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外来宗教入华前的中国传统宗教发展概述
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大国,也是一个信仰多元化的国度。
自古以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如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吧。
一、原始信仰时期在中国原始信仰时期,人们信奉的是自然神灵。
由于当时人类社会还处于野蛮状态,生命力脆弱,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因此人们需要依靠信仰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发展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他们会在重要的节日或者仪式中,向自然界的神灵献祭,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此外,还有一些人相信鬼神的存在,并开展祖先崇拜等活动来纪念先人。
二、古代宗教的崛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宗教信仰也不断得到了提高和改进。
在古代社会中,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宗教,即儒教和道教。
儒教在周朝时期逐渐崛起,到东汉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儒教主张“仁爱”、“礼仪”,将社会道德标准的规范付诸在政治制度上,并不断强调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开始成为一个体系性的宗教是在汉朝时期。
道教主张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强调精神修养和消除杂念的重要性,被称为“道法自然”。
三、佛教的引入和传播在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它主张“八正道”和“苦空”等教义,主张解脱众生痛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
在唐代时期,佛教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和推广。
唐朝皇帝还曾多次赴印度、斯里兰卡等佛教圣地朝拜,并派官员到印度等国家去学习佛教文化。
同时,唐代的文化和艺术也因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吸收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近现代宗教发展19世纪末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入和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宗教信仰也得到了空前的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宗教法”和“宗教事务条例”,对中国的宗教信仰活动进行了管理和制约,但也不断强调保障公民信仰自由。
近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近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摘要:在近代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仍然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本论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变化,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引言: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从晚清朝的倒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面临着许多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革。
然而,尽管这些变革,中国仍然保持着多样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本论文将讨论近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并探讨其在这个时期的演变和影响。
第一部分:近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变革近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变革主要受到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外来宗教的引入。
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教继续吸引着广大的信徒,并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动荡局势,道教在一些地区受到了压制和限制。
其次,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尽管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些反佛教的运动,但佛教仍然继续吸引着一些人。
第三,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虽然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中,儒家思想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它仍然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影响。
最后,近代中国还引入了一些外来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信仰逐渐进入中国,并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中经历了一些变革。
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首先,在政治方面,古老的礼教观念逐渐被新的政治观念取代。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政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相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演化与发展
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演化与发展中华民族宗教信仰源远流长,包括的宗教以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
在历经千年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宗教信仰通过多元交融,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一、古代儒释道三教的历史演变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受人尊崇的三种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体系和道德规范,对中华文化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根本”。
道教发源于汉朝之后的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佛教是凭借于东东传入中国的外来信仰,它追求人性解脱,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儒道均推崇“天人合一”的信仰,强调道教的“无为而治”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佛教则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转化为“自己成佛,度化众生”的信仰理念。
古代儒释道三教并非分道扬镳,而是相互交错、互动融合的历史进程。
这种宗教演变交流的历史演化,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核越发丰富多元。
二、宗教文化的体现众所周知,信仰是一种人类精神上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在中国,儒道释三教的信仰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国人一种精神追求的反映。
儒门强调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寻求道路上的宽和与深厚,其学说“君子无所谓道不行,何以行?”将勤奋实践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弘扬了孔子“君子以言为信,以行为快”的品德观念。
道家信仰追求万物之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家学说中的“无为而治”则提供了一种更为宽广和尊重自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强调处事应该自然而然,不强求,所以可以不断地达到心灵上的宁静。
佛教则致力于减轻人内心的痛苦和扰动,修习过程中强调对人生的考量。
佛教的普及也波及了社会和文化层面,它注重超脱俗世喧嚣的人生意义,强调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道家修行之道。
除此之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慢慢地渗透入中国的宗教文化当中。
