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降水过程

合集下载

第7章答案_流域产汇流计算

第7章答案_流域产汇流计算

第七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一、概念题㈠填空题1. 降雨,径流,蒸发2. 地面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场次洪水总量3. 水平线分割法,斜线分割法4. 气温,湿度,日照,风5. 降雨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6. 土壤缺水量7. 径流量8. 地下9. 地面10. 前期降雨的补充量以及流域蒸散发消耗量 11.第t+1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第t 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m 1t ,a W P ≤+(流域蓄水容量)12.第t 天的降雨量,蓄水的日消退系数,m 1t ,a W P ≤+(流域蓄水容量)13. 降雨强度大于土壤下渗率 14. 地面 15. 小于等于 16. 初损,后损17. 产流开始之前,产流以后 18. 降雨,前期流域蓄水量,雨强 19. 降雨,蒸发20. 平均后渗率mm/h ,次降雨量mm ,次降雨地面径流深mm ,初损量mm ,后期不产流的雨量mm ,后期产流历时h. 21. 流域汇流时间22. 各水质点到达出口断面汇流时间相等的那些点的连线,相邻等流时线间的面积 23. 流域上的最远点的净雨流达出口的历时24. m s t T T += 25. 部分 26. 全面 27. 全面 28. 等流时线法 29. 谢尔曼单位线法 30. 相等 31. Δt32. 等流量线法,谢尔曼单位线法,瞬时单位线法 33. Tq+Ts-134. 暴雨中心位置,暴雨强度 35. 瞬时单位线u(0,t)的积分曲线 36. 降雨过程,流量过程 37. 减小 38. 增大㈡选择题 1.[a] 2. [b] 3. [c] 4. [c] 5. [b] 6. [c] 7. [b] 8. [d] 9. [b] 10.[c] 11.[a] 12.[c] 13.[d]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b] 21.[c] 22.[a]23.[c]24.[b]25.[a] 26.[a]27.[b]㈢判断题 1. [T ] 2. [T ] 3.[T ] 4. [F ] 5. [T ] 6. [F ] 7. [F ] 8. [T ] 9.[T ] 10.[T ] 11.[T ] 12.[F ] 13.[F ] 14.[T ] 15.[F ] 16.[F ] 17.[F ] 18.[T ] 19.[F ] 20.[F ] 21.[T ] 22.[T ] 23.[F ] 24.[F ] 25.[F ] 26.[T ] 27.[T ] 28.[F ] 29.[F ]30.[F ]31.[F ] 32.[T ]33.[T ]34.[F ]㈣问答题1.答:由于地面、地下汇流特性很不相同,为提高汇流计算精度,更好地反映它们的汇流规律,所以常常要求划分地面、地下净雨。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的水面面积 F水 = 400km2 多年平均年降水 , 量
P =130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
量 E水 =1100.00mm,多年平均的陆面蒸发 量 E陆 = 700.00mm 拟围湖造田 200km2 ,计算 ,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解: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3.地下径流(基流): 地下径流(基流)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 再注入 河网,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河网 ,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地下水流 动慢,可长期补给河流 , 无降水时河网 动慢 ,可长期补给河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2 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 河网内沿河槽作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称为 河网汇流。(支流-干流、上游-下游、最 河网汇流。 支流-干流、上游-下游、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3)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E= F 陆 F E陆 + F水 F F 陆 E水
F E水 = ( − E E陆) F F 水 100 900 = ( 927 ×852 ) 1000 1000 =1602.00m m
例题4 例题
某 合 域 流 面 F =1000km2, 中 面 积 F =100km2, 年 闭 流 , 域 积 其 水 面 为水 多 m 年 均 平 流 Q =15m3 / s, 域 年 均 面 发 为 陆 = 852m ,多 平 均 量 流 多 平 陆 蒸 量 E 水 蒸 量 E水 =1600mm 求 流 多 平 降 量 面 发 为 , 该 域 年 均 雨 。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7章--刘强--整理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7章--刘强--整理

第七章第一节降水的形成与诊断一、降水形成过程(一)一般降水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条件)1、水汽条件: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地区2、垂直运动条件:水汽在降水地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3、云滴增长条件:云滴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前两个条件决定于天气学条件,是降水的宏观过程,第三个条件主要决定于云物理条件,是降水的微观过程。

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决定于云层厚度,而云层厚度,由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的条件,所以在降水预报中,通常只要分析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即可。

一般任务云滴增长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冰晶效应”可促使云滴迅速增长而产生降水,在中高纬度,这种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另一种是云滴的碰撞合并作用,尤其是云层发展较厚时,这种过程更明显。

