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案医话】
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陈
燕
摘要: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又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面皰”、“暗疮”、“青春痘”等,本病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有关,导致痰、气、瘀、湿、热郁于肌肤,而生痤疮。
具体可分为肺经风热、心火上炎、血热郁滞、湿热蕴结、肝经郁热、痰瘀交阻、脾虚痰湿、肝肾阴虚八种证型。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肺风粉刺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83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3)-01-0155-03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晋中030600)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
病,以青春期多发,主要在颜面、颈胸、背等皮脂溢出的部位出现白头或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具有一定的损容性。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因为雄性激素和皮脂腺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还与遗传、免疫,使用化妆品,饮食刺激和内分泌紊乱有关。
故目前治疗多从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调节性激素水平等方面着手。
西药综合治疗也能收到一定疗效,但副作用不少,而且易复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加剧,近年来有向低龄和高龄发展的趋势,小到十来岁的学生,大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高龄患者以女性多见。
因此,它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疗效明显,副作用小。
现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加以探讨。
1辨证论治
1.1
肺经风热温病学派中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之说,痤疮初起为高出皮肤的粟米粒大小的丘疹,可按手太阴肺经风热辨证治疗。
肺热痤疮,多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或风寒外袭化热或风热直接外袭肺经,风热为阳邪,其性善动炎上,“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面居人体高位,肺居上焦,主皮毛,为娇脏,不耐寒热,故风热犯肺,肺经郁热不得外泄,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邪聚日久渐成痤疮。
此证多见于青春期患者,常见于发病初期,皮损可散在分布于面部、背部,多
集中在前额。
《医宗金鉴》曰:“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自收功。
”《素问·生气通天论》
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被,郁乃痤。
”《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指出;“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
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临床表现:颜面潮红,散在或密集分布红色或淡红色丘疹,或焮热痒痛,或有脓疱,状如粟米,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头面油腻现象不显,可伴口鼻干燥,微咳,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治宜疏风宣肺,清泄肺经风热为主。
常用方剂如泻白散、枇杷清肺饮或银翘散。
常用药物如桑白皮、枇杷叶、金银花、连翘、生石膏、桑叶、菊花、黄芩、牛蒡子、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知母、生甘草。
若皮损瘙痒可加白鲜皮、苦参;油脂多者可加生侧柏叶、荷叶、泽泻;便秘者加草决明、生大黄通腑泻热。
1.2心火上炎由于社会压力大,忧思恼怒太过,心主神志,心属火,其华在面,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不得发
越,必循经上燎其面。
《内经》曰“诸痛疮痒,皆属于心”。
刘完素提出“诸痛疮痒,皆属于火”。
可见心火上炎是导致痤疮的主要病机,火热郁遏,致气血瘀滞,津停痰阻,是痤疮形成并难痊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颜面红赤、烘热,粉刺以前额、眉间、两颊为主,偶有脓头,可有瘙痒疼痛,伴心烦心热,寐少梦多,口干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心泻火。
常用方剂如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中药粉如生地黄、生甘草、淡竹叶、黄连、黄芩、栀子、生大黄、牡丹皮、连翘、川郁金。
若心烦心热加淡豆豉、莲子心;若口干渴甚,口舌生疮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加川厚朴、枳实。
1.3血热郁滞外因所致者多由风热、暑热之邪侵入体内,累及血分,以致血热郁于局部,发为痤疮。
内因所致者多为素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干结致腑气不通,蕴久化热,复上蒸于肺,火性炎上,气分热邪日久,深入营血,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或由情志内
·
551·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3.Vol 28.1
伤,气分郁滞,日久化热,热伏营血所致。
《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说:“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
”《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
”
临床表现:丘疹以口鼻及两眉间为多,面部潮热明显,女性伴有经血来潮皮损加重,经后减轻,舌红,脉细数等。
治宜凉血清热、和营祛瘀为主。
常用方剂如凉血五花汤、桃红四物汤或凉血四物汤加减。
常用中药如红花、玫瑰花、鸡冠花、野菊花、凌霄花、桃仁、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黄芩、赤茯苓、陈皮、生甘草。
若血热毒盛症状明显者,加紫草;有红色结节者,加夏枯草、浙贝母、生牡蛎;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
1.4湿热蕴结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物,助湿生热,使胃肠蕴热,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行于面部,郁于毛孔而致痤疮。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额面、前额,可见丘疹、脓疱、囊肿等,颜面光亮油腻,兼见口干喜冷饮,口臭,饮食较多,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燥湿泻火为主。
常用方剂如清胃散、黄连解毒汤、芩连平胃散或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黄连、茵陈、栀子、生大黄、土茯苓、黄芩、黄柏、木通、苍术、大青叶。
