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影像识别-第三章 聚类分析 Part Ⅱ
聚类分析及其应用实例ppt课件
Outlines
聚类的思想 常用的聚类方法 实例分析:层次聚类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3. 实例分析:层次聚类算法
定义: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层次的分解
第4 步
➢
凝聚的方法(自底向上)『常用』
思想:一开始将每个对象作为单独的
第3 步
一组,然后根据同类相近,异类相异 第2步 的原则,合并对象,直到所有的组合
并成一个,或达到一个终止条件。 第1步
a, b, c, d, e c, d, e d, e
X3 Human(人) X4 Gorilla(大猩猩) X5 Chimpanzee(黑猩猩) X2 Symphalangus(合趾猿) X1 Gibbon(长臂猿)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离差平方和法( ward method ):
各元素到类中心的欧式距离之和。
Gp
Cluster P
Cluster M
Cluster Q
D2 WM Wp Wq
G q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凝聚的层次聚类法举例
Gp G q
Dpq max{ dij | i Gp , j Gq}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第三讲 遥感影像分类
第三讲监督非监督分类本专题用到的数据:几何纠正、大气纠正后的影像;分类体系:水体、林地、草地、人工建筑、裸露地表、耕地本实习完成的内容:1、采用监督分类中的一种方法完成研究区的分类;2、分类后处理;3、分类精度统计(采用混淆矩阵表示);4、类别统计;一、分类的理论基础:1.目的:通过对图像中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分析,选择特征参数,并用一定手段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互不重叠的子空间,然后将图像中的各个像元划归到各个子空间去的复杂过程。
2.理论依据:遥感图像中的同类地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纹理、地形、光照以及植被覆盖等等),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光谱信息特征和空间信息特征,从而表现出同类地物的某种内在的相似性,即同类地物像元的特征向量将集群在同一特征空间区域;而不同的地物其光谱信息特征或空间信息特征不同,将集群在不同的特征空间区域。
二、基本方法1. 非监督分类也称为聚类分析或点群分析,即在图像中搜寻、定义其自然相似光谱集群组的过程。
其完全按照像元的光谱特征进行统计分类,常常用于对分类区没有太多了解情况下。
这种方法人为干预较少,自动化程度较高。
该种分类方法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
Envi中非监督分类的两种算法:a.K-均值算法:通过迭代,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直到最好的聚类结果为止。
该法使用了聚类分析方法,它需要分析员在数据中选定所需的分类个数,随机地查找聚类簇的中心位置,然后迭代地重新配置它们,直到达到最优化的波谱分类。
b.ISODATA算法(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lgorithm)亦称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基于最小光谱距离公式,完全按照像元的光谱特性进行统计分类。
迭代:不断重复分类过程,并且重新计算统计值。
自组织:最少的用户输入即可进行类型的确定。
聚类过程始于任意聚类平均值或一个已有分类模板的平均值;用最小光谱距离把每一候选象元赋予一个类别;聚类每重复一次,聚类的平均值就更新一次,新聚类的均值再用于下次聚类循环。
如何进行遥感影像的目标识别与分类
如何进行遥感影像的目标识别与分类遥感影像的目标识别与分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利用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到大规模的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进行目标识别与分类,以支持各种应用领域,如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管理等。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遥感影像的目标识别与分类。
一、遥感影像的目标识别遥感影像的目标识别是指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出特定目标的过程。
目标可以是建筑物、道路、农田等。
在进行目标识别之前,我们需要处理原始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步骤,以确保影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将影像数据转化为可量化的特征向量的过程。
常用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形状等。
在选择特征时,需要考虑目标的特点和任务需求。
例如,如果要进行建筑物的识别,可以考虑使用建筑物的形状和纹理作为特征。
特征提取后,我们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目标的分类。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提取的特征向量进行学习,构建分类模型,并对新的影像数据进行分类。
二、遥感影像的目标分类目标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特定目标分为不同的类别的过程。
例如,将影像中的土地分类为农田、水域、城市等。
目标分类与目标识别紧密相关,但目标分类更加注重对整个影像场景的分类。
