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协同发展
坚持协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 合。
培养目标与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方案
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学习、实践实习、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环节。
实施途径与方法
实施途径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 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案例的来源和类型,总结更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为 高校开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案例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总结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详细描述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践资源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 素养,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案例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
总结词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详细描述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需要构建 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多环节协 同的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 创新的有机结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不够深入,对实践案例的分析不够全面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规律,为高 校开展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 操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评价体系
建立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 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 和素质。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平台功能发挥的优势、障碍与策略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平台功能发挥的优势、障碍与策略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平台功能发挥的优势、障碍与策略作者:毕颖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年第08期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路径,也是大学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与科研院所、产业界的企业共享协同创新资源,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竞争优势。

本文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策略选择。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平台;SWOT理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组织协同。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能否发挥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将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协同主体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平台上进行有效集聚融合,顺利开展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对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SWOT分析,并进行战略定位,有针对性提出实现协同创新平台功能的策略选择。

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地位明确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就要准确地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

什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構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1]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作为一个基本主体,需要和企业、科研院所等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以实现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必然要求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新型科研组织。

[2]然而,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作为学术单位,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知识转移,将大学生产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转移到企业。

事实上,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的知识创新链的创建。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对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其在促进高校与社会产业互动和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后,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的建议,并探讨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

通过实施案例分析,展示了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校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高校产教融合的共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育人机制、探索、实施案例分析、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度不足、创新创业育人模式落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探讨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建立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本文正是出于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需求,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讨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旨在探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产教融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探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2. 调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了解不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3. 探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的途径和方法,重点关注如何整合产教资源,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合作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合作机制研究

1
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 要求
2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
3
探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对于提 升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包括合作动力、合作模式、合作过程及合作效果等方面。
研究方法
研究展望
未来可以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机 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 模式和机制。同时,可以加强对高校协 同创新中心的管理和评估,提高其运行 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VS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 方面的发展:加强跨学科的合作、注重人 才培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 作等。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 式和机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设立合作基金,为各主体提供 资金支持,促进合作项目的实
施和成果转化。05Fra bibliotek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主体间合作机制的
实施保障
政策保障与支持措施
政策法规保障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法规 ,明确主体间的权益和义 务,为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
组织保障
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 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 监督合作项目的实施。
资金支持
科研院所:作为协同单 位,科研院所在协同创 新中心中发挥科学研究 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为 解决国家或区域重大战 略需求提供支持。
企业:作为协同单位, 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心中 发挥市场导向和产业引 领等功能,推动科技成 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发展 。
地方政府:作为协同单 位,地方政府在协同创 新中心中发挥政策引导 和资源配置等功能,为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 发展提供支持。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 G 4 o一 0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3 ) 0 7—1 1 5—0 2
开展协同创新已 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 源 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 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 努 力为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引。经济社会 力, 成为提升国家 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 科研院 质性成果, 所与企业在经济、 智力等资源上具有 互补性。通过构建产 的 不断发展, 对人 才培 养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由于协同创 学研协同 创新, 在合作中获得企业技术研 究与高校创新人 新的 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 从国家战略全局出 才培养的 双重收益。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 发 对协同 创新进行策划实施, 意义十 分重大。 模式, 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 补性资源, 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把以 三、 协同创新模式下 的高等教育质量 的提 升
朱红 霞 马 晓 霞
( 南京信 息工程 大学 发展 规划处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摘要 : 产学研 协 同创新作 为一种新 的教 育模 式能够促进人才的跨 学科培养和联合 培养 , 尤其是在行 业特 色大学大 力推进协 同创新具有特别 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 。对协 同创新 的内涵、 意 义及 协 同创新模 式 下的 高等教 育质量 的提升 与 高校人才培养进行 阐述 , 并以南京信 息工程 大学为例介 绍学校产 学研协 同 创 新的举措及成 效。 关键词 : 协 同创 新 ; 人才培养 ; 产 学研
政 府、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金融机构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 量, 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创新 下, 共同 进行技术开发协同 创新活动” 【 3 J 。 能力的重要途径。高 等学校要提升创新能力, 就必须通过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作者:张彩霞来源:《速读·中旬》2021年第01期◆摘要:在全新的现代化信息时代之中,社会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就需要借助协同创新的活动优势,去不足发展的短板。

而一切的协同创新活动都无法离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故而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它不仅仅是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更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主要对我国高校当前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以及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做出了探讨,旨在为高校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正常有序组织进行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机制;培养策略中国能否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中创新人才数量多少以及创新人才质量高低的影响,就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实情况来看,创新动力不够强劲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的高等教育院校,需要责无旁贷的主动承担起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在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使学校有资格成为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创新成果的中心,同时还要通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让学校成为合格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涵养、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关于创新人才的认识创新人才本就是一个极为宽广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也就是满足要求的人才在意识方面需要是创新的,在精神方面需要是创新的、在思维方面需要是创新的,包括在储备的知识以及能力方面,同样要是创新的。

