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等活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文化保护的重视,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1. 粽子的制作与食用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其由糯米、豆沙、肉类等原料制成。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制作粽子的工艺技术被认为是一门独特的技艺,需要在传师传徒的环境中学习和练习。
而在食用过程中,人们会将粽子与亲友分享,通过传统的包粽子、敲粽子、互赠粽子等方式加深亲情和友情。
2. 龙舟竞赛与赛龙舟音乐龙舟竞赛是端午节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渔猎部落。
如今,龙舟竞赛已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并成为国内外游客观赏的风景线。
此外,赛龙舟音乐作为龙舟竞赛的配乐,体现了传统音乐在现代传承中的创新和融合。
3. 艾叶的使用与功能端午节习俗中,人们会将艾叶挂在门窗、神龛等处,以驱邪避疾。
艾叶是中草药材料,传统上被用于辟邪、祛湿、驱虫等功能。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冲击了迷信观念,但艾叶在中医养生、草本疗法等方面的传统应用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与发扬。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1. 粽子的创新口味与包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口味的多样化,粽子的制作也出现了创新。
传统的豆沙、肉类粽子之外,现代人还制作了各种新口味的粽子,如巧克力、水果、海鲜等。
同时,包装也从传统的粽叶包裹逐渐演化为新颖精美的礼盒包装,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2. 龙舟文化的演绎与创作龙舟竞赛一直以来都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而在现代社会,龙舟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与创新。
一些地方通过在龙舟上绘制彩绘、进行龙舟文化展览等方式,让龙舟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播和认可。
同时,一些创作团队也通过编排现代化的龙舟舞蹈、创作龙舟歌曲等方式,使龙舟文化与年轻人产生更多的共鸣。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端午节,又称“重五节”、“端阳节”、“午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这个节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的节日之一——龙舟节。
端午节不仅是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保健养生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天气已经变热、疾病易发、妖魔滋生的时期,因此,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采取一些措施以保健养生。
比如:吃粽子、饮食艾叶酒,赛龙舟等活动。
可以说,端午节的饮食文化是保健养生的体现。
吃粽子和饮用艾叶酒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如:能够清热解毒、祛湿抗菌、舒筋活血等。
二、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涵端午节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历史中,端午节和爱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愤怒于楚国内部的腐败,而投江自尽。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全国人民,民间把粽子投入江中,以保佑屈原的遗体得到庇护。
三、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很多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荡秋千、挑花灯、玩龙凤球等等。
这些活动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代表着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
它们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为了各地百姓庆祝节日、传承习俗的最佳方式。
四、道德规范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端午节也不例外。
端午节传统民俗活动中的竞争,蕴含着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意义。
例如:龙舟比赛注重合作精神、扶持弱队;挑花灯的猜谜环节,可以促进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并促进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它代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而这些传统文化内涵的美好意义,也将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端午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战争和民间传说。
据传说,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曾多次劝谏吴王不要妄自强大,但最终被诬陷下狱而绝食自杀。
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人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贴艾叶、挂鼎香等仪式,以示对屈原的纪念。
端午节还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吃粽子和喝雄黄酒。
粽子是由糯米、豆沙、肉馅等多种食材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食品,它有防御瘟疫、健身强体的功效;而雄黄酒则是一种制作复杂,金黄色的中成药酒,有镇痛、消肿、止痛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端午节在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活动,例如赛龙舟、挂菖蒲、放屈原灯等。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生命、自然、爱国等价值的追求和尊重。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历史记忆,并成为了当代人们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和文化自信。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首先,端午节是中国汉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它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求。
端午节的最早意义是古人祈求障邪避邪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许多传统的仪式,如舞龙舞狮、踏青游玩、赛龙舟等,这些仪式在传承中保存下来,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端午节是汉族区域性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
其次,端午节有着丰富的食俗文化。
端午节特色传统食品是粽子,它是用糯米和各式馅料经过包裹而成,色香味俱佳。
粽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形制、包装、口味等都具有地域特色。
在北方,粽子多为四方形,馅料多样,如肉类、糖、豆沙等;而在南方,粽子多为三角形或锥形,馅料则偏好咸味,如肉类、蛋黄等。
各个地方还有细微区别,体现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口味偏好。
再者,端午节的习俗中还包括赛龙舟、挂艾草、穿五彩丝线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竞技活动,龙舟是一种长形船只,曾用于驱除瘟神和魔怪。
挂艾草是民间求平安、避邪的方式,人们将艾草束成捆,悬挂在门前或梁上,也置于枕头下,据说有驱邪、驱虫和预防疾病的功效。
在端午节还有习俗穿五彩丝线,象征吉祥如意和祈求平安、祈福之意,五彩丝线常挂于儿童身上或在佩饰中。
最后,端午节还有祭祀屈原的文化内涵。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战乱时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因政治阴谋被流放并投江自尽。