(二)暴雨的形成条件凡是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有三个普遍的主要条件,分别是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地形条件,就是有利的地形条件。

1、充分的水汽供应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达到相当大的数值以上才形成的,700hpa上比湿≥8克/千克(对北京来说,比湿≥5克/千克),是出现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有了相当高的饱和比湿条件,还必须有充分的水汽供应,因为只靠某一地区大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凝结下降量很小,因此必须研究水汽供应的环流形势。

2、强烈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只有在不稳定能量释放时,才能形成,因此暴雨预报必须分析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问题,研究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

二、水汽方程和降水率(一)水汽方程水汽方程是表示水汽输送和变化的基本方程。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称为水汽通量。

水汽方程表达式:此式说明,一个运动的单位质量湿空气块,其比湿的变化等于凝结率及湍流扩散率之和。

单位时间内,某一体积所含水汽的变化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水平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垂直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凝结量,湍流扩散。

(二)降水率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称为降水率或降水强度。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4.2.2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降水)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4.2.2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降水)
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 升”,冷凝形成降水。
发生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对流雨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地形雨
遇地形阻挡“爬升”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被冷空气顶上去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降水的测量
雨量器
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 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 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 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
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5~10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11月~次年4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大约740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三.降水的分布
北极地区
赤道地区
南极地区 ①赤道附近降水 多 ,两极地区降水 少 。——纬度因素
导致两地景观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的要素:降水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一.降水的形成
1.从大气中降落的 雨、雪、冰雹 等,统称为降水(降水≠降雨)
冰天雪地
椰风海韵
一.降水的形成
2.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水汽 凝结核
物质条件
(空气上升)
气温 下降
热量条件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连续无雨记载:91年
①对流雨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水汽冷凝形成降水。
发生地区: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下第七章《南方地区》教案

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下第七章《南方地区》教案

第七章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下第七章《南方地区》教案教案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提问: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读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读南方地区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山青水碧物产丰富(1)位置、范围(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学生回答:气温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气象学 第七章

气象学 第七章

年变化:同气温年变化,最高在7月,最 低在1月。
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变化:一般与气温日变 化反相,最大值出现在清 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 时。 年变化:一般与气温年变 化反相,最小在7月,最 大在1月;但我国大部份 地区的相对湿度最大在7 月,最小在1月,这主要 是因为这些地区是由季风 气候控制的。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L U v U w E( v v v w ) U v U w R w T dL dU v dU w R w dT dU v c vvdT, dU w c w dT, c pv c vv R w 整理可得 dL (c pv c w )dT 积分上式0 L L 0 (c pv c w )( T T0 ) ( L L ,T0 T ) 将L 0 2.5 10 6 J kg 1 , c pv 1.863 10 3 J kg 1 K 1 , c w 4.19 10 3 J kg 1 K 1 , T0 273 K代入上式可得 L 2.5 10 6 2.327 10 3 t J kg 1 同理可得融解潜热L f 和升华潜热L S L f 3.34 10 5 2.076 10 3 t J kg 1 L S 2.83 10 6 0.251 10 3 t J kg 1
北半球不同纬度水量平衡各分量的平均 值见表 水量平衡方程各分量的大小是变化的, 只要改变下垫面的构造和特征,就能使 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发生变化,如修建 水库、植树造林。
纬度 °N
80-90
S海洋(%)
93.4
T气(K)
249.6
70-80 60-70 50-60 40-50 30-40 20-30 10-20 0-10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的形成过程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河流水情
一、河川水文要素,如水位、流速、流量、泥沙和 冰情等多年的一般变化情况,称为河川水文情势 (水文要素)
• (一)水位: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 • 影响因素:河流水量、河流冲淤、潮汐、人类活动 • 特征水位:
– 起涨点水位 – 最高水位 – 最低水位 – 平均水位 – 警戒水位 – 保证水位:按照防洪堤防设计标准计算得到。
5、河流洪水波
• 设某时刻河道水流处于某种状态,例如稳定流状 态。如果由于暴雨径流、水电站运行或闸坝放水 等原因,突然有一定水量在此时注入河道,原来 的水面就因受到干扰而形成不稳定波动 。
• (1)相关概念 • 洪水波:天然河道某些河段水量短时间大量增加,
使原来河段恒定水面受到干扰所形成的沿河传播 的波。
(二)截流过程
• 降雨初期,雨滴降落在植物枝叶上被枝叶表面所截留。在 降雨过程中截留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大截留量(又称截留 容量)。植物枝叶截留的水分,当水滴重量超过表面张力时, 便落至地面。
• 特点:截留过程延续整个降雨过程。积蓄在枝叶上的水分 不断地被新的雨水滴所更替。雨止后截留水量最终耗于蒸 发。
地面径流 总径流过程
降雨径流形成过程框图
蒸发E
降雨P
不透水面积上的径流
植物截留、填洼和表层土壤储存
土壤储存 浅层地下储存 深层地下储存
壤中流R2
浅层地下径流 R3
深层地下径流 R4
地面径流 R1
总径流R
(3) 汇流阶段
净雨通过坡地、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可细分为坡地汇流和 河网汇流。
a.坡地汇流 坡面漫流,流程历时较短,大雨时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 表层流径流,由土壤孔隙流入河网,流程历时较坡面漫流长,对历时

