此,做好积极有效的评价就尤显关键,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感悟和经历,谈谈我对有效评价的一点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一、评价目标要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评价方向不能偏离课程目标,否则也就失去了评价的导向性作用,而评价目标要保持与课程目标一致,具体可体现在教学中、作业设计中以及命题测试中,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评价目的与课程目标一致这一原则。
二、尊重学生人格
这是在评价中,教师必须做到的一个方面。
一个人,有可能在“唾弃”中倒下也有可能在掌声中倒下,还有可能在“偏袒”中“死亡”。
由此可见:评价的言语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存,真可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受资历、学历、阅历等的制约,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有限,同时情绪往往难以控制,一时难以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劝解,容易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
对此,学生的人格就需要细心的加以呵护,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学生是能够用心体会到的,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的。
因此,教师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评价要公平公正
评价应该公平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即不要出现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教师都给予鼓励的现象。
这样的话,就容易让学生觉得,不全面的回答就是正确的信息,学生接受到了错误信息当然就与我们进行的评价的初衷相反了。
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路,必要时教师补充完整,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
对于那些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评价要实事求是
曾经和一位教师在聊天时得知其在学生时代曾经是属于不太听
老师话的学生,比如他常常在课堂上看小说,屡教不改,课间他不喜欢像其他同学一样,静静的在教室休息,总喜欢和其他同学嘻嘻哈哈,小打小闹。
所以,在每学期结束时写自我小结,他总这样写:“组织纪律性不太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
这是他写的自评,也是老师找他谈话时常用的口头语,结果在毕业鉴定时,老师像往常写评语一样把那句话写了进去,后来导致该学生在比重点大学录取线还高20分,却只被一所师专录取。
新生报到头一天就被主任找去谈话了,后来才明白了当年差一点上不了大学的原因。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则评语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撰写评语,应该是一件非常精细而严肃的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而且评价准确。
五、评价要因人施评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个体发展具有独特任性和不均衡性,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摒弃过去那种但一定评价——成绩论英雄、尊师论模范、劳动当楷模,而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如可以评价学生的品行是否端正思想是否健康,学习态度是否明确,平时是否团结尊重他人,是否有耐心、忍心、包容心,做事是否专心,是否具有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创新,倾听,表达等能力。
总之要从各个方面因人而异作出积极的评价。
六、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是当今教育也应做到的一个方面,具体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评,也就是让学生认真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反思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评价,这样既尊重了学生
个人,也可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或者进行小组评价,这样既可以在评价中学习同伴,也可以在评价中剖析自己,锻炼自己,于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监督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的良好美德,在综合育人的基础上提升班集体的整体素质。
更可以争取家长或监护人的配合,让其监护人对其评价,这样既是提醒监护人平时多留心自家孩子,多关爱自家孩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的一种交流方式,还会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馨和关爱,有利于家校合力育人。
评价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因此评价要多种多样,彰显“她”的育人魅力。
综上,评价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事关学生将来的成败——正确的评价可以让失意的人坚强,最终走向成功,反之则可以让成功的人走向失败,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者在实施评价时要严格谨慎,满腔热情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绝对尊重每一个学生。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导向性、激励性、艺术性的评语,使评语成为指引学生未来人生、事业道路的那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