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传奇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中,人们会祭祀屈原,以表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总之,端午节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祭祀的态度和文化传统,还融入了食俗文化、民俗习俗、祭祀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端午节的庆祝和传承,人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魅力。
端午节期间的传统习俗解读和传统文化教育方案
端午节期间的传统习俗解读和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一天被视为“天下重阳”之日,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以保留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端午节期间的传统习俗进行解读,并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方案。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习俗之一,相传源自《楚辞》中的屈原《离骚》一文,龙舟比赛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对抵抗外敌的精神。
另外,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包粽子,以示节日的庆祝和纪念屈原的传统。
此外,人们还会在端午节吃五毒香包,挂艾叶、菖蒲、中国结等用以驱逐邪魔。
这些传统习俗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
为了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制定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方案。
首先,可以通过举办端午节文化活动来宣传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组织龙舟比赛、包粽子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其次,可以开设端午节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可以推广传统文化艺术,如草编艺术、剪纸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创作中来。
最后,可以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端午节传统文化体验营,让学生和社区居民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以上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使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焕发出新的光彩。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永远传承下去,代代相传。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底蕴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底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弘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多样,包括了诸多重要元素,如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草、佩戴香囊等。
下面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一、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
这项活动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仪式,以纪念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深受人民喜爱。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阴谋,屈原被贬谪到江汉之地,最终投江自尽。
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虾吞食,人们纷纷驾龙舟划水前往救援,同时扔下米饭和汤水,以祭奠屈原。
龙舟竞渡活动也就此形成。
龙舟竞渡以竞速为主,每艘龙舟上坐满了赛龙舟的选手,千军万马般的划桨声震耳欲聋。
观众们争相聚集在河岸上,为参赛的龙舟鼓劲喝彩。
一旦到达终点线,高兴的人们会欢呼雀跃,为取得胜利的队伍庆贺。
二、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粽子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糯米食品,外面包裹着绿色竹叶。
粽子的馅料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常见的有红豆、枣子、核桃、肉类等。
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煮粽子,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屈原的故事。
相传,当屈原投江自尽时,人们为了阻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纷纷扔下食物以供鱼虾充饥。
为了这片爱国心,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开始煮粽子,将其扔入江中。
传说中,屈原的魂魄会吸食江中的粽子,以避免被鱼虾侵扰。
所以,吃粽子成为了中国人庆祝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习俗。
三、插艾草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活动,那就是插艾草。
艾草是一种中药材,被认为有驱邪、防病的作用。
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插艾草于门口、屋内或者挂在颈项上。
据说,这样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恶力量,保护家人的平安和健康。
插艾草还有一种含义是预防瘟疫和蚊虫叮咬。
在古代,很多人相信瘟疫是魔鬼的作恶,会通过蚊虫传播疾病。
插艾草可以驱散疫病,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特整理了一些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源于黄帝在战乱时期,他为了纪念在此前的战争中,死去的一位忠臣屈原,于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向江河中投食饭菜,以安抚其亡灵,并且还舞狮子来祭奠,后来演变成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
而屈原则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二、传统习俗1.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赛龙舟,这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竞技运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的游戏,也是体现龙文化的一种方式。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味道独特,口感丰富。
粽子的做法各地有所不同,北方的大粽子以红枣、花生、糯米和猪肉为馅,中部地区的粽子则以咸肉、冬菇和小腊肠等为馅,而南方的粽子则以糯米、咸蛋黄及瘦肉为主,口味清香。
3.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艾叶,这是为了祛瘟疫,扶阳气,使人们以艾叶驱散邪气,保护身体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挂菖蒲、打雄黄、穿五彩丝等习俗。
三、文化价值1.弘扬民族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节日之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其龙舟文化、艾草文化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生命意识。
因此,弘扬端午节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社会友好: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一样,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庆祝这一节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某一个节目,这不仅能够促进情感联系、增进友谊,还能够在舞龙舟、打鼓舞、插艾叶等活动中,提高个人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并增长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在家祭祖、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活动,以表达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端午节不仅具有丰富的民俗活动,还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1. 祭屈原,缅怀历史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祭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楚国政治暴行而遭斥逐,最终跳入汨罗江自尽。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忠士,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会在家中或屈原庙中祭奠,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赛龙舟,展示团队精神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比赛用于纪念另一位古代中国名人屈原,在他跳江后,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咬,就划船到江中抢救,后来以龙形船头命名为龙舟。