第7章 中尺度天气系统

第7章 中尺度天气系统

第七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目录中尺度天气系统 (3)7.1 概述 (3)7.1.1 什么是中尺度 (3)7.1.2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3)7.2 中尺度系统 (4)中尺度系统 (4)7.2.1 中尺度雨团 (4)卫星探测图片1 (5)7.2.2 中尺度雨带 (5)雷达气象部分的补充内容1 (7)7.2.3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9)雷达气象部分的补充内容2 (12)卫星探测图片2 (13)7.2.4 飑线 (13)雷达气象部分的补充内容3 (18)卫星探测图片3 (19)7.3 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 (19)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 (20)7.3.1 位势不稳定层结 (20)7.3.2 强垂直风切变 (20)7.3.3 水汽辐合和湿舌 (21)7.3.4 急流的作用 (22)7.3.5 低空辐合和上升运动 (23)7.3.6 地形 (23)7.4 中尺度系统发展和大气过程不稳定 (24)中尺度系统发展和大气过程不稳定 (24)7.4.1 对流不稳定 (24)7.4.2 对称不稳定 (26)7.4.3 锋生强迫的次级环流 (28)7.5 中尺度分析 (29)中尺度分析 (29)7.5.1 资料来源及其处理 (29)7.5.2 时空转换分析 (31)7.5.3 相对坐标分析 (32)7.5.4 变量场分析 (34)7.5.5 雨团和雨带分析 (34)习题 (35)参考文献 (35)中尺度天气系统从本世纪50年代初“中尺度”概念引入气象学以来,中尺度气象学得到蓬勃发展,无论是雷达、卫星等新观测技术的广泛使用,还是在组织中尺度野外观测试验、中尺度天气分析或中尺度天气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前中尺度天气预报,特别是暴雨和强对流类天气的局地、短时预报,已成为预报业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在常规天气图上很难发现、诊断和分析中尺度天气系统,作出准确预报仍是天气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1)降水和暴雨形成机制 (2)我国大型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 (3)低空急流对暴雨形成的作用 本章难点:
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华北与东北雨 季降水环流特征及其产生暴雨的关键系统解 释
概述
1 含义 大型降水主要是指范围广大的降水,降
水区可达天气尺度大小,包括连续性和 阵性的大范围雨雪及夏季暴雨。
2 降水的分级
2 可降水量
(1)定义:将一地区上空整层大气的 水汽全部凝结并降至地面的降水量称 为该地区的可降水量。
(2) 表达式:
qdz 0 1
g 0 qdp
3 水汽通量
速(V1)相定垂义直:的单单位位时面间积通的过水与汽水量平. 风
(2)表达式:

qV
底边为单位长度,高为单位百帕的水汽通
p 0
p u (

v )dp
0 x y
p ( u v )dp 0 x y
讨论:
பைடு நூலகம்
p u ( 0 x

v )dp y

0, p
0
p ( u
0 x

v y
)dp

0,
p
0
(3)补偿原理(整层积分)
p0 ( u
0 x
24小时雨 <0.1 0.1~10 10~25 25~50 50~100 100~200 >200 量(mm)
等级
微量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 暴雨
3 降水的影响 利弊
4 我国各地降水气候概况 (1)各地雨量
年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 北内陆减少 (2)雨季:即连阴雨期,夏季水汽充沛, 降水量多,故夏季的连阴雨期一般称为雨 季。我国绝大多数雨量集中在夏季,有明 显的雨季、干季之分