若脓疱肿痛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纳呆腹胀者,加陈皮、广木香。
1.5肝胆郁热妇人以血为本,肝体阴而用阳。
月经期阴血下注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以致肝失血养,肝郁血气失和,复感风热毒邪外袭而成;或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则五脏功能紊乱,热、湿、痰、瘀乃生,阻滞经脉,郁于肌肤而发为痤疮。
临床表现可见颜面部大量丘疹,随情绪、月经周期而变化,有的黑色,有的鲜红色,有的暗紫色,可有散在脓疮,油脂多。
伴有心烦易怒、乳房胀满、面赤,头晕头痛,口苦咽干,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调畅气机、发散郁热。
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物如柴胡、黄芩、清半夏、龙骨、牡蛎、茯苓、大黄、龙胆草、栀子、白花蛇舌草、连翘、丹参、金银花。
1.6痰瘀交阻患者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久病多瘀。
或因病久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痰;或因肺胃积热,久蕴不解,酿湿成痰,痰与血搏结,痰瘀互结积于面则形成各种难治性痤疮。
临床表现:颜面、胸背有较多的结节、丘疹、囊肿、瘢痕,或色素沉着,丘疹色暗,兼见口干心烦、失眠多梦、便干,舌质紫或瘀斑,苔薄黄,脉涩或缓。
治宜化痰祛瘀,软坚散结。
常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六君子汤、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物如陈皮、清半夏、茯苓、土茯苓、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牡蛎、三棱、莪术、牡蛎、海藻、昆布、山慈菇、石菖蒲等。
1.7脾虚痰湿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胃,或过用寒凉药物,克伐脾胃之气,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湿郁化热,湿热挟痰,凝滞肌肤,循阳明经而上熏于面。
临床表现为皮损色红不鲜,皮疹以脓疱、结节、囊肿、瘢痕为主,伴有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苔腻,脉滑等。
治宜健脾利湿,清热化痰。
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参苓白术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柴胡、桂枝、干姜、党参、茯苓、怀山药、生薏苡仁、海藻、昆布、浙贝母、连翘、清半夏、夏枯草、白花蛇舌草。
若缠绵日久,结节、囊肿、瘢痕严重者,加莪术、红花、牡蛎。
1.8肝肾阴虚每多忧思忿怒,郁结伤肝,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耗伤阴液,肝肾同源,久则伤及肾阴;或因生育、劳累等原因,耗伤阴精;或素体肾阴不足,冲任失调,天癸相火过旺,肾阴不足,肺胃之阴得不到补充和滋养,致肺胃阴虚血热上熏面部,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肺胃血热为发病之标;或阴损及阳,出现上热下寒。
临床表现一般月经来潮前后,粉刺增多,特点是黑头粉刺,脓疮、结节或囊肿,月经过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伴有月经不调、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等,舌质红或暗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肾阴、清相火为主,兼以凉血解毒、清热祛湿、软坚散结。
阴虚内热可用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或四物汤加减;阴损及阳可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白芍、香附、枳壳、牡丹皮、栀子、夏枯草、丹参、女贞子、墨旱莲、淫羊藿、仙茅、黄柏、知母、当归、白花蛇舌草。
2病案举例
吴某,女,26岁,颜面痤疮4年,之前在多家医院就诊,未见明显好转,故来求治。
患者面部油腻多脂,两面颊可见密集米粒大小黯红色小丘疹,连及颞部和颈部,间有散在的黄豆大囊肿和结节,顶部有脓疱,痒甚,压痛,皮肤遗留散在色素斑和轻度的凹陷性瘢痕,伴口干口苦,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大便偏干,一周2 3次。
舌质暗红,苔厚腻稍黄,脉滑。
诊断为痤疮(肺胃湿热,痰瘀阻滞证)。
治当清热利湿,化痰散瘀,消肿散结。
处方:白花蛇舌草18g,黄芩15g,茵陈蒿15g,公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连翘20g,牡丹皮12g,赤芍12g,紫草15g,益母草15g,生山楂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生大黄9g,生甘草6g。
7剂,水煎服,并配合口服四环素。
二诊,颜面丘疹明显减退,脓疱减轻,皮脂分泌减少,痒痛减轻,大便通畅,口干口苦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原方去大黄、茵
·
651
·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2013.Vol28.1
陈、黄芩,加清半夏10g,浙贝母10g,夏枯草12g,王不留行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未发新疹,脓疱消失,结节渐平,无痒痛,皮疹基本消退,随访1年未见复发,并嘱其治疗期间,用温水硫磺皂洗脸,避免乱抹化妆品,切忌用手挤压患处,以免引起感染和毛囊孔堵塞。
忌食香甜、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生活起居规律,不熬夜。
3小结
痤疮是常见皮肤病,又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面皰”“暗疮”、“青春痘”等,本病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有关,导致痰、气、瘀、湿、热郁于肌肤,而生痤疮。
痤疮症状多样,病因、证型错综复杂,治疗方法亦应灵活应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痤疮常见证型依次为肺经风热、心火上炎、血热郁滞、湿热蕴结、肝经郁热、痰瘀交阻、脾虚痰湿、肝肾阴虚。
痤疮的辨证论治一般有病因辨治、三焦辨治、脏腑辨治、分型辨治等多种方法,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特色,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但临床所见幷非一证一型,常数证兼夹,故用药需灵活化裁。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只有寻其根源、探明病因,究其病因,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抑制毛囊皮脂单位微生物生长方面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有很好的疗效,如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大黄、黄连和茵陈;而且还能抑制皮脂溢出,促进皮脂导管弹性,防止导管角质化,疏通皮脂导管,排毒祛疮,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力,因此能治愈痤疮。
经临床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不仅很快消除痤疮,恢复损伤的皮肤,不留色素沉着,修复了瘢痕,使患者重新拥有了健康美丽的肌肤。
(本文校对:王阿苓收稿日期:2012-07-06)
·
751
·
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2013.Vol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