赛龙舟既考验力量、技巧,又强调团队合作,具有非常浓厚的欢乐气氛。
3. 少艾草,化解瘟疫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在门口和屋内挂艾草,这被称为“艾枕”。
传统文化认为艾草能驱除蚊虫和疫气,并有祛病解毒的功效。
特别是在古代,艾草还被用于制作香囊,防范瘟疫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4. 包粽子,品味传统美食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包粽子。
据传,包粽子源于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江自尽的时候,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就下江抛米粽,以此委曲祭奠。
后来便成为每年端午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也是家人之间聚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多年来一直被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所庆祝和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用现代方式来丰富和传承端午节的习俗。
无论是祭祀、赛龙舟、挂艾草,还是品尝粽子、享受亲情,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传统,让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端午节知识问答题及答案
端午节知识问答题及答案一、端午节的由来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答案: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们为了阻止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遗体,纷纷投放粽子、蛋、酒等物品入江。
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
2、屈原是哪国人?答案: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3、端午节在农历的哪一天?答案: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二、端午节的习俗1、端午节有哪些常见的习俗?答案:端午节常见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戴香囊等。
2、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答案: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百姓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纷纷投放用竹筒装米做成的粽子,后来演变成了用粽叶包裹糯米的粽子。
3、赛龙舟的起源是什么?答案: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三、端午节的饮食1、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特色美食?答案:端午节的特色美食还有咸鸭蛋、雄黄酒、黄鳝等。
2、雄黄酒有什么作用?答案:在传统观念中,雄黄酒有驱邪、消毒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雄黄酒含有砷、汞等有毒物质,不宜饮用。
3、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咸鸭蛋?答案:咸鸭蛋营养丰富,在端午节吃咸鸭蛋有祛毒、保佑平安的寓意。
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1、端午节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答案:端午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2、端午节与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答案:端午节与中国的龙文化、中医药文化、祭祀文化等都密切相关。
3、端午节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各地的端午节特色1、南方和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有哪些不同?答案:南方的端午节习俗更加丰富多样,赛龙舟活动更为盛行,且在饮食上多以粽子、黄鳝等为主;北方则相对较少举行赛龙舟,在饮食上更倾向于吃鸡蛋、油糕等。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最新大全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最新大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那么大家知道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最新大全_端午节的文化.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节,又名重五、重午。
因“五”为阳数,又名端阳。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端午习俗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
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高潮。
除了南湖群龙飞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外,民间还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悬钟馗、跳钟馗舞、关帝画像、写“王”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形成嘉兴端午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始于屈原之死,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屈原和龙舟赛、粽子、艾草、挂菖蒲、龙舟和儿童游戏等,下面就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屈原和龙舟赛端午节的起源之一是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
据传,屈原是楚国时期的宰相,他积极主张联合其他国家起义反对秦国,但是他的意见遭到了退缩的官员的反对,最终被贬官。
在流放中,屈原十分儒雅,却深感国家满目疮痍,于是他悲叹吟咏,写下了《离骚》等不朽作品。
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当天,屈原因感国事之忧而投江自尽,传说当天鱼类之多,各船只相互救援,竟不堪重负而死亡。
后人在他身上搜出数百头鲸鱼,称之为《屈原百鲸》。
屈原投江自尽之后,渔民们在江中捕鱼,发现鲸鱼供不应求,于是就有了划龙舟以放鲸的习俗,这就是端午节中的龙舟赛。
二、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草绳将芦苇叶或桂树叶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细线缝扎而成。
粽子皮薄香糯,味道鲜美,配上猪肉,豆沙或咸蛋黄等馅料,更加可口美味。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屈原和龙舟赛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艾草与挂菖蒲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许多地方人们还保留着端午节的其他传统文化习俗,如挂菖蒲和艾草等。
在中国古代,人们以为挂菖蒲和艾草有祛瘟疫、消毒杀菌的作用。
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将挂菖蒲和艾草挂在屋内或门房上,以消除瘟疫,保健康。
在古代,人们还会将艾叶插在头上,以祛蚊虫和疾病。
如今,挂菖蒲和艾草已经成为端午节的独特文化特色和重要象征。
四、龙舟竞赛与儿童游戏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节目之一,各地相继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并发展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了龙舟赛之外,儿童游戏也是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拔河和打皮球等。
端午节知识问答题目及答案