七章补径排

七章补径排

一次降水对潜水的补给量: Xy=X-Yy-(H-h)(Wmax-W0)。 Xy:一次降水对潜水的补给量; X:降水量。 Yy:地面径流量。 2)影响因素: 降雨形式(大,中,小雨)。小雨易入渗,形成地表径 流少。 降水强度:(每小时降水量mm/h); 地形条件;植被情况: 地表平整程度; 包气带岩性、厚度:K值小且厚度大时补 给潜水量就小。 以上条件或因素不完全单一,而是综合影响,互相制约 。
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北方的 泉口大都相继干枯。 **读P76页的图,
按要求写出读
书报告
二、向河流排泄 1、河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潜水与河水无直接关系; 潜水与河水有直接关系; 潜水与河水有周期关系; 承压水与河水有直接关系。
2、基流分割 由于线状排泄不集中,不易测定,故用分割法。该 方法有平割、斜割、分段割、退水曲线割等。 以平割为例:从水位起开始,经退水后再上升为止 ,连接成直线,以下阴影部分为基流(泄流)。即地下水 补给河水的水量。
(5)泉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气体成分,反映 当地地下水的水质特点和形成的环境特点。 (6)水温反映地下水的埋藏特点,如水温接近气 温,说明地下水埋藏较浅,温泉来自深部。 (7)泉的研究有利于判断地质构造,泉常出露于 断层带及接触带 (8)岩溶区大泉可以直接开采利用,如利用不当 ,“扩泉”也会导致水源枯竭,破坏风景。 (9)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有的泉是供水 水源地(排泄区水量大),也有的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北方大泉在早期都有神秘色彩,有庙宇或名人题词。
2.降雨入渗系数的确定: 降雨入渗系数指在同一面积上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 数量占降水百分比。 α =Xi/X*100%. α :入渗系数 Xi:入渗量 X:降雨量。 (1)根据动态观测资料资料求α 。 α = Xi/X Xi=△h*F*μ X=X*F α =△hμ /X=μ (Hmax-H+△ht)/XI △H:水位增加值; F:面积 ; μ :给水度; H:降水前的水位。△h:地下水位变化; x:在水位上升时期以厚度表示降水量。

【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7. 薄荷岛( C ) A. 冬季多雨 B. 降水季节变化小 C. 降水集中在夏季 D. 全年多雨 【题7解析】菲律宾位于北半球。读图可知,薄荷岛冬季降水 少,为旱季,夏季降水多,为雨季,全年降水季节变化大,C正 确。故选C。
8. 能够欣赏到咖啡色“巧克力山”的最佳时间是( A ) A. 12月至次年4月 B. 5~6月 C. 7~8月 D. 9~10月
2. 山地对降水的影响 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气温下 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即为地形雨(如图所示)。 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升温,空气中水汽减少,难以成云 致雨,降水较少。因此,迎风坡 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知识点1 降水的变化
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降水过程,并做了详细记
图2是世界某地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 该地一定位于( A )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东半球 D. 西半球
4. 该地降水季节分配规律是( C ) A. 全年多雨 B. 全年少雨 C. 冬季多雨 D. 夏季多雨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五次降水过程,并记录 了降水量(表1)。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约1 100 mm。据此完成 5~6题。
48
第6次 30日
14
【题3解析】读表可知,该地当月中下旬15~30日,降雨时间、 次数明显多于上旬,特别是第三次降水15~17日,持续时间最 长,D正确;该地月降水量约300毫米,降水较多,气候不干 旱,A错误;表中无法判断降水持续时间最短的是哪一天,也不 能确定是否造成洪涝灾害,B、C错误。故选D。
录(表1)。据此完成1~3题。
表1
本月降水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降水日期 3日 8日 15~17日

第七章 流域产流、汇流的计算与分析

第七章  流域产流、汇流的计算与分析

口断面汇集的过程,包括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阶段。
流域汇流主要是研究流域上的地面净雨、表层净雨和地 下净雨如何转化为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9/11
本章重点
1. 降雨径流的要素 2. 产流和汇流及其分类
10/11
自然界中有两种基本的产流形式:
蓄满产流(p.42 Fig.4-4)和超渗产流(p.47 Fig.4-7)
6/11
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由于包气带是由不同土壤构成的有孔介质,具有吸收、 储存和输送水分的功能,因而其对降雨起到了调节和再分配 的作用。
蓄满产流—— 雨末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
P=E+(W'm-W'0)+RS+RG 超渗产流—— 雨末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时 P=E+(W'm-W'0)+RS
式中, P降雨量;E蒸发量;W’m包气带蓄水容量;W’0降雨 开始时包气带的起始蓄水量;RS地表径流;RG包气带中自由运 动的重力水。
7/11
区别标准:包气带中是否形成自由运动的重力水 RG。
两种基本的产流机制
Horton型 超渗产流
Dunne型 蓄满产流
8/11
7.3 流域汇流的分析与计算
流域汇流,指降落在流域上的雨水,从流域各处向出
净雨量的计算称为产流计算 第 II 阶段:汇流过程—— 净雨 径流
分别从地面和地下经河网汇集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与之 相应的计算称为汇流计算。 产流计算+汇流计算=流域产汇流计算
5/11
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地面径流
+表层流径流(壤中流) +浅层地下径流+深层地下径流
直接径流
不同的流域,其下垫面条件具有不同的产流机制,进而又 影响整个产流过程的发展,使其呈现不同的径流特征。