对于目标分类,我们可以采用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两种方法。
监督学习是指利用有标记的训练样本进行学习和分类。
在进行监督学习时,我们需要手动标记一部分影像数据,给出它们所属的类别。
然后,使用这些标记好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构建分类器。
最后,使用分类器对未标记的数据进行分类。
无监督学习是指在没有标记的训练样本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分类。
该方法通常使用聚类算法,将影像数据分为不同的簇。
聚类算法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来划分簇,以实现目标分类。
除了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我们还可以采用半监督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目标分类。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1. 引言遥感影像分类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它通过对遥感影像中的地物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为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农业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遥感影像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常用的分类算法进行详细讨论。
2. 遥感影像分类概述遥感影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点或图像区域分配到预先定义的类别中。
这些类别通常代表不同的地物类型,如建筑物、水体、森林等。
遥感影像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尺度和精度的划分,从而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3.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3.1 监督学习方法监督学习是一种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它需要使用已标记好类别的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构建分类模型。
常见的监督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深度学习等。
3.1.1 支持向量机(SVM)支持向量机是一种二分类模型,它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模型训练。
在遥感影像分类中,支持向量机可以通过寻找最优的超平面来实现不同类别的分离。
3.1.2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它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进行投票来进行分类。
在遥感影像分类中,随机森林可以通过对决策树进行训练和组合来实现高精度的分类结果。
3.1.3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它通过多层次的神经元网络结构来提取遥感影像中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深度学习在遥感影像分类中具有较好的性能,并且能够自动提取特征,无需手动设计特征。
3.2 无监督学习方法无监督学习是另一种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它不需要使用已标记好类别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
无监督学习算法通常通过对图像进行聚类来实现分类,常见的算法包括K均值聚类和谱聚类等。
3.2.1 K均值聚类K均值聚类是一种简单且高效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它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点划分为K个不同的类别。
K均值聚类通过迭代计算每个像素点与各个类别的距离,并将其划分到距离最近的类别中。
遥感影像识别-第三章 聚类分析 Part Ⅰ
(2)马氏(Mahalanobis)距离
定义:马氏距离的平方
2 ( x )T 1 ( x )
马氏距离排除了不同特征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其关键在于协方差矩阵的计算。当∑为对角阵时 ,各特征之间才完全独立;当∑为单位矩阵时, 马氏距离等于欧氏距离。 马氏距离 比较适用于对样本已有初步分类的 情况,做进一步考核、修正。
从上图看出,(b)、(c)特征空间划分是不同的。 (b)中 x1 , x2 为一类,x3 , x4 为另一类,(c) 中 x1, x3 为一类,x2 , x4 为另一类。
欧氏距离具有旋转不变的特性,但对于一般的线性变换 不是不变的,此时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欧氏距离使用 时,注意量纲,量纲不同聚类结果不同,克服这一缺点 ,要使特征数据标准化使之与量纲无关)。 另外,使用欧氏距离度量时,还要注意模式样本测量值 的选取,应该是有效反映类别属性特征(各类属性的代 表应均衡)。但马氏距离可解决不均衡(一个多,一个 少)的问题。 例如,取5个样本,其中有4个反映对分类有意义的特征 A,只有1个对分类有意义的特征B,欧氏距离的计算结 果,则主要体现特征A。
当预先不知道类型数目,或者用参数估计和非 参数估计难以确定不同类型的类概率密度函数 时,为了确定分类器的性能,可以利用聚类分 析的方法。 聚类分析无训练过程,训练与识别混合在一起 。
§ 3-1 相似性准则
xn} 设有样本集 X {x1, x2 ,...., ,要求按某种相似性把 X 分类,怎样实现?