另外,创新人才对于人才的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要有博、专进行结合的知识准备、智力能力需要有创新内涵;内在的个性品质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作为支撑;在思想价值取向上,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同时身体要保持健康的状态,体魄需要是强健的。

创新人才是以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作为基础的。

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背景概述 (2)1.2 研究的必要性 (3)1.3 研究目的与结构安排 (4)2. 校企合作的概念及重要性 (5)2.1 校企合作概述 (6)2.2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7)2.3 校企合作的优势及挑战 (8)3.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9)3.1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10)3.2 教育实践与产业需求的脱节现象 (11)3.3 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2)4. 校企协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 (13)4.1 校企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 (14)4.2 校企合作协同机制的实践案例分析 (15)4.3 协同机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17)5. 校企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18)5.1 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优化 (19)5.2 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20)5.3 联合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5.4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 (23)6. 评价与反馈机制 (24)6.1 校企协同机制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25)6.2 学生、教师及企业参与者的反馈收集与分析 (27)6.3 持续改进的循环机制 (28)7. 未来展望与建议 (30)7.1 校企协同机制的发展趋势 (31)7.2 挑战与应对策略 (32)7.3 对高校与企业的政策建议 (34)1. 内容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校企协同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对校企协同机制的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内涵和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对校企协同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的建立

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的建立

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的建立一、引言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创新发展。

二、背景1. 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意义跨学科研究与合作能够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融通。

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面临的挑战传统高校以单一专业为主导,存在专业壁垒高、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单一专业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需求。

三、构建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1. 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创新,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科技进步。

2. 培养创新型人才跨学科研究与合作能够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跨领域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

3. 提升高校综合实力高校通过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四、建立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的途径1. 建立组织架构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负责协调、组织、管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工作。

设立专门基金支持相关项目。

2. 创造良好环境氛围建设开放、包容、促进交流和创新的环境氛围。

鼓励教师开展多元化研究和合作,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

3.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调整学科设置,设立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建立导师制度和团队合作机制,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培训和交流机会。

4. 加强合作交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项目。

建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网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

五、高校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学术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评价体系主要以专业为导向,对于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不充分。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这一模式包括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同时注重科教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方式。

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学校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实践环境,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企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参与,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创新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后,社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

例如,社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摘要】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现状、重要性、主要内容、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当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存在着多元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对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间协同创新机制存在合作意愿不足、资源瓶颈等挑战,同时也有着合作共赢、资源互补的机遇。

未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可能朝着更加深入、多元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有望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可以为高校科研合作提供借鉴,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学术交流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现状、重要性、主要内容、挑战、机遇、未来发展方向、初探1. 引言1.1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旨在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一机制在当前国内高校中已经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但仍处于初探阶段。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有效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对高校协同创新机制进行初探,探讨其现状、重要性、主要内容、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间的合作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解,促进高校合作交流与创新发展。

的探讨将为高校间的合作共赢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推动高校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 正文2.1 当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现状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当前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1. 合作意识增强:高校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各校之间积极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和合作国际交流,加强了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2. 跨学科融合: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促使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实现了学术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跨学科研究的融合,推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跨学科视域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3)1.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4)1.1 新工科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6)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7)1.3 市场需求分析 (8)2.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9)2.1 知识与技能需求 (10)2.2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11)2.3 创新型人才培养 (12)三、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3)1. 跨学科教育理念及价值 (14)1.1 跨学科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6)1.2 跨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7)2. 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 (18)2.1 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2 典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21)2.3 经验借鉴与启示 (22)四、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23)1. 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24)1.1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原则 (25)1.2 跨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26)1.3 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 (27)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28)2.1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30)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推广 (31)2.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实践案例 (33)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及完善路径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跨学科知识融合日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综述旨在探讨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外延
产学研协同创新涵盖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研发、产学研联盟、技术转移 等,也包括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合作,如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角色与定位
角色
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也 是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定位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自身在基础研究、人 才培养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
完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先进 经验,提升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 的能力和水平。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挖掘其 作用机制。
探讨如何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更好地融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பைடு நூலகம்
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备高度创新能力、领导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处于领先地 位,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特点
拔尖创新人才通常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具备强烈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变革。
通过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满足国家和社会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 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 究。
内容概述: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双创”引领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双创”引领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

教育战线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8年政府工作部署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打造“双创”升级版。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高校要全面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导向高校作为教育载体,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明确“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真正做到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