工程水文学-第7章习题_流域产汇流计算附答案

工程水文学-第7章习题_流域产汇流计算附答案

第七章流域产汇流计算本章学习的内容和意义:本章从定量上研究降雨形成径流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流域的产流计算和汇流计算。

产流计算主要研究流域上降雨扣除植物截留、补充土壤缺水量、填洼、蒸发等损失,转化为净雨过程的计算方法。

汇流计算主要研究净雨沿地表和地下汇入河网,并经河网汇集形成流域出口断面径流过程的计算方法。

本章研究的流域产汇流计算是工程水文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之一,是以后学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预报等内容的基础。

本章习题内容主要涉及:流域产汇流计算基本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前期流域蓄水量及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降雨径流相关图法推求净雨;初损后损法计算地面净雨过程;流域汇流分析;单位线法推求流域出口洪水过程;瞬时单位线法推求流域出口洪水过程;综合单位线法计算流域出口洪水过程。

一、概念题(一)填空题1. 流域产汇流计算所需要的基本资料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套资料。

2. 图1-7-1是一次实测洪水过程,ac为分割线,ad为水平线,请指出下列各面积的含义:abca代表_______________; acdef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abcdef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图1-7-1 一次实测洪水过程3.常用的地面地下径流分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蒸发能力E m,它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象因素的作用。

5.蓄满产流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产流的控制条件。

6.按蓄满产流模式,当降雨使土壤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时,降雨全部用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

7.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流域蓄满时,以后的降雨减去雨期蒸发后,剩余的雨水全部转化为__________。

天气学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山大学

天气学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山大学

第一章测试1.在实际工作中天气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大气物理过程,而只研究对天气演变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A:对B:错答案:A2.天气变化可以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类变化过程。

非周期性两类变化过程如寒潮、台风等,主要是由大气本身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

它们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极大,但又不容易预测,是天气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A:错B:对答案:B3.天气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研究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B:研究大气中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发生发展和移动规律,建立各种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图象及其天气模式,探讨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之间及其天气过程演变的物理机制。

C:揭露和研究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天气过程等大气运动现象,综合探讨大气运动规律。

D:研究大气环流模型及其演变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低纬环流、南北半球环流、高低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和海气相互作用。

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冬季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变性极地天陆气团,在气压场上表现为()A:冷高压南下或高压脊南伸B: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控制C:冷高压南下和副热带高压北上D:冷高压北上和高压脊南伸答案:A2.冬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雾或多层云天气,此时受——控制,吹()A:暖气团:偏南风B:暖气团:偏北风C:冷气团:偏北风D:冷气团:偏南风答案:A3.冷、暖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多时,其天气特征为()A:暖气团出现连续性降水,冷气团出现阵性降水和雷暴天气B:冷气团出现连续性降水,暖气团出现阵性降水和雷暴天气C:冷暖气团均出现阵性降水和雷暴天气D:冷暖气团均出现连续性降水答案:A4.移向冷的下垫面的气团时常出现()A:不稳定性天气,变性慢B:稳定性天气,变性快C:稳定性天气,变性慢D:不稳定性天气,变性快答案:C5.使锋面向冷空气一侧倾斜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梯度力作用B:地球自转运动的作用C:冷暖气团相互抬挤D:水平方向的空气流动答案:B第三章测试1.从流场角度而言,南半球地面气旋()A:顺时针向内辐合B:顺时针向外辐散C:逆时针向外辐散D:逆时针向内辐合答案:A2.通常温带气旋的水平尺度一般在()A:1000km左右,大的可达2000~3000km,小的只有几百千米B:1500~2000km左右,天的可达5000km以上,小的也有几百千米C:100km左右,大的可达200~300km,小的只有几十千米或更小些D:1000km左右,大的可达5000km以上,小的只有儿十于米或更小些答案:A3.通常气旋的水平尺度天小有如下关系()A:温带气旋等于热带气旋B:热带气旋远大于温带气旋C:温带气旋小于热带气旋D:温带气旋大于热带气旋答案:D4.通常气旋的强度用()A:中心最高气压表示B:气旋最外面闭合等压线数值表示C:气旋最单面闭合等压线数值表示D:中心最低气压表示答案:D5.通常锋面气旋进入锢囚阶段的一个显著天气特点是()A:降水区范围缩小并迅速消失B:降水区仅限于锋后,范围扩大C:降水区仅限于锋前.范围扩天D:锋线两侧均有降水,范围扩天答案:D第四章测试1.北半球的西风急流,()最强A:夏季B:秋季C:冬季D:春季答案:C2.热带东风急流,()最强。