1
2
n
1
2
c
c
J c || xk m j ||2
j 1 k 1
c
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
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一、引言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是一项用于获取和处理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它对于了解自然环境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也对城市规划、农业生产、林业管理等方面起到支持作用。
在本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遥感影像处理的方法、数据预处理、遥感影像分类、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等方面。
二、遥感影像处理的方法遥感影像处理的目的是将像元的属性信息转换为可视化的图片,以便人类观察和分析。
这种转换通常通过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和处理算法来完成。
常见的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包括:1. 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使图像更清晰、更具对比度或缩放的过程。
增强可以使遥感图像适宜于不同的应用,如地貌分析和水文学。
2. 图像融合:图像融合是逐像素将多个源图像组合成单个输出图像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多光谱或高光谱数据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遥感数据的可用性和可视化效果。
3. 估计:在一些应用场景下,需要从遥感数据中提取信息。
这需要估计各种地形和地貌信息,并将其处理成可视化的形式。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分类算法、回归方法或者机器学习技术来实现。
4. 遥感影像分割:遥感影像分割是将遥感影像分成不同的区域或对象。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基于像素的聚类或者基于拓扑的分割算法来实现。
三、数据预处理在进行遥感影像分析之前,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过程通常包括数据预处理、噪声去除、解译标记和掩模制作。
1.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通常包括校正、去噪和增强。
影像校正可以纠正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减小图像中的拍摄偏差、纠正图片扭曲、消除不同地物物理反射和透射过程引起的影响,提高影像的精度和质量。
同时去噪和增强能使得仪器噪声降低,避免图像中的伪迹和干扰,在自然场景和高噪声环境中处理时具有显著的效果提升。
2. 噪声去除:噪声在遥感影像中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图像的边缘部分容易被噪声干扰。
因此,必须使用合适的滤波器来去除噪声。
滤波技术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滤波器两种,其中,线性滤波器采用加权平均法,非线性滤波器则更加注重对待图像中不同噪声的特殊处理,如中位数滤波、均值滤波等。
遥感影像解译中的目标识别与分类研究
遥感影像解译中的目标识别与分类研究遥感影像解译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取地表目标的信息和特征。
在遥感影像解译的过程中,目标识别与分类是关键步骤之一,它涉及到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分辨和分类。
本文将对遥感影像解译中的目标识别与分类研究进行探讨。
遥感影像解译中的目标识别与分类首先需要进行目标的识别。
目标识别是指在遥感影像中找到感兴趣的地物目标,如建筑物、道路、水体等,并将其从背景中准确地分离出来。
目标识别通常采用人工解译、机器学习等方法。
在人工解译中,解译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观察和判断来辨别目标。
而机器学习方法则是通过训练算法将模式和特征提取与分类相结合,从而实现自动化的目标识别。
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等。
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标识别之后是目标的分类。
目标分类是指将识别出的目标根据其属性和特征进行归类,以实现对遥感影像中不同目标的准确分类。
目标分类的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特征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
基于特征的分类是利用目标的统计特征、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等进行分类,常用的特征包括颜色直方图、纹理矩阵、小波变换等。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则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目标进行特征学习和分类,深度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目标分类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是研究的重点。
在遥感影像解译中,目标识别与分类的研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遥感影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其中包含大量的信息。
如何提取和选择有效的特征是目标识别与分类的关键。
其次,遥感影像中的目标通常存在着遮挡、光照变化和噪声等干扰因素,这对算法的鲁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遥感影像的地理背景和尺度差异也会对目标识别与分类带来一定的挑战。
为了提高目标识别与分类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融合多尺度和多光谱的遥感数据,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目标信息。
其次,引入上下文信息和空间约束,利用目标周围的背景信息和几何关系来辅助识别和分类。
遥感影像的特征选择与分类方法
遥感影像的特征选择与分类方法在当今的科技时代,遥感技术已经成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遥感影像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物信息,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准确地选择出有价值的特征,并进行有效的分类,是遥感领域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遥感影像的特征选择是整个分类过程的基础。
简单来说,特征就是能够描述影像中地物的属性或特点。
这些特征可以是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特征等。
光谱特征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特征。
不同的地物在不同的波段上会有不同的反射或辐射特性。
例如,植被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较高,而水体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较弱。