端午节知识问答题目及答案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始于楚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并以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方式庆祝。
以下是端午节知识问答题目及答案。
一、端午节的诞生背景是什么?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的楚国时期,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答: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也就是2019年的6月7日。
三、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答: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
四、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哪个地方的传统习俗?答: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南方传统习俗。
五、赛龙舟的起源是什么?答:赛龙舟的起源和屈原有关,据说当时的人们为了要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就在江里放了很多的米饭,引来很多的龙来保护尸体。
六、吃粽子的习俗与什么有关?答: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有关系,据说当时的人们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就在江里放了很多的米饭。
七、粽子的种类有哪些?答:粽子的种类有很多种,包括咸粽子、甜粽子、肉粽子、豆沙粽子等等。
八、挂艾草的习俗是什么?答:挂艾草的习俗可以驱邪,清热解毒,也可以保佑平安。
九、端午节的食品与哪些地区有关系?答:端午节的食品因地区而异,南方地区以粽子为主,而北方地区以蒸馍为主。
十、近年来,端午节赛龙舟的规模和影响力有了怎样的变化?答:近年来,端午节赛龙舟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吸引大量的观众观看,也吸引了很多的选手参与其中。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保护国家文化传统的承诺。
今天,在庆祝端午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需要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今后的日子里,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
端午节,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气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非常重视节气。
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夏季的开始,是太阳直射黄经的日子,也是农田生长的关键时期。
因此,端午节作为节气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夏季丰收和安居乐业的期盼。
人们会借此机会祈求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传承着对大自然生命力的敬畏。
其次,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日。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为了警惕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家繁荣,曾多次劝告吴王,但未被重用,感到失望的屈原最终投江自尽。
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人们会在这一天划龙舟、举行划船比赛,寓意着捞起屈原的遗体,以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此外,端午节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既具有观赏性,也有极高的参与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一项搏击水流的高难度比赛,需要团队的协作和船艇的精确操控。
龙舟以长龙形象装饰,船头为龙头,船尾为龙尾,栩栩如生。
参与者们奋力划桨,竞渡着飞翔的龙舟,既燃烧了激情,又展现了团队精神。
此外,人们还会吃粽子,系艾草、挂菖蒲和插龙舟,以祛病驱邪、驱散瘟疫。
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那就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象征美好寓意的传统食品,形状呈三角形,以糯米为主料,包裹着豆、果、肉等各种馅料。
包粽子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活动,津津有味的香米与美味的馅料相结合,吃起来香甜可口。
人们会将粽子切成圆片,拜祭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是传递家庭团圆和亲情的象征。
总的来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对节气的庆祝,对屈原的纪念,还是对民俗活动的热爱,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被视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食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死而设立的节日。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气之一。
在端午节庆祝的同时,人们也重温了其中悠久的传统文化。
首先,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活动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国,在这一天,楚国百姓都会在江河湖泊中划龙舟,以纪念屈原的逝世。
龙舟竞渡是一种团结协作的传统文化,需要船上队员的默契配合和领舟者的指挥。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龙舟竞渡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体育运动之一,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运动的融合。
其次,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创制的。
粽子的制作需要用到糯米和各种馅料,最常见的有肉粽、豆沙粽和咸蛋黄粽等。
除了食用,粽子还有着祈福和保佑的意义。
在粽子的外层包裹上鲜艳的五彩丝绸,寓意着五彩缤纷的人生,也是传统文化中富有深意的象征之一。
然后,草药艾叶也是端午节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往往会将草药艾叶捆成艾草包,在屋内或者户外燃烧,以清除室内瘴气,驱赶疾病。
草药艾叶是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祈福和保健的传统文化。
最后,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文化。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回到家庭中,与家人共同庆祝。
家人品尝着粽子的美味,观赏着龙舟竞渡的精彩比赛,在欢声笑语中体验着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印记。
家庭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不朽魅力。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篇章。
端午节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因为人们的传承和延续,才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不断地赋予着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递与发扬
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递与发扬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古代中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楚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传递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刻。
一、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其中最具特色的习俗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下江而自尽,人们划龙舟竞渡,以纪念他的英勇和爱国精神。
此外,端午节还有踏青、挂艾叶、佩香囊等习俗,每个地方的习俗都各具特色,但都能体现出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纪念。
二、端午节文化的传递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子孙。
家庭在节日期间会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向屈原表达崇敬和纪念之情。
家人还会一起包粽子,这是传统的食品之一,象征着对屈原的思念和纪念。