地下水基础—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基础—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开封柳园口悬河
山东境内黄河
(二)河流对地下水补给的过程-间歇河流为例
1、汛期开始以垂直入渗为主, 潜水面处形成水丘。
2、水丘水位不断抬高, 与河水连成一体。
3、汛期结束, 潜水位普遍抬高。
(三)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
1、河床面积 2、河床透水性 3、河床水位与地下水位之差。
(四)河流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的确定
蒸发及蒸腾返回大气,不构成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集中式暴雨降水强度超过地面入渗能力而部分转 化为地表径流,入渗系数偏低。连绵细雨不超过 地面入渗速率的最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α
间歇小雨
连绵细雨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 集中暴雨
(三)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的因素
3、包气带渗透性与厚度

积 200 入
Q
f X 1000
Q 地下水排泄量(泉的排泄量、河流的基流量) (m3/a)
f 汇水面积(Km2) X 年降水量(mm)
四、凝结水的补给
特点 :1、昼夜温差大(撒哈拉大沙漠昼夜温差 50℃ )。
2、夜间土壤(沙层)温度低,首先自身凝 结出水,其次是大气层凝结出水(敦煌壁画受 到凝结水的破坏)。
湿润锋面
>>入渗特点:
*发生在空隙均匀的岩土体中;
*入渗水湿润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年龄新的水推动年龄老的水下移,“老”水在前, “新”水在后,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捷径式 由于孔隙大小的差异,当降水强度较大,入
渗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下渗,同时向下 渗通道周围扩散。在接受连续入渗补给后,大通道的入渗 水将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情与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预设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能够把地理带进生活,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总结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水文水力计算第七章课堂习题

水文水力计算第七章课堂习题

1、按表1所给资料,推求某水文站6月22日—25日的前期影响雨量a P .
表1 某水文站实测雨量与蒸发能力资料
2图,已知该流域一次降雨如表2所示,6月12日8时流域前期影响雨量mm 60P a ,试求该次降雨的产流的净雨过程。

图1 某流域降雨径流相关图 表2 某流域6月一次降雨过程
3、已知湟水西宁~民和区间实测降雨过程见表3,降雨开始时
P=18.1mm,f=1.3mm/h,计算时段t∆=1h。

试推求产流量过a
程。

表3 次降水过程
次降雨,地面净雨过程列于表中,洪水基流为50m3/s,求该
次暴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洪水过程,并求流域面积。

表4 某流域6h10mm单位线和一次地面净雨过程
5
线)(t S如表5,试推2h的时段单位线),2(t
q。

表5 某流域10mm的持续降雨形成的流量过程线)t(S。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掌握好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

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三种地貌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多媒体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黄土高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行为:欣赏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陪着我”。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流域产汇流计算)

工程水文学(第七章流域产汇流计算)

C
I
A E F G
C’ D D’
深层地下径流(基流) 深层地下径流(基流) t(h)
C′D′D的面积与AEF大约相等, C′D′D的面积与AEF大约相等,ABCDFA≈ABCC′D′FEA 的面积与AEF大约相等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2、 水源的划分——斜线分割法 水源的划分——斜线分割法
Pa,t
Q Pa = 0时,Et = 0;Pa = I m时,Et = E m
故 又
Pa ,t EtPa ,t +1 = (1 − k ) Pa ,t
Em K = 1− Im
求得: 求得: (3)Pa计算示意 ) 计算示意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1
。。。
2
。。。
3
。。。 。。。 。。。 。。。 。。。
。。。
。。。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等流时线法汇流计算算例: 等流时线法汇流计算算例:
地面净雨 等流面积 时间 (mm) (km2) ) 部分径流( 部分径流(m3/s) ) 总径流 (m3/s) )
h1=5
0 2.3 4.6 2.3 0
土壤 包气带
缺水量 前期影响雨量
Pa
Im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R=P-(Im-Pa) ( )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流域的包 气带很厚,缺水量大。不可能蓄满。 气带很厚,缺水量大。不可能蓄满。 2、超渗产流: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 、超渗产流: 生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 称为超渗产流。 生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春雨期:3月下旬-5月上旬,江南地区(25-29N),雨
量较小。
华南前讯期:5月中旬-6月上旬(25天左右),华南,雨量
迅速增大
江淮梅雨:6月中-7月上旬(约20天),长江中下游,连阴

华北和东北雨季:7月中旬-8月下旬(约40天),雨带停
滞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同时,华南又出现一个大雨带,为华 南后汛期降水
地形和摩擦对降水的影响(有利的地形) 两个作用:1)动力作用,2)云物理作用