通过对不同波段的组合和分析,可以初步区分出一些典型的地物类型。
纹理特征则反映了地物内部的灰度分布规律。
比如,森林的纹理通常比较粗糙,而农田的纹理相对较为均匀。
形状特征是根据地物的轮廓和外形来进行描述的,比如房屋的形状一般较为规则。
空间特征则考虑了地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关系。
在进行特征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要考虑特征的可区分性,即所选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的地物类别区分开来。
其次,特征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如果特征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变化较大,那么在分类时就可能会出现误差。
此外,计算复杂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过于复杂的特征计算可能会导致处理时间过长,影响工作效率。
接下来,我们谈谈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
目前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大类。
监督分类是指在分类之前,已经知道了一部分地物的类别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整个影像进行分类。
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包括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等。
最小距离法的原理比较简单直观,它计算每个像元到已知类别中心的距离,然后将像元划分到距离最近的类别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但对于复杂的地物分布可能效果不佳。
最大似然法则基于概率统计的原理,假设地物的光谱特征服从正态分布,然后计算像元属于各个类别的概率,将像元划分到概率最大的类别中。
卫星遥感图像识别方法
二、遥感图象识别
遥感技术己成为当前人类研究地球资源 环境的一种有力技术手段.在遥感技术 的研究中,通过遥感影像判读识别各种 目标是遥感技术发展的一种重要环节, 无论是专业信息提取,动态变化预测, 还是专题地图制作和遥感数据库的建立 等都离不开分类,对照地面地物类型, 便可以从影像上进行地类的识别。
2) 在红光处(0.68 m )有一吸收谷,这是光合作用吸收谷。
此处太阳光能仍很大,若吸收谷减小,则植被发黄、红。
3) 在 0.7~1.4 m与 1.5 ~ 1.9 m有很高红外反射峰,反射率
可高达70%以上,这两峰与前边红光波谷是植被光谱的特征。这
第一峰波长段还处在太阳光能波谱中主要能量分布区(0.2~1.4m )
卫星遥感图像的识别方法 戴亮
一、遥感概述
1、遥感定义
—— 遥感(Remote Sensing)是非接触远程获取面状图像信息 的技术手段。
• 非接触 意为需要利用电磁波(光)作为信息获取手段, 以区别与其它测试手段; • 远程 以区别显微镜、X光机、CT扫描机; • 面状图象信息 以区别遥测;
—— 遥感的特点:
后向传播分类
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分类算法使用技巧
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分类算法使用技巧遥感影像分类是提取和划分遥感影像中不同地物类型的过程。
通过分类算法,可以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点分成不同的类别,如陆地、水体、建筑物等。
遥感影像分类在土地利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在遥感影像分类中,选择适当的分类算法并应用合适的技巧,对于得到准确的分类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算法及其使用技巧。
一、最大似然分类算法最大似然分类算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分类方法。
该方法通过计算每个像素点属于不同类别的概率,并选择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分类结果。
最大似然分类算法在处理多光谱遥感影像时通常表现较好。
在使用最大似然分类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选择合适的训练样本:训练样本的选择对分类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应选择代表各类别的样本,并尽量覆盖不同地物类型和光谱特征。
2. 分析影像直方图:在进行最大似然分类之前,应先对遥感影像进行直方图分析,了解各类别的光谱特征分布情况。
这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分类概率密度函数。
3. 考虑波段相关性:在处理多光谱遥感影像时,不同波段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即某些波段的光谱特征信息冗余。
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来降低光谱维度,减少冗余信息。
二、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cation)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样本点最大程度地分开。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在处理高维遥感影像时通常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
在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选择合适的核函数: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中的核函数用于将低维特征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
常用的核函数包括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和径向基函数等。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核函数。
2. 调整参数: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中有一些参数需要进行调整,如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的参数。
遥感影像分类与识别考核试卷
B.线性判别分析
C.非监督聚类
D.波段比值
5.下列哪些波段适用于土壤湿度监测?()
A.红波段
B.近红外波段
C.短波红外波段
D.微波波段
6.在遥感影像分类中,下列哪些方法属于监督分类?()
A.最小距离分类
B.最大似然分类
C.神经网络分类
D. K最近邻分类
7.下列哪些技术可以用于遥感影像的融合?()
A. Photoshop
B. ArcGIS
C. ERDAS IMAGINE
D. AutoCAD
11.在遥感影像分类中,下列哪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小样本数据?()
A.最大似然分类
B.神经网络分类
C.随机森林分类
D.支持向量机分类
12.下列哪个因素会影响遥感影像的地物识别?()
A.波段组合
B.影像分辨率
C.地物光谱特性
A.波段选择
B.图像锐化
C.图像分类
D.波段组合
5.下列哪种传感器不属于光学遥感传感器?()
A.多光谱传感器
B.高光谱传感器
C.热红外传感器
D.雷达传感器
6.在遥感影像分类中,下列哪个参数是支持向量机分类中的重要参数?()