基督教强调“人人有罪”和“上帝的恩赐”,所以其基本价值观强调爱,带给中国的价值观念是因为宽容与爱戴,互敬为正,相互尊重。
中国的传统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摩尼教
祆教
犹太教
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
本教
东巴教
一、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公元1世纪 左右,相当于西汉末东汉初的时候传入中国。佛教 刚传入时,中国人只是把它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 信仰的人不多。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 传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人们饱受战争的痛苦, 需要寻求精神寄托,佛教为来生修行的教义正好符 合这一要求,使佛教的传播有了社会的基础;二是 此时流行的魏晋玄学认为现实世界是虚无的,和佛 教的出世思想产生共鸣,使佛教易于被人接受;三 是统治阶级对于佛教非常热衷。
道教最早的组织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公元184年, 太平道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参加者用黄巾包头, 史称“黄巾起义”。起义遭到统治者镇压后失败。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走上理论化、上层化的 道路。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撰写了 不少道教著作,使道教的宗教理论得以形成。
隋唐至宋元时期,道教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发展 兴盛。道教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宗派,后来,各宗 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宗 派,正一道主要流行于南方,全真道则流行于北方。
道教对民俗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间节日的许多活动与道教有关,
拿春节来说,贴春联、年画、门神,祭灶, 迎财神等许多节俗都有道教的因素。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也有很 多展现道教风采的习俗。道教深刻影响民间 的信仰习俗,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文昌帝 君、关帝圣君等许多道教神仙是民众普遍的 崇拜偶像,祭祀城隍、土地、关帝的城隍庙、 土地庙、关帝庙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民 众无论是否信仰道教,都对这些神灵有敬畏 和崇敬之情。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信仰、崇拜、道德规范等方面。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到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的起源、宗教的发展以及宗教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宗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相对简单,往往以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来解释一些无法理解的现象,这就是宗教的起源之一。
例如,人们会将雷电、风暴等自然现象归因于神灵的力量。
此外,人类对死亡和生命的神奇也产生了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这也是宗教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宗教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宗教也逐渐演变和发展。
宗教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原始宗教阶段: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人们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神灵,通过祭祀和仪式来获得神灵的保佑和指引。
2.神话宗教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提出了更多的疑问,这促使了神话宗教的浮现。
神话宗教以神话故事为基础,通过讲述神话故事来解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
3.传统宗教阶段:传统宗教是宗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纽带作用。
传统宗教通常有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和道德规范,例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4.新兴宗教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新兴宗教开始浮现。
新兴宗教通常是在传统宗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三、宗教的影响宗教对人类社会和个体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宗教的几个主要影响方面:1.信仰与安慰: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信仰和安慰,使人们在面对难点和挫折时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
2.道德规范:宗教往往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宗教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3.社会凝结力:宗教可以成为社会的凝结力,促使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联系和共同体验。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与传播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与传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宗教信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界、祖先、神灵、鬼神等有着深入的崇拜和信仰。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和传播,形成了多种宗教信仰体系。
1. 原始宗教信仰在中国最早的历史时期,先民们对自然、鬼神和祖先崇拜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
这种信仰体系被称为原始宗教信仰。
先民们崇拜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太阳、月亮、星辰、山川等自然界,以及祖先、神灵、鬼神等非人类生物。
先民们认为,这些自然、非人类生物有着神秘的力量,可以支配人们的命运,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不幸。
2. 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了一些改变。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观念。
儒家强调“仁爱”、“仁政”,认为人们应该尽心尽力地为社会造福。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过度干预社会,让自然自发地运转。
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人们应该尽量让各种利益平衡,避免战争和矛盾。
3.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自我超越”、“解脱于苦海”,认为人们应该尽力消除自我的欲望和烦恼,追求精神上的解放。
佛教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
佛教文化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还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欧洲和非洲等地区。
4. 道教的发展演变随着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道教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强调“内丹修炼”、“道法自然”,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行和自我反省,达到灵魂上的超脱和精神上的自由。
道教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文化体系。
5.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入随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传入到了中国。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宗教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和一些民间信仰,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体系。