地形的强迫抬升 地形的辐合和阻塞作用

喇叭口地形

地形还可起到触发作用

抬升运动或背风波促使潜在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重力波、 中尺度扰动。在背风波的上升气流处,气块抬升,不稳定能 量释放,有降水形成。
地形的云物理作用

华南前汛期暴雨结束的环流特征:

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系统与天气型

天气系统


低层: 地面锋(静止锋与冷锋) 低空急流 低涡与切变线 边界层辐合 中高层: 南支槽和西风槽 中层气旋 锋面低槽型 锋面低空急流型 低涡锋面型

华南暴雨天气型


江淮梅雨(Mei-yu, Plum rain, Baiu, Mold rain, Tsuyu)

7.2 大范围降水的环流特征
暴雨:hard rain, torrential rain, storm rainfall, rain gush (gust), cloud-burst 我国主要暴雨带

华南前汛期暴雨(5月中-6月上) 梅雨暴雨(6月中-7月上) 北方暴雨(7月中-8月下)

地形可以改变降水形成的云雾物理过程,使得即应凝结的水 分,高效率的下降为雨,从而增加降水量。

对流层中部层状云和低云的相互作用(雨滴从上空的云层
中落下进入低空的云层中)

对流层中部层状云和积雨云的相互作用 积雨云和低空层状云的相互作用 对流层中部不稳定与低云的相互作用。
摩擦作用

在气旋性涡度的地区,由于摩擦出现摩擦 辐合,并有上升运动;在反气旋性涡度地 区,则出现辐散下沉。 摩擦对降水的重要贡献主要是提供了降水 的水汽来源。
梅雨天气过程—高空形势




高层(100或200hPa):主要的环流特征是江淮上空有一暖 性反气旋。这是从青藏高原东移过来的南亚高压,高压的 北侧和南侧分别有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 中层(500hPa):西太副高呈带状,在120E处脊线稳定在 22N左右,印度东部或孟加拉湾一带有稳定的低槽。这样长 江流域盛行西南风,并与来自北方的偏西气流构成气流汇 合区。在高纬,欧亚大陆呈阻塞形势,有三类: 第一类是三阻型 第二类是双阻型 第三类是单阻型 低层:850或700hPa有江淮切变线,其南侧有西南风低空急 流。切变线上常有西南低涡东移。在地面则有静止锋,并 有静止锋波动,产生江淮气旋。
图:华南前汛期500HPA环流型—两槽一脊型
G
G
G
中亚为脊,乌 山以东和亚 洲东岸槽.中 纬度较平直, 副高稳定, 西南季风活 跃,西南低 空急流
图:华南前汛期500HPA环流型—多波型
G
中高纬均纬 向型,多波 状,移动性 低槽与南支 槽活动均频 繁
华南前汛期暴雨—环流特征

典型华南前汛期环流特征:
3 凝结蒸发。 凝结使局地比湿减少
4 湍流扩散 。 主要使水面和下垫面蒸发的水汽向上输送到高层大 气中
强烈的上升运动

大尺度天气系统的作用并不是直接造成暴雨的原因,因为垂直速度很小, 只有几厘米/秒,在水汽充沛的条件下,造成的降水只有1-2mm/小时或 24-48毫米/天,最多达到中-大雨,而达不到暴雨。天气系统在暴雨形成 中的作用是制约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的活动和造成水汽的集中。 大气与降水有关的垂直上升运动大致可分类如下: 锋面抬升作用引起的大范围斜压性上升运动 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引起的大范围动力性上升运动

背景环流特征

基本上处于从春到夏逐渐演变的冬半年的环流形势下, 处于东亚环流6月突变之前 冬季环流特征:中高层对流层西风带伸展较南,冷空气不时到达
华南以致南海北部,南支西风仍然活跃,高层南亚高压尚未跃上青 藏高原,副热带高压也尚未进入我国大陆,印度西南季风还未爆发。


中高纬环流形势:500hPa环流分为三种类型
充沛的水汽供应

水汽的供应取决于两方面:

大气中水汽的含量(T-Td<5º C) 水汽的输送和累积 可降水量

指标

R

0
1 p1 qdz qdp g p0


水汽源地 水汽通量:

1 Q qV g
表示水汽的来源、输送量大小及其与天气系统的关系

水汽通量散度:
1 AQ ( qV ) g



5月中旬前:大雨带位于华南北部,主要是冷空气侵入形 成锋面降水 5月中旬后:夏季风推进到华南,雨量迅速增大,暴雨增 多,华南前汛期开始 7月后:后汛期,台风汛期(台风、ITCZ等热带系统造成的降水)