A.学习速率
B.核函数
C.阈值
D.正则化参数
7.下列哪个波段对水体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A.红波段
B.近红外波段
C.短波红外波段
D.中红外波段
17.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可能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A.卫星轨道
B.传感器重访周期
C.天气条件
D.地球自转
18.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用于遥感影像的边缘检测?()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影像技术在测绘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是测绘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将海量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提取,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环境监测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本文将重点探讨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遥感影像分类是通过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其划分为多个类别或类型的过程。
在测绘领域中,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无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两种。
无监督分类是指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对遥感影像数据的聚类分析,自动将其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类别。
这种方法不需要用户提供任何样本点,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而监督分类则需要用户提供一定数量的样本点作为训练数据进行分类,通过建立分类器来预测其他未标注的像素点所属的类别。
在遥感影像分类中,常用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有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等。
光谱特征是指通过分析遥感影像数据在不同波段上的亮度值来刻画地物的反射特性和光谱分布情况。
纹理特征则是指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地物的纹理变化和细节特征来进行分类。
形状特征则是指通过分析地物的形状和几何结构来进行分类。
综合利用这些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除了传统的特征提取方法,近年来,深度学习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深度学习是一种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实现对遥感影像数据的自动学习和特征提取。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深度学习可以在不同尺度和层次上提取图像中的空间、频域和光谱等多种特征,从而得到更准确和可靠的分类结果。
同时,深度学习还具备良好的泛化性能和鲁棒性,能够适应不同场景和数据的变化。
因此,深度学习在测绘技术中的遥感影像分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遥感影像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与分类器的选择密切相关。
常用的分类器有最小距离分类器、最大似然分类器、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一、引言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遥感影像分类成为了遥感图像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遥感影像分类是指根据遥感图像中各个像元的光谱信息和空间分布特征,将图像中的像元分配到不同的类别中。
准确的遥感影像分类可以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二、传统分类方法1. 基于统计的分类方法基于统计的分类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它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像元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确定像元所属的类别。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贝叶斯分类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利用图像中的统计特征,对不同类别进行判别分析,但对于复杂的地物类型、光谱混合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效果有限。
2. 基于规则的分类方法基于规则的分类方法是一种根据已知的规则和知识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遥感图像中的像元与已知规则进行匹配,从而确定像元所属的类别。
常用的规则包括专家规则、决策树规则等。
这些规则能够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对不同类别进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地物类型和大规模的遥感图像,需要大量的规则和专家知识,且易受限于规则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三、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随着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和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成为了研究热点。
机器学习可以通过训练样本来学习遥感图像中不同类别的特征,并通过对新样本的分类,实现遥感影像的自动分类。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深度学习等。
1.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算法,它通过将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中,构建最优的分类超平面,从而实现对遥感影像的分类。
支持向量机可以处理高维数据和非线性问题,并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2.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随机森林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的集成学习算法,它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对其结果进行集成,从而实现对遥感影像的分类。
随机森林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和高维特征,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遥感图像分类_2