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相辉映、交融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这里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演化历程。
1、古代儒教信仰《礼记》、《尚书》、《封禅书》、《孝经》等经典成为了儒家经典。
汉代的儒学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宗教,儒家经典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文化的代表。
儒家主张重视社会秩序、社会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等方面 ,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影响力逐渐扩大。
汉愍帝时,第一位印度佛教高僧康缘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并翻译了一批佛教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唐朝的艺术、文学、哲学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3、道教的形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汉代,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汉代宋明理学兴起之时,道家思想被人们逐渐重新关注。
道家思想的思想核心是追求心性中道,提倡无为而治。
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民间信仰的传承民间信仰是我国古代信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间信仰无固定的教条、神庙、教堂、教区或信徒的组织,而是一个庞大而零散的网状群体。
中国的民间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巫术、神怪信仰,它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与佛教、道教和儒教相比,民间信仰规模虽然小,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现代宗教文化的挑战与思考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在这个盛世之下,有志人士决定以新的思想信仰来对抗陈旧和自由的狭隘,这就是新的宗教文化发展的起点。
现代宗教文化是继承和发展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生产、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也因此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宗教文化体系。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一、佛教1.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他被认为是佛教的创始人,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2.发展历程: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传播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宗派和思想家,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这些宗派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主要教义: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以及中观派和瑜伽派的哲学思想。
这些教义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在修养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4.二、道教5.起源: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
它是在汉代时期形成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体系。
6.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之规律。
道教主张通过修炼身心来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7.三、基督教8.起源: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并在公元1世纪时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后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主要分支。
9.发展历程:基督教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主流宗教之一。
同时,基督教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10.主要教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原罪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救赎和拯救。
11.四、伊斯兰教12.起源: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是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体系。
13.发展历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东地区的主流宗教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伊斯兰教也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14.主要教义: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真主的存在、前定学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对真主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完整word版)浅析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浅析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创立于古印度,却兴盛在中国。
外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即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了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
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佛教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大体经历了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道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吸收融合、独立创造,以及入宋以后,内外融合、渗透合一的历史过程。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
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也就是与儒道相融合)的进程。
首先来说一下政治传播,宗教对国家的政治影响是通过宗教对政治人物和政治过程的影响、通过宗教组织的强大舆论攻势和政治动员效果来实现的。
比如说宗教参政议政:南北朝时期史称“黑衣宰相”的僧人慧琳和史称“山中宰相”的道士陶弘景都曾积极参与国事。
宗教领袖与国君和政要互动实际上是相互需要和利用宗教组织本身的发展也需要政权的支持。
再比如统治集团有其主导的意识形态,这是居于领导地位的集团、阶级的代表或政党的统治意志、原则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统治者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也以意识形态为思想后盾,国家政权在依靠手中拥有的强制手段进行统治之外还需要在道义和意识上为自己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制造舆论,这在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
中国宗教文化信仰及其产生
中国宗教文化信仰及其产生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宗教文化丰富多样。
在中国,主要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及其产生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的外来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信仰源自于佛陀所教导的智慧和慈悲,强调忍辱负重、舍己为人。