高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在开放环境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教育部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结合专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2]因此,高校教育在系统推进立德树人前提下,明确“双创”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以创新创业精神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将创新创业理念贯彻于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高校应把创新创业精神和内涵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创业,既尊重学生的创业意愿,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与实践

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与实践

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高校科研团队在协同创新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的创新实力和科研水平,建立健全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进行研究与实践,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实施的策略和效果。

一、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是指以团队为单位,通过成员间的协作和合作,促进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合作性。

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对高校的科研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通过构建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将研究者之间的特长和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

2. 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学术领域的壁垒,提高学术合作的效果和广度。

3. 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提高研究过程的高效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水平。

4. 促进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社会资源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二、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策略为了有效构建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1. 构建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机制:跨学科团队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合作与创新,激发新的科研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估体系: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估体系是推动协同创新机制的关键环节。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的合理分工和协作流程。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信息共享和沟通对协同创新至关重要。

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例如学术交流平台、学术资源共享平台等,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4. 强化团队精神与文化建设:团队精神与文化是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持。

要建立团队精神和文化,加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协作与沟通,形成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科教+产教”双融合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科教+产教”双融合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科教+产教”双融合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作者:廉冠李文勇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21期摘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在此背景下针对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与科教产教相协同的基本逻辑,提出了以项目驱动实践性教学、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发挥科教产教协同育人作用等形式的培养体系,探索了一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在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其任务在于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构建基于科研、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新的组织方式。

这种模式不仅影响到办学的结构,还将引导我国研究生教育朝着更具前瞻性的方向进行变革。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一)教学体系目前,各大高校均致力于培养理论丰富,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但在具体实施上,部分高校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模式的影响,加上学校相关设施水平的限制,没有正确权衡好学生知识理论、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三方的关系,部分研究生有理论认知而缺乏实践验证[1],原因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教学仍是教学培养的重中之重。

教师采用讲授法为主传递课本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培养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比重较小,相关实践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水平不匹配,理论认知和实践验证不连通,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很多科研教学的政策制度只存在于白纸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在科研背景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部分地区的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导致在科教产教融合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

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_王玉龙

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_王玉龙

162012年第26期一、协同创新概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

协同创新系统将为创新个体提供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智力资源等,因此,任何一个创新个体都不能独立于某一特定的创新系统之外而发展。

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生拥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如果能够科学引导、合理培养、协同创新,往往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关注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探索。

另一方面,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工作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拓宽专业口径和研究视野,因而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重视。

从自主创新角度,文[1]将创新分为三种: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即结合目前的科学难题以及解答这些难题经常使用的方法进行跟踪到模仿再到创新。

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整合教师,学校及整个社会的资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 根据协同创新实现途径的不同可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

[3,4]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

同时,文[3]指出,已有的有关协同创新的成果在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性、研究手段和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5]指出,随着“产学研”联盟的兴起,人们对网络组织的协同创新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当前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技术创新的领域日益向交叉化发展,科研团队之间、研究组织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创新模式进入人们的视角。

文[6]研究了协同理论在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中的指导作用、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中的误区及协同理论的指导的价值分析、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原则与方法等。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新的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改革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协同创新环境下的背景与特点协同创新环境是指通过合作、共享和创新的方式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单一机构,而是通过多学科、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共享。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特点包括:1. 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能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的研究人才。

2. 多机构合作:联合培养机制可以实现不同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培养质量。

3. 创新驱动: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培养的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才。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意义1. 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协同创新环境下,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能力的研究人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

2.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能够借助多机构合作和学科交叉的优势,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资源和实践平台,提高培养质量。

3. 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与企业等实际应用领域的合作,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践需求,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三、改革的思路和措施1. 设立联合培养项目:建立特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通过学校间的协议或合作框架,统一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和培养要求,确保联合培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 推行导师制度改革:在联合培养项目中,推行导师团队制度,由来自不同机构的教师担任联合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和跨学科交叉的培养。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①张晓芬1,史宪睿2(1.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2.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摘要: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

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内外协同;创新创业人才;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3-0047-05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其关键是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先进知识,拥有钻研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素质的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主体如何加强合作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达成“校内、校外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工科、商科相结合,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

一、“内外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一)“内外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有效提升育人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已经到了内涵提升的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应引起足够重视。

但仍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表面文章,创新创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培养主体模糊。

有的学校将其放到管理或者经济学科,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列入选修课程中;有的高校由辅导员、团委或招生就业处来培养,通过讲座、培训完成,教学体系没有实质性改变;有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大创中心,也单独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但是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机制。