遥感图像分类遥感图像的分类就是通过对遥感图像中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分析,选择特征,将图像中每个象元按照某种规则或算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获得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物的对应信息,从而实现遥感图像的分类。
一般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两类: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将多源数据应用于图像分类中,发展成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
一、监督分类监督分类(supervised),又称训练分类法,即用被确认的样本象元去识别其他未知象元的过程。
已经被确认类别的样本象元是指那些位于训练区的象元。
在这种分类中,分析者在图像上对每一种类别选取一定数量的训练区,计算机计算每种训练样区的统计或其他信息,每个象元和训练样本作比较,按照不同规则将其划分到其最相似的样本类。
监督分类的算法主要有:平行算法、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等。
这里采用最大似然法作为监督分类的算法。
原理:最大似然法假设遥感图像的每个波段数据都是正态分布。
其基本思想是:地物类数据在空间中构成特定的点群;每一类的每一维数据都在自己的数轴上成正态分布,该类的多维数据就构成了一个多维正态分布;各类多维正态分布模型各有其分布特征。
根据各类已有的数据,可以构造出各类的多维正态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于任何一个像素,可反过来求出它属于各类的概率,取最大概率对应的类为分类结果。
步奏:第一步:分析图像①打开图像,将图像以5、4、3波段合成RGB显示在#1中。
②通过目视分析,可以定义6类样本:水体、建筑、耕地、草地、荒地、其他。
第二步:选择训练样本①在主图像窗口选择Overlay-----Region of Interest,打开ROI Tool对话框。
②在ROI Tool对话框中设置相关样本的名称、颜色等。
③选择ROI_Type—Polygon,在window中选择image,在图像上绘制训练区。
④重复②、③步奏,最终完成以下结果:第三步:评价训练样本①在ROI Tool对话框中,选择Options——Compute ROI Separability,打开目标图像。
遥感图像分类与目标识别
遥感图像分类与目标识别随着近年来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图像分类与目标识别逐渐成为了遥感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的支持下,遥感图像分类和目标识别的精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为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遥感图像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点划分为不同的地物类型的过程。
它是遥感图像分析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遥感图像分类通常分为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两种方法。
有监督分类是利用对样本地物类型已知的遥感图像进行训练,建立分类模型,对另一张遥感图像进行分类的方法。
在建立分类模型时,我们需要选取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样本,对这些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标签的标注。
常用的有监督分类方法包括最小距离分类法、最大似然分类法、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等。
无监督分类则是不依赖于已有的分类标签信息,而是只基于遥感图像自身的统计特征,将像素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的方法。
无监督分类通常采用聚类法完成,常用的聚类方法有K-Means聚类法、ISODATA聚类法等。
二、目标识别目标识别是指对遥感图像中的特定地物进行检测定位并识别的过程。
目标识别是遥感图像分析中的高级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见的遥感图像目标识别任务包括道路提取、建筑物提取、水体提取等。
道路提取是目前遥感图像目标识别应用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由于道路网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中的重要性,对道路提取算法的精度和效率有较高的要求。
现有的道路提取算法包括基于图形学的方法、基于分割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等。
建筑物提取是遥感图像目标识别的另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物信息的获取和更新成为了城市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内容。
建筑物提取算法主要包括基于图形学的方法、基于分割的方法、基于纹理特征的方法、基于光谱信息的方法等。
水体提取是指对遥感图像中的水源、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进行提取的过程。
它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常用的水体提取算法包括基于周边像元的分水岭算法、基于对象的多尺度分割算法、基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算法等。
如何进行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
如何进行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遥感影像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输数据的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解析度的地球表面特征信息。
在现代化进程中,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技术。
首先,遥感影像的分类是指将图像中的像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森林、建筑等。
分类可以通过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两种方法来进行。
监督学习是指利用已知类别的样本进行分类,常用的算法有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等。
无监督学习则是在没有已知类别样本的情况下进行分类,常用的算法有K均值聚类和谱聚类等。
其次,地物识别是指在遥感影像中定位和识别特定的地物目标,如车辆、建筑物等。
地物识别可以基于图像的纹理、形状和光谱信息等来进行。
其中,纹理特征描述了地物的细节和表面纹理,形状特征描述了地物的几何形状,而光谱特征则反映了地物在遥感影像中的颜色信息。
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特征,可以提高地物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数据预处理,这包括镶嵌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其目的是消除影像中的噪声和伪像,提高影像的质量。