佛教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对于解脱生死轮回、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信众群体,对中国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传统,也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讲求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有两大重要经典《道德经》和《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重视个人修行和内心的平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14世纪时已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信仰源自于先知穆罕默德所传播的真主真理,信徒们遵循《古兰经》和哈迪斯进行信仰和崇拜。
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回族是中国的主要穆斯林群体。
伊斯兰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是西方的宗教传统,在近代传入中国。
基督教信仰源自于耶稣基督的教导和牺牲,信徒们相信耶稣是救主。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6世纪,但真正影响力的扩展是19世纪以后。
基督教强调个人信仰和道德准则,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包容和孝道,这也反映在宗教信仰上。
中国宗教文化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个人修行,注重个人的内心和道德准则,同时也强调与社会和谐相处和家庭关系的和睦。
总之,中国宗教文化丰富多样,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中国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
这些宗教信仰及其产生与中国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作为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佛教不仅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在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作为一种营源于印度的宗教,公元1世纪就传至中国,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印度传教士东渡、汉朝使者西行,佛教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寺庙、庵堂、佛堂、道观、天主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佛教约占60%。
其地位之高,可见其在中国宗教领域的巨大影响。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不断探索人生意义与禅宗哲学的宗教。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现代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佛教新儒家。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对中国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和佛教产生了深层次的交流融合。
1、佛教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佛教的入侵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极其重要。
在思想方面,佛教的理念像一条甘泉,为中国思想的发展镶上了重要的一笔。
比如“人生苦短,唯有因缘作事”等思想已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佛教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感染的普及和共鸣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且佛教向中国文化输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学和视觉艺术,比如佛教造像、壁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界广受褒奖,无论是对中国美术史还是世界美术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2、佛教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佛教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维系了中央集权的秩序,同时佛教组织机构的建立要求社会上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中央的指挥与调控,这被孙中山称为““卡车会”组合”。
另外,佛教的论疆政策和佛教的经济规律也被秉承了几千年时间。
三、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尽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遭遇过政治、文化上的挫折,但从总体上看,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层次的融合。
中国宗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宗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宗教史是研究中国古代至今各种宗教及其演变的学科,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众多宗教。
在考研中,了解中国宗教史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下面将从不同宗教的历史演变、主要教义和影响等方面归纳中国宗教史的知识点。
一、佛教1.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东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传入的佛教经典,如《十二部经》和《杂阿含经》等,与中国的思想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中国佛教。
2. 佛教的演变:中国佛教历经三次发展进程,即土地佛教、官方佛教和民间佛教。
不同朝代对佛教的态度有所不同,如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度繁荣,而隋唐时期成为国教;而宋明时期则儒释争议激烈。
3. 佛教的主要流派:中国佛教主要有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等流派,各流派在对修行方法和理论的强调上有所不同,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教1. 道教的起源:道教兼容并蓄了上古时期的巫术、法术和气功等原始宗教,并加入一定程度的儒释影响。
在汉代,道家思想逐渐形成,并有了自己的宗教体系。
2. 道教经典:道教的经典主要有《道德经》和《庄子》,以及后来的《正一派》《全真教》等著作,这些经典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道教的发展:道教在历史上多次兴衰,如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明清时期则受到压制。
道教在世俗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提倡崇尚自然、修身养性的思想。
三、儒教1. 儒教的形成: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礼教、忠诚、孝悌和道德修养。
2. 儒教的经典:儒教的经典主要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这些经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教的传承:儒教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传承至今,历代皇帝都以儒教为国学,设立科举制度,推崇儒家文化。
四、伊斯兰教1. 伊斯兰教的传入: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随着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而传播开来。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
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
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
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
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
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
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
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
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
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宗教概述
第三节 道教
