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
作者:周敏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06期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可以立足二十四节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及融合课程教学实践,借助二十四节气,串起一首动听、唯美的教育之歌,解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密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是3000年前黄河边农人播下的第一粒种子,是今天广东立冬时节孩子们手中的汤圆,是诗人笔下的“正好清明连谷雨”、“冬至阳生春又来”,更是日常生活里的春日载阳、四时成岁。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一輪四季,与我们邂逅二十四次——一期一会、不曾辜负;四季轮回、不曾虚度;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对于小学生来说,二十四节气仿佛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我听说过二十四节气,是爷爷奶奶讲给我听的;我会背二十四节气歌,我知道下一个节气是冬至;我了解到,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然而,是否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小学生都知道这些呢?答曰:“否也!”中华民族之崛起的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流失。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我发现班上的四十多名学生,竟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未曾听说过二十四节气,为此我深感惭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实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文化自信,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认识我们的民族,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于是,我常常在想,对于二十四节气这种中国古代历法,孩子们知道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教给他们更多?近年来,我们立足二十四节气,开展了一些普及性广、操作性强且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具体从以下大三方面展开介绍:
1二十四节气,串起劳动之歌
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二十四节气的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将其定位为:根据二十四节气历法的规律,带领学生参与物候观察及实践体验,通过参观、实践、制作、种植等多种形式,感受、了解、记录和研究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从而感受到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也是这么的有趣、有料、有意思、有创意,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习得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1农耕体验,自然里的中国风
现在的孩子,劳动观念较为淡薄,也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否真的是孩子劳动能力差呢?非也!我认为,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劳动教育的缺失,农转非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孩子们基本上远离劳动,甚至脱离劳动,使得他们不具备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依赖父母的“包办”,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都很差,甚至把劳动看成一种负担,在劳动中斤斤计较。那么,在城市地区的小学校园里,又如何让孩子参加这些农耕体验,感受自然里的中国风?
2019年春天的时候,学校的科学老师从网上买回蚕宝宝的卵,在课堂上跟同学们一起观看蚕宝宝的生长视频,学习饲养蚕宝宝的方法。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每天带着心爱的蚕宝宝来上学,让蚕儿跟自己“同吃、同住、同学习”,观察它们的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感受“破茧成蝶”的美丽。
一颗小小的绿豆,究竟是怎么变成豆芽的呢?在双胞胎志涛、志安妈妈的支持下,他们从家里带来了绿豆、塑料盆、毛巾等材料,在教室里上演了豆芽生长记。从一粒绿色的小种子,变成环绕白色腰带的小宝宝,到最后咧开嘴笑了并长出长长头发的豆芽,孩子们一起见证生命的奇迹,这个过程真的是太美好!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我们开展珍惜粮食教育及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寻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前往南朗等地的稻田,开展一场秋收的亲子体验活动。割稻谷、挖番薯、拔萝卜、摘水果、泥煨鸡……师生家长共享亲子好时光,一起感受劳动的快乐,顺便让孩子们在劳动体验中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儿育女的艰辛。
1.2美味佳肴,舌尖上的中国味
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一顿饭菜里便能略知一二。可是,在新时期的校园里,既没有厨具也没有食材,而且时时处处还必须要把学生的安全排在第一位,我们又如何立足二十四节气,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呢呢?
2019年谷雨之际,我在班级举行了一次品茶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体验中来,了解茶文化、茶礼仪:将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套茶具,老师在课堂上讲茶的分类、泡茶的技巧、倒茶的礼仪,没想到三年级的孩子们不仅听得入神,而且学得像模像样,一招一式都有着浓浓的中国味。
因为有了谷雨品茶这次生活体验,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的美食文化也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在学校开展这样的劳动教育实在是有所限制,这可怎么办呢?经过深入的学习与思考,结合学校的轻粘土特色,最终与美术老师商量,利用美术课带领孩子们做齐二十四节气美术之轻粘土作品,当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家由父母指导做出美味的菜肴。于是,立春卷、春菜饼、夏至面、立冬饺、冬至圆等一道道特色菜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看后是满心的欢喜!
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了亲子活动这个平台,部分班级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开展亲子野炊活动。大家三五成群分成小组,拾柴生火、洗菜切菜、炒菜装盘,看似简单的食材,因为有了自己的参与,便多了些甜蜜的味道;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便多了些幸福的滋味。父母看孩子,觉得孩子更加能干和优秀;孩子看父母,觉得父母更加亲切和温柔。一次简单的野炊,让父母与孩子能近距离沟通,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更温暖了一家人的心灵。
1.3手工制作,指尖上的中国美
在近一年的《基于二十四节气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创新性地融合教育资源,开展各项活动,借助剪纸、插画、拓印等形式,给予学生恰当、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对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介紹每个季节的节气,会是什么颜色呢?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用轻粘土表现出各个节气的特点?”这是林秀媚老师在执教《二十四节气之手工制作》课堂教学时与孩子们的对话。在我们铁城小学,像这样的自主开发的课堂教学活动还有很多,如春分之风筝制作、霜降之落叶拓印等。或许一节课的时间并不能教给孩子们太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但一堂课一堂课教下来,孩子们也还是有所得有所思,让孩子们觉得二十四节气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手工制作活动,对于孩子来说它都只是了解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一个载体。通过这样的手工制作活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强,二十四节气文化也能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
2二十四节气,串起艺术之歌
二十四节气是一本充满艺术色彩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跟随着她的脚步,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大自然的奥秘,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开展学科融合、德艺融合课程教学及实践体验,让孩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