此外,人们还会传唱屈原的诗歌,把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传递给年轻一代。
三、端午节文化的发扬在当代社会,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传递阶段,更在积极地发扬光大。
各地举办的龙舟比赛成为重要的赛事,并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传统节日,更是为了推广民族文化,增加人们对端午节的认识和了解。
四、端午节文化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除了传统的庙会、赛龙舟等活动,人们还开始将端午节与现代元素结合,例如举办网上龙舟比赛、设计创意粽子等。
这种现代演变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使得端午节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五、端午节传统文化的意义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传递与发扬,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这个节日,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的传递与发扬,有助于塑造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六、结语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各种形式的传递与发扬,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蕴含着许多精神文化的意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端午节是家庭、亲情和文化底蕴的象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一、崇尚忠诚精神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是一名忠诚的大臣,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受到了陷害,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重阳节”或“龙舟节”。
端午节以屈原为代表,蕴含了中华民族崇尚忠诚、坚持正义的精神。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展开龙舟比赛,相互配合划桨,寓意着团结合作、追求胜利的决心,这正是忠诚、正义和团结合作的体现。
这一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了人们永不放弃的信念,让人们在工作中更加专注投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二、弘扬爱国精神端午节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重要内涵。
相传,屈原爱国之心耿耿于怀,在没落时期通过“怀瑾握瑜”(隐忍处世,不与国贼同流合污)及政治劝谏等积极措施,预知东吴即将灭亡,希望劝谏东吴君主刘秀勉强东吴君主到夷陵,结果屈原在困境中不幸离世。
这种爱国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坚守和奋斗的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并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
我国各行业对于爱国主义的追求和尊重愈加高涨,这一精神的传承已经成为了民族传统的重要财富,也是我国继承先辈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在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担当重要角色。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在端午节,粽子是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
粽子是由糯米、肉类、豆类等食材制成,有着丰富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与食物文化的传承。
古时人用菖蒲叶、苇子或金银箔包裹糯米、豆、肉等食材,经煮或蒸后即成粽子。
有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选择不同的食材和做法,但共同点是在端午节里,把粽子摆放在家中祭祀和互相赠送,以表达家人之间的感情。
粽子的制作过程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具象化过程,是汇聚家族智慧和匠心的创作活动。
它的丰富多样和无限创新的发挥,以及对粮食和文化价值的尊重,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端午节,又称重阳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也是丰收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充实的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期盼。
这个节日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传统庆祝方法和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这一传统源于起义军大夫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们划船捕鱼,希望能够把鱼虾分散开来,以免被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
渐渐地,这一习俗演变成了赛龙舟的形式,成为一个激烈、热闹的竞赛活动。
赛龙舟不仅考验参赛选手的力量和技巧,还传承了中国古代热爱和平、联合抗敌的文化传统。
二、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传统食物之一。
传说在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们怕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糯米包在竹叶里,再用绳子捆扎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形状,煮熟后就是现在的粽子。
粽子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口味和做法,南方的粽子一般用糯米包豆沙、肉馅等,北方的粽子则以大枣、栗子等为主要材料,口感香甜可口。
吃粽子不仅是满足舌尖的味蕾,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的向往。
三、佩茅艾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为了纪念他,百姓们会在这一天佩戴茅和艾草。
茅和艾是中国古代的草木,具有辟邪驱邪的功效,能够帮助人们驱散瘟疫和疾病。
佩茅艾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人们会把茅和艾插在门口、房屋四角、汽车前后挡风玻璃等处,用以祈求平安和庇佑。
这一传统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拜神求福的宗教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放风筝放风筝是端午节的另一大特色活动。
相传屈原被楚国政府贬斥后,曾在边境的山上放飞过风筝,通过风筝来传递自己的思念和忧愁。
后来,人们从屈原的故事中发展出放风筝的习俗,这也成为了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放风筝不仅是对古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培养儿童智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和阳光的一种方式。
端午节民俗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端午节民俗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今年的端午节即将来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节日的民俗知识,下面介绍一些端午节民俗知识竞赛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方面的知识:1. 端午节是哪一天?答:农历五月初五。
2. 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什么?答:端午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民间英雄——楚国诗人屈原。
3.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的活动?答: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4. 端午节的习俗最早是从哪个地区开始流传的?答:江南地区。
5.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答:屈原的追随者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吞食,就把糯米包成三角形的粽子投到江中,让鱼虾吃了粽子,就不会再吃屈原的身体了。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6. 端午节饮用的雄黄酒有什么功效?答:雄黄酒有杀菌消毒、祛湿驱寒的功效,且有清热解毒、宁神的作用。
7. 端午节的龙舟赛最早起源于哪个地区?答:江南地区。