(二)道教经典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唐代编出第一部 《道藏》。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辑成《大 宋天宫宝藏》,奠定了道藏编纂体制。 (三)道教的徽志 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八卦是中国古代 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由三条长画或断画组 成的八种图式。
2018/7/19 33道教标志源自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二、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
1、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取 得国教的地位。
2、外来宗教进入我国被不同程度的汉化,形成
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宗教派别。
3、我国的宗教具有民族性。 4、中国的宗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务实性。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三、中国的宗教政策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 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自由,无神论和有神论应相互 尊重。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 行,国家保护一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 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宗教和国家政权相分离,和教育、行政、司法 相分离。 5、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第二节 佛 教
(二)佛教的发展: 1.佛教发展简史
(1)原始佛教时期:BC六世纪中叶——BC四世纪中 叶 (2)部派佛教时期:BC四世纪中叶,分裂为上座部 派佛教和大众部派佛教。
(3)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众部派中产 生大乘佛教,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
中国宗教信仰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宗教信仰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影响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强国,宗教信仰一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宗教信仰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主要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是古代中国最受重视的一种宗教信仰。
儒教讲求的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个人道德方面的修养和社会伦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道教注重个人的内部修行和特殊的神秘经验。
佛教则关注个体的超脱和解脱。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封建社会到民族团结,从文学艺术到建筑工程,宗教信仰涉及了人们的方方面面。
宗教信仰使人们得到了一种安慰和指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发展。
二、宗教信仰在现代的变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宗教信仰在理论和信仰上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还是占据着主流,但是新兴的教派和新思潮也在逐渐兴起。
比如说禅宗和心理学的研究,道教与环保的结合,以及最近很火的“佛教+科技”等等。
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宗教信仰。
它从单纯的灵魂世界走向了人类实际生活中心,渗透到了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宗教信仰与新型科技的结合,将会带来新的变革。
三、中国宗教信仰的现状目前,中国宗教信仰经历了新的转型,社会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内容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时代中,中国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话题,对于信教的群众来说更是一个宽容和尊重的态度。
虽然中国宗教信仰面临着挑战,但是随着国家的推行和人民的支持仍将会获得发展。
对中国宗教信仰现状的关注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多元文化,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四、中国宗教信仰的社会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稳定到精神文化,从和谐共处到公平正义,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统国家之一,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了长期的接触和磨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土文化的强大吸纳力使佛教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而使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融合和繁荣。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文化,最早传到中国是汉代(公元1世纪)时期。
当时,汉武帝废黜百家,推崇佛教,命令国内贵族士人和外来僧侣进行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输,于是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进入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佛教得到了许多中国皇帝的大力支持,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二、佛教在中土文化中的融合和传承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发现佛教的观念可以和自己的文化传统相容合,于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土文化的影响和吸收。
在语言上,佛教的汉译文本有许多取材于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让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使佛教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得以本土化。
在思想上,佛教的外来文化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佛教的教义和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渐趋完善和融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在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许多重要城市建立了大型佛寺和塔庙,佛教刻经楼和佛像造像等造型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由于佛教强调的智慧和宽容,很多华夏文化之外的民族和传统文化也因此得以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原有文化相融合。
总之,“佛教中土化、中华化”的发展历程,使佛教以中国特色的面貌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如今的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进而推动佛教文化生生不息的蓬勃发展。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佛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佛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中国佛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社会。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出发,探讨其信仰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传说中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即佛陀。
佛陀根据自己的修行体验,提出了诸多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等。
佛教旨在解决人类的痛苦,帮助众生摆脱轮回的苦难,达到解脱与涅槃的境地。