4-6月雨量:500-1000mm,4-6月占全年40-50% 华南前汛期年均19次暴雨
500hPa环流特征
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降水一般为连续性,但常间
有阵雨和暴雨。降水年际变化大。 地面形势:


静止锋特别稳定
梅雨锋南北两侧冷暖空气性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空气的湿度上,而温度差异则较小。 降雨区在南北方向上很窄,但降水强度却很强

典型梅雨的环流特征:大尺度环流(高低空配置)

高层(100或200hPa):主要的环流特征是江淮上空有一 暖性反气旋。这是从青藏高原东移过来的南亚高压,高压 的北侧和南侧分别有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
图:梅雨期500HPA环流形势--三阻型
自东向西分别位于亚洲东部雅库茨克一带、贝加尔湖以及欧洲东部一带。在这些阻高 南部中纬地带(35-45N)是平直西风带,且有锋区配合,并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移
候大雨带的南北位移与东亚环流的季节变 化关系密切。一般大雨带位于500 hPa副热 带高压脊线北侧8-10个纬度,100hPa青藏高 压北侧,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南侧。
中国暴雨主要由台风、锋面和从青藏高原 东移过来的气旋性涡旋(西南涡、西北涡) 引起。

华南前汛期降水

概况


华南指武夷山--南岭以南的广西、广东、福建、台 湾和海南五省,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年平均 温度最高、雨量最充沛的区域。 4--6月为华南前汛期:降水主要发生在副热带高压 北侧的西风带中。
大型降水天气 过程
中国型降水过程主要是指范围广大的降水过程,降水区 可达天气尺度的大小,包括连续性或阵性的大范围雨雪及夏季暴 雨等。 我国东部的雨带--大雨带南北位移--西太副高脊线、100hPa青藏 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季风的季节变化有关。 几个主要雨带

在高空槽前有暖平流,两者均对上升有正贡献.
非绝热加热:主要是潜热加热。上升运动造成凝结加热,加热 又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t-td<4,水汽辐合上升),即降水对于 上升运动的反馈作用。

满足下列条件的地区才有可能有潜热释放 1 摩擦层中有水汽通量的辐合 2 有其他原因造成的上升运动 3 空气近于饱和(t-td≤4C)
暴雨成因

充沛的水汽供应 强烈的上升运动 较长的持续时间 有利的地形 连续性暴雨的必要前提:副热带高压、长波槽、 切变线、静止锋和大型冷涡等大尺度天气系统 的长期稳定。在稳定的大形势背景下,短波槽、 低涡、气旋等天气尺度系统的活动,造成一次 次的短期暴雨过程,而在一定的天气尺度系统 的背景下,许多的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 造成一次次的短时暴雨过程,行星尺度、天气 尺度和中小尺度系统的共同作用便造成了持续 性的暴雨过程。

小尺度局地对流活动引起的上升运动 地形引起的上升运动
较长的持续时间

两种含义:

降雨天气系统移动缓慢甚至停滞不动 多次重复出现降雨天气系统


1954年6-7月一个月内有11次西风槽-气旋波发展 东移出海,每次造成长江流域大范围暴雨
垂直运动条件的诊断分析
1 用连续方程 0 低层辐合: 850hPa,700hPa 风场辐合诊断(p333 示意图) 地面图上的负变压 西风带低层系统,低压东部负变压 高层辐散: 1 divV V 由涡度方程 f
槽前正涡度平流,辐散,上升. .
p (
p
P层的垂直速度由p层以上 u v )dp 的水平散度之和来决定。 x y
当高空槽位于高空急流轴上时,正涡度平流更强,分析高层 散度最好用200或300hPa图
2 用ω方程诊断垂直运动
热成风对绝对涡度的平流是决定垂直运动的主要因子.
G
G
G
G
G
图:梅雨期500HPA环流形势--双阻型

环流突变:是东亚大气环流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六月突变” 冬季型----夏季型:中高纬度西风减弱北辙,南支西风消失,高
空南亚高压跃到青藏高原上空,印度季风爆发,西太平洋副高稳定 北跳到20N以北,徘徊于22N--26N之间,暖湿季风气流源源不断输送 到江淮上空,而减弱的冷空气主体也只能到达江淮流域,冷暖空气 的持续交绥就造成了静止锋和连绵的阴雨。
两脊一槽型:贝湖槽,乌山以东和亚洲东岸脊,南支 槽、副高稳定,经向度大 两槽一脊型:中亚为脊,乌山以东和亚洲东岸槽.中纬 度较平直,副高稳定,西南季风活跃,西南低空急流

多波型:中高纬均纬向型,多波状,移动性低槽与南 支槽活动均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