这些做法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2017年/第三期/一月(下)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王潇伟李涛(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要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现出深远意义。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协同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将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育人任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理念、组建团队、搭建平台等方式,探索构建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跨学科创新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9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University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W ANG Xiaowei,LI Tao(Lutai Textile Clothing Technology,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Shandong255049)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cross culture by new talent show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should be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cross cultur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as the task of fost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discipline,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team building,build a platform,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innovation.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ve talents1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跨学科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运用或者融合两门及以上的学科知识、方法进行教育或研究活动的人才,而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教育事业提出的重要战略要求。

(1)适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

近几十年来,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的特点,跨学科整合资源与经验,创造新的科学研究产物将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主流方向。

正因如此,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基本国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对工作的创造性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驱动力之一。

人才培养、高等知识的创新应用和传播普及离不开高校这片土壤,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3)解决传统人才培养弊端的需要。

我国高校传统存在教学计划不够合理,课程内容滞后等现象。

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实施跨学科创新教育,能够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弊端。

(4)满足大学生跨学科创新发展的需要。

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创新发展的好奇和需求。

学生结合各学科专业知识,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其更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协同创新与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的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活动。

它可以通过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行不同学科双向创新的整合,提高不同学科的创新效率。

从协同理论和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来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跨学科把创新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

①协同创新和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都是以创新为目标,服务于创新的举措。

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进行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究,对于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高校运用“协同创新”理念,能充分调动学校内外各类主体的优势,通过创新要素的优化整合和利益共享建立高校、政府和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实现学生受益、社会进步的双赢。

3高校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实行协同创新所面临的障碍3.1高校内部协同创新面临的障碍(1)机制体制的缺失。

多年来,高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边界,这种边界使得学科之间、专业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让原有的管理模式显得弊大于利,②成为制约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障碍。

(2)传统观念的制约。

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学生主体创造学科探索412017年/第三期/一月(下)性和独立性的教育,填鸭式灌输教育观念依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仍在原有的轨道上惯性运转,这些客观因素与协同创新的诉求格格不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进。

(3)教学管理体制的缺陷。

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基本上以传统学科课程为中心,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课程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学生对课程和研究内容的选择也缺乏一定的自由度。

高校能让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单一、量少,课程之间缺乏渗透、融合。

国内一些高校试图通过主辅修、双学位等方式推行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但依然存在学生主修专业任务重、时间冲突等问题,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③(4)高素质师资的匮乏。

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的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师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和跨学科教学经验。

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高素质教师队伍缺乏的现状,使得高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

3.2高校与外部主体协同创新面临的障碍(1)体制的缺失。

学生在高校中能够直接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较少,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合作方式有待探索。

高校与外部沟通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高校与外部主体协同创新的效果,最终影响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④(2)政策的制约。

协同创新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协同创新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无法正常解决,导致校企合作、校研合作成为口号,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3)资金的不足。

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协同创新双方的意见变化,银行投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政府、企业压力过大,使得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

4基于协同创新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4.1强化协同创新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勇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跨学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贯穿于育人理念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的总目标中,在协同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探索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机制。

4.2组建两支团队,优化高校协同创新的实现(1)组建一支协同创新的管理团队。

一个专职的管理团队,可以作为高校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的纽带,打破高校协同创新内部主体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及时、客观地对创新项目的进展进行督导,有效地对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

(2)组建一支协同创新的教师团队。

高校应鼓励教师在自身学科专业知识之外开拓新领域,并给予教师更大的学术自由和政策支持,在以精品课程为重点抓好课程整合的同时,探索跨学科知识领域,以此培养一批既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又具备协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校教师。

4.3搭建三类平台,实现高校机制体制的协同创新(1)搭建开放式的教育平台。

高校应组建各类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教学中心,搭建系统性、长效性的跨学科教育平台,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进行科研创新、学术创新。

在课程设置上,以创新整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组织学科专业教师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教学小组,推进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选课。

(2)搭建协同创新的管理平台。

高校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搭建与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平台,建立跨学科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实现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及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平台,确保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搭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

高校内部、高校之间可以同时打造学科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立互动沟通机制,促建跨高校、跨学科创新学习的平台,达到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4促进与四类外部主体的协同创新(1)促进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

政府需要在管理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助力高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启动。

高校需要大力开展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政府制定主体内部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样才能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多关注学科交叉性研究,才能整合起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形成自上而下协同创新的体系。

(2)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实现高校学科群与产业群的对接,将高校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群,与企业的优势产业群对接,形成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技术群;探索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使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基地、项目融为一体,实现“学生学知识、企业添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⑤(3)促进高校间协同创新。

全面建设高校间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短缺和不均衡的问题。

(4)促进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高校可以组织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背景的优秀学生与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面对跨学科学习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选拔优秀科研人才。

⑥这种跨学科科研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充分利用的良好方式,更是培育优秀科研人才的良好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