8.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有一集是讲述端午节及其传统美食的,它的名称是什么?答:《粽子》。
二、关于端午节的文化知识方面的知识:1. 端午节是我国第几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答:第二个。
2. 端午节粽子制作技艺被列为哪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答: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端午节龙舟赛被列为哪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答: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端午节的龙舟赛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答: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
5. 端午节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艾叶,有什么医疗作用?答:艾叶可以杀菌消炎、消肿止痛、祛湿温经等。
以上便是关于端午节民俗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和传统。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典故。
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
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
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2、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的习俗,但是区别于作用不一样,南方利用艾叶祛邪祛病,而北方进行避毒避恶,其药理相通,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又称为端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下面将从历史、民俗、食品以及习俗等方面介绍端午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历史背景: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也是楚国的贤臣。
然而,因为政治打击而最终被贬谪,屈原抱石投江以示对国家的忠诚。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都会举行划龙舟和包粽子的活动,以寄托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民俗习俗:1. 划龙舟: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划龙舟起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也是为了驱赶江中的恶鬼和疫病。
人们把龙舟竞渡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
各地的龙舟外形各异,有长龙舟、鸭子船等,装饰丰富多彩。
在划龙舟比赛中,船上的人们同心协力划桨,以迎接好运和吉祥。
2. 包粽子: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的正日,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用糯米加以各种馅料包裹而成。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制作方式各不相同。
例如,江浙地区的粽子甜味,以甜豆沙、红枣为馅料;而北方的粽子则咸味,以肉类、香菇等为馅料。
包粽子是家庭的重要活动,人们一起动手包粽子,交流着美食的文化,也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3. 穿艾叶、挂蒲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艾叶和蒲草回避身体,以驱赶瘟疫和邪恶。
艾叶是一种传统草药,具有辟邪、驱蚊等作用。
人们一般会将艾叶插在门前或将其挂在门头。
蒲草寓意形象吉祥,人们还会将它们挂在门或树木上,给家庭带来福气和平安。
端午美食: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些特色的美食。
例如,粽子以外的古早味小吃,如艾窝窝、角黄、碱水粽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这些美食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现代,人们也创新了一些创意口味的粽子,如水果粽、巧克力粽等,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风味。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那么大家知道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吗?以下是为您整理的"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供您参考。
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节,又名重五、重午。
因"五"为阳数,又名端阳。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端午习俗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
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高潮。
除了南湖群龙飞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外,民间还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悬钟馗、跳钟馗舞、关帝画像、写"王"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形成嘉兴端午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粽子最初是民间普通食品,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但是后来由于纪念屈原,才使得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习俗,也使得小小的粽子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古时每逢端阳,人必食粽。
唐明皇曾御笔亲书"四时花意巧,九子粽争新"赞粽,诗人郑谷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之句誉粽,这说明当时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食粽已是很普遍的事。
吃粽子原本简单,但经这么咏唱,顿觉浓情异趣大增,意韵余味绵长。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食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粽子味道各异,但是大家公认的美味就是的"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
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
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每到端午节来临前几天,大人们便会给孩子们准备各式各样的女红饰物,有各色彩线拧成的"花花绳",有绣了"五毒"的肚兜儿,看的是五彩丝线做的"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据说戴了可以辟邪。
伴随着这些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饰物的,是一个白娘子与许仙的美丽故事。
孩子们喜欢上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生怕这样的"辟邪物"会将白娘子给"辟"了去。
大人们总是解释说,白娘子是千年修炼,这些物件是降不住她的。
大人们又拿了雄黄酒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搽,许多孩子说啥也不肯涂雄黄,他们知道白娘子最怕雄黄了,他们真心喜欢那个"弃黄冠携青妹佩剑云游......
赛龙舟源于战国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并驱散江中之鱼。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因而端午节又称诗人节,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引以为民族的光荣。
诗人节之倡设,实与整个社会有关。
诗的社会固不必人人吟诗,个个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诚相见,有良好的风尚。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五月古称"恶月",空气闷热潮湿,蛇蚊出没频繁,阳光炽热,百毒齐出。
古人挂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科学性的,端午节也就成了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赏不尽人间西湖景色秀,春情荡漾在心头"的白娘子。
真有点矛盾,这正是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