其次是特征提取,这是将影像中的信息转化为可用于分类和识别的特征向量的过程。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主成分分析(PCA)、小波变换和纹理特征提取等。
最后是分类与识别模型的建立,通过训练和优化模型,可以实现对遥感影像的自动分类和地物识别。
在应用方面,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在土地利用和覆盖监测中,可以通过分类和识别来监测农田、森林和城市等不同地物的变化,为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在灾害监测和响应中,可以通过识别和分类来评估灾害损失和危险区域,为紧急救援提供指导。
此外,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还应用于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然而,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地物识别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如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与监测
如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与监测遥感影像分类与监测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科学、环境监测、农业与城市规划等领域。
它利用遥感数据对地球表面进行分类划分和动态监测,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从遥感影像分类的基本原理、分类方法和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应用案例。
一、遥感影像分类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点分组并赋予相应的类别标签,以实现对地物类型的划分和识别。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提取遥感影像的光谱、空间和纹理特征,将像素点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光谱特征是指不同类别的地物在相应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空间特征是指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等特征;纹理特征是指地物在影像上的纹理或纹理变化等特征。
二、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1. 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指根据预先选取的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判别的方法。
其过程包括样本选择、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分类判别等步骤。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
常见的监督分类算法有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2. 无监督分类无监督分类是指根据影像本身的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划分的方法,不需要事先确定类别标签。
无监督分类算法通过对像元进行聚类分析,将相似的像元划分为同一个类别。
常见的无监督分类算法有k-means聚类、ISODATA聚类和高斯混合模型等。
3. 半监督分类半监督分类是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的结合,既利用部分有标签的样本进行分类训练,又充分利用无标签样本的信息进行分类判别。
这种方法可以在样本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适用于数据集有限的情况。
三、遥感影像监测技术遥感影像监测技术是指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表动态监测和变化检测的方法。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时间序列分析,可以获取地表的变化信息,并对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等进行监测研究。
1. 变化检测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可以用于监测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x y | i i i 1
d
课堂回顾
在样本相似性度量的基础上,聚类分析还需要 一定的准则函数,才能把真正属于同一类的样 本聚合成一个类型的子集,而把不同类的样本 分离开来。 聚类准则函数:包括误差平方和准则、加权平 均平方距离和准则、类间距离和准则。 误差平方和准则(最常用):
遥感影像识别
第三章: 聚类分析
Part Ⅱ
主要内容
§ 3-1 § 3-2 § 3-3 § 3-4 § 3-5 相似性准则 聚类准则函数 两种简单的聚类算法 动态聚类算法 聚类的评价
课堂回顾
广义线性判别函数 x y 非线性判别函数 分段线性判别函数:距离均值 二次判别函数:判别方程
课堂回顾
① 都是动态聚类算法。 ② C-均值简单,ISODATA复杂。 ③ C- 均值中,类型数目固定, ISODATA 中, 类型数目可变。
ISODATA算法流程框图如下图所示:
§ 3-5 聚类的评价
聚类几何分布的显示 图表分析 各聚类中心间的距离 各聚类域中样本数目的分析 各聚类域样本方差的分析 屏幕显示与实地抽样检核 借助有关文献、图件和已有成果评价聚类结果
1.C-均值聚类算法
C- 均值聚类算法使用的聚类准则函数是误差平方 和准则 : Jc
J c || xk m j ||
j 1 k 1
c
nj
2
为了使聚类结果优化,应该使准则 最小化。
Jc
(1)C-均值算法(一)
(1)C-均值算法(一)
(1)C-均值算法(一)
(1)C-均值算法(一)
谢
谢!
2. 最大最小距离聚类算法
该算法以欧氏距离为基础,除首先辨识最远的聚 类中心外,与上述算法相似。用一个例子说明该 算法。 ♂以类间欧式距离最大作为选择聚类中心的条件 。
§ 3-4 动态聚类算法
在聚类分析中,动态聚类法是较普遍采用的方法 ,该算法首先选择某种样本相似性度量和适当的 聚类准则函数,使用迭代算法,在初始划分的基 础上,逐步优化聚类结果,使准则函数达到极值 。
(1)C-均值算法(一)
(1)C-均值算法(一)
算法特点: ① 每次迭代中都要考查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 确,若不正确,就要调整,在全部样本调整完之 后,再修改聚合中心,进入下一次迭代。如果在 某一个迭代运算中,所有的样本都被正确分类, 则样本不会调整,聚合中心也不会有变化,也就 是收敛了。 ② c个初始聚合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有较大影 响。 在算法迭代过程中,样本分类不断调整,因此 误差平方和 J c 也在逐步减小,直到没有样本调 整为止,此时 J c 不再变化,聚类达到最优。但 是上述算法中没有计算 J c 值,也就是说 J 不是 算法结束的明显依据。
,
具体算法步骤: D( xk , Z j ( J )) ⑵ 计算每个样本与聚合中心距离: 。 n} xk 。 wi 若:D( x , Z ( J )) min {D( x , Z ( J )), k 1,2,..., ,则: 把全部样本划分到c个聚合中去,且 n j 表示各子 集 X j 中的样本数目。 ⑶ 判断:若 ,则舍去子集 ,返 回②。 ⑷ 计算修改聚合中心: 。 ⑸ 计算类内距离平均值 D :
J c || xk m j ||
j 1 k 1
c
nj
2
课后思考
线性判别函数的适用性? 聚类分析的优缺点?
ERDAS image Model 工具如何实现聚类?