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渠道传播到中国。
初始时期,佛教主要在东汉时代得到流传,并受到当时社会的一些知识份子的追随和推崇。
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义开始融合和适应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二、佛教信仰体系1. 佛教教义佛教教义基于佛陀的教诲,主要包括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教义旨在引导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并通过修行和追求悟道来摆脱轮回的循环。
2. 佛教仪式和修行佛教信徒通常会到寺庙中进行拜佛祈福、禅修冥想等仪式和修行。
在佛教中,尤其重视禅修冥想的实践,通过冥想来提升内心的平静与觉知,从而解脱于世俗的烦恼之中。
3. 佛教戒律佛教有一系列的戒律,包括出家众的戒律和在家信徒的戒律。
出家众在佛教中被视为专门修行的群体,他们需要严格遵守戒律以达到解脱的目标。
在家信徒则有比较灵活的戒律,旨在约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提升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三、中国佛教的发展1. 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中国佛教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民间信仰以及其他宗教的元素,以及其自身的本源教义,形成了诸多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和实践。
2.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文化融合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7
1. 天帝崇拜 “天”作为至上神起于何时,难以细考,至少夏代 的天神崇拜是有文字数据可证的。(《墨子.兼爱 下》引《禹誓》,说禹进攻三苗前誓师,声称征代 有苗乃“用天之罚” ) 夏代统治者把天当作人间主宰,并有了一套祭天的 制度和活动。 商代天帝信仰的程度更深于夏代。《尚书.汤誓》 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这就是商灭夏的神 学根据,商汤则自称是天帝的新代理人。卜辞中, 殷人常称天神为上帝或帝。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9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从灵魂崇拜与图腾崇拜发展而来 的,它的成熟形态,产生于父权制和私有制 之后,其作用是确立和巩固父系血统关系, 以保证权力或财产的正常继承和分配。夏代 君王率先祭拜亲祖。(《礼记,祭法》) 殷人以共同祭祀始祖维持全族的团结。同一 氏族--同一宗族--同一家族的人祭杞--祭祖范 围的差别表示血统上的亲疏。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6
(二)夏商周三代宗教传统的形成与变迁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建立、发展和衰落时期。 襌让制让位给世袭制,但保留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统治 阶级以血缘亲疏来分配财富和权力。 出现了反映君权的天神崇拜,反映宗法私有制的祖先崇拜, 并在这两种崇拜的影响下,原始的英雄崇拜发展为圣贤崇拜, 并保存和发展了普遍的鬼神崇拜。 出现了巫、祝、卜、史等组成的宗教神职人员。 夏代是宗法奴隶制初建时期,宗教不够发达;商代是宗法奴 隶制发展时期,神鬼崇拜相当盛行;周代是宗法奴隶制成熟 时期,宗法道德充实了宗教活动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14
圣贤崇拜是中国宗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征是把伟人看成圆满无缺、人力所不 及的超人,并对之膜拜。后来儒家神化五经, 祭拜尧舜周孔,道教神化老子庄子,以及民 间的关帝庙宇,武侯祠堂等,都是圣贤崇拜 发展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15
5. 巫、祝、卜、史 巫,能在神与人之间交流信息,调动鬼神之力为人 消灾致福,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 星,是古代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职业。 祝,掌管宗教祭祀的具体仪规 卜,专替人决疑惑、断吉凶。殷人看重甲骨卜,周 人看重筮占,并从中发展出筮易(《易经》)。 史,记事者也(所记之事,大量是国家宗教活动的 内容 )。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8
周人灭商以后,将宗法奴隶制从低级提到高
级水平,使之成为整个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 的基本体制。 天神的社会宗法属性增强,天神“唯德是 辅”,人君必须“以德配天”。 主要缔造者:周公----使天神崇拜具有更多的 伦理色彩,提出了主要以义理规定天的神性 的天命论,为后来几千年传统宗教信仰奠定 了基础。儒家天命学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它多种鬼 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 宗庙制度以及其它祭祖制度,成为维系社会 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成为慰籍中国 人的心灵的精神源泉。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3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起源古老。 第二,连续发展。 第三,神明多样。 第四,宗法内容。 第五,教化功能。 第六,农业祭祀。
第三讲 外来宗教入华前的中国 传统宗教发展概述
一、中国古代传统宗教的特点
二、外来宗教入华前的中国传统宗教发
展概述 三、宗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1
一、中国古代传统宗教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2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牟钟鉴
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
2.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10
殷人的祖先崇拜着重于自然血缘阀系;而周
人的祖宗神如后稷、文王、武王,不仅死后 服侍天神,而且在宗法道德上足为后世子孙 的楷模。祀祖配天,始于周武王。 周代的庙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 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 ) 庙制的等级与人们在政治地位上的等级是一 致的,这种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到封建 社会解体。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13
4. 圣贤崇拜 圣贤崇拜的对象不是完全虚构的神灵,而是有传说 根据或者实有的人物,但他们被赋予了神性或半神 性。其中有些崇拜对象被崇拜者当作远祖,但对他 们的敬奉主要不是出于血缘上寻根探本的动机,而 是敬重他们的功德,并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把他 们神化,使之成为半人半神的人物。 炎帝(古羌人氏族的始祖和宗神,创造了农业,号 神农氏); 黄帝(北方部落联盟首领,曾战胜炎帝,打败蚩尤, 统一了相当广阔的地区。后来逐渐被视为华夏族的 缔造者而受到祭拜)。 尧、舜、禹、商汤、周文、周武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11
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及其制度、活动是三代
宗教活动最核心的内容,神权是政权的有机 组成部分,因而具有国家宗法性宗教的性质。 后来整个封建社会都以此为官方宗教和正统 信仰。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12
3. 鬼神崇拜 对天帝和祖先神以外的杂鬼百神的信仰和祭祀,是 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天帝崇拜和祖 先崇拜同时并存、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传统宗教的 庞杂体系。 三代皆以农业立国,祭祀百神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 消灾去疾,保证农业丰收(《左传· 昭公元年》、 《史记· 封襌书》)。(土神和谷神,合称为社稷神 ) 殷周皆有祭拜日月之神的活动(卜辞与古文献资料) 对山川之神的宗教祭祀,逐渐集中于五岳和四渎。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4
二、外来宗教入华前的中国传统宗 教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 第三讲
现的“山顶洞人”存
有葬礼的遗迹,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铜矿的红 色粉末。红色象征着光明、温暖的火和具有 生命力的血。此外,还有死者生前的装饰品 作为随葬物,如钻空的兽齿、石珠、骨珠等。 “山顶洞人”的遗迹被认为是二万五千年至 五万年前的东西,这是我国目前所能找到的 最古的宗教萌芽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