§ 3-3 两种简单的聚类算法
本节介绍两种简单的聚类分析方法,它是对某些 关键性的元素进行试探性的选取,使某种聚类准 则达到最优,又称为基于试探的聚类算法。
具体算法步骤: ⑻ 计算每个聚合的标准偏差向量: 每个分量为: 表示x的第i个分量, 表示 维数。 。
。
的第i个分量。d为
⑼ 求出每个聚合的最大标准偏差分量 : 。 ⑽ 考查 ,若有 ,同时满足以下 两条件之一, (a) ,(样本数目超过规定值一倍 以上)。 (b) 。
具体算法步骤: 则把该集合分为两个新的聚合,聚合中心分别 为 : 其中: 令: 返回⑵ 其中,K的选择很重要,应使 中的样本 到 的距离不同,但又使样本全部在这两个集合 中。 ⑾ 计算两两聚合中心间的距离 : ⑿ 比较 队: 与 ,并把 小于 的按递增次序排 为给定的合并参数。
聚类分析符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 则,它把相似性大的样本聚集为一个类型, 在特征空间里占据着一个局部区域。每个局 部区域都形成一个聚合中心,聚合中心代表 相应类型。 相似性准则:包括距离相似性度量和角度相似 性度量。 距离相似性度量:欧氏距离、马氏距离、明 氏距离。
De ( x, y) || x y ||
x2
Z1
D21
③按照某种聚类准则考察聚类结果,若不满意,则 重新选取距离阈值 、第一个聚合中心 ,返回 T ②,直到满意,算法结束。 Z1 在样本分布一定时,该算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第一个聚合中心的选取和距离阈值的大小。♀ p66 该算法的优点是简单,如果有样本分布的先验知识 用于指导阈值和起始点的选取,则可较快得到合理 结果。对于高维的样本集来说,则只有经过多次试 探,并对聚类结果进行验算,从而选择最优的聚类 结果。
ISODATA算法:
ISODATA算法:
ISODATA算法:
ISODATA算法:
ISODATA算法:
ISODATA算法:
ISODATA 算法中,起始聚合中心的选取对聚类过 程和结果都有较大影响,如果选择的好,则算法收 敛快,聚类质量高。 注意:ISODATA与C-均值算法的异同点:
ISODATA 算 法 : 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lgorithm ,迭代自组织的数 据分析算法。 ISODATA算法特点:可以通过类的自动合并(两 类合一)与分裂(一类分为二),得到较合理的 类型数目c。
具体算法步骤: ⑴ 给定控制参数 K :预期的聚类中心数目。 n:每一聚类中最少的样本数目,如果少于此数 就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聚类。 s:一个聚类域中样本距离分布的标准差(阈值 )。 c:两个聚类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如果小于此 数,两个聚类合并。 L:每次迭代允许合并的最大聚类对数目。 I :允许的最多迭代次数。 给定n个混合样本,令 J 1 (迭代次数),预选c个 ,...,c 起始聚合中心, Z j (, J ) j 1,2。
1.C-均值聚类算法(即:K-均值聚类算法) 2.ISODATA聚类算法
算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 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作为起始聚合中心。若 类型数目已知,则选择代表点的数目等于类型数 目;若未知,那么聚类过程要形成的类型数目, 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② 代表点选择好之后,如何把所有样本区分到 以代表点为初始聚合中心的范围内,形成初始划 分,是算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c
(2)C-均值算法(二)
(2)C-均值算法(二)
(2)C-均值算法(二)
( 3) J 与 c C的关系曲线
(3) J c与C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的拐点A对应着接近最优的c值。 并非所有的情况都容易找到 J c -C关系曲线的拐 点,此时c值将无法确定。
2.ISODATA聚类算法
具体算法步骤:
⒀ 考查⑿中的不等式,对每一个 ,相应有两个 聚类中心 和 ,假使在同一次迭代中,还没把
和 合并,则把两者合并,合并后中心为:
⒁ 若 ,则 ,如果修改给定参数则返回 ⑴,不修改参数返回⑵,否则 ,算法结束。 注意:⑻~⑽步为分裂,⑾~⒀为合并。
ISODATA算法:法 最大最小距离聚类算法
1. 采用最近邻规则的聚类算法
假设已有混合样本集 行聚类,算法如下:
,按照最近邻原则进
X {x1, x2 ,....,xn}
①选取距离阈值 ,并且任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 个聚合中心 ,如: 。 T ②计算样本 到 的距离 :
Z1
Z1 x1
k j j 1, 2,..., c k j
j
1 j ( j) D j D( xk , Z j ( J )) n j k 1
n
j 1,2,...,c
具体算法步骤: ⑹ 计算类内总平均距离 (全部样本对其相应聚 类中心的总平均距离):
,
⑺ 判别分裂、合并及迭代运算等步骤。 (a)如迭代运算次数已达I次,即最后一次迭代, 置 ,跳到⑾,运算结束。 (b)如 ,即聚类中心的数目等于或不到规定 值的一半,则转⑻,将已有的聚类分裂。 (c)如迭代运算的次数是偶数,或 ,则不进 行分裂,跳到⑾,若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则进 入⑻,进行分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